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版)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知识点3.docx

上传人(卖家):TECH 文档编号:1824854 上传时间:2021-10-26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53M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版)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知识点3.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2019版)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知识点3.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2019版)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知识点3.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2019版)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知识点3.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2019版)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知识点3.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全册知识点汇总 第一章第一章 人口人口 第第一节一节人口分布人口分布 一、世界人口的分布 1 1分布总特征:分布总特征:人口分布很不均匀。 2 2具体表现具体表现 (1)(1)全球分布:全球分布:近 90%的人口居住在北半球,尤其在 10N50N 地带最为集中。 (2)(2)距离海洋远近:距离海洋远近:60%左右的人口居住在离海岸 200 千米以内的沿海地区。 (3)(3)海拔分布:海拔分布:近 80%的人口居住在海拔 500 米以下的低平地区。 注意:注意:热带地区人口多分布在高山、高原地区。例如:巴西高原和东非高原的人口密度大于亚马孙平 原和刚果盆地的人口密度。

2、 (4)(4)世界人口稠密区,稀疏区(落实到图上)世界人口稠密区,稀疏区(落实到图上) 稠密区:稠密区:亚洲东部、亚洲南部、欧洲西部、北美洲东部 稀疏区:稀疏区:高纬度地区(严寒)、高山高原地区(高寒缺氧)、热带雨林地区(湿热)、干旱地区 (5)(5)各大洲和地区的人口分布极不平衡各大洲和地区的人口分布极不平衡,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人口约占世界总人口的 85%。 (6)(6)各国人口分布也不平衡各国人口分布也不平衡,截至 2018 年年底,世界上人口超过 1 亿的国家有中国、印度、美国、印度尼 西亚、巴西、巴基斯坦、尼日利亚、孟加拉国、俄罗斯、日本、墨西哥、埃塞俄比亚、菲律宾等。 二、影响人口

3、分布的因素二、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 1 1自然因素自然因素 (1)(1)气候:气候:人口主要分布在气候较为适宜的中、低纬度地区。 (2)(2)地形:地形:人口分布多趋向于地势低平地区。原因:原因:平原地区地形平坦,土壤肥沃,交通便利,易于开发, 是人类的主要聚居地。 (3)(3)水源水源 河流、湖泊沿岸人口较为密集。原因:原因:供水方便、地形平坦、土壤肥沃、具有交通、水产养殖的优势, 利于生产和生活,人口较为密集。 在干旱地区,有水灌溉的地方(绿洲)往往成为人口聚居地。原因:原因: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有水源,有 交通线经过,交通便利。 2 2人文因素人文因素 (1)(1)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发展水

4、平: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地区,人口稠密,如我国东部、美国东北部和欧洲西部等地区。 (2)(2)历史因素:历史因素:历史较悠久的地区人口较稠密,如东亚、南亚的人口稠密区。 (3)(3)政治、军事、文化等因素:政治、军事、文化等因素:对人口分布也有一定的影响。例:常年战乱的中东地区,人口大量外迁。 重点补充:重点补充:在中国人口分布图上,可以自黑河腾冲画出一条直线,这条线是我国重要的人口地理分 界线,也被称为“胡焕庸线” 2 (1 1) 人口分界线:人口分界线:黑河- 腾冲一线 (2 2)分布特点:)分布特点: 人口分布不均;东部人口多,西部人口少; 沿海、沿江、沿湖的平原地区人口多,内陆干旱的高山,

5、高原地区人口少; 经济发达和交通便利的地区人口多,经济落后、交通闭塞的地区人口少; 汉族居民集中的地区人口多,大部分少数民族地区人口少。 (3 3)人口东多西少的原因人口东多西少的原因:东部地区气候温和湿润,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耕地面积大;东部 经济发达,交通便利,开发时间早; 第第二节二节人口迁移人口迁移 一、什么是人口迁移一、什么是人口迁移 1 1定义:定义:涉及人口居住地发生长期或永久改变的人口移动。 判断标准判断标准:有空间移动迁出地到迁入地;永久性或长期性( 达一年以上) ;跨越行政区。 三个标准缺 一不可。 2类型 国际人口迁移 国内人口迁移 3.影响人口数量的因素,并会

6、判断人口自然增长图,机械增长图 、 ( (1 1) )人口自然增长人口自然增长: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人口自然增长率 0,正增长,人口数量增多 0,零增长,人口数量不变 0,净迁入,人口增多 0,人口不变 0,净迁出,人口减少 人口机械增长:人口机械增长率=迁入率- 迁出率 人口数量的增长还与人口基数有关 4 4人口迁移的影响人口迁移的影响 3 二、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二、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1 1推拉理论推拉理论 人口迁移的动力由迁出地的推力(排斥力)与迁入地的拉力(吸引力)共同构成。 (1)(1)推力推力:迁出地的一种或多种不利因素所产生的推力,迫使人们迁出。如自然灾

