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69 实用类文本常见考点:理解重要概念含义(提升训练)(原卷版).docx

上传人(卖家):春光无限好 文档编号:1847715 上传时间:2021-11-07 格式:DOCX 页数:64 大小:1.18M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专题69 实用类文本常见考点:理解重要概念含义(提升训练)(原卷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4页
专题69 实用类文本常见考点:理解重要概念含义(提升训练)(原卷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4页
专题69 实用类文本常见考点:理解重要概念含义(提升训练)(原卷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4页
专题69 实用类文本常见考点:理解重要概念含义(提升训练)(原卷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4页
专题69 实用类文本常见考点:理解重要概念含义(提升训练)(原卷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专题专题 6969 实用类文本常见考点:理解重要概念含义实用类文本常见考点:理解重要概念含义 【提升训练】【提升训练】 一、一、实用类文本实用类文本文本阅读文本阅读 (2021全国高三专题练习)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当前二十一世纪正迎来以互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为主要内容的新一轮技术和产业变革 的浪潮,这样的时机可以说是百年一遇。 正是在这样大的时代背景之下,2015 年 12 月 16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上提出了 推进“数字中国”建设, 从国家层面对中国信息化进行顶层设计和统筹部署, 这对于更好更快地推动中国经济 社会的数字化转型升级和国家数

2、字竞争力提升具有极为重要的战略意义。当前全球经济已经进入下行通道, 逆全球化思维盛行,同时工业经济加速向数字经济和智能经济转型升级。新基建契合的正是新一轮技术和 产业变革浪潮这个“新”机遇,与“数字中国”战略一脉相承。 (摘编自吴绪亮新基建与数字中国发展的战略逻辑 , 中国经济时报2020 年 4 月 23 日) 材料二: 当今,世界各国纷纷抢占数字世界制高点,数字国家的建设风生水起。对我们国家而言,以“数字中国” 为抓手,实现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就是抓住了数字时代的最核心竞争力。“数字中国”建设,是治 理路径、方法、执行实施、结果复盘的全方位创新实践,也进一步推动经济、政治、文化、科

3、技、生态文 明等各领域的变革再造和重塑。在治理能力竞争的赛道上,我们通过“数字中国”的建设基础,驰而不息。我 们已经看到,中国在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文明等领域信息化建设已经有不少成功案例。今后通 过数据的互联互通、共享创新,创造出基于人、事、物、数据的运营平台,在有域无疆的,新的数字世界 里,根据多维度的数据对物理世界的治理进行创新和重构。 (摘编自王晶“数字中国”助推国家治理现代化 , 学习时报2019 年 11 月 22 日) 材料三: 中国数字经济发展白皮书显示,2019 年中国数字经济增加值达到 35.8 万亿元,数字经济占 GDP 的比重达到 36.2%,而 2005 年这一

4、比例仅为 14.2%。值得一提的是,2019 年数字经济对 GDP 增长的贡献率 达到 67.7%。数字技术已经成为驱动中国经济增长的核心关键力量。 突如其来的疫情让国际市场明显萎缩,尤其对于传统产业来讲,伤害更为明显。但在福建长乐,当地 积极拥抱互联网,加速实施数字技术改造传统纺织业,很多公司厂房里,曾经人头攒动的场景不再,眼前 是有序挥舞的机械臂和无处不在的传感器有理由相信,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5G 和区 块链等数字技术的广泛应用,将进一步提升传统产业生产效率,激发传统产业发展活力,加快传统产业升 级改造的步伐。 今年以来,各地加速布局 5G 网络、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福

5、建省提出三年基本建成国家东南区域 网络枢纽和海上数字丝绸之路信息通信枢纽;浙江省计划三年投资近万亿元,建设新型基础设施投资领先 的标杆省份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全国累计开展 5G 创新应用 400 余项,在建“5G工业互联网”项目 600 余个,不仅持续拉动投资,也正激发中国经济内在活力。 (摘编自秦平期待数字中国战略进一步智能引领高质量发展 ,中国网 2020 年 10 月 13 日) 1下列对“数字中国”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推进“数字中国”建设,是我国在二十一世纪新一轮技术和产业变革的浪潮来临这一大的时代背景之下提 出的,具有极为重要的战略意义。 B推进“数字中国”建

6、设,是从国家层面对中国信息化所进行的顶层设计和统筹部署,当前的“新基建”与“数 字中国”战略是一脉相承的。 C我们国家以“数字中国”为抓手,抓住了数字时代的最核心竞争力,抢占了数字世界的制高点,在信息化 建设方面产生了许多成功的案例。 D我国“数字中国”战略的推行,促进了大数据、人工智能、5G 和区块链等数字技术的蓬勃发展,开始融 入并影响我国经济社会的各行各业。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通过数据的互联互通、共享创新,我们可能创造出基于人、事、物、数据的运营平台,这有助于我们对 社会治理进行创新和重构。 B2005 年我国数字经济占 GDP 的比重为 14.2%

