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现代文阅读Ⅱ(文本一、文本二)专项训练(含答案).docx

上传人(卖家):四川天地人教育 文档编号:1668908 上传时间:2021-08-21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41.4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现代文阅读Ⅱ(文本一、文本二)专项训练(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高考现代文阅读Ⅱ(文本一、文本二)专项训练(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高考现代文阅读Ⅱ(文本一、文本二)专项训练(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高考现代文阅读Ⅱ(文本一、文本二)专项训练(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高考现代文阅读(文本一、文本二)专项训练(含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9 题。 文本一: 套不住的手套不住的手 赵树理 白云岗公社大磨岭大队有个教练组,任务是教初参加农业生产的人 学技术,两个做活质量最高的老农民当教师,陈秉正兼任组长,王新春 兼任副组长。组员是流动的,经常分配在各小队。 组长陈秉正已经是七十六岁的老人了,按一般惯例,这样大岁数的人 本来早就该不参加主要劳动,可是这老头身体特别强健,在年轻时候一 个人可以抵一个半人做活;如今虽说老了,一般青年小伙子还有点比不 上他。他教人做活,不但要求规格,而且要教架势。因为

2、规则太多,徒 弟们记着这样忘了那样,有时候腰太直了,有时候步子乱了,有时候下 锄没有计划陈秉正老人不住口地提醒着这一个,招呼着那一个,也 常常随时打断他们的工作重新示范。 徒弟们练架势练得累了,老组长陈秉正便让他们休息一阵子。自己就 招呼梯田下边沟岸上教徒弟们种田地的副组长王新春过来闲谈一会。陈 秉正一见王新春就伸出手来和他握手,王新春却常是缩回手去躲开。王 新春比陈秉正小十来岁,和陈很友好,就是怕和他握手,因为被他握住 就像被钳子夹住那样疼。 陈秉正的手确实和一般人不同:手掌好像四方的,指头粗而短,而且 每一根指头都展不直,里外都是茧皮,圆圈的指头肚儿都像半个蚕茧上 安了个指甲,整个看来真像

3、用树枝做成的小耙子。王新春对周围的青年 人说:“没有那两只手,咱们现在种的这块地恐怕还是荒坡哩!这些地 都是他老哥和咱们现在的大队长父子俩一攫头一攫头剜开、一条堰一条 堰垒起来的。” 一次,有个年轻人练架势练得不耐烦了,说:“怨不得我们学不会, 谁让我们没有长那样一双手哩!”陈秉正一本正经地说:“是叫你们学 成我这手,不是叫你们长成我这手!不是开山,我这手也长不成这样; 不过上辈人把山都开了,以后又要机械化了,你们的手也用不着再长成 这样了!” 陈老人虽然不希望别人的手长成那样, 可是他对他自己已经长成那样 的一双手,仍然觉着是足以自豪的。土改以后,陈秉正老汉家里的收入 也丰裕起来了。儿孙们为

4、了保护老人那双劳苦功高的手,给他买了一双 毛线手套,他接过来一看说:“这双手可还没有享过这个福!”向手上 试着套了一套,巴掌不够宽,指头也太细、太长,勉强套上去,把巴掌 那一部分撑成方的了,指头的部分下半截都撑粗了一点,上半截却都还 有个空尖儿。儿子陈满红说:“慢慢用着就合适了!”老人带好了握了 握、伸了伸说:“还好!”说罢,脱下来交给满红媳妇说:“暂且给我 放过去吧!”儿媳妇也说:“爹!你就带上走吧!到地里手不冷?”老 人说:“戴上它搬石头不利落!”说着就放下走了。 以后别的活儿又陆续接上来铡干草、 出羊圈、 窖萝卜、 捶玉米 哪一种活儿也不好戴着手套做,老人也就忘了自己还有一双手套。 一天

5、,白云岗有个物资交流会。满红媳妇劝老人说:“现在这些杂活 计又不用您教多少技术,您还是休息一天去逛逛吧!”老人答应了。老 人换了一件新棉袄,用新腰带束住腰。满红媳妇说:“这回可带上您的 手套吧!”说着把手套给他拿出来,他带上走了。 他走到白云岗,逛了半条街,刚走过公社门口,看见山货部新运来一 车桑权,售货员忙着正往车下搬。这东西在这地方已经二年不见了,不 论哪个队原有的都不够用。他以为机会不可错过。转眼工夫,就来了十 来个人,每人拿着一柄看;见买杈的越来越多,他把手套卸下来往怀里 一装,胡乱抢到手五柄,其余的就叫别人拿完了。他付了钱,把杈捆起 来扛上,就返回原路走出白云岗村。一出了村,他觉人也

6、不挤了、路也 宽敞了,这才伸手到怀里摸他的手套。他摸了半天只有一只;放下篮子 和桑杈,解开腰带抖搜了一下,也仍然不见那一只。他知道一定是丢在 山货部里了。他想:“丢就丢了吧!拿上它也没有多少戴它的时候!” 可是走了不几步,就又想到“孩子们好心好意给买上了,丢了连找也不 找一趟,未免对不起他们”,这才又扭回头来重新返回白云岗物资交流 大会上的山货部来。幸而售货员早已给他拾起来放在账桌上,见他来找 就还了他。 隔了好久,陈秉正老人又被评选为本年的劳动模范,要到县里去出席劳 模大会。他除换上新棉袄和新腰带外,又把他的手套带上。 会议一共开三天半,老人又是听报告、又是准备发言,和大家一样忙 个不了,直