7、害、环境污染、贫困、战 争、气候恶劣、居住条件差、社会经济落后、就业困难、收入水平低等。 (2)(2)拉力:拉力:迁入地的一种或多种有利因素所形成的拉力。 较多的就业机会和较高的收入、良好的教育条件、完善的医疗设施、理想的生活方式、稳定的社会环境、 充足的食物、适宜的气候、廉价的土地、水源、矿产等 2 2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1)(1)自然因素自然因素 自然环境优美、气候宜人和资源丰富的地区是人们向往的定居地,对人口迁移产生巨大的拉力。 环境问题、自然灾害等对人口迁移产生巨大的推力。 (2)(2)人文因素人文因素 经济因素:对人口迁移起主导作用主导作用。表现在:就业机会、经济

8、收入、发展前途、生活条件等方面) 政治、军事、文化、交通和通信(相对缩小了地区间的距离,促进了人口迁移)等多种人文因素也会影 响人口的迁移。 3.3.会判断常见的人口迁移的主要影响因素会判断常见的人口迁移的主要影响因素 (1)美国许多老年人退休后由东北部向南部、西部的 “阳光地带”迁移 ( 气候) (2)美国许多青壮年由东北部向南部、西部的 “阳光地带”迁移 (经济因素) (3)西北地区城镇沿着河流向上游迁移(水源) (4)大庆、攀枝花人口大量迁入 (矿产) (5)西亚、北非人口的大量迁入 (石油)矿产) (6)2008 年汶川大地震,众多灾民撤离震区 (自然灾害) (7)三峡移民 (政策)

9、(8)深圳由一个小渔村,成为现在城市人口为 700 万的特大城市 (政策、经济因素) (9)闯关东、走西口、下南洋引起的人口迁移(自然灾害,经济因素)雁南飞引起的人口迁移(经济因素) 三、人口迁移的时空特点三、人口迁移的时空特点 1 1国际人口迁移国际人口迁移 时期特点原因流向意义 19 世纪以前 以集团性、大规模的移民 为主 欧洲殖民主义的扩 张,新大陆的开发 欧洲、非洲迁往 美洲、大洋洲 在客观上开发了新大 陆,传播了工业文明, 同时也改变了人种的空 间分布 第二次世界 大战以后 人口从发展中国家流向 发达国家;定居移民减 少,短期流动的人口增多 世界各国经济发展 不平衡 拉丁美洲、亚洲、

10、 非洲迁往西欧、 北美、西亚、北 非 调整了劳动力空间分布 4 国内人口迁移国内人口迁移 第第三节三节人口容量人口容量 一、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一、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最大人口数量最大人口数量) 1 1定义定义: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是指在保证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良好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区域的资源环 境条件所能承载的人口数量。 2 2影响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因素影响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因素 因素相关性影响 资源正相关 是影响资源环境承载力的主要因素主要因素。资源越丰富,资源环境承载力越大;资源越 贫乏,资源环境承载力越小 科技发展水平正相关科技水平越高,资源环境承载力越大;科技水平越低,资源环境承载

11、力越小 经济发达程度正相关经济越发达,资源环境承载力越大;经济越不发达,资源环境承载力越小 地区对外开放程度正相关地区的对外开放程度越高,资源环境承载力越大,反之越小 人口受教育水平正相关受教育水平越高,资源环境承载力越大;受教育水平越低,资源环境承载力越小 消费水平消费水平负相关负相关消费水平越高,资源环境承载力越小;消费水平越低,资源环境承载力越大 通常用某一种或某几种资源的承载力作为估算某个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的依据。 某区域的资源环境承载力是由当地的自然资源自然资源“短板短板”所决定的所决定的;(最短板e 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 5 3 3三种观点三种观点 (1)(1)乐观者乐观者:科学技

12、术具有极大的潜力,可以帮助人类找到新的资源,解决种种难题,未来世界的人口不会 达到资源环境承载力的极限值。 ( (2)2)悲观者:悲观者:目前世界人口太多,已经超过地球的资源环境承载力。 (3)(3)介于乐观者和悲观者之间:介于乐观者和悲观者之间:一些学者认为,地球所能容纳的人口数量在 100 亿左右。 二、人口合理容量二、人口合理容量(最适宜人口数量最适宜人口数量) 1 1概念概念:人口合理容量是指按照合理的生活方式,保障健康生活的水平,同时又在不妨碍未来人口生活质 量的前提下,一个国家或地区最适宜的人口数量。 2 2与环境承载力的关系与环境承载力的关系 人口合理容量是人口与资源、环境、经济

