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考作文写作素材: “碳达峰” 、 “碳中和”相关素材 “碳达峰”“碳中和”是什么? 2021 年全国两会上,“碳达峰”和“碳中和”被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一时间成为 了网络热词。作为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我们今天来跟大家分享一 些关于“碳达峰”、“碳中和”的相关素材,帮助大家补充这一领域的知识空白。 【释义】 “碳”即二氧化碳,“中和”即正负相抵。排出的二氧化碳或温室气体被植树造林、 节能减排等形式抵消,这就是所谓的“碳中和”。 全国政协委员、 苏州科技大学城市发展智库高级研究院副院长宋青介绍说: “碳 中和从概念上理解就是指一个组织一年内的二氧化碳排放,通过二氧化碳去除的
2、 技术应用来达到平衡。” 【词源】 2020 年 9 月 22 日,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碳中和”被“高 亮提及”。习近平主席在会上表示,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 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 2030 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 2060 年前实 现碳中和。 2021 年 3 月 5 日上午,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开幕,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作 政府工作报告。报告提出,扎实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各项工作。制定 2030 年前碳 排放达峰行动方案。 【相关词:碳达峰】 各种文件里,“碳中和”总是和“碳达峰”一同出现。“达峰”和“中和”有什么区别 呢?所谓“碳达峰”是二氧化
3、碳排放量达到历史最高值,由增转降的历史拐点。 回忆一下,刚刚我们所说的“中和”是指二氧化碳达到相对零排放。这么说,应 该是先“达峰”后 “中和”吗?来听听全国政协委员、国家卫星气象中心卫星气象研 究所所长张兴赢的专业解读。 张兴赢:我们国家提出 2030 年碳达峰,2060 年碳中和。十四五期间最重要的 就是碳达峰。因为只有碳先达峰了,才是碳中和的基础和前提。可能大家有一个 误解,到 2030 年才达峰,现在可以无限制先排放。不是的,二氧化碳是一个长寿 命的气体,它的寿命是百年量级的,如果你现在还不刹车,到 2030 年踩一脚刹 车,肯定要延续 10 年才能达峰。所以我们十四五期间很重要就是能
4、源结构转型真 的要抓紧上去。 【领导人讲话】 习大大说,要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拿出抓铁有痕的劲头,如 期实现 2030 年前碳达峰、2060 年前碳中和的目标。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九次会议 【取得成就】 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也是评判生态环境好坏的一个重要数值标准。对于很多发展中国家 来说,早期由于收入水平低、能力差、技术人才治理意识等等的局限,造成了发展过程是 通过污染环境进行的,是每一个国家发展中必然要经历的一个过程。而在整个发展过程中, 中国一直在为环保做出积极贡献。 一方面,中国从碳达峰到碳中和的目标期限仅为 30 年,远远短于欧美发达国家 50-70 年的时长。 另一方
5、面,中国不仅是喊喊口号,更多的是付诸了行动,比如 2020 年,中国完成造林 677 万公顷、森林抚育 837 万公顷、种草改良草原 283 万公顷、防沙治沙 209.6 万公顷, 全国湿地保护率达 50%以上。开展国家森林城市建设的城市达 441 个,城市人均公园绿地 面积达 14.8 平方米。新增公路绿化里程 18 万公里,铁路绿化里程 4933 公里。截至目前, 全国森林覆盖率达 23.04%,森林面积 2.2 亿公顷。“十四五”规划提出,到 2025 年,中 国森林覆盖率将从目前的 23.04%再提高超 1 个百分点,达到 24.1%,湿地保护率提高到 55%,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气和城市
6、黑臭水体,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使单位国内生产总 值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分别降低 13.5%、18%。 与此同时,中国大力发展新能源产业,中国新能源汽车的产销量和保有量均占到世界的 一半以上。截至 2020 年 10 月底,共享单车中单单哈啰单车用户就累计骑行 240 亿公里, 累计减少碳排放量近 280 万吨,哈啰助力车用户累计骑行近 80 亿公里,节约碳排放约 28 万吨。截至 2019 年底,中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 2005 年降低 48.1%,已 超额完成 2030 年森林碳汇目标。中国通过切实行动为全球气候环境治理持续作出积极贡 献。“碳达峰”、“碳中和”彰显大国担当: 【
7、措施对策】 1、纵观“碳中和”天平的两边,一头是植树造林提升大自然对二氧化碳的吸收能力; 另一头是节能减排,利用疏堵结合的方式减少人类社会的二氧化碳排放。 2、生活中:奶茶杯里的塑料吸管被环保可降解的纸吸管代替,超市里的塑料袋也换成 了可降解的乳白色塑料袋;选择非电动牙刷,少排放近 48 克的二氧化碳;烤面包机代替烤 箱,少排放近 170 克的二氧化碳;节能灯代替 60 瓦灯泡,可将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减少 为原来的 1/4;晾晒衣物代替滚筒式干衣机,每天可以少排放 2.3 公斤的二氧化碳;下班 随手关电脑代替待机,可以少排放 1/3 的二氧化碳;节水型沐浴头代替普通淋浴头可以将 二氧化碳的排放
