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文言文二则文言文二则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背诵伯牙鼓琴 。2.根据注释读懂文言文,感受文言文的独特魅力,培养学习顾问的兴趣。3.感受伯牙、子期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了解中国的“知音”文化。4.借助语言文字展开想象,能用自己的话讲讲书戴嵩画牛的故事。教学重难点:教学重难点:1.根据注释、 工具书理解重点词句的意思, 读懂两则文言文, 培养学生学习顾问的兴趣。2.感受伯牙、锺子期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了解中国“知音”文化。3.能用自己的话简要地讲述书戴嵩画牛这个故事。教学时间:教学时间:两课时第一课时第一课时课时目标:课时目标: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并背诵。2.根据注释、工具书理解重点词句意思,用自己的话简要第讲述故事。3.感受伯牙、锺子期之间互相理解、互相欣赏的纯真有请,了解中国“知音”文化。授课时间:授课时间:_月月_日日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一、导入一、导入: :(一)听曲识音(一)听曲识音云水禅心你听到什么?在古代,琴棋书画称为“四艺”,为文人所钟爱,而琴以其高雅居首位,古人常常以琴言志,寄托情思,志向、情怀、抱负、心声。(二)导入课文(二)导入课文今天我们要来学习古文的古文就和古琴有关, 讲述的是发生在两千多年前春秋时期的一个故事,谁来读读这个课题?伯牙鼓琴,鼓出了一段千古佳话,这里还有一个动人的故事,究竟是怎么回事呢?请大家把课
3、本翻开,按照自己的感觉至少读三遍,努力把它读正确。同学们,你们可真会读书!就这么一来二去,一篇完全陌生的古文就已经被你们读的朗朗上口了!人们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样吧,咱们结合着注释试着说说每句话的意思,不懂的地方作上记号。开始吧,可以自言自语,也可以说给旁边的同学听。二、初读课文二、初读课文1.初识伯牙,质疑破琴课文一读就能明白, 讲述的是谁?同学们, 你们知道吗?伯牙是春秋时期一名顶级的宫廷乐师,琴技高超,被人们誉为琴仙。他的琴声真可谓是美妙绝伦,天籁之音,我们一起来听一下他的名曲。多么动听的乐曲啊!可是这样的一个把琴当做生命,把音乐当做生命的人,最后却选择了为什么这样呢?2.子期懂琴
4、懂志伯牙不仅琴技高超,是琴仙,而且还是晋国的上大夫。而子期呢?只不过是伯牙遇到的一个山野樵夫,砍柴人而已。他们的身份地位实在相去甚远。伯牙又为何会把子期当作知音呢?请同学们在文中找一找,作上记号。(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伯牙心里到底都想了些什么?钟子期到底又听出了些什么呢?(1)当伯牙鼓琴志在高山时,子期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什么?(巍巍乎若太山)子期能听出这样的泰山,你能读出这样的泰山吗?师:当子期听出伯牙的琴声中有这样的泰山时,忍不住说道:善哉!这个善哉,用我们今天的话说怎么讲?这可是一种由衷地赞叹
5、!咱们一起来赞一赞伯牙的琴技吧!(齐读)(2)伯牙想到高山,子期便能听出高山,那当伯牙鼓琴,志在流水呢?钟子期的眼前出现的是?师:好像让我们看到了那宽广的“流水”。呼应着上边的泰山,这里的“流水”也不是一处随意的河水,你们猜猜看,这流水指的是?(长江和黄河)伯牙作为一个有名的音乐家,他的琴声一定不只表现了高山流水,除了泰山巍巍,流水汤汤,伯牙的琴声还会表现哪些动人的场景呢?请你充分发挥想象力!现在你们都是锺子期,当伯牙鼓琴志在清风,透过伯牙的琴声,你们感受到那徐徐的清风了吗?于是你怎么赞叹?真是一个善听的子期,想象这样一幅画面:伯牙正在鼓琴,子期正在听琴,当伯牙鼓琴志在杨柳,锺子期曰好一个善鼓
