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四单元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 单元概览明要求 【时空坐标】 【单元特征】 政治:专制集权空前强化,封建制度走向衰落。 经济:封建农耕经济高度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并缓慢发展,经济总量仍然处于世界 前列;传统经济结构和专制体制、重农抑商和闭关自守政策束缚生产力发展。 文化:文化专制束缚思想;带有反封建色彩的早期民主启蒙思想产生;传统科技继续发 展,近代自然科学没有产生;传统文化仍占据着统治地位,市民文化取得辉煌成就。 民族:统一多民族的封建国家更趋巩固,现代中国的版图定型。 对外:对外政策由开放逐渐走向闭关自守,影响了中国社会转型,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 发展潮流;“西学东渐”局面形成,西
2、方近代科技文化传入中国。 第第 13 课课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 目标展示定方向 课 程 了解明朝统一全国和经略边疆的相关举措,认识这一时期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 巩固;了解明代封建专制集权的发展、世界的变化对中国的影响,认识中国社会 标 准 面临的危机。 问 题 导 引 1明朝建立的时间、都城;明朝灭亡的时间。(时空观念) 2明太祖废除宰相制度的原因、影响。(唯物史观,历史解释) 3明朝内阁的职责、地位;明朝宦官专权的表现。(历史解释) 4郑和下西洋的时间、影响。(时空观念,唯物史观) 5欧洲殖民者东来的表现;明朝时期加强对边疆管理的表现。(历史解释) 历 史 时 空 基础必
3、备探新知 一、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 1明朝的建立 (1)背景:1351 年,元朝爆发农民起义,_朱元璋_的势力逐渐强大。 (2)建立:_1368_年,朱元璋称帝,定都应天府,国号大明。同年,元朝结束。 2政治制度变化 (1)废除宰相制度 目的:为加强_皇权_。 内容:明太祖废除宰相制度,并且严令子孙永远不许设立宰相。 影响:对以后五百余年的政治制度产生了深远影响。 (2)设立内阁 原因:宰相废除后,皇帝工作压力成倍增加。 设立者:_明成祖_。 性质:常设的辅佐_皇帝_处理_政务_的_秘书_机构。其官员称为某殿或某阁大 学士。 职责权限:日常工作是替皇帝浏览百官奏章,_草拟_处理意见,称为“_票拟
4、_”。 皇帝在这一基础上,用红笔正式批复奏章,称为“_批红_”。明朝中后期,有的大学士深 得皇帝信任,权力很大,被比喻为_宰相_。 (3)宦官专权 原因:宦官比内阁更多地得到皇帝信任。(根源:君主专制) 表现:内廷宦官机构_司礼监_获得了协助甚至代理皇帝_批红_的权力,还负责提 督_东厂_,控制_锦衣卫_,对官民的言行进行监视、侦查,有权逮捕、施刑。 【拓展】内阁工作程序 二、海上交通与沿海形势 1郑和下西洋 (1)过程:15 世纪前期,_明成祖_派郑和率领船队先后七次远航海外,最远到达_非洲 东海岸_和_红海沿岸_。 (2)影响 地位:是世界历史上规模空前的远洋航行,在资金、装备、技术等方面
5、大大领先于半 个世纪之后的欧洲远洋航海家的航行。 消极:其目的主要是“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给明朝带来较大的_财政负担_, 因此未能持续。 思考:应当如何看待明朝统治者“下西洋”政策的变化? 提示:郑和下西洋主要出于政治目的而非经济目的,成本明显高于收益,难以长期持续。 2平倭斗争 (1)背景 从元朝末年起,日本海盗不时在我国东部沿海骚扰,被称为“_倭寇_”。 明朝前期,朝廷严厉禁止_海外贸易_,导致东南民间海上_走私活动_猖獗,与倭 寇混杂,为乱地方。 (2)斗争:明廷派遣大将_戚继光_、_俞大猷_等人平倭;后来政府逐渐放松了对_私 人_海外贸易的限制。 (3)结果:东南沿海的形势稳定下来
6、。 3欧洲殖民者的入侵 (1)背景:_新航路_的开辟。 (2)表现 16 世纪中期,_葡萄牙_获得了在濠镜澳的租住权。 荷兰和西班牙,分别占据了_台湾岛_的南部和北部。 明朝末年,西班牙被荷兰击败,退出_台湾_。 三、内陆边疆与明清易代 1内陆边疆 (1)鞑靼和瓦剌的威胁 背景:元朝灭亡后,草原上的蒙古人逐渐形成_鞑靼_、_瓦剌_两大集团。 表现:鞑靼和瓦剌不断威胁明朝北部边防,两次突破长城,深入内地,包围北京。 解决:1571 年,鞑靼首领_俺答汗_,接受明朝册封。双方恢复并扩大贸易关系,直 到明末基本上维持了和平局面。 (2)加强对_藏族_地区的管理:明廷封授给当地的僧俗首领法王、王等称号