7、到第四天上午听罢了县委的总结报告,才算了结了一宗事。 下午吃过午饭,人们差不多都想上街逛逛,老人束上腰带,戴上手套, 也走出了房间。他住的招待所因为刚刚装修完,院子还来不及清理。院 里有两截剩余木料碍着路,他总觉着不太顺当。他想:“把它转过一边 不就好走了吗?”他把手套卸下来放在阶台上,就来动手转木料。等到 把院子都清理完了,才发现手套又丢了。“算了,不找它了!这手套对 我也没多大用处!”老人干脆放弃了。后来还是招待所的员工帮他找到, 洗干净还给了他。 第二天他回到家,换过衣服之后便把手套还给儿媳妇说:“这副手 套还给你们吧!我这双手是戴不住手套的!” 文本二: 我也曾写过一些篇小说,都不怎么

8、出色。每逢读到赵树理同志的小 说,我总得到一些启发,学到一些窍门儿。最近,看到他的一篇新作 套不住的手,满心欢喜,情不自禁地想写出点个人的体会。 作品文字极为朴素严整,相当细致地描写了不少农村劳动的经验, 这些经验非久住农村而又热爱耕作的人不会写出。不过,假若不拿一双 手套贯串起来, 恐怕就显着琐碎一些。 这双手套把零散的事情联缀起来, 有起有落,颇为巧妙。事情本来不相干,而设法用一条线穿上,就显出 些艺术的手段。我看得出:树理同志知道多少关于老农陈秉正的事,假 若他高兴,他可以写一大本老农陈秉正传。可是,他只由手套写到 老人的手。有了这双手,我们也就看见陈老人的最可爱的性格与品质。 这也就够

9、了,既不需要手套,也无须写一本传记。不过是一双手啊,可 是创造世界的不是别的,而的的确确是仗着这么一双手。这篇作品不是 小题大作,而是大题小作,篇幅不长,而意义很大。 (摘编自老舍读套不住的手,有删改) 6.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小说通过对一个饱经沧桑老农民手的真切描绘,刻画出一位农业 生产技术、思想觉悟都很高的农民形象。 B.小说的语言既质朴平易又生动幽默,如“真像用树枝做成的小耙 子”,口语化很明显,达到了通俗化和艺术化高度统一。 C.小说情节可分为两个部分,先集中刻画陈秉正“手”的故事,再 集中讲述“手套”的故事,后者是对前者的延伸。 D

10、.小说通过对像陈秉正这样的劳动人民的赞美,讴歌了他们热爱劳 动的优秀品质,间接批判了当时社会上一些歧视劳动的现象。 7.下列与文本有关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赵树理在创作上特别注重从农村生活和劳作中选取题材,语言生 动活泼又通俗易懂, 具有独特的艺术韵味,体现了他一贯的写作风格。 B.老舍认为,作品抓住了人物的典型特征,对陈秉正老人的手进行 特写,以小见大, 比老农陈秉正传的艺术效果要好。 C.套不住的手构思巧妙,老舍赞其以“手套”串联情节,故事 有起有落,让人意 识到:这是一双普通农民的手,也是一双不平凡的手。 D.标题“套不住的手”,让读者对这双手产生“为何套不住”的思 考,

11、引发了读者的 阅读兴趣。 8.赵树理是如何刻画陈秉正这一人物形象的,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4 分) 9. 老舍读赵树理的小说,总能“学到一些窍门儿”。请结合材料一, 分析作者在谋篇布局上的“窍门儿”。(6 分) (二)现代文阅读(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9 题。 文本一: 丰子恺先生的人品与画品丰子恺先生的人品与画品 注注 朱光潜 在当代画家中,我认识丰子恺先生最早,也最清楚。说起来已是二十年 前的事了。那时候他和我都在上虞白马湖春晖中学教书。他在湖边盖了一 座极简单而亦极整洁的平屋。同事夏丐尊、朱佩弦、刘薰宇诸人和我都和 子恺是吃酒谈天的朋友,

12、常在一块聚会。酒后见真情,诸人各有胜概,我 最喜欢子恺那一副面红耳热、雍容恬静、一团和气的风度。后来我们都离 开白马湖,在上海同办立达学园。大家挤住在一条僻窄而又不大干净的小 巷里。学校初办,我们奔走筹备,都显得很忙碌,子恺仍是那副雍容恬静 的样子,而事情却不比旁人做得少。虽然由山林搬到城市,生活比较紧张 而窘迫,我们还保持着嚼豆腐干花生米吃酒的习惯。酒后有时子恺高兴起 来了,就拈一张纸作几笔漫画,画后自己木刻,画和刻都在片时中完成, 我们传看,心中各自欢喜,也不多加评语,在文艺中领取乐趣。 当时的朋友中浙江人居多,那一批浙江朋友们都有一股清气,即日常生 活也别有一般趣味,却不像普通文人风雅相

