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千米、分米和毫米的认识-分米和毫米的认识-ppt课件-(含教案)-省级公开课-北京版三年级上册数学(编号:70026).zip

相关 举报
  • 全部
    • 教案70026.docx--点击预览
    • 毫米的认识.pptx--点击预览

文件预览区

资源描述
第一部分:基本信息第一部分:基本信息 姓 名王亚琴学 校海淀区翠微小学 学 科小学数学联系电话及邮箱 13810671052 年 级二年级教科书版本及章节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数学二年级下册 四测量 相关领域图形与几何 第二部分:单元教学设计第二部分:单元教学设计 单元学习主题单元学习主题酌“量(ling) ” 1.单元内容分析单元内容分析 “测量”属于“图形与几何”领域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几何学的核心。图形既具有质的性 质,又有量的性质,而测量就是选取恰当的测量单位,对图形进行度量,进而从量的角度挖掘 图形中所蕴含的性质。图形测量的相关知识的学习,对学生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获得对简单 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直观经验是至关重要的。小学阶段的测量主要有长度的测量、面积的测量、 角的测量、以及体积(容积)的测量。小学 阶段这几方面测量,以长度测量为起始,一 脉相承,层层递进,相互依托。既然长度的 测量是学生接触的第一个内容,就要在实际 测量的活动中充分关注测量的本质,积累测 量的活动经验。 测量的本质是先确定一个标准测量单位,再去测量,测量的结果就是包含有多少个这 样的单位。也就是不管哪个维度的度量,度量的内容结构是相同的:都由度量单位、单位的个 数两个核心要素构成。同时度量还具有守恒性,其中包含运动不变性、叠合性和有限可加性。 “度量”内容的教学策略也是相通的,首先让学生经历“单位”的产生过程、然后体会“单位” 的累加过程,形成“单位”的观念并以此为标准学会估测,积累测量活动的经验,发展空间观 念。可以看出,不管是从测量的本质来说,还是教学策略来看,测量时运用的标准测量单 位非常重要,有了它才能完成测量活动。 长度是客观存在的,对长度进行测量是人为的。为了解决现实问题的需要,产生了不同的 长度单位,小单位可以使测量结果表述更加精确,大单位可以使结果表示更加方便。在生活中 刻画长度用到最多的就是厘米、米,在表示较远的距离时用到千米,所以对于米、厘米、千米, 学生是熟悉的。但毫米与分米对于学生来说用到的非常少。既然是不熟悉的,学生学习分米、 毫米的意义何在?在查阅各种资料时我发现,在对长度的描述需要更精细时会使用毫米。例如: 机械零件的制作、医院微创手术等等;在我们的生活中很多方面也运用到毫米这个单位,例如: 降水量的测量、笔芯的描述等等。看来正是因为毫米的“小” ,却有着它特殊的作用,能使长 度的的测量结果表述的更精确。对于分米而言,从教材的梳理中我们可以看到,分米的认识有 着这样三方面的作用:首先,对于单位的一贯性,虽然长度单位分米、面积单位平方 分米在生活中使用不多,但是到了体积单位立方分米就有了显著地作用,因为 1 立方分米 等于 1 升,而升是我们常用的单位。其次可以完善长度单位的十进关系,最后完善的长度单位 则是小数认识的载体。 对于长度单位的学习,主要集中在二年级。首先学习厘米和米,侧重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 必要性、厘米和米的实际意义,进行简单的测量和估测,初步形成长度概念。在此基础上学习 毫米、分米和千米,侧重体会分米、毫米和千米的实际意义,能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并能恰 当选择长度单位,进一步发展测量和估测能力。而在整个过程中,厘米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从厘米出发,利用“聚”的思想学习了分米、米、千米;利用“分”的思想学习毫米。这是第 一次运用“分”的思想学习长度单位,也是唯一一次学生经历将长度单位进行“分”的过程, 看来不只是生活中毫米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从数学思想来说它也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凸显 了毫米认识的价值。 单元学习内容的前后联系单元学习内容的前后联系 2.学习者分析学习者分析 本单元是在二年级上册学习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的基础上学习的。 