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文本解读】 本文的核心部分是烛之武游说秦穆公的外交辞令。烛之武以一己之力,成 功说服秦国撤军,瓦解了秦、晋对郑国的围困。前人说“烛之武一言,贤于 十万师”,并非过誉。要反复诵读,理清思路,揣摩人物情态,体会对话语 气,把握烛之武说辞的语言艺术和其中蕴含的智慧。此外,还要注意郑文公、 晋文公的话,领会其中体现出来的人物特点。 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一单元 第2课 烛之武退秦师 先秦纵横捭阖的时代早已过去,但先贤们为民请愿、 为国献身的人生之路,至今还启示着今天的我们,在平 凡的岗位上,应该爱岗敬业;即使暂处逆境,也应该不断 磨砺自己,以至终成大器!同时昭示我们应该心怀国难当 头、不计个人安
2、危得失、顾全大局的爱国主义精神。今 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那个动乱的年代,认识一位名为 “烛之武”的老者。 激趣导入 1.掌握重点文言字词句式,如:贰、而、以、何厌之有等。 2.概括文本大意,理清文本层次结构。 3.分析烛之武人物形象以及成功退师的原因和文本详略得当、伏笔照应的写作特色。 4.学习烛之武能言善辩的外交才能,将其运用于生活中。 素养目标 目 录 知人论世 01 初读课文 02 文本研读 03 拓展阅读 04 第一部分 n 知人论世 左丘明(前502年前422年),姜姓,左氏,名明,鲁国 都君庄(今山东省肥城市石横镇东衡鱼村)人。春秋末期史学家、 文学家、思想家、散文家、军事家。师尚父
3、姜子牙二十一世孙, 鲁国太史丘成之子。 继承父位,担任鲁国太史,推荐孔子位国相,撰写左传 (又称左氏春秋)和国语,生动记录西周和春秋时期的 重要史事,详细保存了具有很高价值的原始资料,成为中国传统 史学的创始人和开山鼻祖,尊为“百家文字之宗、万世古文之 祖”。 了解左丘明 左丘明很重视礼的作用左丘明很重视礼的作用。他认为礼是治理国家、安定社会、造福人民的依据和 手段,也是“君子”必须遵行的规范;作为一个君子,首先要把礼和义放在最重要 的地位,“君子动则思礼,行则思义,不为利回,不为义疚”(左传昭公三十 一年)。意思是:一思考问题就要想到礼,一做事就要考虑到义,不为利而丧失 意志,不为义而感到内
4、疚。体现礼的众多礼节也要和义结合,对失礼行为持坚决批 评的态度。 了解左丘明的思想主张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相传为春秋末年鲁 国史官左丘明所作。以春秋的记事为纲,以时间先后为 序,记叙了上起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下迄鲁哀公 二十七年(公元前467年),共二百五十五年的历史,详细 地记述了春秋时期各国内政外交等大小事实。左传也称 左氏春秋、春秋左氏传,与公羊传、谷粱传 合称“春秋三传”。 了解左传 补充: 史书体例 通史:不间断地记叙自古及今的历史事件,如史记。 编年体:以年代为线索编排的有关历史事件,如左传。 国别体:以国家为单位分别记叙的历史,如战国策。 断代史:记录某一时期
5、或某一朝代的历史,如汉书。 纪事本末体:以事件为主线,将有关专题材料集中在一起,首创于南宋的袁枢, 如袁枢的通鉴纪事本末。 纪传体:通过记叙人物活动反映历史事件,如史记。 写作背景 公元前632年4月,晋楚争霸中原,战于城濮,楚军大败。 晋文公尊周攘夷,成为春秋霸主之一。当时,郑国处四战之地, 无险可据,又自无礼于重耳之后,故背晋助楚,因此,郑文公 曾到楚国怂恿楚成王出兵作战。楚败,郑文公内心恐惧,又派 大夫子人九到晋国请罪求和。五月,晋侯、郑伯盟于衡雍(今河 南原阳西)。晋文公受周天子册命与四方诸侯盟于践土(在衡雍 之西),晋文公为盟主,郑参与践土之盟,但晋、郑间的隔阂并 未消除。郑既怂恿楚
6、国出兵攻晋,又盟于晋,这就是文中所言 “且贰于楚也”之“贰”。 烛之武退秦师发生在公元前630年,与城濮之战仅隔两 年。因此,秦、晋围郑可以说是城濮之战的余波。 解 题 烛之武退秦师 烛之武,郑国的大夫。 “之”,介于姓和名之间的语助词。 退:使撤退。 秦师:秦军 第二部分 n 初读课文 n 预习检查 1.明确字音。 氾(fn)南 佚(y)之狐 夜缒(zhu)而出 共(gng)其乏困 为(wi)晋军赐 若不阙(qu)秦 杞(q)子 逢(png)孙 不知(zh) 第三部分 n 文本研读 n 问 题 探 究 【思考1】鉴赏第一段 活动1:解释词语,疏通文意 晋侯、秦伯围郑,以( )其无礼于晋,且贰