13、高。子恺于“清”字之外又加 一个“和”字。他的儿女环坐一室,时有憨态,他见着居然微笑;他自己 画成一幅画,刻成一块木刻,拿着看看,欣然微笑;在人生世相中他偶然 遇见一件有趣的事,他也还是欣然微笑。他老是那样浑然本色,无忧无嗔, 无世故气,亦无矜持气。黄山谷尝称周茂叔“胸中洒落如光风霁月”,我 的朋友中只有子恺庶几有这种气象。 当时一般朋友中有一个不常现身而人人都感到他的影响的弘一法 师。他是子恺的先生。在许多地方,子恺都得益于这位老师。他的音乐图 画文学书法的趣味,他的品格风采都颇近于弘一。在我初认识他时,他就 已随弘一信持佛法。不过他始终没有出家,他不忍离开他的家庭。他通常 吃素,不过做客时

14、怕给人家添麻烦,也随人吃肉边菜。他的言动举止都自 然圆融,毫无拘束勉强。我认为他是一个真正能了解佛家精神的人。他的 性情向来深挚,待人无论尊卑大小,一律蔼然可亲,也偶露侠义风味。弘 一法师近来圆寂,他不远千里,亲自到嘉定来,请马蠲叟先生替他老师作 传。 我对于子恺的人品说这么多的话,因为要了解他的画品,必先了解他的 人品。一个人须先是一个艺术家,才能创造真正的艺术。子恺从顶至踵是 一个艺术家,他的胸襟,他的言动笑貌都是艺术的。他的作品有一点与时 下一般画家不同的,就是他有至性深情的流露。子恺本来习过西画,在中 国他最早作木刻,这两点对于他的作风都有显著的影响。但是这些只是浮 面的形象,他的基本

15、精神还是中国的,或者说,东方的。我知道他尝玩味 前人诗词,但是我不尝看见他临摹中国旧画。他的底本大半是实际人生一 片段,他看得准,察觉其中情趣,立时铺纸挥毫,一挥而就。他的题材变 化极多,可是每一幅都有一点令人永久不忘的东西。我二十年前看过他的 一些画稿例如指冷玉笙寒月上柳梢头,到于今脑里还有很清晰 的印象。他的画里有诗意,有谐趣,有悲天悯人的意味;它有时使你悠然 物外,有时使你置身市尘,也有时使你啼笑皆非,肃然起敬。他的人物装 饰都是现代的,没有模拟古画仅得其形似的呆板气,可是他的境界与粗劣 的现实始终维持着适当的距离。他的画极家常,造境着笔都不求奇特古怪, 却于平实中寓深永之致。他的画就像

16、他的人。 书画在中国本有同源之说。子恺在书法上曾经下过很久的功夫。时下一 般画家的毛病就在墨不入纸,画挂起来看时,好像是飘浮在纸上,没有生 根;他们自以为超逸空灵,其实是画家所谓“败笔”,像患虚症的人的浮 脉,是生命力微弱的征候。子恺的画却没有这种毛病。他用笔尽管疾如飘 风,而笔笔稳重沉着,像箭头钉入坚石似的。在这方面,我想他得力于他 的性格,他的木刻训练和他在书法上所下的功夫。 文本二: 文学艺术作品绝对要有真情,有真情才能产生诗意。现在有些散文似乎 蛮有诗意,但那不是真正的诗意。如有些诗一样,有些诗每一句似乎都有 诗意,但通篇读完后,味似嚼蜡,它是先有一两个好句子然后衍变成诗的。 而有些诗

17、每一句都平白如话,但整体却留给了我们东西,这才真正称作诗。 我害怕那些表面诗意的浮华的散文。现在人写东西,多是为写东西而写东 西,为发表而发表,这是我们现在作品多但好作品少的一个原因。试想想, 你有多少诗意要发,有多少情要感慨?其实许多作者并不是专门写散文的, 他们在做别的学问的过程中偶尔为之,倒写成了传世的散文之作。说到趣 味,散文要写得有趣味当然有形式方面的、语言方面的、节奏方面的许多 原因,但还有一点,这些人会说闲话。我称之为闲话,是他们在写作时常 常把一件事说清楚之后又说些对主题可有可无的话,但是,这些话恰恰增 加了文章的趣味。(节选自贾平凹我对当今散文的一些看法) 【注】朱光潜(18

18、97-1986),当代著名美学家,文本一丰子恺先生 的人品与画品为作者为嘉定丰子恺画展所作。 6. 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 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丰子恺兴之所至提笔作画,体现出他高超的技艺,同时也让朋 友们感受到文艺中的真正乐趣。 B.丰子恺的画作平易深刻,用笔沉着,深受人们喜爱,这得益于 他的性格和他深厚的艺术功底。 C.这篇散文通过介绍丰子恺的人品进而让人了解其画品,作者赞 美他是基于其画展宣传的需要。 D.这篇散文通过对丰子恺的神态、行为等特征的描绘,展现出了 一个人品与画品统一的画家形象。 7.下列与文本有关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朱自清,现代

