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江南逢李龟年-ppt课件-(含教案+音频+素材)-部级公开课-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编号:1061b).zip

相关 举报
  • 人教2011课标版(部编)_七年级上册(2016年7月第1版)_初中语文_第三单元_课外古诗词诵读_江南逢李龟年_ppt课件_(含教案+音频+素材)_部级优课_(编号:1061b)
    • 《春望》朗读音乐.mp3
    • 《望岳》朗读音乐.mp3
    •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朗诵音乐.mp3
    • 教案1061b.docx--点击预览
    • 杜甫年表.docx--点击预览
    • 论杜甫的文化意义.docx--点击预览
    • 走近杜甫 走进杜甫.pptx--点击预览

文件预览区

资源描述
教学设计教学设计 课题课题走近杜甫走近杜甫 走进杜甫走进杜甫 课型课型 新授课 章/单元复习课 专题复习课 习题/试卷讲评课 学科实践活动课 其他 1.教学内容分析教学内容分析 杜甫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世界文化名人,杜甫被后人尊称为“诗圣” , 与“诗仙”李白并称“李杜” 。杜甫经历了唐代由盛到衰的过程,因此他的诗歌也是反应 唐朝历史的一面镜子,他的诗歌因此被称为“诗史” 。在部编版七八年级语文教材中,一 共涉及到四首杜甫诗,分别为望岳 春望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江南逢李龟年 , 他们分别创作于杜甫的四个人生阶段,应该说这四首诗涵盖了杜甫的整个人生,具有代 表性的价值。本节课通过对四首诗的复习,能够让学生更加了解杜甫作品及其精神人格, 能够为后续杜甫诗的学习做铺垫。 2.学习者分析学习者分析 学生在中小学阶段学习了一定数量的杜甫诗,但从未对杜甫诗做过系统的梳理,因 此对于杜甫诗现实主义的风格, “诗圣”称号的理解仅仅停留在文常记忆的层面,缺乏真 正的理解,本节课通过将初中阶段杜甫诗整合进行专题阅读,旨在让学生透过作品深入 理解杜诗及其人。 3.学习目标确定学习目标确定 (1)通过查阅相关材料,了解杜甫生平和及其所处的时代背景,从而学会用知人论世的 方法品评人物。 (2)通过赏析诗歌意象和诵读,品味诗歌情感,了解杜甫精神。 4.学习重点难点学习重点难点 通过赏析诗歌意象和诵读,品味诗歌情感,了解杜甫精神。 6.学习活动设计学习活动设计 教师活动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学生活动 环节一:环节一: 导入导入 教师活动教师活动 1 李白和杜甫同为唐代诗坛上的两个巨人, 李白的诗歌成就绝不亚于杜甫,但宋代苏轼 学生活动学生活动 1 学生倾听,并思考。 在王定国诗集叙中称“古今诗人众矣, 而杜子美为首” ,到了近代,闻一多先生称 其为“四千年文化中最庄严、最瑰丽、最永 久的一道光芒” ,甚至被列为“世界文化名 人” ,可见,仅仅从文学的角度去解释,是 远远不够的,今天就让我们走近杜甫,探寻 其中的缘由。 活动意图说明:活动意图说明: 自接受教育起,学生接触的李白古诗就比杜甫的要多很多,在学生的主观意识中, 李白的文学成就比杜甫的也要高很多,本环节通过引入古今文化名人对杜甫的评论, 让学生对杜甫的成就有初步认识,进而引入对杜甫其人、其作品的探究。 环节二:了解杜甫生平及其代表作,走近杜甫环节二:了解杜甫生平及其代表作,走近杜甫 教师活动教师活动 2 1、请同学们拿出提前下发的杜甫年表, 浏览杜甫生平,并和搭档探讨杜甫的一生可 以分为几个阶段。 预设:四个阶段 (1)读书漫游阶段(35 岁之前) (2)求仕为官阶段(35 岁至 48 岁) (3)漂泊陇蜀阶段(48 岁至 57 岁) (4)终老荆湘阶段(57 岁至 59 岁) 2、回忆并背诵部编版七八年级语文教 材上的 4 首杜甫代表诗作(江南逢李龟年 望岳 春望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 。 3、结合下发的学习材料,思考四首 诗分别作于杜甫的哪个人生阶段。 过渡:四首诗分别作于杜甫的四大人生 阶段,同时也横跨了杜甫的一生,现在我们 将通过对四首诗的解读走近杜甫,走进杜甫。 学生活动学生活动 2 浏览杜甫年表,和搭档一同探讨杜甫 的四大人生阶段,并绘制成线形图。 学生齐声背诵四首杜甫代表诗作。 结合创作背景,将四首诗划归到相应 的人生阶段。 活动意图说明活动意图说明 “知人论世”是阅读诗歌的第一步,只有了解诗人的生平及其所处的时代背景, 才有可能真正读懂他的诗歌。 