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九年级下册初中语文课内古诗词全解全练.docx(24页)

上传人(卖家):四川天地人教育 文档编号:1913260 上传时间:2021-11-29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81.9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初中语文课内古诗词全解全练.docx(24页)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初中语文课内古诗词全解全练.docx(24页)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初中语文课内古诗词全解全练.docx(24页)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初中语文课内古诗词全解全练.docx(24页)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初中语文课内古诗词全解全练.docx(24页)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部编版初中语文古诗词全解全练九年级下册(17 首)渔家傲秋思范仲淹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译文】边境上秋天一来风景就全都不同了,向衡阳飞去的雁群毫无留恋的情意。随着军营的号角声响起,四面传来战马嘶鸣的声音。像千里屏障一样并列的山峰,烟雾弥漫中,落日朦胧,只见四野荒漠,一座孤城紧紧关闭着。空对愁酒一杯,离家万里,思绪万千,想起边患不平,功业未成,不知何时才能返回故里。羌人的笛声悠扬,寒霜洒满大地。征人不能入寐,将军和战士们愁白了头发,流下伤心眼泪。【赏析】宋仁宗时,西夏是从西

2、北方面侵扰中原的强大敌人。公元 1040 年,范仲淹任陕西经略副使兼知延州(陕西延安) ,在边城的防御上起了很大的作用。但朝廷腐败,败多胜少,只能坚守以稳定大局。本词即作于此时。上片着重写景。 “塞下” 二句首先点明地点、 时间和边地延州与内地不同的风光,其次具体地描述风光的不同,西北边疆气候寒冷,一到秋天,寒风萧瑟,满目荒凉,大雁此时奋翅南飞,毫无留恋之意。 “四面边声”三句写延州傍晚时分的景象,边声伴着军中的号角响起,凄恻悲凉。在群山的环抱中,太阳西沉,长烟苍茫,城门紧闭, “孤城闭”三字隐隐透露出宋王朝不利的军事形势。千嶂、孤城、长烟、落日,这是静;边声、号角则是伴以声响的动。动静结合,

3、展现出一幅充满肃杀之气的战地风光图画,形象地描绘了边塞特异的风景。下片抒情。 “浊酒一杯”二句,先自抒怀抱,作者为前线三军统帅,防守边塞,天长日久,难免起乡关之思。想要借一杯浊酒消解乡愁,路途遥远,家人在何方?更重要的是,战争没有取得胜利,还乡之计就无从谈起。而要取胜又谈何容易,因此更浓更重的乡愁就凝聚在心头,无计可除。 “羌管悠悠霜满地” ,写夜景,紧承“长烟落日” ,到了夜晚,笛声悠扬,秋霜遍地,更引动了征人的乡思。全词结束在“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二句上,此二句从写景转入写情。戍边将士上下一心,同仇敌忾,本可以战胜敌人,无奈朝廷奉行的是不抵抗政策,戍守艰苦,又无归计,人怎么能睡得着呢!

4、旷日持久的守边白了将军的头,使征夫洒下许多思乡的热泪。这首边塞词既表现将军的英雄气概及征夫的艰苦生活,也暗寓对宋王朝重内轻外政策的不满,爱国激情,浓重乡思,兼而有之,构成了将军与征夫复杂而又矛盾的情绪。这种情绪主要是通过全词景物的描写,气氛的渲染,婉曲地传达出来。综观全词,意境开阔苍凉,形象生动鲜明,反映出作者耳闻目睹、亲身经历的场景,表达了作者自己和戍边将士们的内心感情,读起来真切感人。【练习】1.渔家傲所写的塞下风景“异”在哪里?2.描绘“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的画面。怎样理解这一画面?3.“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这诗句描写了怎样的景象?表达了怎样

5、的思想感情?4.“羌管悠悠霜满地”一句蕴含着作者浓浓的情感,请简要分析它是怎样达到这种效果的。5.“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一句有什么含义?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6.这首词意境深邃,请你选择一个角度对“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一句进行赏析。7.这首词的上、下阕分别以什么表达方式为主?全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8.选择题。(1)对下列诗句理解品析有误的一项是()A “四面边声连角起”写出边塞战马嘶鸣、朔风狂吹树木的尖啸和军营号角的凄厉。B.“长烟落日”本有塞外苍茫的意境,但与“孤城闭”连接之后又含有了肃杀之气。C “羌管悠悠霜满地”借悠悠的笛声和满地的秋霜渲染出“塞下

6、”悲凉而哀伤的气氛。D “将军白发征夫泪”是由于功业未建、故乡难返,与“风景异”的内容毫无关联。(2)对这首词赏析不当的一项是()A.“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 ,写的是秋天到了,西北边塞地区的风景与中原地区大不相同,衡阳地方的大雁飞走了,周围边塞的各种声音连同军中的号角一起响起。B.“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写出了塞外群山连绵,炊烟袅袅,夕阳西下,一座孤城的情形,表现了边塞的悲凉。C.“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借东汉大将“窦宪追匈奴”的典故,表现出了战士们的报国激情。D. “人不寐, 将军白发征夫泪” , 抒发了他们壮志难酬的感慨和思乡忧国的情怀。(3