19、散文家、诗人、民主战士,具有民族气节。和丰子 恺的画一样,朱自清的散文也充满了诗意。 B.黄山谷即黄庭坚,“胸中洒落如光风霁月”形容一个人的个性 如春风般和煦,借此意在赞美丰子恺雍容恬静。 C.“月上柳梢头”是欧阳修生查子元夕中的句子,描绘的是 八月十五中秋节赏灯时年轻人约会的情景。 D.文中所写诸人,热爱文艺,情趣高雅,虽然性格各异,却有“竹 林七贤”那种不羁的性格特征,颇具魏晋风骨。 8.贾平凹对当今的散文创作发表了自己的看法,请结合文本二,分析其 心目中好散文的特点。(4 分) 9.某中学组织学习名家优秀散文,欲对丰子恺的人品与画品进行评 论,请结合两则文本,列出评论要点。(6 分) (

20、三)现代文阅读(三)现代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9 题。 文本一: 国文教员国文教员金克木 注 我上小学时白话文刚代替文言文,国语教科书很浅,没有什么难懂 的。五六年级的教师每星期另发油印的课文,实际上代替了教科书。他 的教法很简单,不逐字逐句讲解,认为学生能自己懂的都不讲,只提问, 试试懂不懂。先听学生朗读课文,他纠正或提问。轮流读,他插在中间 讲解难点。课文读完了,第二天就要背诵。一个个站起来背,他站在旁 边听。背不下去就站着。另一人从头再背。教科书可以不背,油印课文 非背不可。文长,还没轮流完就下课了。文短,背得好,背完了,一堂 课还有时间,他就发挥

21、几句,或短或长,仿佛随意谈话。一听摇铃,不 论讲完话没有,立即下课。 他选的文章极其杂乱,古今文白全有。有些过了六十多年我还记得。 不是自夸记忆力好,是因为这些文后来都进入了中学大学的读本。那时 教小学的教员能独自看上这些诗文,选出来并能加上自己的见解讲课, 不是容易的事。现在零星写几段作为闲谈。 记得五年级上的第一篇油印课文是蔡元培的洪水与猛兽。文很 短,又是白话,大家背完了还有点时间。老师就问:“第一句是两千 多年前有个人名叫孟轲。为什么不叫孟子?你们听到过把孔夫子 叫作孔丘吗?”那时孔孟是大圣大贤,是谁也不敢叫出名字的。我 在家念的论语里的“丘”字都少一笔而且只能念成“某”字。对孟 子轻

22、一点,轲字不避讳了,但也不能直呼其名。老师的问题谁也答不出。 于是他讲,这第一句用一个“轲”字就是有意的,表示圣贤也是平常人, 大家平等。这就引出了文中的议论。 还有一篇也是白话,是老残游记的大明湖一段。这篇较长,背 书时堂上有许多人站着。他们会高声唱古书,不会背长篇白话。好在选 的还是文言多白话少。有一篇是龚自珍的病梅馆记。从他讲课中我 第一次听到桐城派、阳湖派、“不立宗派”的名目。课文背完了,老师 说了一句:“希望你们长大了不要做病梅。”刚说完,铃声响了,他立 即宣布下课。 他也教诗词。教了一首七言古体诗,很长,题为看山读画楼坐雨 得诗,写雨中山景变化。诗中提到不少山水画名家。荆浩、关仝、

23、董 源、巨然等名字,我就是从这篇诗知道的。当然那时我们谁也无福见到 古画。教词,他选了两首李后主的,两首苏东坡的。背完了,他又提出 问题,说,“罗衾不耐五更寒”,“高处不胜寒”,两个“寒”有什么 不同?一个怨被薄,是皇帝。一个说太高,是做官的。为什么一样寒冷 有两种说法?他还没发挥完,下课了。 有意思的是他选了史记的“鸿门宴”。文较长,教得也较久, 还有许多人背不出,站着。老师说,重念重背。第二天背完有时间了, 他又高谈阔论了。他说,起头先摆出双方兵力。刘邦兵少得多,所以项 羽请他吃饭,他不能不去。不能多带人,只带一文一武:张良、樊哙, 这就够了。司马迁讲完这段历史,最后一句是“立诛杀曹无伤。

24、”这个 “立” 字是什么意思?有人回答是“立刻”。 又问:为什么着重“立刻” ? 自己回答:因为这是和项羽通消息的内奸,非除不可,还要杀得快。项 伯对刘邦通消息,又在席上保护刘邦,也是内奸,为什么项羽不杀他? 反而把自己人曹无伤告诉刘邦, 难道想不到刘邦会杀他?从这一个 “立” 字可以看出司马迁要指出刘邦有决断。项羽有范增给他看玉玦也决断不 下来。刘邦是聪明人,所以兵少而成功。项羽是糊涂虫,没主意,办事 犹犹疑疑,所以兵多将广也失败。他把自己手下的韩信、陈平都赶到刘 邦一边去了。太史公司马迁不仅叙述历史还评论历史,先讲什么,后讲 什么,字字句句都再三斟酌选用,所以是头一位大文人,大手笔。看书

25、做文,必须这样用心思。不背不行,光背也不行。 这位教师引我进了文字,而我也被文字纠缠了一辈子。我究竟应不 应该感谢他?自己也不知道。 文本二: 评曰:这些小品文算不算小说?绝不是从外国介绍进来的 essay, 那种散文的标准是法国蒙田和英国培根的议论短文以及英国兰姆的随 笔文章。这些小小说倒像是中国的老传统,汉书艺文志说小说家 者流出于稗官,是“九流”之外的第十流,但仍旧是出于“王官”即中 央政府部门,不过气派不大,所以比作小稗子。世说新语也是这一 类小说。尽管里面的大人物有名有姓,但其言行查考起来,还是传闻居 多。若不叫“小说”而叫“世说”,那就既好听又符合汉书里关于 稗官小说的说法:“街谈