7、,2019 年这一占比已经达到 36.2%。这组数据表明,数字 技术驱动了我国经济的增长。 C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了我国传统产业,数字技术有助于改造传统产业,将进一步提升传统产业生产效率, 激发传统产业发展活力。 D为了抵抗全球经济下行的压力,扭转西方国家逆全球化思维,2020 年以来,我国各地加速布局 5G 网络、 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 3推进“数字中国”建设有哪些现实意义?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2021全国高三其他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智慧城市”的概念最早是由 IBM 的“智慧地球”概念逐渐演化而来的,它以互联网、信息技术、物理终 端设备为基础,强调智能化、便

8、捷化、效率化,最终目的是改进城市管理的方式,节约成本和资源,创造 生态宜居的环境,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从概念可以看出来,智慧城市的实质是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实 现城市智慧式管理和运行,进而为在城市中生活的居民创造更美好的生活,促进城市的和谐、可持续发展; 是以“城市居民”为中心,以信息化来服务大众,进而创造出安全、便捷、高效的人类生存环境。目前,我国 正处于城镇化加速发展的时期,部分地区“城市病”问题日益严峻。为解决城市发展难题,实现城市可持续发 展,智慧城市建设已经成为应对我国城镇化加速发展、城市信息化深入推进和城市经济转型的重要战略举 措。 在全球智慧风潮和国家政策的鼓励下,我国很多城市都

9、已经迈开了智慧城市建设的步伐,并且经过一 系列的探索,我国的智慧城市建设也取得了阶段性的成绩,而且很多城市已经意识到了从居民的需要出发 进行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性。比如,2015 年,北京推出了建设“健康北京”“平安北京”“畅通北京”“宜居北京” 等重要政策方针,实施“五个北京”的政策方针是为了提高北京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虽然每个“北京” 都有自己的中心点,但都是“以人为本”这一智慧城市发展理念的具体体现。还有“智慧天津”形成了“以人为 本、技术带动”的建设风格,为了把更多开发出来的智慧应用为居民所用,天津市会在接下来的三年里着重 发展智慧医疗、 智慧社保、 智慧教育、 智慧旅游等 8 个重

10、要项目。 广州为了发展好智慧城市这个“智慧”项目, 在 2011 年确立了自己的城市发展理念,即低碳经济、幸福生活、智慧城市,并制定出了相应的“智慧框架结 构”。 智慧城市已经逐步成为城市发展的潮流,潜力无比巨大。但是在智慧城市火热建设的表象之下,有些 问题也已经逐渐显现出来。 城市中的主休是城市居民,惠及民生应是智慧城市的根本目的,智慧城市建设应利用新信息技术努力 为居民服务。但是。当前国内智慧城市建设中同样存在“跟风”问题,不少城市在缺乏对真实需求的判断和对 真正建设路径的把握的情况下盲目开展建设,重建设投入,轻绩效提升,缺乏统筹规划和综合协调,一味 追求“高大上”,缺乏应用实效。 随着社

11、会的不断发展,城市治理的模式也不应再以政府为单一主体,而应更多地吸纳民众以及其他组 织共同参与治理。但是目前我国大多数智慧城市的建设依旧是以政府为主体,在制定以及执行政策时,缺 乏大众的参与, 因此大部分居民对于智慧城市这个概念依旧不了解, 大部分人认为这只是政府提出的“噱头”。 在智慧城市建设提速的同时, 中国很多城市的个性逐渐被“模糊化”。 有很多城市在智慧城市项目的建设 中“随大流”的心态严重, 只是一味地借鉴国内外优秀城市的技术模式, 而忽视了本城市发展的定位和文化特 色,主要表现为“千城一面”现象。 (摘编自李琴我国智慧城市发展的现状和策略研究 , 视听2017 年第 9 期) 材料

12、二: 在此次抗击疫情的过程中,智慧城市系统充分发挥优化城市管理和服务的作用,其中包括对建筑智能 化促进应急医疗基建需求的快速响应,以最短时间、最高效率完成武汉火神山和雷神山医院的建设,以及 利用数字化防疫防控解决方案辅助政府决策,实现集中指挥调度。与此同时,远程医疗、5G 与人工智能、 大数据、云计算等在重大疫情抗击中的应用结合,展示了智慧城市和通信科技的力量。 智慧城市运营管理中心的数据分析及资源整合共享在此次抗击疫情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打破了各部门、 各行业的孤岛式运营模式,实现了跨职能跨业务的联动。数字化防疫防控解决方案利用城市各个应用系统 采集的大数据,对疫情的发展进行分析,辅助政府决策