环节三:解读杜甫诗歌意象,走进杜甫环节三:解读杜甫诗歌意象,走进杜甫 教师活动教师活动 3 1、引导学生按小组划分,每个小组各 分析一首诗,将主要意象圈画下来,品味意 象。 2、以小组为单位,概括所选诗歌的主 要内容,就其中的意象阐述自己的看法,并 说说诗歌所表达的杜甫的思想情怀。 3、声情并茂诵读古诗,进一步体会诗 人情感。 过渡:这四首诗分别作于杜甫人生的不 同阶段,从青年到暮年,从年轻体壮到穷困 多病,唐王朝也从盛唐到中唐,由一统到外 侵内乱,这些变化会影响到诗歌内容和风格 的变化。但我们读杜甫的诗,总能让人感觉 到责任和担当。孟子说:“穷则独善其身, 达则兼济天下。 ”但杜甫不论穷达,都要兼 济天下,我想这就是杜甫精神,这也是杜甫 人格的伟大之处。 学生活动学生活动 3 圈画并分析意象。 以小组为单位,以意象为抓手,探知 诗歌所表现的内容,感知诗人情感, 把握诗人形象特征。 诵读古诗。 认真倾听。 活动意图说明活动意图说明 意象蕴含着诗人的审美想象,展现给读者以丰富的情感与想象的天地,给人以丰 富的审美感受,有着巨大的情感张力,因此,只有在把握意象的基础上,才能领悟诗 作内容,领会诗歌主旨,进入诗歌的意境,感知诗人的情感。 环节四:对话杜甫环节四:对话杜甫 教师活动教师活动 4 假如你能乘坐时光机穿越到 1250 年前 的唐王朝,并有幸和你敬仰的杜甫面对面, 你想和他说些什么?请结合课下观看的纪录 片唐之韵.千秋诗圣和杜甫诗歌等材料, 以“杜甫,我想对你说”为题,将你要对杜 甫说的话写下来。 结语结语:同学们,杜甫诗现存 1400 多首,但 到目前为止,我们接触到的仅 20 首有余, 还有很多杜甫诗需要我们去探究,今天我们 走近杜甫、走进杜甫,但我们从未走尽杜甫, 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中逐渐达成这个目 标。 学生活动学生活动 4 写作,内化本课所学。 活动意图说明活动意图说明 通过写作,加深对杜甫及其作品的认识,内化本节课所学。 7. 板书设计板书设计 走近杜甫走近杜甫 走进杜甫走进杜甫 不论穷达,兼济天下不论穷达,兼济天下 8.作业与拓展学习设计作业与拓展学习设计 修改完成杜甫,我想对你说 。 9.特色学习资源分析、技术手段应用说明(结合教学特色和实际撰写)特色学习资源分析、技术手段应用说明(结合教学特色和实际撰写) 杜甫年表 纪录片唐之韵.千秋诗圣 莫砺锋论杜甫的文化意义 10.教学反思与改进教学反思与改进 本次教学有两大特色: (1)主题教学 本节课以杜甫诗为主线开展主题教学,在最大限度地提高了学生阅读量的同时,也 让学生进行了思考,提升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2)立德树人 在语文教学中,除了知识的积累和能力的培养应被作为重点外, “情感态度价值观” 这个目标一定要得到贯彻和实施,在课堂中一定要真正体现出来。本节课设计“走近杜 甫 走进杜甫”通过知人论世、通过赏析杜甫诗中的意象感受杜甫浓重的家国情怀,最后 通过“杜甫,我想对你说”这一写作环节,让学生与杜甫对话,为学生家国情怀的形成 起积极的推动作用。 杜甫年表 壬子睿宗太极一(玄宗先天一) ,杜甫生于河南巩县。 丁巳玄宗开元五,杜甫六岁。尝至郾城,观公孙大娘舞剑器浑脱 。 戊午玄宗开元六,杜甫七岁。始作诗文。 庚申玄宗开元八,杜甫九岁。始习大字。 乙丑玄宗开元一三,杜甫十四岁。壮游诗曰:习年十四五,出游翰墨场,斯文崔 魏从,以我似班扬。 原注:崔郑州尚,魏豫州启心。 丙寅玄宗开元一四,杜甫十五岁。百忧集行曰:忆昔年十五心尚孩,健如黄犊走 复来。庭前八月梨枣熟,一日上树能千回。 庚午玄宗开元一八,杜甫十九岁。游晋,至郇瑕(今山西猗氏县) ,从韦之晋寇锡 游。 辛未玄宗开元一九,杜甫二十岁。游吴越。 壬申玄宗开元二,杜甫二十一岁。游吴越。 癸酉玄宗开元二一闰三月,杜甫二十二岁。游吴越。 甲戌玄宗开元二二,杜甫二十三岁。游吴越。 乙亥玄宗开元二三闰十一月,杜甫二十四岁。自吴越归东都,举进士,不第。 丙子玄宗开元二四,杜甫二十五岁。游齐赵。交苏源明。 丁丑玄宗开元二五,杜甫二十六岁。游齐赵。 戊寅玄宗开元二六,杜甫二十七岁。游齐赵。 己卯玄宗开元二七,杜甫二十八岁。游齐赵。 庚辰玄宗开元二八,杜甫二十九岁。游齐赵。 辛巳玄宗开元二九,杜甫三十岁。归东都。筑陆浑庄,于寒食日祭远祖当阳君。 壬午玄宗天宝一,杜甫三十一岁。在东都。姑万年县君卒于东京仁风里。六月,还 殡于河南县,公作墓志。 癸未玄宗天宝二,杜甫三十二岁。在东都。 甲申玄宗天宝三,杜甫三十三岁。在东都。五日,祖母范阳太君卒于陈留之私第。 八月,归葬偃师,公作墓志。是年夏,初遇李白于东都。秋,游梁宋,与李白高适登 吹台琴台。尝渡河游王屋山,谒道士华盖君,而其人已亡。 乙酉玄宗天宝四,杜甫三十四岁。再游齐鲁。是时李之芳为齐州司马。夏日,李 邕自北海郡来齐州,公尝从游,陪宴历下亭及鹤山湖亭。旋暂如临邑(属齐州) 。