26、巷语,道听途说。”清末民初所谓社会小说、 言情小说、武侠小说、侦探小说等等的分类多指长篇,短篇的叫作笔记 小说, 把唐人宋人的一些短文有点故事的都算进去, 不论所记是真是假。 外国到了现代,小说的体裁也够包罗万象了。所以这里的一些小文收入 小说集不能算错。好在都没有列出姓名,是真是假,也就无须考证了。 注:金克木(19122000),著名学者。晚年曾写有多篇回忆性的 短文,集为“化尘残影”随笔集,并附自评。文本一国文教员为“化 尘残影”之一,文本二即“化尘残影”自评。 6.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国文教员在教科书之外自编讲义,在课堂上又往往“随意

27、谈话”, 文章重在塑造他潇洒率性的先进知识分子形象。 B.国文教员讲授课文时的“发挥”,不但有他本人对诗文的独到见 解,而且含有指点学生读书作文的方法。 C.这篇“闲谈”文章回忆国文教员的课堂言行,清淡中有深意,其 行文体现了国文教员潜移默化的影响。 D.尽管也曾因为文字而经历波折,被文字纠缠了一辈子,作者始终 对引领他走上文字生涯的国文教员心存感念。 7.下列与文本有关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蔡元培洪水与猛兽一文称孟子为“孟轲”,既表达了“五四” 时期鲜明的反封建精神,更符合白话文的文体需要。 B.老残游记中大明湖听说书一段,是精彩的白话小说片段,运 用了多种修辞手段来渲染王小玉

28、说书时激烈紧张的气氛。 C.司马迁的鸿门宴写出了刘邦的决断与项羽的糊涂,直接影响 到后世李清照写“生当作人杰”一诗时贬项扬刘的态度。 D.金克木的“化尘残影”,在命名上同鲁迅的“朝花夕拾”有异曲 同工之处,两者都隐含了追溯往事的独特意味。 8.作者自评“这些小小说倒像是中国的老传统”。请结合文本二,分析 作者心目中传统小说的特点。(4 分) 9如欲以“一则新世说”为题写一则国文教员的小评论,请 结合文本,列出评论要点。(6 分) (四)现代文阅读 (本题共 4 小题,17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9 题。 文本一 冬至的礼物 奚同发 今天是冬至,白天上街买馅自己包了饺子,反正一人吃饱全家

29、不饥,于是中 午晚饭都吃了饺子。 他独居多年。在自己尚不知疼痛的年龄便失去了父亲,母亲独自把他带到十 岁多也撒手人寰。成年后从农村招工进厂,而后也有过短暂的家庭欢乐。不幸的 是妻子在生孩子时没有抢救过来,儿子四岁多也因病折。很长一段时间,他不知 自己的生命出现了什么问题,为什么身边的人一个个都先他而去,唯独让他还活 着,而且一直活到快七十岁。 小区一帮老头儿常聚在一起晒太阳。老胡头爱说儿子多么多么忙、多久多久 才打来一个电话。虽如此,他脸上仍是一副满足的样子,有些炫耀的意思。如果 谁家孩子回来看他们一趟,或给某个老家伙过个生日,他们一准会从儿子说要回 来那天起,便开始向大家唠唠叨叨都多大年纪了

30、,还过啥生日,可儿子非要回 来给咱过,你说这些孩子天天忙得啥样儿?比如老胡这么一说,一圈人便夸赞他 养了个好儿子。老胡自然高兴得合不拢嘴,多少天后还会向大家复述他过生日的 盛况终于全家人都聚齐了,孩儿还亲自炒菜,你说男孩儿怎么喜欢下厨?都是 女人的事儿嘛!大家知道他故意这么说,还是纷纷接话不就是为让你老家伙高 兴吗?搁平日,人家西装革履,家有保姆,哪会自个儿下厨呀? 现在的商家无孔不入,就是冬至也弄得满大街的节日气氛。电视节目也都与 冬至有关。坐在客厅沙发上看电视,无聊地频繁换台,打瞌睡,干脆关了电视闭 目养神。还不到七点,他这时不会上床睡觉,咋说也要挨到九点或十点,否则夜 太长,要醒几次。

31、如果儿子活着,也该成家立业,也该有了孩子了如果儿子一家今天回来, 他肯定也会提早张罗一桌好菜好饭等着他们。 也下意识地望了一眼门,竟好像有钥匙转动。他揉一下双眼,不是幻觉,也 不是老眼昏花,确实锁柄在转动。 接下来,他看到门被推开一道缝,一只手从门缝伸进来关掉门侧的开关。 啪的一声,全屋顿时黑下来。他轻轻地发出一声惊讶。见过太多世面,走过太 漫长的人生,已退休多年简直挨着日子等待大限的他,似乎对此不会有太多怎么 样的反应。打劫或偷窃?如此熟练地开门、熄灯,像进了自家门,显然不是他们 第一次光临同样的住宅。 眼睛还没适应,借着门外的光,他看到呼啦啦冲进几个黑影,其中一人转到 他身后用双手蒙住他的

