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部
- 南京新苏教版2021-2022五年级科学上册第11课《地球的内部》教案.docx--点击预览
- 南京新苏教版2021-2022五年级科学上册第11课《地球的内部》课件.pptx--点击预览
文件预览区
|
|
资源描述
第 11 课地球的内部教案 一、教材分析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苏教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第 3 单元中的第 3 课。 本课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认识地球内部结构与地壳运动。先让学生 根据火山喷发、地热、地震中的物质和能量推测地球内部可能是怎样的,再通 过阅读资料认识人类探索地球内部的主要方法和成果,以及科学家对地球内部 圈层运动模式做出的猜测。第二部分是模拟地球板块的漂移与碰撞,通过观察 进一步理解地壳运动时板块之间的碰撞、分离与交错,意识到能量来自地壳下 方处于对流运动状态的岩浆。第三部分是认识地壳运动导致海陆变化,遵循从 局部到整体的认知规律,先让学生根据喜马拉雅山上发现的海洋类生物化石推 测喜马拉雅山地区很久以前的情况,建立陆地和海洋会转化的意识;再观察地 球大陆板块变化示意图,认识陆地的变化趋势,从而认识海陆变迁、大陆漂移 也是地壳运动的结果,为今后继续认识地表变迁理论打下基础。 二、学习目标二、学习目标 1.通过资料学习,能说明地球内部的圈层结构与特点。 2.通过阅读、模拟实验,理解地球内部的运动模式,能解释地壳缓慢移动 的原因和结果。 3.借助研讨与交流,认识海陆变换、大陆漂移也是地壳运动的结果。 三、重点与难点三、重点与难点 重点:能说明地球内部的圈层结构与特点。 难点:通过模拟实验推测、解释地壳运动的原因和表现。 四、教学准备四、教学准备 酒精灯,烧杯,泡沫块,烧杯 五、教学过程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一)导入 1.出示图片,提问:通过前几课的学习,你对地球有了哪些认识? 2.谈话:大家对地球表面有所了解。那么,地球的内部是什么样的? 学生根据课外知识谈谈自己的认识。 3.揭题板书 (二)(二)地球内部的结构与特点地球内部的结构与特点 根据自然现象推测地球内部的样子根据自然现象推测地球内部的样子 出示火山和地震的图片,提问:你能从下面这些现象中推测一下地球内部 的样子吗? 火山:地球内部温度高、压力大、有岩浆。 地震:地球内部会运动、岩层会承受很大压力,积聚的能量需要释放。 用钻探的方法探索地球内部用钻探的方法探索地球内部 1.提问:除了通过自然现象进行推测之外,你觉得了解地球内部,最好的 方法是什么? 谈话:钻探是一种重要的方法,可以直接看到地球内部的结构。人类现在 已经钻到多深了呢? 2.谈话:钻了 12 千米,用了 24 年。前苏联在克拉半岛钻井,从 1970 年到 1994 年,整整 24 年。为什么钻到 12 千米,就不再钻了? 原因:(1)地球内部温度很高,钻头难以承受高温。 (2)12 千米,岩层 已经非常像流体,钻孔孔壁无法稳定,会塌孔,钻好的孔会自行闭合。 (3)资 金超出预算,又没有实际效益。 3.讲述:我国自主研发的钻探机“地壳一号”能钻 10 千米(1 万米) ,在 松辽盆地,主要用于研究地球演变,以及能源探测。 用地震波探测地球内部用地震波探测地球内部 1.提问:钻探这种方法很有限,没法钻到地球的中心。不过人们还有一种 方法能够探测地球内部,就是地震波探测。 2.讲述:可以通过地震波探测。在世界各地都设有地震波监测站,1910 年, 科学家莫霍洛维奇意外地发现,地震波在传到地下 50 千米处有折射现象发生, 也就是说地震波的速度和方向会忽然改变,他推测,这个地方是地球内部两种 不同物质的分界面,而且,这个分界面具有全球性。后人把这个分界面称为莫 霍界面。同样的,在地下 2900 千米处,地震波也会发生变化,这说明什么呀? 