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部
- 圆的面积.jpg--点击预览
- 圆的面积.ppt--点击预览
- 教案430bf.doc--点击预览
文件预览区
|
|
资源描述
圆的面积(1)圆所占平面的大小叫做圆的面积。返 回记忆宝 库高割补、平移拼接成长方形得出: 平行四边形面积=底 高平行四边形将圆分成若干等分123456789101112131415161234567816151413121110912345678161514131211109rC2将圆分成若干等分二、探究新知从上图中可以看出圆的半径是r,长方形的长近似( ),宽近似于( )。因为长方形的面积( )( )所以圆面积( )( )( )如果用S表示圆的面积,那么圆的面积计算公式就是 :圆周长的一半圆的半径长宽rrrSr(一)探索圆面积的计算方法一个圆的半径是 4厘米。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4 米S r 23.14423.1416 50.24(平方厘米 )答:它的面积是 50.24平方厘米。例3从题目中你都知道了什么?二、探究新知 圆形草坪的直径是20m,每平方米草皮8元,铺满草坪需要多少钱?20210(m)31482512(元)3.1410314(m)答:铺满草皮需要2512元。(二)应用公式要求铺满草坪需要多少钱,先要求出圆形草坪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三、知识应用1. 一个圆形茶几桌面的直径是1m,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120.5(m)3.140.50.785(m)答:它的面积是0.785m。先求出半径,再求圆的面积。街心花园中圆形花坛的周长是18.84米。花坛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S r 2第一步求花坛半径;第二步求花坛面积;四、布置作业四、布置作业作业:第71页,练习十五,第2题第4题。 第72页,第5题。 圆的面积圆的面积教学设计教学设计 一、教材内容分析一、教材内容分析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圆的面积这部分内容是平面几何的最后阶,(教材6768 页)它既是前面所学直观地认识平面图形及有关计算的延续和发展,又为今后逐步由实践几何转入论证几何作了渗透和准备。因此,在教学时,主要是让学生用转化的思想进行操作、观察和比较,推导圆的面积计算公式。并让他们初步学会用确切、简明的数学语言表述概念的本质特征,引导学生初步接触归纳推导出公式并理解并掌握公式的应用,为今后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 二、学情分析二、学情分析 六年级的学生已掌握了长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面积公式的推导方法,具有一定的转化和类比推理能力,并具对圆和圆的周长知识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有强烈的好奇心。因此,易于在转化和类比推理方面进行启发和引导,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实现圆的面积公式的推导,但圆是由一条曲线围成的图形,学生很难跟以往由几条线段围成的图形之间建立必然的联系。因此,在利用转化和类比推理基础上,要结合操作演示,让学生在学习圆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掌握学习方法,增加感性的认识,从而真正掌握圆的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并且能应用公式解决一些生活实际问题。三、教学目标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分析和讨论,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并能运用公式解答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经过“感知动脑观察合作探究”等系列活动.逐步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2,通过实例引入,让学生体验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向学生展示生动、活泼的数学天地,唤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全体学生积极参与探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在参与中体验成功的乐趣。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数学的魅力,让学生领会图形转化的神奇和魅力。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1 1、注重情境创设,有意识地激发学生学习知识的兴趣、注重情境创设,有意识地激发学生学习知识的兴趣 :数学来源于生活,通过实际情境,既创设了生动的生活情境,激发了学生参与的兴趣,又为后继学习和深入探究埋下了伏笔。而且在直观的动画情境中很好地展示了圆的面积概念。使学生体会到实际生活中计算圆的面积的必要性,同时也激发了学生求知的欲望和学习兴趣。 2 2、注重实践操作,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注重实践操作,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 :学习是学生的内部活动,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既要重视其学习结果,更要重视其学习过程,学生的创造潜能,存在于学习过程、探究过程之中,而不存在于数学结论中,只有实实在在的学习过程、思维过程、探究过程,才能有所创造,培养学生自己探索获取知识的能力。这节课的教学,紧紧抓住“圆面积公式的推导”这一教学重点,放手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归纳整理。通过学生的剪拼,转化,利用等积变形把圆面积转化成了其他的平面图形,进而归纳、概括出圆面积的计算方法。