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蚊子和狮子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并掌握有关寓言的基本知识,了解伊索及伊索寓言。 、学会分析寓言的故事情节, 3、学会语言分析方法,从语言角度感受人物形象。 4、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概括的概括寓意。 【教学重点】 1、学会分析寓言的故事情节。 2、学会分析寓言的语言。 3、学习概括寓言。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二、简介与本文有关的知识 学法指导课怎样 分析一篇寓言 知识卡片:关于“寓言”(1) 寓言,是用假托的精短故 事来表现某种道理,达到劝诫、教育、警示或讽 刺目的的文学作品。 知识卡片:关于“寓言”(2) 寓言最突出的特点是以比喻性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长的道理。 知识卡片:关于“寓言”(3
2、) 伊索寓言: 世界上最古老的寓言集;文中角色大多是拟人化的动物;内 容大部分与做人处事有关;常用最后一句话点示故事的意味。 三、课文三析: 情节分析 、语言赏析 、寓意解析。 学习活动一 情节分析:其目的是了解故事内容、把握情节发展、明确思路层次。 情节分析的方法: 概括法。用“情节一”、 “情节二” 领起对故 事情节的概括。 蚊子与狮子情节分析情节一:蚊子打败了狮子 (蚊胜雄狮) 情节二:蚊 子落入蜘蛛网 (蚊落蛛网) 学习活动二 语言赏析:其目的是为了欣赏字、词、句的表现力或表达作用。 语言赏析的方法: 阐释法。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分析某处语言是怎样表现 了人物或情景的。 如何表达赏析的语
3、言: 生动地描绘出了 ; 只个字,就把表现了出 来; 这,不仅写出了 ,也点 明 ; 是传神之笔,活画出 。 举例: 1、蚊子和狮子语言赏析“专咬狮子鼻子周围没有毛的地方”说明蚊子捉 摸 了、抓住了狮子的弱点,以已之长克敌之短。 2、蚊子和狮子语言赏析“吹着喇叭,唱着凯歌 飞走”只 10 个字,就把 蚊子被胜利冲昏头脑、忘乎所以的神态表现了出来。 3、蚊子和狮子语言赏析“叹息”与蚊子的勇敢挑战、“唱着凯歌”构成 对比,形成反差,突出了蚊子可悲可笑的下场。 4、蚊子和狮子语言赏析“不料”,没有想到自己会打败,表现出蚊子还 在认为自己很强大,它还没有弄明白丧命的原因。 学习活动三 寓意解析:其目的
4、是为了感受、品悟、分析、传达出让人们身心受益的道 理。 寓意解析的方法: 阐释法。根据自己对故事的揣摩,用简洁的语言表述所 感悟到的道理。 活动建议: 1.自由地说一段话,解析你所认为的蚊子和狮子的寓意。 2.有条件地写一段话,解析蚊子和狮子的寓意。 可以用上“长处” 与“短处” 、“优势” 与“劣势”、 “偶然” 与 “必然”三组词。 寓意解析: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简单而又深刻的道理:骄兵必败。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不要被一时的胜利冲昏头脑而得意忘形,自鸣得意的后 面也许是灾难。 这个故事给我们以这样的警示:有了小小的成绩之后, 不要飘飘然,否则有 可能撞到意想不到的致命的“网”上。 本文启
5、示我们:世上万物,各有长处与短处。若扬长避短,就可能以小胜大, 以弱胜强。如果失去清醒的头脑, 以自己的短处去较量别人的长处,就可能走 向失败。 本文启示我们,世上万物,各有长处与短处。若扬长避短,就可能以小胜大, 以 弱胜强。如果失去清醒的头脑, 以自己的短处去较量别人的长处,就可能 走向失败。 这则寓言告诉我们:发挥自己的优势针对对方的劣势就可能取胜、忽视自己 的劣势不避对方的优势就可能失败。 蚊子打败狮子是一个偶然事件,但是其中存在着必然因素蚊子有胆量, 有智慧。 蚊子落入蜘蛛网也是一个偶然事 件,但是其中也有必然因素 蚊 子的骄傲自满、得意忘形。 四、布置作业 续写寓言故事:蚊子打败了
6、狮子,吹起喇叭,唱着凯歌飞走了,不料被蜘 蛛网粘住了,还会发生什么样的故事呢? 教学反思 1、关于预设。 教学时,我未按原先的预设进行,因为预设性的表演会掩盖学生真实的思 维活动,教师仍然是权威,而不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促进者; 学生仍是被动接受,并未成为课堂的主人。我把课堂看作动态生成的过程,充 分尊重学生的主人地位。教学中,让学生决定这节课怎么上以及后面系列教学 环节的演进都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教师只作适时的点拨与引导,并及时地 做出激励性的评价。因而,尊重学生的个性需求,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个性,让 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自觉提高至关重要。 2、关于课堂的不稳定性。 语文教学
7、如何教活?我认为鼓励学生多角度、多侧面思考,就可以给学生 创设一个更新的思维空间。在本节课教学过程中,对寓言寓意的探究,不是用 一种方式,且不仅只让学生从一个角度去探究,还有变化的要求,因此学生对 问题的探究有一定的深度。比如课堂上所提问题,有的学生会选择蚊子,认为 蚊子善于动脑筋,以己之长攻人之短:而有的则选狮子,认为狮子是百兽之王, 体力过人,本领出众;而有的则选蜘蛛,理由是它勤勤恳恳、兢兢业业,一丝 不苟、默默的工作,还有的选蜘蛛是因为蜘蛛善于总结别人的缺点,来攻击他, 学生的回答众说纷纭。对文中的三个角色都已进行了比较全面、正确的分析、 基本上理解了三个角色和这则寓言的寓意,已经达到学习本文的目的。对这则 寓言寓意的理解也尊重学生的求异思维,尊重他们独特的理解与体验,不妄加 否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