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版)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整册知识点背诵版(全册5份).zip

相关 举报
  • 人教版(2019)地理必修第二册 整册知识点背诵版(全册5份)
    • (2021版)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 知识点背诵版第三章 产业区位因素.doc--点击预览
    • (2021版)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 知识点背诵版第一章人口.doc--点击预览
    • (2021版)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 知识点背诵版第二章 乡村和城镇.doc--点击预览
    • (2021版)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 知识点背诵版第五章 环境与发展.doc--点击预览
    • (2021版)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 知识点背诵版第四章 交通运输布局与区域发展.doc--点击预览

文件预览区

资源描述
第三章 产业区位因素 第一节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 知识点 1:农业区位因素 1. 农业生产活动 (1) 概念:人们利用土地的自然生产力,栽培植物或饲养动物等, 以获得所需的产品。 (2) 特点:地域性、季节性和周期性。 2. 农业区位因素 (1) 自然因素(气候、水源、地形、土壤 4 种影响因素) A:气候:热量、光照、降水等对农业区位选择的影响很大,具有地 域性; B:水源:临近河湖或有地下水源、高山冰雪融水,便于灌溉; C:地形:平原地形平坦发展种植业; 山地、丘陵地表起伏大发展林业或畜牧业; D:土壤:是农作物生长的物质基础。 (2) 人文因素(市场、交通、政策法规、资金、劳动力等因素) A:市场:市场的需求、农产品的价格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农业生产 的类型和规模; B:交通:交通运输快捷,可以节省农产品的运输、存储费用和运输 时间; C:政策法规:政府制定的各项政策法规的支持等; D:其他因素:资金、劳动力、科技、历史、文化、政治等因素; 知识点 2: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 1. 区位因素变化的情况:自然因素相对稳定,人文因素不断变化发 展。 2. 人文因素的变化: 市场的变化对农业区位选择的影响最为直接; 人们通过技术手段改造自然条件,使之适宜发展农业; 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和农产品保鲜、冷藏技术的改进,使市 场对农业区位选择的影响在地域上大为扩展; 经济因素对农业区位变化的影响 使市场需求量大增;增加了高品质农产品的需求;推动了耕 作技术的进步;使农村劳动力减少,机械化迅速推广。 第二节工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 知识点 1:工业区位因素 1. 工业生产的一般过程 投入 产 出 2. 工业主要区位因素有哪些?(重点) 自然因素:土地、水源、原料等 人文因素:市场、劳动力、交通运输、动力、政策法规环境 等 3. 区位选择分类 土地、劳动力、资金、 能源、水源、原料、零 部件 工厂 产品及废弃、废 水、废渣等废弃 物 经济效益:选择在具有明显优势条件的地方,以最低的生产 成本获得最高的利润;(从运输成本、能源成本和劳动力成 本上看) 环境因素:对环境质量要求较高的工业,多建在环境质量良 好的地方;环境因素往往通过环境保护法规、环境质量标准 等影响工业的区位选择。 社会因素:国家政策、文化、个人偏好等也是影响工业区位 选择的因素。 知识点 2:工业区位因素的变化 1. 原料、能源等区位因素对工业区位选择的影响逐渐弱化,科技进 步使工业所使用原料的范围变大、可替代原料增多、原料的利用 效率提高。 2. 交通运输、消费市场等区位因素对工业区位选择的影响日益增强 船舶大型化极大地降低了大宗货物的运输成本; 由于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的发展,企业总部趋向布局在市场广 阔的地方; 完全依托互联网的新型工业更注重信息的通达性; 工业生产方式的变革,改变了产品的形态,使工业区位选择 发生了很大变化; 保鲜、包装、冷藏运输的发展,使工业区位选择发生变化。 