调研题目(一):调研题目(一): 调研目的:调研目的:对于长度单位的累加,学生的经验达到了什么程度? 调研对象:调研对象:二年级 12 班 44 人 数据分析:数据分析: 调研题目(二)调研题目(二) 调研题目:调研题目:你知道 1 分米是多长吗?1 千米有多长? 调研目的:调研目的:对于分米、千米的理解,学生的经验达到了什么程度? 调研对象:调研对象:二年级 12 班 44 人 数据分析:数据分析: 通过数据可以看出,对于长度单位的累加学生们有很好的经验。但是在本节课中仍需要加 强,使另外一部分学生为以后的学习积累经验。从第二个前测题可以看出,对于学生,由于分 米在生活中用的比较少,所以千米比分米的认识正确率还要高。1 千米比较长,对千米叙述正 确的学生基本上都是依靠数据的意义理解的,学生难以直接观察或者亲身感受它的实际长短。 所以必须通过推理和想象活动感受它的实际意义。 我的思考:学生们已经有了利用厘米、米进行测量的经验,所以对于测量活动来说,怎么 操作以及测量结果就是单位的累加已经比较熟悉了,而确定一个测量“标准”是一个难点。也 就是说,对于测量的本质来说, “测量单位”的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 3.单元教学目标(含重、难点)单元教学目标(含重、难点) 教学目标: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知识与技能: (1)经历实际测量的过程,认识 1 毫米和 1 分米、1 千米各有多长,知道千米、米、分米、 厘米、毫米之间的关系,能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感受所学长度单位的实际意义。 (2)能根据具体情境恰当选择长度单位,能估测一些物体的长度。 2.过程与方法:过程与方法: (1)借助实践操作活动认识长度单位,积累测量的活动经验,发展空间观念。 (2)通过寻找生活中“1 分米” “1 毫米”的事物和对“跑道”等熟悉事物长度的想象、推 理等活动,加强对所学长度实际意义的体会。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情感态度价值观: (1)初步发展估测意识,并激发学生对测量活动的好奇心和参与测量活动的主动性。 (2)通过实践操作活动感受与他人合作、分享的愉快,感悟测量的本质和单位化思想。 教学重点:教学重点:在实际的测量活动中感受测量的本质先确定一个标准测量单位,再去测量, 测量的结果就是包含有多少个这样的单位。 教学难点:教学难点:在测量中选择合适的“度量单位” 。 4.单元整体教学思路(可附教学结构图)单元整体教学思路(可附教学结构图) 本单元的主题定位为“酌量(ling) ” 。我把本单元课时重新划分,分为 3 个主题。在毫 米的认识中主要是建构“量” ,体会建立 “小量” 的必要性;在分米的认识中主要是通过大 量的操作,观察、体验分米的实际意义,同时沟通分米、厘米、毫米、米之间的关系。通过这 两个主题的学习,形成毫米、分米的直观表象。对于难以直接观察或者亲身感受的千米,主要 是借助想象、推理等活动感悟千米的实际意义,发展空间想象能力。通过三个主题活动的开展, 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第三部分:课时教学设计第三部分:课时教学设计 课课 题题毫米的认识 1.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空间观念”指根据物体特征抽象出几何图形,根据几何图形想象出所描述的实际物体; 想象出物体的方位和相互之间的位置关系;描述图形的运动和变化;依据语言的描述画出图形 等。 2.内容分析内容分析 一、教学背景分析一、教学背景分析: : 1 1教材分析:教材分析: 纵向分析:纵向分析: 我的思考:我的思考:对于整个长度单位的学习过程,毫米是第一次运用“分”的思想学习的长度单 位,也是唯一一次学生经历将长度单位进行“分”的过程,从数学思想来说它起着不可替代的 作用,凸显了毫米认识的价值。 横向分析:横向分析: 不同版本教材梳理如下: 北师大版 人教版 苏教版 我的思考:我的思考:三个版本虽然在课时,内容的前后顺序上有些差异,但三个版本都重点放在了 认识毫米上。其核心都是体会在实际测量中产生毫米的必要性,然后认识毫米。 根据对教材的分析,我把这节课定位在毫米的认识上。 3.学习者分析学习者分析 调研题目:调研题目:用“厘米尺”测量铅笔的长度。 调研目的:调研目的:当不能用整厘米描述长度时,学生有没有产生新单位的意识? 调研对象:调研对象:二年级 12 班 44 人 数据分析:数据分析: 当整厘米不能描述长度时,47.7%的学生有“分”的意识,而其中 90.5%的学生是因为在 尺子上见过或听家长说过。