8、量消减一半。 生产中:“碳中和”概括起来就是一个“三端发力”的体系。第一端是能源供应端,尽 可能用非碳能源替代化石能源发电、制氢,构建“新型电力系统或能源供应系统”;第二 端是能源消费端,力争在居民生活、交通、工业、农业、建筑等绝大多数领域中,实现电 力、氢能、地热、太阳能等非碳能源对化石能源消费的替代;第三端是人为固碳端,通过 生态建设、土壤固碳、碳捕集封存等组合工程去除不得不排放的二氧化碳。丁仲礼 【组词解读:中国的“碳中和”之路】 从字面义上“中和”可以是个数学概念, 也可以是个化学概念。 实践里, 中国的“碳 中和”之路,也应该从气象、能源、经济等多个维度出发最终走向“中和”。 全国人
9、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彭寿从能源角度解读,“碳中和”不意味着从今 天开始就不烧煤了,能源结构转型需要技术加持。 “如何说把传统的能源进行高质量使用,用一些战略性新兴能源来代替它,这 里面是有一种技术的革命,而不是简单的数字相加。”彭寿表示:“我们不可能说不 用煤,但是我们怎么把煤变成很好的煤化工,包括对煤的清洁使用等等,这方面 有很大的技术可以进行攻关。” 从气象环保角度,全国政协委员、国家卫星气象中心卫星气象研究所所长张兴 赢建言,要实现“碳中和”就得先算明白我们到底排放了多少二氧化碳。 “政府要治理要知道的是究竟二氧化碳是从哪里排放出来的?我们的植被海洋 又吸收了多少?在哪里吸收掉的?我们
10、有一个庞大的计算机网络系统叫二氧化碳 同化系统。有天地一体化的观测资料再加上有这个模型,我们就可以计算出来不 同的地方、区域、行业二氧化碳排放了多少,然后我们的植被造林、节能减排措 施又减少了多少二氧化碳。”张兴赢表示,要实现“碳中和”不是说每个省市自己报 一下说今年用了多少度电,就大概折算了多少二氧化碳。 从化工科技的角度,全国政协委员、奥克控股集团股份公司董事局主席朱建民 说,“二氧化碳”不止是“减号”后面的“物质”,也可以被转化成为有用的“资源”。 “通过化学的催化工艺,将二氧化碳转化为有用的产品。既适用于化工新材料, 又适用于现在新能源锂电池等等。它是一个绿色、低碳并且是新能源的产业,
11、所 以我们也呼吁国家应该重视二氧化碳产业化和资源化的利用。”朱建民说。 从社会实践的角度,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彭寿则表示中国的“碳中 和”之路离不开全民参与。“我认为需要树立全民的、全城市的绿色的意识,可以搞 绿色新能源示范城市来进行。”彭寿说:“整个城市大家都应有这种绿色的概念,绿 色生活、绿色制造、绿色生产,包括绿色应用。” 人民日报金句 科技创新助力碳中和科技创新助力碳中和 人民日报 ( 2021 年年 05 月月 19 日日05 版)版) 关键词:碳中和关键词:碳中和 立夏已过,不少地区已感受到夏天的“热情”,空调承载着许多人“清凉一夏”的愿望。 小小空调,不只关系你我的凉热,
12、也关乎整个地球的冷暖。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要把碳达峰、碳中 和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 制造行业要为“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作出贡献,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科技水平的提高和 进步,尤其是在核心技术上实现创新突破。 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推动绿色低碳技术实现重大突破,加快推广应 用减污降碳技术,是走好生态优先、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道路的题中之义。 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是各国的共同挑战和责任,中国始终是全球生态文明建设重要参 与者、贡献者和引领者。 在应对气候变化、谋求可持续发展的大背景下,谁能抢占节能减排技术的高地,谁 就能在世界竞争中占据优势地位。 低碳转
13、型是牵涉供应端和消费端全链条的系统工程,不仅需要各行各业攻坚克难的 决心,也需要我们每个人脚踏实地的行动。 每个人都为地球的“凉热”出一份力,低碳成为新风尚、新潮流,才能与技术革新形 成合力。 当绿色理念深植人心,必将为绿色发展注入强大动能。 碳达峰碳中和优质时评 01“一场大考”,中国全力打好碳中和“硬仗”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硬仗,也是对我们党治国理政能力的一场大考。”3 月 15 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的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九次会议强调。在“十四五”开局 之年,中央就把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提升到“我们党治国理政能力的一场大考”的高度, 充分体现了中国对推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高度重视。
14、 如同中国把脱贫攻坚摆到治国理政的突出位置、把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当作对国家 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一次大考一样,中国将以一套具有全局和长远指导意义的大思 路、大战略强化顶层设计,充分发挥中国制度优势和治理效能,推动中国如期实现碳 达峰、碳中和目标。 气候变化是全球发展面临的最严峻挑战之一。近期发生的南极布伦特冰架一冰川 断裂、沙尘暴席卷东亚地区等事件再次警醒人类应对气候变化刻不容缓。而应对气候 变化,需要各国推动以二氧化碳为主的温室气体减排,加快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当 前,全球气候治理已进入全面落实应对气候变化巴黎协定实施阶段,联合国环境 规划署最新发布的报告显示,目前全球已有 127 个国家和地
15、区作出了碳中和承诺。然 而,受技术水平、发展能力、政治风险等因素影响,各国采取的气候行动与遏制全球 变暖所需的行动水平相差甚远。 长期以来,中国坚定支持应对气候变化多边进程,积极承担符合自身发展阶段和 国情的国际义务,建设性地参与全球气候治理,为共建清洁美丽的世界作出重要贡献。 截至 2019 年底,中国碳强度较 2005 年降低约 48.1%,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 重达 15.3%,提前完成中国对外承诺的到 2020 年目标。2020 年,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 大会上,中国向世界郑重承诺力争在 2030 年前实现碳达峰,努力争取在 2060 年前实 现碳中和,被国际社会称为“过去 10