秋后至兖 州,时李白避归东鲁。公与同游,情好益密。公赠白诗所云余亦东蒙客,怜君如弟兄。 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者是也。俄而工将西去,白亦有江东之游,城东石门一别遂无 复相见之日矣。 丙戌玄宗天宝五闰十月,杜甫三十五岁。自齐鲁归长安。从汝阳王琎驸马郑潜 耀游。 丁亥玄宗天宝六,杜甫三十六岁。在长安。 戊子玄宗天宝七,杜甫三十七岁。在长安。屡上诗韦济,求汲引。与书家顾诫奢订 交,约当此时。 己丑玄宗天宝八,杜甫三十八岁。在长安。冬日,归东都,因谒玄元皇帝庙,观吴 道子所画壁。 庚寅玄宗天宝九,杜甫三十九岁。来长安。初遇郑虔。 辛卯玄宗天宝一,杜甫四十岁。在长安。进三大礼赋。玄宗奇之,命待制集贤院。 秋,病疟。友人魏君冒雨见访,因作秋述贻之。病后过王倚,王饷以酒馔,感激作歌赠之。 是年,在杜位宅守岁。 壬辰玄宗天宝一一,杜甫四十一岁。在长安。召试文章,送隶有司参列选序。暮春, 暂归东都。冬,高适随歌舒翰入朝,与公暂集,俄复别去,公有诗送之。 癸巳玄宗天宝一二,杜甫四十二岁。在长安。首夏,同郑虔游何将军山林。次子宗 武约生于此年秋。 甲午玄宗天宝一三闰十一月,杜甫四十三岁。在长安。进封西岳赋。自东都移家至 长安,居南城之下杜城。因田梁丘投诗河西节度使歌舒翰。岁中,张自卢溪召还,再迁 为太常卿,公复上诗求助。又进鵰赋,表中词益哀激。秋后,淫雨害稼,物价暴贵,公生 计益艰,遂携家往奉先,馆于廨舍。 乙未玄宗天宝一四,安禄山反。杜甫四十四岁。在长安。岁中往白水县,省舅氏崔 十九翁。九月,同崔至奉先。十月,归长安,授河西尉(河西县故城在今云南河西县境) , 不拜,改右卫率府冑曹参军。十一月,又赴奉先探妻子,作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岁暮, 丧幼子。 丙申肃宗至德一(玄宗天宝一五)七月改元,安禄山称大燕皇帝。玄宗奔蜀。杀王 国忠、杨贵妃。杜甫四十五岁。岁初,在长安。五月,至奉先壁难,携眷来往白水,寄居 舅氏崔少府高斋。六月,又自白水取道华原,赴鄜州(今陜西鄜县) 。至三川县同家洼,寓 故人孙宰家。闻肃宗及位灵武,即留妻子于三川,孓身从芦子关奔行在所。途中为贼所得, 遂至长安。九月,于长安路隅遇宗室子弟,乞舍身为奴,感恸作哀王孙。 丁酉肃宗至德二闰八月,安庆绪杀禄山。张巡、许远战死。郭子仪复东京。史思明 等降。杜甫四十六岁。春,陷贼中。在长安时从赞公苏端游。四月,自金光门出,间道窜 归凤翔。五月十六日,拜左拾遗。是月,房管得罪,公抗述救之。肃宗怒,诏三司推问, 张镐韦陟等救之,仍放就列。六月,同裴荐等四人荐岑参。闰八月,墨制放还鄜州省家。 于是徒步出凤翔,至邠州,始从李嗣业借得乘马。归家卧病数日。作北征。十一月,自鄜 州至京师。 戊戌肃宗乾元一(至德三)二月改元,复以载为年,史思明反。杜甫四十七岁。任 左拾遗。春,贾至王维岑参皆在谏省,时共酬唱。时毕曜亦在京师,居公之邻舍。四 月,玄宗亲享九庙,公得陪祀。六月,房管因贺兰进明谮,贬为邠州刺史。公坐管党,出 为华州司功参军。是秋,尝至蓝田县访崔兴宗王维。冬末,以事归东都陆浑庄,尝遇孟 云卿于湖城县城东。 己亥肃宗干元二,史思明称燕王。杜甫四十八岁。春,自东都归华州(陜西华县) , 途中作三吏三别六首。时属关辅饥馑。遂以七月弃官西去。度陇,赴秦州(甘肃天水) 。 是时有梦李白二首,天末怀李白,寄李白二十韵。又有寄高适岑参贾至严武郑虔 毕曜薛据及张彪诗。时赞公亦谪居秦州,尝为公盛言西枝村之胜,因作计卜居。置草 堂,未成,会同谷宰来书言同谷可居,遂以十月,赴同谷。途经赤谷铁堂峡盐井寒 峡法镜寺青阳峡龙门镇石龛积草岭泥功山凤凰台,皆有诗。至同谷,居栗 亭。贫益甚,拾橡栗,掘黄独以自给。居不踰月,又赴成都。以十二月一日就道,经木皮 岭白沙渡飞仙阁石柜阁桔柏渡剑门鹿头山。岁终至成都,寓居浣花溪寺。时 高适方刺彭州,公甫到成都,适即寄诗问讯。 庚子肃宗上元一(干元三年)闰四月改元,杜甫四十九岁。在成都。春,卜居西郭 之浣花里。表弟王十五司马遗赀营造,徐卿(疑即知道)萧实何雍韦班(应物侄) 三明府供果木栽,开岁始事,季春落成。时韦偃寓居蜀中,尝为公画壁。初秋,暂游新津, 晤裴迪。秋晚至蜀州,晤高适。冬,复在成都。 辛丑肃宗上元二,史朝义杀史思明。杜甫五十岁。居草堂。开岁,又往新津。二月, 归成都。秋,至青城。旋又归成都。是时多病,生计艰窘。始有迁地吴楚之念。冬,高适 至成都,尝同王抡过草堂会饮。 壬寅肃宗宝应一四月改元,帝及玄宗崩,太子豫及位。诗人李白死(701-762) 。杜 甫五十一岁。自春至夏,居草堂。与严武唱和甚密。武时有馈赠。七月,送严武还朝,以 舟至绵州,抵奉济驿,登陆,遂分手而还。会徐知道反,道阻,乃入梓州。秋末,回成都 迎家至梓,然颇有东游之意。十一月,往射洪县,到金华山玉京观,寻陈子昂读书堂遗迹。 又访县北东武山子昂故宅。旋复南之通泉县,访郭元振故居,于庆善寺观薛稷书画壁。