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中考语文专题复习:阅读题常考考点答题模板与练习题汇编(Word版含答案).doc

上传人(卖家):wenku818 文档编号:1775578 上传时间:2021-10-08 格式:DOC 页数:109 大小:68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版中考语文专题复习:阅读题常考考点答题模板与练习题汇编(Word版含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9页
部编版中考语文专题复习:阅读题常考考点答题模板与练习题汇编(Word版含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9页
部编版中考语文专题复习:阅读题常考考点答题模板与练习题汇编(Word版含答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9页
部编版中考语文专题复习:阅读题常考考点答题模板与练习题汇编(Word版含答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09页
部编版中考语文专题复习:阅读题常考考点答题模板与练习题汇编(Word版含答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0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第 1 页 共 109 页 部编版中考语文专题复习:阅读题常考考点答题模板与练习题汇编 考点:分析诗歌中的虚实结合手法及其作用 教材原文 这首诗歌采用了动静结合、虚实相映的手法,试举例分析。 常考题型 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 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 的?有何效果? 诗中句采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请简要分析。 答题方法 虚实结合, “虚”指想象、联想之景,存在于人的思想意识之中;“实”指 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事、实境,它可以通过视觉、听觉、触觉等具体感受得到。 诗歌运用叙事结合手法,能达到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境界,激发读者的想象; 形成强烈的对比,(强烈

2、地)表达诗人的感情;有时能形成渲染衬托的效果, 更好地表达诗人的情感。 答题模板 采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使形象更丰满;使感情表达得更充沛,更 淋漓尽致;激发读者的想象,丰富诗歌内容,扩大诗歌意境。 思路点拨 首先概括实景、虚景;然后明确写作手法:虚实结合、虚实相生、以虚衬实; 最后分析表达效果。 参考答案 静景如“长城内外, 惟余莽莽; 大河上下, 顿失滔滔”, 动景如“山舞银蛇, 原驰蜡象”,这些是实景。“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是虚景。这样动 静结合,虚实相映,描写出了北国壮丽的风光,赞美之情溢于言表。 考点:现代诗歌诵读节奏 教材原文 给下面句子划分朗读节奏。 第 2 页 共 10

3、9 页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常考题型 用“/”划分下列诗句的朗读节奏。 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或正确)的一项是 () 答题方法 诗歌节奏,指的是朗读时短暂的停顿,以便把诗人的情感充分表达出来。划 分节奏的方法如下: 根据词或词组划分。一般来说,一个单个的词或意思紧密的词组就是一个 节奏。如果拆开读听起来就会不连贯,缺乏诗的韵律。 理解句意,根据意思划分。一个意思相对的词或词组就是一个节奏。 借助语法知识划分节奏。主谓之间要停顿,如:江山/如此多娇;动宾(补) 之间要停顿,如:数/风流人物;关联词前后一般要停顿,如:假如/我是一只鸟; 总领性词语后面要

4、停顿,如:望/长城内外。 思路点拨 解答此题,我们结合诗歌的感情色彩,综合词、词组和意思来划分。 参考答案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考点:诗歌中的意象及其作用 教材原文 乡愁中为了表现乡愁,诗人借助了哪些意象?有什么表达效果? 常考题型 这首诗歌营造了哪些意象?结合全诗分析意象在全诗中的作用。 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结合诗歌分析某一意象在两首诗中的作用是否相同。 答题方法 解答此类题要紧扣“情”或“景”,仔细体味诗中的意象,借助联想和想象 把握诗歌所抒发的情感。一般步骤: 抓准意象,然后加以描述; 概括意象特点及作用;

5、分析揭示意象中蕴含的诗人的情感。 第 3 页 共 109 页 答题模板 本诗用的意象,渲染了的氛围,(术语概括作用)地表现了诗 人的感情。 这首诗用手法(或词语)描绘出了一个画面,将(情感等)表现 得。 思路点拨 余光中的 乡愁 , 诗人展示了一系列描述性意象, 有“邮票”“船票”“坟 墓”“海峡”这些意象都围绕、衬托着“乡愁”的主题,表达诗人的情感。 参考答案 意象: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表达效果:形象生动,把抽象的情感具体 化,给人多方面联想与想象的空间,表达了作者渴望与亲人团聚,渴望祖国统一 的强烈愿望。 考点:如何赏析诗歌语言 教材原文 画出诗歌第四节中表示颜色的词,说说它们带给你的

6、阅读感受。 常考题型 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 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 答题方法 1从遣词用语、修辞手法等方面入手,在理解重点词语的基础上揣摩诗句 的含义。 2从语言风格、写作手法等方面,结合作品主题,品味诗句在内容上蕴含 的深意。 答题模板 句中“”“”等词语;全句运用了的修辞手法,生动形 象地写出了,表达了作者。 句中运用“”写作(表现)手法,有表达效果。 参考答案 在这节诗中,表示颜色的词有“鹅黄、绿、白”,这些颜色给人类视觉所造 第 4 页 共 109 页 成的印象都是明亮的,都与人的温暖的心理感受相关,写出自然的绚丽、生机勃 勃。 考点:诗歌画面描述 教材原文

