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部
- 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单元测试--【新材料】2019新统编版高中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docx--点击预览
- 第七单元 中国共产党成立与新民主主义革命兴起 单元测试--【新材料】2019新统编版高中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docx--点击预览
- 第三单元 辽宋夏金元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的统一 单元测试--【新材料】2019新统编版高中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docx--点击预览
- 第九单元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 单元测试--【新材料】2019新统编版高中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docx--点击预览
- 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单元测试--【新材料】2019新统编版高中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docx--点击预览
- 第五单元 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 单元测试--【新材料】2019新统编版高中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docx--点击预览
- 第八单元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 单元测试--【新材料】2019新统编版高中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docx--点击预览
- 第六单元 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单元测试--【新材料】2019新统编版高中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docx--点击预览
- 第十单元 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单元测试--【新材料】2019新统编版高中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docx--点击预览
- 第四单元 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 单元测试--【新材料】2019新统编版高中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docx--点击预览
文件预览区
|
|
资源描述
第一单元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立与巩固一、单项选择题1西周初年,武王封伯禽、康叔于鲁、卫,地域各为四百里“亲亲之义,褒有德也” ;封姜尚于齐, “兼五侯地,尊勤劳也” ;周初所封的诸侯有数百个,其中姬姓者五十五人,然其地“上不过百里,下三十里” 。这说明西周分封制A稳定了政治局面B有严格的等级限制C以同姓分封为主D实行嫡长子继承制2历史图表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从下列历史图表中你能获取的主要历史信息是时间人物主要活动约公元前 2070 年禹建立夏朝给公元前 1600 年汤建立商朝公元前 651 年齐桓公首先称霸公元前 356 年商鞅进行变法A早期人类与文明起源B早期文明的多样性C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D开放与繁荣的时代3我国现代考占学诞生的标志是 1921 年对仰韶文化遗迹的考察。仰韶文化遗迹主要分布于A辽河流域B黄河流域C长江流域D珠江流域4三星堆考古发掘的最新发现,把我们的目光聚焦到早期人类文明的产生。以下关于人类文明产生的前提,说法正确的是A私有财产的出现B社会分工的发展C农业畜牧业产生D阶级和国家产生5春秋时期,天子正妻称为后,庶妻被称为次妃、嫔、世妇等。诸侯之正妻称夫人、元妃,庶妻为如夫人、次妃或二妃、下妃等。这一规定A反映出周天子大宗地位逐渐丧失B有利于家国内外的宗法化管理C体现出嫡长子继承制已名存实亡D说明权力继承世袭化开始形成6孔子说:“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孟子也提出了“民贵君轻”“得乎丘民而为天子”的主张。这反映儒家在政治上主张A以民为本B礼法并用C无为而治D教化万民7韩非子认为,作为君主,应具备虚静之德,才能以静制动,才能用众,才能公正执法。同时他还主张“赏罚可用,则禁令可立治道具矣,君执柄以处势,故令行禁止” 。由此可知,韩非子的主张A适应了建立君主专制的需要B代表了下层劳苦大众的利益C传承了儒家的政治传统D强调统治者要无为而治8有学者对诗经风、雅、颂的时代与内容进行考察,其发现如表所示,据此可知,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多数诗篇的形成时代整体上对“天”的态度周颂西周初年颂天大雅西周中期至西周晚期疑天小雅西周晚期至东周初年骂天国风西周末年至春秋中叶不理天A天子权威不断强化B天道观持续衰落C人文意识逐渐增强D人性论走向成熟9春秋时期,孔子重新诠释了周礼,他并未将礼制规范强加于人,而是引导人们以血缘亲情为基点,推己及人,以此构建和谐有序的社会关系,将礼从外在的等级制度和社会规范转化成了人们内在的道德意识。据此可知,孔子( )A淡化了礼制中的等级观念B试图推动宗法制度的复兴C努力使礼制与时代相适应D对墨家思想的吸收与转化10西周时“一人跖(踏)未而耕,不过十亩” ;战国时“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 。