又 于县署壁后观稷所画鹤。 癸卯代宗广德一(宝应二)七月改元闰正月,李怀仙杀史朝义。杜甫五十二岁。正 月,在梓州,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便欲还都,俄而复思东下吴楚。间尝至阆州(四川阆中) , 因游牛头兜率惠义诸寺。既归梓,又因送辛员外,至绵州。自绵归梓。又往汉州。夏, 返梓州。初秋,复别梓赴阆。九月,祭房管。秋尽,得家书,知女病,因急归梓。十一月, 将出峡为吴楚之游,于是命弟占归成都检校草堂。 甲辰代宗广德二,杜甫五十三岁。春首,自梓州絜家东荍出峡,先至阆州。会朝廷 召补京兆功曹参军,以行程既定,不赴召。二月,离阆东去,闻严武将再镇蜀,大喜,遂 改计却赴成都。三月,归成都。六月,严武表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赐绯鱼袋。 秋,居幕中,颇不乐,因上诗严武述胸臆。遂得乞假暂归草堂。是时,曹霸在成都,公作 丹青引赠之。弟颖往齐州。岁晚,因事寄诗贾至。是年与严武唱和最密。 乙巳代宗永泰一闰十月,杜甫五十四岁。正月三日,辞幕府,归浣花溪。自春徂夏, 居草堂。五月,携家离草堂南下。至嘉州(四川乐山) 。六月,至戎州(四川宜宾) 。自戎 州至渝州(重庆) 。候严六侍御,不到,先下峡。入秋,至忠州(四川忠县) ,居龙兴寺院。 九月,至云安县(四穿白帝城) 。因病,遂留居云安,馆于严明府之水阁。 丙午代宗大历一(永泰二年)十一月改元,杜甫五十五岁。春,在云安。时岑参方 为嘉州刺史,寄诗赠之。春晚,移居夔州。初寓山中客堂。秋日,移寓西阁。秋后,柏茂 琳为夔州都督,公颇蒙资助。是年多追忆旧游之作。 丁未代宗大历二,杜甫五十六岁。在夔州。春,自西阁移居赤甲。三月,迁居瀼西 草屋。附宅有果园四十亩,蔬圃数亩,又有稻田若干顷,在江北之东屯。弟观自京师来。 秋,因获稻暂住东屯。适吴司法自忠州来,音以瀼西草堂借吴居之。是时,始复动东游荆 湘之意。十月十九日,于夔州别驾元持宅观李十二娘舞剑器 。本年冬,仍复多病。秋, 左耳始聋。 戊申代宗大历三闰六月,杜甫五十七岁。正月中旬,去夔出峡。临去,以瀼西果园 赠南卿兄。三月,至江陵。夏日,暂如外邑。留江陵数月,颇不得意。秋末,移居公安县。 遇顾诫奢李晋肃(贺父)及僧太易,留憩公安数月。岁晏,至岳州。 己酉代宗大历四,杜甫五十八岁。正月,自岳州至南岳,游道林二寺,观宋之问题壁。 宿青草湖,又宿白沙驿。过湘阴,谒湘夫人祠。更泝流而上,以二月初抵凿石浦,宿之。 又过津口,次空灵岸。宿花石戌,次晚洲(在湘潭) 。三月,抵潭州(湖南长沙) 。发潭州, 次白马潭,入乔口。至铜官渚,阻风。发铜官,宿新康江口。次双枫浦,遂抵衡州(湖南 衡阳) 。夏,畏热,复回潭州。时苏涣居江侧,忽一日,访公于舟中,公请涣诵诗,大赏异 之,遂订交焉。终岁在潭州。 庚戌代宗大历五,杜甫卒(712-770) 。杜甫五十九岁。春,在潭州。正月二十一日, 检故帙,得高适上元二年人日见寄诗,因追酬一首,寄示汉中王瑀及敬超先。暮春,逢李 龟年。四月,避乱入衡州。欲往郴州依舅氏崔伟,因至耒阳,时属江涨,泊方田绎,半旬 不得食。聂令驰书为致牛炙白酒。盛夏回棹,秋至潭州,小憩,遂遍别亲友,泝湘而下, 将出沔鄂,由襄阳转洛阳迻逦归长安。冬,竟以寓卒于潭岳间,旅殡岳阳。 论杜甫的文化意义莫砺锋 一 杜甫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诗人,已成公论。然而在最早确立杜甫在诗国中的典范 地位的宋人看来,这个评价却是并不充分的。因为宋人虽然对杜甫在诗歌艺术上的非凡造 诣有深切的理解,但他们更为重视的却是杜甫的人格意义。北宋的政治家王安石说:“所 以见公像,再拜涕泗流。推公之心古亦少,愿起公死从之游!” (杜甫画像 , 临川先生 文集卷九)而南宋的爱国诗人陆游则说:“看渠胸次隘宇宙,惜哉千万不一施。空回英 概入笔墨,生民清庙非唐诗。向令天开太宗业,马周遇合非公谁?后世但作诗人看,使我 抚几空嗟咨!” (读杜诗 , 剑南诗稿卷三三)到了理学宗师朱熹,则从更明晰的理论 角度对杜甫的人格意义提出了崇高的评价,他说: 予尝窃推易说以观天下之人,于汉得丞相诸葛忠武侯,于唐得工部杜先生、 尚书颜文忠公、侍郎韩文公,于本朝得故参知政事范文正公。此五君子,其所遭不同,所 立亦异,然求其心,皆所谓光明正大,疏畅洞达,磊磊落落而不可掩者也。其见于功业文 章,下至字画之微,盖可以望之而得其为人。 (王梅溪文集序 , 朱文公文集卷七五) 一位诗人,却被后世的大诗人认为不应仅仅被看作是诗人。一位穷愁终生、功名不显 的漂泊者,却被后世评骘人物极为苛严的理学家认为足以与那些道德高尚、功业彪炳的名 臣同样光耀史册。这说明在宋人的眼光中,杜甫的意义决非局限于文学领域,他的光辉已 经照耀到整个中华文化史,从而对后人起着人格典范的作用。 到了近代,闻一多先生指出杜甫是“四千年文化中最庄严、最瑰丽、最永久的一道光 彩。 ” (杜甫 , 杜甫研究论文集一辑,第 23 页,中华书局 1962 年版)而 1961 年在 斯德哥尔摩举行的世界和平理事会主席团会议也决定把杜甫列为次年纪念的“世界文化名 人” 。可见,仅仅从文学的角度去阐述杜甫的意义,是远远不够的。杜甫的意义只有在文化 的大范畴内才能得到比较充分的理解,本文试图从这个角度来走近杜甫。 二 中华文化的内涵非常丰富,但是其核心的价值则在于它的人本精神。无论是主张维护 群体利益乃至杀身成仁的儒家,还是主张爱护个体生命乃至逃归山林的道家,都体现出对 人的尊重和关怀。由于前者更适应先民们在茹毛饮血的时代必需以群体的力量来求得生存 的现实,所以儒家的思想理所当然地成为整个民族的集体选择。一部中华文化史,在意识 形态的层面上,也就是儒家思想的发展史,而其它的思想则都是它的补充而已。杜甫就是 这个发展过程中极为重要的一个环节。 自从汉武帝采取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后,对儒家经典的阐释便成为古 代学术的主要内容。大致说来,这种学术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先唐的章句训诂,另 一种是宋明的义理探讨,后人常把它们简称为汉学和宋学。从表面看来,唐代在这个过程 中的地位是无足轻重的。唐人既没有留下象汉儒那样博大精深的经典注疏(唐初编纂的 五经正义说经本着“疏不破注”的精神,在经学上并无多大发明) ,又没有留下象宋儒 那样思入毫芒的理论辨析。唐代的韩愈虽然以恢复儒道自任,可是在宋代理学家看来,他 对儒道的理解是非常粗疏、肤浅的。那么,唐人果然没有为儒学的昌明作出重要的贡献吗? 我认为至少有一个例外,那就是诗人杜甫。 从表面上看,杜甫并没有为儒家思想作出明显的贡献。他既没有皓首穷经,也没有排 斥佛老,在儒学史上似乎没有他的位置。然而如果我们注意到儒学在本质上是一种实践哲 学,那就应该重新思考这个问题。 儒家是极其重视实践的。孔子、孟子虽然没有象墨子那样摩顶放踵的苦行,但他们与 古希腊的哲人不同,他们从未沉溺于苏格拉底式的空谈,更未幻想进入柏拉图式的理想国。 孔、孟所奉行的是以实际行为来完成自身的道德修养,并以实际行为来实现其政治理想。 他们的哲学是属于人间的,是脚踏实地的,是不离开日用人伦的。试看孔、孟一生的行事, 著书立说只是在劳攘奔走终于明白道之不行的晚年才进行的,即使是他们决定以立言来实 现人生的不朽后,其理论表述仍然以“我欲载之空言,不如见之于行事之深切著明也” (见 史记太史公自序 )为显著特点。可以说,实践是儒学的灵魂。而杜甫对儒学的伏膺正 是体现在这个方面。杜甫继承了“奉儒守官”的家庭传统,他“一生却只在儒家界内” (刘 熙载艺概卷二) ,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始终以儒家思想为安身立命之本。儒家主 张行仁政,杜甫则为这个理想的政治模式大声疾呼:“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奉 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儒家谴责暴政,杜甫则用诗笔对暴政进行口诛笔伐:“朱门酒肉臭, 路有冻死骨!” (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当杜甫得以在朝廷里参政时,他不避危险 面折廷争,展示了儒家政治家的可贵风节。当他远离朝政漂泊江湖时,也时时处处以儒家 的道德标准要求自己。安史乱起,有多少高官贵人在叛军凶焰所笼罩的长安屈节或苟活, 而刚得到一个从八品下的微职的杜甫却独自冒着“死去凭谁报” (喜达行在所之三)的 危险逃归风翔。这既是他对儒家夷夏之辨的思想的实践,也是慎独的道德修养模式的实施。 杜甫对儒学的最大贡献在于他以整个的生命为儒家的人格理想提供了典范。儒家极其 重视修身,认为这是实现其政治理想的必要条件。曾参说“士不可以不弘毅” (论语宪 问 ) ,孟子倡导“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精神(孟 子滕文公下 ) ,杜甫对此是身体力行的。他不但在早年身处长安时怀有儒家的政治理想, 而且在晚年贫病交加、漂泊西南时仍对之念念不忘。他不但在忧国忧民这种大事上体现出 儒家的人格风范,而且在待人接物等日常琐事上也同样体现出儒家气象。更重要的是,历 代儒家的代表人物大多是位居卿相的重要政治人物,上引朱熹所表彰的五位人物中,除杜 甫一人之外,都是如此。由于仕途显达的人只能是极少数,所以如果以他们为楷模,让一 般人去仿效的可操作性是不大的。杜甫则异于是。杜甫在仕途上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失败者, 在人生道路上也可算是一个命运多舛者。