6、琴的伯牙,好一个懂琴的子期,这不是一般的朋友啊,这就叫知音!伯牙既然被人们称之为琴仙, 能听出伯牙琴声之美妙者一定比比皆是。 可他为何会独独视子期为知音?三、读课文,读知音。三、读课文,读知音。善听的子期不仅听懂了琴声,还听懂了伯牙倾注在琴声里的心声。这样想来,钟子期说“巍巍乎若太山,汤汤乎若流水”,说的也不仅仅是伯牙的琴声吧?(出示)大家讨论讨论。(像泰山一样屹立在人间的志向,像江河一样心胸宽广、能撑万里船的胸怀。)听其琴、明其心,懂其志,这才真正是知音。我们常说:志同道合。能听懂心声的子期,自己也一定是这样的人! 请你想象,假如你就是伯牙,你会有怎样的感慨想对子期说呢?请你顺着“伯牙得遇钟
7、子期,感慨道”接着往下写。(出示)像子期这样琴声也懂、 志向也懂、 情怀也懂, 这就是知音! 我们一起来读读这段话。 (出示) 老师和大家配合着来读。 就是这样的心灵相契。 读着读着, 你发现这些语言有什么特点?写得多妙啊!让我们仿佛看到伯牙和子期是何等默契!何等的和谐!从此,高山流水就成了知音的象征,伯牙子期就成了知音的代表!四、破琴绝弦祭知音四、破琴绝弦祭知音多么欢乐的相聚,多么难忘的时光,这对知音约定,来年中秋老地方相见。怎奈世事难料,约定之日到来,伯牙满心期待、欢喜,等来的却是子期染病身亡的消息,看到的却是子期冰冷的坟墓。此时高山默默,流水无语,天地之间也为伯牙的痛失知音而黯然失色啊!
8、子期墓前,伯牙用一手短歌追悼子期: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但见一抷土,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子期子期兮,你我千金义,历尽天涯无足语,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从此,当伯牙鼓琴志在高山,再也没有人会称赞他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当伯牙鼓琴志在流水,也再也没有人会称赞他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子期已逝,知音已没,伯牙心死,他破琴绝弦以慰好友!一起读!五、千古传唱怀知音五、千古传唱怀知音伯牙绝弦, 那是绝了所有的期待, 所有的愿望, 这真是一曲肝肠寸断。 正是这破琴绝弦,正是这高山流水的知音相遇却又痛失知音,才使得这个
9、故事更加荡气回肠,从此,一代又一代的人们都在传诵着这个感人的故事! 课文后边有个资料袋, 就讲述了这个故事的源远流长,请你快速地浏览一下。(学生阅读资料)同学们,伯牙和子期,这知音的故事感动和温暖着一代又一代渴望心有灵犀、心心相印的中国人。读资料袋内容:同学们,学习了今天这个故事,我想大家在今后的生活中遇到了很知心的人,你就可以称他是你的。(板书“知音”)尽管我们知道,知音难觅,知音难求,但我们依然将怀抱着愿望,在生命中寻寻觅觅着我们的知音。第二课时第二课时课时目标:课时目标:1.正确朗读书戴嵩画牛 。2.结合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3.学习养成认真观察的好习惯。授课时间:授课
10、时间:_月月_日日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1.教师谈话: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第一则文言文伯牙鼓琴 ,了解了关于“知音”的一段佳话。这节课我们来学习第二则书戴嵩画牛 。 (板书课题:书戴嵩画牛)齐读课题。2.释题: “书”是什么意思?“戴嵩画牛”又是什么意思呢?(“书” ,是写的意思。 “戴嵩画牛”就是戴嵩画的一幅画,画上画的是牛。我们来了解一下戴嵩。3.了解戴嵩,出示戴嵩是唐代画家,韩滉的弟子,韩滉镇守浙西时,戴嵩为巡官。擅长画农家、山川田野的景色,画水牛尤为著名,后人评价他画的牛“野性筋骨之妙” 。相传曾画饮水之牛,水中倒影,唇鼻相连,可见他观察得多么细致入微。斗牛图是戴嵩的
