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人教部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期中复习提纲.doc

上传人(卖家):alice 文档编号:1764198 上传时间:2021-09-28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36.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历史人教部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期中复习提纲.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高中历史人教部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期中复习提纲.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高中历史人教部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期中复习提纲.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高中历史人教部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期中复习提纲.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高中历史人教部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期中复习提纲.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历史复习提纲历史复习提纲 1. 旧石器时代是指以打制方法制作石器的时代。 2. 旧石器时代有距今约 170 万年前的元谋人和距今约 70 万至 20 万年的北京人。 3. 北京人和元谋人从事渔猎和采集,过着群居生活,已经学会用火。 4. 新石器时代是指以磨制方法制作石器的时代。 5. 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的特点是数量多,分布广泛,多元一体。 6. 距今约 70005000 年,黄河中游地区进入仰韶文化时期,其代表器物是彩绘陶器以粟为 主要栽培作物。 7. 黄河下游出现了大汶口文化。 8. 长江下游有河姆渡文化已经种植水稻,掌握了养蚕缫丝技术。 9. 大汶口文化和仰韶文化被龙山文化所替代,龙山文化

2、的代表器物是黑陶又称蛋壳陶。 10. 中国原始社会分为原始人群,母系氏族社会和父系氏族社会三个阶段。 11. 世袭制的方式,父子相传,兄终弟及。 12. 公元前 2070 年禹建立了我国最早的奴隶制国家夏朝。 13. 商朝的国家管理实行内外服制。 14. 西周实施分封制与宗法制。 15. 分封制的对象王族,功臣,古代帝王后代。 16. 分封制的影响,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政治统治。受封诸侯,在他们的领地享有相当大 的独立性。随着诸侯国势力日益壮大,西周后期王权衰微,分封制遭到破坏。 17. 西周分封制的特点,以血缘为基础,以同姓氏族为主,以土地封赐为基础。 18. 宗法制的特点,嫡长子继承制,以

3、血缘关系为纽带,大宗和小宗是相对的。 19. 宗法制的影响, 宗法等级制度成为确立社会等级秩序, 维护宗主贵族统治的政治法律工 具。保证了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巩固 了奴隶主贵族的统治,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巩固了奴隶主贵族的统治。 20. 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关系,二者互为表里,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上的体现,宗法制是分 封制的基础。 21.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神权和王权相结合,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家国一体的政 治结构,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形成权力的高度集中,具有相对的延续性和稳定性。 22. 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历史呈现出两个显著趋势,一是

4、由分裂走向统一,二是由奴隶制的 瓦解到封建制的确立,春秋争霸战争与战国兼并战争,促使各诸侯国改革内政发展生产,客 观上有利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过渡。 23. 各国变法的原因,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战国时期兼并战争日益剧烈,各国为了富 国强兵,纷纷开展政治经济军事社会制度改革。 24. 春秋争霸战争的实质,奴隶主之间的掠夺战争。 25. 春秋争霸战争的影响, 战争连绵不断给社会生产和人民生活带来了深重灾难, 但战争也 加强了各诸侯国之间的联系,促进了民族融合,同时通过兼并战争诸侯国数目减少,实现了 局部统一,为大一统奠定了基础。 26. 春秋时期礼的重要性 区别血缘,关系亲疏,确定社会等级

5、制度,维护家国一体的政治 结构。 27. 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有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奖励军功强制大家庭拆散为个体小家庭, 在民间实行什伍连坐。行政管理上普遍推行县制,县的主要官员由君主任免 。 28. 商鞅变法的特点,战国时期持续时间最长,涉及面最广,改革最为彻底的一次变法。 29. 商鞅变法的影响,使秦国国富兵强为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推动社会转型,逐步建 立起君主专制的政治制度 30. 战国时期各国变法的性质,封建性质的改革运动。 31. 孔子代表没落奴隶主阶级的利益。 32. 孔子思想的核心观念是仁,进而主张统治者,顺应民心,爱惜民力,主张恢复西周等级 森严的礼乐制度。有教无类的思想。