第三节服务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 知识点 1:服务业区位因素 1. 概念及分类 (1) 概念:为社会生产和生活服务的产业; (2) 分类:商业性服务业以营利为目的;非商业性服务业 不以营利为目的。 2.商业性服务业的主要区位因素 (3) 自然因素:影响较小; (4) 人文因素:市场:要考虑人口规模、人口平均消费 水平及居民消费偏好等;交通运输:选择交通便 利,客流量大的地方;劳动力:劳动力数量、工 资水平以及劳动力素质要求不一样;集聚:一方 面共享基础设施,降低成本,获取信息和技术,扩 大知名度和影响力;另一方面吸引消费者,提高经 济效益。其他因素:历史文化、政策法规等。 3. 非商业性服务业:非商业性的公共服务业主要考虑被服务对象的 需求和分布。 知识点 2:服务业区位因素的变化 1. 网络信息技术成为影响新兴服务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 2. 地理空间限制对服务业区位选择的影响逐渐减弱; 3. 通信、网络、科学技术、劳动力素质,以及政策法规、个人情 感等因素对服务业区位选择的影响增强。 第一章人口 第一节人口分布 知识点 1:世界人口的分布 (1) 特点:人口分布很不均匀(有的地区人口稠密,有的地区则 人口稀少) ; (2) 表现:从全球来看:近 90%的人口居住在北半球,尤其在 北纬 2060地带最为集中。 从距离海洋远近来看,有 60%左右的人口居住在离海岸 200 千米以内的沿海地区。 (人口分布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 水源的分布) 从海拔来看,近 80%的人口居住在海拔 500 米以下的低 平地区 (3)四大人口稠密区:东亚、南亚、欧洲西部和北美东部。 其中东亚和南亚有世界古老的文明中心,人类在此聚居的 历史悠久。欧洲西部和北美东部两地区经济发达,人口多 聚居在城市。 (4) 各大洲和地区人口分布极不平衡:主要分布于亚洲、非洲和 拉丁美洲,约占世界总人口的 85%。 (5) 国家之间的人口分布也不平衡,目前世界上超过 1 亿的国家 有中国、印度、美国、印度尼西亚、巴西、巴基斯坦等 10 多个国家的人口超过 1 亿。 知识点 2: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 影响人口的分布因素可归纳为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两大类。 (1) 自然因素:气候:世界人口主要分布在气候较为适宜的中、 低纬度地区。地形:人口分布趋向于地势低平地区,因 为平原地区地形平坦,交通便利,易于开发,是人类的主 要聚居地区。例如:我国的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等。 水源:河流湖泊沿岸供水方便,有交通、水产养殖等优 势,人口较密集。 (2) 人文因素:主要受社会生产方式,经济发展水平、历史因素、 政治、军事、文化等因素的影响。 (3) 所以,世界人口的分布状况是自然、人文各个因素共同作用 的结果。 重点补充:在中国人口分布图上,可以自黑河腾冲画出一条 直线,这条线是我国重要的人口地理分界线,也被称为“胡焕庸线” 不同国家的人口增长问题及、原因、影响以及解决措施 发达国家问题:人口增长缓慢、人口老龄化; 原因:经济发达,生产力水平高;有良好的社会保险和福利制度; 人口受教育程度高,生育意愿不强。 影响:劳动力不足、兵源不足,青壮年负担过重。 解决措施:鼓励生育和接纳海外移民。 发展中国家问题:人口增长过快、青少年及儿童的比重过大; 原因:经济落后,现代化水平低,需要的劳动力多;社会保险和福 利制度不完善;政治独立、经济发展,医疗进步。 影响:加大了对资源、环境、就业、经济等的压力,影响经济的发 展,不利于提高人口素质 解决措施:采取计划生育的政策。 第二节 人口迁移 知识点 1:人口迁移 1. 概念:人口居住地发生长期或永久改变的人口移动。 2. 分类:国际人口迁移和国内人口迁移。 3. 人口机械增长 (1) 概念:人口迁移使得某一区域的人口数量发生变化,这种人 口数量的变化称为人口的机械增长。 (2) 影响:人口机械增长率为正时,该区域为人口净迁入区; 反之,人口机械增长率为负时,为人口净迁出区。 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口数量的变化是由人口自然增长和机 械增长共同决定的。 (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知识点 2: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1.推拉理论 (1) 人口迁移的动力由迁出地的推力(排斥力)与迁入地的拉 力(吸引力)共同构成。 (2) 任何一个地区都同时存在促使人口迁出的推力因素和吸引 人口迁入的拉力因素。 2. 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1) 自然因素:自然环境优美、气候宜人和资源丰富的地区对 人口迁移产生巨大的拉力;环境问题、自然灾害等对人 口迁移产生巨大推力。 (2)人文因素:经济因素往往对人口迁移起着主导作用。 知识点 3:人口迁移的时空特点 人口迁移按照是否跨越国界可以分为国际人口迁移和国内人口迁 移。 1. 国际人口迁移 特点:“二战”以前:以集团性、大规模的移民为主; “二战”以后:人口从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外籍工人 逐渐成为国际人口迁移的主要形式。 2. 国内人口迁移 (1)工业化以前:大规模的垦荒、严重的自然灾害、战乱等引 发人口迁移。 (2)1949 年以来(国内人口迁移分为两个阶段) 流向变化:主要是农村向城镇迁移;内陆人口向沿海地区迁移。 原因:快速工业化和城镇化的推动。 第三节 人口容量 知识点 1: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 1.概念:是指在保证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良好生态环境的前提 下,区域的资源环境条件下所能承载的人口数量。 2.影响因素 (1)自然资源状况 某区域所能承载的人口数量是由当地的自然资源“短板”所决定的; (2)社会经济和科技发展水平 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能扩大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 (3)人均消费水平 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随着消费水平的提高而降低。 (消费水平越高, 资源环境承载力越小;消费水平越低,资源环境承载力越大) 知识点 2:人口合理容量 (1)概念:按照合理的生活方式,保障健康生活的水平,同时又不妨 碍未来人口生活质量的前提下,一个国家或地区最适宜的人口数量。 (实质) (2)谋求途径(具体措施):尊重人地协调发展的客观规律,因地制 宜制定本区域可持续发展战略;各政府,尤其是发展中国家要尽最 大可能把人口控制在合理的规模之内;建立公平的国际秩序,保证 人人拥有不断追求更高水平生活质量的平等权利。 (3)超过人口合理容量所产生的问题 对资源的占有量和使用量增多; 对资源造成巨大压力,导致资源短缺问题; 造成区域污染物排放量增加,导致环境问题; 带来就业困难、住房紧张等社会问题。 重点补充: 我国面临的最主要的人口问题:人口数量过多、增长过快、对资 源和环境产生的压力过大。 第二章 乡村和城镇 第一节乡村和城镇空间结构 知识点 1:乡村的土地利用 1. 农业用地 (1) 类型:耕地、林地、草地等; (2) 位置:一般分布在村落的周围; 2. 乡村 (1) 土地利用方式:以农业用地和居住为主; (2) 内部土地利用分化:当发展到一定规模时,以公共服务设施 为中心,住宅往往由此向外环绕分布。 知识点 2:城镇内部的空间结构 1. 功能区的类型:不同类型的土地利用在城市里的集中,就形成了 不同的功能区。城市中最常见的功能区主要有住宅区、商业区和 工业区;有些大城市还会形成行政区、文化区、旅游休闲区、生 态区等; 2. 不同功能区特点:城镇不同的功能区之间并无明确的界限,某一 种功能区以某种土地利用方式为主,可能兼有其他类型的用地; 3. 城镇内部空间结构:每一种功能区,都有一定的空间分布规律, 各种功能区在空间的组合,就形成了城镇内部空间结构。 注:住宅区是最广泛的一种土地利用方式; 在大城市的市中心还会形成中心商务区(CBD); 功能区形态特征位置 中高级住 宅区 城市外缘,与高坡、 文化区、行政区相 联系 住宅区 (最广泛 的一种土 地利用方 式) 集聚成团块状,占 地面积大,工业化 后出现分化 建筑质量上,中高级 与低级住宅区分化; 位置上,中高级与低 级住宅区背向发展 低级住宅 区 内城、工业区附近, 与低地、工业区相 联系 商业区 占地面积小,呈点 状或条状分布 商业活动繁忙;昼夜 人口数量变化大;建 筑物高大稠密 市中心、交通干线两侧、街角 路口(在大城市或特大城市的 市中心还会形成 CBD 中心商务 区) 工业区集聚成片 向城市外缘移动,并 趋向于沿主要交通干 线分布 市区外缘、交通干线两侧 知识点 3:城镇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 1. 