杜甫的命运正是一般人所容易遭遇的,既然杜甫 能够在如此的平凡人生中完成儒家理想人格的建树,那么当然会使人产生“有为者亦若是” 的联想,从而增加修行进德的信心。因为对于常人而言,一个高不可攀的楷模其实是没有 意义的,建立丰功伟业的机会也是可遇而不可期的。只有当他们觉得楷模就是他们中的普 通一员时,只有当他们觉得在平凡的人生中也能实现理想时,才可能产生仿效的冲动。如 果说先秦的儒者已经提出了“人皆可以为尧舜” (孟子告子下 )的可贵命题,而宋明 理学家的一大成就是在理论上阐明了“满街都是圣人”的可能性,那么杜甫正是以他的人 生实践证明了这种可能性。对于一向以“有教无类”为宗旨的儒家来说, “诗圣”杜甫的出 现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正由于杜甫具有上述特征,他才被后人选择为人格的典范。例如对于封建社会中的人 来说,忠君当然是一种崇高的美德。然而,历史上的忠义之士不计其数,有许多人的行为 比杜甫更为引人注目,甚至不乏达到惊天地、动鬼神的程度的,为什么后人还要选择并无 惊人之举的杜甫作为典范呢?请看宋人苏轼的著名评论:“古今诗人众矣,而杜子美为首, 岂非以其流落饥寒,终身不用,而一饭未尝忘君也欤!” (王定国诗集叙 , 苏轼文集 卷十)的确,杜甫在平时常常心系君主,当他流落夔州偶食异味时,还想到“君王纳凉晚, 此味亦时须。 ” (槐叶冷淘 )苏轼的话并不是无中生有。而且杜甫的忠君其实有一个特定 的内涵,那就是希望通过贤明的君主来实现仁政,即“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萧涤非 先生说:“与其说杜甫是一饭未尝忘君 ,不如说他一饭未尝忘致君 。什么是致 君?那就是变坏皇帝为好皇帝,干涉皇帝的暴行。 ” (杜甫研究第 48 页,齐鲁书社 1980 年版)我非常赞同这个看法,因为这符合杜甫的全部诗歌的实际内容。于是,杜甫的 忠君主要是一种精神上的希冀,它以日常的、平凡的方式体现出来,这种“一饭未尝忘君” 式的行为是容易理解的,也是不难模仿的,它要比比干剖心、朱云折槛等英雄化的行为平 易、切实得多,但却又是朝着同一个价值方向的。宋儒认为儒家的道德准则本应体现于日 用人伦,本应不依赖于外部事功,杜甫的行为正是这种观念的具体体现。无怪宋儒要向这 位穷愁潦倒的诗人献上“诗圣”的桂冠了。 三 杜甫的另一个贡献是他以实际行为丰富了儒学的内涵,尤其是关于“仁”的内涵。 “仁” 无疑是儒家思想体系的精华,杜甫对之奉为金科玉律。杜甫以其人生实践使儒家关于“仁” 的概念更为丰富,更为切实可行,也就是使“仁”的内涵在广度和深度两个维度上都得到 了加强。 首先,杜甫是以忧国忧民的形象而载入史册的。 “宁令吾庐独破受冻死,不忍四海赤子 寒飕飀。 ” (王安石杜甫画像 ) “中原未得平安报,醉里眉攒万国愁。 ” (黄庭坚老杜浣 花溪图引 , 山谷外集卷十六)这些诗句说明后人正是如此认识杜甫的,这是杜甫的最 大性格特征。然而杜甫的仁爱之心并非仅止于此,他对整个人类都怀有关爱之情。在盛唐, 诗人们对唐帝国的开边战争一般是持赞成态度的,即使高适、储光羲等人也未能免俗。例 如天宝年间对南诏的战争,高适的李云南征蛮诗 、储光羲的同诸公送李云南伐蛮等 诗都持颂扬态度,唯独杜甫写了兵车行以揭露其对人民和平生活的严重破坏。他在 前出塞之六中更明确地指出:“杀人亦有限,立国自有疆,苟能制侵陵,岂在多杀伤! ”这说明他对其他民族的人民同样怀有一颗爱心,所以对当时的开边战争独持异议。杜甫 对世间的其它生命也同样持有仁爱之心,他有句云:“白鱼困密网,黄鸟喧佳音。物微限 通塞,恻隐仁者心。 ” (过津口 ) “恻隐之心”本是孟子对人类善良本性的阐述,但是其 原意只把人类当作恻隐的对象。 (参见孟子公孙丑上 )而杜甫却将这种善良的本性施 及一切生命,这是对儒家精神的补充和光大。杜诗中诸如“盘餐老夫食,分减及溪鱼” (秋野 、 “君不见朝来割素鳍,咫尺波涛永相失” 观打鱼歌 ) 、 “帘户每宜通乳燕,儿 童莫信打慈鸦” 题桃树 ) 、 “尚念四小松,蔓草易拘缠。霜骨不甚长,永为邻里怜” (寄 题江外草堂 )等诗句,都表现出对一切动植物的关爱。我们不难注意到,杜甫最喜用充满 爱抚的笔触描写弱小的细微之物,这些诗如病橘 、 枯棕等一般都认为其中别有寓意, 也即它们都是用来象征苦难的人民的。但是其中也有并无象征意义的,例如舟前小鹅儿 :“鹅儿黄似酒,对酒爱新鹅。引颈嗔船逼,无行乱眼多。翅开遭宿雨,力小困沧波。客 散层城暮,狐狸奈若何!”这首诗完全是即景之作,它表现了诗人对弱小生命的呵护,是 诗人的恻隐之心的自然流露。如果说宋儒关于“民吾同胞,物吾与也” (张载西铭 , 张 子全书卷一)的命题是出于理论的演绎,那么杜甫却是以他的行为倡导着同样的精神。 这种把仁爱之心施及于天地间万物的精神,乃是中华民族伟大胸怀的体现,是中华文化的 核心价值之一,而杜甫对这种民族精神的铸造无疑作出了极大的贡献。 