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21-2022新苏教版五年级科学上册 9.地球的表面 导导 入入 世界上最高的山是什么山? 当然是喜马拉雅山呀! 世界上最大的洋是什么洋? 当然是太平洋啊! 那喜马拉雅山上 怎么会出现 海洋生物的化石呢? 探探 索索 触摸两种地球仪,说说他们有什么不同 地形地球仪政区地球仪 政区地球仪表面光滑,有不同色块,蓝 色代表海洋,其他颜色代表国家,相邻 国家的颜色不同。 地形地球仪表面高低不平,用不同的 颜色表示不同的海洋深度和陆地海 拔高度。蓝色表示水,绿色表示耕地、 平原和森林,黄色表示山地、沙漠,白 色表示冰川。 探探 索索 了解地球表面的陆地地形 观察地形地球仪的表面,说一说通过观察地形地
2、球 仪,你知道了地球表面的地形有哪些特点? 观察这幅图片,进一步了解地球表面的地形。 地球表面的地形 这张图片大部分呈现的是陆地,右下角是海洋。 海底的地形也是起伏不平的,有盆地、平原、丘陵、 海沟等地形,并不像游泳池底部那样平整。 岩石和土壤构成了高低起伏、形态多样的地形。 山地、高原、盆地、平原、丘陵是陆地的五种基 本形态。 了解各种地形的主要特点 观察图片,想一想高原、平原、山地、盆地、丘 陵的主要特点。 探探 索索 山地地势高,起伏很大,坡度陡, 沟谷幽深。山地一般呈脉状 分布。 平原地势低,地面平坦,起伏较 小,视野开阔。平原主要分布 在大河两岸和濒临海洋的地 区。 丘陵地势不高,地
3、面起伏不大, 坡度较缓。丘陵由连绵不断 的低矮山丘组成,一般分布在 山地或高原与平原的过渡地 带。 盆地周围地势高,中间地势低, 与澡盆相似。盆地一般被山 地或丘陵包围。 高原的地形特点是地势高,起伏小。但难以找到特征 显著的照片,因为形成年代较近的高原一般比较平坦, 而年代较远的则因长期受风化侵蚀变得比较低矮,看 起来和山地一样。 左边的立体模型用纸板堆叠而成,表现了丘陵和平原, 是等高线地形表达法的立体呈现方式。 制作一个包含两种地形的立体模型 右边的立体模型采用覆盖式方法制作,表现的是山地 和盆地,侧重表现地表轮廓。 制作要求: 小组成员相互讨论,先确定制作包含哪两种地形的 立体模型,然
4、后选择相应的材料动手制作。 准备材料: 纸板、旧衣服或塑形布、废纸或海绵、丙烯颜料等。 石膏塑形布是制作地形模型的专用材料, 如果没有可以用皱纹纸、旧衣物来代替。装饰 时,可以在模型上涂自己需要的颜色,有条件的 还可以在模型表面涂白乳胶,粘上草粉。(将草 干燥后粉碎而成的粉状物质。) 填写常见陆地地形的名称,概括它们的主 要特点。 地形名称地形名称图片图片特点特点 平原平原 高原高原 山地山地 丘陵丘陵 盆地盆地 地势低地势低 地表起伏小地表起伏小 地势地势高高 地表起伏小地表起伏小 地势地势高高 地表起伏地表起伏很大很大 地势地势中中 地表起地表起较大较大 地势地势高高 地表起伏地表起伏低低
5、 画出你制作的立体地形模型示意图。 这节课,我们初步了解了地球的表面情况,知 道地球表面包括陆地和海洋,陆地上有高低起伏、 形态多样的陆地地形,如平原、高原、山地、盆 地、丘陵等等,这些陆地地形各有不同的特点。 课堂总结课堂总结 2021-20222021-2022新苏教版五年级科学上册新苏教版五年级科学上册 10.10. 火山与地震火山与地震 观察并思考,图片中出现了什么自然现象? 认识火山喷发现象认识火山喷发现象 看完视频,我们发现: 火山正在喷发火山喷发后火山喷发前 要求:(1)画出火山喷发前、喷发时以及喷发后的现象; (2)根据现象讨论火山喷发的危害; (3)完成后,小组内进行模拟汇报