7、)对这首词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词的上阕写的是“落日孤城”的边塞景象。B.词的下阕表现了将士们在艰苦抗敌的同时怀念家乡的心情。C.“人不寐”三字突出反映了当时孤城危急的战况。D.这首词基调悲壮,意境开阔,风格和“苏辛”相似。江城子密州出猎苏轼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译文】让老夫也暂且抒发一回少年狂,左手牵着黄犬,右臂托着苍鹰。头上戴着锦缎做的帽子,身上穿着貂皮做的大衣,带领千余膘马席卷过小山冈,威武雄壮。为了酬报太守,人们倾城出动,紧随身后。

8、我要亲自搭弓射虎,看!咱多像当年的孙权,英姿勃发,意气豪放。酒意正浓时,胸怀更开阔,胆气更豪壮。两鬓已生出白发,这又算得了什么!遥想当年,冯唐手持文帝的符节去解救战将魏尚,使其免罪复职,什么时候朝廷能派遣冯唐式的义士来为我请命,让我像魏尚一样受到重用,戍边卫国呢?我也能拉开雕弓圆如满月,随时警惕地注视着西北方,勇敢地将利箭射向入侵之敌。【赏析】这首词作于熙宁八年(公元 1075 年)冬,当时苏轼知密州。苏轼词风于密州时期正式形成,这首词即公认的第一首豪放词。词的起句陡兀,用一“狂”字笼罩全篇,藉以抒写胸中雄健豪放的一腔磊落之气。苏轼时年四十,正值盛年,不应言老,却自称“老夫” ,又言“聊发”

9、,与“少年”二字形成强烈反差,形象地流露出内心郁积的情绪。上阕写出猎的壮阔场面,表现出作者壮志踌躇的英雄气概。下阕承前进一步写“老夫”的“狂”态。以“老”衬“狂” ,更表现出作者壮心未已的英雄本色。宋仁宗、神宗时代,国力不振,国势羸弱,时常受到辽国和西夏的侵扰。苏轼由出猎联想到国事,联想到自己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处境,不禁以西汉魏尚自况,希望朝廷能派遣冯唐一样的使臣,前来召自己回朝,得到朝廷的信任和重用。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 “天狼” ,即喻指辽和西夏。作者以形象的描画,表达了自己渴望一展抱负,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下阕借出猎表达了自己强国抗敌的政治主张,抒写了渴望

10、报效朝廷的壮志豪情。这首词感情纵横奔放,表现了作者的胸襟见识,情感兴趣,希望理想,一波三折,姿态横生, “狂”态毕露,气象恢弘,充满阳刚之美,成为历史弥珍的名篇。【练习】1. 本 词 上 阕 叙 事 , 记 叙 了; 下 阕 抒 情 , 抒 发 了的豪情壮志。2.“狂”是这首词的词眼,请简要概括作者“狂”在哪些方面。3.以首句中的“狂”字为例,简要分析这首词“豪放”的特点。4.展开联想和想象,用简洁生动的语言描绘“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一句所展现的画面。如果由你朗读“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一句,你认为最应该重读的是哪一个词语?为什么?5.词中“鬓微霜,又何妨” 一句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表达了词人

11、什么心境?其言外之意是什么?6.“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一句有什么含义?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7.“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一句勾画出了一个怎样的形象?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8.请你自选角度,对“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一句做点赏析。9.试说明词中的三个典故,分别表达了什么意思?10.苏轼这首词和他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是否一致,为什么?11.对这首词文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A.“左牵黄,右擎苍”一句,运用借代的修辞方法,塑造了诗人出猎时左手牵黄犬,右手擎苍鹰的豪迈潇洒的形象。B.“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一句,描写猎队武士的装束打扮,并以千骑飞驰的勇武气势来烘

12、托亲率猎队的诗人自己。C.“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一句,运用典故表达了诗人以冯唐自比,企盼有朝一日得到信任和重用,戍边杀敌,报效朝廷。D.“西北望,射天狼”一句,用代表“贪残侵掠”的天狼星暗喻屡犯边境的辽和西夏,表达了诗人渴望抗敌戍边的雄心。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辛弃疾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译文】醉酒之中挑亮油灯观看宝剑,梦中回到了当年各个营垒,接连响起号角声。把烤牛肉分给部下,乐队演奏北疆歌曲。这是秋天在战场上阅兵。战马像的卢马一样跑得飞快,弓箭像惊雷一样,震耳离弦

13、。(我)一心想替君主完成收复国家失地的大业,博得天下生前死后的美名。只可惜(现在)已白发丛生!【赏析】该词是作者失意闲居信州时所作。词中通过创造雄奇的意境,抒发了杀敌报国、恢复祖国山河、建立功名的壮怀。结句抒发壮志不酬的悲愤心情。词的上片,写作者闲居家中心情苦闷,只能借酒浇愁。然而,就是在深夜酒醉之时,还一次又一次地拨亮灯火,久久地端详着曾伴随自己征战杀敌的宝剑,渴望着重上前线,挥师北伐。作者带着这样的思念和渴望进入梦中。他恍惚觉得天已拂晓,连绵不断的军营里响起了一片嘹亮雄壮的号角声。他把大块的烤牛肉犒劳将士们,让他们分享;军乐队奏着高亢激越的边塞战歌,以助兴壮威。在秋风猎猎的战场上,他检阅着

