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第二章二章第二节第二节【A 基础练学业水平测试】时间:15 分钟分值:44 分备注知识点 1:城镇化的意义。知识点 2:世界城镇化进程。知识点 3:城镇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知识点 4:地理信息技术在城市管理中的应用。一、选择题(共 8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24 分)知识点 1读某城镇建成区面积和城镇人口的年变化图,完成第 12 题。1该图反映的地理现象是()A工业化B城镇化C逆城镇化D区域化2该现象最重要的标志是()A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B城镇人口数量C城镇人口规模和用地规模D城镇中心区的面积大小【答案】1.B2.A【解析】第 1 题,该图描述了某城镇 19781998 年人口增加和
2、城镇规模扩大的过程,这是城镇化的表现。第 2 题,衡量城镇化水平的最重要指标是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知识点 2下图是美国、英国、巴西、印度四国城镇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例变化示意图。读图,完成第 34 题。3图中表示美国和近几十年来城镇化进程最快的国家的代号分别是()A和B和C和D和4下列有关几个国家的城镇化进程的叙述,正确的是()A国与国相比,城镇化起步晚,发展快B国城镇人口比国多C国城镇化处于后期阶段,逆城镇化现象突出D国城镇化速度慢,主要是因为人口增长慢【答案】3.B4.A【解析】第 3 题,读图并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为英国,为美国,为巴西,为印度。第 4 题,国城镇化水平比国低,但总人口多
3、,故城镇人口多;国城镇化正处于加速阶段;国城镇化速度慢,主要是因为城镇化水平已经很高。知识点 3读我国某城市中心区与郊外平原区的相关数据比较表(单位: mm), 完成第 56 题。地区年平均降水量转化为径流的总降水量转化为地表径流的降水量转化为地下径流的降水量城市中心区67540533768郊外平原区645267961715.导致该城市中心区和郊外平原区“转化为地下径流的降水量”差异的原因主要是城市中心区()A降水量少B硬化地面多C过度开采地下水D水资源利用率低6下列措施对缓解两地“转化为地下径流的降水量”的差异作用不大的是()A增加城市绿地面积B保护城市湿地生态系统C完善城市排水系统D限制城
4、市建筑物的高度【答案】5.B6.D【解析】第 5 题,城市中心区由于硬化地面多,转化为地下径流的降水量减少。第 6题,增加城市绿地面积、保护城市湿地生态系统、完善城市排水系统都可以增加转化为地下径流的降水量,而限制城市建筑物的高度不起作用。知识点 4下图示意新一代信息技术支撑下的智慧城市。读图,完成第 78 题。7地理信息系统为智慧城市建设提供()A分析、管理空间信息B跟踪动态定位信息C整合、集成网络信息D获取实时通信信息8智慧城市建设对城市发展最重要的作用是()A调整地域结构B加速人口集聚C扩大空间规模D提升服务功能【答案】7.A8.D【解析】第 7 题,地理信息系统的作用主要是对信息进行分
5、析、加工和管理;跟踪动态定位是全球定位系统的功能;网络信息不属于地理空间信息,其整合、集成不属于地理信息系统的作用;获取实时通信信息是通信工具的作用。第 8 题,从示意图中可以看出,智慧城市实际上就是高度信息化的城市管理系统, 智慧政务、 智慧交通和智慧社区都属于城市管理和服务范畴,因此智慧城市建设能够提升服务功能。二、非选择题(20 分)9知识点 1、2、3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20 分)材料纵观各国的城镇化进程,随着城镇化率超过 50%,城市在国家和地区发展中的地位不断提升,城市文明普及快,城市辐射能力强。与此同时,50%的城镇化率也是城市问题和社会矛盾不断累积进而达到激化失衡状态
6、的关键点。 下图示意部分国家城镇化阶段发展特征,下表示意世界三次城镇化浪潮的比较(含预测)。项目第一次城镇化浪潮第二次城镇化浪潮第三次城镇化浪潮人口规模2.0 亿人2.5 亿人10.0 亿人持续时间180200 年100 年4050 年移民数量0.2 亿0.5 亿0.5 亿0.6 亿1.2 亿动力背景工业化工业化工业化、全球化、信息化(1)概括第三次城镇化浪潮的变化特点。(8 分)(2)据图说出与英、德、美等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城镇化的特点。(6 分)(3)简述中国城镇化率超过 50%后特大城市和大城市面临的主要城市问题。(6 分)【答案】(1)人口规模增大;持续时间缩短;移民数量增加;城镇化动
7、力多元化。(2)城镇化起步晚;在城镇化率 30%50%期间,城镇化速度明显较英、德、美等发达国家快;在城镇化率 50%70%期间,城镇化速度放缓,但仍较英、德、美等发达国家快;城镇化水平较发达国家低。(3)土地供应紧张,房价高,住房紧张;交通拥堵;环境质量下降;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承受较大压力;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不科学。【B 培优练核心素养提升】时间:15 分钟分值:41 分一、选择题(共 9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27 分)综合思维读某区域城镇化战略设想图,图中中心城区人口与郊区人口之和即为城镇人口。据此完成第 12 题。1下列关于该区域城乡人口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A20202