13、、社会协调发展的必要条件,其数值要小于资源环境承载力。 3 3超过人口合理容量所产生的问题超过人口合理容量所产生的问题 对资源的占有量和使用量增多;对资源造成巨大压力,导致资源短缺问题; 造成区域污染物排放量增加,导致环境问题;带来就业困难、住房紧张等社会问题。 4 4解决措施解决措施 (1)国际社会要倡导各国政府,尤其是发展中国家要尽最大可能把人口控制在合理的规模之内。 (2)要建立公平的国际秩序,保证人人拥有不断追求高水平生活质量的平等权利。 (3)尊重人地协调发展的客观规律,因地制宜制定本区域可持续发展战略,既保持好生态平衡,又不断提高 人们的生活质量。 三、三、资源环境承载力和人口合理

14、容量之间的区别与联系资源环境承载力和人口合理容量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资源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 (1)(1)二者的区别二者的区别 资源环境承载力人口合理容量 指标自然资源的承载力自然资源承载力、经济社会发展、合理消费水平 实质最大人口数量最适宜人口数量 意义生存发展 数量大小 (2)(2)二者的联系:二者的联系:二者都具有不确定性和相对确定性。 第二章第二章 乡村和城镇乡村和城镇 第第一节一节乡村和城镇空间结构乡村和城镇空间结构 一、乡村的土地利用一、乡村的土地利用 1 1乡村:乡村:以农业经济活动为主的地区。 2 2农业用地农业用地 (1)(1)类型:类型:农业

15、用地可分为耕地、林地、草地、水域等不同类型。 (2)(2)分布:分布:乡村以农业用地和居住为主。农业用地一般分布在村落(居住用地)的周围。 ( (3)3)内部土地利用分化内部土地利用分化:当乡村发展到一定规模时,村落内部土地利用出现了简单的分化,以公共服务设施 为中心,住宅往往由此向外环绕分布。 6 二、城镇内部空间结构二、城镇内部空间结构 1 1城镇城镇:城镇包括城市和镇,是以非农业经济(第二、第三产业)活动为主的地区。 2 2城镇的功能区城镇的功能区:住宅区、商业区、工业区 (1)(1)城镇功能区的形成过程:城镇功能区的形成过程: (2)(2)功能分区的特点功能分区的特点:城镇不同的功能区

16、之间并无明确的界限,某一种功能区以某种土地利用方式为主,可 能兼有其他类型的用地; ( (3)3)城市主要功能区的比较城市主要功能区的比较 (4)其他功能区:其他功能区:行政区、文化区、旅游休闲区、生态区等。 3 3城镇内部空间结构城镇内部空间结构:各种功能区在空间的组合。 三、城镇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三、城镇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 1 1影响城镇内部空间结构的因素影响城镇内部空间结构的因素 (1)(1)经济因素经济因素影响城镇内部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主要因素 影响地租高低的因素交通便捷程度交通便捷程度和距离城镇中心远近城镇中心远近; 距离市中心的远近:距离市中心的远近:距市中心越近,地租

17、越高,由市中心向外,地租随着距离的增加而递减 7 交通便捷程度交通便捷程度:交通便捷程度越高,土地价格或地租越高;交通便捷程度越低,土地价格或地租越低。 具体如下图所示: a城镇中心(O 处):因有多条道路穿过,便捷程度最高,故地租最高,形成地租最高峰地租最高峰。 b从城镇中心延伸出来的主要公路(如 OA、OB、OC、OD、OE、OF)两旁、公路交会处(如图中 A、B、C、D、 E、F 处):便捷程度高,地租高,形成地租次高峰。地租次高峰。 c城镇外环路及公路干线两侧(如图中 G 点):便捷程度较高,地租较高。 d远离公路或城镇外缘(如图中 M 处):便捷程度较低,地租较低。 综合付租能力和地

18、租两方面因素综合付租能力和地租两方面因素,一般在地租最高的城镇中心、地租次高的道路交会处形成商业区;在地 租较高的道路两侧形成居住区;在地租较低的其他地方则形成工业区。 (2 2)其他影响因素:其他影响因素:政策政策、文化、环境等因素。、文化、环境等因素。 2 2城镇内部空间结构的变化城镇内部空间结构的变化 城镇内部空间结构是随着城镇的发展而逐渐形成和变化的。 四、合理利用城乡空间的意义四、合理利用城乡空间的意义 措施目的 发展卫星城、合理规划工业区、保留一定规模的绿 地和河湖等生态涵养空间 有效改善环境状况,建设宜居的生活空间 合理安排居住区、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等提高土地资源利用效率,为

19、生产和生活提供便利 通过规划, 确定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场所、 建筑物、 街区或村落等 保护地方和民族传统特色,使人类历史和文化遗 产得以永续相传 第第二节二节城城 镇镇 化化 一、城镇化的意义一、城镇化的意义 1 1城镇化的概念城镇化的概念 8 城镇化一般是指乡村人口向城镇地区集聚和乡村地区转变为城镇地区的过程,也称“城市化”。 2 2城镇化的三个主要标志城镇化的三个主要标志 (1)城镇人口增加。(2)城镇人口占区域总人口的比例上升。(3)城镇建设用地规模扩大。 3衡量城镇化水平的最重要指标:最重要指标最重要指标是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 4 4城镇化的意义城镇化的意义 (1)城镇化和工业化的