这也是两种不同物质的交界面,这是科学家古登堡发现的,所以叫古登堡界面。 后来,科学家根据这两个面,把地球划分为三个圈层:地壳、地幔、地核。 地壳、地幔、地核的特点地壳、地幔、地核的特点 1.谈话:这三个圈层分别有什么特点?厚度怎样?温度怎样?有哪些物质? 2.提问:地球内部的结构有点像什么呀?(出示鸡蛋图) 3.提问:现在人类钻探的最大深度是 12 千米,对比一下,钻到哪一个圈层 了? 地球内部的运动地球内部的运动 1.提问:我们已经认识了地球内部的结构,那这些结构是静止的、还是运 动的? 2.谈话:地球内部究竟会产生怎样的运动?老师这有一份资料和一些关键 词卡片。请大家阅读资料,一会儿上来按照从原因到结果的顺序,摆一摆这些 卡片。 3.学生阅读,然后两人上台贴卡片,并介绍地球内部的运动方式。 4.教师补充: (1)地幔、地核会进行水平运动和上下运动。 (2)地震是直接感知的,板块移动是缓慢进行的。 (3)什么是板块?板块构造学生认为,地球的岩石圈不是一块完整的,而 是分裂许多块,科学家划分为六大板块。 (4)板块移动分为碰撞、分离、交错。 (板书) (三)模拟实验:地球板块的漂移与碰撞(三)模拟实验:地球板块的漂移与碰撞 1.谈话:地核与地幔的运动,到底会不会造成地壳运动呢?我们可以通过 一个模拟实验来研究。 2.出示实验器材,提问:酒精灯、淀粉糊、泡沫分别模拟的是什么? 酒精灯地球内部的热量 淀粉糊岩浆 泡沫块地球板块 4.实验流程: (1)向淀粉中加入热水,搅拌均匀。 (2)加热淀粉水,搅拌至粘稠。 (3)放入泡沫块,观察实验现象并记录。观察什么?泡沫块和淀粉糊是怎 样运动的。怎么记录?用箭头标出它们的运动方向。 (4)熄灭酒精灯,整理器材。 (5)熄灭酒精灯,整理器材。 分工:1 号负责酒精灯,2 号负责淀粉糊,3 号负责泡沫块和记录,4 号戴 手套整理器材。 5.学生实验,教师巡视,用搅拌棒挤一挤、推一推,帮助学生观察现象。 6.汇报: (1)泡沫块是怎样运动的?(1 号和 2 号分离,2 号和 3 号碰撞) (2)由此推测,地球板块会怎样运动? (3)是谁给了泡沫块力量,让它运动的? (4)地球板块运动的力量来自什么? 四、认识海陆变化四、认识海陆变化 (一)喜马拉雅山:板块碰撞或交错(一)喜马拉雅山:板块碰撞或交错 谈话:我们模拟出了地球板块的运动,现实中有没有证据,能够证明地球 板块在缓慢地移动。 出示喜马拉雅山图片,谈话:这是喜马拉雅山,它是世界最雄伟高大的山 系。可是在 20 世纪 60 年代,科学家在喜马拉雅山采集到鱼龙、菊石类、双壳 类等海洋生物的化石。你能用这节课学到的板块运动的相关知识,解释解释吗? (二)大陆漂移:板块分离(二)大陆漂移:板块分离 谈话:看来和你们的猜想是一样的,喜马拉雅山是一个证据,还有别的吗? 出示地球大陆板块变化示意图,学生说说发现,介绍自己知道的“大陆漂 移”学说。 总结:今天,我们通过资料学习、模拟实验、交流讨论等方法,了解了地 球内部的构造及特点。学到这,你有新的疑问产生吗?希望大家课后能够运用 查阅资料、建构模型的方法,进行研究。 六、板书设计六、板书设计 2021-2022新苏教版五年级科学上册 11.地球的内部 导 入 上一课,我们初步了解了火山和地震形成的 原因,知道火山和地震是地球上极具破坏力的自然 灾害之一。那么,为什么会形成火山和地震呢?今 天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索地球的内部情况。 探 索 活动一:推测地球内部情况。 观察这三幅插图,并且试着根据火山、地震、地热这些现象 推测地球内部是什么样子的? 根据火山喷发可以推测出地球内部 不是空的,温度很高、压力很大,存在 炙热的岩浆。 根据地震能推测出地球内部是不稳 定的,会运动和变化,岩层会承受很大 压力,所积聚的能量需要释放。 根据地热可以推测地球内部有大量 的热能,可能比地表温度高。 探 索 活动二:人类对地球内部的探索历史 地球从地表到中心可以分为地壳、地幔、 地核三个圈层。 地壳 地幔 地核 薄薄的地壳主要由各种岩 石组成。 地幔位于地壳和地核之间, 是岩浆的发源地。 