14、各路兵马,准备出征。词的下片,紧接着描写了壮烈的战斗和胜利的结局:将士们骑骏马飞奔,快如“的卢” ,风驰电掣;拉开强弓万箭齐发,响如“霹雳” ,惊心动魄。敌人崩溃了,彻底失败了。他率领将士们终于完成了收复中原、统一祖国的伟业,赢得了生前死后不朽的英名。到这里,我们看到了一个意气昂扬、抱负宏大的忠勇将军的形象,他“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然而,在词的最后,作者却发出一声长叹: “可怜白发生! ” 从感情的高峰猛的跌落下来。 原来, 那壮阔盛大的军容,横戈跃马的战斗,以及辉煌胜利,千秋功名,不过全是梦境。实际上,在苟安卖国的统治集团的压制下,作者报国无门,岁月虚度。 “可怜白发生” ,包含着多

15、少难以诉说的郁闷、焦虑、痛苦和愤怒啊!这首词基调雄壮高昂,真不愧为“壮词” 。而结句的悲壮低回,却与此形成鲜明对比。更令人感慨与寻思。词的结构上也不同于一般词作,上下片语义连贯,过片不分,直到最后一句突然一个顿挫,读来波澜起伏,跌宕有致,实为辛弃疾“沉郁顿挫”的典型之作。从全词看,壮烈和悲凉、理想和现实,形成了强烈的对照。作者只能在醉里挑灯看剑,在梦中驰骋杀敌,在醒时发出悲叹。这是个人的悲剧,更是民族的悲剧。而作者的一腔忠愤,无论在醒时还是在醉里梦中都不能忘怀。【练习】1.根据你掌握的历史知识,说说“了却君王天下事”中的“天下事”指的是什么?2.词人为什么要写“醉里”和“梦回”的情景?3.用简

16、洁的语言描述“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的壮观场面,并说说前两句词营造了一种什么样的氛围?4.词中“沙场秋点兵”一句中的“秋”字有什么作用?赏析“沙场秋点兵” 。5.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所展现的画面,并从表现手法和思想感情的角度对这两句诗作点赏析。6.有人认为“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流露了词人追名逐利的心理,你同意这样的看法吗?说说你的理解。7.赏析“可怜白发生” 。8.请结合词句“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来分析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9.辛弃疾说这首词是“赋壮词” ,试结合词的内容,从题材或思想感情或语言风

17、格等方面说一说其“壮”在哪里。10.试比较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与本词的共同点。(1)主题:都表达的痛苦之情。(2)写作手法:都借助的对比表现主题。(3)意境: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与陆游的“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意境相似,都传递了诗人的心声。11.选择题。(1)对这首词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A.辛弃疾写这首词寄给陈亮,既是对好友不得志表示慰解,也是借此抒发自己失意的感慨。B.“五十弦翻塞外声”中的“翻”意思是“弹奏” ,这个词准确形象地表现出弹奏热烈、乐声响彻云霄的情景。C.“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这两句诗分别从听觉、视觉两个角度概括而生动地写出战斗紧张激烈。D.这首

18、词借剑寄意,表现抗金救国的主题,既是壮词又是悲歌,基调愤激。(2)对这首词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A.“醉里挑灯看剑” ,词人在酒醉之后还拨亮灯火端详宝剑,这表明词人在刀光剑影中抗敌为国的愿望多么迫切!B.“麾下”指部下; “五十弦”泛指多种乐器; “翻” ,演奏。C.“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该句是说英雄骑着快如的卢的良马,用着很有力量的弓,飞驰战场,英勇杀敌。D.“了却君王天下事” ,这是词人无奈心情的体现,意思是不再理会朝野中的一切事情了。(3)下边对本首词理解赏析有误的一项是()A.这首词描写了看剑、闻角、分炙、奏乐、点兵、杀敌等多种军营生活。B.这首词展现了醉态、梦境、往

19、事、理想和现实等多层面的人生境界。C.这首词前九句追忆往事,豪情满怀;结尾一句,词意陡转,点出理想与现实、希望与失望等多重矛盾。D.这首词成功地运用了“八百里” “五十弦” “沙场” “的卢” “霹雳”等多个历史典故。满江红秋瑾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俗子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译文】我在京城小住时日,转眼间就又到了中秋佳节。篱笆下面的菊花都已盛开,秋色明净,就像刚刚擦洗过一般。四面的歌声渐歇,我也终如汉之破楚,突破了家庭的