20、关系 城镇化与工业化密切相关,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反映社会的进步。一个国家和地区城镇化的水 平,体现其工业化程度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城镇化和区域的发展是相互促进的。 (2)(2)城镇化的意义城镇化的意义 促进区域经济增长。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改善城乡居住环境。增强区域社会和谐。 二、世界城镇化进程二、世界城镇化进程 1 1世界城镇化进程世界城镇化进程 (1)18 世纪中叶之前:世界城镇化水平极低。 (2)18 世纪中叶至 20 世纪初:世界城镇化开始加快发展。 (3)20 世纪以来:世界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迅速上升。 2.2.世界城镇化进程的时间差异世界城镇化进程的时间差异 3.3.不

21、同类型国家城镇化进程不同类型国家城镇化进程 发达国家:发达国家:起步早,水平高,目前速度已变缓,甚至停滞,出现逆城镇化现象; 发展中国家:发展中国家:起步晚,水平低,但是速度快。出现郊区城市化;城市化与经济发展不相适应。 三、三、 城镇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城镇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1 1城镇环境质量下降城镇环境质量下降:城镇出现大气污染、水污染、垃圾污染和噪声污染等环境问题。 2 2城镇社会城镇社会问题突出:问题突出:许多城镇出现交通拥堵、住房紧张、失业率高、贫困等社会问题。 四、地理信息技术在城市管理中的应用四、地理信息技术在城市管理中的应用 地理信息技术在城市规划、市政建设、公共服务等方面得到

22、了广泛的应用。 1 1在城市管理中在城市管理中:借助地理信息系统对各类空间信息的储存、分析和处理功能,结合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的 9 定位、导航功能,可为市民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搭建信息平台,提供便利。 2 2在城市规划和建设管理中在城市规划和建设管理中:地理信息系统依托其强大的数据管理、图层分析、制图等功能,为政府、企 业等提供全方位的应用服务。 第第三节三节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 一、地域文化一、地域文化 1.1.文化文化来源来源与特点:与特点:来源:人类对自身和世界的感悟与认知。特点:具有地域性; 2.概念:概念:在特定的地域范围内形成,分为物质方面的和非物质方面; 3.3.感悟

23、地域文化:感悟地域文化:可以从景观入手。景观包括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两大类。 (1)(1)自然景观:自然景观:行云飞瀑、高山流水等自然景观,较少受到人类的直接影响或未受人类的影响。 (2)2)人文景观人文景观,也称文化景观,是人类的文化留在地球表面上的印记,是人类为了满足某种需要,利用 自然物质加以创造的结果。农田、村落、矿山、道路、建筑、雕塑等都是人类所创造的文化景观。 (3)(3)人文景观人文景观分类分类 物质方面:如建筑、服饰、饮食等 非物质方面:如价值观、制度、习俗、语言、艺术等 4城乡景观:城乡景观既包括聚落整体,又包括聚落内的建筑、道路等。 二、地域文化与乡村景观二、地域文化与乡村景

24、观 1较之城镇,乡村的主要经济活动与自然的关系更为直接,其景观鲜明地体现了人地和谐理念。 2乡村景观能体现当地人们的社会组织形态、精神追求等。 宅高田低的原因:宅高田低的原因:使得高宅可避洪水、低田利于灌溉,形成人地和谐的乡村景观 土楼建造的目的土楼建造的目的 :适宜聚族而居的生活和共御外敌的要求,体现御外凝内的精神 蒙古包的特点蒙古包的特点 :房屋易拆卸、便于搬迁,能抵抗风力,适合草原牧民的游牧生活 黄土高原地理环境对窑洞建设的影响黄土高原地理环境对窑洞建设的影响 (1)地面植被稀疏,缺乏建筑用材和取暖用材。(2)黄土高原千沟万壑、地形崎岖,平地少。 (3)黄土土层深厚,土壤结构紧密,直立性

25、好,适于凿挖 (4)降雨偏少,利于凿挖窑洞 窑洞的优点:窑洞的优点:冬暖夏凉、就地取材节省建筑材料、节省建筑用地、节约能源和保护生态环境。 三、地域文化与城镇景观三、地域文化与城镇景观 1 1城镇建筑的色调、色彩蕴藏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城镇建筑的色调、色彩蕴藏着深厚的文化底蕴 (1)我国江南城镇的粉墙黛瓦。 (2)意大利佛罗伦萨的黄橙交织。 (3)智利瓦尔帕莱索老城区住房的颜色五彩缤纷。 2 2城镇中的各种建筑反映了某种文化意识和审美情趣城镇中的各种建筑反映了某种文化意识和审美情趣 北京老城的四合院有鲜明的古都特点建筑上遵循严格的礼制。 3 3一座城镇的空间格局一座城镇的空间格局,或整体或局部或整

