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乡土中国分章节段意概括第一章第一章“乡土本色乡土本色”段意概括段意概括1、中国社会的基层是乡土性的。2、乡下人、我们民族离不开泥土。3、“土”是乡下人的命根,在我们的文化里所占的地位重要。4、不流动是“土”的特性,因之而产生“土气”。5、以土为生的乡下人黏着在土地上,稳定,少变化,少流动。6、人口宣泄出去,但老根不常动。7、农业本身没有聚居的需要,人和人在空间排列关系上是孤立和隔膜。8、中国乡下大多聚村而居,与美国不同。9、中国农民聚村而居的四点原因:耕地面积小、水利需要合作、为安全保卫、为继承。10、村和村之间是孤立隔膜的,乡土社会的生活是富于地方性的。11、乡土社会的地方性,形成了熟悉社
2、会。12、熟悉社会也就是礼俗社会。13、14、熟悉社会的规矩是礼俗。15、熟悉是土气的一种特色。16、从熟悉里的来的认识是个别的,并不是抽象的普遍原则。17、陌生人组成的社会是无法用乡土社会的风俗来应付的。第二章第二章“文字下乡文字下乡”段意概括段意概括1、乡下人的“愚”是知识问题而不是智力问题。2、乡下人因为不识字而被认为是“愚”我不甘服,因为识不识字并非愚不愚的标准。3、教授们的孩子和乡下孩子之比较。4、乡下人不识字是因为没有需要和没有练习的机会。5、乡下人“愚”是因为(城市生活所需的)知识不及城里人多。6、7、乡土社会是面对面(熟悉)的社会。8、文字是为克服人和人接触的阻碍,在面对面社会
3、中无需。9、文字所传的情、达的意是不完全的。10、说话时,可以不完整、不合文法,因为我们有很多辅助表情来补充。11、文字是间接的不太完整的工具。12、乡土社会中,面对面直接接触,无需文字。13、在特殊生活团体里,必有他们的特殊语言。14、语言只能在一个社群所有相同经验的一层上发生。15、在一个社群所用的共同语言之外,还有特殊语言。216、特殊语言是亲密社群中所使用的象征体系的一部分,并总是密切配合于其他象征原料。17、特殊语言可以摆脱字句的固定意义。18、熟人中,抛开比较间接的象征原料,所以乡土社会中文字是多余的,语言都不是传达情意的惟一象征体系。19、文字下乡,要考虑文字和语言的基础。第三章
4、第三章“再论文字下乡再论文字下乡”段意概括段意概括1、文字发生在人和人传情达意的过程中时间阻隔上的问题。2、时间阻隔的两个方面:个人的今昔之隔、社会的世代之隔。3、4、记忆、概念(词)打破今昔之隔。5、人靠记忆学习文化(社会共同经验的积累)。6、词是人的生活和时间关联的最主要桥梁。7、从时间格局上看,乡土社会是没有文字的社会(有语言无文字)。8、记忆有选取,为了生活。9、因为乡土社会是一个生活安定的社会(世代黏着),所需记忆和现代都市不同。10、世代经验无需不断积累,只需老是保存。11、写日记的事,印证乡土生活的重复性。12、乡土社会不怕忘,因为有着深入生理基础的生活习惯。13、乡土社会中无需
5、文字这样的象征体系来帮助记忆。14、乡土社会中的生活如同放映同一影片(生活定型)。15、在乡土社会中语言足够传递世代间的经验了(无需文字)。16、在乡土社会,在面对面的亲密接触中,没有用字来帮助他们在社会中生活的需要。第四章第四章“差序格局差序格局”段意概括段意概括1、中国乡下老最大的毛病是私。2、因为有权利而无义务,公德心被自私心驱走。3、私的问题是群己、人我的界限怎样划分的问题。4、西洋社会是团体格局。5、西洋家庭是界限分明的团体,而中国则模糊。6、“家”的伸缩性。7、我们的格局和西方不同,是由中心(自己)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8、以“己”为中心的亲属关系所联系的社会关系网格,每个人都是不同
6、的。9、从地缘关系来看,差序格局具有伸缩能力。10、西洋社会的团体格局中讲权利,而我们却是攀关系、讲交情。311、“伦”就是差序。12、“伦”重在分别,是有等差的次序,是人和人往来所构成的网络中的纲纪。13、儒家的“推”就是水波浪向外扩张(差序格局)。14、中国传统思想里有的是“自我主义”,一切价值是以“己”作为中心的主义。15、儒家也是自我主义,但注意到了自我主义的相对性和伸缩性。16、孔子的道德系统里绝不肯离开差序格局的中心,把这种道德范围依着需要扩大和缩小。17、私的问题在于这种差序的推浪形式把群己的界限弄成了相对性模棱两可。18、差序格局里,公和私是相对而言的。19、在差序格局里,国家