6、33. 百家争鸣的含义 众多学说学派各自提出对政治社会乃至宇宙万物的看法,彼此论断辩 驳,形成百家争鸣的思想文化繁荣局面。 34. 百家争鸣出现的背景, 根本原因是生产力发展中国社会发生重大变革。 经济上是铁农具, 牛耕使用和推广,井田制瓦解,封建经济发展。政治上是周王氏衰微,分封制瓦解,诸侯争 霸,阶级上,新兴的士阶层崛起,受到各国统治者的重用,学为官府发展为学在民间,私学 兴起。 35. 百家争鸣的意义 百家争鸣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发展,阶级变化在思想领域内的 反应,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波澜壮阔的思想解放运动他不仅为新兴的地主阶级登上历史舞 台,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而且成为后世中华思想文

7、化的源头活水,影响十分深远。 36.秦统一的基础,长期战乱给社会带来巨大灾难,人民渴望安定统一各地域经济的发展 要求,打破政治分裂所带来的阻碍,请地理位置优越物质基础雄厚,秦始皇的雄才大略,大 国兼并小国局部统一,民族融合。 37. 郡县制的影响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统一, 是官僚政治代替贵族政治的标志, 对后世地 方行政制度产生深远影响。 38. 公元前 214 年秦朝,修起了西起临遙东至辽东的万里长城。 39. 皇帝制度的内容,皇帝独尊,王位世袭,皇权至上。秦朝在地方实行郡县制 40. 西周与秦朝制度的不同点,西周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秦朝以地缘关系为基础,西周尚未 实现中央集权,秦朝建立从中央

8、到地方的垂直统治。 41. 三公九卿制度的特点以皇权为中心,分工明确,相互配合,彼此牵制,家天下的特点。 42. 对秦朝的评价, 秦的统一建立起幅原辽阔的国家。 统一中央集权国家的形成是历史发展 的必然。空前统一的封建国家,促进了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政治 经济社会的发展。 43. 秦朝灭亡的原因,秦朝暴政的表现,大兴土木,建造宫殿陵墓,花费巨额钱财,求仙访 药。秦始皇兴师动众外出巡游,风扇蒸发繁重,秦朝刑法严苛。 44. 焚书坑儒的实质思想文化专制。 45. 陈胜吴广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 46. 秦朝没有废除商鞅新法的原因, 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促进农业发

9、展, 提高军队战斗力, 代表地主阶级的利益,有利于扩大统治基础。 47. ,刘邦项羽楚汉之争的性质,封建地主阶级权力争夺的战争。 48. 秦朝速亡的教训在于没有在统一之后尽快调整策略, 以适应不同的文化需求。 所以一个 王朝要长治久安,除了要树立正确的统治思想,建立健全的制度,确立可靠的领导,还要遵 从文化的多样性, 并且在尊崇文化多样化的同时, 建立一种让全国百姓认同的意识形态和思 想文化。 49. 西汉初年,尊奉黄老无为的思想,采取与民休息政策,在文帝、景帝在位期间,经济得 到明显恢复,史称文景之治。 50. 西汉初年,地方行政制度采取的是郡国并行制。影响对中央集权造成严重威胁。 51.