有 52.3%的学生没有“分”的意识的。这部分学生经过引导:10 厘 米多一些到底多多少呢?11 厘米少一些又是少多少呢?你感觉你的表达准确吗,可以怎么办? 这时有 65.2%的学生能想到“分” ,但仍有 34.8%的学生没有办法。不管是自已主动有“分”的 意识的学生,还是经过引导有“分”的意识的学生,对于分成几分,有 18 人联想到直尺分成 10 份,有 4 人分成 2 份,5 人分成了 5 份。还有以多出的一小段为标准,分成 4 份或其他的情 况。可见,大部分学生没有主动的“分”的意识,而且不知道怎么分更合适。 我的思考:学生在测量中缺乏“分”的意识,主要是由于对于测量中“标准”的理解以及 “标准”的累加过程感悟的不够深刻。 问题与对策问题与对策 1. 在问题情境中,产生“分”的需求,认识新单位。 基于学生的知识、经验基础,使学生在熟悉的问题情境中产生思维冲突,从而产生“分” 的需求,深刻体会毫米产生的必要性。 2.在动手操作、交流反思中建立毫米的表象,积累测量的活动经验,初步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方式与手段教学方式与手段 由于学生已经有一定的知识基础和测量经验,因此本节课我将采取让学生动手实践、自主 探索的方式进行学习。通过大量的动手活动,让学生深刻体会毫米产生的必要性,建立毫米的 表象,发现毫米与厘米之间的关系。在经历新知识形成过程与解决问题的同时,深刻体验数学 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4.4.教学目标教学目标( (含重、难点含重、难点) ) 教学目标: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借助实践操作活动,建立1毫米的直观表象,掌握厘米与毫米之间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创设问题情境,产生“分”的需求,体会单位的实际意义,积累测量的活 动经验,发展空间观念。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实践操作活动感受与他人合作、分享的愉快,感悟测量的本质和 单位化思想,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点:教学重点:产生“分”的需求,建立1毫米的直观表象。 教学难点:教学难点:体会由厘米到毫米“分”起到的作用。 5.5.教学过程与教学资源设计(可附教学流程图,含板书设计)教学过程与教学资源设计(可附教学流程图,含板书设计) 教学资源:教学资源:多媒体动画,学习单,直尺,“厘米”尺,硬币,公交卡 教学流程图:教学流程图: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 活动一:需要活动一:需要产生单位。产生单位。 (一) 布置任务:统一照片标准, 产生测量的需求。 (二) 估长度,培养估测意识。 (三) 实际测量,体会毫米产生的必要性。 【设计意图】本节课从学生生活实际的情境入手,让学生先估测,再用只有厘米刻度的尺 子进行测量,帮助学生发现用厘米来表示物体的长度是不够精确的。在激发学生对原有认知回 顾的同时,产生新的认知冲突,体会小标准产生的必要性,体验数学学习源于生活实际。 活动二:操作活动二:操作认识单位认识单位 (一)感知1毫米。 1自主建构“毫米”尺。 (1)独立思考:要想准确地叙述短边的长度,怎么办? (2)动手操作:独立完成学习单二 (3)全班交流。 师小结:老师真的为你们感到骄傲,因为你们经历了一个创建新单位的过程寻找比厘 米更小的单位,大家的方法都很好。其实我们的先人根据他们的实际生活需要和测量经验把1 厘米平均分生10份,把一份的长度叫做1毫米。由此制作了直尺,人们一直使用延续至今。 (展示尺子图片) 【设计意图】通过建构“毫米尺”的操作过程,感受毫米是如何产生的,初步感受毫米与 厘米之间的关系,初步建立1毫米的表象。 2.认识1毫米 (1)找尺子上的1毫米。 (2)画1毫米 在交流过程中澄清概念,使学生体会1毫米是两点间的一段长度。 (3)找生活中的1毫米 (4)想象比划验证1毫米,构建估测的工具 【设计意图】通过自主认识1毫米,让学生对1毫米的长度概念获得充分的感受,同时利用 生活中的实物加强对1毫米长度的实际体验,并构建估测的方便工具,为后面应用毫米进行估 测与测量做好铺垫。对于长度的估测,这种重现能使几何基于直观的表象,联想和特征,得到 实实在在的表示,使空间观念从感知发展上升为一种可以把握的能力。同时进一步引导学生感 受测量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二)认识几毫米。 完成测量大小合适的照片短边的任务,认识几毫米。 1.借助毫米尺测量大小合适的照片的短边。 2.全班交流。 