7、( )于楚也。晋 军( )函陵,秦军氾南。 因为不专心,从属二主 驻扎 活动2:解读内容 1.试概括这一段的内容及作用 明确 作者开头用简要的文字交代了晋军、秦军伐郑的原因,为后文写烛之武退秦师埋下伏笔。 n 问 题 探 究 【思考2】鉴赏第二段 活动1:解释词语,疏通文意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 )使( )烛之武见秦君,师( ) 必退。”公从之。辞( )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公曰:“吾不能早用子( ),今急而求子,是( )寡人之过也。 然( )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 )之。 假如派遣军队 推辞 古代对男子的尊称这 然而答应 活动2:解读内容 1.试概
8、括本段内容 明确 本段写佚之狐推荐烛之武及烛之武临危受命。这是故事的发展部分。 n 问 题 探 究 活动2:解读内容 2.烛之武一开始为什么没有答应? 明确 烛之武,三朝老臣,但始终得不到升官,在晋国一 直担任“圉正”(养马的长官)。被推荐时,已经年过七 十,须发皆白,身子佝偻,步履蹒跚。冯梦龙东周 列国演义 n 问 题 探 究 活动2:解读内容 3.分析本段三个人物的形象。 明确 烛之武:以国家利益为重,深明大义志士:虽然“臣之壮也, 犹不如人”满腹的委屈和牢骚,但在国难当头,深明大义,以捍卫国家 主权的使命感只身赴敌营。 知难而上的勇士:两军交战,生死未卜;出使秦师,成败难料。 佚之狐:慧
9、眼识英雄的伯乐:“若使烛之武见秦军,师比退。”说明佚 之狐对烛之武的外交才能有足够的了解,对郑、秦、晋三国的形式有充 分的洞察力和预见性。 郑伯:善于听取意见,敢于自我检讨:积极听取佚之狐的建议,让烛之 武去秦国,且在烛之武流露出对之前待遇的不满之时,主动积极承认自 己的过错,并耐心劝解烛之武为国分忧。 n 问 题 探 究 活动2:解读内容 4.分析本段主要的手法 明确 语言描写;正侧面相结合。 n 问 题 探 究 【思考3】鉴赏第三段 活动1:解释词语,疏通文意 晋围郑,郑既( )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 )以烦执 事。越国以鄙( )远( ),君知其难也。焉( )用亡 郑以陪( )邻?
10、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 ) 东道主,行李( )之往来,共( )其乏困( ), 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 )晋君赐( )矣,许君焦、瑕,朝( )济 ( )而夕设版( )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 )之有?既 东封( )郑,又欲肆( )其西封,若不阙( ) 秦,将焉( )取之?阙秦以利晋,唯( )君图 ( )之。”秦伯说( ),与郑人盟( )。使杞子、逢孙、 杨孙戍之,乃还。 已经自言冒昧的谦辞 把当作边邑远地,指郑国哪里 增加“以之为”的省略,把它作为 外交使者同“供”,供给缺少的资粮 给予恩惠在早上 渡河修筑防御工事满足 使成为疆界延伸、扩张侵损、削减 从哪里句首语气助词,表示希望、祈
11、请 考虑同“悦”,愉快、高兴结盟 n 问 题 探 究 【思考3】鉴赏第三段 活动2:解读内容 1.试梳理烛之武劝退秦军的过程 明确 “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坦言知亡,避其锐气。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主”到“君之薄也”阐明利害,动摇秦军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到“君亦无所害”替秦着想,以利相诱 “且君尝为晋军赐矣”到“君之所知也”以史为鉴,挑拨秦晋 “夫晋,何厌之有?”到“唯君图之”推测未来,劝秦谨慎 n 问 题 探 究 【思考3】鉴赏第三段 活动2:解读内容 2.分析本段人物的形象特点 明确 烛之武:不卑不亢,机智善辩辩士 秦伯:善于权衡利弊 n 问 题 探 究 【思考4】鉴赏第四段 活动1:解
12、释词语,疏通文意 依靠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 )夫人( )之力不及此。 因( )人之力而敝( )之,不仁;失其所与( ),不 知( );以乱易整,不武。吾其( )还 也。”亦去( )之。 损害结交、同盟 同“智”,明智 语气助词,表商量或希望语气 离开 没有那人,指秦穆公 n 问 题 探 究 【思考4】鉴赏第四段 活动2:解读内容 1.概括本段内容 明确 这一段写晋军撤退,郑国解围,这是故事的尾声。 2.分析晋文公的想象特点 明确 虽贪婪,但理智,能隐忍不拔,随机应变,审时度 势,雄才大略。 n 问 题 探 究 【思考5】你认为烛之武成功退师的原因是什么?进行一定 的阐述。 明确 善