20、牢笼,如今一个人思量着在浙江时那八年的生活况味。他们苦苦地想让我做一个贵妇人,其实,我是多么的不屑啊!今生我虽然不能身为男子,加入他们的行列。但是我的心,要比男子的心还要刚烈。想想平日,我的一颗心,常为别人而热。那些俗人,心胸狭窄,怎么能懂我呢?英雄在无路可走的时候,难免要经受磨难挫折。在这莽莽红尘之中,哪里才能觅到知音呢?眼泪打湿了我的衣襟。【赏析】这首满江红是秋瑾在 1903 年中秋节的述怀之作,反映了她在封建婚姻家庭和旧礼教的束缚中,走向革命道路前夕的苦闷彷徨和雄心壮志的开阔胸怀。词的上片主要表达了作者自己初离家庭时的矛盾心情,别具匠心。秋瑾与王子芳结婚八年,表面上过着富贵人的生活,实际

21、上是“奴仆不如”的生活,如今与其决裂,突破家庭束缚,实现了“求自立”的愿望。“苦将侬强派作蛾眉”进一步说明表面上过着贵妇人的生活,实则奴仆不如的“八年风味”。“殊未屑”表明作者对贵妇人的生活,并不留恋,相反加以蔑视。“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这四句是鉴湖女侠的自我写照,一幅巾帼英雄的形象,生动地在我们眼前展开,她运用“身与心、列与烈”两句四字谐音和意义不同的显著变化,来表达她的抱负、志向和思想感情的转变,正是上接“若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这两句进一步的思想发展。词的下片写作者虽有凌云壮志,但知音难觅,不觉泪湿衣巾。作者虽是女子,但“心却比,男儿烈”,所以能冲破家庭牢笼。平日她虽以肝

22、胆相照,真诚恳切,但不为世俗所了解,因此生活中常受折磨。现在离家以后,在大千世界中,何处去找知音?如果找不到知音,又将会受到怎样的折磨?想到这一点,不觉伤心落泪,也是很自然的。这种担心和忧虑,真实地反映了一个革命者刚踏上革命征途的思想状况。紧接着表明她是一个“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的富有感情的人,但不幸偏遇着这么一个庸夫俗子的丈夫,她因为穿着男装独自去看了一次戏,竟遭丈夫的辱打,不由她不发出“俗夫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这样的浩叹!本来她还想得到丈夫的谅解,志同道合,做一番事业的。但这一打,却打醒了她的痴梦,她再也忍受不住这种封建囚笼的生活,于是她下决心于 19

23、04 年春,离开了共同生活 8 年的丈夫,把儿女送回绍兴她娘家母亲照养,她自己只身独自东渡日本,在日本她结识了陈天华等进步人士,并参加了同盟会,得到孙中山的器重,后来派她回国策动推翻满清封建王朝的革命工作。她和安庆徐锡林等人共谋武装暴动,不幸失败,惨遭满清政府的逮捕杀害,死时年仅 33 岁,她是我国辛亥革命最杰出的一位女革命家。这首词的基调高昂,语言刚健清新。通过层层表述,曲折地反映了诗人参加革命前的复杂矛盾的心情,真切感人。【练习】1.“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中“终破楚”指什么? 这一句写出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2.词的上阕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3.有人评价秋瑾这首词“基调高昂

24、,语言刚健清新”,试联系诗歌内容加以分析。定风波苏轼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译文】三月七日,在沙湖道上赶上了下雨,大家没有雨具,同行的人都觉得很狼狈,只有我不这么觉得。过了一会儿天晴了,就做了这首词。不必去理会那穿林打叶的雨声,不妨一边吟咏着、长啸着,一边悠然地行走。竹杖和草鞋轻捷得更胜过马,怕什么!一身蓑衣,足够在风雨中过上它一生。略带寒意的春风将我的酒意吹醒,寒意初上,山头初晴的斜阳却殷殷相迎

25、。回头望一眼走过来遇到风雨的地方,我信步归去,既无所谓风雨,也无所谓天晴。【赏析】元丰五年三月五日,作者在沙湖游玩。三月七日,忽逢大雨,因为作者和同行的人都没有带雨具,同行之人皆觉狼狈。雨过天晴,作者联想到自己人生的坎坷,加上遇见的大雨,写下了这一首千古流传的定风波。词人借雨中潇洒徐行之举动,表现了虽处逆境屡遭挫折而不畏惧不颓丧的倔强性格和旷达胸怀。全词即景生情,语言诙谐。首句“莫听穿林打叶声”,一方面渲染出雨骤风狂,另一方面又以“莫听”二字点明外物不足萦怀之意。“何妨吟啸且徐行”,是前一句的延伸。在雨中照常舒徐行步,呼应小序“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又引出下文“谁怕”即不怕来。徐行而又吟啸,

26、是加倍写;“何妨”二字透出一点俏皮,更增加挑战色彩。首两句是全篇枢纽,以下词情都是由此生发。“竹杖芒鞋轻胜马”,写词人竹杖芒鞋,顶风冲雨,从容前行,以“轻胜马”的自我感受,传达出一种搏击风雨、笑傲人生的轻松、喜悦和豪迈之情。“一蓑烟雨任平生”,此句更进一步,由眼前风雨推及整个人生,有力地强化了作者面对人生的风风雨雨而我行我素、不畏坎坷的超然情怀。以上数句,表现出旷达超逸的胸襟,充满清旷豪放之气,寄寓着独到的人生感悟,读来使人耳目为之一新,心胸为之舒阔。过片到“山头斜照却相迎”三句,是写雨过天晴的景象。这几句既与上片所写风雨对应,又为下文所发人生感慨作铺垫。结尾“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

