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作文素材作文素材 : 医者仁心,值得写入医者仁心,值得写入 2022 高考语文的精神主题!高考语文的精神主题! 医者仁心解读医者仁心解读 口罩之下的无声,是对生命相托的专注;白衣之下的赤诚,是医者仁心的大爱。 医者仁心人物故事评论医者仁心人物故事评论 01 吴天一:医者仁心照昆仑 守望生命为高原 世界屋脊上,一位 80 多岁高龄的老人带领医学团队,常年跋涉在离蓝天、白云最近的天路。 50 多年来,他推动我国高原医学从无到有、由弱变强,在漫长艰辛的奋斗历程,践行着共产党员的 初心和使命。他的名字,深深烙在青藏高原各族群众心中。 他是中国工程院院士吴天一,高原医学事业的开拓者、低氧生理学与高原医学
2、专家。今年 6 月 29 日,他站上人民大会堂金色大厅领奖台,戴上了代表党内最高荣誉的“七一勋章”。 高原的守望者高原的守望者 【一个愿望】【一个愿望】 20 世纪 30 年代,吴天一出生在新疆伊犁一个塔吉克族知识分子家庭。他 9 岁随父母去南京读 书。1950 年 10 月,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抗美援朝战争正式打响。在南京,吴天一顺利通 过征兵体检,成为一名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士。 “别看我个子小,但体质好。我当时只有一个愿望,参军报国。”吴天一说。由于文化功底良好, 一入伍他便被分配至中国医科大学培养。6 年的理论培训结束后,抗美援朝已经签订停战协议。“但 当时部队还没撤回,我就强烈要求
3、去前线。” 1957 年, 吴天一与夫人一起, 换上志愿军的服装, 来到位于平壤的中国人民志愿军第 512 医院。 在那里,因为防治疫情得力,他获得第一个三等功。 1958 年随部队回撤到青海后,为响应当时“大练兵”号召,吴天一被分配至某骑兵连。“我要当 一名普通兵。”吴天一说,在骑兵连他获得了“五好战士”荣誉,为他之后常年在高原“骑马问诊”打下 了基础。 【一个决定】【一个决定】 20 世纪 50 年代末,大批青年怀着梦想,来到青海建设高原。意想不到的是,许多初到青海的 内地建设者很快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高原反应,心慌、胸闷、头痛欲裂由于缺乏高原病基本知识, 很多高原病被当作普通肺炎、肺充血症治
4、疗,许多建设者相继病倒甚至献出了生命。 吴天一说,当时高原病在我国医学研究领域尚属空白,国内对它认识不清,国际高原医学领域 只有外国人说话。“我要攻克高原病”,这一决定让他接下来一辈子只做了一件事高原医学研究。 “青藏高原缺氧、低压的恶劣环境,阻碍了人们开发高原的步伐,也威胁着这里居民和官兵的健 康和安全,必须找出高原病的致病原因并不断研究下去。”吴天一开始用所学的医学知识保障高原 人民的生命和健康。 “马背上的好曼巴” 【一个标准】【一个标准】 1978 年,吴天一与同事共同创建了全国第一家高原医学研究所。为尽快全面掌握各种急慢性高 原病,1979 年至 1992 年,吴天一主持了历时 10
5、 余年、覆盖 10 万人的高原病大调查。“每到一个地 方,我都问哪里海拔最高?”吴天一说,高原医学研究必须要去高、偏、远的地方,不落下一户一 人,才能准确掌握疾病分布和患病因素。 “到牧区下乡,帐房一支,仪器一架,发动机一响,牧民们以为是电影放映队来了。”吴天一克 服头痛、胸闷、失眠、腹泻和呕吐等高原反应,骑着马,赶着驮满仪器的牦牛,深入牧区的帐篷做 高原病普查。饿了吃点牧民的青稞糌粑或自带的干粮,晚上同牧民一起睡在零下三十多摄氏度的帐 篷里,深夜点着酥油灯整理数据资料 为研究青藏高原藏族人群“高原低氧适应生理特征”这一主攻课题,精通汉语、塔吉克语、英语、 俄语的吴天一,又学会了藏语。几十年的
6、科研工作,他走遍了青藏高原大部分高海拔地区,诊治过 数万名牧民群众,整理了大量的临床资料,藏族牧民亲切地称他为“马背上的好曼巴(医生)”。 吴天一对发生在青藏高原的各型急、慢性高原病,从流行病学、病理生理学和临床医学方面做 了系统研究。他提出慢性高山病量化诊断标准,被国际高山医学协会作为国际标准并命名为“青海 标准”,于 2005 年在国际上统一应用,为高原病的防治作出了突出贡献。 【一条铁路】【一条铁路】 高寒缺氧对铁路建设者的身体健康是一个严峻考验,这是建设高原铁路的一大世界性难题,也 对高原医学提出了新挑战。 青藏铁路建设 5 年中,作为原铁道部高原医学专家组组长,吴天一带头制定出一系列