7、“我看”领起的四句,描绘出一幅什么样的图画? 常考题型 展开想象,用形象的语言描绘诗歌优美的意境。 诗歌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用简洁优美的语言进行描绘。 答题方法 第一步:找出诗中的物象、意象。 第二步:展开联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 第三步: 点明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 能用两个双音节形容词概括出来, 如: 雄浑壮阔、恬静优美、孤寂冷清、萧瑟凄怆等。 第四步: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或给人什么样的启示和思考。 答题模板 这首诗描绘了一派的景象;表现了诗人的心境(感情)。 思路点拨 解答这类题目要在读懂诗歌、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发挥联想和想象,扣住画 面,抓住形象,用生动、流畅的语言

8、加以描述,不能偏离诗歌的意境、主题和诗 人的情感。 参考答案 描绘出一幅春日夕阳图。傍晚,春风和煦,轻轻拂过丰润的青草,草儿在风 的轻抚中摇摆,远处的水面荡起一片绿湖。远眺,天空中,飞鸟平展翅翼,渐渐 飞入云中,看不见了。流云慢慢地红了脸庞,凝望它的大地不觉沉醉了。 考点:分析论证方法及其作用 教材原文 本文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试举例说明。(教材 P23“思考与探究”二) 答题方法 举例论证:通过举具体的事例加以论证,从而使论证更具体,增强文章说 服力。 举例论证常含有“例如”“譬如”“如”等字眼,所讲内容为有代表性的 第 5 页 共 109 页 事实。 道理论证:通过讲道理的方式证明论点,使论

9、证更概括、更深入。道理论 证一般为有“说”“俗话说”等提示性词语,内容为经过验证的真理、自然 科学原理、定律、公式及名言警句。 比喻论证:通过比喻进行证明,使论证生动形象、浅显易懂。运用了比喻 的修辞手法就是比喻论证。 对比论证:列举正反方面的事实或道理进行鲜明对比。其作用是使正确错 误分别,是非曲直分明,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答题模板 使用了举例论证的论证方法,列举(概括事例)证明了 使用了道理论证的论证方法,论证了的观点,从而使论证更概括、更 深入。 使用了比喻论证的论证方法,将比作,证明了的论点,从而 把抽象深奥的道理阐述得生动形象、浅显易懂。 使用了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将和加以比较,突出

10、强调了的 观点。 参考答案 作者举百丈禅师不做事不吃饭和佝偻丈人承蜩的例子,属于举例论证;引用 庄子、孔子、朱熹、曾国藩等人的话,属于道理论证;在说到职业乐趣时,用了 赛球的比喻,属于比喻论证。 考点:寻找或归纳作者所表达的观点 教材原文 通读全文,看看这封书信主要表达了作者什么观点? 常考题型 这篇文章(这段文字)表明了作者怎样的观点?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用 横线标出作者观点的句子;等等。 答题方法 直接法。即从文中找到适合做论点的句子,寻找时应注意,论点是一个明 晰的判断句,是一个完整的陈述句,是一个概括性比较强的句子。它可以在文章 的开头(开门见山提出论点)、中间(用某个承上启下的句子

11、提出)或结尾(结尾归纳 第 6 页 共 109 页 出论点),有时文章的题目就是文章的中心论点。 间接法。即需要借助其他提示提炼归纳出论点。首先,通读全文,整体感 知文章内容,弄清作者是针对什么问题而发的议论,对所读问题的看法是什么。 其次,分析文章的论据,可以帮助我们找到论点。因为论据证明的是什么问题, 这个问题就是文章的论点。另外,还可以通过“认为” “必须” “由此可见” “要” “是” “不是”等表示肯定或否定的关键词来寻找或归纳作者所表达的观点。 思路点拨 所谓观点,是作者在文章中的提出的对某一个问题或某一类事件的看法、主 张。本文所表达的观点需要根据句子的提示,归纳段意层意,从而概

12、括出中心论 点。表述形式往往是表示肯定或否定的判断句,是明确的表态性的句子。 参考答案 这封书信主要表达了作者对英法联军侵略中国、 劫掠毁灭圆明园罪行的谴责 和对遭受劫难的中国的深切同情。 考点:表达感受,拓展思考 教材原文 结合本文作者的观点,你觉得如何才能做一个有教养的人? 答题方法 首先要整体感知,把握观点。同时还要弄清题干要求,是对文中所涉及到 的某个观点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评价, 还是对全文的思想内容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评 价。 围绕论点,大胆表述。只要能够自圆其说即可,也就是说,自己表达观点 之后,要有能够支撑自己观点的材料。建议赞成作者的观点,因为作者已经阐述 清楚,便于准确严密地解答。

13、 联系生活,有感而发。选择自己最熟悉的、感受最深的来表达,才能准确 严密全面而有深度。 表达明晰,语言流畅。尽管简短,也要注意选用词语,精巧构思,这样才 能不因自己的大意而扣分。 思路点拨 这样的题型,一般要结合生活实际来回答,要观点鲜明,依据充分,语言简 练,可以概括引用。 第 7 页 共 109 页 参考答案 示例一:诚信守约。讲信用,无信则不立,无信则无德,无信则不肖。参加 各种活动要守时,迟到,不论什么原因都是无礼的。不能赴约要事先通知对方, 让人久候是对朋友的怠慢。 示例二: 尊重他人的观点, 即使不同意, 也别喊叫什么“瞎说”“废话”“胡 说八道”,而是陈述自己的理由。不打断别人的