10、汉武帝大一统的措施 颁布推恩令,削弱丞相权利,中外朝制度和刺史制度,察举制, 任用酷吏,治理地方,经济上将铸币权收归中央,实行盐铁官营。推行均输平准,思想上接 受董仲舒的建议,独尊儒术。 52. 汉武帝巩固统治措施的历史作用,加强中央集权,完善监察制度,增加财政收入。 53. 汉武帝用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派张骞两次出使西域 54. 汉朝儒学的新变化,君权神授,天人感应,大一统思想,世俗化,制度化。 55. ,西汉时中国古代思想文化领域所发生的变化,从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实现思想上的 大一统。原因董仲舒对儒家思想进行改制,新儒学适应政治需要儒家思想,符合时代潮流加 强中央集权。 56. 东汉灭

11、亡的原因,外戚宦官交替专权豪强,地主势力发展迅速,土地兼并严重,阶级矛 盾日益尖锐。 57. 东汉末期人口锐减的原因,豪强隐匿人口。 58. 两汉史学成就的代表作是史记与汉书。 司马迁所著的史记首创了纪传体通史题材, 东汉 班固撰写的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 59. 神农本草经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药物学专著。 60. 266 年司马昭之子,司马炎代魏称帝,国号晋,史称西晋。 61. 316 年西晋被内迁匈奴贵族所灭 62. 南方发展的原因,从西晋末年起,北方人民为躲避战乱大批流亡南下,带来了先进的生 产技术和工具,也充实了劳动力资源。 ,自然条件优越,南方统治者重视发展经济鼓励垦荒, 清修水

12、利北方局势动荡不安,南方相对安定。 63. 南方发展的影响 为我国经济重心南移奠定了基础。 64. 四世纪末鲜卑拓跋部建立起北魏政权。 五世纪后期, 北魏孝文帝拓跋宏大力推动民族交 融。 65. 孝文帝改革的措施 将都城从平城迁到洛阳,以汉族服饰取代鲜卑服饰,朝中禁鲜卑语 统一说汉语,改鲜卑姓为汉姓,仿照魏晋以来汉族的士族阶层 66. 孝文帝改革的影响 顺应了北方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趋势,大大缓解了民族矛盾, 促进了北魏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为以后北方统一南方以及隋唐盛世的出现打下了基础, 加速了北魏政权封建化。 67.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实质,少数民族封建化的改革。 68. 北魏孝文帝改革与

13、商鞅变法的相同点 都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都促进了政权的封建 化,都遭到了守旧势力的反对和阻挠,结果都取得了成功。 69.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特点模仿汉字促进汉化。 70. 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影响,为全国统一准备了条件,促进了经济发展和民族大融合。 71. 581 年杨坚称帝改国号为隋定都长安,视为隋文帝 72. 隋朝的建设,广设仓库,新建两都,开通运河。 73. 大运河开通的作用,意义对巩固统一,促进南北经济交流,以及运河沿岸城市发展起了 重要作用。 74. 对于大运河的客观评价,开凿运河必然带来沉重的摇椅负担,导致阶级矛盾激化,这是 隋朝暴政的表现之一, 另一方面运河的开通产生了积极而久远的

14、影响, 成为南北交通的大动 脉,促进了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运河沿岸城市经济发展迅速,对巩固统一和发展社会经济 产生了重要作用。 75. 评价历史事物的基本原则是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 76. 隋朝灭亡的原因,隋炀帝暴政激化社会矛盾,引发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77. 618 年李渊在长安称帝建立唐朝 78. 贞观之治的表现,轻徭薄赋,劝课农桑,戒奢从俭,减轻农民负担,知人善任,虚怀纳 谏。 79. 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女皇帝 80. 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共同体现的特点, 中国封建社会的制式局面有着共同的表现, 政治 清明,经济发展,社会秩序相对安定,阶级矛盾相对缓和,民族团结文化昌盛,但封建制式

15、 并不排除残酷的阶级压迫和剥削,甚至还存在局部的阶级矛盾激化的现象。 81. 贞观初年,唐军大举反击,击败并俘获东突厥可汗,东突厥汗国灭亡,草原各族尊奉唐 太宗为天可汗。 82. 唐朝为加强对西域的管理,先后设置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 83. 七世纪前期松赞干布统一青藏高原, 唐太宗将文成公主嫁给他, 促进了汉藏的友好关系 和经济文化交流。 84. 民族关系发展的条件,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文化昌盛,交通发达。 85. 755 年,安禄山和部将史思明发动叛乱,史称安史之乱 86. 黄巢起义爆发的原因,唐后期宦官专权和朋党之争加剧。藩镇割据国家动荡不安,民不 聊生。 87. 907 年朱温废唐称