26、体或局部,反映了某种价值追求反映了某种价值追求 我国古代都城建设突出以君主为中心的思想,强调城廓方正、对称,宫城居中。 第三章第三章 产业区位因素产业区位因素 第第一节一节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 一、农业生产一、农业生产 1 1定义定义:农业生产是指人们利用土地的自然生产力,栽培植物或饲养动 物等,以获得所需的产品。 2 2特点特点 农业生产具有地域性特点 农业生产具有季节性、周期性特点 二、农业区位因素二、农业区位因素 1自然因素(气候、水源、地形、土壤 4 种影响因素) 10 A A:气候:气候:热量、光照、降水等对农业区位选择的影响很大,具有地域性; B B:水源:水源

27、:临近河湖或有地下水源、高山冰雪融水,便于灌溉; C C:地形:地形:平原地形平坦发展种植业; 山地、丘陵地表起伏大发展林业或畜牧业; D D:土壤:土壤:是农作物生长的物质基础。不同类型的土壤,适宜生长不同的作物。 2 2人文因素人文因素 区位因素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典型举例改造与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市场市场 需求量决定农业生产的类型需求量决定农业生产的类型 和规模和规模 城市周围发展乳畜业和园艺业 城市的发展影响农业生产经营 的类型和规模 交通运输 交通运输快捷,可以节省农 产品的运输、存储费用和运 输时间 荷兰成为世界鲜花基地 交通条件改善,农产品保鲜、冷 藏技术的发展, 使市场影响的地

28、域范围扩展 政策 政府制定的各项政策法规, 如税收办法等,都对农业生 产有很大影响 我国宏观调控下农业结构调整、 区域化生产 农业地域类型的转变 科技 科技进步对农业生产影响巨 大 橡胶种植北界的推移; 温室农业; 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农业差距 通过培育良种、 改良耕作制度等 扩大农作物种植范围; 对不适宜 农业生产的自然因素进行改造 劳动力 劳动力的数量、质量影响农 业生产类型和经营方式 发达国家劳动力数量少、 素质高, 发展中国家相反;季风水田农业 劳动力需求量大 区域劳动力数量影响产品成本 和农业地域类型 历史因素影响农业生产的类型亚洲水田农业 使农业生产结构转变缓慢或困 难 农业的区位

29、选择要做到农业的区位选择要做到因地制宜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时制宜,充分合理利用土地。充分合理利用土地。 三、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三、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 一般情况下,一个地区的自然因素自然因素可以看作是相对相对稳定稳定的的,而农业生产的人文因素人文因素则处于不断发展变化发展变化中。 1 1市场的变化对农业区位选择的影响最为直接市场的变化对农业区位选择的影响最为直接 2 2科技进步对不利自然条件的改造科技进步对不利自然条件的改造 人们通过技术手段对光热、水分等不适宜农业生产的状况进行人工干预,使之适宜发展农业。 3 3交通运输条件对农业区位选择的影响交通运输条件对农业区位选择的影响 交通运输条件的改

30、善和农产品保鲜、冷藏等技术的改进,使市场对农业区位选择的影响在地域上大为扩展。 4 4我国农业区位选择的巨大变化我国农业区位选择的巨大变化 (1)经济发展推动了城镇化的进程,农副产品的市场需求量大增,在交通运输条件改善的基础上,在远离城 11 市的广大农、牧地区形成了一大批农副产品生产基地。 山东寿光的蔬菜生产基地。 内蒙古、黑龙江的乳产品生产基地。 (2)经济发展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增加了高品质农产品的需求。 (3)经济发展也推动育种技术、栽培和耕作技术的进步,使农作物生产摆脱了传统地域的限制。 (4)城镇化的推进使得农村劳动力大量减少,同时农业机械化迅速推广,促使农民选择易于机械化作业的

31、农 作物生产。 第第二节二节工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工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 一、工业生产一、工业生产 1 1工业生产活动工业生产活动:在工厂里,劳动力(工人、技术人员等)运用动力(燃料、电能等)和机械设备,将原料制 成产品。 2 2工业生产的一般过程工业生产的一般过程 二、工业区位因素二、工业区位因素 自然因素土地、原料、水源等 人文因素市场、交通运输、劳动力、动力、环境、政策法规等 三、三、工业选址的原则:总成本最低,经济效益最大化工业选址的原则:总成本最低,经济效益最大化 1.1.从经济效益看从经济效益看,工厂应当选择在利润最高的地方。在市场因素一定的情况下,为了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 决策者会综

