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教学设计(教学设计(1 学时)学时) 一、教学目标:一、教学目标: 1. 了解如梦令词牌特点,品味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清新 别致、浅淡自然的语言特点。 2. 学习从背景、内容、押韵角度探究词人情感的方法。 3. 了解词人李清照的文学成就。 4. 加强“经典咏流传”的文化传承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二、教学重难点: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清新别致、浅淡自然的语言特点品味及 学习从背景、内容、押韵角度探究词人情感的方法。 三、学生情况三、学生情况 七年级下册学生,刚接触新教材不久,正运用“学为中心”学习方式 学习。 四、教学过程:四、教学过程:
2、 学生学习活动学生学习活动教师助导活动教师助导活动 课课 前前 学习小组形式,自读 如梦令(常记溪亭 日暮) ,提出问题。 教师收集典型问题 课课 一 听 如 梦 令 传 唱 , 感 受 古 典情韵 听蔡琴唱 如梦令 (常 记溪亭日暮) ,感受 当代音乐人对古典诗 歌的传唱,进入古典 韵味。 营造古典氛围: 我们仿佛来到了 央视经典咏流传录制现场。 五千年文化, 三千年诗韵, 经典 咏流传, 我们的经典文化从未断 流。 听, 当代音乐人蔡琴用她喜 欢的方式向我们传唱 “千古第一 才女” 李清照这首词 如梦令 , 我们跟着哼唱,走近经典。 二 写歌词 熟句子 请一学生上黑板写歌 词,其余在纸上写
3、。 教师带领学生纠错, 诵读熟稔句 子。 2 中中 三 改歌词 明词牌 学生思考为什么不能 动标点。 小组代表发言 ( 如梦令词牌特 点, 33 字, 七句五仄, 一叠韵。词牌规定了 格式,句子,押韵, 不能改动。 ) 推进学习, 教师有意误改原词标 点为: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 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 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 鸥鹭。 教师稍稍补充 “如梦令” 词牌名 的来历,唐庄宗写词有“如梦, 如梦,和泪出门相送”之句。 四 加题目 明内容 学生小组讨论加题 目,并推选最满意的 派代表粘展在黑板 上,然后阐明这样取 题目的原委。 推进学习, 要求学生加题目, 并 说说为什么。
4、 (预设题目:争渡、醉渡、忆游、常 记溪亭日暮等)引导学生感受这 首词内容浅显, 朴实无华, 又尺 水波澜,内容曲折。 五 究质疑 会赏析 学生争论,讨论李清 照有没有水平,借此 赏析此词。并引导学 生稍微了解李清照词 人的历史地位。 预设: 1. 争渡争渡:静中有动, 很有画面感。 2. 一滩鸥鹭, “滩”字运 用别致。 3. “误”字有一种误打 误撞的喜悦。 推进学习, 课上到这里, 在明了 学生问题:1、课文带着什么情 感写的?(周忆能、方智杰、陈 璐莎、王陈、翁欣、杨辰辰、吴 宇昂等)2、课文为什么要写两 次“争渡”?(周俊宇)3、怎 么三首如梦令句数、字数一 样? (李可嘉、 钱悦、
5、 余奕珍等) 后抛出深层次问题: 如此浅显的 诗词内容, 能看出李清照高一等 的水平吗? 引导学生感受这首词内容浅显, 朴实无华, 清新别致的特点, 有 一种平淡之美, 静中有动, 有生 活味。 引导学生走进李清照, 加深对她 的印象。 并出示后人对李清照的 评价。 3 六 加拓展 固方法 要求:自读另两首李 清照的如梦令 ,用 刚才学到的方法,小 组合作,思考作者分 别如何表情达意。 拓展一:如梦令 宋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 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 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 肥红瘦。 拓展二:如梦令 宋李清照 谁伴明窗独坐,我共影儿俩 个。灯尽欲眠时,影也把人 抛躲。无那,无那,
6、好个凄 凉的我。 1.归纳方法: 可以从内容、 背景、 押韵等方面理解作者表情达意。 2.再次推进学习,能力迁移 要求学生自读另两首 如梦令 , 用刚才学到的方法, 思考作者分 别如何表情达意。 出示小组合作要求: 1.自读另两首如梦令其中一首,用刚 才学到的方法,思考作者如何表情达意, 又表达什么情意。 2.方式:小组合作(先单独思考,再交流 充实,后派代表发言) 助读小贴士: 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是早期作品。 如梦令(谁伴明窗独坐) 是后期作品, 当时金兵入侵,家破人亡。 七 小结 课堂 结语:三首“如梦令” ,道 尽人间悲喜。 我们学词, 可以从 内容、 背景、 押韵等方面去看作 者表情达意,从而走进词人内 心。 希望我们都做中国经典文化 传唱人, 理解了词人内心, 今后 也做经典文化传唱人! 课课 后后 吟唱如梦令(常记 溪亭日暮) ,经典咏 流传。 吟唱 如梦令 (常记溪亭日暮) , 一阙如梦传诗韵。 附板书: 内容 幸福的小紧张 背景 仄韵 悲凉的大寂寞 表情达意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