1、2021 届新高考语文卷作文评析:勘透材料逻辑,巧选立意角度 真题回放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 分) 1917 年 4 月,毛泽东在新青年发表体育之研究一文,其中论及“体育之效”时指 出:人的身体会天天变化。目不明可以明,耳不聪可以聪。生而强者如果滥用其强,即使是 至强者,最终也许会转为至弱;而弱者如果勤自锻炼,增益其所不能,久之也会变而为强。 因此, “生而强者不必自喜也,生而弱者不必自悲也。吾生而弱乎,或者天之诱我以至于强, 未可知也”。 以上论述具有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
2、露个 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作文题评析 该作文题以体育素材入题,应该是基于以下方面的考虑: 一是回应中国高考评价体系提到的党和国家“健全立德树人落实机制、实现德智体 美劳全面发展育人目标”总要求,突出该评价体系的纲领性作用; 二是回应习近平总书记在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领域专家代表座谈会上“加快体育强国建设” 的重要讲话,融入时代精神; 三是回应中共中央、国务院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改革学生评价,促 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构建引导考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考试内容体系”的总目标, 体现考试评价对教学的正向引导作用; 四是回应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帮助考生(
3、不限于考生) 思考体育之于“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的重要价值,导向全面发展; 五是作文的材料选自毛泽东体育之研究一文,而该文是我国现代体育事业发展中的 代表性文献,也是青年毛泽东对体育的深入思考,因而也有引导青年学子读伟人经典、向伟 人学习、传红色基因的深层考量; 六是从学生切身的体育出发,借“体育之效”“强弱之变”引导考生深入思考,以考查 考生批判思维和辩证思维等思辨能力。 可见,“体育”话题无疑属于“宏大叙事”之列,将其渗透于语文学科考试作文题中, 精心设计,引导巧妙,富有匠心。但考生要写出彩,还得深入理解材料的内在逻辑,选择恰 当角度,准确立意,并进行富有个性的表达才行。 题目明
4、确说“以上论述具有启示意义”,要求考生“选准角度”,写出体现自己“感悟 与思考”的文章。那么,材料中毛泽东的论述究竟具有哪些或怎样的“启示意义”呢?弄清 楚这个问题,是考生选准角度的前提。 诚如材料所言,毛泽东这段论述是针对“体育之效”做出的,但仔细分析,毛泽东这段 话其实有好几个逻辑层次,而且也不仅仅是“体育之效”: “人的身体会天天变化。目不明可以明,耳不聪可以聪。”这是一个一般真理,也 是作者后文观点的一个逻辑前提。它运用马克思主义事物是运动的、发展变化的基本原理, 指出身体“天天变化”,因而身体的“弱”也可以变化为“强”的一般道理,从而自然引出 后面的理论。这是第一个逻辑层次。 “生而
5、强者如果滥用其强,即使是至强者,最终也许会转为至弱;而弱者如果勤自 锻炼,增益其所不能,久之也会变而为强。”这几句是承第一逻辑层次的一般道理进行阐发, 用对比的论证方法强调强弱可以相互转化的道理。“至强”可以转化为“至弱”,极具警示 性,可谓振聋发聩;而弱者“久之也会变而为强”,给弱者指出来一条明路,可谓振奋人心。 这是第二逻辑层次。 “生而强者不必自喜也,生而弱者不必自悲也。”这是紧承第二逻辑层次的阐发而 得出的必然结论,他指出了所谓“强者”和所谓“弱者”对自己应有的正确认识和正确态度。 针对人身体“强”“弱”的基本论述,至此完结,道理明了,很有逻辑力量。这是第三逻辑 层次。 “吾生而弱乎,
6、或者天之诱我以至于强,未可知也”。这是在前三个逻辑层次基础 上,得出的必然结论,即现实中的“我们”应具有的正确认识和正确态度。这里作者承认“吾 生而弱”,但却完全有可能“天之诱我以至于强”,结论可谓鼓舞人心,同时也是对“久之 也会变而为强”的再次确认和强化。至此,作者借“体育之效”,完成了体育与身体“强弱 之变”辩证论述。这是第四逻辑层次。 作者此论述,强调体育对人身体“强弱转化”的巨大作用和效果,从而引导人们认识体 育对人生的意义,引导社会重视体育,关注青少年身体健康;引导学生增强体质、健全人格、 锤炼意志。同时,该论述又是对事物强弱之变的规律性认识,极具哲理思辨性和人生启发性, 除身体本身
7、的“强弱之变”外,个体的成长,事物的兴起,民族的发展,国家的强大,文明 的进步等问题,均可作如是观。据此,考生根据自身写作实际,有很多立意角度可选。 根据上述分析,该作文材料有“事件”和“哲理”两大主角度,每一主角度下,又有不 同的小角度可选。考生可根据自身实际自主选择,立意行文。 “事件角度”就是“体育之效”本身的角度,也可以说是以“就事论事”为主。在这个 主角度下: 其一,考生可以从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角度,谈体育对青少年(学生)增强体质、 健全人格、锤炼意志的重要作用,甚至可以结合自身实际现身说法,增强文章的真切感。但 文章最后应归结到“少年强则国强”的高度,以回应“加快体育强国建设
8、”的时代使命。如 此,文章才有高格。 其二,考生可以直接从“体育强国”入手,结合奥运会和其他重大国际赛事,谈我国体 育是怎样甩掉“东亚病夫”的帽子由弱变强的,国家是怎样“发展体育运动, 增强人民体质” , 让我国变成体育大国和准体育强国的,并揭示这“强弱之变”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哲理角度”就是由毛泽东论述“体育之效”出发,抓住身体“强弱之变”体现的普遍 道理和一般规律,进行思辨性立意。根据前文对材料逻辑层次的解读,考生可抓住毛泽东论 述“体育之效”结论“生而强者不必自喜也,生而弱者不必自悲也”这一关键句做文章。在 这个主角度下: 其一,考生可以把重点放在“生而强者不必自喜也”上,从警示的角度
9、立论,结合古今 中外民族、国家特别是帝国主义列强的历史和现状,如一战二战帝国主义发动战争、侵略他 国的最终下场,美国动辄侵略弱小国家、动辄制裁他国而深陷战争泥潭,国力日渐衰弱等, 将“生而强者如果滥用其强,即使是至强者,最终也许会转为至弱”的道理说透。 其二,考生也可以将“生而弱者不必自悲也”作为立意重点,结合近现代世界各民族、 国家尤其是中华民族自立自强的历史和现状,如中国共产党如何由小到大、由弱变强,如何 领导中国人民推翻旧社会、建立新中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等,将“弱者如 果勤自锻炼,增益其所不能,久之也会变而为强”的道理讲透,给弱者以鼓舞、希望和信心。 其三,驾驭能力比较强的考生,也可以采用对比论证的方法,二者兼顾,重点分析论述 “强弱之变”中二者可以相互转变的道理。故强者应具有警惕态度和敬畏之心,而不可恃强 凌弱无所顾忌;弱者应具有自信、看到希望、自强奋起,而不致自暴自弃甘受凌辱。如此, 世界方可平衡、和平、和谐。但根据材料第四逻辑层次,重点以放在“生而弱者不必自悲也” 上为宜。 当然,无论选什么主角度和小角度,行文时材料作文“引议联结”的逻辑思路, 以及由小及大、层层深入的写法,都是不可忽视的。因为这些,往往决定一篇文章的逻辑深 度和立意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