27、无晴”,这饱含人生哲理意味的点睛之笔,道出了词人在大自然微妙的一瞬所获得的顿悟和启示:自然界的雨晴既属寻常,毫无差别,社会人生中的政治风云、荣辱得失又何足挂齿?句中“萧瑟”二字,意谓风雨之声,与上片“穿林打叶声”相应和。“风雨”二字,一语双关,既指野外途中所遇风雨,又暗指几乎致他于死地的政治“风雨”和人生险途。【练习】1.上片哪些词语表现了作者豁达的胸襟?2.上片连续用了“莫听”“何妨”“谁怕”“任”等词语,表达了词人什么感情?3.这首词,写眼前景,寓心中事,谈人生哲理。请结合词的上片,作简要赏析。4.“山头斜照却相迎”中的“相迎”运用了修辞手法,请你分析其表达效果。5.词的末尾写道:“回首向

28、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诗人借此表达了怎样的独特感悟和性格?6.本词是苏轼谪居黄州时所作,作者在这首词中表现了什么人生态度?作者在词中又是如何表现这种人生态度的?7.比较“独钓寒江雪”的柳宗元和“悠然见南山”的陶渊明,谈谈本词主人公的形象特点。8.你如何理解“一蓑烟雨任平生”“也无风雨也无晴”两句?9.这首词景、理、情水乳交融,历来为词评家所称道。说说你的理解。10.古今不同读者对这首词的理解各异,有人认为这首词是“旷达人语”,也有人认为这首词是“归隐人语”。谈谈你对此的理解。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陈与义忆昔午桥桥上饮,坐中多是英豪。长沟流月去无声。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二十余年如

29、一梦,此身虽在堪惊。闲登小阁看新晴。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译文】回忆当年在午桥畅饮,在座的都是英雄豪杰。月光映在河面,随水悄悄流逝,在杏花的淡淡影子里,吹起竹笛直到天明。二十多年的岁月仿佛一场春梦,我虽身在,回首往昔却胆战心惊。百无聊赖中登上小阁楼观看新雨初睛的景致。古往今来多少历史事迹,都让渔人在半夜里当歌来唱。【赏析】此词是两宋间著名词人陈与义南宋时期的作品,是一首抚今追昔、伤时感世之作。词的上半阙由“忆昔”领起,回忆二十年前午桥聚饮的盛况,照应题目中“忆洛中旧游”。午桥是中唐名相裴度的别墅,裴度一度主张武力镇压淮西吴元济叛乱并取得成功,是国家股肱之臣,而作者与英豪们在此聚饮,突出了风

30、云际会、豪气干云的盛况,“午桥”“英豪”相得益彰。首句点名地点和人物。次句,作者并没有承接“饮”描绘酒席上热闹的场面,而是把视线转到桥下的河水,“沟”即午桥下的河,言其“长”,表明视野的开阔。月亮倒映在河里,月光辉映在水面上,随流水无声地流逝,突出月与流水的静谧,这流水就像流年一样逝去,而那亘古不变的圆月却见证了无情的流水,无情的岁月。同时流水未必完全无声,只是它的声音或许被豪饮的声音掩盖,更加衬托出酒席的热闹。接下来词人又把视线转移到岸边:英豪酒酣耳热、高谈阔论以后在月光掩映下稀疏的杏花影里,吹笛唱和,不觉已到天明。月光是柔和皎洁的,杏花影是稀疏而夹杂着芬芳的,一阵微风吹过,或许几瓣杏花,几

31、丝花蕊落到了人们的身上和酒席上,悠扬的笛声与这月光花影融合,形成光影声色交融的清幽的境界,因此人们沉浸在这良辰美景赏心乐事之中,不觉东方已白。这是英豪们在沉醉,也是词人对往昔峥嵘岁月的沉醉。豪饮、吹笛塑造了英豪们风流倜傥、豪放俊爽的形象。下阕是由回忆到现实而引发的感慨,流年似水似梦,短暂而虚幻,二十年间不知发生多少不堪回首的往事,包括国破家亡,身世沉浮,而残生尚在,因此生命虽在,不觉对此残生而惊怪。次句点明题目“登小阁”,交待感慨引发的原由。“闲”字并非说作者有闲情,而是颠沛流离的残生挥之不去的一种感伤无奈之情,词人本来就心事重重,而又何况登上高阁,看到雨后云开的天色呢?或许正是这新晴后如洗的