14、讲话,在同别人谈话时,看着对 方的眼睛。 考点:散文常用的表达方式 教材原文 这篇说理性散文主要采用了什么表达方式来说理? 答题方法 明确运用何种表达方式;结合文章说明这种表达方式是如何运用的,表达了 什么内容;指出表达方式是如何为作者表情达意、言事说理服务的,达到了怎样 的艺术效果。 表达方式 记叙。记叙应围绕中心有详有略地叙写,详写不是漫不经心地多写,它往 往突出细节,渲染烘托;略写不是可有可无的,而是一丝不苟。 描写。肖像描写:表现人物特征,以形传神。动作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特 点。寓言描写:言为心声,表现人物性格特点。心理描写:揭示人物内心世界。 细节描写:准确、传神、鲜明。工笔描写:精

15、雕细刻、纤毫毕现、具体生动。白 描:简笔勾勒、简洁、准确、传神。景物描写: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寄托感情。 议论。叙后议论:画龙点睛,点名题旨。比喻说理:生动形象,通俗易懂。 抒情。直接抒情:直抒胸臆,形成强烈的感染力量。间接抒情:分为寓情 于景、托物言志、象征等。使情感蕴藉含蓄、委婉。 答题模板 运用了的表达方式,点明(表现、抒发、交代)了,作用是(手法 分析艺术效果表达感情)。 参考答案 这篇说理性散文,融议论、描写、抒情于一体,以三间小屋为载体,表达了 作者对个体精神世界的关注。 第 8 页 共 109 页 考点:分析文言文语段中蕴含的情感 典型例题 朗读课文第 3、4 段,谈一谈它们各自

16、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色,其中蕴含着作 者怎样的心境。 答题方法 在疏通文意、反复阅读的基础上,找出语段的中心句或关键句。 根据语境,体会关键句丰富的内涵,感受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从探究作者的写作目的入手,再联系相关的背景材料,结合作品主旨,体 会语段中蕴含的人物情感。 答题模板 描绘了景物,塑造了的形象;通过,抒发了作者的情感。 思路点拨 第 3 段中淫雨、阴风、浊浪构成了主景,不但使日星无光、山岳藏形,也使 商旅不前; 又值暮色沉沉、 虎啸猿啼之际, 令过往的“迁客骚人”有“去国怀乡” 之慨、“忧谗畏讥”之惧、“感极而悲”之情。可见作者所写的是阴雨天气阴冷 萧条的景象,抒发的是悲凉悲伤之情。

17、第 4 段中作者描绘了春风和畅、景色明丽、水天一碧的良辰美景,更有鸥鸟 在自由翱翔,鱼儿在欢快地游来游去,连花草也充满活力, “登斯楼也”的心境 也变成了“宠辱偕忘”的超脱和“把酒临风”的潇洒自如。 可见作者所写的是晴 朗天气春光明媚的景象,表现的是开阔的心境,抒发的是喜悦的情感。 参考答案 第 3 段写的是阴雨天气,描绘了萧条阴冷的景象,表现出远谪的悲苦、郁闷 之情; 第 4 段写的是晴朗天气,描绘了春光明媚的景象,表现出心旷神怡、遗忘得 失宠辱的乐观情怀。 考点:文言文的比较阅读 教材原文 岳阳楼记“后天下之乐 而乐”中加点的“乐”和醉翁亭记中欧阳修 的“乐”,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 常考

18、题型 第 9 页 共 109 页 甲乙两文在内容上的相同点是什么? 两文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 请比较甲乙两文的异同点。 下列对两篇选文的理解,不正确(或正确)的一项是 () 答题方法 异中求同。先明确“求同”的指向,了解要答的是哪一方面的共同点,然 后从“异曲”中感悟“同工”之妙。 同中求异。解答时,重在对两者进行辨别、分析,要透过深入分析、多方 比较,以彻底弄清两者因何而“异” , “异”在何处。 既求同又辨异。 先要搞清题目的要求, 是内容方面的“求同”或“辨异”, 还是写法(表现形式、表达方式等)方面的“求同”或“辨异”。然后紧扣“求 同”或“辨异”四个字做全面而深刻的分析、探究。 思路

19、点拨 先仔细读题,认清所要选择的项的具体要求,然后根据这一“要求”辨析所 给的各项,找出最切合“要求”的一项。 参考答案 相同点:两者都是触景生情,抒发自己的抱负、情怀,都表达了自己虽遭贬 谪,却仍心怀济世安民、与民同乐的高尚情操。 不同点:欧阳修的“乐”是与民同乐,表明他心中以百姓安居乐业为重;范 仲淹的“乐”则是心怀天下的先忧后乐。 考点:探究作者的写作意图 教材原文 作者张岱在文中给我们描绘了一幅冰清玉洁、宁静清绝的西湖美景图,并刻 意突出湖中人是“金陵人”,其写作目的是什么? 常考题型 探究作者的写作意图。 分析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用意。(作者这样写有何用意?) 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什么