其次,杜甫的仁爱之心完全来源于内心情感的真实流露,他用自己的行为证明了儒家 学说的合理性。儒家在倡导仁爱精神时,有一个重要的特点,那就是把这种精神归因于人 的自然本性。儒家认为人的本性就是善良的,一切道德都应是这种善良本性的自然流露, 孟子说:“仁义礼智根于心。 ” (孟子尽心上 )儒家还认为人对别人的爱应该是有差等 的,应该是逐步推进的,孟子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 (孟 子梁惠王上 )儒家的这种学说具有鲜明的独特性,与墨子的兼爱说相比,儒家的仁爱精 神更加切实可行,因为要求人们毫无差等地爱一切人,那显然是高而不切的。与西方基督 教的博爱说相比,儒家的仁爱精神更加自然、纯正、合理,因为它不是对神灵意志的服从, 也不是对先人原罪的赎买,更不是对天国入场券的预付。杜甫的行为完全符合儒家的立论 原则。他对别人的爱都是发自内心的,毫无任何伪饰的成份,也毫无任何虚矫或浮夸。杜 甫一生中始终与家人同甘共苦,他对妻子、儿女的爱是他的仁爱之心的逻辑起点。当他在 沦陷的长安独自望月时,首先想到的是远在鄜州的妻子和幼小的儿女。当他在同谷的深山 里挖掘黄独时,思绪的次序是由自身及于妻子,再及于弟兄、姐妹,最后念及国事。在被 后人评为“声律中老杜心迹论” (黄彻(巩石)溪诗话卷十)的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 百字一诗中,诗人首先对自己的幼子饿死一事表示悲痛,然后又联想到普通百姓:“抚 迹犹酸辛,平人固骚屑。默思失业徒,因念远戍卒。 ”在狂风吹破他的茅屋、长夜难熬之时, 他也是先悲叹自身及家人的艰难处境,然后才联想到天下寒士的不幸命运。这种由己及人、 由近及远的情感延伸是内心思绪的真实流动,它不需要任何的矫情与强制,而这正是儒家 立论的自然基础。只有出于真诚的情感才可能达到深挚的程度,只有合于人类天性的道德 追求才可能普适于大众,儒家的道德追求所具有的非宗教化也即人间性,正是中华文化的 民族特征之一。而杜甫以他一生的行为证实了这一点,且以他的壮丽诗篇倡导了这一点, 所以我认为杜甫堪称儒家仁学在后代的最好代表人物。 四 不同的民族创造了不同的文化,而不同的文化又陶铸了不同的民族性格。杜甫的性格 是受到中华文化的陶铸的,但是反过来说,在中华民族文化性格的陶铸过程中,杜甫也作 出了杰出的贡献。 首先,杜甫具有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感和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他始终把群体的利益 看得高于一切。杜甫一生中从未担任过重要的官职,他基本上是被摒斥于执政圈子之外的 “野老” 。然而这并未影响他时时、处处把天下的安危和人民的哀乐视为己任,即使在遭遇 艰难困苦乃至漂泊江湖时也不改初衷。从早年的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到晚年的 朱凤行 ,他救济天下苍生的宏愿没有丝毫的改变。杜甫自比稷、契的伟大志愿曾受到自 许过高的怀疑,但明人王嗣奭对此有很好的解说:“人多疑自许稷、契之语,不知稷契元 无他奇,只是己溺己饥之念而已。 ” (杜臆卷一)的确,孟子所归纳的“禹思天下有溺 者,由己溺之也。稷思天下有饥者,由己饥之也” (孟子离娄下 ) ,其实就是对人民抱 有深厚的感情,并由之而导致对人民的命运怀有深刻的责任感,这正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性 格特征,而杜甫对此是心领神会并躬身实行的。一般来说,身居高位的政治家怀有上述责 任感是理所当然的,而身处草莽的“野老”也心系天下就难能可贵了。杜甫的可贵之处正 在于他以其实际行为证明了这种责任感并不一定要附着于政治地位,这显然正是宋人范仲 淹“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以及“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 乐而乐”的著名命题的实际表现。此外,正由于对国家人民怀有责任感,就必然会对可能 要影响国家人民命运的隐患祸萌特别注意,从而产生深广的忧患意识。先秦的儒、墨两家 都是对天下忧心忡忡的,诚如庄子骈拇所言:“今世之仁人,蒿目而忧世之患。 ”杜 甫一生,遭遇了大唐帝国由盛转衰的大变动,他的忧患意识也就格外的深沉。 “登兹翻百忧” (同诸公登慈恩寺塔 ) 、 “忧端齐终南” (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 、 “多忧增内伤” (入衡州 ) 、 “独立万端忧” (独立 ) ,这类诗句在杜诗中频繁地出现,使后人认为黄 庭坚的“中原未得平安报,醉里眉攒万国愁”两句诗“状尽子美平生矣” (俞文豹吹剑三 录 ) 。