16、帝国号梁,史称后梁 88.88. 藩镇割据, 存在 100 多年的原因, 藩镇数量较多, 相互牵制, 难以形成独大的割据势力, 内部矛盾复杂,经济实力下降,缺乏格局基础藩镇割据仅仅是一种倾向,割据较强的藩镇在 形式上仍臣服于唐朝。 90.90.九品中正制九品中正制 1.创立时间:曹魏。 2.内容:中央委任中正官为各地人才评定等级,共分九等,朝廷依此授以相应的官职 3.标准:初创时重视家世、道德和才能并重演变为西晋时主要看重家世。 4.作用:逐渐成为维护士族特权的工具。 91.91.科举制科举制 1.创立 隋朝建立后,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 隋炀帝时,始建进士科,科举制度形成。 2.发

17、展 唐太宗增加了考试科目,以进士和明经为主。 武则天扩大科举取士的人数,首创了武举和殿试。 唐玄宗任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了科举考试的地位。 3.影响: 使出身社会中下层的读书人通过相对公平的考试参与政权, 扩大了统治的基础, 提高了官员 的文化素质,加强了中央集权。 92.92.三省六部制三省六部制 (一)发展 1.魏晋南北朝时期:尚书台改称尚书省,与中书省和门下省形成三省,共同辅助决策,行使 权力。 2.隋文帝时,中央正式确立了三省六部制。 3.唐太宗时,给品位较低的官员以宰相名号,扩大任用宰相的范围。 宰相议事的地方叫政事堂,后改为中书门下。 (二)职能: 中书省负责草拟皇帝的诏令; 门下

18、省负责审核诏令; 尚书省负责执行,下设六部(吏户礼兵刑工) ,分工处理各项具体政务。 三省长官共议国事。执宰相之职 (三)意义 (1)职权分工明确,又彼此制约,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 (2)是中国政治制度的重大变革,对此后历朝产生了深远影响。 93.赋税制度 1.魏晋:实行租调制,按户征收粮食和绢帛。 2.北魏:孝文帝改革时,颁布均田令,受田农民承担定额租调,成年男子负担一定的徭役。 3.唐初:租庸调制 (1)内容 赋税征收对象为 2159 岁成年男子。 除租、调外,男子不服徭役的可以纳绢或布代役,称为庸。 (2)影响:以庸代役保证农民有较充分的生产时间,政府的赋税收入也有了保障。 4.唐中后期

19、:两税法 (1)背景:天宝年间,土地买卖和兼并之风盛行,政府直接支配土地减少,均田制无法推行, 政府财政收入锐降。 (2)实施:780 年,唐德宗接受宰相杨炎的建议,实行两税法。 (3)内容 每户按人丁和资产缴纳户税,按田亩缴纳地税,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税、杂役。 一年分为夏季和秋季两次纳税。 (4)影响 简化税收名目,扩大收税对象,保证国家的财政收入。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 赋税制度,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94.九品中正制与察举制比有何进步性?九品中正制与察举制比有何进步性? 相似:都采取评议办法认定人才。 能否真正选拔出人才,受到客观环境和选拔人主观因素影响。选官权力被世家大族

20、把握,阻 碍了阶层流动。 进步性:评议权收归中央,在一定时期内加强了中央集权。 95.唐朝后期两税法实行的背景?两税法的点?唐朝后期两税法实行的背景?两税法的点? 土地兼并,均田制遭破坏,租庸调制无法维持。 按人丁、资产交税,简化税收名目,扩大税收对象。 96. 两税法积极作用 简化税制,扩大了纳税,面朝廷收入增加,促进商品经济发展,从以 人丁为主到以财产为主付,赋税相对公平。 97. 西周至唐不同的选官标准,西周以血缘为标准,汉初以德,行为标准,魏晋以门第为标 准,隋唐以考试成绩为标准。 98. , 我国古代选官制度演变的趋势, 人才选拔逐渐制度化, 选拔方式越来越公开公平科学。 99. 科