32、合考虑多种成本,把工厂建在总成本最低的地方。 2.2.工业的主导因素,布局原则,举例工业的主导因素,布局原则,举例 注意区分:注意区分:一般的服装加工是劳动力导向型,服装设计是技术导向型 石油化工业若是靠近石油(图中有石油符号),就是原料导向型;若是没有石油符号一般是市场导向型 钢铁工业若是靠近铁矿就是原料导向型;若是靠近煤矿,就是动力(能源)导向型;若是既没原料,也没 燃料,就是市场导向型(比如上海宝钢) 3 3环境因素环境因素 (1)对环境质量要求较高的工业,大多选择建在环境质量良好的地方。 (2)无污染、规模小但劳动力需求多的工厂企业(如电子装配厂、农具制造厂等)可以和居民点交错分布。

33、(3)环境污染严重的工业布局 对环境有轻度污染的工矿企业应当与居民点有一定的距离。 对环境有严重污染的工矿企业应远离居民区,并用卫生防护带加以隔离。 12 A:对大气污染型工业(石油化工厂、水泥厂、钢铁厂、酿造厂等) 图示布局原则 当地为一个主导风向,应布局在下风向 当地为季风区,应布局在与冬夏季风风向垂直的郊区 最佳位置是布局在最小风频的上风向 B:对水体污染严重的工矿企业(如印刷厂、化肥厂、农药厂等),应布局在远离生活区和生活用 水取水口的下游河段。水污染严重的工业应远离水源地及河流上游。 C:固体废弃物污染严重的工厂,要远离农田和居民区,如钢铁厂、火电厂等。 4 4社会因素社会因素 有些

34、情况下,政策也是重要的工业区位因素,有时甚至会成为主导因素。例如,20 世纪 50 年代,由于国防 的需要,我国在内陆山区建立的大型工业基地;20 世纪 90 年代纺织业的“东锭西移”。 5 5其他其他:文化、个人偏好等也是影响工业区位选择的因素。工业区位选择往往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 结果。 四、工业区位因素的变化四、工业区位因素的变化 1 1原料、能源等区位因素对工业区位选择的影响逐渐原料、能源等区位因素对工业区位选择的影响逐渐弱化弱化。 (1)工业所用原料的范围越来越广,可替代原料越来越多。 (2)技术发展使原料的利用效率大幅度提高。 2 2交通运输、消费市场等区位因素对工业区位选择的影响

35、日益交通运输、消费市场等区位因素对工业区位选择的影响日益增强增强。 (1)钢铁、石油化工等原料消耗大的工业的区位选择逐渐摆脱了原料地的束缚,而转向交通便捷的沿海、沿 江港口布局。 (2)汽车、飞机等对市场依赖大的复杂产品的组装工厂,其总部更趋向布局在市场广阔的地方。 (3)完全依托互联网的新型工业企业的区位选择更看重信息的通达性。 (4)工业生产方式的变革,改变了产品形态,降低了产品的运输成本,从而使区位选择发生了很大变化。如 家具厂的区位选择由临近市场转为临近原材料供应地。 (5)保鲜、包装、冷藏运输的发展,使得一些本需临近市场的工厂,转而临近优质原料地,如奶产品加工厂 等。 第第三节三节服

36、务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服务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 一、服务业一、服务业 1 1定义:定义:服务业是为社会生产和生活服务的产业。 2 2分类分类 (1)(1)商业性服务业:商业性服务业:如零售、餐饮、住宿、金融、娱乐等,主要以营利为目的。 (2)(2)非商业性服务业:非商业性服务业:如教育、公共卫生和社会工作等服务业,不以营利为目的。 二、服务二、服务业区位因素业区位因素 1 1商业性服务业商业性服务业 (1)(1)自然因素:自然因素:对商业性服务业的区位选择影响较小。 (2)(2)人文因素人文因素 市场:市场:人口规模人口规模尤为重要尤为重要,此外,人口平均消费水平、居民消费偏好等也是需要考虑的市场

37、因素。 如:小型便利店,分散在居住区,主要服务附近居民。大型购物中心,选择在服务较广的城区中心 交通:交通:交通便利的地方,客流量大,可以扩大消费市场,同时也便于商品运输。例如,很多商业网点以 交通最优为原则。 13 劳动力:劳动力:不同类型的服务业对劳动力数量、工资水平以及劳动力素质要求不一样。 集聚:集聚:通过集聚,不同商家可以共享基础设施,降低交易成本,可以减少消费者的交通费用。 其他:其他:历史文化、政策法规等。 补充:补充:交通运输对商业网点的影响交通运输对商业网点的影响 (1)对商业网点分布密度的影响 (2)对商业网点选址的影响 3交通运输对商业中心形成与发展的影响 2 2非商业性

38、公共服务业非商业性公共服务业 公共服务业着眼社会福利分配公平,以均衡化为区位选择原则,主要考虑被服务对象的需求与分布。 三、三、服务业区位因素的变化服务业区位因素的变化 1新兴的服务行业不断涌现,如软件服务、现代金融、健康养老、科技咨询、文化创意设计等。 2传统的服务业结合现代技术不断改造和提升、融合与分化。 3出现了一些新的服务模式,如远程医疗、电子商务、共享单车、现代物流、个性订制服务等。 4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地理的空间限制在逐渐减弱。 5现代社会,服务业的区位选择具有更大的灵活性和选择余地,更多地考虑通信、网络、科学技术、劳动 力素质,以及政策法规、个人情感等。 第四章第四章 交通运