20、。 答题方法 要了解:时代和社会背景;作者的写作动机;文本的表达目的;文 第 10 页 共 109 页 本的表达方式;文本提示的背景资料;文本的隐含意义等方面内容。 1依本探源。就是依据文本中或显或隐的有效信息,如主旨句、过渡句、 点睛句,含有作者情感倾向、暗示作者生平经历、暗示社会环境的词句等,解读 作品的主题,从而探究作者的写作意图。 2内引外联。就是利用命题人在题干中提供的作者及相关背景资料等信息, 筛选辨析,调动知识储备,探寻创作背景,解读写作意图。 答题模板 通过对的描写(或叙述),表现作者的情感(突出作者的观点)。 思路点拨 此题虽问作者写雪景,强调湖中人是“金陵人”的用意,实则考

21、查文章的主 旨。 参考答案 作者张岱向我们描绘出一幅冰清玉洁、宁静清绝的西湖美景图,其实也是描 写明亡后,他自己作为忠明的遗民孤独冷清的心境。他刻意突出湖中人是“金陵 人”,主要是为了表达对明朝兴盛繁荣时期的怀念与追思。 考点:分析诗歌中的用典及其作用 教材原文 行路难(其一)“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中运用了姜尚、伊 尹的典故,其作用是什么? 常考题型 明确指出诗句用典,要求结合具体诗句分析用典的作用;给出诗句(用典的 诗句),要求分析诗句在写法上的特点;要求判断对用典诗句的理解分析是否恰 当。 答题方法 1了解用典的形式:引用历史故事和化用前人诗句。引用历史故事,也叫 “用事”,即

22、把典故浓缩为诗句,借以抒怀言志或影射时事。化用前人诗句,也 叫“用句”,分为直接引用前人诗句和在原句的基础上改动一个字或几个字,或 是只借用其中的几个词语这两种。 2了解用典的作用:品评历史,借古论今;抒情言志,表明心迹;引发联 想,创设意境;简洁精练,内涵丰富。 第 11 页 共 109 页 答题模板 作品中的内容,借用了的典故,表达了感情(抒发了的思 想感情)。 思路点拨 用典,就是运用典故来以古比今,以古证今,借古抒怀。诗人二十多岁就出 川漫游,曾因人推荐,供奉翰林院,但他在政治上不受重视,又遭谗毁,仅一年 多就离开了长安。诗中写世路艰难,充满政治上遭遇挫折后的抑郁不平之感。 参考答案

23、借姜尚和伊尹的典故表达自己的愿望。诗人幻想能像姜尚、伊尹一样领受君命实 现“济苍生”的宏愿,表明诗人自己对从政仍有所期待。 考点: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 教材原文 请简要概括故乡中两个主要人物形象闰土和杨二嫂的性格特点。 答题方法 1抓住人物肖像、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特别是那些富有特征的细节 描写来分析人物形象。 2把人物放在具体的故事情节中,了解人物在各个情节中的表现。 3小说中的人物都是在一定的历史背景下活动的,所以分析人物就一定要 把他们放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下。 答题模板 一个总括句(人物身份)分述性格特点。 是一个(性格、 思想品质)的人物形象作为人, 表现怎么样。 思路点拨 作者综合

24、运用多种描写方法,细腻地刻画了人物的个性特征。如对中年闰土 的外貌描写,真实地刻画了一个饱受艰辛、磨难的下层贫苦农民的形象。对杨二 嫂的语言描写,她尖刻犀利的语言,活脱脱地刻画出一个性格扭曲的小市民的形 象。再如文中对闰土和杨二嫂的神态、动作等的描写也很精彩。 参考答案 少年闰土是鲁迅先生笔下的一个朴实、健康、活泼、机灵、勇敢的农村少年 的形象,中年闰土却成了一个被生活压得喘不过气的“木偶人”。 第 12 页 共 109 页 杨二嫂是一个自私、势利、爱搬弄是非、庸俗的小市民的典型形象。 考点:梳理小说故事情节 教材原文 小说围绕菲利普夫妇对于勒态度的变化,讲述了一个曲折的故事。试根据下面的 提

25、示,从不同角度梳理课文的故事情节。 常考题型 请你依据文章内容,用简洁的语言把小说的情节补充完整。 请任选角度梳理文章的故事情节。 答题方法 梳理情节主要是概括要点,理清主要事件或情节的发展过程。 第一步, 粗读全文, 看这篇文章主要谈的是什么问题, 或者说了件什么事情, 把握文章全貌。 第二步,以段为单位仔细读,然后用一两句简明的话把段意归纳出来,显露 文章大意。 第三步,分析段落之间的内在联系,划分文章层次,把握全文的结构。 答题模板 人(因为),在地方,做了事,结果怎样。 参考答案 菲利普一家因于勒的挥霍陷入困境菲利普一家等待在海外发财的于勒 归来解困船上发现于勒破产成了穷光蛋菲利普夫妇