7、劳动保护 和高原病防治措施,建立了全面科学的卫生保障措施和急救方案,将高原病的自我判断方法写入科 普手册,送到每个筑路工人手中。 “青藏铁路沿线 80%的地方海拔都在 4500 米以上。在这里吸进来的氧气只有海平面地区吸氧量 的一半。”吴天一说。 他亲自带领科研医疗队上山指导工作,研究开发以藏药为主的红景天等致适应剂,提出“三高三 低”急救措施,使急性高原病发病率由青藏公路建设初期的 9.8%降至 1%以下。 吴天一的研究不但保障了青藏铁路的顺利建设,而且创造了 14 万劳动大军在海拔 4000 米以上 地区工作 4 年、无一例因急性高原病死亡的世界医学奇迹。 生命的保护神生命的保护神 【一场
8、地震】【一场地震】 “我既是医生又是党员,还是最懂高原病的人,我必须去!”2010 年 4 月 14 日,青海省玉树藏 族自治州发生 7.1 级地震,年逾古稀的吴天一彻夜未眠,主动请缨,不顾同事和家人的劝阻连夜带 领医疗队奔赴灾区。 到达灾区后,他日夜奋战在救灾一线。白天,往返奔波于各大救援点,指导并参与高原肺水肿 病人的抢救;夜间,辗转各医疗队讲解高原病防治救援知识,尽全力拯救群众生命、保障人民健康。 他还发挥懂藏语的优势,为受灾群众讲解知识、疏导心理。 “这是世界最高海拔地区的地震,我们要以共产党人的精神战胜高原地震灾害。”吴天一说。震 后,他主持召开了多个会议,进一步总结玉树地震救援经验
9、,并面向国际社会介绍了中国抢救急性 高原病的成功经验。 【一生追求】【一生追求】 全身 14 处骨折,双眼白内障,耳朵鼓膜被击穿吴天一身体饱受病痛折磨,但他仍深深迷恋 着这片土地,扎根高原从医 50 多年,默默守护着青藏高原的万千生命。 吴天一在下乡途中曾经历过多次车祸。最严重的一次他多处肋骨骨折、髌骨粉碎性骨折、胫腓 骨骨折。至今,他腿部还有一根十几厘米长的钢板。 高原长期的紫外线辐射让吴天一的双眼患上严重的白内障。术后,他没有休息片刻,立即投入 到实验中。左眼工作,右眼就戴着眼罩休息;累了,再把眼罩换到左眼上 在进行高低压实验氧舱模拟实验中,吴天一主动承担第一次实验的风险,毫不犹豫地进入了
10、舱 体。由于缺乏经验,舱内气压迅速下降,他的鼓膜被击穿,听力严重受损,但他摸清了舱体运转的 安全系数。 吴天一在卫生健康领域奋战一辈子,获得无数荣誉。“青藏高原是我科学研究的根,是我生命的 根,高原医学研究是我一生的追求。七一勋章是党内最高荣誉,是荣誉也是考验。未来我要带好 团队培养好接班人,为保障高原人民和官兵的健康作出更大贡献。”他说。 02 医者仁心他们把最美的爱奉献给了人民 徐鹏航、沐铁城、温竞华徐鹏航、沐铁城、温竞华 她,数十年扎根基层,对孤寡老人、贫困户一律免费治疗;她,用心血守护生命,填补了宫内 治疗技术空白,却无法对亲人尽心尽孝;他,在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立刻投入到疫苗、抗体和药
11、物 等研究中,因持续工作、过度劳累,突发疾病英年离世 邢锦辉、赵扬玉、赵振东邢锦辉、赵扬玉、赵振东这些感动无数人的“最美医生”,把最美的爱奉献给了人民。 坚守初心,做好健康坚守初心,做好健康“守门人守门人” 在湖北省黄梅县孔垄镇邢圩村卫生室,有这样一位医生,30 多年来,对丧偶、残疾人减免治疗 费,对孤寡老人、贫困户一律免费治疗。她就是乡村医生邢锦辉。 2013 年 3 月,当得知带着 12 岁女孩来看病的桂女士家里还有多个未成年孩子,全靠丈夫外出 打工维持生计,家中还有体弱多病的公婆需要照顾时,邢锦辉免费为其精心医治,赠送药物,临别 还送上一袋苹果和 300 元钱。 坚守初心、呵护生命,是医
12、者不变的承诺。坚守初心、呵护生命,是医者不变的承诺。 2016 年 9 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汪四花受医院委派,赴贵州贫困山区台江县人民医 院担任院长。就这样,她从江南水乡,走进黔山苗岭。 梳理问题、改革制度5 年间,汪四花带领的台江县人民医院从原来的垫底医院,成为具有区 域性影响力的县级综合医院。 像汪四花这样深入基层,切实为老百姓提高就医质量的医生还有很多:扎根陕西省榆林市佳县 的儿科医生路生梅,“组团式”援藏专家邱玲,“组团式”援疆团队代表钟红珊、宋宁宏他们放弃了 舒适的城市生活,带着先进的技术和理念来到基层,用爱心、真心做好人民健康的“守门人”。 大医精诚,用行动诠释医者仁心大
