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必修二专题要点1必修二专题知识点必修二专题知识点遗传规律与伴性遗传遗传规律与伴性遗传1. 分离定律(1)对分离现象的解释遗传因子(基因)在亲本体细胞中成对存在,在配子中成单存在。F1(Dd 经过减数分裂产生两种配子,即雄配子 D:d=1:1,雌配子 D:d=1:1。F2 的遗传因子组成 DD:Dd:dd=1:2:1,性状表现的比例为 3:1。(2) 对分离现象的验证:测交法,即让 E1 与隐性纯合子杂交。结果:测交后代中 Dd:dd=1:1,显性性状隐性性状=1:1。(3)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等位基因随着同源染色体分开而分离。2. 自由组合定律 (1)杂交实验中 F2 分析具有两对相对性状的纯
2、合亲本杂交,产生的 F1 自交,后代出现 4 种表现型,比例为 9:3:3:1。4 种表现型中各有一种纯合子,在 F2 中各占 1/16, 共占 4/16;双显性个体占 9/16; 双隐性个体占 1/16;3. 重组类型比例为 3/8 或 5/8 (a.当亲本基因型为 YYRR 和 yyrr 时,F2 中重组性状所占比例是3/16+3/16=3/8。 b.当亲本基因型为YYrr和yyRR时,F2中重组性状所占比例是1/16+9/16=5/8。 )(2)基因自由组合的实质:杂合子减数第一次分裂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自由组合。(3) 基因型和表现型的关系:基因型相同,表现型不一定相同,因
3、为环境条件可能不相同。表现型相同,基因型不一定相同,如显性纯合子和杂合子。4. (1)关于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两个学说萨顿:类比推理法提出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假说。摩尔根:假说一演绎法证明了基因在染色体上。(2)伴 X 染色体隐性遗传的五大特点隔代遗传。交叉遗传。男性患者多干女性患者。女性患病,其父亲、其儿子必患病。男性正常,其母亲、其女儿均正常。(3)伴 X 染色体显性遗传的五大特点代代遗传。交叉遗传。女性患者多于男性患者。男性患病,其母亲、其女儿均患病。女性正常,其父亲、其儿子均正常。5.遗传病分为单基因遗传病,多基因遗传病,染色体异常遗传病。遗传病的监测手段:遗传咨询,产前诊断(如羊水检查,B
4、超检查孕妇血细胞检查及基因监测等)遗传病判断方法:无中生有为隐性,有中生无为显性。如果是隐性病,且父正女病,一定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如果是显性病,且父病女正,一定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6.(1)判断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还是 X 染色体上的两大方法已知性状显隐性:隐性雌 X 纯合显性雄。a.子代雌雄表现型相同,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b.子代雌雄表现型不同,基因位于 X 染色体上。必修二专题要点2正交、反交实验判断 a.结果相同,基因在常染色体上。b.结果不同,基因位于 X 染色体上。(2).判断基因在 X、Y 染色体的同源区段还是仅位于 X 染色体上方法:隐性雌 X 纯合显性雄。a. 子代所有雄性均为显性
5、,基因位于同源区段上。b.若子代所有雄性均为隐性,基因仅位于 X 染色体上。基因的本质与基因表达基因的本质与基因表达1.证明 DNA 是遗传物质的两大实验(艾弗里的肺炎链球菌转化实验、赫尔希和蔡斯的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的实验思路设法将 DNA 与蛋白质等其他物质分离开来,单独地、直接地观察它们各自的作用。关于遗传物质的三个问题(1)真核生物和原核生物(细胞生物)的遗传物质一定是 DNA。病毒的遗传物质是 DNA 或 RNA(3)绝大多数生物的遗传物质是 DNA,因此 DNA 是主要的遗传物质。2. DNA 的“五、四、三、二、一”五”:五种元素:c、H、O、N、P四种碱基对应四种脱氧核苷酸;
6、三种物质: 磷酸、脱氧核糖、含氮碱基;两条脱氧核苷酸长链(碱基对有 A 与 T、G 与 C 两种配对方式);一种空间结构一一规则的双螺旋结构。4.DNA 复制的两个必记点(1)DNA 复制特点:边解旋边复制、半保留复制。(2) 复制的“四要素。模板:DNA 分子的两条链。原料:游离的四种脱氧核苷酸。酶:解旋酶和 DNA 聚合酶。能量:细胞呼吸产生的 ATP5.有关基因的两个记忆点(1)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 DNA 片段。(2)染色体是基因的主要载体。线粒体和叶绿体中也存在基因。6.转录与翻译的差异(1)场所不同:转录主要在细胞核内,翻译是在细胞质中的核糖体上。(2)模板不同:转录的模板是 DNA
7、 的一条链,翻译的模板是 mRNA。(3)原料不同:转录的原料是 4 种游离的核糖核苷酸,翻译的原料是 20 种氨基酸。(4)所需酶不同:转录需 RNA 聚合酶, 翻译需多种酶。(5)产物不同:转录的产物是 RNA, 翻译的产物是多肽链(蛋白质)(6)碱基配对方式不完全相同:转录和翻译共同的配对方式是 A-U、 G-C,而转录特有的配对方式是 T-A。7.中心法则的内容8.基因、蛋白质、性状的关系:(1)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进而控制生物的性状,(2)基因通过控制蛋白质的结构直接控制生物的性状必修二专题要点3变异、育种、进化变异、育种、进化1. 基因突变的四个要点(1)三个来源碱
8、基对的增添、缺失和替换。(2)三个诱变因素:物理因素、化学因素、生物因素。(3)五个特点:普遍性、随机性、低频性、不定向性、多害少利性。(4)三个意义新基因产生的途径。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生物进化的原始材料。2. 基因重组的三个要点 (1)一个时期:发生在有性生殖过程中。(2)两个来源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同源染色体中非姐妹染色单体的交叉互换。(3)一个意义:生物变异的来源之一,形成生物多样性的重要原因。3.染色体结构的变异(1)类型:缺失、重复、倒位、易位。(2)结果:染色体结构的改变,使排列在染色体上的基因的数目或排列顺序发生改变,从而导致性状发生改变。4.单倍体、二倍体和多倍体(1)
9、单倍体:由配子直接发育而来的个体,无论体细胞中含有多少个染色体组,都是单倍体。(2) 二倍体和多倍体:由受精卵发育而来的个体,体细胞中含有几个染色体组,就称为几倍体。(3) 秋水仙素或低温诱导染色体加倍的原理是抑制纺锤体形成。(有丝分裂前期)5.(1)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的两大学说:共同由来学说和自然选择学说。(2)研究生物进化的证据:化石;比较解剖学证据;胚胎学证据;细胞和分子水平的证据。(3)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对生物进化和适应的解释:过度繁殖基础;遗传变异内因;生存斗争动力(手段);适者生存结果6.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都是随机的,不定向的,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
10、向。7.隔离的两种类型(1)地理隔离:物种形成的一般环节,但不是必需的环节。(2)生殖隔离: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物种形成的标志是生殖隔离。8.物种形成的三个环节: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隔离。突变基因突变(突变包括“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隔离生殖隔离,生物进化物种的形成9.变异是不定向的,(例如害虫的抗药性不是由于农药的使用而产生的,农药不能使害虫产生抗药性变异,只是对抗药性个体进行了选择)10.生物多样性的三个层次:遗传(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11.以自然选择学说为核心的现代生物进化理论:适应是自然选择的结果;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突变和基因重组提供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导致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进而通过隔离形成新的物种;生物进化的过程实际上是生物与生物、生物与无机环境协同进化的过程;生物多样性是协同进化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