6、。 认识火山喷发现象认识火山喷发现象 时间:6分钟 请各小组画一画关于火山的思维导图 模拟火山喷发模拟火山喷发 请各小组在圈里画一画火山的内部构造,并讨论火山为什么会喷发。 时间:5分钟 模拟火山喷发模拟火山喷发 既然没办法实地观察, 那么想不想自己做个火山? 火山喷发时,炽热的岩浆在巨大的压 力作用下冲破岩层,从裂缝中涌出或喷 出,场面十分壮观。 模拟火山喷发模拟火山喷发 实验器材 土豆泥 铁盒番茄酱酒精灯 三脚架 模拟火山喷发模拟火山喷发 根据所给的器材,设计模拟火山喷发的实验过程, 并讨论土豆泥、番茄酱和酒精灯分别模拟什么。 时间:5分钟 模拟火山喷发模拟火山喷发 火山喷发的模拟实验过程
7、: (1)在铁盒子里放一些土豆泥,做成山的形状, 并在土豆泥中间挖一个小洞。 (2)往洞里倒入一定量的番茄酱, 再用薄薄薄薄的一层土豆泥封住洞口。 (3)把铁盒放到三脚架上,用酒精灯加热, 观察发生的现象。 模拟火山喷发模拟火山喷发 在实验过程中,有什么注意事项? 防止烫伤! 严格按照 实验步骤 填写记录单 总结与拓展总结与拓展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总结与拓展总结与拓展 如果遇到了火山喷发,你将如何应对? 2021-2022新苏教版五年级科学上册 11.地球的内部 导导 入入 上一课,我们初步了解了火山和地震形成的 原因,知道火山和地震是地球上极具破坏力的自然 灾害之一。那么,为
8、什么会形成火山和地震呢?今 天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索地球的内部情况。 探探 索索 活动一:推测地球内部情况。 观察这三幅插图,并且试着根据火山、地震、地热这些现象 推测地球内部是什么样子的? 根据火山喷发可以推测出地球内部 不是空的,温度很高、压力很大,存在 炙热的岩浆。 根据地震能推测出地球内部是不稳 定的,会运动和变化,岩层会承受很大 压力,所积聚的能量需要释放。 根据地热可以推测地球内部有大量 的热能,可能比地表温度高。 探探 索索 活动二:人类对地球内部的探索历史 地球从地表到中心可以分为地壳、地幔、 地核三个圈层。 地壳地壳 地幔地幔 地核地核 薄薄的地壳主要由各种岩 石组成。 地幔位于
9、地壳和地核之间, 是岩浆的发源地。 地球中心部分的地核,温度 和压力极高。 比较鸡蛋的剖面图和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示意图, 体会鸡蛋和地球的相似之处。 鸡蛋和地球从外到内都有三个圈层组成。鸡蛋的蛋 壳相当于地球的地壳,鸡蛋的蛋白部分相当于地球 的地幔,鸡蛋的蛋黄部分则相当于地球的地核部分。 板块碰撞板块碰撞 板块交错板块交错 板块分离板块分离 板块构造学说将全球的岩石圈划分为六大 板块,认为板块在相对移动的过程中,或向 两边张裂,或彼此碰撞,从而形成了地球表 面的基本面貌。 地幔和地核会进行水平运动和上下运 动, 而最外层的地壳也就像浮在水面上的船只 一样随之运动起来。 实验一:模拟地球板块的漂
10、移与碰撞 实验材料: 水、烧杯、泡沫块、酒精灯、火柴、三脚架、石 棉网、粘稠的液体如牛奶等。 探探 索索 实验方法: 在盛有水的烧杯里放一些泡沫块,给水加热,仔细 观察泡沫块的运动。 实验注意点: 正确使用酒精灯,并且在实验的过 程中不要触碰加热中的烧杯,以免 烫伤。 实验现象: 当加热时,水的热对流运动会更显著,泡沫块会随 着下方水的热对流运动从温度高的地方向四周温度 较低的地方移动,呈现出或分离或靠近的现象。 如果把水换成粘稠的液体,如牛奶等等, 泡沫块会怎样运动呢? 把水换成牛奶加热,因为牛奶比较粘稠, 因此泡沫块运动速度较缓,但是在加热的过程 中,泡沫块仍然会移动,并且在移动中泡沫块