地球中心部分的地核,温度 和压力极高。 比较鸡蛋的剖面图和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示意图, 体会鸡蛋和地球的相似之处。 鸡蛋和地球从外到内都有三个圈层组成。鸡蛋的蛋 壳相当于地球的地壳,鸡蛋的蛋白部分相当于地球 的地幔,鸡蛋的蛋黄部分则相当于地球的地核部分 。 板块碰撞 板块交错 板块分离 板块构造学说将全球的岩石圈划分为六大 板块,认为板块在相对移动的过程中,或向 两边张裂,或彼此碰撞,从而形成了地球表 面的基本面貌。 地幔和地核会进行水平运动和上下运 动, 而最外层的地壳也就像浮在水面上的船只 一样随之运动起来。 实验一:模拟地球板块的漂移与碰撞 实验材料: 水、烧杯、泡沫块、酒精灯、火柴、三脚架、石 棉网、粘稠的液体如牛奶等。 探 索 实验方法: 在盛有水的烧杯里放一些泡沫块,给水加热,仔细 观察泡沫块的运动。 实验注意点: 正确使用酒精灯,并且在实验的过 程中不要触碰加热中的烧杯,以免 烫伤。 实验现象: 当加热时,水的热对流运动会更显著,泡沫块会随 着下方水的热对流运动从温度高的地方向四周温度 较低的地方移动,呈现出或分离或靠近的现象。 如果把水换成粘稠的液体,如牛奶等等 ,泡沫块会怎样运动呢? 把水换成牛奶加热,因为牛奶比较粘稠, 因此泡沫块运动速度较缓,但是在加热的过程 中,泡沫块仍然会移动,并且在移动中泡沫块 之间还会发生碰撞。有的是轻微的碰撞,有的 碰撞比较激烈。 这个实验说明地球内部岩浆在不停的运动 ,从而使地球的板块不停的移动,并且在移动 的过程中还会发生碰撞,这些碰撞有的比较轻 微,有的比较剧烈,正是因为这些板块的碰撞 和漂移,才形成了地球表面的基本面貌。 喜马拉雅山脉,藏语意为“雪的故乡”,位于青藏高 原南巅边缘,是世界海拔最高的山脉。是东亚大陆与 南亚次大陆的天然界山,也是中国与印度、尼泊尔、 不丹、巴基斯坦等国的天然国界,主峰是世界最高峰 珠穆朗玛峰,海拔高达8848.86米。 根据发现的化石推测喜马拉雅山很久以前的情况 20世纪60年代,科学家在喜马拉雅山上采集到鱼 龙、菊石类、双壳类等海洋生物的化石。这些生物 原本是生活在海洋中的,但是现如今却出现在世界 上最高的山脉喜马拉雅山脉上。 同学们,你能根据这些现象推测出喜马 拉雅山很久以前的情况吗? 喜马拉雅山上出现了鱼龙、菊石类、双壳 类等海洋生物的化石,可以推测出喜马拉雅山 脉很久很久以前曾经是海洋,是由于地壳的运 动才形成了喜马拉雅山脉。 观察这些图片,了解地球在2亿年前、1.5亿年前以及 现在的样子,想一想今天的地球与2亿年前的地球有什 么不同? 观察地球大陆板块变化示意图 这就是6块最大的板块从地球上分开来 的样子,同学们,为什么连在一起的大 陆板块会分离开来呢? 今天地球大陆板块分离的样子是由于地球 板块不停的运动的结果,地球的板块在移动的 过程中,要么向两边张裂,要么彼此碰撞,从 而形成了今天地球表面的基本面貌。 学生活动手册 查阅资料,整理地球圈层信息,填写下表。 圈层 名称 平均厚度已知特点 地壳 地幔 地核 有厚有薄 厚约 2900千米 厚约 3400千米 平均厚度仅17千米, 均为坚硬的岩石。 为不同形态的岩浆。 高温高压。 记录模拟地球板块的漂移与碰撞实验中 泡沫块的运动情况,分析并填写。 泡沫块的运动情况: 泡沫块先从加热点上方向四周移动,继 续加热,泡沫块在烧杯的边缘相互碰撞 、挤压。密度不同的泡沫块之间甚至还 会产生交错现象。 水的对流运动 火山喷发、地震、海陆变迁、大陆漂移等。 岩浆在高温高压作用下产生的运动 。 记录模拟地球板块的漂移与碰撞实验中 泡沫块的运动情况,分析并填写。 泡沫块运动的力量来自: 地球板块运动的力量来自: 地球板块运动引发的自然现象有: 这节课,我们初步了解了地球的内部构造,知 道地球从地表到中心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个 圈层。同时我们还了解到由于地球板块的运动, 形成了我们现在地球表面的基本面貌。 课堂总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