13、医精诚,用行动诠释医者仁心 每次给青年医生讲课,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手外科主任顾玉东总要提到自己一个失败的病例: 一个 19 岁的花季女孩不幸被机器轧烂了拇指,顾玉东按常规为她做了足趾移植手术,但手术过程 中发现她的足背动脉和进入第二趾的血管都非常细,风险很大。术后,新造的大拇指每况愈下,最 后由红色变成了黑色 虽然家属一再表示理解,但顾玉东却无法原谅自己。此后,他努力钻研,历时 5 年分析研究, 首创“第二套供血系统”,终于攻克了血管变异的难题。此后,华山医院手外科的足趾游离移植再造 拇指手术,再也没有失败过。顾玉东因此在 1987 年第一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对每一位患者负责,不断创
14、新、不断探索医学前沿,是医者的使命和担当。 带领团队在国内率先开展胎儿宫内诊疗技术,建设区域性胎儿宫内治疗平台,填补国内脐带结 扎减胎术等相关宫内治疗技术的空白在产科领域,北京大学第三医院产科主任赵扬玉不断攻关。 在赵扬玉从医生涯中,不分昼夜奋战手术台是平常事。然而,为了病人和工作,赵扬玉在母亲 病危时,没能及时赶到母亲身边。 “因为赵主任的认真负责,我平安生下儿子,希望宝宝长大后学医,做一个像赵主任一样的好大 夫。”一位患者在感谢信中这样写道。赵扬玉的敬业精神感染着患者,也在潜移默化中进行着传递。 逆行出征,以生命守护生命逆行出征,以生命守护生命 2020 年初,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广州中医药
15、大学副校长张忠德临危受命,在万家团圆的除夕夜 只身北上,在武汉抗疫一线连续奋战 73 天,转战多家疫情严峻的医院。 研发应用柴胡解毒方和扶正救肺方,牵头实施“化湿败毒颗粒”期临床研究,组织与美国、巴 西、新西兰等国分享中西医协同治疗方案,为国际抗疫提供中国智慧、中医经验作为国家中医药 管理局应对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专家组副组长,张忠德积极实践中西医结合、中西药并用,在抗 疫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以生命守护生命,中国医生在疫情面前从未退缩。以生命守护生命,中国医生在疫情面前从未退缩。 2020 年的最后一天,中国新冠疫苗上市,国人振奋。此情此景,赵振东永远看不到了。 2020 年 9 月 17 日
16、,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科研攻关组疫苗研发专班技术支持小组组长、中国医 学科学院病原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赵振东坚守科研一线 200 多天,终因过度劳累突发疾病,倒在出 差途中,生命定格在 53 岁。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之初,作为我国病原生物学和感染免疫学领域专家,赵振东挺身而出,担当 起疫苗研发专班技术支持小组组长的重任。 走访疫苗研发单位,在灭活疫苗的毒种选择、疫苗 ADE 效应等方面给出大量指导建议,助力疫 苗研发顺利开展;深入分析国内外不同研发技术路线的优劣,为国家层面的决策提供重要参考 他辛勤奔走、连续作战。 赵振东走了,他的学生和同事仍在继续推进他留下的研究,带着他的精神继续前行。 天津市疾