26、弃他而去(情节) 菲利普一家生活艰辛,对于于勒充满期待发现真相,幻想破灭,遂弃他 而去(逻辑) 听到于勒发财的消息, 一家人期待他归来解困发现于勒已成为又老又穷 的水手,又急又气,害怕背上包袱,明知对方身份却不相认(心理) 菲利普一家苦苦等待于勒归来,为什么?于勒在海外发财了,一家人盼 他回来搭救在船上巧遇一个与于勒相貌相似的水手, 他是谁?原来这是破产 的于勒,一家人希望破灭,不敢相认,失望而归。(技巧) 考点:分析小说中的环境描写 教材原文 本文第 36 段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 第 13 页 共 109 页 答题方法 第一步,分析环境本身的特点。自然环境描写,要紧扣其表现了怎样的地域 风

27、格,提示了什么时间、季节,渲染营造了怎样的氛围等。社会环境描写,必须 结合时代背景,指出相关语句揭示了什么样的社会现实。 第二步,分析环境描写要看它对刻画人物起到什么作用,具体如下:衬托人 物心理;交代人物身份;表现人物性格。 第三步,分析环境描写对情节的作用。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为下文内 容埋伏笔,作铺垫。 第四步,结合文章中心(主题)作答。 答题模板 具体描写了景色,营造(创设)了一种气氛;渲染(定下)了 的抒情基调; 烘托了人物的思想感情; 为下文情节展开了铺垫, 推动 的情节发展。 思路点拨 本文对放鸭路上行船水面的描写,对鸭群的描写,对空旷的芦荡的描写,对 暴风雨的描写,都突出了“孤

28、独”的意境,展现了杜小康成长的环境。它们对表 现人物的变化、文章的主题都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参考答案 这段环境描写, 按事物的发展顺序写“天阴变黑雷滚雨下 苇断”,把暴风雨之势渲染到极点,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为下文“鸭逃人找” 作铺垫,预示着杜小康将经受一次成长的洗礼,同时也烘托出杜小康成人般的勇 气与坚强。 考点:理解驳论文的论证方法 教材原文 读课文第 35 段,看看本文运用了怎样的批驳方式,结合具体内容加以分 析。 常考题型 作者是怎样进行批驳的,用了哪些道理和论据? 作者要批驳的错误观点是什么?用了什么论证方式? 答题方法 第 14 页 共 109 页 1了解驳论文的两种论证方式:直接

29、批驳和简接批驳。 2通过自己的理解对文章进行阅读分析从而做出判断。 (1)直接批驳有三种形式:驳论点、驳论据、驳论证。 (2)间接批驳一般用正面立论的形式,即提出一个与对方论点针锋相对的观 点,通过论证自己观点的合理、正确性,从而间接宣告对方观点不成立。 答题模板 通过驳斥对方的论点(或论据, 或论证)的不合情理(或不合逻辑), 强调了 的观点。 参考答案 课文第 35 段是反驳对方的论证,即通过揭示对方论点与论据之间缺乏逻 辑关系来证明对方的论点不成立。作者巧妙地通过对对方论据的分析,指出信 “地”信“物”、寄希望于国联是“他信力”这些都不是“自信力”。求神 拜佛是用以自我麻痹的“自欺”,也

30、不是“自信” 。 这些批驳证明,不久前失掉的是“他信力”,现在发展着的是“自欺力”, 都不是“自信力”;也就是说,对方的论据并不能证明论点,其论证过程是错误 的,所以说对方的论点是错误的。 考点:分析议论文的语言 教材原文 本文逻辑严密,语言准确。结合上下文,揣摩下面这段文字,回答后面的问 题。 一切学问家,不但对于流俗传说,就是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也常常抱怀疑的 态度,常常和书中的学说辩论,常常评判书中的学说,常常修正书中的学说:要 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 开头的“一切”是否太绝对了?对此,你怎么看? 答题方法 议论文的语言往往具有准确性、严密性、鲜明性、生动性、概括性、简洁性 等特点

31、,可以从三个角度进行分析: 1从逻辑的角度分析其准确性、严密性。从词语的选择和运用上品析。 注意被选择词语之间的细微区别,确保议论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密性。从限制 词语的使用上品析。从语言的逻辑上品析。 第 15 页 共 109 页 2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分析其用词的鲜明性和生动的感情色彩。 3从说理的角度,分析其叙述的概括性和简洁性。 答题模板 不能。因为加点词在句中是意思,删去后就变成意思,与原意不 相符,使论证语言不正确、不严密。 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语言特点举例表达效果。 参考答案 不绝对。因为作者这里所用的“一切”是由论述问题的内涵所决定的,着重 强调“怀疑”对于学问家的重要性。 因为前面

32、已充分论证了“怀疑”是“做一切 学问的基本条件”,所以只要是做学问,就得有怀疑精神,这个思维品质便是所 有学问家应该具备的。“一切”有“所有”之义,却比“所有”更多一种加重、 强调的意味。 考点:选择或补充论据 教材原文 文中的事实论据有力地论证了作者的观点。 请为“拥有创造力的人留意自己 细小的想法”这个观点补充一个事实论据。 常考题型 给一些材料,让从中选择哪些材料可以作为本文的论据,并说出理由。 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一般是要求选出适合作为论据的选项,有时会明确 要求是道理论据还是事实论据。 答题方法 做这类题目,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看清楚要求补充的论据类型,即看清楚要求补充的是名言还是