32、眼睛,好在手并不重。接下来,他没听到任何命令他的恐 吓或威胁,身后的男声只是说快。再就是感到身前的茶几上一阵哗啦啦响动。 身后男子又说儿子,快点儿,你们快点儿。一个童声应答爸爸,就好,马上 就好。 突然手机铃声在他身后响起,捂他眼睛的一只手随即挪开。 他听到身后的手机里有人说儿子,你们什么时候到呀?接着,手机里又传来 一女声让我说,让我说。儿子,你们到哪啦? 我跟你爸在小区 门口等你们哩? 余左手捂着他左眼的男子,迅捷松手跳开,然后冲向门口,按压墙壁上的开 关啪的一响,大家都在暖黄色的灯光下了。 顿,他的老眼才看清身前茶几边站着一个男孩儿和一个女人,两人正拆一 个大纸盒子的手停在半空,另一年轻

33、男子站在门口望着他张口结舌. 哈哈哈.他先笑了。 认出来了,是楼上老张的儿子一家。儿子眼边那颗痣非常明显,跟他爸一样 一样的。不等人家三口回过神儿来,他淡定地说孩儿,你们走错门了,你爸住 楼上。 老张儿子一家极为尴尬,连忙道歉。女人边收拾桌上的东西,边道瞧这事 儿弄得,瞧这事儿弄得男也说真对不起,真对不起,大爷大爷 没事没事。他说着这些,人家已咣一声拉上门。屋内又一次寂静下来。他 自笑了,正想自己的儿子,老张儿子一家就来了,也算是老天爷可怜他,给他一 个短暂的冬至礼物吧。这屋里多少年没来过年轻人和孩子啦!他索性又打开电视, 调来调去,荧屏上一个主持人正下饺子,另一主持人说着什么冬至不端饺子碗,

34、 冻掉耳朵没有管。 瞧瞧,这日子,哪的人过得都差不多,楼上楼下也就差个孩子回来。他之前 上过老张家,也去过楼下老刘家。除了家具款式略有差异外,各家屋里家具摆放 位置大同小异。如果不开灯,摸错了屋,进错了门儿,也没啥不可能的。更何况 这单元楼都长得一个样儿,有一次他走到另一单元,钥匙半天塞不进锁眼,屋里 人就开了门哈哈,大家相视一笑,瞧这事弄哩,错了 刚放松靠到沙发背上的他,突然身子挺得直直的可是,可是,他们的钥 匙?老张家的钥匙咋能打开家的门呢? 文本二 又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需步骤,也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 的基本条件。对于别人的话,都不打折扣的承认,那是思想上的懒惰。这样的脑

35、筋永远是被动的,永远不能治学。只有常常怀疑、常常发问的脑筋才有问题,有 问题才想求解答。在不断的发问和求解中,一切学问才会发展起来。许多大学问 家都一怀疑中锻炼出来的。清代的一位大学问家戴震,幼时读朱子的大 学章句,便问大学是何时的书,朱子是何时的人。塾师告诉他大学是 周代的书,朱子是宋代的大儒;他便问宋代的人如何能知道一千多年前著者的意 思。一切学问家,不但对于流俗传说,就是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也常常抱怀疑的 态度,常常和书中的学说辩论,常常评判书中的学说,常常修正书中的学说要 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古往今来科学上新的发明,哲学上新的理论, 美术上新的作风,都是这样起来的。若使后之学者

36、都墨守前人的旧说,那就没有 问题,没有新发明,一切学术也就停滞,人类的文化也就不会进步了。 (选自顾颉刚通俗论集怀疑与学问) 6.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小说详写老胡头向众人说起儿子回来给自己过生日的事情,意在与他 处在失去亲人的孤独境况形成对比,同时为下文开错门的情节做铺垫。 B.一次错误的开门入户却让孤独老人感到这是冬至短暂的礼物, 揭示了一个 深刻的社会问题空巢老人问题。社会应给他们更多的关注与精神慰藉。 C.老张儿媳反复说瞧这事儿弄得,儿子反复说真对不起,展现了老张儿 子一家误入别人家的尴尬场面,也表明老张的儿子并不经常回家探望老人。 D

37、.作者刻意略去主人公的姓名、职业、身份等信息,也略去了外貌描写, 重点突出老人的生存状态和精神状态,这样使老人的形象更具代表性、普遍性。 7.下列与文本有关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冬至是二十四节气中一个重要的节气, 也是孩子们回家祭祖的日子, 在北 方有吃饺子的习俗,民间有冬至大如年的讲法,所以这一天独居老人感到格外 孤独。 B.大学是讨论教育问题的儒家经典,相传为曾子所著;大学章句是 朱熹对大学的解析,被认为最有权威,影响最大。戴震敢于质疑朱熹,是需 要勇气的。 C.顾颉刚认为怀疑虽然有它的消极影响, 但是更有建设新学说、 启迪新发明 的积极意义。同理,我们对于小说等文学作品的