17、病预防控制中心副主任张颖、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医院感染控制中心名誉主任吴安华、 北京市呼吸疾病研究所所长童朝晖无数的“最美医生”仍然奋战在抗疫一线, 以对生命负责的坚守, 护佑人民的生命健康。 03 毕生坚守彰显医者仁心 生命不息生命不息,奋斗不止奋斗不止。已经百岁高龄的世界著名麻风病防治专家已经百岁高龄的世界著名麻风病防治专家,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 医院医生李桓英的事迹令人动容。医院医生李桓英的事迹令人动容。 她心有大我她心有大我,有着一腔赤诚报国的爱国情怀有着一腔赤诚报国的爱国情怀。青年李桓英有诸多光环荣誉加身,无论祖国是晴 空万里,还是风雨交加,都无法动摇她报效祖
18、国的决心。她婉拒了世卫组织的续约邀请,毅然回国 参与新中国建设,将毕生精力献给麻风病研究,使疯狂肆虐数千年的麻风病成为可控、可治的普通 疾病,防治经验在全球推广。 她坚持生命至上,心怀护佑苍生的医者仁心。她坚持生命至上,心怀护佑苍生的医者仁心。麻风病过去是可致残的“不治之症”,不但给患者 带来极大的痛苦,还给社会带来莫大的恐慌。李桓英直面病魔,直接接触病人,用人间大爱提升患 者战胜疾病的信心。 她求真务实她求真务实,大胆创新大胆创新,勇攀高峰勇攀高峰。为了寻求更好的麻风病治疗方法,这位爱国老华侨将西医 治疗方法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又将中国防治麻风病的方案贡献给世界,为全世界麻风病防治工作做 出了
19、突出贡献,践行着人类健康命运共同体理念。 面对党和人民赋予的使命,这位百岁老人始终深感责任重大,不懈奋斗的脚步也从未停下。 处在处在“两个一百年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点,每一位中华儿女都应将个人奋斗融入国家和民族的大潮中的历史交汇点,每一位中华儿女都应将个人奋斗融入国家和民族的大潮中, 把个人命运与国家和民族命运紧密相连把个人命运与国家和民族命运紧密相连。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征程上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征程上,需要一代代人需要一代代人 以热血澎湃的强国之志、报国之心接力奋斗,凝聚磅礴的中国力量。以热血澎湃的强国之志、报国之心接力奋斗,凝聚磅礴的中国力量。 29 岁时,她被推荐
20、为世卫组织首批官员 7 年任期结束 她拒绝优渥的续约邀请,毅然回国 之后的几十年间 她将全部精力 投入我国麻风病防治事业 把一个个与世隔绝的麻风村 变成了幸福村 她,就是李桓英! “我必须把最好的年华献给祖国!我必须把最好的年华献给祖国!”0 1 1921 年,李桓英出生在北京,先后毕业于上海同济大学医学院和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 1950 年,年仅 29 岁的她成为世界卫生组织首批官员。 在世卫组织工作的 7 年里, 李桓英的内心始终有一个解不开的结: 一个人的归属问题。 1955 年, 钱学森冲破美国重重阻挠回国的新闻,更是带给她很大的触动。一个愿望在她心里愈发强烈:我出 生在北京,我是
21、中国人,我的归属就是我的国家,我必须把最好的年华献给祖国! 7 年任期结束,李桓英拒绝了世卫组织的续约,瞒着已在美国定居的父母和家人,只身一人辗 转多国,终于在 1958 年回到祖国。回忆起当初的选择,李桓英说:“联合国待遇再高,美国的生活 再好,人,不是靠金钱活着的。” 与麻风病人拥抱与麻风病人拥抱“恐惧对我不是个事儿恐惧对我不是个事儿”0 2 回国后,李桓英一直从事传染病防治工作。1978 年,李桓英被调到北京友谊医院热带医学研究 所,从此与麻风病结缘。 麻风病,是一种令人闻之色变的古老传染病。患者若得不到及时诊断和治疗,便极易发生畸形 和残疾。新中国刚成立时,全国有数以万计的人遭受着麻风
22、病的折磨。当被问及直面麻风病人是否 会恐惧时,李桓英说:“我们做医生的没有恐惧,我走遍世界,恐惧对我不是个事儿。” 在云南省勐腊县罗索河对岸,聚集着大大小小数十个村庄。这些村庄长期与世隔绝,只有乘船 横渡才能够到达。然而这些地方并不是世外桃源,当地人避之不及,因为这里生活着患有麻风病的 人。 1979 年 3 月,李桓英第一次走进这些村庄,村民们自觉地与她保持着距离。为了让患者感受到 自己能够治好麻风病的信心和决心,李桓英主动与他们握手、拥抱,还仔细查看他们皮肤溃烂流脓 的地方。 就在这次麻风村之行后,李桓英立下承诺:倾尽自己的一切,付出所有的年华和精力,为麻风 患者驱逐病魔! “我每年都来治
