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乘加、乘减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一、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乘加、乘减式题的意义,知道乘加、乘减的运算顺序。 2、在计算乘加、乘减式题的过程中,逐步提高运用乘法口诀的熟练程度,培养学生从 不同角度观察思考问题的习惯,体现解决问题策略多样化的数学思想。 3、体会乘法口诀的实用价值,培养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等良好学习习惯。 二、目标解析二、目标解析 本课教学目标的定位是基于学生已初步认识了乘法, 掌握了 15 的乘法口诀的基础上。 引导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乘加、乘减式题的意义,掌握它的运算顺序。同时,一方面使 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对前面所学习的乘法口诀进行练习, 缓解记忆乘法口诀的压力; 另一
2、方面 还有利于学生认识同一组乘法口诀中两句相邻乘法口诀之间的关系, 掌握记忆乘法口诀的方 法,为后面学习 69 的乘法口诀做好方法上的准备。 三、教学重难点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乘加、乘减式题的意义,知道乘加、乘减的运算顺序。 教学难点:灵活运用乘加、乘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四、教学准备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等。 五、教学过程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设疑导入(一)创设情境,设疑导入 1创设情境,复习旧知。 (1)出示教材第 46 页情境图:图中你看到了什么?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2)学生列出算式解决问题。 2引出问题,导入新课。 这些问题都可以用一道乘法算式来解决吗?哪个
3、问题不行? 引出问题:4 匹木马上一共坐了多少人? 【设计意图】鉴于学生在上这节课之前,已学习了乘法的初步认识,掌握了 15 的乘 法口诀,所以本课仍以“游乐园”情境为基础,通过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一方面复习了用 15 的乘法口诀解决问题,进一步理解乘法的意义;另一方面又发现了只用乘法无法解决 的问题,使学生产生认知冲突,“乘加、乘减”的教学呼之欲出。 (二)自主探究,解决问题(二)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1探究解题方法 (1)呈现问题情境: 谁能用数学语言描述图中的信息和问题。 (每个木马上可以坐 3 人,三个木马上坐满了 3 人,还有一个木马上坐了 2 人,一共坐了多少人?) (2)用学具摆一
4、摆,再尝试列式计算。 (3)汇报交流: 预设一:33+2=11 提问:33 表示什么?为什么要加 2? 预设二:34-1=11 提问:34 表示什么?为什么要减 1? 预设三:3+3+3+2=11 2揭示本课课题:像方法一这样有乘法和加法组成的算式称为乘加,方法二这样有乘 法和减法组成的算式称为乘减。(板书课题) 3探究计算顺序 (1)在计算乘加和乘减式题时,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有什么共同之处? (2)总结规律:在乘加、乘减算式中,要先算乘法。 【设计意图】现实情境是学生列算式的依据,所以在出示情境图后,让学生用数学语言 描述并提出问题后并不急于解决问题, 而是让学生通过摆学具的方法尝试列式,
5、 加深学生对 情境的理解,感受各数据的特点,为后面的探究积累感性经验。解决问题时鼓励学生从不同 角度思考,列出不同的算式,并充分的进行讨论交流,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在解决问题 的过程中,领悟乘加、乘减的运算顺序,学会计算。 (三)巩固练习,深化理解。(三)巩固练习,深化理解。 1计算练习 (1)教材第 58 页“做一做”第 2 题 学生独立练习,汇报交流时,重点交流“55+5=30”,让学生说说它的意义,还可以 写成哪道乘法算式? (2)教材第 59 页练习十二第 1 题 学生独立计算后, 交流思考: 每一组上下两道算式的意义分别表示什么?为什么算式不 同,得数却相同? 2解决问题 (1)教
6、材第 58 页“做一做第 1 题。 鼓励学生用乘加、乘减两种方法解决问题。 教材第 59 页练习十二第 4 题 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进行观察,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3拓展练习 学生独立完成教材第 59 页练习十二第 5 题。 【设计意图】通过层层递进的练习,体会乘法口诀的实用价值,培养认真观察、独立思 考等良好学习习惯。让学生在巩固计算练习中,沟通乘加乘减与乘法间的关系,理解相邻两 句乘法口诀之间的联系,并获得记忆乘法口诀的方法;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 从不同角度观察思考问题的习惯及推理的能力; 在拓展练习中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 题的能力。 (四)课堂小结(四)课堂小结 1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2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 【设计意图】通过归纳总结、谈收获让学生享受学习成功的快乐,分享收获的同时还要 提出自己的困惑, 让学生带着思考下课, 将课堂学习延伸到课后, 培养学生积极的数学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