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一年级上册一年级上册乘车乘车 一、教材分析 它是在学生掌握了 10 以内的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属于 初步的连加、连减与加减混合运算,它也是进一步学习混合运算的基 础。 根据 课程标准 的基本理念和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学习经验, 我把本节课的目标定为: 1、知识目标:通过对问题情境的探索,体会连加、连减、加减 混合运算的意义。 2、能力目标:初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 意识,同时还扩展了学生的知识面。另外能使学生真正掌握连加、连 减、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并能进行正确计算,在学习中提高计算的 能力。 3、情感目标: 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发展初步的探索意识 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合作学习意识。通过实际 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认识到数学与实际生活是紧密联系的。 4、教学重点: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与含义。 5、教学难点: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的计算顺序。 6、对教材的处理:教师通过对教材的了解,将教材中的内容编 排创设一些具体生动的学习情境, 让学生在一种愉悦的氛围中学习连 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使他们感到学习数学是有趣的,这样既增 加了学习的兴趣,又扩展了学生的知识面。教学中,教师应尽可能创 造条件让学生理解算式本身的含义,只有这样学生才会明白先算什 么,再算什么的道理。 二、教法学法: 为了完成上述教学目标,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的认
3、知规律,在本 节课的教学中,我将以多媒体为主要教学手段,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 方式,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等实践活动中完成教学,并力求体现以下几 点: 1、创设富有情趣的活动情境,以激发学生学习的浓厚兴趣与动 机。 一年级的学生由于年龄小, 注意力不集中, 学习容易疲劳, 因此, 我以带学生数学王国做客为切入点, 将数学知识融于他们感兴趣的活 动之中,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使学生很自然地感 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初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 力。 为了更好地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教学中我尽量给学生提供动 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机会,让学生在开放性
4、的讨论中架起 从已知到未知的桥梁,去获取新的知识,让学生在提出问题,解决问 题和探索方法的过程中,发现新旧知识的联系,发现不同于常规的思 维方法和途径。 三、教学程序: 本节课我共分为三个部分,分别是 5 分钟的新课准备、15 分钟 的新授和 20 分钟的巩固练习。下面我详细的说明一下这三部分。 (一)新课准备 1、导入:“应数学王国国王的邀请,我们今天要到数学王国去 做客,去数学王国的路比较远,所以得乘车去,可是这一路上会遇到 许多的数学问题,让我们一起乘车去看一看吧。” 由于一年级孩子的特点是都喜欢听故事, 所以我设计了一个 “数学王国游览记”的故事情境,以此引出新课的学习。 2、复习:“
5、在上车之前,司机叔叔想看看我们有没有资格去数 学王国,所以要考我们 12 道口算题,大家有没有信心通过?” 在此环节我用 12 道口算题复习了学过的 10 以内的加减法, 同时 也是对孩子口算能力的一个训练。 (二)创设情境,探索新知 师:小朋友们,你们真棒!司机叔叔说你们能乘车了。(学生兴 趣高涨) 1.出示课件,引出算式。 根据图意提数学问题: “请仔细观察这幅图,从图中你都看到了 什么?你发现了那些数学信息?你能根据这些信息提出一个数学问 题吗?” 此处初步培养了学生仔细观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的能力和创新意识,达到了能力目标。 2、学生独立完成说想法:“说说你是怎么想的?怎
6、么算的?” 此处训练了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同时老师也能够了解学生对连 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的学习情况,以便及时调整后面的教学。 3、试一试:“现在我们来到了数学王国的大门口,可是门上有 密码锁,它的密码分别是四道数学题,我们得把题做对了才能进去, 让我们一起努力吧。” 此处设计了一个密码锁,目的是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吸引 孩子的注意力。第一题让学生小组合作用教具动手操作,边摆边说边 算,获得加减混合运算顺序的感性体验。第二题上升一个难度,让学 生边说边算。第三、第四题再提升一个难度,让学生直接计算。以此 来训练孩子的计算能力,帮助孩子从直观到抽象,初步训练了孩子的 逻辑思维能力,提高了孩子的计算能力。 (三)练一练 比一比,看谁算的又快有准。 这部分的计算题是由学生独立完成的, 目的是进一步巩固所学新 知,同时锻炼孩子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计算能力。对于个别有困难的学 生,允许借助学具操作完成有关计算。 完成后请学生举手回答,只要回答的学生给予小苹果印章,以资 鼓励。 此环节巩固了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的计算顺序,突破了教学的 重难点。 (四)小结概括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学到了连加、连减以及加减混合运算 的方法。对于这类算式,我们需要从左到右依次计算。 最后,欢迎各位评审老师指导,帮助我提高自身的教学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