39、输布局与区域发展交通运输布局与区域发展 第第一节一节区域发展对交通运输布局的影响区域发展对交通运输布局的影响 一、交通运输布局的一般原则一、交通运输布局的一般原则 1 1交通运输布局的目的交通运输布局的目的:实现区域运输的合理化,以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 2交通运输布局要求交通运输布局要求:既要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也要立足于现有的经济水平和技术、装备等条件。 3 3影响交通运输布局的区位因素影响交通运输布局的区位因素 (1)自然因素:地质、地貌、气候、水文等。 (2)人文因素:经济水平、技术、装备等条件,当前的交通运输实际,预测客流、货流未来的发展趋势等。 14 4 4区域交

40、通运输布局的一般原则区域交通运输布局的一般原则 依据运输需求;适度超前;因地制宜;尽量少占土地;发挥综合运输优势;其他:平衡地区发展、适应国 防需要等。 5.5.变化变化:总是处于变化之中。交通运输布局的变化使区域交通运输布局逐渐趋向完善、优化。 补充:补充: 1五种主要的交通运输方式的比较 方式方式优优点点缺缺点点适宜运输货物 铁路运输铁路运输 运量运量大大、速度快速度快、运费较低运费较低、受自然因素影受自然因素影 响小、响小、连连续性续性好好 造价造价高高、消费金属材料多消费金属材料多、占地占地 面积面积大大,短途运输,短途运输成本成本 大量、笨重、长途运大量、笨重、长途运 输的货物输的货

41、物 公路运输公路运输 机动灵活机动灵活、周转速度快周转速度快、装卸方便装卸方便、对各种对各种 自然条件自然条件适应性适应性强强 _ _运量运量_ _小小、耗能耗能多多、成本高成本高、运运 费较费较贵贵 短程、量小的货物短程、量小的货物 水路运输水路运输运量运量大、投资少、成本低大、投资少、成本低 速度速度慢慢、灵活性和连续性差灵活性和连续性差,受受 航道航道水文状况水文状况和和气象气象等自然条等自然条 件影响大件影响大 大量、远程、时间要大量、远程、时间要 求不高的货物求不高的货物 航空运输航空运输 速度快速度快、效率效率高高,是最快捷的现代化运输方是最快捷的现代化运输方 式式 运量运量小小、

42、能耗大能耗大、运费高运费高,且设且设 备投资大、技术要求严格备投资大、技术要求严格 贵重、急需、数量不贵重、急需、数量不 大的货物大的货物 管道运输管道运输 运具和运具和线路线路合二为一的运输方式,运量大合二为一的运输方式,运量大、 损耗小损耗小、安全性能高安全性能高、连续性连续性强强、管理方便管理方便 设备设备投资大投资大、灵活性差、灵活性差流体状的货物流体状的货物 2.2.交通运输方式的选择:交通运输方式的选择:遵循好、多、快、省好、多、快、省的原则 3 3运输方式之运输方式之“最最” (1)运量最大的运输方式:海运运输。(2)投资最大的运输方式:铁路运输。 (3)运费最贵的运输方式:航空

43、运输。(4)速度最快的运输方式:航空运输。 (5)灵活性最大的运输方式:公路运输。(6)连续性最好的运输方式:管道运输。 4 4交通线上交通线上“以桥代路以桥代路”的目的的目的 (1)青藏铁路“以桥代路”是为了保护生态环境, 为动物迁徙提供安全通道; 同时可减少冻土对线路的影响。 (2)京沪高铁“以桥代路”是为了少占耕地,保护有限的耕地资源。 (3)山区交通线“以桥代路”是为了降低交通线的坡度,减少里程,减少运输时间。 (4)城市中交通线“以桥代路”是为了形成立体交通,提高区域交通运输能力。 5.5.(1 1)京沪高速沿线的高铁站的布局有什么特点?)京沪高速沿线的高铁站的布局有什么特点?连接了

44、沿线主要城市;站点分布比较均匀; (2 2)如果高铁站布局过密或过疏如果高铁站布局过密或过疏,会产生哪些问题?会产生哪些问题?过密导致停车频繁,影响运行速度; 过疏不能 满足沿线交通运输需求,不利于经济发展 6 6. .高铁站基本上都设立在城区边缘的原因高铁站基本上都设立在城区边缘的原因 ? ? 促进高铁站所在郊区经济及城镇化的发展;郊区地价低; 不干扰城市内部交通,减少对城区的环境污 染 ,城区地价高 7.7.青藏铁路的建设遇到的问题:青藏铁路的建设遇到的问题:多年冻土、高寒缺氧、生态脆弱、地势起伏较大 8.8.建高架桥或挖隧道的利弊?建高架桥或挖隧道的利弊? 利:利:降低交通线坡度,提高直