38、赏析,也可以在质疑中获得新的 发现。 D.戴震质疑的核心是宋代的朱熹怎么可能了解一千多年前周代人的真正想 法呢?所以朱熹在大学章句里阐发的观点、所做的分析,也未必完全符合古 人的本意。 8.从冬至夜里他的房门突然被打开起,独居老人的心理经历了怎样跌宕起伏的 变化?请结合文本一相关情节简要分析。(5 分) 9.顾颉刚主张学贵有疑。对于文本一中老张的儿子小张误入老人家门这一情节, 在课堂上引起了同学们的广泛质疑。有人认为这不合情理,是作者情节设计上的 败笔;但也有人认为作者已然认识到了钥匙的问题,还这样设计,应该是刻意而 为,必有匠心。你要参与讨论并发言,请写出发言要点。(6 分) (五五)现代文

39、阅读)现代文阅读 II(本题共 4 小题1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9 题。 文本一: 流水函关流水函关 沈念 古代的故事。多是发生在河流、古道,或是边界的关楼。函谷关南 接秦岭,北倚黄河,东西或绝涧或高塬,它的迷人之处,也是它的揪心 之处,就在于那么多人想通过它、占守它。它是阻滞、关闭,也是畅通、 开放。 在这里,有一件事是不能回避的,那便是历史的追溯。无论藏在哪 个角落,历史的风扑面而来,情绪的力量在历史的托举下,让去往函谷 关的路变得跌宕起伏。始于 90 年代的修建。关楼只是历史的化身,过 往痕迹被抹去直到被一尊黑色石碑身后的函关古道所打开。在古代, 那只是一条在沟谷中蜿蜒的土路

40、。有记载说这条曾经崎岖狭窄、蜿蜒相 通的路全长 15 华里,沟壁有 50 米高,坡度有 40 至 80 度,有的地方仅 2 米宽,仅能容一辆牛车通过。车不方轨,马不并辔,人行其中,如入 函中。并非夸张的描述,可以想象它在军事战略上的利害。从遥远的春 秋战国就开始了碰撞,直至秦国一统。函谷关扮演着决定胜负的关键角 色。西汉贾谊在名篇过秦论中议论:“于是六国之士尝以十倍 之地,百万之众,叩关而攻秦。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 进。”好一个“逡巡而不敢进”! 然而到了公元前 209 年陈胜义军过关交战,刘邦绕关灭秦,项羽使 黥布破关,怒而焚关,函谷关又为秦的灭亡画上了一个终结的句号。自 此往

41、后,进退之间,是“逐鹿中原”,也是“入主关中”,这八个字里 藏着千钧重量和血腥杀戮。再去拨开时间的密叶,沿经“安史之乱”中 的桃林大战,闯王李自成激战斩明兵部尚书孙传庭,1927 年冯玉祥北伐 驻防,直至 1944 年 5 月中国军队阻挡侵华日军西犯的函关大战,都绕 不过此地。太多与函谷关勾连的历史细节需要叙说,铁打的雄关流水的 战事,得失均因这里而起。这里,并不只是一座青砖砌起的城楼,还是 一条真正通往时间深处的道路。也许它从来都是道路,如同它倚临的黄 河,连接的不只是一个个地点,还有可追溯的来处、可前行的去往,它 是立体变幻的时空,也是后人想象的原点。 这条看不见的道路,更远的地方,是远方

42、,也是远去。 从古道上走过太多的出关者,有一人不能不提。公元前 491 年农历 七月的一天,函谷关令尹喜清晨起床。看到了东方的紫气,知有异人来。 他等来了八十高龄的老者东周守藏史老子。这位又名李耳的老人骑着 青牛,被他的崇拜者热情地挽留下来著书立说,从而有了五千言的道 德经。也许连函谷关也没想到,在经历那万千厮杀争夺之后,被封堵 在深井里的血液依旧如岩浆般汩汩流动,为它加持的正是这位眉宽耳阔、 目如深渊的老人。一块精致的黄河石被供奉在纪念祠屋的一侧,万千来 客的手掌在石头上抚摸而留下了一层光泽。已无人探究石头的年代和书 桌的真假,只为老子完成著述出关后的“莫知其所终”而好奇与叹惋。 叹惋那散落

43、时光里的,与一个人、一座关、一条河有关的秘密。谁 能说,任何普通渺小的生命,不会因这片黄河流经的土地而变得不凡? 黄河在北,隆起的土塬隔阻了函谷关的视线。静寂中水声传来。古 关与长河,都把各自印烙在对方的骨骼之上。这条大河,微微发出的声 响,都是振聋发聵的轰鸣。在抵达函谷关的短暂时光里,我能亲密地感 应到从四面八方汇集而至的那些水声。流水声里,有风貌之变,也有愿 景之欢,桩桩美好落色为图筑坝建库后的水波清粼,生态改良后的天 鹅栖息,挣脱贫困后的喜乐安宁中原大地上的万千气象、幕幕大戏 皆可沿着这条大河被我们遇见。 河流之上的备忘与注脚,被时光拍打的浪花卷起。众生命运千差万 别,然而与之有关的黄河

44、故事到处流传。 (摘编自沈念流水函关) 文本二: 张翔武:在对小说的态度上,你更喜欢故事本身,还是故事的叙述 技巧,比如语言风格、结构之类的? 沈念:很长时间以来,纠缠作家们的无非是“写什么”和“怎么写” 的问题,我以为两者是相辅相成的。老题材可以有新写法,新题材不留 神就成了老腔调。一切皆有可能。我个人以为,在掌握了一些写作技巧 后,写出什么样的效果,就不止是技巧问题,更重要的是作者自身的内 涵。 一个没有思想没有情感的人无论怎么使用新的技巧, 也只是在炫技, 外表华美里面空荡。我现在对自己在这方面也越来越警醒,不想成为徒 有外表的空心人。 (摘编自(为了不再恐惧平庸的生活对沈念的访谈) 6