13、于分析利弊,处处为秦着想;善于利用矛盾; 善于揣摩心理;语言艺术:“忠言顺耳”;两国之 间矛盾本身就不大 n 问 题 探 究 【思考6】概括本文的主要特点 伏笔与照应得当。文章开头交代秦、晋围郑的原因(矛 盾小)、驻军,为退秦军设伏笔;“夜缒而出”照应前文 的“国危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微夫 人之力不及此”体现出秦、晋貌合神离的同盟关系,为秦 郑联盟提供了条件。 情节波澜起伏。大军压境佚之狐荐烛之武烛之 武辞晋公平息烛之武的怨气烛之武出使退敌成 功子犯建议攻秦兵晋公再晓之以理。 叙事详略得当。详:烛之武推辞;烛之武退秦师;晋文 公令退兵原因。 略:其他经过。 本文记叙了烛之武以
14、一己之力,凭借对时局的洞若观火和过人的辩才,终于使郑 国免于灭亡,表现其临危不惧、解除国难的精神以及能言善辩的杰出外交才能。 明晰主旨 第四部分 n 拓展阅读 左传的“闲笔” “闲笔”不是游离于叙事主题之外对无关紧要情节的描述,而是叙事结构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左传开启 的一种独特的文学笔法。从左传中大量的细笔,趣笔,奇笔,偶笔的运用上看“闲笔”已经是春秋时期历史 文学的历史转向,标志着一种自然轻松充满趣味的文学笔法的成熟。 左传叙事往往愈是紧张处,愈使用“闲笔”,以缓解惊心动魄的历史故事带来的某些精神压力,从而制 造一种紧张与悠闲参差错落的美学效果。左传叙事常常在宏大处用“闲笔”,由细琐的世俗生
15、活,显现恢宏 的政治主题,从而组成巨细映衬,大小对比的叙事单元,表达一种小事件推动大历史的历史观念。 春秋人对优游闲暇从容不迫的审美精神有特别的喜爱。襄公二十四年晋楚棘泽之役;晋人张骼、辅跞向楚军 挑战,二人毫无畏惧,坐在战车上一面弹琴,一面冲入楚军阵营。这种从容镇定的悠闲,不仅表现在战场上的从 容不迫,也转化为春秋文学的精神品格。“闲笔”写出了春秋人的精神世界,也表现了春秋文学的艺术品格。 n 拓 展 阅 读 “闲笔”往往描写的是看似无关紧要的小事件,却具有叙事结构与主题的双重意义。从结构上说,历史的发展过程总是起 伏跌宕的,“闲笔”的加入更能揭示历史的真实“闲笔”往往是”正笔”的有机构成,
16、没有了“闲笔”,“正笔”也显得呆板 僵滞,失去了生命的活力。而从主题上说,“闲笔”常常通过小事件,小情趣显示历史的大主题,大格局。彻底说来,“闲笔” 比”正笔”更突显了左传在文学史上的思想跨越和艺术进步。 左传常常在风云激荡处宕开笔墨,写出一两件小事件、小情节,以小事件显示大历史发生的具体情景,以细微处展示 大人物真实的心理动态。左传定公十年,宋景公宠爱向魋,将公子地的四匹白马转送给向魋,引起公子地的不满,向魋准 备逃亡,宋景公伤心欲绝,竟然“目尽肿”,一个细节写出了景公内心的无限悲伤,这是中国叙事文学第一次写出一个人双泪 长流两目红肿的动人细节。 钱锺书管锥编有“一饭之恩仇”的论述,他指出,
17、一饮一饭,分配不均,看似小事却往往引发政治的连环报复,甚至 造成激烈的流血冲突、朝野动荡。左传中有很多这样的事件记载。宣公四年,郑国大夫子宋、子家一起朝见,子宋以其 “食指动”预言此日“必尝异味”而恰逢郑灵公烹制楚人送来的大鼋,两人相视而笑。郑灵公故意召见子宋而不分给他大鼋, 子宋染指而出,两人最终杀死了郑灵公。襄公二十八年记齐国“公膳日双鸡”,而饔人却将鸡更换成鸭子,御者又换掉鸭肉只 送上肉汁残汤,这让子雅、子尾愤怒异常,从而导致齐国庆氏集团被逐事件的发生,而这场宫廷流血事件又恰恰改变了齐国的 政治走向,致使陈氏家族在崔、庆之乱中渔翁得利,篡取了齐国的政权。 “细笔”不细,”闲笔”不闲,左传的眼光是独到的,宏大的历史往往从细微处走来,大历史常常是由一连串小事件 构成的。 (摘编自光明日报) n 素材积累 左传名句 1.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2.不义不昵,厚将崩。 3.夫有尤物,足以移人。 4.世有无妄之福,又有无妄之祸。 5.筚路蓝缕,以启山林。 6.弈者举棋不定,不胜其耦。 7.修己而不责人,则免于难。 8.恕思以明德,则令名载而行之,是以远至迩安。 9.冬无愆阳,夏无伏阴,春无凄风,秋无苦雨。 10.川泽纳污,山薮藏疾,瑾瑜匿瑕。 结 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