16、年最大的一条气候新闻”。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作为世界第二大 经济体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当前仍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阶段中后期,需要 大量基础设施建设,高耗能原材料产业的比重较高,对未来经济增速仍有较高预期, 能源总需求一定时期内还会持续增长。从碳达峰到碳中和,发达国家有 60 年到 70 年 的过渡期,而中国只有 30 年时间。这意味着,中国能源和经济转型、二氧化碳和其他 温室气体减排的速度和力度都要比发达国家大得多。总之,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 场硬仗。 “十四五”是碳达峰的关键期、窗口期。当前,中国可再生能源领域专利数、投资、 装机和发电量连续多年
17、稳居全球第一, 可再生能源投资已经连续五年超过 1000 亿美元, 拥有了一定的技术积累。“十四五”规划和 2035 年远景目标纲要针对实现碳达峰、碳中 和提出了明确目标方向和政策举措。例如,在关于“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 标中,明确提出了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分别降低 13.5%、18%, 森林覆盖率提高到 24.1%等约束性指标。英国广播公司在报道中称,中国“十四五”规 划设计未来经济路线时,将应对气候变化列为主要目标,表明中国将采取更为有效的 减排措施。 面向未来,中国坚定推动碳达峰、碳中和,将有力推动中国高质量发展,引领全 球经济技术变革的方向,也将深入推进应对
18、气候变化的国际合作,为世界发展低碳经 济提供更多中国经验。 02 从“碳达峰、碳中和”看今日中国 聚焦全国两会,“碳达峰、碳中和”稳居两会能源领域的“C 位”话题。今年的政府工 作报告,不仅将扎实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各项工作列入 2021 年重点任务,更要求各行 各业制定好 2030 年前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 进而加快实现“十四五”规划中推动绿色低 碳发展的既定目标。 此前,在人民网开展的第 20 次全国两会调查中,关键词“绿水青山”顺利冲进 前五名,成为今年两会当之无愧的热搜焦点。“碳达峰、碳中和”进一步表明了我们要 在全社会范围内实现绿色发展的积极行动,更彰显了合力建设美丽中国的坚定信心。
19、“碳达峰、碳中和”再一次树立了重诺守信顺大势的“中国形象”。在国际社会上,我 国一直是公认的负责任的大国形象。当今时代,“环球同此凉热”把世界各国“串成”唇 齿相依的生态命运共同体。一个时期以来,温室气体排放、臭氧层破坏、生物多样性 减少等,成为困扰世界各国可持续发展的重大环境问题。经过一代又一代人的不懈努 力,“十三五”期间,我国应对气候变化取得显著成效。2020 年的碳排放强度较 2005 年下降 48.1%、较 2015 年下降 18.2%,提前完成了阶段性目标。无论是在第七十五届 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中,还是在 2020 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绿水青山就是金 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和“
20、2030 年实现碳达峰,2060 年实现碳中和”的减碳目标一直被重 点提及。这既是对世界各国的庄严承诺,对发展大势的准确把握,更是体现了中国始 终坚持以全球视野、全局高度、全面思考,扛起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共建人类命运共 同体的“生态担当”。 “碳达峰、碳中和”再一次宣誓了贯彻新发展理念的“中国决心”。马克思主义生态观 告诉我们,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时值新征 程开启之年,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全党必须完整、准确、全面理解和贯彻新发展 理念。其中,坚持绿色发展作为一种底线思维,必须始终贯穿于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全 过程、各领域、多要素。多年来,我们不仅全民义务植树
21、700 多亿株,借助光伏和风 电等技术清洁发电,用新工艺和新设备提高能源利用率,以先进技术“加持”能源结构 转型;更在思想上为节能、减碳夯实了“固定桩”。看似寻常最崎岖,成如容易却艰辛。 要在 2030 年和 2060 年交出一份高质量的“碳达峰、碳中和”答卷,必须驰而不息打好 污染防治攻坚战,既重视速度,又追求效益;既重视体量,又追求质量;既重视经济 价值,又追求生态颜值;真正让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就是幸福成为高 质量发展的“最大公约数”。 “碳达峰、碳中和”再一次彰显了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中国智慧”。人闲桂花落,夜静 春山空。从古到今,我们有着最朴素的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哲学和情感
22、。因此,推动 绿色发展不仅需要党和政府洞悉发展规律、深察民生福祉、转换新旧动能,更需要 14 亿人民将涓滴之力汇聚成建设美丽中国的磅礴之势。生态福祉,人人共享,践行勤俭 节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人人有责、人人应为。降低碳排放,小到选 乘公共交通、使用无纺布购物袋、双面打印纸张、合理使用空调、随手关闭电源,大 到购买新能源汽车、高能效家电、节水型器具等节能产品,我们要用时时可做、处处 可为、人人可学的“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去影响一个个家庭、一个个单位、一个个 社区。只要我们步步为营、久久为功、聚沙成塔,就一定能换来空气常新、碧水常流、 青山常伴,实现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 03 人民