11、一幅水墨画,纵 44 厘米,横 40.8 厘米,现藏于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 ,此图绘两牛相斗的场面,风趣新颖。4.引导学生就课题质疑,及时归纳整理并板书:戴嵩的画在谁手里?他喜欢这幅画吗?这幅画上是什么?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5.课前同学们已经预习了课文,谁能给大家讲一讲书戴嵩画牛这个故事?二、初读课文,读通句子二、初读课文,读通句子1.教师范读课文,努力做到读得有声有色,流畅自如(最好能背诵)。从而感染学生,激发其诵读兴趣。2.读后学生评价, 及时归纳出朗读文言文的要点: 一是读的速度要慢, 二是停顿要得当。老师也可出示原文和停顿符号,以对学生朗读有所帮助。3.学生模仿教师自由练读
12、,读通读顺为止。4.教师运用多种方式指导学生朗读课文,如指名读、赛读、齐读等,直到读熟为止。三、精读课文,理解文意三、精读课文,理解文意1.学生对照文后注释,自己尝试弄懂每句话的意思,理解故事的内容,遇到困难教师及时帮助。2.同桌互相解疑释惑,合作学习,讨论每句话的意思,也可向教师请教。教师及时就文中比较难理解的词句进行指导:如“之”在不同句子里的意思不同; “掉”的古今异义等。3.学生对照注释,讲解自己对文中语句的理解,教师及时讲解学生理解中的难点。4.同桌互相讲说故事内容。 (板书:戴嵩牛 )出示课文大意:四川有个杜处士, 喜爱书画, 他所珍藏的书画有几百种。 其中有一幅是戴嵩画的牛,尤其
13、珍爱。他用锦缎缝制了画套,用玉作画轴,经常随身带着。有一天,他摊开了书画晒太阳,有个牧童看见了戴嵩画的牛,拍手大笑着说: “这张画是画的斗牛啊!斗牛的力气用在角上,尾巴紧紧地夹在两腿中间。现在这幅画上的牛却是摇着尾巴在斗,错了! ”杜处士笑笑,感到他说得很有道理。古人有句话说: “耕种的事应该去问农民,织布的事应该去问女佣。 ”这个道理是不会改变的呀!四、自读思考,体会道理四、自读思考,体会道理教师引导学生逐一解答就课题提出的问题戴嵩的画在谁手里?他喜欢这幅画吗?戴嵩的画在蜀中地方一位姓杜的处士手里,因为他非常喜欢书画,收藏了很多。他非常喜欢戴嵩的斗牛图 。 (板书:杜处士好锦囊玉轴)从什么地
14、方看出杜处士很喜欢这幅画?“锦囊玉轴,常以自随” (用锦缝制了画套,用玉做了画轴,经常随身带着。 )从这具体的做法看出杜处士对斗牛图 “尤所爱” 。这幅画上是什么? 画上是斗牛。大画家画出的牛应该是非常逼真的吧?可能一般人都这么认为。但有人指出了画面的错误之处。谁这么大胆? 一位牧童!戴嵩的画错在哪儿?“斗牛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今乃掉尾而斗, ” (斗牛的力气用在角上,尾巴紧紧地夹在两腿中间。现在这幅画上的牛却是摇着尾巴在斗。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观察得最多的人才最了解真实的情况。文中哪句话说明了这个道理?“耕当问奴,织当问婢。 ”“耕种的事应该去问农民,织布的事应该去问女佣。 ”(板书:牧童笑掉尾而斗)五、联系生活,深化认识五、联系生活,深化认识1.请学生谈谈学习本文的体会。 (勤于观察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2.你能联系实际说一说吗? (让学生联系生活、学习中的经历充分发言,认识到不专心产生的不良后果,增强做事专心致志的意识。)六、复述故事,背诵课文六、复述故事,背诵课文1.同桌互相讲故事。2.指导学生背诵课文。教学反思: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