杜甫的责任感与忧患意识是相辅相成、融为一体的,这种精神形态正是杜诗沉郁顿 挫的独特风格的内在本质。毫无疑问,这种精神形态具有积极的意义,它给后人带来的不 是压抑和绝望,而是激昂和希望。杜诗成为后代志士仁人从中汲取精神力量的源泉,决不 是偶然的。 其次,杜甫胸怀宽广,对不同的文化及思想采取了宽容的态度。中华文化有一个突出 的优点便是其宽容精神,她不象有的文化那样对异质文化一概排斥。如果一种文化把某一 个神灵奉为至高无上的权威,那么它就多半会对其它文化采取敌对的态度,因为那样的文 化不能容许其他神灵分享其权威,也不能容许别人怀疑其自身的权威。而中华文化本质上 是一种人本文化,她虽然注重自身的群体利益,但她既然没有设定一个至高无上的权威, 所以就必然会对其它文化采取宽容的态度。于是,尽管中国的历史上也曾对外来文化有过 抵拒和敌视,但从未发生过宗教战争那种极端行为。从异域传来的佛教、景教、摩尼教、 回教等都曾在中土生根发芽,便是明证。杜甫本人是坚定的儒者,但他对儒学之外的各种 思想都甚为宽容,他对道藏佛经都很熟悉,他与道士、佛徒都有交往。如果说杜甫早年与 李白一起亲赴王屋山寻访道士华盖君求学长生之道是少年的任性之举,那么他对佛教的好 感却是一直维持到晚年的。他虽然因为把儒家当作立身之本,而且因为“未能割妻子” (谒真谛禅师 )也即不能割弃对人间的爱,所以不象王维那样皈依佛门,但他对佛家的 精妙道理是颇为钦佩的。 “金篦空刮眼,镜象未离铨” (秋日夔府咏怀奉寄郑监审李宾客 之芳一百韵 ) 、 “唯有摩尼珠,可照浊水源” (赠蜀僧闾邱师兄 )之类诗句,都说明了这 一点。杜甫读破万卷,他所吸取的思想营养与语言营养都包括佛、道二藏在内,举凡精妙 的语言、生动的比喻、丰富的想象,杜甫都尽量的加以运用,正如杨伦所云:“释典道藏, 触处有故实供其驱使,故能尽态极妍,所谓读破万卷,下笔有神,良非虚语。 ” (杜诗镜 铨卷九)这种对非主流文化乃至外来文化所采取的开放心态,正是中华文化赋予杜甫的 最佳品格,这对杜甫成为诗国中的集大成者是有重要作用的。 第三,杜甫对天地万物怀有深挚的仁爱之心,对各种思想文化都持宽容态度,但是这 并不意味着无原则的迁就和妥协。孔子论人,重视刚的性格,他说:“刚、毅、木、讷, 近仁。 ” (论语子路 )杜甫的性格中,刚毅是很重要的成份。他一生中遭遇了无数的艰 难困苦,但是从不屈服,从不动摇,仍然坚定不移地追求他的理想。他在短暂的政治生涯 中,不象当时的衮衮诸公那样唯唯诺诺,攀龙附凤,而是在关键时节挺身而出,为房琯事 上疏直谏,以批逆鳞。他疾恶如仇,对一切丑恶的事物持激烈的批判态度, “疾恶怀刚肠” (壮游 )的表白绝不是故作姿态而已。在杜诗中,凡是邪恶、黑暗的人或事,都受到严 厉的批判,叛军、贪官、奸臣、盗匪是不用说了,即使是皇帝后妃,也不能逃脱其如椽之 笔的讨伐。 丽人行中对杨妃姐妹的讥剌, 同诸公登慈恩寺塔等诗对玄宗的揭露, 忆 昔二首中对肃宗、张后的嘲讽,都是辛辣尖锐,毫不留情。甚至在日常生活中,杜甫也 始终表现出有棱有角的性格,对那些庸俗的人和事采取不妥协的决裂态度。孔子说:“乡 愿,德之贼也。 ” (论语阳货 )杜甫对那些“翻手作云覆手雨” (贫交行 ) 、 “当面输 心背面笑” (莫相疑行 )的卑鄙小人、对“乡里小儿狐白裘” (锦树行 ) 、 “攀龙附凤 势莫当” (洗兵马 )的庸俗之辈都十分厌恶,不愿与他们同流合污,正是与孔子批判乡 愿出于同样的价值判断。 杜甫是集中体现中华民族的民族性格的典型人物,是中华传统文化精神在文学领域内 的闪光点。后人向他献上“诗圣”的桂冠,其中固然有褒扬其诗歌造诣集前代之大成的意 义,但是更重要的原因则是他的人格精神在古代诗歌史上发出无与伦比的光辉。 “诗圣”的 称号既有文学的涵义,更有文化的性质,而且主要的意义在于后者。 五 杜甫对后代具有巨大的影响。他的诗歌造诣使后代诗人顶礼膜拜,叹为观止。在中国 文学史上,没有哪位文学家的作品拥有象杜诗那样多的注本,千家注杜的壮观是其成就的 最好证明。然而杜甫的影响还远远地溢出了文学的范畴,并广泛地进入了中华文化的各种 形态,而且深深地植根于后代人民的心中。杜甫一生行踪所到之处,后人修建了许多祠宇 以纪念诗人。在河南巩县、陕西延安、甘肃天水与成县、四川三台等地都留下了杜甫纪念 馆或祠堂等纪念性建筑。杜甫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江南逢李龟年-ppt课件-(含教案+音频+素材)-部级公开课-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编号:1061b).zip)为本站会员(小黑)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 > 语文 > (统编)部编版 > 七年级上册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