主要因素 (1) 经济因素:在市场竞争的环境下,土地利用方式主要取决 于各种活动愿意付出租金的高低; (2) 影响地租高低的因素:交通便捷程度和距离城镇中心远近; 一般来说,穿过的道路越多,或者距交通干线越近,土地租金就 越高;离城镇中心越近,土地租金也越高。 2. 其他因素:政策、文化、环境等因素。 3. 发展变化 (1) 初期:各类功能用地混杂分布,并在中心区域自然集中; (2) 后期:为了降低成本、保护环境,城镇中心的工业企业向 外搬迁,原有的工业用地就可能被改造为商业用地或其 他用地,城镇内部空间结构随之发生变化。 知识点 4:合理利用城乡空间的意义(3 条必背) 1. 通过发展卫星城、合理规划工业区、保留一定规模的绿地和河 湖等生态涵养空间,可以有效改善环境状况,建设宜居的生活 空间; 2. 通过合理安排居住区、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等,可以提高 土地资源利用效率,为生产和生活提供便利; 3. 通过规划,保护地方和民族传统特色,使人类历史和文化遗产 得以永续相传。 第二节城镇化 知识点 1:城镇化的意义 1.概念:一般指乡村人口向城镇地区集聚和乡村地区变为城镇地区 的过程。 2.主要标志(三个):城镇人口增加、城镇人口占区域总人口的 比例上升、城镇建设用地规模扩大。 其中衡量城镇化水平的最重要指标是: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 4. 意义 (1)促进区域经济增长;(2)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3)改善城乡居住环境;(4)增强区域社会和谐。 知识点 2:世界城镇化进程 1. 世界城镇化发展阶段 (1)时间变化 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随时间的变化可以表示为一条稍被拉平的 “S”形曲线。 A:初期阶段城市化水平较低、发展较慢 B:中期阶段城市化水平较高发展很快,市区出现了城市 化问题 C:后期阶段 城市化水平高,城市人口比重的增长趋缓甚 至停滞 2. 不同类型国家城镇化进程 (1) 发达国家:起步早,水平高,目前速度已变缓,甚至停滞, 出现逆城镇化现象; (2) 发展中国家:起步晚,水平低,但是速度快。 知识点 3:城镇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1. 问题 (1) 环境问题:城镇生产和生活排放的污染物超出一定限度, 城镇环境质量下降,甚至出现大气污染、水污染、垃圾 污染和噪声污染等环境问题; (2) 社会问题:城市人口规模和人口密度增加,加上缺乏合理 的城市规划和管理,出现交通拥堵、住房紧张等现象。 2. 不同国家的问题 (1) 发达国家:曾出现环境污染问题, ,但大部分得以解决; (2) 发展中国家:城镇化问题较多;有的国家城镇化畸形发展, 与经济发展不相适应。 知识点 4:地理信息技术在城市管理中的应用 1. 在城市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借助地理信息系统(GIS)对各类空间 信息的储存、分析和处理功能,结合全球卫星导航系统(GPS) 的定位、导航功能,为市民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搭建信息平台, 提供便利; 2. 在城市规划和建设管理中的应用:地理信息系统(GIS)依托强大 的数据管理、图层分析、制图等功能,为政府、企业等提供全方 位的应用服务。 第三节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 知识点 1:地域文化 1. 文化特点:具有地域性; 2. 概念:在特定的地域范围内形成,分为物质方面的和非物质方面; 3. 人文景观:也称文化景观,是人类的文化留在地球表面上的印记, 是人类为了满足某种需要,利用自然物质加以创造的结果; 4. 城乡景观:包括聚落整体和聚落内的建筑、道路等。 知识点 2:地域文化与乡村景观 1. 乡村景观体现人们顺应自然、趋利避害的人地和谐理念; 2. 乡村景观能够体现当地人们的社会组织形态、精神追求等; 知识点 3:地域文化与城镇景观 1. 城镇中的各种建筑,反映了某种文化意识和审美情趣; 2. 一所居民有其文化意蕴,一座城镇的空间格局能反映某种价值追 求。 