8、030 年乡村人口都转移到了郊区B2040 年郊区人口超过乡村人口C2050 年乡村人口只占 30%D2050 年中心城区人口数量与 2000 年相等2下列关于该区域城镇化水平的叙述,正确的是()A2010 年约为 50%B2020 年以后趋于下降C2030 年超过 80%D2040 年以后保持稳定【答案】1.B2.A【解析】第 1 题,2040 年郊区人口比例开始超过乡村人口比例,在同一个区域内,此时期人口具体数量也是郊区人口数超过了乡村人口数。 第 2 题, 根据图中乡村人口比例及变化即可判断出相应城镇化水平及变化。2010 年城镇化水平约为 50%,之后一直呈上升趋势,2030 年达到
9、65%左右。综合思维读我国某地区城镇化发展阶段示意图,完成第 34 题。3从阶段到阶段的过程中,不可能出现的是()A郊区耕地面积减少B城镇规模扩大C城镇人口比重上升D第一产业比重上升4阶段中,城区中心人口密度有所下降的主要原因是该区域()交通通达度提高地租价格上涨环境污染严重远离商业中心ABCD【答案】3.D4.B【解析】第 3 题,阶段到阶段城区面积不断扩大,郊区耕地会转化为城镇用地,城镇规模扩大,城镇人口比重上升;第一产业的比重会下降。第 4 题,阶段中,城区中心人口密度有所下降的主要原因是该区域地租价格上涨,环境污染严重,导致人口向外迁移。人地协调观下图示意某市 20102019 年土地
10、利用面积变化情况。读图,完成第 56题。5据图判断,20102019 年该市()A退耕还林,林地面积持续增加B围湖造田,水域面积不断减少C水土流失,未利用地面积持续增加D城市扩张,耕地面积不断减少6该市建设用地的变化可能导致()A地表径流下渗量增加B居民平均通勤距离缩短C城市热岛效应增强D生物多样性增加【答案】5.D6.C【解析】第 5 题,从图中可以看出,林地面积是先增后减,不是持续增加;水域面积有增有减,但变化不大;未利用地面积先增后减,不是持续增加;图中建设用地持续增加,耕地面积持续下降,说明城镇化过程中占用大量耕地,使耕地面积不断减少。第 6 题,建设用地增加,使地表硬化,径流下渗量减
11、少;城镇化过程中,城镇面积扩大,居民平均通勤距离变长;建设用地增加,地表硬化,会增强城市热岛效应;建设用地增加,影响生物的栖息地,使生物多样性受损。人地协调观新城市主义是 20 世纪 90 年代初针对北美城镇化问题而形成的一种城市规划和发展理念。 新城市主义主张建立以公共交通为中枢的步行化城区, 即以公交站点为中心,以 400800 米(510 分钟步行距离)为半径,建立集工作、商业、文化、教育、高居住密度等功能为一体的城区, 以实现各个城市组团紧凑布局的协调发展模式。 下图示意新城市主义理念下的步行化城区。读图,完成第 79 题。7新城市主义理念下,步行化城区建设的主要目的是重点解决城市()
12、A房价昂贵导致的住房紧张B基础设施的年久失修C人口集聚带来的就业困难D向郊区的无限度蔓延8步行化城区的规划设计适宜于()A小城镇的远期人口规划B中等城市的产业结构调整C大城市的旧城改造项目D城市群的合理布局9步行化城区对外联系的交通方式带来的有利影响是()A密布商业网点,发展中心商务区B缓解交通拥堵,减少环境污染C满足城区居民的多种出行需求D尊重传统独特的建筑风格【答案】7.D8.C9.B【解析】第 7 题,根据“以实现各个城市组团紧凑布局的协调发展模式”判断,步行化城区建设的主要目的是重点解决城市向郊区的无限度蔓延。第 8 题,城市规模越大,城镇化问题越严重,步行化城区的规划设计主要针对的是
13、大城市,是为了解决城镇化问题,适宜于大城市的旧城改造项目。第 9 题,结合“以公交站点为中心,以 400800 米(510 分钟步行距离)为半径”分析,步行化城区可避免交通拥堵,减少环境污染。中心商务区位于市中心;不能满足城区居民的多种需求;与尊重传统独特的建筑风格无关。二、非选择题(14 分)10人地协调观“海绵城市”是新一代城市雨洪管理概念,是指城市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雨水带来的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 也可称之为“水弹性城市”。 下图甲为某城市功能区分布图,图乙为该城市计划建设的“海绵城市”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14 分)(1)该城市拟在南部阴影地区新建重工业区,试分析
14、其布局的合理性。(6 分)(2)简述该城市建设“海绵城市”带来的效益。(4 分)(3)西欧对“海绵城市”研究较早,但推广速度较慢。试从地理学角度分析其原因。(4分)【答案】(1)靠近煤、铁、有色金属矿产地,原料、燃料丰富;邻近铁路线,交通便利;位于与盛行风向垂直的郊外,对城区环境污染小;位于城区河流下游,不会污染城区水源;临近河流,用水方便。(2)雨水收集利用,使雨水资源化;通过吸水、蓄水、渗水,减少地表径流,有效减少城市内涝;促进水循环,增加降水量;减缓城市热岛效应;减轻城市地面径流污染。(3)西欧大部分地区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降水各月分配比较均匀,不易形成洪水;河网密布,城市水体面积大,蓄水能力强;植被覆盖率高,调蓄洪水的能力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