13、。例如,数字化防疫防控解决方案利用手机信令数 据、移动互联网数据分析人员流动情况;利用公共交通工具实名购票数据分析与感染人员同乘情况;利用 视频人脸识别与交通卡口数据发现、追踪感染人员和车辆情况;利用高精仪器热成像技术实现无感、无接 触高精度体温检测,识别高温人员并将信息同步推送至控制中心。在发生城市突发公共事件的情况下,把 各部门、各行业的数据集中展示在指挥中心大屏上,一方面便于集中指挥调度,另一方面能通过对智能交 通设施、智能基础设施的自动控制系统对城市运营进行实时调整和控制。 本次疫情的出现和重大危害也为智慧城市的建设敲响了警钟。在未来,智慧城市解决方案将更加追求 人、空间和科技的紧密融

14、合,强化服务职能和增强城市空间规划的协调性、合理性,将会深刻地影响每一 个人的生活。 未来智慧城市的建设,应当以人为本,注重公共卫生健康,强化城市的服务职能,建立长期有效的人 民生命财产安全保障机制,惠及人民群众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盲目追求经济效益,忽略城市人文关怀, 将使城市在遇到突发危机时变得不堪一击。 智慧城市的规划涉及面广、连续性强。因此智慧城市的规划需符合城市长期发展的战略要求。疫情下 频频发生的失误正是城市空间规划在顶层设计时未能考虑完全和信息化等方面规划不足引起的。未来智慧 城市规划应当合理布局物质生产和流通空间,均衡布局公共资源,与城市整体空间规划相协调。 以新型冠壮病毒为代表

15、的传染病影响了各行各业的正常运行,从一定程度上启示了未来智慧城市各行 业间紧密关联的重要性。各有关部门应打破过去各司其职、互不干扰、数据权属不清、共享难度高的现状, 利用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技术,将触及城市生活各方面的安防、交通、物流、医疗、教 育、办公、政务等信息进行全方位整合并实时共享,促使城市更为高效地运行及管控。 (摘编自共克时艰,智慧抗疫 ,搜狐网 2020 年 2 月 12 日)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目前,我国正处于城镇化加速发展的时期,面对日益严峻的“城市病”问题,智慧城市建设将是重要战略 举措。 B我国大多数智慧城市的建设是以政府

16、为主体的,缺乏民众与其他组织的参与,因此缺乏统筹规划和综合 协调。 C2020 年智慧城市数字化防疫防控,实现了跨职能、跨业务的联动,利用大数据分析疫情,辅助政府决策, 作用巨大。 D此次疫情的出现为智慧城市的建设敲响了警钟,未来智慧城市的建设应当把通信科技的应用放在首要的 位置。 5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很多城市已经意识到创建智慧城市的重要性,有的城市建设已取得了阶段性的成绩,其中,广州最 早提出了“智慧”发展理念。 B智慧城市的建设如果一味地借鉴国内外优秀城市的技术模式,而忽视了自己城市的特点和定位,就可能 出现“千城一面”的现象。 C面对突发公共事件,指挥中心利

17、用城市各个应用系统采集的大数据,既便于集中指挥调度,又能对城市 运营进行实时调整和控制。 D智慧城市在此次抗击疫情中的表现,让我们认识到技术的应用、网络建设、数据分析及资源整合共享等 是建设智慧城市创建的重要因素。 6下列说法中,不能体现智慧城市系统发挥应急管理和服务作用的一项是() A许多城市全城或全区统一使用健康二维码。 B5G 云端医护助理机器人火线上岗。 CVR 在线课程平台提供优质课程资源。 D“云平台”采用智能算法提供数据支持。 7请结合材料一的内容,给“智慧城市”下一个简要定义。 8请简要梳理材料二的行文脉络。 (2021北京密云区汇文中学)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各题。 材料一 近

18、年来,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给汽车工业带来了革命性变化的机会。与此同时,汽车智能化技术正 逐步得到广泛应用,这项技术使汽车的操作更简单,行驶安全性也更好,而其中最典型也是最热门的未来 应用就是无人驾驶汽车。也许这一趋势能使无人驾驶汽车比新能源汽车更早走入大众的生活。 无人驾驶,是指通过给车辆装备智能软件和多种感应设备,包括车载传感器、雷达、GPS 以及摄像头 等,实现车辆的自主安全驾驶,安全高效地到达目的地并达到完全消除交通事故的目标。美国 NHTSAC(美 国国家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分 5 级定义汽车的自动化等级:0 级,由驾驶员驾驶;1 级,具备 1 种以上自 动化控制功能(如自适应巡航和车

19、道保持系统 ACC 等) ;2 级,以汽车为主体执行多种操作功能;3 级,当 以汽车为主体的驾驶行不通时可指示驾驶员切换为手动驾驶;4 级,完全可以无人驾驶。 如今,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涉足这块领域,将尖端的 IT 技术运用到汽车领域中,希望为消费者驾车出 行带来更多美好体验。麦肯锡(全球管理咨询公司)预测,到 2025 年无人驾驶汽车可以产生 2 000 亿1. 9 万亿美元的产值;市场研究公司 IHS 预测,2035 年 4 级完全无人驾驶车每年销量可达 480 万辆。对任何一 个行业而言,这都具有足够的市场诱惑。 国外著名汽车企业及 IT 行业巨头谷歌都竞相着手研发无人驾驶汽车技术,研发进