这种多角度的思考,既打通了新、旧知识的联系,又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不仅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3 3、注重学法指导,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应用转化的方法、注重学法指导,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应用转化的方法 :本节课中,在求圆面积公式时,不是教师灌输式地教会学生 S=r,而是由学生在原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通过“观察猜测操作分析探究”, 并在老师的引导下,利用“转化”的思想,将圆变成已学的图形:长方形、三角形、梯形。通过学生自主动手剪拼,然后研究两者之间的联系,实现圆的面积公式的推导,从而推导出圆面积公式。整节课,始终围绕这个主题,从创设生活情境,到提出研究的方向与方法,最后引导学生推导出公式,教师只作为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适当进行点拨,使学生不但“学会”,而且“会学”。从而培养了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又发展了学生的逻辑思维推理能力。 4、注重教具和学具的应用,有意识地突破学生学习知识的难点 利用圆的面积这一节的教学用具辅助课堂教学,有其直观、形象而又生动的特点,它能使抽象的内容形象化,同时还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这节课恰当地运用教学用具和教材学具,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五、教学准备五、教学准备 教学用具,圆形卡片学具 六、教学过程六、教学过程 关键词关键词:情境情境 教具教具 学具准备学具准备 操作操作 转化转化 推导推导 猜测猜测 观察观察 讨讨论论 运用运用 交流交流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创设情境情境 学校的花坛的半径为 10 米,我们能求出它的面积吗? 2,揭示课题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圆的面积”好不好? 板书:圆的面积 3,说一说 师:我们以前学过哪些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把你知道的说出来与大家交流一下? 生答: 师:同学们回答得很好,今天我们就用以前我们已经掌握的数学知识来算一算圆的面积。 二、动手操作,实践探究二、动手操作,实践探究 1,引导学生回忆之前学过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方法 2、动手操作,尝试转化 1),看老师手上拿的是什么?(圆)什么叫圆的面积?能不能把圆转化成学过的图形来计算它的面积呢? 2),如果把圆平分成 8 等份、16 等份,那请你们拿出自己动手剪开后的学学具具,用这些近似的等腰三角形小纸片拼一拼,看能拼成什么图形。教师巡视指导 3),用教具教具演示,把圆平分成 16 份,让学生观察圆面积的“转化”。(圆近似成了长方形) 4)、通过上面的操作,你们知道圆的面积公式推导采用的是什么方法吗?从上面的操作你得到了什么结论? 3、探究联系,推导,推导公式 现在来看拼成的长方形面积与圆的面积有什么联系?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圆的周长和半径有什么关系呢? 1),猜测猜测,再一次观察老师的示范 2),学生小组合作操作操作,每一组学生回答,并展示自己拼成的作品 3),小组讨论得出结论:圆的面积采用的是“化曲为直”的“转化”法。如果把圆平分的份数越多,每一份分得就会越小,拼成的图形就越接近长方形。 4),小组讨论总结出:拼成的长方形面积和圆的面积相等,长方形的长相当于圆的周长的一半,宽相当于半径。 5),观察观察,小组讨论讨论得出公式:(板书) 长方形的面积长方形的面积 = = 长长 宽宽 圆的面积圆的面积 = = 周长的一半周长的一半 半半 径径 S S =r=r r r = = rr 三、运用公式,解决问题三、运用公式,解决问题 1、下面我们就应用圆的面积公式来解决一些生活的实际问题。出练习让学生做,巩固所学知识 2、再次出示上课前提出的情境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再帮助学生订正 学生独立运用所学知识解答,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全班汇报交流 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现实中的实际问题,既能达到巩固的作用,又能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的正确认识,掌握了圆的面积计算方法。 四、课堂小结四、课堂小结 (一)组织交流交流 回顾一下这节课我们学习的内容。 (1)本节所学的主要公式是什么? (2)如果求圆的面积,必须知道什么量? (二)总结 平面图形的面积公式推导,一般都用到“转化法”这种数学思想。圆的面积公式,在我们的生活中运用非常广泛,如计算:环形面积、圆形花坛的面积、麦田自动喷灌的面积、树干的横截面积、圆形蒙古包的面积、圆形凉亭的面积、圆形饭桌的面积、水桶底面积、圆锥沙堆的底面积等都用到圆的面积计算公式,希望大家多留意观察身边周围的事情,去发现和提出问题,再应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它,这样你的学习成绩会大有进步的! 七,板书设计七,板书设计 圆的面积(圆的面积(1 1) 长方形的长方形的积积 = = 长长 宽宽 圆的面积圆的面积 = = 周长的一半周长的一半半半 径径 S S = = rrrr = = rr 八八、教学评价设计、教学评价设计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在教学评价这一环节力争做到:(一)在探究新知的过程中注重对学生数学学习过程的评价;(二)在复习旧知识时恰当评价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三)在运用旧知识时重视评价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