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考语文名师课堂思维怎么教 思维可以教吗? 对于中学教师来说,肯定可以教,他们会马上弄出一套教案来,把思维分成各种 类型,然后剖析思维类型的结构模式,然后讲给学生听,然后就是教完思维了。 关键是,这样的教之后的结果会怎样呢?恐怕没有太多的人关注了,反正教完了! 语言与思维,可教,更准确地说是可学,再准确一点讲,是可以在语言实践中学 习。 教的价值是引导学生进入这样的语言实践。 整本书阅读的价值,往往就在于此。 比如,当我让学生读桑德尔和沃尔泽的观点时,学生自然会产生理解其观点的冲 动。为了激发这种冲动,我让学生写了“让我耳目一新的观点”阅读札记。写个阅读 札记的第一步是梳理两个人的观点,并在若
2、干条观点中选择最让自己认同的观点。梳 理与选择的过程,自然是思维深化的过程,这种思维训练是内含于这个阅读过程之中 的,是底色级的思维训练。 当他们想梳理其主要观点时,阅读者必须进入原作者的思维过程,我称之为顺应 性思维训练,这就是最基本的思维训练,通过不断顺应原作者的思维结构,渐渐地便 拥有了较高的思维水平,这是真正的思维训练。 当然,很多同学并不止于仅仅进入作者的思维结构中去,而是与作者对话,由作 者的思维过程而衍生出自我的思维方向和思维过程来,这就带有创造性特征了。 那么,看似是一个简单的阅读活动,其实,内含于其中的思维活动却是十分丰富 而有效的,因此,语文学习,不是靠教师讲授方法来提升能
3、力的,而是靠引导学生在 语言的实践中不断生成语文能力的。 请看同学们的作业。 让我耳目一新观点让我耳目一新观点 观点:个人是社会构成的,先有社群,社群造就了个体,而不是先有孤立的个人, 然后再由个人组成社群。 我非常赞同这句话,这句话的引子是现代日本人该不该为祖先犯下的错误买单。 我认为答案是肯定的啊。“原子弹下无日本冤魂。” 古代的谋反要株连九族,虽然那些远房亲戚看似很无辜,那假设谋反一成功,他 们是有很大利益的。刘姥姥和贾府尚且可以借秋风,更别说差一点的皇亲国戚了。 日本殖民朝鲜台湾的时候;在东北建立伪满的时候;打下半个中国,占领菲律宾 以及其他东南亚国家的时候;与美帝对峙在太平洋的时候日
4、本国内那些看起来老 老实实本本分分“什么都没有干”的人他们领的工资,吃的福利可都是中国沦陷区人 民的血汗。他们的确是沉默者,看起来的确是无辜可怜,但是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下他 们也确是实实在在的食利者。他们该不该跑去街边或境外喝西北风我不知道,但中国 以及其他饱受日军侵略的国家的人民就该衣不蔽体食不果腹家破人亡流落街头吗?好 人该被拿枪指着?所以,个体是由社群造就的。日本人可以替前辈道歉,但我们中国 人没有资格替我们的先烈说原谅。 点评:钱心悦同学从原文中提取中主要观点后,并未停留在原观点的思维内容上, 而是用更多的事实去印证了原作者的观点。这是用事实来演绎理论的典型例子。这说 明她真正读懂了作者
5、观点的内涵。 西方现代思想讲义阅读札记 张金诺 桑德尔: 社群主义:个人是社会构成的,意义无法仅仅从个人的自由意志中产生。 沃尔泽: 批判:自由主义的理论是虚假的,现实中不存在不被牵绊的原子化个人 自由主义的实践是有害的,造就了自我中心,相互分裂的冷漠社会 社会的流动性(后社会的状况):地理上的流动;社会身份的流动;婚姻关系的 流动;政治上的流动 观点:真正“血肉相连”的,只是你和你自己。 感悟:社群主义与个人主义的“时刻性” 阅读完两位学者对社群主义、个人主义的辨析,我有种拨云见日的感觉。因为我 们正时刻经历着两者的转化,而不自知。 我认为社群主义与个人主义是具有时刻性的,在不同的场合、情况