20、程十分迅速,不少研 发车型已接近量产。 (取材于杨帆的相关文章) 9根据材料一,对“无人驾驶汽车”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比新能源汽车更早走入大众生活B已经实现了车辆的自主安全驾驶 C车辆需装备智能软件和感应设备D以汽车为主体执行多种操作功能 10根据材料一推断,无人驾驶技术的普及离不开的两个关键因素是() A技术问题和资金问题B资金问题和动机因素 C动机因素和市场需求D市场需求和技术问题 材料二 无人驾驶技术研究过程中安全一直是其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而环境中的动态障碍物如行驶中的机动 车、自行车和行人等是对无人驾驶汽车行驶安全影响最大的因素。为了能够保证无人驾驶汽车在行驶过程 中不与动态障

21、碍物发生碰撞,需要满足三个条件。首先,无人驾驶系统要可靠地检测并跟踪周围对行驶有 影响的动态障碍物,这需要传感器精确测量出障碍物的位置变化,并能够提取出障碍物特征用于不同时刻 的障碍物之间的匹配与运动状态估计;其次,需要识别动态障碍物的种类,不同的障碍物具有不同的运动 特性,对无人驾驶汽车采取的应对策略有很大影响;最后,必须能够预测动态障碍物的轨迹,这对碰撞检 测以及避撞动作至关重要。 动态障碍物的类型影响着无人驾驶汽车的避撞行为决策。对行人,无人驾驶汽车会优先采取减速停车 的避撞策略,而对动态车辆则会采取更加灵活的避撞策略,如换道或减速。障碍物类型也会影响动态障碍 物轨迹预测使用的方法。传统

22、的障碍物识别方法使用的是实时检测障碍物几何轮廓特征,但激光雷达数据 的稀疏性会造成特征少,最终导致识别率低,所以无人驾驶汽车动态障碍物识别的关键问题是如何有效利 用激光雷达数据提高动态障碍物的识别率,为更加合理的避撞决策提供障碍物类别信息支持。 由于动态车辆速度较快且是最主要的交通参与者,要避开与动态车辆的潜在碰撞危险,不但需要获得 动态车辆当前的运动状态,还需要准确预测其未来一段时间的轨迹,所以需要 重点研究动态车辆轨迹预测 方法,但动态车辆的运动轨迹受到驾驶员的驾驶行为意图控制,使用运动状态不变的运动模型或运动状态 变化速度不变的运动模型都难以准确预测出其未来轨迹,所以动态车辆的驾驶行为意

23、图检测是轨迹预测的 基础,如何完成驾驶行为意图检测 并根据驾驶意图预测出准确的行驶轨迹是动态车辆轨迹预测的关键问题。 (取材于黄如林的相关文章) 11根据材料二,下列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无人驾驶技术研究过程中首要解决的问题是安全问题。 B无人驾驶汽车对行人、动态车辆的避撞策略都有减速。 C利用激光雷达数据,就可以提高动态障碍物的识别率。 D动态车辆轨迹预测的基础是检测驾驶行为的意图。 12下列诗句中适合做增强行路安全意识主题标语的一项是() A舶胪万里来往,有祷必安全。 (赵师侠诉衷情 ) B泾溪石险人兢慎,终岁不闻倾覆人。 (杜荀鹤泾溪 ) C彩笔题桐叶,佳句问平安。 (吕渭老水调

24、歌头 ) D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岑参逢入京使 ) 材料三 与人类其他早期科技发展不同,人工智能具有很强的自主性特征,人工智能系统已经可以在不需要人 类的操作和监督下独立完成部分工作,例如 GoogleX 实验室研发的全自动驾驶汽车,不需要驾驶者就能启 动、行驶以及停止。伴随人工智能系统这些特征而来的就是各种问题和挑战,从法律的角度来讲,目前主 要体现在个人隐私(数据)保护和责任划分与承担等方面,这也是各国在人工智能发展过程中重点关注的 问题。个人隐私(数据)保护是各国立法长期以来关注的核心议题之一,欧盟甚至将其上升到人权的高度。 责任划分和承担问题也是人工智能发展面临的主要法律

25、挑战。目前,关于人工智能的责 任问题已经出 现,各方也在积极探讨如何对人工智能的责任进行划分和界定。联合国教科文 组织与世界科学知识与技术 伦理委员会关于机器人伦理的初步草案报告中对机器人的责 任进行了探讨,报告提出了 一个可行的 解决办法,即:采取责任分担的解决途径,让所有参与到机器人的发明、授权和分配过程中的人来分担责 任。IEEE(美国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协会) 合伦理设计:利用人工智能和自主系统最大化人类福祉的愿景 提出的基本原则之二就是责任原则。责任原则涉及如何确保人工智能和自主系统是可以被问责的。其指出, 为了解决过错问题,避免公众困惑,人工智能系统必须在程序层面具有可责性,证明其为什

