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认识温度教学设计认识温度教学设计思考与提出问题:1教材把本节课教学编排在“正负数”之前意图何在?2如何让学生感受产生用“+” “-”表示零上温度与零下温度的必要性与简洁性?3零下温度大小比较这部分内容采用什么形式组织学习才更能突破?4生活情境中的温度与数学中的正负数之间的关系如何联结?磨课心得:1、起点。从生活中找数学,平时收听天气预报,学生对温度并不陌生。在四年级的科学课上,学生也已经学习了温度计相关知识。有了这样丰富的生活经验,学生学习表示温度与比较温度高低难度不大。2、终点。借助温度情境,初步感受正负数的产生的必要性及意义,会比较零下温度的大小。3、过程与方法。本课用“创造符号表示温度”
2、 、 “标识温度深体验” 、“化无为有比大小”三个主要环节串联知识点,在活动中,以问题为驱动,引导学生尝试、思考、讨论、交流。教学内容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第 84-85 页。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结合生活实例,理解零上温度和零下温度,感受“0”的作用,发展数感。2.能正确读、记温度,能根据提供的温度在温度计上标出相应温度的具体位置,会比较两个温度的大小。3.在尝试、观察、比较等数学活动中,体验用带符号(+、-)的数表示零上温度和零下温度的简洁性与必要性。4.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会数学的魅力,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与信心。教学重点:教学重点:理解零上温
3、度和零下温度,感受“0”的作用。教学难点:教学难点:比较两个温度的大小。教学准备:教学准备:课件、大温度计教具、学习卡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一、 创境导入,迁移学习。1.按“寒、冷、凉、温、热、烫”表示温度够准确吗?2.揭示课题。【设计意图【设计意图:借助知识经验与生活经验借助知识经验与生活经验,唤醒学生关于唤醒学生关于“冷热冷热”与与“温度温度”的记忆与联系,接着通过问题引发思考的记忆与联系,接着通过问题引发思考-仅仅用仅仅用“寒、冷”能表示能表示出哈尔滨冷的程度吗?感受其局限性,从而自然地引入课题,促发学习出哈尔滨冷的程度吗?感受其局限性,从而自然地引入课题,促发学习的必要性与积极性的必要性
4、与积极性。 】二、 师生互动,探究新知。1.初识温度,创造符号。(1)第一次播报,产生创造的需要。(2)实践操作,尝试创造。(3)展示交流,优化认知。(4)再次播报,体会简洁性。【设计意图【设计意图:在自主创造在自主创造、交流沟通中交流沟通中,体会数学符号产生的必要性与体会数学符号产生的必要性与简洁性简洁性,从而由从而由“生活生活”到到“数学数学” ,初步建构起关于初步建构起关于“温度温度”在表达在表达方式、表达方式、表达 意义上的认知意义上的认知。 】2.标识温度,深化体验。(1)尝试:把刚才的温度请回温度计,你能正确地找到位置吗?(2)探讨:有什么困难吗?“0”在哪里?(3)展示:比较标记
5、温度的几种方法,并自我优化。(4)观察思考:你有什么发现?(5)联结:丰富“0”的认识。【设计意图【设计意图: 充分放手充分放手, 让学生在尝试中发现问题让学生在尝试中发现问题, 在思考中交流想法在思考中交流想法,在互动中完善认知,在学习中不断优化,在此基础上探索温度计上数在互动中完善认知,在学习中不断优化,在此基础上探索温度计上数字的排列规律,深化对一组相反意义的量的理解。同时,极大地丰富字的排列规律,深化对一组相反意义的量的理解。同时,极大地丰富关于关于“0 0”的认知,发展了学生的数感,渗透了数学思想的认知,发展了学生的数感,渗透了数学思想。 】3.比较温度,提升思维。(1)化无为有想象
6、:把温度计拿走,让学生在心里“长”一个温度计。再现:动作比划,再现心中的温度计。(2)比较大小比较:说说自已的想法。引导:有困难时拿出心中的温度计进行。(3)回顾交流观察:对照温度计上的温度和比较大小的题目。交流:你有什么发现?【设计意图【设计意图:通过通过“化无为有化无为有” ,使学生超越有形的温度计的使学生超越有形的温度计的“局限性局限性” ,建构自己心中的温度计,从而走向更广阔、自由的数学世界。并学会建构自己心中的温度计,从而走向更广阔、自由的数学世界。并学会借助心中的温度计,进行关于两个温度的大小比较,从而化难为易,借助心中的温度计,进行关于两个温度的大小比较,从而化难为易,突破难点,体会突破难点,体会“数形结合数形结合”的力量的力量。 】三、总结延伸总结:这节课学得开心吗?你有什么收获?延伸:温度计就象一把加长了的尺子,它的用处还有很多。【设计意图:与学生共同设计意图:与学生共同“回头回头”与与“驻足驻足” ,对一节课的经历进行梳,对一节课的经历进行梳理总结,使其上升为经验;同时,延伸学生的思维视野,沟通温度计理总结,使其上升为经验;同时,延伸学生的思维视野,沟通温度计与与“数的尺子数的尺子”的联系,为下节课正负数的学习架梁铺路的联系,为下节课正负数的学习架梁铺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