33、名人事例; 补充名人事例要注意字数限制; 日常学习中可积累一些关于“勤奋”“处世”“诚信”“责任”“信 念”等等常见主题的名人事例和名言, 注意不要为求新而准备那些较长的名言或 不熟悉的名人事例。 补充原则:真实、典型,能够证明论点。 答题模板 人物事例简短评价 第 16 页 共 109 页 参考答案 有一次,伽利略在大教堂祈祷的时候,教堂顶上悬挂油灯的链条不断晃动发 出的嘀嗒声惊扰了他, 引起了他的思考, 他觉得链条晃动的节奏似乎是有规律的。 他立刻回家进行了反复的实验,最后发现了“钟摆定律”。 考点:议论文的论证思路及结构 教材原文 请分析本文的论证思路。 常考题型 1填空:本文论证思路清

34、晰,请按提示把横线上的内容补充完整。 2简答:写出本文(某一段)的论证思路。 3选择:选出对文章结构层次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答题方法 分析论证思路,首先要看文章到什么地方完成什么任务:从什么地方开始分 析问题,到什么地方结束,归纳出结论。还要注意的一点是:段落的领起句往往 是关键,要紧紧抓住它进行分析。 然后在弄清楚段落层次的基础上,加上一些诸如“首先”“然后”“接 着”“最后”一类的词语。 答题时, 尤其要注意开头的表述。 开头的内容一般是: 提出中心论点或引出论题。 要具体回答出提出中心论点或引出论题的具 体方式:有的是通过名人名言,有的是通过名人轶事,有的是通过趣闻笑话等。 答题模板

35、首先提出了的观点,其次运用了的论据(道理论据或事实论据),最 后得出了的结论。 参考答案 文章第 13 段即由造神、造人、造石像三种现象引出论题:人类离不开创 造。 第 410 段,做则会驳斥了五种“不能创造”的错误观点,并提出“处处是 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的结论。 第 11 段,发出号召:呼唤创造,表达献身创造的强烈愿望。 考点:分析小说的线索及其作用 教材原文 第 17 页 共 109 页 小说围绕着生辰纲的争夺,采取了明暗结合的双线结构。同学之间讨论:明 线是什么?暗线又是什么?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答题方法 时空连“线”。许多小说,常用一些表示时空转换的词语,把这

36、些词语连 接起来,就能领悟、把握小说的线索。 以物作“线” 。不少小说,常用一个具体事物或象征事物贯穿全文,作为 行文线索,以突出文章主旨。 反复出“线” 。阅读时,可以通过小说中反复出现的抒情议论的语句或富 有意味的事物去认识、把握线索。 以情导“线”。感情线索常常隐伏于叙述的内容之中,阅读时要细心分析 材料之间的内在联系,理清感情发展变化的轨迹,以此导出小说的线索。 定“神”看“线”。这种方法适用范围最广,就是从中心思想的高度去审 视、把握小说的线索。 答题模板 文章以为线索贯穿全文,把文中的人物和时间有机结合在一起,使文章 条理清晰。 参考答案 这篇小说存在一条明线和暗线。明线是杨志押运

37、生辰纲,写杨志一行的矛盾 冲突;暗线是晁盖、吴用一行智取生辰纲,写团结智取。明、暗双线交织点在六 月初四正午、黄泥冈松树林。两条线索交织展开故事情节,揭示了护送和智取双 方的矛盾冲突,为人物性格塑造和发展服务,更好地表现了主题。 考点:分析小说中的细节描写及其作用 教材原文 小说善用细节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试分析下列文字中的细节描写,体会其 表达效果。 范举人先走,屠户和邻居跟在后面。屠户见女婿衣裳后襟滚皱了许多,一路 低着头替他扯了几十回。 常考题型 画线句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表现了人物怎样的心理?) 作者在文中为什么反复写这一细节?请简要回答。 第 18 页 共 109 页

38、文中细节描写对故事情节的发展和人物形象的塑造有什么作用? 答题方法 明确细节描写的一般作用:显示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揭示文章主题; 渲染气氛,创设典型环境;标志性时代的特点;巧妙地展现人物的心理;贯穿全 文,成为情节发展的纽带;增添文章的生活气息,抒发情感或增加乡土特色;展 现人物精神世界等。 回答时需结合具体环境, 把握人物的性格特点, 抓住文中人物在语言、 动作、 神态、肖像、心理等方面的描写,从而感知和评价人物形象。 答题模板 形象生动地表现了人物的心理/心情,反映了人物的性格特点/精 神品质,有时还推动情节的发展。 运用细节描写,烘托了气氛,表现了人物的心情(性格特征),揭 示了的