26、么以特定方式 运作。为此,IEEE 对不同的主体在人工智能责任方面的应当采取的措施进行了详细阐述,即:立法机构应 当阐明人工系统开发过程中的职责、过错、责任、可责性等问题,以便于制造商和使用者可以知晓其权利 与义务;人工智能设计者和开发者在必要时考虑使用群体的文化规范的多样性;利益相关方应当在人工智 能及其影响超出了既有规范之外时一起制定新的规则;自主系统的生产商和使用者应当创建记录系统,记 录核心参数。 (取材于何波的相关文章) 13如果你是一名投资者,近期要选择人工智能无人驾驶汽车行业进行投资,请根据以上三则 材料,概括 投资这个行业可能面对的有利因素和问题挑战。 (2021辽宁大连市高三

27、一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在梳理了数字史学与数字人文的差异后, 我们发现数字史学在很大程度上具有“未来式”的气质。 在许多 场合,当数字史学的项目用漂亮的可视化工具得到呈现,志得意满的讲述者描绘为得到这些数据如何辛苦 后,他们往往被追问的问题是:然后呢?这些形象的呈现说明了什么?是否经得起质疑?类似的问题似乎 还没有进入到数字史学专家的研究视野。从史学的专业态度看,许多数字史学的项目,都属于未完成品, 它们往往只提供了材料,但是对材料缺乏必要的深度研究。 造成这种状态的重要原因有两个: 首先,数字史学的许多参与者是基于对技术的兴趣加入进来的。虽然数字人文的工具越来越方便,但

28、 不是说你在博客上发表研究成果,运营微信学术公众号,就说明你在进行数字史学研究。数字史学仍然有 一定门槛,需要学者对数字工具有一定了解,甚至最好能够成为勒华拉杜里所谓的会编程的历史学家。目 前从事这个领域的都是由满腔热情支撑的年轻人,他们对新生事物有强烈的好奇心但是传统研究功力可能 还不够。他们只学会了运用绚丽多彩的工具,但还没有能力去解释。另一方面,参加数字人文论坛的专家, 都来自不同学科,他们只能就技术问题展开讨论,在具体研究面上,可能提不出专业的问题,无法让数字 史学的项目获得专业分析上的精进。 其次,数字人文研究所强调的“数据驱动”可能偏离了史学研究的路径。传统史学研究是论证驱动的,擅

29、 长分析问题,而数字史学研究者在数据驱动的思维指导下,花费大量精力去转换、提取、清洗数据,以为 数据的获取就是研究本身,显然背离了史学研究的精髓。即使在公众史学领域大展拳脚的数字史学项目, 也由于公众史学注重普及的特性,而在问题的论证上存在先天的不足。然而,只要历史学还要致力于学术 问题的分析与解决,或者像学者指出的那样,新一代史学家应该更加关注“出思想”,那么数据驱动就远远无 法满足历史学的专业需求,数字史学专家若仅停留在“数据”的层面,这个学派的未来就难以为继。 (摘编自王涛“数字史学”:现状、问题与展望 ) 材料二: 正如古腾堡印刷术的发明,推动了欧洲近代化进程中思想的传播和知识的普及,

30、数字技术的革命更进 一步改变了知识世界的图景。历史学与新媒体相结合所诞生的数字史学,迎合了晚近以来历史学写作朝向 大众化的趋势,成为公众史学运动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与传统史料相比,数字化史料具有了前所未有的开放性。传统的纸质史料,如图书和档案,不论其存 世数量还是保存地点都是封闭的,有的文献本身可能就是珍本孤本,即便有印刷或抄录的版本,流传数量 一般也较为有限。通过互联网平台,网络数,据库、网络图书馆可以直接将数字化之后的史料呈现到用户 的终端。研究者与史料之间,不再有空间的阻隔;研究者与研究者之间,也不再有身份的差异。 数字史学进一步践行了 20 世纪 60 年代以来历史学“自下而上”的趋向

31、, 更加走向平民化和大众化。 数字 史学的研究成果不再只是传统的学术专著和论文的形式,通过网络、影像等新媒体的呈现,极大地扩大了 历史学的受众范围。与此同时,它也极大地鼓励了业余历史研究者的积极参与。以维基百科为例,它自建 立之初即将自己定位为一部包含人类所有知识领域的百科全书,并作为一个开放源允许大众广泛参与。在 约 3500 万注册用户中,有近 8 万名积极的写作者和编辑者,其中大多都是业余的普通网民。 与传统史学不同,数字史学毫不拘泥于形式,结合数字技术的发展也呈现出形式的多样性。不仅文字、 图像、动画、音频、视频、超文本等,均可以通过数字的形式呈现,而且在数字数据库和网络图书馆建设、