11、之间还会发生碰撞。有的是轻微的碰撞,有的 碰撞比较激烈。 这个实验说明地球内部岩浆在不停的运动, 从而使地球的板块不停的移动,并且在移动的 过程中还会发生碰撞,这些碰撞有的比较轻微, 有的比较剧烈,正是因为这些板块的碰撞和漂 移,才形成了地球表面的基本面貌。 喜马拉雅山脉,藏语意为“雪的故乡”,位于青藏高 原南巅边缘,是世界海拔最高的山脉。是东亚大陆与 南亚次大陆的天然界山,也是中国与印度、尼泊尔、 不丹、巴基斯坦等国的天然国界,主峰是世界最高峰 珠穆朗玛峰,海拔高达8848.86米。 根据发现的化石推测喜马拉雅山很久以前的情况 20世纪60年代,科学家在喜马拉雅山上采集到鱼 龙、菊石类、双壳
12、类等海洋生物的化石。这些生物 原本是生活在海洋中的,但是现如今却出现在世界 上最高的山脉喜马拉雅山脉上。 同学们,你能根据这些现象推测出喜马 拉雅山很久以前的情况吗? 喜马拉雅山上出现了鱼龙、菊石类、双壳 类等海洋生物的化石,可以推测出喜马拉雅山 脉很久很久以前曾经是海洋,是由于地壳的运 动才形成了喜马拉雅山脉。 观察这些图片,了解地球在2亿年前、1.5亿年前以及 现在的样子,想一想今天的地球与2亿年前的地球有什 么不同? 观察地球大陆板块变化示意图 这就是6块最大的板块从地球上分开来 的样子,同学们,为什么连在一起的大 陆板块会分离开来呢? 今天地球大陆板块分离的样子是由于地球 板块不停的运
13、动的结果,地球的板块在移动的 过程中,要么向两边张裂,要么彼此碰撞,从 而形成了今天地球表面的基本面貌。 学生活动手册 查阅资料,整理地球圈层信息,填写下表。 圈层 名称 平均厚度已知特点 地壳 地幔 地核 有厚有薄 厚约 2900千米 厚约 3400千米 平均厚度仅17千米, 均为坚硬的岩石。 为不同形态的岩浆。 高温高压。 记录模拟地球板块的漂移与碰撞实验中 泡沫块的运动情况,分析并填写。 泡沫块的运动情况: 泡沫块先从加热点上方向四周移动,继 续加热,泡沫块在烧杯的边缘相互碰撞、 挤压。密度不同的泡沫块之间甚至还会 产生交错现象。 水的对流运动 火山喷发、地震、海陆变迁、大陆漂移等。 岩
14、浆在高温高压作用下产生的运动。 记录模拟地球板块的漂移与碰撞实验中 泡沫块的运动情况,分析并填写。 泡沫块运动的力量来自: 地球板块运动的力量来自: 地球板块运动引发的自然现象有: 这节课,我们初步了解了地球的内部构造,知 道地球从地表到中心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个 圈层。同时我们还了解到由于地球板块的运动, 形成了我们现在地球表面的基本面貌。 课堂总结课堂总结 2021-2022新苏教版五年级科学上册 12.地表雕刻师 导导 入入 地球表面始终处于不停的变化之中,除了来自地球内部 的力量之外,外部力量也在改变着地表的形态,他们就 像一个个雕刻师一样,不停的雕刻着地表的形态。 探探 索索 活动
15、一:了解地表雕刻师 观察这些图片,了解地表雕刻师分别是谁?他们是如何不断 改变地表的形态的? 探探 索索 活动二:模拟温度变化对岩石的影响 实验材料: 坩埚钳夹、薄片页岩、酒精灯、火柴、冷水、水 槽等等。 实验方法: 用坩埚钳夹住一小薄片页岩,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然 后迅速浸入冷水中,接着再加热,再浸入冷水中反 复几次,观察页岩薄片的变化。 实验注意点: 注意酒精灯的正确使用方法, 同时注意在实验过程中小心 烫手。 实验现象: 页岩薄片在冷和热的不断作用下逐渐碎裂。 实验结论: 这个实验说明自然界中的岩 石在冷热的不断作用下会发 生碎裂的现象。 活动三:模拟风对地表的影响 实验材料: 托盘、小