32、碧空中那轮明月让作者联想到了二十年前午桥聚饮的月色。往事又不堪回首,而登楼又撩人心绪,二十年来的感慨不可一一而道,于是就将它付诸一叹吧:古今多少兴亡之事,盛衰之感,流离之痛,都随风飘逝在在三更唱起的渔歌之中。“三更”照应题目中的“夜”,点名作者“登小阁”的时间。这一句收束全词,格调惊挺,与“惊”字照应,流露词人一腔感慨和郁勃不平之气。本词虽然由回忆和眼前两部分构成,但在简单的章法结构中又见出一波三折的工巧之处。例如上阙点出“英豪”,则英豪们的形象和桥上聚饮时的具体场面呼之欲出,但作者却轻轻顿住,用水、月和杏花来作烘托,朦胧而清婉,更加富有情趣和韵味,英豪们风流不羁的形象便隐含在其中了。前人评“

33、清婉奇丽,简斋(陈与义号)惟此词为最优”,而本句正是“清婉奇丽”风格最好的体现。【练习】1.这首词的上片描绘出“旧游”中怎样的美好情景?请作简要分析。2.“长沟流月去无声”一句描写的景物有何特点?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情感?3.“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结合词句内容简要分析。4.上阕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5.“闲登小阁看新晴”,有人将“看”改为“弄”,你认为哪个字更为妥帖?6.试分析下阕中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7.全词围绕“闲”的心绪,作者发出了怎样的感慨?8.请赏析这首词的思路。9.选择题。(1)下面对词的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是一首抚今追昔之作,词人因“登

34、小楼”而感慨。B.词的上片回忆了二十多年前词人在午桥与朋友畅饮到深夜的生活画图。C.“坐中多是英豪”与“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有异曲同工之妙,表现了词人的交往志趣。D.“此身虽在堪惊”,传达出词人噩梦初醒时的胆战心惊之感,暗示词人曾屡涉险境。(2)下面对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词中“忆昔”照应题目中的“旧游”,“闲登小阁”照应题目中的“夜登小楼”。B.“长沟流月去无声”属于环境描写,为欢饮营造了几分雅兴,也表明时间过得快。C.“二十余年如一梦”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表达了词人对人生命运的感慨。D.词的下片抒发了词人满怀的豪情、 凌云般的壮志。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辛弃疾一轮

35、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译文】一轮缓缓移动的秋月洒下万里金波,就像那刚磨亮的铜镜又飞上了天廓。我举起酒杯问那月中的嫦娥:怎么办呢?白发日增,好像故意欺负我。我要乘风飞上万里长空,俯视祖国的大好山河。还要砍去月中摇曳的桂树枝柯,人们说,这将使月亮洒下人间的光辉更多。【赏析】这首中秋抒怀的小词,写于宋孝宗淳熙元年(1174 年),此时作者在建康(今南京市)任江东安抚司参议官。当时的南宋朝廷根本没有收复中原的决心,反而对金人屈辱求和,排斥和打击抗金的爱国志士。对此,作者十分痛心,在中秋节夜晚与友人吕叔潜饮酒

36、赏月时,就写下了这首词,以抒情怀。上片,词人巧妙地运用神话传说构成一种超现实的艺术境界,以寄托自己的理想与情怀。作者在中秋之夜,对月抒怀,很自然地想到与月有关的神话传说:吃了不死之药飞入月宫的嫦娥,以及月中高五百丈的桂树。词人运用这两则有关月亮的神话传说,借以表达自己的政治理想和阴暗的政治现实的矛盾。辛弃疾一生以恢复中原为己任,但残酷的现实使他的理想不能实现。想到功业无成、白发已多,作者怎能不对着皎洁的月光,迸发出摧心裂肝的一问:“被白发,欺人奈何?”这一句有力地展示了英雄怀才不遇的内心矛盾。词的下片,作者又运用想象的翅膀,直入月宫,并幻想砍去遮住月光的桂树。想象更加离奇,更加远离尘世,但却更

37、直接、强烈地表现了词人的现实理想与为实现理想的坚强意志,更鲜明地揭示了词的主旨。作者这里所说的挡住月光的“桂婆娑”,实际是指带给人民黑暗的婆娑桂影,它不仅包括南宋朝廷内外的投降势力,也包括了金人的势力。因为由被金人统治下的北方南归的辛弃疾,不可能不深切地怀想被金人统治、压迫的家乡人民。进一步说,这首词还可以理解为一种更广泛的象征意义,即扫荡黑暗,把光明带给人间。这一巨大的意义,是词人利用神话材料,借助于想象和逻辑推断所塑造的形象来实现的。总之,辛弃疾的这首词,无论是从它的艺术境界,还是从它的气象和风格看,都与运用神话传说的浪漫主义手法有着密切的联系。作者通过超现实的艺术境界,来解决现实的苦闷与

38、实现理想的浪漫主义手法的特点,是一首富于浓厚浪漫主义色彩的优秀词章。【练习】1.“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请简要概括。2.“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请简要赏析。3.作者在这首词中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展开了奇妙的想象。请作具体简要的分析。4.词中有对“白发欺人”的感叹,有“俯瞰山河”“斫去桂树”的宏愿,请对其寓意作简要分析。5.作者是如何通过浪漫主义手法抒写自己的情感的?请结合全词简要赏析。浣溪沙纳兰性德身向云山那畔行,北风吹断马嘶声,深秋远塞若为情。一抹晚烟荒戍垒,半竿斜日旧关城。古今幽恨几时平。【译文】我向着那高耸入云的方向前进。北