32、网站演示、历史地理信息系统、单机光碟和软件开发、电子出版、多平台应用、甚至电子游戏开发等方面, 都有广阔的前景。 数字史学有着传统史学无法比拟的互动性。如果数字史学仅是网站演示或光碟形式的话,它同传统史 学的差别只是改换了一种新的传播载体而已,都只是单向的内容发布。但自近十年前,基于网络平台由用 户主导生成内容的互联网产品模式, 也就是 Web2.0 技术的成熟, 更是极大地推动了数字史学的前进。 Web2.0 的分享机制,使得普通人不必精通计算机程序设计就可以利用网络发表自己的观点。在这样的平台上,专 业历史学家、业余研究者乃至普通读者,都可以展开交流和对话,数字媒体改变了传统的、单向的读者

33、与 作者、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关系。 综上所及,数字史学与公众史学有着诸多的交集和共性。数字史学的发展为更好地开展公众史学的实 践活动,提供了史料的前提和保障,在技术上为普通人参与历史研究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平台,进一步丰富 了历史学的内容和形式,并改变了历史学的形态。 (摘编自周兵历史学与新媒体:数字史学刍议 ) 1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虽然当下的数字史学项目取得一些成绩, 但是从专业的角度来看,这些数字史学研究项目尚属于“草创 品”。 B从事数字史学研究的年轻人,热情满腔,对新生事物具有强烈的好奇心,但是在传统研究方面功力还不 够。 C数字史学的研究成果扩大了历

34、史学的受众范围,也极大地鼓励了业余历史研究者的积极参与,使其更加 平民化。 D毫不拘泥形式的数字史学,具备了数字技术所能呈现的多种形式,使得它在未来许多方面都有了广阔的 前景。 15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个历史学专业的博士生如果掌握了数字工具,对编程比较精通,那么就有可能成长为一名数字史学专 家。 B如果数字史学家在“数据驱动”的同时能够致力于学术问题的分析与探讨,数字史学还是有发展前景的。 C 维基百科作为历史研究的一个平台, 大量业余研究者的积极参与, 体现了数字史学平民化大众化的特点。 DWeb2.0 的分享机制,使得数字史学改变了传统的、单向的读者与作者、生产者

35、与消费者之间的关系。 16根据材料内容,下列不属于数字史学研究的一项是() A通过网络数据库研究数字化史料 B中国知网上发表史学研究的成果 C到图书馆去查阅某珍本孤本史料 D通过腾讯会议进行史学交流对话 17材料二使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简要说明。 18有人认为,材料一和材料二对待数字史学的态度截然不同,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 (2021四川攀枝花市高三二模)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各题。 材料一 诗词大家叶嘉莹说:“德有很多种,有健者之德,有弱者之德这是我假想的一个名词。它有一种持 守,这个道德是在被压抑之中的,不能够表达出来的,所以我说这种美是一种弱德之美。“弱德之美不是 说你软弱就是美,是说

36、你要坚强地持守自己,严格要求自己,自己把自己持守住了。无论多么艰难困苦, 我都尽到了我的力量、尽到了我的责任,我觉得我有弱德之美,但是我并不是一个弱者。”她深受儒家文 化的影响,“弱德之美”不是示弱,而是“行有不得反求诸己”,是主动修身严于律己,是在逆境困难中有所持 守,是儒家的“穷则独善其身”。 (摘编自读懂叶嘉莹,从“弱德之美”开始 ) 材料二 掬水月在手表现出叶嘉莹的漂泊羁旅之愁、丧母失女之痛、寻根踏祖之趣、传道授业之乐,难能 可贵。叶嘉莹难忘顾随先生之师恩,讲述顾随授课、批改作业、和诗的情况,影片运用声音的叠加方式去 表现师生的和作“纵横已是春寒了,耐它风雪耐它寒”,将词作的美感与心灵

37、相契的师生道义一并传递出来。 影片展示了叶嘉莹许多手写的研究笔记、信件以及照片、物件,电影并不是机械地摆拍这些物件,而是尽 量将物件与时代背景、事件、人物交融起来。比如,将叶嘉莹的单人照片与诗作一并呈现,银幕左边是照 片的蒙太奇展现,右边是词作的浮入。照片叠加的是人物在不同年龄的面貌,表现的则是流逝岁月中坚忍 镇静的个体形象。空镜头亦是影片一大特点,镜头对准优美的自然风景、苍凉的壁画、斑驳的石壁,辅之 以日本音乐家佐藤聪明关于秋兴八首的配乐,营造一种具有历史感的东方影像美学。 (摘编自记录叶嘉莹的诗词人生 ) 材料三 电影中有许多看似和主题无关的传统文化展示,比如细腻地去拍摄一片青瓷,一袭精美

