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抗击抗击八国联军八国联军 教学目标:教学目标: 【基础知识】: 了解:义和团运动兴起的原因,八国联军侵华的基本事实。 掌握:辛丑条约对中华民族的危害。 【能力训练过程方法】: 综合理解:甲午战争引发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借口绞杀义和团出兵侵华,结果签订辛 丑条约,使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讨论分析:辛丑条约主要内容对中华民族造成的严重危害。 【情感态度价值观】: 爱国情感:中国人民不会忘记 102 年前的国耻与苦难,我们一定要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 热爱祖国、坚决反抗外侵的优良传统。 思想意识: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具有野蛮残暴的殖民掠夺性质,义和团对八国联军的抗击, 显示了中国人民的光荣
2、传统,他们不屈不挠的精神,是阻止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最 主要、最直接的因素。 学情分析: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已初步掌握了一些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能够自己通过阅读、观看影视作 品等方式独立地了解一些历史事件的大致情况,但是仅局限于感性认识,缺乏理性的认 识。由于本课的内容在课程标准中既有识记层次的要求,又有运用层次的要求,教师要 注意引导学生采用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学习相结合的方式,从而在了解八国联军侵华的 史实的同时,深入分析辛丑条约对中国民族危机全面加深的影响。 教学重点:教学重点: 八国联军的侵华战争和辛丑条约 。 教学难点:教学难点: 辛丑条约主要内容对中华民族造成的严重危害。 教学
3、过程: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组织学生回顾上节课学过的知识,讨论回答问题: 为什么说甲午战争以后,中国的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结合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 潮内容) 组织学生阅读“导言框” ,了解义和团运动兴起的原因:甲午战争后,随着帝国主义侵略 势力的深入,一些外国教会也猖狂地欺压中国人民。义和团就是在反教会斗争中产生并 发展起来的。 小结、过渡:导言框的歌谣就是当年民众传唱的。帝国主义列强对义和团运动的迅猛发 展感到恐慌,他们便拼凑八国联军发动了侵华战争。请大家阅读新课,记住课题和标题。 二、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一) 、八国联军侵占北京: 指导学生阅读课本 1920 页本目的内容
4、,并在中国历史填充图册第 9 页中,用笔 描出八国联军的进攻路线。 (可在原线旁另画一条平行线条) 指导学生联系地 7 页图文,进行小组讨论,然后在班级内交流: 1、 北京两次被外国军队侵占的情况有哪些不同? 联军名称侵略国占领年代清朝帝、后 英法联军英、法1860 年咸丰、慈禧 八国联军英、法、俄、美等1900 年光绪、慈禧 2、根据课本 20 页“动脑筋” :请你根据这些图片叙述当年八国联军的罪行。 (可自由发挥和互相补正,但应控制在 3 人次以内) (二) 、 辛丑条约 : 学生阅读 2122 页课文(包括小字) 、插图、 “自由阅读卡”等,思考回答: 1、分别指出辛丑条约关于政治、经济
5、、军事、外交方面各有什么规定?(主要目的 是让学生通过条约具体内容来感知“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概念,而不是死记硬 背其条款) 2、22 页“活动与探究 1议一议” : 辛丑条约签订后,有人指出清政府已经成为“洋 人的朝廷” 。有道理吗?(有)为什么?(帝国主义列强的经济掠夺更加疯狂,清政府几 乎成为列强向中国人民征收“战争赔款”的代理机构;帝国主义列强武装控制了清朝都 城北京,清政府必须为帝国主义镇压中国人民的反帝斗争,他们完全成了列强的忠实走 狗。 ) 3、22 页“活动与探究 2谈一谈” : 辛丑条约中的“使馆界”同今天的使馆区有什么 不同?( “使馆界”形同“国中之国” ,界内外国
6、人犹如“太上皇” ,中国政府无全无权过 问其事务; “使馆区”虽然仍是外国使节居住的专门地区,但它完全处于中国政府的管辖 之下。 ) 4、隋朝大运河的中心、南北两端分别在哪里?(洛阳、余杭、涿郡) 5、根据第 21 页“动脑筋” : 辛丑条约给中华民族带来了哪些危害?(它给中国人民 增加了新的沉重负担,严重损害了中国的主权。从此,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 国的工具。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 课堂小结:课堂小结: 1、要求学生指出南京条约 、 马关条约 、 辛丑条约对中国社会所造成的影响。 (通 过反复讲练,让学生理解 “开始沦为大大加深完全陷入”这些词语所反映 的近代中国社会变化脉络) 2、 完成 22 页“练一练” : 下列各条款不属于辛丑条约 的是 A。 (赔款 2 亿两白银是马 关条约规定的数额) 3、学生集体朗读 22 页“自由阅读卡”内容后,教师联系课本相关部分,指出义和团的 正面作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具有野蛮残暴的殖民掠夺性质, 义和团对八国联军的抗击, 显示了中国人民的光荣传统,他们不屈不挠的精神,是阻止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最 主要、最直接的因素)要求学生完成中国历史填充图册第 9 页剩余题目。 4、预习第 6 课洋务运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