39、主题。 参考答案 生动描写了范进中举发疯时的语言、 动作, 写出了他的丑态百出、 可悲可叹, 也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迫害。 考点:分析衬托手法及其作用 教材原文 本文在刻画刘备这一人物形象时,善于运用烘云托月的手法,请简要分析。 常考题型 请从文中选写两例,说说运用对比在表达上的好处? 请简要分析本文(语句)衬托手法的作用。 答题方法 为了突出主要事物, 用类似的事物或反面的、 有差别的事物作陪衬, 这种 “烘 云托月”的表现手法叫衬托。运用衬托手法,能突出主题、渲染主题,使之形象 鲜明,给人以深刻的感受。 衬托手法主要有正衬和反衬两种类型。正衬包括以正衬正,主要作用是突出 或渲

40、染主题事物, 使主体形象更鲜明。 反衬包括乐哀相衬、 动静相衬、 明暗相衬、 有无相衬、美丑相衬,主要作用是给人以深刻的印象,表达强烈的思想感情、深 化文章的中心思想等。 第 19 页 共 109 页 答题模板 运用了正衬(或反衬)的表现手法,突出了人物或事物的特征(形象), 表达了的情感,深化了文章的主旨。 把表现对象的心理,放在一个的环境里,更好地表现了人物的内 心世界,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参考答案 本文以烘托陪衬的手法来刻画人物,表现主题。张飞在“三顾”过程中的粗 率、急躁,反衬出刘备的求贤若渴和礼贤下士。 考点:小说的故事情节 教材原文 此处(课本 P132)设置悬念:它们会如何拿刘

41、姥姥“取个笑儿”呢? 常考题型 文中写了情景在小说中起到什么作用? 某事物、人物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 分析叙述故事情节过程中顺叙(或倒叙、插叙)等方法的作用。 文中哪一个情节最吸引你?为什么? 答题方法 1明确情节的作用:交代人物活动的环境;设置悬念,引起读者阅读的兴 趣;为后面的情节发展作铺垫或埋下伏笔;照应前文;线索或推动情节发展;刻 画人物性格;表现主旨或深化主题。 2解题思路:找出情节线索,理清情节的来龙去脉。由事及人,看情节发 展如何为塑造人物服务。见微知著,从场面和细节描写中分析情节对表现主题的 意义。赏析技巧,注意发现作者组织情节的用心。 答题模板 情节(事物)在文中有作用,突出

42、了,表现了。 思路点拨 合乎逻辑的情节发展和对人物的强烈爱憎,是构成悬念的两个重要元素。设 置悬念,可以引起读者的注意与思考,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使文章情节曲折。 参考答案 在吃饭的时候,让刘姥姥出点小丑,哄老太太开心。 第 20 页 共 109 页 部编版中考语文一轮复习: 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阅 读 练习题精选汇编 记叙文阅读专项练习题精选汇编 1.阅读下面小说,完成下面小题。 神秘的大黄猫 母亲正操起扁担要劈我,却突然惊喜地叫道:“是他莲姨吧?他莲姨吧!” 我好奇地停下逃命般的脚步,回头看,母亲已站在远处的大路边,抓着一位妇人的 手兴奋地喊着我:“国子,过来,叫你莲姨。”母亲从来没这么

43、和我说过话,嘴里像含了蜜。 我犹豫着,因为我把两桶水挑泼了,母亲刚才没劈到我,现在是不是想把我诓过去劈?“来 呀国子,你莲姨,还有弓子,你们小时候在外婆家玩得可好呢。”母亲拉着妇人身旁一个和 我差不多高的孩子,极力向我献殷勤。 我突然意识到母亲是要留这位莲姨在我家吃饭,于是走过去。莲姨快步迎上来,气 喘吁吁:“呀!国子,都这么高啦”“国子,把弓子肩上的袋子接下来,背家去。”母亲一边 吩咐我,一边弯腰挑莲姨刚放下的担子。 “翠姐,我家也不远了,不去,不去你家”莲姨阻止母亲挑地的担子。“就你见外! 都吃饭时间了,都到我家门口了,你走啊!走了就不是姐妹!”母亲气冲冲地推开莲姨挑起 担子,“我晓得,你

44、每次赶集都绕着我家走,生怕喝我一口水。今天要不是你挑着担子,小 路不好走,你又绕过去了”母亲的语气很不满,但脸上含笑。“哪里哪里哟翠姐,我是穷 忙,家里丢不开”莲姨跟着,也笑着。 弓子一口气灌下我家两大碗井水后,坐在门口,低着头,不和我说话。我也没心情 和他说话,只琢磨着母亲今天会烧什么好菜招待客人:肉,家里没有,但菜里的香油一定会 倒得多。想到这,我就激动起来,但又不能把激动表现出来,不然下午等客人一走,母亲轻 则又要骂我没出息,重则又要用扁担劈我,顺带着把刚才没有劈的也劈了。“每次客人走后 我就要倒霉,今天要出出她的丑。”我在心里给自己定下对付母亲的基调。 “他莲姨,你坐会儿,我出去抱些柴