38、的丝绸旗袍, 一尊斑驳的摩崖石刻,这些空镜头堆叠出诗的韵味。一首诗不能太实,再浓而烈的感情,也需要有一两笔 荡开来,写写山里的叶子,香炉里快燃尽的灰,地上的月光。看似没有关联,但反而是最触摸心灵的东西, 更见诗人的火候。不少观众喜爱它诗意的镜头和唯美的表现形式,但也有人批评其叙事的支离破碎和过于 软性的细节选取,仿佛不足以支撑起叶嘉莹一生的创举和身后波澜壮阔的时代。这也许是因为, 掬水月在 手选择了一种诗性的创作方式,而在体裁里,它更近乎一首婉约词。 (摘编自:一首用影像写出的婉约词 ) 材料四 这种充斥着全片没完没了的关于壁画、建筑、碑刻、花草、山川的缓慢空镜多得简直让人生厌,尤其 是伴随着

39、一种故作深沉的吟唱,完全没有厚重朴直之感,像是一个被精心包装过的装饰品,华丽而空洞, 与叶嘉莹平日里诚朴自然的作风毫不相称。 且不说电影稀巴烂的结构和支离破碎的时间线索,就是值得讲述的故事点也常是不痛不痒地带过。另 外,略微认真读过叶嘉莹著作或者看过她的讲演的人,应该知道叶嘉莹的影响,一方面是专业的学术成就, 一方面是她引渡无数普通读者通往诗词国度的无上之功。而她给普通人最多启发的是怎样读古典诗词的方 法,即她的核心概念“兴发感动”。全片不见“兴发感动”这四个字的出现,反倒是大谈特谈叶嘉莹学术生涯中 一个非常小的一块概念即“弱德之美”。最重要的是,听她讲杜甫何以成为杜甫、陶渊明何以成为陶渊明、

40、苏 轼何以成为苏轼、辛稼轩何以成为辛稼轩,剥茧抽丝,细细道来,真似三四月的春风拂面。然而,影片中 多选软性的花间一脉的词作,词纵然不差,但终究说明不了叶嘉莹讲诗词的真正高明之处,以及她所偏爱 的诗人、 词人是如何影响了她一生的坚韧与持守的, 如何教会她在困境之中先“把一部分的精神杀死”再坚毅 存活的。 (摘编自 掬水月在手影评 ) 19下列关于“弱德之美”理解与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弱德之美不是一种示弱,而是“行有不得反求诸己”,是主动修身严于律己,是在逆境困难中有所持守, 尽力尽责。 B叶嘉莹先生在困境中先“把一部分的精神杀死”再坚毅存活的弱德之美,是儒家的“穷则独善其身”精神的 体现。

41、 C杜甫一生颠沛流离,但他将一己命运融入广阔的社会人生,以理想观照、批判现实,超越时空,获得永 恒。这是“弱德之美”。 D文天祥在山河破碎之际殚力竭谋,扶颠持危,以兴复为已任。有进而无退,他在困境中的舍生取义表现 出“弱德之美”。 20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掬水月在手用照片蒙太奇、空镜头等方式从视觉上呈现出一种美,又用声音叠加,辅之以日本音乐 家的配乐,营造出了一种具有历史感的东方影像美学。 B 掬水月在手选择了许多看似没有关联却最能触摸心灵的东西来堆叠出诗的韵味,这是一种诗性的创 作方式,在体裁上它更近似于一首婉约词。 C正如一首诗不能太实,再浓而烈的感情,也

42、需要有一两笔荡开来,所以掬水月在手需要青瓷、旗袍、 摩崖石刻等和主题无关的传统文化展示。 D叶嘉莹先生的最大贡献是教给普通人怎样读古典诗词的方法,她引渡无数普通读者通往诗词的国度。当 然她在专业上的学术成就也是有目共睹的。 21对纪录片掬水月在手的评论在哪些方面存在分歧,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2021全国)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环境信息科学是一门充满活力的新学科。信息化、网络化、数字化的快速发展以及环境保护事业的进 步,孕育了该学科的技术条件,奠定了行业基础;同时,环境科学原理、信息科技的理论对于环境信息科学 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目前,环境科学已经拥有比较完善的理论

43、体系,是一门研究环境的物理、化学、生物三个部分关系及 特征的学科,并提供了综合、定量和跨学科的方法来研究环境系统。由于环境问题与人类活动密切相关, 经济、法律和社会科学等相关理论与方法也被用于环境科学的研究中,帮助人们全面系统地了解环境问题 的成因及其演变过程。因此,环境科学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讲是一门研究人类社会发展活动与环境演化规律 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寻求人类社会与环境协同演化、持续发展途径与方法的科学。 现代环境科学的研究内容从传统的污染及治理逐渐转移到以人类与环境的和谐发展为主,阐述人类在 自然环境中的地位与作用、地球环境的形成与演变、当今社会发展中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及对策等,并 涉及