7、观念和西方不同。20、差序格局中,社会关系是一个一个人推出去的,是私人联系的增加,社会范围是一根根私人联系所构成的网络。第五章第五章“系维着私人的道德系维着私人的道德”段意概括段意概括1、乡土社会采取差序格局的原因安居的乡土社会,不需要一个经常的和广被的团体。2、道德观念的概念。3、团体格局的道德观念建立在团体和个人的关系上,象征在神与信徒的关系上裁判赏罚、维持公正、保护。4、西洋宗教是其道德观念的来源和支持力量。5、西方团体格局中平等。6、团体中的代理者和成员的关系。7、团体格局中由公正而产生权利,而产生宪法。8、差序格局中的道德体系和团体格局中的道德体系的特点有很多地方是相反的。9、从己向
8、外推的两条线路的道德要素:孝悌与忠信。10、“仁”最难说清楚,孔子多次“欲说还止”。11、孔子用私人间的道德要素来解释仁。12、因为在中国乡土社会中并不容易具体指出一个笼罩性的道德观念来,所以凡是要具体说明时,不得不回到“孝悌忠信”这一类道德要素。13、我们不容易找到个人对于团体的道德要素。14、忠君并不是个人与团体之间的道德要素,而依旧是对君私人间的关系。15、在公私的冲突里,更清楚地反映团体道德的缺乏。16、传统道德里,所有的价值标准也不能超脱于差序的人伦而存在。417、中国的道德和法律,都得看所施对象和“自己”的关系而加以程度上的伸缩。18、孟子反对“兼善”、“相同”。第六章第六章“家族
9、家族”段意概括段意概括1、辨清两类社群的概念。2、辨清概念的意义。3、提出新概念小家族。4、大家庭和小家庭的差别不在人数上,而是在结构上。5、家庭是暂时性的。6、由于家庭有生育之外的其他功能,夫妇之间的合作是长期的但受限制,需要多人合作的事务就由其他社群来经营。7、西洋家庭主要是生育儿女,其他经营的事务很少;在中国,由于没有严格的团体界限,可以依需要沿父系方向按亲属差序向外扩大。8、我们的家是根据单系亲属原则组成的社群,叫氏族(小家族),和大家族在结构原则上是相同的。9、家族是从家庭基础上推出来的。10、家必须是绵续的,就变成了族,和家庭的临时性相对照。11、中国的家庭是一个事业组织,大小变异
10、可以很大,但结构原则却是一贯的单系的差序格局。12、西洋家庭夫妇是主轴,经营生育事务,家庭成了获取生活上的安慰的中心。13、乡土社会中家的主轴是父子、婆媳,被事业的需要而排斥了普通的感情。14、乡土社会中,夫妇感情淡漠,原因是把生育之外的许多功能都拉入所引起的后果。第七章男女有别第 1 段:开篇回顾上一篇的论述观点,并引出本篇将要论述的问题。第 2 段:对”感情“定向做出概念性,解释并阐述感情,只有在社会现象中才有意义 。第 3 段:引述心理学家詹姆斯对感情的定义来论述感情的本质。第 4 段:用通俗的话解释感情的意思并阐述感情淡漠才能稳定社会关系。第 5 段:作者针对感情提出并论述了解是稳定社
11、会关系的力量的观点。5第 6 段:引用斯宾格勒的两种文化模式并作出解释。第 7 段:紧接上段,用两种文化模式理论阐述乡土社会与现代社会的不同。第 8 段:论述“阿波罗式”的乡土社会中,空间与时间都不是造成人与人的阻隔从而造就差别,那么不禁疑问,还有什么因素会造成人与人的阻隔妨碍人的了解呢?第 9 段:紧接上段提出性别差异是妨碍乡土社会中人与人了解的一大根本因素。第 10 段:进一步陈述性别差异,妨碍乡土社会中人与人的了解,而要解决这性别差异问题,维护乡土社会稳定,自然唯有选择无视,甚至必然需要将男女分别开来。第 11 段:用前文提出的“浮士德式”来解读男女之间的恋爱关系。第 12 段:阐述浮士
12、德式的男女恋爱关系会破坏社会生育事业的稳定。第 13 段:紧接上段,阿波罗式乡土社会不能容忍浮士德式的男女恋爱,所以男女有别也就产生了。第 14 段:用男女有别进一步回扣和解释了上一层家族的相关论述,进一步阐述了上篇中乡土社会家族是以父子同性为主,夫妻异性为辅的特点。第 15 段:分析了男女有别对乡土社会下男女之间感情定向的影响。第 16 段:进一步补充”男女有别“对乡土社会下人们的影响,即造就人们更加关注现实社会,作者在这里由”男女有别“联想到并补充了这个内容,但是要从逻辑根本上说,还是”阿波罗式“的小农社会造就的人们关注现实。第 17 段:引出社会秩序的话题男女有别,也只是社会秩序下的一个
