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课题:课题:第一框第一框夯实法治基石夯实法治基石 学习目标:学习目标: 1. 了解我国实行法治的意义,法治的要求,法治的进程;理解掌握良法治与善治; 怎样建设法治中国。 2.提高依法办事的能力,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树立法治意识,依法办事,自觉维护法治的权威。 重点:重点:我国选择法治道路的重要性。 难点:难点:我国为描绘法治新蓝图的基本做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课时安排:一课时 第第四四课课建设法治建设法治中国中国 第一框第一框夯实法治基石夯实法治基石 自主学习自主学习 一、温故知新一、温故知新 1、公民参与民主生活的原因及做法? 2、公民通过哪些途径行使民主权利
2、? 3、为什么要增强公民的民主意识? 4、公民参与民主生活的要求有哪些? 5、公民应怎样增强民主意识? 二、导入新课二、导入新课 报告导入(见课件)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我国稳定解决了十几亿人的温饱问题,总体上 实现小康,不久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 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 导入新课。 三、自学质疑三、自学质疑(完成导学提纲)(完成导学提纲) 1、法治的作用有哪些?(为什么选择法治道路?) 2、法治的要
3、求是什么? 3、中国探索法治的进程。 4、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什么? 5、全面依法治国的原因、总目标和最终结果是什么? 6、怎样建设法治中国? 合作探究合作探究 组内交流组内交流组间交流组间交流展示点评展示点评 活动一:活动一:公民参与民主生活,行使民主权利的具体体现 运用你的经验:结合教材第 44 页图片,思考并分享有关问题:认真观察这些图片, 1、想一想这些生活场景的背后有哪些默默付出的公职人员? 2、在这些公职人员辛勤付出的背后,究竟是什么保证社会生活安全、有序、自由? 要求:邀请几名学生依次朗读材料,小组内互相交流并讨论探究问题后达成共识。 师生共同总结: 活动二活动二:结合教材第 4
4、5 页商鞅提出“法令者、民之命也,为治之本也” ,并辨析:有法律 制度就等于有法治。 探究法治的要求有哪些? 师生共同总结: 活动三:活动三:阅读第 4748 页教材内容” ,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提出依法治国基本 方略,绘制法治蓝图的历程。 思考:国家重视法治建设的表现有哪些?从中明白了什么道理? 师生共同总结: 巩固提高巩固提高一、归纳梳理一、归纳梳理( 知识结构)知识结构) 二、基础巩固二、基础巩固 1法治需要实行良法之治。下列属于良法的标准有() 反映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意志和利益符合公平正义的要求维护社会秩序、增进 人民福祉主要强调履行法定义务 A B C D 2下面漫画表明() A
5、 法治保障社会公平正义 B 法律调整人们社会生活中的所有行为 C 建设法治中国就要消除差异,实现均等 D 我国法治建设蓝图已绘制 32017 年,最高人民检察院就 4 起申诉案件向最高人民法院发出再审检察建议,均经再 审改判无罪。这启发我们,建设法治中国() A 要科学立法,努力使每一项立法都得到人民群众的普遍拥护 B 要严格执法,努力使每一部法律法规都得到严格执行 C 要公正司法,努力使每一个司法案件都体现公平正义 D 需要司法机关相互制衡,促进每一起案件的公正审判 4据报载,在依法治国的今天,抱有“权大于法”心态、享受权大于法之“福”的基层 官员,依然并不鲜见。这启发我们() 全面推进依法
6、治国依然任重道远 法治与人治是相互依存、相辅相成的 法治不仅要有良法之治,还要求实行善治 要科学立法,有了法律制度也就有了法治 A B C D 5 “民主法治建设迈出重大步伐。 ”在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用了 12 个字,概括 这极不平凡的 5 年,我国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取得的历史性成就。我国提出全面推进依法 治国的会议是党的() A 十一届三中全会B 十五大C 十八大D 十九大 三、拓展延伸三、拓展延伸 2017 年,安徽省合肥市进一步拓展法制监督平台应用功能,创新行政执法监督模式,大 力推行行政处罚案件网上群众公议,市级开展公议 201 次,公议案件 383 件,50%以上的 案件通过网上公议,受到群众好评。 (1)请从我国政府性质的角度,回答合肥市政府上述举措的理由。 (2)合肥市政府的上述举措有哪些意义? (3)公民应如何助力合肥市政府坚持实施类似上述举措的行为? 第四课:追求民主价值第四课:追求民主价值 第二框:凝聚法治第二框:凝聚法治共识共识 预习提纲预习提纲 1、政府的作用、宗旨分别是什么? 2、什么是法治政府? 3、依法行政的地位和核心分别是什么? 4、如何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 5、厉行法治的要求是什么? (怎样厉行法治) 6、怎样正确认识法治与德治的关系? 教学反思: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