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加法和乘法交换律加法和乘法交换律 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理解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的内容及字母表达式。2、通过猜想、举例验证的方法得到加法、乘法交换律。3、会用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进行简单的计算。教学重点: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的理解和运用。教学难点:通过猜想、举例验证的方法得到加法、乘法交换律。教学过程:一、一、 激趣导入激趣导入1.请一位同学到前面来,来去的过程中,什么变了?什么没变?(同学行进的方向变了,但所走的路程没变 )2.两位同学比高矮,调换位置再比较,这个过程中,什么变了,什么没变?(位置变了,但高矮的结果 没变)3.生活中有变与不变的现象,数学计算中同样存在,这节课
2、,让我们走进加减乘除中,开始我们的发现之旅。二、二、 探索发现探索发现1.比较大小的计算练习252+107107+252307+85320+45210+325385+35108+564564+108180+520520+180150+50180+202.计算后,观察,这些题目的共同特点, (都是加法,板书)再找出几组比较特殊的。单列出来,说一下特殊在哪里。3.同学也试着写几道这样的算式,边写边想:什么变了,什么没变4.学生汇报,板书几道。引出省略号。回答什么变了,什么没变。相机板书(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变)有没有反例呢?没有,点明概念,这就是加法交换律。引导字母表示法。5.加法中有交换律存
3、在,那另三种运算中有吗?小组合作探究一下,可仿照举例,总结,概念,字母表示的过程。6.学生汇报,发现乘法交换律。相机板书,引出课题。7.老师解释为什么减法和除法中没有。 (在数学基础理论中,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可以用计数公理来说明, 也就是我们数数时,先数这里的 a,再数 b,或者先数 b ,再数 a ,结果一样,但减法和除法不同)三、三、 学以致用学以致用1.回忆在以往的学习中,应用过交换律。-计算并验算2.应用交换律填空3.应用交换律简算4.灵活简算减法四、总结延伸。总结延伸。教学反思:教学反思:在数学中,研究数的运算,在给出运算的定义之后,最主要的基础工作就是研究该运算的性质。在运算的
4、各种性质中,最基本的几条性质,通常称为“运算定律” 。在加法和乘法的五条运算定律在数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被誉为“数学大厦的基石” 。在前面的学习中,学生已经接触到了反映这五条运算定律的大量例子,特别是对于加法、乘法的交换性和结合性,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基础。成功之处:1.整合教材内容,便于形成完整的认知结构。在以往教学中,都是按照教材的编排程序,按部就班,首先教学加法运算定律的教学,再进行乘法运算定律的教学,最后对比加法、乘法运算定律之间的联系和区别。虽然感觉教学有条不紊,但是总感觉缺失点什么,总感觉有这样一双手在禁锢自己的思想。 如何让教学更能适应新形势下课改教学的要求,以学生为本,
5、顺应学生认识发展需求,减轻学生背诵记忆的难度。因此在今年的教学中,我大胆改变了教材的编排程序,改变为加法、乘法交换律放在一课时进行教学,加法、乘法结合律也是如此。通过教学,有利于学生感悟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区别,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非常轻松的认识了加法、乘法交换律,记忆非常深刻牢固。2.经历“形成猜想、举例验证”的完整真实的过程,感悟数学研究的一般方法。在教学中,由生活实例引入,引发学生猜想,通过举例验证得出: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的结论,然后又再次引发学生从结论进行猜想,让学生不仅知道从个别特例中形成猜想,并举例验证,是一种获取结论的方法。但有时,从已有的结论中通过适当变换、联想,同样可以形成新的猜想,进而形成新的结论,也是一种非常好的获取结论的方法。通过结论引发猜想,学生很自然列举了例子进行证明,从而得出在乘法中,两个因数交换位置,积不变的结论。结论的得出顺其自然, 水到渠成, 真实感悟到了数学研究的一般方法。不足之处:习题的处理欠妥当。课件出现错误。学生思维不够敏捷老师遇到问题处理不够细致,停留于表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