45、.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文章以“流水函关”为标题,其中的“流水”指的是发生在函谷 关的从陈胜义军过关交战到中国军队阻击日军西进的多次战争。 B.文章在描写函谷关的时候,既有具体详实量化的客观数字,又有 充满哲理意味和抒情色彩的词句,给读者以不同的阅读感受。 C.文章的句子富于变化,既有长句又有短句,既有整句也有散句, 既有典范的现代汉语句式,又有文言色彩的句子,读来别有风味。 D.文章主体部分虽然描述的主要是一些往事,但最后呈现的是万千 气象的美好现实,丰富了文章内涵。升华了文章的艺术境界。 7.下列与文本有关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46、A.贾谊的名篇过秦论多用排比和对偶手法,气势充沛,一气呵 成,被认为是一篇气“盛”的文章。 B.记载陈胜起义的史记兼具史书性质和文学色彩,被鲁迅称为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C.老子所著的道德经“专说对待之理”,如“有”和“无”、 “胜人”和“自胜”等,充满了辩证色彩。 D.“安史之乱”是杜甫反映民生疾苦的诗作的创作背景,其中蜀 相就抒发了这种关心民瘼之情。 8.请结合文本二,简要概括作者对于小说创作的观点。(4 分) 9.文本一的函谷关有什么特点,请简要概括。(6 分) 【答案答案】 (一) 6. D “间接批判了当时社会上一些歧视劳动的现象”错误。 7. B “比老农陈秉正传的艺术效

47、果要好”错误。 8. 外貌描写:细致地对陈秉正老人的手进行特写,突出他勤劳纯朴、热 爱劳动的形象。语言描写:陈秉正对年轻人语重心长的教育,刚拿到手 套时感慨“这双手可还没有享过这个福!”最后表示自己“我这双手是戴 不住手套的!”心理描写:看到新运来的桑杈第一时间想到集体的事情, 手套第一次丢了想到“孩子们好心好意给买上了,丢了连找也不找一趟, 未免对不起他们”,体现了他为集体和他人着想的特点。侧面衬托:副 组长王新春对陈秉正辛勤劳作的介绍和年轻人劳动时的抱怨和不理解,突 出表现了陈老汉的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劳动态度以及他热爱劳动、助 人为乐的高尚品德 。 9. 设置悬念。标题“套不住的手”,

48、设置悬念,让读者对这双手产生“为 何套不住”的思考,引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情节一波三折。文章以“手” 为线索展开,两次戴手套,两次丢手套的零散事情联缀起来,有起有落, 颇为巧妙。伏笔照应。文章开篇交代陈秉正虽是七十六岁的老人,但身 体特别强健,连王新春都怕和他握手,最后交代他的手都是自己从小的劳 作,塑造了一位勤劳朴实的劳动人民形象。结尾突转。陈秉正老人最后 把手套还给儿媳妇,并表示“我这双手是戴不住手套的!”结局出人意料, 又在情理之中,塑造了一个平凡而崇高的劳动者形象。 (二) 6.C【解析】本文虽是为丰子恺画展所作,但作者与丰子恺相交二十年,了 解丰子恺且敬重其为人,故而写出如此深刻的文

49、章。其实,赞美是发自内 心的,是真情流露,并不是为了宣传而赞美。) 7.A【解析】B(诗句指人的胸怀坦白开朗就如同雨过天晴明朗洁净的景象, 重在说明丰子恺先生的“和”,不是赞美丰子恺雍容恬静。阅读要找到对 应文段,看看作者对诗句的引用是为了表明作者的什么观点。)C(元夕是 现在的元宵节。)D(竹林七贤放荡不羁,文中诸人表现并非如此,丰子恺 更是一团和气。) 8.要有真情,散文应是有感而发,不可有太强的功利性。要有趣味, 要关注形式、语言、节奏,可用闲笔。(每点 2 分,写对一个要点得 1 分, 分析正确得 2 分。) 9. 丰子恺的形象的呈现都出于作者平时的观察感受,出于作者对友人的 真挚情意

50、, 真实动人。所写都是生活小事,如叙家常,颇有趣味。语 言平易,较少辞藻的堆砌,不饰浮华却引人入胜。(每点 2 分,其它答案 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三) 6(3 分)A 【解析】A 项, “先进知识分子形象”这个判断,并没有根据。 7(3 分)D【解析】A 项,过度解读。B 项,无中生有。C 项,直接影响 到后世李清照写“生当作人杰”一诗时贬项扬刘的态度。这句是没有根据 的。 8(4 分)传统小说的作者本出于稗官,写作态度不同于正统史家; 小说内容常取自街谈巷语,真真假假。评分参考:每答出一点给 2 分。意 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9(6 分)记录人物言行,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语文 > 其他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高考现代文阅读Ⅱ(文本一、文本二)专项训练(含答案).docx)为本站会员(四川天地人教育)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