13、方面,那么乡土社会的社会秩序又是如何的,也就引出下一篇的礼治秩序。第八章礼治秩序第 1 段:论述“人治”与“法治”的一对概念,并表明“法治”相对不合适,因为“法治”中仍然有人的因素,所以“人治”这个概念就不明确。第 2 段:承接上一段,继续进一步阐述“法治”中也必然要涉及到人的因素了。第 3 段:论述”人治“与”法治“的区别,否定一般性字面含义上的”人治“的解释。6第 4 段:接上一段,是观点句。在否定了一般性”人治“的解释后,提出自己对”人治“与”法治“相区别的观点;区别不在”人“和”法“两个字面含义上,而是内在维持秩序所用的力量和根据规范的性质。第 5 段:指明乡土社会的维持与现代不同,并
14、举出几个无为而治的社会思想的例证,进而阐述乡土社会并非无治而治的社会。第 6 段:承接上一段。否定乡土社会不是无治而治的社会,继而提出乡土社会是礼治的社会的观点。第 7 段:说明”礼“并非完全是褒义的好的名词,而是也存在残忍野蛮。第 8 段:阐明礼的概念的准确内涵,并说明礼与法的不同之处。第 9 段:解释传统的含义及其形成发展的本质。第 10 段:接上一段,指出乡土社会中传统的力量更大。第 11 段:本段解释上一段提出的,乡土社会传统更具力量的内在原因。第 12 段:进一步举例子,来说明传统在乡土社会中的力量。第 13 段:解释了传统是如何在乡土社会中被神话的。第 14 段:在解释传统的基础上
15、进一步解释了仪式和礼的含义。第 15 段:用孔子语录与曾子易箦等内容阐述礼是不同于法律道德,它是经过。教化后内在主动的自觉的服从传统的一种力量。第 16 段:进一步解释礼需要人的主动而非自动的天意。第九章无讼第 1 段: 对比讼师一类的职业在乡土社会与都市社会中的不同地位, 表现了乡土社会与都市社会在对待诉讼上的态度完全不同。第 2 段:概述从乡土社会转向都市社会过程中,有关“诉讼”领域的一系列名词的改变,词汇的变化背后突出的是社会形态的转变。第 3 段:继续表明都市社会法律和律师重要的原因。第 4 段:论述乡土社会中对“诉讼”的态度和过程,从今天社会看来,乡土社会的诉讼程序没有道理,只是凭借
16、地方观主观臆断。7总结:本文第 1 部分论述乡土社会和现代社会对诉讼和律师的不同看法。第 5 段:举例论证和比喻论证,举足球比赛的例子来比喻乡土社会,对诉讼的看法,也就是说,乡土社会中的规矩大家都是知道的。第 6 段:表明乡土社会中礼治秩序,通过教化使人都知礼,而不是让人诉讼。第 7 段:作者用自身经历作为例证,解释了乡土社会中的“调解”,其本质也是一种教化而非诉讼。第 8 段:作者又补充一个例子,证明乡土社会往往采用“调解”这样的教化方式。第 9 段:引用孔子语录,对上段例子做了说明,孔子的方法其实就与上段的那位乡绅一样,注重调解教化,而不是诉讼。同时这里也照应了题目,“无讼”一词,即出自孔
17、子这句话。总结:以上是本文第二部分,论述乡土社会中“无讼”的原因。第 10 段:论述现代社会中法律和诉讼产生的内在原因。第 11 段:接上一段,继续补充律师成为现代社会重要职业的内在原因。总结:以上是本文第三部分,论述现代都市社会中法律和诉讼产生的原因。第 12 段:论述中国从乡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过程中,诉讼法律观念在我国产生的水土不服的现象。第 13 段:继续论述中国从乡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过程中,诉讼法律观念在我国产生的水土不服的现象,并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案。总结: 以上是本文第四部分, 论述中国从乡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过程中诉讼观念的尴尬之处。第十章无为政治第 1 段:提出讨论权利的两派