第五章 环境与发展 第一节 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知识点 1: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 1.人类与环境的关系 (1)人类通过生产活动从自然界获取所需的资源,并把资源转化成 消费品; (2)人类生产活动和消费活动产生的废弃物,被排放到环境中。 2.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 (1)人类向环境的索取超过环境承受能力导致自然资源枯竭, 生态破坏; (2)人类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了环境自身净化能力,导致 环境质量下降造成环境污染; 知识点 2:环境问题的表现 1.主要环境问题及其表现 自然资源枯竭森林减少、水资源危机、矿产资源短缺等; 生态破坏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生物多样性减少等; 环境污染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土壤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 等。 2.环境问题的地域差异 (1)地域性:城市:主要表现为环境污染;乡村:主要表现为 生态破坏;发达国家:主要体现在过渡消耗资源带来的环境影响; 发展中国家:主要表现在掠夺式开发带来的生态破坏; (2)全球性:酸雨、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土地荒漠化、生物多 样性锐减、水体污染等。 第二节 走向人地协调可持续发展 知识点 1:什么是可持续发展 1.解决环境问题的实践解决环境问题的实践:改变发展观念,协调日渐紧张的人地关系。 2.可持续发展 (1)概念: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而又不危及后代人满足其需求能 力的发展。 (2)内涵:生态持续发展是基础;经济持续发展是条件;社 会持续发展是目的。 (3)基本原则 公平性原则:包括同代人之间、代际之间、人类与其他生物种群 之间、不同国家与地区之间的公平。 持续性原则:人类的经济活动和社会发展必须保持在资源环境承 载力之内。 共同性原则: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是世界各国共同的任务,需要 各国的积极参与。 知识点 2: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1.实现可持续发展意味着世界观、价值观、伦理观的变革,是人类 行为方式的深刻变革。 2.具体实施 (1)消除贫困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目标; (2)发展绿色经济,追求经济发展、环境保护、社会包容三个方面 的平衡,强调节能减排、资源高效利用和社会公平。 (3)提倡可持续消费,旨在通过个人负责任的行为,建立简约适度、 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 第三节 中国国家发展战略举例 知识点 1:建设主体功能区 1.主体功能区概念 一个区域可以同时具有多种功能,其中最主要、最核心的功能是主 体功能。 2.主体功能区规划的地理背景(原因) (1)适宜开发的土地少;(2)自然资源分布不均;(3)生态环境 比较脆弱;(4)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 3.主体功能区的划分 优化开发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接近饱和,需优化产业结构,促 进城镇群协调发展;重点开发区域:目前开发基础较弱,未来开 发潜力大;限制开发区域:农产品主产区,保障我国农产品供给; 生态环境脆弱,将保护和修复环境放在首位;禁止开发区域:包 括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世界遗产、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等。 知识点 2:推动区域协调发展 1.制定区域发展战略:如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京津冀协同发展战 略等。 2.长江经济带 (1)概况:横跨东中西三大区域,覆盖 11 个省级行政区,面积广, 人口和经济总量大,生态地位重要,综合实力较强,发展潜力大。 (2)空间格局:“一轴、两翼、三极、多点” 。 (3)发展措施:建设沿江绿色生态廊道;建设综合立体交通走 廊;推进新型城镇化,优化产业布局。 知识点 3:拓展蓝色经济空间 1.我国的海洋国情 (1)海域辽阔,海岸线漫长,大陆架宽广,岛屿众多。 (2)自北向南纵跨温带、亚热带和热带单个气候带,季风特征显著, 热带气旋影响大。 (3)海洋资源丰富。 (4)海洋灾害种类多。 (5)拥有多种海洋生态系统类型。 (6)海洋环境状况不容乐观 2.建设海洋强国战略的重要举措:拓展蓝色经济空间,发展海洋经 济,科学开发海洋资源,保护海洋生态环境,维护海洋权益。 知识点 4:维护海洋权益 1.主要海洋权益:军事目标、战略要地、海峡通道、海洋资源及其 他相关经济利益。 2.我国南海诸岛及相关海域 (1)对南海诸岛,包括东沙群岛、西沙群岛、中沙群岛和南沙群岛 拥有主权; (2)拥有内水、领海和毗连区;(3)拥有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 (4)拥有历史性权利。 3.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 (1)是我国最早发现、命名和利用的; (2)历史上属于我国海防管辖范围; (3)在地质上,地处我国东海大陆架,是台湾东部山岭的自然延伸。 4.维护海洋权益的作用:为海洋开发活动提供和平、稳定的周边及 其外部环境,能够巩固海防,营造和平良好的国家海上安全秩序。 第四章 交通运输布局与区域发展 第一节区域发展对交通运输布局的影响 知识点 1:交通运输布局 1. 目的:实现区域运输的合理化,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 影响因素 (1) 自然因素:地质、地貌、水纹等自然条件; (2) 人文因素:经济水平、技术及装备条件、客、货流等 要素; 3.一般原则:依据运输需求;适度超前;因地制宜;尽量少占土地; 发挥综合运输优势;平衡地区发展;适应国防需要;等等。 2. 变化:交通运输布局处于变化中,使区域交通运输布局更加优化 完善。 知识点 2:交通运输需求与交通运输布局 1.交通运输需求对交通运输布局的影响 一般而言,交通运输需求量小,则布局的交通线标准较低、场站规 模较小;交通运输需求量大,则布局的交通线标准较高、场站规模 较大; 2.交通运输需求 (1)城市是区域经济发展中心,也是区域客货集散中心,交通运输 需求量大,所以区域主要交通运输线尽可能连接沿线主要城市; (2)交通运输需求有运距、运时、运量、运价、运向等的差异,区 域交通运输布局要充分发挥不同运输方式的特点。 (3)区域交通运输需求增长的特点,决定了区域交通运输布局 变化的特点。 知识点 3:资金与交通运输布局 1.交通线和场站属于基础设施,投资额大、收回投资慢,一般由政 府组织建设。所以,经济较为落后的地区,交通线和站点较为稀疏, 且质量较低;经济较发达的地区,交通线和站点较为密集,且质量 较高。 2.需要足够资金推动交通运输建设相关技术水平的提高,使交通运 输布局更加灵活。 第二节 交通运输布局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知识点 1: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1.便捷的交通运输使区域经济各要素流通速度加快,效率提高,实 现产值增大。 2.便捷的交通运输缩短了不同区域之间的时空距离,使区域经济活 力辐射范围扩大,从而加快经济发展速度,提高经济发展水平。 3.发展交通运输,可直接拉动原材料、能源、建筑、旅游等行业的 发展,增加就业。 知识点 2:影响聚落发展 1.对城市形成的影响对城市形成的影响:在客、货吞吐量大的交通枢纽会集聚与货物 相关的制造业,并促进其他产业的发展,往往会形成规模较大的城 市。 2.对聚落变化的影响对聚落变化的影响 (1)重要交通运输线路或运输方式的变化,会引起区域内客、货运 输方向和集散地的变化,从而促进商业网点甚至商业中心城市的变 化。 (2)新建乡村聚落临近区域主要公路,一些交通不便的分散的乡村 聚落会逐渐消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2019版)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整册知识点背诵版(全册5份).zip)为本站会员(TECH)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地理 > 人教版(2019) > 必修第二册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