16、石头、玉米碎粒、玉米粉、吸管、护目 镜等等。 探探 索索 实验方法: 在托盘里放几块小石头。 铺上1-2厘米厚的玉米碎粒和玉米粉。 用吸管轻吹玉米碎粒和玉米粉。 观察托盘里的情况。 实验现象: 当我们用吸管轻轻的吹托盘里的玉米碎粒和玉米粉、 小石头的时候,首先被吹走的是玉米粉,然后力气 大一点,被吹走的就是玉米碎粒,最后剩下来的是 小石头。 这个实验说明发现风具有搬运 作用。地表地形不同、疏松颗粒轻 重不同,颗粒被搬运的距离、堆积 效果也不同。 与地震和火山喷发相比,风力对地形地貌的影 响是缓慢的,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风可以把 大块岩石破碎后,形成的极小的沙土搬运到远方, 只留下大大小小的砾
17、石,这便形成了戈壁滩。被 带走的沙子在风速度减小时沉积下来,日积月累 就形成了沙漠。 科学小知识科学小知识 活动四:分析各种地表形态的形成原因 温度、风、水等等都能改变地表的形态,下面这些地 表形态主要是由哪种因素造成的呢? 探探 索索 昼夜或季节性温度变化导致岩 石开裂。 海风搬运沙子堆积成沙丘。 风携带沙砾磨蚀岩石形成典型 的风蚀石。 流水在河道中速度不同,且不断 侵蚀河岸形成弯曲的河道。 地下水长期溶蚀形成溶洞。 海浪不断冲刷侵蚀而成海蚀石。 认真阅读课本36页上面的一段文字,初步了解岩石 的分类以及岩石时的生成方式。 活动五:岩石的生成 地壳主要由哪几种岩石构成? 地壳主要由岩浆岩、沉
18、积岩和变质岩三大类岩石构 成。 地球内部的岩浆有时会在地下深处慢慢冷却,有时又 会从地表喷发出来后冷却,这种由岩浆冷却后形成的 岩石叫岩浆岩。 岩浆岩构成岩石的主体,在地壳中含量最多,约占整个 地壳体积的65%。 岩石碎屑经过风、流水等的搬运后沉积于陆地、河湖 及海洋,经历一系列变化后形成的岩石叫沉积岩。 沉积岩分布于上层,在地表分布甚广,但是所占比例最 低,约占地壳体积的7.9%。 岩浆岩、沉积岩在地壳运动过程中受到高温、高压等 作用,因性质发生改变而形成的岩石叫变质岩。 变质岩占地壳体积的 27.4%。 实验材料: 不同颜色的橡皮泥、塑料垫板两块等等。 模拟变质岩的形成实验 实验方法: 准
19、备一些不同颜色的橡皮泥,把它们搓成大小不同 的圆球,堆在一块塑料垫板上。 用另一块塑料垫板放在橡皮泥上,不断加压。 观察在大小不同的压力下橡皮泥的状态。 模拟变质岩的形成实验 模拟变质岩的形成实验 实验现象: 大小不等的橡皮泥圆球在压力的作用下被挤压,形 状完全发生了改变,并且各种不同颜色的橡皮泥完 全混合在了一起。 因为压力,小块橡皮泥都融合在 了一起,橡皮泥的形状、形态都发生 了很大的变化。这个实验体现了岩浆 岩、沉积岩在地壳运动过程中受到高 温、高压的作用,性质发生了改变, 形成了变质岩。 各种各样的大理岩 学生活动手册 整理导致地表变迁的内部力量和外部力量,填入框内。 导致地表 变迁的
20、力 量 内部 力量 外部 力量 火山喷发、地震、造山 风、流水、冰川、温度变化、 海浪、陨石撞击、植物生长、 动物生命活动、人类活动。 地幔的岩浆喷出地表,冷却凝固,形成岩浆岩,如玄 武岩、花岗岩。 阅读教材P36岩石的生成方式,在横线 上填写合适的岩石名称。 岩石的碎屑沉积下来,经过几百万年,逐渐加厚,在压 力作用下变成坚硬的沉积岩,如石灰岩、砂岩。 在地下高温高压作用下,很多岩浆岩和沉积岩都变成 了另一种岩石:变质岩,如石灰岩变成了大理岩。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地球表面始终处 于不断变化之中,除了来自地球内部的力力量, 外部力量也在改变着地表的形态,主要是温度、 风、水在不停的改变地表形态。 课堂总结课堂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