44、环境规划与管理、环境监测与影响评价(EIA) 、环境伦理及环境经济的新发展,再延伸到生态文明与 人类的共同未来等方面。20 世纪 70 年代末期兴起的另外一门学科环境统计学,是将数学方法和计算 机技术应用于环境科学的一门交叉学科,反映了环境科学向定量化发展的历史进程。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耗散结构与自组织理论、协同学和突变论的发展,极大地促进了环境科学的时空 维等多元分析理论创新与技术发展。与此同时,人们关注的环境信息系统(EIS)是在计算机支持下对各种 环境信息及其相关信息加以系统化和科学化的信息管理体系; EIS 的基本功能是为环境信息使用者提供环 境信息的获取、处理等数据的管理、

45、查询、共享等多途径的交互访问,并为环境管理以及环境决策提供数 据依据。20 世纪 80 年代后期,环境科学面临着空间时代和信息时代的挑战和机遇。在信息化背景下,人们 对环境问题的日益关注,促使了环境信息科学的孕育与发展。 目前,环境信息科学得到了环境研究者、环境保护者以及环境管理者越来越多的关注。随着信息科技 的发展,各类信息技术在环境领域得到快速的研发与应用,环境功能性应用软件层出不穷。针对大气、水 体、土壤等各类污染物的监测、分析与评估及预警的应用软件,在环境信息科学研究以及环境行业管理中 发挥着重要作用。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在资源环境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极大地促进与丰富了环 境

46、功能性软件的创新性研发。目前,组件式 GIS(COM GIS)的出现为传统 GIS 面临的多种问题提供了全 新的解决方案。它采用组件对象模型(COM)技术,把 GIS 的各个功能模块制作成若干个控件,每个控件 实现不同的功能。组件式 GIS 基于组件对象平台,具有标准的接口,允许跨语言应用,使得 GIS 软件的 可配置性和开放性更强。在已进行的 GIS 应用中,以国家级生态示范区为例,涉及环境保护、土地资源、 水资源、经济、社会等原有的基础数据信息及变化数据信息。 可以认为环境信息科学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是研究如何运用计算机去认识和解决不同的环境问题; 其二是通过认识和分析复杂环境问题及其解

47、决过程,积极地推动计算机科学的应用和发展。美国地质调查 局(USGS)的研究报告指出,环境信息科学是为加强对不同复杂程度的环境现象的理解,并提出新的认识 的一门学科。 (摘编自王让会等环境信息科学:理论、方法与技术 ) 材料二 从一定意义上来讲,环境信息科学并不是一门独立存在的新兴学科,而是诸多学科的交叉和集成。不 同学科研究过程中,特别是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应用、资源环境规划与城乡管理、环境影响评价、信息科 学、计算机技术等领域都从不同的角度开展着与环境信息科学密切相关的内容,这些学科的研究成果是促 进环境信息科学发展的基础与关键。换言之,以前进行的研究工作往往是从环境信息科学的外围开展的相

48、关论题研究,其重点还在于不同学科方向,但已经构成了环境信息科学研究的基础层。 为了促进环境信息科学的研究,需要改变从外部到内部的包围型研究模式,努力推进从核心到外围的 拓展型发展模式,即从环境信息流出发,组织和集成相关学科的研究,特别是在不同学科交叉链的关键论 题上开展深入研究,以便形成适应环境信息科学体系与研究需求的理论方法体系和应用技术系统。 我国在环境信息科学领域的研究,虽然也有很快的发展,但研究的主要出发点仍然是地理科学、遥感 与地理信息系统应用、景观生态学等学科,针对环境信息科学本身的系统性、综合性集成研究比较少。 (摘编自杜培军等环境信息科学的研究进展及其在煤矿区的应用 ) 22下

49、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环境信息科学的行业基础在于信息化、网络化、数字化的快速发展以及环境科学原理和环境保护事业的 发展与进步。 B环境科学是交叉关系学科,研究物理、化学、生物间的关系与特征,寻求人类社会与环境的协同演化、 持续发展。 C现代环境科学的研究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研究内容和方法愈益丰富与多样,紧扣生态文明 这一核心。 D环境信息科学是在环境科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具有学科交叉集成的特点,对诸多学科的研究成果存 有依赖。 2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对如何有效地利用法律手段,加强普通百姓的环境保护意识进行研究,这是符合环境科学研

50、究思路的。 B从环境信息科学研究的发展情形来看,新兴学科的出现,往往离不开对时代发展中挑战与机遇的把握。 C环境信息科学研究存在从“包围型”向“拓展型”转化的趋势,环境统计学的产生,是这一趋势的体现。 D组件式 GIS 让 GIS 软件具有更强的可配置性和开放性,这种创新发展思路,是符合人类命运共同体理 念的。 24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不属于环境信息科学研究范畴的一项是() A古运河环境变迁溯源研究B学校环境监测站数据研究 C环境信息可视化方法研究D环境管理软件的开发研究 25请结合材料内容,给环境信息科学下一个简要定义。要求语言表达上符合定义规范,不超过 70 个字。 26请简要梳理材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语文 > 高考专区 > 热门考点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专题69 实用类文本常见考点:理解重要概念含义(提升训练)(原卷版).docx)为本站会员(春光无限好)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