18、人观点,一者从社会冲突入手,一者从社会合作入手,站位不同,自然观点态度也就不同。第 2 段:本段提出“横暴权力”的概念及特点,”横暴权力“是从社会冲突一方面着眼的。第 3 段:提出“同意权利”的概念和特点,“同意权利”是从社会合作一方面着手的。第 4 段:提出“横暴权力”与“同意权利”并非截然对立,而是一个社会中同时共存,只不过各有侧重罢了。8总结:以上为本文第一部分,提出“横暴权力”和同意权利“两种概念并阐述其内涵。第 5 段:阐述权力之所以引诱人,是因为权力背后是利益,本质上是利益引诱人。第 6 段:阐述同意权利“与“横暴权力”在维护经济利益上的不同之处。第 7 段:阐述”横暴权力“得以存
19、在的前提条件第 8 段:阐述中国古代农业帝国的特点。第 9 段:具体用事实来阐述了中国古代农业,封建社会的历史特点,治乱循环。第 10 段:本段独句,就是从上文论述中得出的观点句了,中国乡土社会必须确立无为政治的理想。第 11 段:进一步从乡土社会的特点指出,乡土社会的政治是无为的。总结:511 段为本文第二部分,主要论述中国乡土社会,表面是”横暴权力“的,但实际上却是”无为政治“的特点。第十一章长老统治第 1 段:回顾上一篇的分析逻辑,补充提出教化性的权利概念来,为后文分析做铺垫。第 2 段:解释社会继替的概念,并指出每个人都要受到社会规章制度的约束。第 3 段:解释社会规章制度,权力产生于
20、社会冲突,成社会合作。但同时又举出例子来表明,还有一种权利来源于并非社会合作(同意权利),又非社会冲突,(横暴权力),以引出下文对这种权利的论述。第 4 段:以小孩子穿鞋为例,阐述和解释了”教化性的权利与同意权利的不同之处,也就指出在同意权利之外却是可能存在一种独特的权力,教化性的权力。第 5 段:就上一段内容,继续深入分析论述教化性的权利与“横暴权力”的不同之处,如此便得出在“同意权利”和“横暴权力之外,确实存在第三种权力,教化性的权利。第 6 段:对比小孩子受教化与专制政治统治的区别。第 7 段;论述了文化其实可以看作教化性权力的一种。总结:17 段可以看作是本文第 1 部分,主要在横暴权
21、力和同一权利的基础上, 进一步提出9并论述第三种权利,教化权力的内涵和特点。第 8 段:在上文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指出乡土社会主要依靠教化性的权力来维持,而非”横暴权力“。第 9 段: 进一步指出教化权力在乡土社会中往往由师长充当, 同时一切师长都具备教化后辈的权利。第 10 段:进一步通过例证来表明乡土社会中教化权力的重要性地位。第 11 段:对比论证论述了文化不稳定的变迁,社会中教化权力的地位必然下降。总结:811 段可以看作是本文第二部分,主要论述稳定社会和不稳定社会中教化权力的不同地位,在一个稳定社会中教化权力往往更有地位,影响更大。第 12 段:最后一段总结,整篇文章论述观点。指出中国
22、乡土社会实则是一种长老统治。总结:12 段为本文第三部分,总结观点,指出乡土社会是一种长老统治。十二章血缘与地缘第 1 段:阐述“血缘”的定义及其社会基础。第 2 段;论述生育和血缘社会的关系,生育是维持血缘社会稳定的一种方式。第 3 段:陈述血缘所决定的社会地位是没有理由的最佳的稳定社会的方式。总结:13 段为第一部分,论述”血缘“的概念及血缘社会的特点。第 4 段:论述地缘的本质,地缘只是血缘的投影。第 5 段: 用外婆家的例子进一步表述, 在乡土社会中地缘和血缘是合一的, 本质上是一样的。第 6 段: 阐述属人的繁殖无限性与土地资源有限性的客观矛盾表明, 无论如何人都会发生流动。第 7
23、段:举例来说明,分离出去的个体往往仍然会在很多时候借助某种方式来否定空间的隔离,肯定血缘的固有联系。第 8 段:论述纯粹地缘的概念,及其无法在乡土社会中存在的现象。第 9 段: 举例作者调查的实际例子和现象来证明乡土社会中一个外人是很难真正融入一个地域中,从而说明了形式上地缘,实质上血缘对中国乡土社会中的人们有着根深蒂固的影响。10总结:49 为第二部分,叙述乡土社会中地缘关系,本质仍然是血缘关系。第 10 段:继续陈述上一段的观点并引出下文,对“客边人”能担当特殊职业的原因的论述。第 11 段:用人情现象论述血缘社会中血缘关系对人的影响。第 12 段:继续举例来佐证血缘社会对人的影响。第 1