45、草。”母亲说看就走出院子。我心里一笑,母亲 又开始装了:灶边柴草满满的,哪里还要再抱?不过是干那种事罢了。我有了主意。 我坐在门口弓子的对面,有一句没一句地应答着莲姨热情的问话,眼睛不时地瞟向 身后。“谁!干什么!”我突然的大叫吓得莲姨和弓子猴子般地蹿起来,更吓得身后的母亲大 第 21 页 共 109 页 跳。“想死啊你!”看到莲姨,母亲的声音又立即柔和起来,“他莲姨你看,我家这调皮的东 西”母亲捡起被我吓得掉在地上的一块腊肉,放到窗台上。“一样的,我家这东西更调皮, 更调皮”莲姨笑着,还轻轻揪了揪弓子的耳朵。弓子莫名其妙地看着我。我们俩一笑,在 院子里玩起来。 不一会儿,母亲亲切地喊我进屋。

46、我似乎忘了先前的不快,蹦蹦跳跳地跟着母亲进 了厨房。母亲笑着关上门,却突然用胳膊将我的颈子死死一箍,手掌紧紧捂住我的嘴,另只 手似乎用尽全力拧我的屁股,眼珠子就要跳出来,声音低却异常凶很:“拿出来!不然客人 一走,我就要你命!”我疼得叫不出声,也不敢叫出声,只疑惑、无助地看着母亲。“肉,窗 台上的肉,藏哪去了?”母亲的两只眼珠子恨不得要蹦出来砸死我。我急切地摇头,惨兮兮 地看着母亲,泪水大滴大滴地滚落。 “翠姐翠姐!大黄猫!一只大黄猫叼走了肉!”莲姨在门外急切 地叫起来。母亲急忙 丢开我,低声说句“不许哭”,就打开门和莲姨一起去追大黄猫。母亲和莲姨没有追回那块肉 那块刚刚被母亲从邻家借来, 并

47、且当母亲做贼一般悄悄往窗台上放时还被我的恶作剧吓 得要死的那块肉。 这天的饭桌上虽然没有肉,但多放了香油的韭菜和白菜尤其香,我和弓子一人吃了 三大碗饭。饭后,莲姨从后院上厕所回来,手里拿着一块肉,惊喜 地对我母亲说:“翠姐, 这块肉被大黄猫丢在了后院,还差点把我踩滑倒了。”母亲接过那块肉,看了看:“他莲姨, 你这么帮我” 莲姨他们走后,我见母亲看着那块肉直抹眼泪,就恨恨地说:“哼!大黄猫,下次让 我碰上非打死不可”“傻孩子,什么大黄猫?”母亲苦笑了笑,“大黄猫叼肉,哪有丢下的道 理?哪有连一个牙印子都没在肉上留下的道理” 十二岁的我,不懂母亲在说什么。 (文/张爱国) (1) 【梳理故事情节】

48、根据小说内容,将故事情节补充完整, 母亲邀请莲姨母子吃饭_肉失而复得。 (2) 【分析人物形象】勾画第段中与母亲有关主要细节,分析它们反映了母亲怎 样的心理,并结合全文探究母亲有这种心理的原因。 两个角度主要细节母亲心理原因 “我”和莲姨都能感受到的 只有“我”都能感受到的箍、捂住、拧、跳、砸、 声音低却异常凶狠 结合全文,关注第段和第段加点词“急切”“惊喜”,分析莲姨制造“大黄猫”假象的原 因,并说说这个假象凸显了莲姨什么性格特征。 (3) 【赏析叙事艺术】这篇小说以“十二岁我”的视角来叙述故事,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第 22 页 共 109 页 2.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四) 一叶莲

49、 孙善文 旭日初升,晨光被早风吹散开来。我走在上班的路上,轻柔的光质围拢着我,也围 拢着路上一双双匆忙的脚步。 一叶莲比我们都起得早,在光线穿透窗玻璃的一瞬间,它就醒了。在不大的办公室 里,它静卧在柜子上面的一个玻璃瓶中,以一袭墨绿等待着我的到来。 对于莲花,我自小情有独钟。故乡在南方,村子不远处就有大片的莲塘。“江南可采 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这 首汉代民歌江南可采莲 ,描绘了采莲的热闹欢乐场面。每读到此诗,我总感觉到自己就 是那池塘那莲叶底下其中的一尾欢快的游鱼。现在,在我工作的深圳,每到了荷花飘香的季 节,我都会不经意间想到了故乡的

50、莲塘。深圳看荷赏莲最有名的地方是洪湖公园。我总希望 有一天,能就近种上一棵莲花,可咏可赏,与高雅更亲,与故乡更近。 一年前的某个黄昏后,我百无聊赖,突然想到荷兰小镇走走。荷兰小镇肯定不在荷 兰。这里的小镇,其实是一个大卖场。春风吹美了大地,也吹艳吹香了荷兰小镇,这是跟着 季节行走的芬芳,因此,闻起来更加真实可靠。此时人不多,我的路过和询问都足以牵引店 老板们的眼光。 突然,一个贴在水面上,貌似金钱草的绿色植物跃进我的眼框,它姿态优雅,心形 的叶子,就像缩小版的睡莲。老板看我感兴趣,迎上来说,这叫一叶莲,就养在这种小玻璃 瓶里,一碗清水,一把淤泥,就可育出一碗出水清莲了。老板看我听得认真,兴致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 > 语文 > 中考专区 > 模拟试题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部编版中考语文专题复习:阅读题常考考点答题模板与练习题汇编(Word版含答案).doc)为本站会员(wenku818)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