21、举制创立的原因 门阀氏族衰弱,庶族地主势力增强,打破门阀氏族政治上的垄断, 扩大统治基础的需要。 影响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提高了官员文化素质加强了中央集权促进了 文化教育的普及和繁荣。 一、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 1发展概况 (1)汉武帝时期:儒学正统地位确立后,在统治者的大力提倡下呈现繁盛之势。 (2)魏晋南北朝 东汉末兴起的中国本土宗教道教在民间广为传播,主张“贵儒”和“尊道” 。 佛教在中国盛行,吸收儒、道的思想,渐趋本土化。 作为主流统治思想的儒学,自身开始吸收佛教和道教的精神,有了新的发展。 (3)隋朝时期 儒学家提出儒、佛、道“三教合归儒” ,主张以儒学为主,调和并吸收佛教、道教的

22、理论。 唐朝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政策,奉老子为祖先,道教最受尊崇。 武则天时,佛教形成不同宗派,其中禅宗对后世影响最大。 2反佛 (1)背景:佛教盛行,严重影响到政府财政收入,不断有人反佛。 (2)表现 南朝无神论思想家范缜提出人的精神和肉体是统一的,对佛教进行抨击。 北魏、北周及唐朝等统治者几度灭佛。 (3)结果:佛教文化遭受损失,但佛教的发展并未从根本上受到遏制。 3复兴儒学 (1)佛教和道教的发展,儒学的正统地位也受到挑战。 (2)唐中期韩愈率先提出复兴儒学,用儒家的天命论和封建纲常来反对佛教观点,巩固 儒学主流思想的统治地位。 二、文学艺术 1文学 (1)从东汉末年开始, 先后出现了以曹

23、操父子为代表的建安文学、 东晋陶渊明的田园诗、 南朝骈文、南北朝民歌等风格各异的文学形式。 (2)唐朝诗歌创作进入黄金时代,李白、杜甫的诗作代表了唐诗的最高水平,分别被誉 为“诗仙”和“诗圣” 。 2书法 (1)东汉末年书法成为一种艺术。 (2)魏晋南北朝时期,隶书、草书、楷书和行书等书体均已完备,东晋王羲之诸体兼精, 世称“书圣” 。 (3)隋唐时期颜真卿气势雄浑的颜体和柳公权骨力遒劲的柳体最为有名。 3绘画 (1)东晋开始出现知名专职画家,顾恺之提出“以形写神” , 女史箴图和洛神赋图 是其代表作。 (2)隋唐宗教画生活气息浓厚,人物画注重表现人的形态,山水、花鸟也成为绘画主题。 唐朝吴道

24、子被尊为“画圣” 。 4石窟:魏晋至隋唐时期,山西大同云冈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甘肃敦煌莫高窟 等,都是闻名世界的艺术宝库。 三、科技 1数学:南朝祖冲之精确地算出圆周率是在 3.141 592 63.141 592 7 之间。 2农学:北朝贾思勰著述的齐民要术 ,是中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农书。 3地理:西晋裴秀绘制出禹贡地域图 ,并提出绘制地图的方法。 4建筑:隋朝工匠李春设计建造的赵州桥,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石拱桥。 5印刷:唐朝已经有了雕版印刷的佛经、日历和书籍。 6火药:唐中期的书籍记载了火药的配方,唐末火药开始用于战争,火箭是最早的火 药武器。 7天文:唐朝天文学家僧一行,测算出了地