39、风呼啸,淹没了战马的嘶鸣声。深秋远远的边塞,使人不禁情伤。一抹晚烟袅袅升起,在这边地的城堡上显得尤其荒凉。夕阳西下,斜斜地照射在山海关城头的旗杆上。古往今来胸中的怨恨何时能平?【赏析】这是一首边塞词。词作通过刻画“北风”“晚烟”“戍垒”“斜日”等边塞之景,将塞外的荒凉和词人内心的悲怆合二为一,凄凉中透露着一种历史的厚重感和今古之悲。起句点明此行之目的地,很容易让人想起同是纳兰的“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北风”言明时节为秋,亦称“秋声”。边地北风,从来都音声肃杀,听了这肃杀之声,只会使人愁绪纷乱,心情悲伤。而纳兰在此处云“北风吹断马嘶声”,听闻如此强劲、如此凛冽的北风,作者心境若何,

40、可想而知。难怪他会感慨“深秋远塞若为情”。下片“一抹晚烟荒戍垒,半竿斜日旧关城”,以简古疏墨之笔勾勒了一幅充满萧索之气的战地风光画面。晚烟一抹,袅然升起,飘荡于天际,营垒荒凉而萧瑟;时至黄昏,落日半斜,没于旗杆,而关城依旧。词中的寥廓的意境不禁让人想起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以及范仲淹的“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古今幽恨几时平”,极写出塞远行的清苦和古今幽恨,既不同于遣戍关外的流人凄楚哀苦的呻吟,又不是卫边士卒万里怀乡之浩叹,而是纳兰对浩渺的宇宙、纷繁的人生以及无常的世事的独特感悟,虽可能囿于一己,然而其情不胜真诚,其感不胜拳挚。【练习】1.以形象的语言描绘“一抹晚烟荒戍垒,半竿斜

41、日旧关城”所展现的画面。2.“古今幽恨几时平”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十五从军征乐府诗集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羹饭一时熟,不知饴阿谁。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译文】刚满十五岁的少年就出去打仗,到了八十岁才回来。路上碰到一个乡下的邻居,问: “我家里还有什么人?”(他说) “你家那个地方现在已是松树柏树林中的一片坟墓。 ”走到家门前看见野兔从狗洞里出进,野鸡在屋脊上飞来飞去。院子里长着野生的谷子,野生的葵菜环绕着井台。用捣掉壳的野谷来做饭,摘下葵叶来煮汤。汤和饭一会

42、儿都做好了,却不知赠送给谁吃。走出大门向着东方张望,老泪纵横,洒落在征衣上。【赏析】这是一首暴露封建社会不合理的兵役制度的汉代乐府民歌,反映了劳动人民在当时黑暗的兵役制度下的不平和痛苦。作品真实、深刻,令人感愤,催人泣下。开篇便不同凡响:“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这两句,直言老兵“十五”岁从军,“八十”岁方回,看似平淡无奇,像不经意间道来,实却耐人寻味,颇见功力。他“十五从军征”,奔赴何处,诗中未作说明;其军旅生活如何,战况怎样,诗中也均未交代。这就给读者留下众多想象的空间。但有一点是明确的,那就是他“从军征”,系出于战事,而且这一去就是数十年!“八十”与“十五”相对照,突出其“从军征”时间

43、之久;“始得归”与“从军征”相呼应,则表明他中途一直未能回来。“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主人公的思想脉络由六十五年的征战生活进入邈邈旷野、漫漫古道,对亲人家园的现状由茫然无际的想象到急切地、盼知又怕知地询问,读者由开头两句诗展开的遐想的翅翼,也在主人公焦急的劈头问话声中收束。一句“家中有阿谁”的追问,推出了作品的聚光点家。六十五年了,岂敢奢望家人安然无恙、亲人健在?能有一二幸存者已是不幸中之万幸了。所以他只问,家中还有谁侥幸苟活人世呢?可是,“乡里人”的回答却如站在雪地里浇下的一盆冰水:“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在这动乱的年月,我的亲人们竟无一幸存者?多少年来积压心底的感情,向谁倾诉、向谁

44、表达啊?唯有那青青松柏、垒垒坟冢吗?那,就是我的家吗?不,不,不可能!摆在他面前的现实是: “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由遥看到近见,满眼更加荒凉凄楚的景象。作者没说室空无人,而是抓住野兔见人钻进家畜窝中自以为得所,野鸡惊飞落到屋内梁上自以为安的情景;作者没有直书庭园荒芜杂乱,只摄取了中庭、井边随意生长的谷物和葵菜两个“镜头”,人去屋空,人亡园荒,更其形象,倍伤人心神。一个风尘仆仆的老人,站在曾经炊火融融、庭园整洁的“家”的面前,站在盼望了六十五年可又无一亲人相迎的家的面前,竟然比想象的还不堪十倍、百倍这是怎样一种情境,将掀起读者怎样的感情波澜呢?“出门东向看,泪落沾