23、财评:坚决纠正“运动式”减碳,不搞“一刀切” 寇江泽 01 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正式公布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 碳中和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对碳达峰、碳中和工作作出系统谋划, 明确了总体要求、主要目标和重大举措。意见的公布,彰显了中国积极应对气候彰显了中国积极应对气候 变化变化、 走绿色低碳发展道路的坚定决心走绿色低碳发展道路的坚定决心, 体现了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责任担当体现了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责任担当, 是中国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作出的新的重要贡献。是中国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作出的新的重要贡献。 02 气候变化是全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中国始终高度重视应对气候
24、变化问题中国始终高度重视应对气候变化问题,实施积实施积 极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战略极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战略,积极推动积极推动巴黎协定巴黎协定签署签署、生效生效、实施实施,采取调整产业采取调整产业 结构结构、优化能源结构优化能源结构、节能提高能效节能提高能效、推进碳市场建设推进碳市场建设、增加森林碳汇等一系列措施增加森林碳汇等一系列措施, 并取得显著成效。并取得显著成效。2020 年,中国单位 GDP 二氧化碳排放比 2005 年降低约 48.4%,超 额完成向国际社会承诺的目标,相当于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 57.9 亿吨。 在 2020 年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中国再次提出:“将提高国家自
25、主 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 2030 年前达到峰值,努 力争取 2060 年前实现碳中和。”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党中央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 局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着力解决资源环境约束突出问题、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的必然选择,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庄严承诺。 03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变革,绝不是轻轻松松就能实现 的。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当前仍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发 展阶段中后期,能源总需求一定时期内还会持续增长,面临着发展经济、改善民生、 消除贫困、治理污染等一系列艰巨任务。从碳达峰到碳中和,发达国家有从碳达峰到
26、碳中和,发达国家有 60 年到年到 70 年的过渡期,而中国只有年的过渡期,而中国只有 30 年左右的时间。这意味着,中国将用历史上最短的时间年左右的时间。这意味着,中国将用历史上最短的时间 完成全球最高碳排放强度降幅,无疑要付出艰苦卓绝的努力。完成全球最高碳排放强度降幅,无疑要付出艰苦卓绝的努力。 意见围绕“十四五”时期以及 2030 年、2060 年两个重要时间节点,提出了构建 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提升能源利用效率、提高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等五个 方面主要目标,明确了我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时间表、路线图。既有立足长远的 战略擘画,又有着眼现实的政策创新,既有科学有效的路径设计,更有
27、坚强有力的保 障举措。要坚持要坚持“全国统筹全国统筹、节约优先节约优先、双轮驱动双轮驱动、内外畅通内外畅通、防范风险防范风险”原则原则,把把意意 见提出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见提出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实现碳达峰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碳中和,绝不是就碳论碳的事绝不是就碳论碳的事,而是多重目标而是多重目标、多重约束的经济社会多重约束的经济社会 系统性变革。系统性变革。要科学认识碳达峰、碳中和,这是一个长期过程,坚决纠正“运动式”减 碳,不搞“一刀切”。但这也不意味着相关工作要放慢节奏,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 压力巨大,要尊重规律,科学有序地把握工作节奏。 04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大仗,也是一场硬