6、下,会展现出 其一的主导性。 比如你说自己坚持个人主义,但无可避免会参与集体性活动,比如上学、工作、 家庭聚餐等。在战争中,我们会淡化个人意识,强调集体主义;在婚姻中,在被称之 为“夫妻”的场合中,两个人即被捆绑;参与活动或作为某一集体代表时,就算是个 人行动,内心中会有强烈的责任感,这是集体给予的归属感的力量。 因为这个时代强调个性化发展,强调要遵循自己的内心,不要管他人想什么,相 较于不假思索地随大流,个性被认作为很酷的事情。而集体主义的拘束、刻板不符合 当代年轻人对自由和热爱的向往,这也是社群主义容易被忽略的重要因素。 我们要学会充分利用两者中的优点,社群主义中的责任感,个人主义中的创新
7、性。 当我们能同时将自己认作是社会中的一环,并坚持自己的个性,你就真正成为了你自 己。 2021 年 8 月 25 日 点评 张金诺同学在“感悟”中所表达的并不是对原观点正确性的简单重复,而是提出 了自己的新见解,即“我认为社群主义与个人主义是具有时刻性的”,并且较好阐释 了这个时刻性的内涵。我相信,在阐释过程中,她会不自觉地运用原作者的思维与逻 辑,这种学习是在悄悄中进行的。 个体和群体 汪新宇 社群造就个人,不是个人打造社群。 终极三问:我是谁?我从哪来?我到哪去?之所以有这三问的原因正是因为人难 以真正的了解自己。从出生起,我们开始不断认知,吸纳着这个社会的一点一滴,才 有了现在我们眼中
8、的自己。两个出生在书香世家和黑恶势力的人有了自我的意识后定 然是不一样的人,他们在基础认知方面就大不相同。因此环境影响着人,造就着人。 个人不能自发地选择自我,而只能发现自我。是社群决定了“我是谁”,而不是我选 择了“我是谁”。问题不是“我应当是什么?我应当有什么样的生活?”而是“我是 谁?这个谁给予了我什么”。这是一个发现的过程,而不是一个选择的过程。只有当 我能够回答“我在现实中担当什么角色”这一问题后,我才能回答“我应当做什么”。 所以,决定“我应当如何生活”的过程,其实就是在社会中认识自己的过程,两者循 环往复,我们能改变自己的不过是一些坏习惯,没听过什么改人性的吧。想想四大基 本性格
9、就知道了,有个叫 NF 理想主义型的人格,难受么?再难受又咋样,别人理解不 了又咋样?改得了么?这是在生活过程中社会影响下逐渐发现出来的,选择不了。所 以很多时候我们会发现,其实是我们在生活中不断适应自己,底子从来没变,变的是 心境,仅此而已。换而言之,这种自我发现的能力是一定得在个人所处的社群中实现 的,离开了一定的社群,自我的发现能力压根无从谈起,也就不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 了。 另一方面,个人从来没有那么玄幻。社群早就对形形色色的人做出了不同的定义。 一个人无非就是在那么几种性格中徘徊。 也就是说人不仅是可以用社会的理论解释的, 而且可以由别人本身来解释。为什么我们旁观别人事情的时候可以那
10、么清晰。因为大 部分时候“感同身受”啊。我中有他,他中有我,个人与其他人总是以这种或那种方 式相互联系在一起。有了这些情感的交融,我们才能真正的了解一个事情,才能真正 对自己有一个判断。对任何单个人生活的解释,都是一系列相互联系的解释的一部分, 离开别人就无法自我认知,就像人孤独久了,必然会出现点抑郁啊疯狂啊的症状,这 是一种不理解的茫然,需要社群来救。 点评 汪新宇同学的阅读并没有停留在梳理原文观点上,而是用终极三问的理论与之碰 撞,从而形成对作者观点作深度解读的可能。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发现,他巧妙 地运用社群与人的概念来阐释终极三问的内涵,严密的推理与论证带有极强的思辨色 彩,思维之美蕴含于字里行间,这是阅读与写作完美融合的阅读札记。 从以上作业例子我们可以发现,语言思维的学习绝不可用讲授知识点的方法来落 实,而要把学生置于思维与写作之中,才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