24、3 段:论述社会的发展导致商业发展和出现,传统的人情社会也随之解体。第 14 段:举例说明在乡土社会中商业是以何种形式展开的?第 15 段:回应第 10 段,阐述了“客边”人担当商业活动的媒介的例子,进一步突出血缘社会是一个非商业的商会。第 16 段:补充地缘社会的产生及其特点总结:1016 段,为第三部分,论述了乡土社会中商业活动的形式,进而进一步论述纯粹的地缘是不可能出现在乡土社会中,只能诞生于现代商业的社会。第 17 段:最后一段作出结论,血缘到定缘恰恰代表着社会性质的改变,也就是由乡土社会到现代社会的转变。总结:17 段为第四部分,总结结论。十三章名实的分离第 1 段:提出本文论述主要
25、论题。总结:1 段为本文第一部分,提出论题。第 2 段:提出并解释第 4 种来自于社会变迁的权力。第 3 段:提出作者自己的观点并论述社会结构,自身并没有要变动的需要,社会结构的变动是人为的。第 4 段:在接上段的分析中,提出时势权力这一概念。第 5 段:用例子解释时势权力在现实中的几种具体表现情况。第 6 段:阐述并论述时势权利在安定的乡土社会中最不发达。第 7 段:进一步解释儒家孝道的本质,并以此论述社会变迁速率急缓的情况下,社会不需要时势权力。11第 8 段:用英国革命的例子来论述社会层面上,一个领导阶层追到社会变迁的速率时候时,时势权利也就不会出现了。总结:28 段为本文第二部分,提出
26、并论述时势力权利的内涵和特点。第 9 段:转回对乡土社会的分析,进一步论述了乡土社会中时势权力不出现的原因。第 10 段:紧接上一段阐述“反对这个概念,在同意权利、横暴权力和时势权力中的不同表现形式。第 11 段:论述”反对“在乡土社会长老权力中变为”注释“,而”注释“造就了名实分离。总结:911 段为本文第三部分,论述”反对“在不同权力社会中的形态,从而最终指出,在乡土社会长老权力中”反对“造就了名实分离。第十四章从欲望到需要第 1 段:本段陈述观点,从乡土社会到现代社会的里程碑,就是人们从欲望到需要。总结:1 段为第一部分,提出欲望到需要是乡土社会到现代社会变迁的标志。第 2 段:用生活中
27、的例子来解释并引出人类行为具有动机的观点。第 3 段:阐述欲望的含义和内涵。第 4 段:阐述人们依仗欲望所做之事的社会意义与自我解释之间的不同现象的观点。第 5 段。紧接上段事例,用吃饭的例子佐证上面的观点。第 6 段:分析上两段提出的现象,并解释由此一些学者得出的人人自私理论学说。第 7 段:阐述上面提到的”人人自私理论适用于对乡土社会的分析。第 8 段:用事例分析,并非所有文化都适合于人的生存欲望。第 9 段:引用孙末楠的观点,来总结上面的现象。第 10 段:在上文分析的基础上,再一次回到乡土社会论述中指出乡土社会,也满足孙末楠的观点,最终也证明了乡土社会留下的人们的说法,未必然是满足于人
28、类生存欲望的,所以文化事实和生物事实在乡土社会中也就相合了。12第 11 段:进一步用例子来说明,乡土社会中人们的行为看似达到某种其他欲望,但实际上还是满足自己主观生存的欲望, 读到这里我们会有一个疑问, 这样的口是心非似乎和前文所阐述的现代社会中人们为了生存吃饭,拿吃饭有营养,当幌子一类的口是心非颇为相似。总结:211 段为本文第二部分,论述乡土社会中欲望的本质内涵。第 12 段:解释上一段提出的潜在疑问,并说明复杂变化的现代社会发展需要人的计划和介入。第 13 段:接上一段说明复杂现代社会中人们介入文化的发展,用理性的需要代替了自主的欲望。第 14 段:最后总结观点,乡土社会,依靠自主的欲望和经验造就长老权力,而现代社会依靠理性的需要和知识造就了时势权力。而乡土社会到现代社会,也就是欲望到需要。总结:1214 为本文第三部分,论述乡土社会转变为现代社会中欲望变为需要的现象和内在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