7、,并设立了 _行都指挥使司_等机构管理西藏军民事务,任用藏族上层人士进行管理。 (3)招抚东北:在黑龙江流域设立了_奴儿干都司_,并对东北女真各部落首领封授官号。 2明清易代 (1)清朝崛起 16、17 世纪之交,女真建州部首领_努尔哈赤_逐渐统一女真各部。 1616 年,称汗,国号大金,并对明朝展开进攻。 1636 年,_皇太极_称帝,改国号为大清,并将女真族名改为满洲。 (2)明朝灭亡 原因:明朝_政治黑暗_,天灾流行,农民起义蜂起,统治摇摇欲坠。 过程:1644 年,农民军首领_李自成_攻占北京,明思宗自缢,明朝灭亡。 (3)清军入关确立在全国的统治 清朝摄政王多尔衮统军进入_山海关_,
8、打败李自成,进占并迁都北京。 此后又经过 20 多年的激烈战斗,清军将农民军余部和南方的明朝残余势力逐一击败, 确立了在全国的统治。 史料探究释疑难 主题明代中枢权力机构设置(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史料一宰相之职,佐天子,总百官,治万事,其任重矣。 新唐书 史料二大学士叶向高言:我朝阁臣,只备论思顾问之职,原非宰相。中有一二权势稍 重者,皆上窃君上之威灵,下侵六曹之职掌,终以取祸。 明神宗实录 史料三国家并未正式与阁臣以大权,阁臣之弄权者,皆不免以不光明之手段得之。 钱穆国史大纲 探究 1:据史料一,古代宰相制度有什么特点? 提示 1:位高权重,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事。 探究 2:据史料二、三,
9、明代内阁制有哪些特点? 提示 2:史料二:阁臣只是皇帝的顾问,一旦阁权与君权发生冲突,往往是阁臣落败。 史料三:内阁没有法定地位,不是正式的行政机构。 【拓展】内阁首辅与宰相的区别 项目宰相内阁首辅 权力来源法定制度赋予皇帝个人信任 职责行政决策权侍从咨询,无决策权 对皇权 的影响 制约皇权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正常情况下不能制约皇权 随堂训练测达标 1洪武十三年(1380 年),明太祖以“图谋不轨”之名诛杀了丞相胡惟庸,下令裁撤中书 省,废除宰相制度。明太祖这样做的目的是(B) A控制军队B强化皇权 C钳制思想D改革科举 解析明朝初期,明太祖担心丞相权力过大,威胁皇权,以“胡惟庸案”为由废除宰
10、相 制度,主要是为了强化皇权,加强统治,故选 B 项。 2(2021包头)大明会典是记载明代典章制度为主的官修史书。在该书中始终没有将 “内阁”单列章目,仅将内阁职权附于翰林院(最高学术机构)之下。这说明(D) A皇帝权力受到一定制约 B内阁是法定的行政机构 C内阁是集体领导的体制 D内阁是皇帝的内侍机构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内阁不是中央一级的法定行政机构,属于皇帝的秘书班子, 是皇权膨胀的产物,因此史书没有单列记载,D 项正确,A、B、C 三项排除。 3(2021龙岩)比较而言,明朝宦官比内阁更多地得到皇帝信任,掌握了部分行政决策环 节,以致出现宦官专权的局面。“部分行政决策环节”包含(A
11、) A批红B票拟 C密折D监察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朝司礼监秉笔太监掌握的是批红的权力,A 项正确;票拟 权是内阁的权力,B 项排除;密折是在清朝出现的,C 项排除;监察与材料无关,D 项排除。 4(2020北京东城)下文是一首明代军歌,与之有关的历史人物是 (D) 凯歌 万众一心兮,群山可撼。 惟忠与义兮,气冲斗牛。 上报天子兮,下救黔首。 杀尽倭奴兮,觅个封侯。 A岳飞B文天祥 C郑成功D戚继光 解析由材料信息“明代军歌”“杀尽倭奴”可知,与该军歌相关的历史人物是戚继 光,故 D 项正确;岳飞是南宋抗金名将,故 A 项错误;文天祥是南宋末年抗元名将,故 B 项 错误;郑成功打击的是荷兰
12、侵略者,故 C 项错误。 5(2021绍兴)明史记载:“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踪迹之,且欲耀兵异域,示中国 富强。”与此相关的历史事件是(B) A张骞出使西域B郑和七下西洋 C郑成功收复台湾D鉴真东渡 解析根据材料“明史”“成祖疑惠帝亡海外”“且欲耀兵异域”等信息,结合所 学可知,材料指的是为了寻找建文帝,炫耀国威,明成祖派郑和七下西洋,故选 B 项;西汉 时期,张骞出使西域,故排除 A 项;郑成功收复台湾不是在明成祖时期,故排除 C 项;鉴真 东渡发生在唐朝,故排除 D 项。 6(2021南通)永乐九年(1411 年),明成祖正式设立奴儿干都司,作为管辖黑龙江、乌苏 里江流域的最高地方军政机构,其主要官员初为流官,后为世袭。奴儿干都司的设立(B) A完善了监察体制B加强了边疆管理 C改变了中央官制D消除了民族矛盾 解析明朝设立奴儿干都司, 管辖黑龙江、 乌苏里江流域, 加强了边疆管理,故选 B 项; 奴儿干都司是地方管理机构,与监察体制、中央官制无关,排除 A、C 两项;D 项“消除了” 表述太绝对,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