25、球子午线长度。 8医学:孙思邈完成千金方 ,唐高宗时编修唐本草 ,是世界上最早由国家颁行 的药典。 四、中外文化交流 1佛教文化交流 (1)概况 从东汉到北朝,陆续有中亚、天竺的高僧来华,将大批佛经翻译成汉文。一些中国名 僧也西行取经,如东晋的法显经西域至天竺收集了大批梵文经典。 唐朝贞观年间玄奘在天竺的佛教中心那烂陀寺钻研多年,成为佛学大师。 唐朝高僧鉴真六次东渡到达日本,传授佛法。日本高僧空海来长安求法。 (2)影响 伴随佛教东传而来的异域文化,在很多方面对中国产生深远影响。 这些交流对日本等周边国家的文化发展有着重要贡献。 2其他文化交流 (1)唐首都长安聚集了许多国家和地区的使节、商人

26、、侨民,成为当时的国际大都会。 (2)新罗、日本两国文化都受到唐朝的巨大影响。 (3)唐朝后期,海路来华的西亚商人在广州、泉州等南方港口城市定居。 中国古代科技的特点、地位与影响 (1)特点 科技思想:注重实践,讲究天人合一,尊重自然。科技内容:应用性强,对事物发 展规律的探索不够。研究方法:主要采用传统的典籍整理与经验总结法。 科技使用: 主要服务于封建农业经济的发展需要, 遏制了科技有效地转化为生产力并 成为科技进一步发展的动力。 (2)地位:中国古代科技 13 世纪前一直领先世界,是中国科技的辉煌时代,明清时期逐 步走向停滞,未转化为近代科技。 (3)影响:中国古代科技推动了古代农耕经济

27、的发展,特别是四大发明推动了西方社会向近 代社会的转型。 3唐朝的宗教政策及影响 (1)佛教、道教与儒学并称“三教” ,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2)唐王朝对释、道、儒三教并尊的做法不仅形成了以儒家政治伦理观为基准、佛道学说兼 收并蓄的盛唐独具的统治思想体系, 大大巩固了帝国基业, 而且也促进了三者间的相互吸收, 不断完善。佛教正是在这种背景下走向成熟,进而成为中国式宗教。 4书法艺术的发展历程 (1)秦汉时期:秦小篆和汉隶均具有书法的美感,但大多还是实用性文字。 (2)魏晋南北朝时期:这一时期汉字发展为自觉的书法艺术。原因有两点:一是在对汉 末社会危机进行深刻反省的同时, 一个特立独

28、行的士人群体逐渐形成, 书法成为士人表达自 我对意境、神韵、风骨追求的理想形式;二是笔墨纸张等文具的改进,也为这一时期书法技 巧创新提供了条件。代表是东晋的王羲之,作品是兰亭序 。 (3)隋唐时期:书法艺术达到了新的高峰。原因是隋唐一统,盛世气象,法度和规范成 为一种普遍的社会需要。代表颜真卿、柳公权注重规范法度的楷书和张旭、怀素狂放不羁的 草书。 100.概括唐代思想文化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形成的原因。 多元性。原因:唐朝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对外交往繁荣等。 分析王羲之在中国书法史上地位确立的原因。 (1)王羲之的书法艺术水平高。 (2)唐朝是封建社会的繁荣时期, 社会呈现出积极向上的 风貌,因此王羲之刚劲有力的书法风格备受推崇。(3)皇帝的大力提倡影响了士大夫的审美 倾向。 佛魏晋至隋唐时期儒学发展的特点(1)佛、道盛行,冲击儒学,儒学的统治地位一定程度上 动摇。(2)儒学地位不独尊,与佛道并存,且通过援佛道入儒来实现重生。(3)儒学的生存与 发展靠的是传统力量而缺少成熟的文化政策做保证, 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对儒学冲击较 大,隋唐统一,复兴儒学迫在眉睫。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历史 > 统编版(2019人教部编版) >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高中历史人教部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期中复习提纲.doc)为本站会员(alice)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