28、仗。拿出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劲头, 加强党的领导、强化统筹协调、严格监督考核,以钉钉子的精神狠抓贯彻落实,全力 推进碳达峰、 碳中和各项工作, 我们定将建成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常新的美丽中国我们定将建成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常新的美丽中国, 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为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贡献中国智慧、中国力量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为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贡献中国智慧、中国力量! 04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中国有“时间表”更有“施工图” 3 月 15 日,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九次会议在京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实现碳达 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要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生
29、态 文明建设整体布局,拿出抓铁有痕的劲头,如期实现 2030 年前碳达峰、2060 年前碳 中和的目标。” 将时针回拨至去年 9 月 22 日。 在当天举行的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 习近平郑重宣布,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 化碳排放力争于 2030 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 2060 年前实现碳中和。消息甫出,广 获国际社会赞誉,因为这展现了中国负责任大国的国际形象,也彰显了中国应对气候 变化的强大决心。 力争 2030 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 年前实现碳中和,是党中央经过深思熟虑作出的 重大战略决策,事关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众所
30、周知,中国是世 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城镇化率刚超过 60%,要实现相关目标,难度极大,与欧美 发达国家相比,挑战更为艰巨。但是,中国有决心,更有行动;有责任,更有力量。 与庄严承诺相对应的,是清晰可见的重大部署。去年 12 月 12 日,习近平在气候 雄心峰会上宣布了一系列具体举措,比如到 2030 年,中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 排放将比 2005 年下降 65%以上此后,无论政府工作报告还是“十四五”规划和 2035 年远景目标纲要, 无论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还是此次召开的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九次会议, 均对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明确了方向,勾勒了蓝图,作出了制度安排。 一大例证是, 政府工作报告
31、谈及今年要重点做好的工作,就包括“扎实做好碳达峰、 碳中和各项工作”“制定 2030 年前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怎么做?从优化产业结构和 能源结构,到大力发展新能源;从促进新型节能环保技术、装备和产品的研发应用, 到培育壮大节能环保产业;从加快建设全国用能权、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到实施金融 支持绿色低碳发展专项政策, 设立碳减排支持工具每一项制度设计都围绕如期实现 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而推进,都传递了中国言出必行的明确信号。 事实上, 中国多年来一直坚定不移地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早在 2015 年 10 月 29 日, 习近平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就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
32、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新发展理念就是指挥棒、红绿灯”,中国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 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稳扎稳打,健步前行,已经初 见成效。在这种时代背景中,中国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是 水到渠成之举。 “只要是对全人类有益的事情,中国就应该义不容辞地做,并且做好。”毋庸讳言,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硬仗,也是对我们党治国理政能力的一场大考。基于经验, 中国有信心,也有决心打赢这场硬仗。中国为达成应对气候变化巴黎协定作出了 重要贡献,是落实巴黎协定的积极践行者。由此延展开来,中国有决心践行多边 主义,为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实现人类可持续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天不言而四时行,地不语而百物生。”地球是人类共同的、唯一的家园,每个地球 村的成员,都有责任承担相应的义务。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定不 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坚决贯彻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优化发展思路; 以新发展理念引领新阶段高质量发展,中国正阔步前进。世人有理由相信,中国将以 更丰富的发展成果,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