【设计意图】再次充分感知1毫米,在学生数单位的活动中体会单位累加的过程,积累测 量的活动经验。 活动三:拓展活动三:拓展引发思考引发思考 体会生活中根据制造精密零件的实际需要,测量必须更加精确,介绍继续细分后产生的微 米、纳米。 师:我们已经认识了米、厘米、毫米这样不同的测量标准,根据不同的长度选择不同的测 量标准进行测量,为了使测量的结果更加精确,人们根据实际需要又把1毫米(出示PPT)平均 分成了1000份,创造出了微米单位,把一微米平均分成1000份创造了纳米单位。用于航天飞机 和生物工程等方面为我们人类服务。 【设计意图】学生已经感悟到毫米已经是很小的单位,但是根据实际生活需要,还可以找到更 小的单位,渗透无限分割的思想。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感悟数学的特有魅力。 (二)课堂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和体会? 板书设计 毫米的认识 分 厘米cm 毫米 mm 1厘米=10毫米 6.6.学习效果评价设计学习效果评价设计 评价是教学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本课中教师使用的评价方式主要是过程性评价,其中既 包括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也包括了学生对学生的评价。教师以 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表现、动手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为主要依 据,对于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的学生都获得了老师及时的鼓励性 的语言评价,使学生通过教师的语言获得鼓舞,获得成就感, 激发了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同时,本节课还面向全体设计 了终结性评价,通过独立解决一个题看学生的学习效果,提升认识。 7.7.教学设计特色说明与教学反思教学设计特色说明与教学反思(300-500(300-500 字字) ) “量(ling)起源于量(ling)” 在自主解决问题、建构“毫米尺”过程中, 体会量(ling)产生的必要性。 在量(ling)的学习感悟中建立量(ling)的表象,积累 量(ling) 的活动经验。借助熟悉的事物体会“量”的实际意义,使抽象的“量”与形象的 “物”勾连起来,使无形变有形,抽象变形象,内隐变外显,帮助学生建立量的概念。发展空 间观念。 在整个学习活动中,把握内容的核心本质、数学核心素养是深度学习数学的前提。度量的 本质是将待测物和标准物相比,标准的个数就是度量的结果。活动的设计紧紧围绕着度量的核 心和度量的基本性质展开,在把握知识内容核心本质的前提下开展教学有利于学生学习数学知 识、掌握数学思想方法,促进教学目标的高效落实。最后在学生已经感悟到毫米已经是很小的 单位,但是根据实际生活需要,还可以找到更小的单位,渗透无限分割的思想,感受数学与现 实生活的联系,感悟数学的特有魅力。 斤斤较“量” 毫米的认识 海淀区翠微小学 二年级数学 王亚琴 请你利用“厘米尺”量一量大小合适的长方形的长边和短边有多长? 长边是:_ 短边是:_ 学习单(一) 15cm ? 学习单(二) 请你把“厘米尺”中10厘米和11厘米之间的部分平均分成相等的小份,量一量短边 是10厘米和几小份? 1.我把”厘米尺”中10厘米和11厘米之间的部分平均分成了相等的( )小份。 2. 大小合适的照片的短边是10厘米和( )小份。 5 6 7 8 9 10 11 找一找,生活中的1毫米 学生卡大约约有1毫米厚 1分硬币币大约约1毫米 厚。 学习单习单 (三) 请请你利用“直尺”量一量大小合适的照片的短边长边长 是 多少? 大小合适的照片的短边边是:_ 0 2 3 4 5 6 7 8 9 10 11 3毫米 10厘米3毫米 医学应用科学实验 火箭炮 火箭 1毫米平均分成1000份 ,每一份是1微米。 1微米平均分成1000份 ,每一份是1纳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搜索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二 千米、分米和毫米的认识-分米和毫米的认识-ppt课件-(含教案)-省级公开课-北京版三年级上册数学(编号:70026).zip)为本站会员(小黑)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 > 数学 > 北京版(2024) > 三年级上册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