45、我衣。”他走出年久失修的破门,向东方看去,他也许还抱着希望,他看到了谁?看到了什么呢?他也许看到了久别的亲人?也许什么也没有看到。他茫然地从幻想中走出来,低声哭了起来 “泪落沾我衣”五个字,饱含了多么丰富、多么深厚、多么沉痛的感情内涵啊!主人公和他的家的相互映衬的叙写,把作品的主题和艺术水平都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服了整整六十五年兵役的人,竟然还是全家唯一的幸存者,那些没有服兵役的亲人们,坟上松柏都已葱葱郁郁,可以想见他们生前贫寒凄苦的生活还不如每时每刻都可能牺牲的士卒。作品具体写的是主人公为国征战六十五载却有家归不得,等到归时却又无家可归的不幸遭遇和惨痛心情,而他的不幸与那些走进静默、暗湿、冰

46、冷的坟墓的亲人们相比,他又是“幸运者”了。作品就不仅仅暴露了封建兵役制度的黑暗、罪恶,不仅仅表现了八十老翁一人的不幸,而且反映了当时整个社会现实的黑暗,表现了比个人不幸更深广的全体人民的不幸和社会的凋敝、时代的动乱。正是当时穷兵黩武的统治者与无休无止的战争,造成了该老兵的悲惨遭遇。反映该老兵的悲惨遭遇,也就反映了当时在沉重的徭役压迫之下的平民百姓的悲惨遭遇,深刻地揭露了当时黑暗的社会现实。此诗围绕老兵的返乡经历及其情感变化谋篇结构,巧妙自然。其返乡经历是:始得归归途中返回家中“出门东向看”;情感变化为:急想回家,急想知道“家中有阿谁”,充满与亲人团聚的希望(归途中)希望落空彻底失望(返回家中,

47、景象荒凉,了无一人)悲哀流泪,心茫然(“出门东向看”)。这些又归结为表现揭露黑暗社会现实的诗之主题。全诗运用白描手法绘景写人,层次分明,语言质朴,且以哀景写哀情,情真意切,颇具特色,也颇能体现汉乐府即景抒情的艺术特点。【练习】1.第一句“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起得很平,但却具有惊心动魄的力量,这是为什么?2.本诗在艺术表现上有什么特点?3.简要分析这首诗是如何通过对景物和动作的描写来刻画人物的悲剧命运的。4.这首诗的主旨是什么?5.选择题。(1)对十五从军征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十五从军征描写了一个服役六十五年的老兵回乡后无家可归、满目惨况的悲惨遭遇。B.作者选取了象征死亡的松柏、坟墓来

48、暗示老人的凄凉;通过对兔、雉栖身于家屋,谷、葵丛生于庭院的景物描写,来说明老兵家园的残破。C.这是一首抒情诗。诗歌依照人物回家的情景,由远及近,逐层描写。D.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家破人亡的老兵形象,控诉了封建兵役制度给人们带来的苦难。(2)下列分析不当的一项是()A.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因战乱而失去一切的老兵形象。B.全诗截取老兵归家的片断描写,有人物言行描写、心理描写,还有环境描写。C.全诗以时间为序,先写老兵归家时的急切心情,接着写他归家后见到的景象,最后写饭熟无人吃的凄凉情景。D.结句“泪落沾我衣”将全诗思想感情推向高潮。这泪既是辛酸孤凄之泪,又是愤慨控诉。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北风卷地白草折,

49、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译文】北风席卷大地把白草吹折, 胡地天气八月就纷扬落雪。忽然间宛如一夜春风吹来, 好像是千树万树梨花盛开。雪花散入珠帘打湿了罗幕, 狐裘穿不暖锦被也嫌太薄。将军双手冻得拉不开角弓, 都护的铁甲冰冷仍然穿着。沙漠纵横交错着百丈坚冰, 万里长空凝聚着惨淡愁云。主帅帐中摆酒为归客饯行, 胡琴琵琶羌笛合奏来助兴。傍晚辕门前大雪落个不

50、停, 红旗冻硬了风也无法飘动。轮台东门外欢送你回京去, 你去时大雪盖满了天山路。山路迂回曲折已看不见你, 雪上只留下一串马蹄印迹。【赏析】这首诗是岑参边塞诗的代表作,作于他第二次出塞阶段。岑参在这首诗中,以诗人的敏锐观察力和浪漫奔放的笔调,描绘了祖国西北边塞的壮丽景色,以及边塞军营送别归京使臣的热烈场面,表现了诗人和边防将士的爱国热情,以及他们对战友的真挚感情。全诗以一天雪景的变化为线索,记叙送别归京使臣的过程,文思开阔,结构缜密。共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 (前八句) : 描写早晨起来看到的奇丽雪景和感受到的突如其来的奇寒。“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以春花喻冬雪,联想奇特美妙,比喻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 > 语文 > 中考专区 > 一轮复习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部编版)九年级下册初中语文课内古诗词全解全练.docx(24页))为本站会员(四川天地人教育)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