23、不好我就再找新药我每年都来治不好我就再找新药”0 3 1983 年的春天,李桓英再次从北京出发,来到云南省勐腊县的麻风村,并在这里建立“短程联 合化疗”试点。就这样,李桓英把实验室搬到了麻风村,每天把药送到患者手上,亲眼看着他们服 下。 可意外却发生了。服药后,患者皮损加重,皮肤着色、小便颜色也红了村民们慌了,纷纷把 药扔进了水里。李桓英知道这是药物治疗的正常现象,便开始挨家挨户做工作,甚至拍着胸脯向村 民保证:“我每年都来,治不好我就再找新药。” 日子一天天过去,按时服药的村民麻风病症状逐渐消退。 1985 年,当李桓英重返麻风村,眼前的景象让她至今难以忘怀。村里的患者全部治愈,“短程 联合
24、化疗”完全达到预期效果。1990 年 4 月 13 日是这一年的泼水节,麻风村有了新的名字“曼 喃醒村”,傣语中意为新生。 四十年来,李桓英跑遍云、贵、川,几乎每个麻风村都有她的匆匆步履。在偏僻难行的深山里, 李桓英曾数次遭遇车祸、翻船,两侧锁骨和肋骨都摔断过,身上伤痕累累。 还有一些麻风村几乎没有路可走,李桓英只能身体倒悬在河面上坐索道过去。直到 94 岁,李 桓英仍在云南一线奔走。 1994 年,世界卫生组织在全世界推广了李桓英的联合化疗经验。70 多年间,在几代麻风病防 治工作者的共同奋斗下,麻风病在我国绝大部分省份已基本消灭。 “我愿意以党员的身份我愿意以党员的身份,为麻风事业奋斗终身
25、!为麻风事业奋斗终身!”0 4 “我回国不后悔,麻风干一辈子不后悔,但是如果不入党,我可能会很后悔!”2016 年 9 月,北 京友谊医院党委收到了一封特殊的入党申请书,申请人是已 95 岁高龄的李桓英。她写道:“我虽已 进入耄耋之年,但愿意以党员的身份为麻风事业奋斗终身!” 2016 年 12 月 27 日,满头银发的李桓英高举着右拳,站在一群年轻的新党员中间,面对党旗庄 严宣誓。 李桓英摸着胸前的党徽微笑着说:“如果我能活到 100 岁,还有 5%的人生可以跟党走,我会为 医学事业继续奋斗。等到举行葬礼的那一天,希望我的身上能盖上鲜红的党旗。” 8 月 17 日 李桓英迎来她 100 岁的
26、生日 谢谢李桓英 谢谢她用一生实践告诉我们 人可以这样活着! 让我们一起致敬 这位伟大的女性! 05 大医精诚,大爱无疆 他们不是超人,却用仁心、爱心和真心,守护健康、点亮生命。8 月 19 日是第四个中国医师节, “白衣天使”们理应收到一声声“感谢”! 从数十年扎根基层为高龄老人治病,到无影灯下十几个小时救治患者,再到战“疫”一线不眠不 休守护生命长期以来, 广大医务工作者始终坚持人民至上、 生命至上, 全心全意为人民健康服务。 披星戴月,只因心中敬佑。“你以性命相托,我必全力以赴”,他们诠释了医者仁心,彰显了“敬 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崇高精神。 对医师的职业认同已扎根在
27、很多年轻人心中,越来越多年轻人将成为医师作为目标。医师忘我 奉献、全力以赴的形象可爱又可敬,成为年轻人心中的偶像。崇拜他们,更想成为他们,这是榜样 的力量,更是精神的引领。“妈妈上班忙总不在家,我告诉自己以后一定不当医生。可是当看到她 在抗疫一线,看似柔弱竟然那么勇毅,突然很想成为像妈妈一样的医生!”一位医生女儿的话说到 人们心坎里。 投身杏林,薪火相传是年轻人用行动致敬中国医师的方式。经历疫情,更多年轻人意识到,相 信并依靠科学是战胜病魔、守护健康最有力的武器。正是基于这样的信念,他们选择向医学进军 “学好医学服务家乡人民”成为西藏 19 岁高中毕业生益西曲珍的目标; “95 后”年轻村医孙艺最自 豪的事,就是靠所学“让百姓更健康地生活”扎根偏远地区,年轻人用行动证明,关爱和帮助他人 是幸福的,人的价值就是要在奉献中实现。 全社会要广泛形成尊医重卫的良好氛围。近日提请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次会议审议的 医师法草案三审稿,进一步完善医师权益保障,充实完善医师休息休假、医疗风险分担机制等规定, 体现对医师的关心爱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