45、达性,有效缩短通行里程和通行时间, 提高运输效率;提高运行安全。 15 弊:弊:工程量大,技术要求高,施工难度大,建设资金投入大 二、交通运输需求与交通运输布局二、交通运输需求与交通运输布局 1 1交通运输布局的变化要适应多样的交通运输需求交通运输布局的变化要适应多样的交通运输需求 2.2.交通运输布局需重点关注交通运输需求大的点和线(为什么交通线尽可能连接沿线主要城市?)交通运输布局需重点关注交通运输需求大的点和线(为什么交通线尽可能连接沿线主要城市?) 城市是区域经济发展、客货集散中心,交通运输需求大。因此,城市成为区域交通运输网的节点,区域主 要交通运输线应尽可能连接沿线主要城市。 3.

46、3.交通运输需求有运距、运时、运量、运价、运向等的差异,区域交通运输布局要充分发挥不同运输交通运输需求有运距、运时、运量、运价、运向等的差异,区域交通运输布局要充分发挥不同运输 方式的特点。方式的特点。 4 4交通运输布局应注意不同运输方式之间的衔接和转运效率,形成综合性交通运输枢纽。交通运输布局应注意不同运输方式之间的衔接和转运效率,形成综合性交通运输枢纽。 5 5区域交通运输需求增长的特点区域交通运输需求增长的特点,决定了区域交通运输布局变化的特点决定了区域交通运输布局变化的特点。区域交通运输需求分布的特区域交通运输需求分布的特 点,决定区域交通运输布局的特点。点,决定区域交通运输布局的特

47、点。 三、资金与交通运输布局三、资金与交通运输布局 1 1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影响交通线、站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影响交通线、站点的密度和质量点的密度和质量 经济较为落后的地区,交通线和站点较为稀疏,且质量较低;经济较发达的地区,交通线和站点较为密集, 且质量较高。 2 2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影响交通运输网的完善程度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影响交通运输网的完善程度 区域经济水平高,有足够资金推动交通运输建设的相关技术水平的提高,使交通运输布局受自然条件的限 制大为减弱。 3.3.工业化初期的国家,交通运输的建设比较落后的原因工业化初期的国家,交通运输的建设比较落后的原因 ? 交通建设投资额大,投资回收期长;资金紧张

48、;技术水平低 第第二节二节交通运输布局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交通运输布局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一、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一、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1 1促进其他经济部门的发展促进其他经济部门的发展 (1)交通运输使区域经济发展所需要的资源、产品、设备、劳动力等要素合理流动,实现空间上的优化配置。 (2)交通运输越便利、快捷,经济各要素的流动速度越快、耗时越短、效率越高,实现的产值也就越大。 2 2加强区域间的经济联系加强区域间的经济联系 便捷的交通运输缩短了不同区域之间的时空距离,使一个区域的经济活动可以辐射其他区域,甚至世界各 地,从而加快经济发展速度,提升经济发展水平。 3 3拉动相关行业的发展拉动相关行业的

49、发展 (1)交通运输不只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其本身也是重要的产业,而且还是经济拉动效应明显的产业。 (2)发展交通运输,可以直接拉动原材料、能源、建筑、旅游等行业的发展,增加就业。 4.4.发展交通运输的意义?发展交通运输的意义? (1)(1) 经济意义经济意义 加强区域间经济联系与协作,带动沿线地区经济发展。完善交通运输网,缓解交通运输 压力。 带动相关产业发展。 实现经济要素在空间上的优化配置 促进沿线地区资源开发,将资源优 势变为经济优势 (2)(2) 社会意义社会意义 扩大就业。加强地区间文化交流。 加强民族团结。巩固国防。 加快贫困地区脱 贫致富。 二、影响聚落发展二、影响聚落发展

50、 1 1交通枢纽往往形成规模较大的城交通枢纽往往形成规模较大的城市市 交通枢纽是旅客和货物集散、周转的地方,集聚了大量的服务业和制造业,并促进其他产业的发展,往往 16 会形成规模较大的城市,如我国的石家庄、株洲及许多沿海港口城市。 2 2重要交通运输线路或运输方式的变化会促使商业网点的变化重要交通运输线路或运输方式的变化会促使商业网点的变化 重要交通运输线路或运输方式的变化,会引起区域内客、货运输方向和集散地的变化,从而促使商业网点 甚至商业中心城市的变化,如京杭运河沿线扬州的变化。 扬州兴衰的原因?扬州兴衰的原因? 兴盛原因:兴盛原因:扬州位于京杭运河南北端的中间位置,且是长江航运与京杭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地理 > 人教版(2019) > 必修第二册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2019版)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知识点3.docx)为本站会员(TECH)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