引起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A公田变为私田B铁器牛耕的使用C国家走向统一D封建制度的确立11从商鞅到李斯,秦国大量任用才智之士为相。这些相虽然权倾一时,名动天下,对秦统一全国有莫大的功劳,但却无一老死于相位,并且都未世袭于子孙。这从侧面说明秦统一全国的原因是A建立了三公九卿制B克服了来自内外的挑战C较早建立了官僚制D得到了天下名士的拥护12美国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认为“与印度文明的不统一和间断相比,中华文明的特点是统一和连续” 。中华文明的这个特点从根本上说应是得益于中国古代政治实体的统一性和连续性,下列制度中最有利于维护古代中国政治实体统一与连续的是A宗法制B分封制C君主专制D中央集权制13在秦汉到明清的地方行政体制的演变中,县级政府是封建国家的基础,职能齐备,担负着贯彻执行朝廷的法规政令,向朝廷提供度支、物资及兵源任务,承担着平赋役、听诉讼、兴教化、劝农桑、教孝道、签仿风俗、鼓励节俭、祈神祭天等关系国计民生的一切具体事务,由此可知县制A导致地方势力极力膨胀B极大地削弱了中央权力C有效地加强了中央集权D破坏了中央与地方的平衡14嬴政认为,给死去的王上谥号是子议父、臣议君,是很不合适的事情。称帝时,他尊其父庄襄王为太上皇,并下令今后不再给死去的皇帝上“文、昭、武、惠、襄”之类的封号, “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 。这一做法A正式终结了古代谥号制度B旨在确立皇帝的无上权威C是宗法制发展的必然趋势D实现了对全国的直接管辖15对于“地不过千里”的秦国来说,横扫六合之后秦朝面对的是一个地域广周、民风复杂的国家为此,秦朝A建立起中央集权体制B沿袭了前代政治制度C强化了中枢管理体系D推行郡县制监察地方16西周的分封制与西汉初年的郡国并行制的相同点是A都是中央集权制B都是封建君主专制的产物C都是为巩固自身的统治而实行的D都随社会经济基础的变化而瓦解17下表为史籍中有关汉代经济的相关记述。据此可知,当时记述出处鲁人曹邴氏, “俯有拾,仰有取,贳贷行贾遍郡国” 。齐刁间“逐渔盐商贾之利” “连车骑,交相守” “起富数千万”史记货殖列传“重装富贾,周流天下,道无不通,故交易之道行”汉书伍被传“长安市有九,各方二百六十六步。六市在道西,三市在道东,凡四里为一市”三辅黄图A商业发展得益于政府政策B商品经济取得一定发展C交通便利推动了商业发展D长途贩运贸易发展繁荣18下图为中国古代某一科技发明的工艺流程,该发明是浸沤捣碎石灰水浸泡 舂捣成浆洗涤打槽 压平晾晒A指南针B造纸术C火药D印刷术19元鼎四年,汉武帝下令实行“告缉”,鼓励民间相互告发,规定将所没收违法商人资产的一半奖励给告发者。这种做法A抑制了地方割据势力B开启了抑商思想先河C打击了私营工商业者D限制了对外贸易发展20中国古代许多杰出人物如司马迁、霍去病、张骞、班超等,他们的事迹给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熔铸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他们生活的时代是A汉朝B唐朝C宋朝D明朝二、材料题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春秋时期,郡县制开始萌芽。楚、秦、晋等国出现了县,最初设在边地,带有边防性质。郡的出现比县稍迟,多在边地。战国时期,边地郡下分设若干县,产生了郡县两级制。秦统一后,废封国,将郡县制推向全国。汉承秦制,汉武帝分境内为十三刺史部,简称“十三州”。此时的州仅是一种监察区,各州置刺史一人,代表中央巡察郡县吏治。到东汉时,刺史已有固定治所,并掌握了地方行政权,对所属郡县官吏实行管理,州正式成为地方行政区。摘编自薛明扬主编中国传统文化概论材料二 郡县制取代分封制的必然结果就是贵族制让位于宫僚制。官僚制是顺应中央集权和皇权制的需要而产生的一种新的组织形式和管理体制在官僚制时代,不管是旧贵族、新贵族,还是新兴的士人阶层,都必须通过任命,转化为官僚,然后才能成为政体的直接参与者。文史纵横2009 年第 3 期(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周代至东汉中国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2)根据材料二,指出郡县制取代分封制的实质,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这一实质所具有的特征。(3)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秦汉时期地方行政体制改革的积极作用。参考答案参考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B【详解】材料中西周初年所封的诸侯,或因德行高尚、或因功勋卓著,所封之地域较大,而后所封的诸侯,虽贵为宗室,但“地上不过百里,下三十里” ,说明西周分封制下有严格的等级限制,故选 B 项;稳定政局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 A 项;齐国并非周的宗室,且周初所封诸侯有几百人,同姓者也只有五十五人,排除 C 项;材料不能反映宗法制下实行嫡长子继承制的信息,排除 D 项。2C【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夏商周及春秋战国时期的显著特征是早期国家产生与社会变革,C 正确;材料未涉及早期原始人类,A 排除;材料未涉及文明的多样性,B 排除;D 是隋唐时期的特征,排除。故选 C。3B【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我国的仰韶文化遗迹主要分布于黄河流域,B 项正确;仰韶文化因1921 年首次在河南省三门峡市渑池县仰韶村发现而得名,并非辽河流域的文化遗迹,A 项错误;仰韶文化分布在黄河流域而非长江流域,C 项错误;仰韶文化的分布区域不在珠江流域,D 项错误。4C【详解】人类文明产生前,在一些地方的居民最早培植出大麦、小麦和豆类作物,人类还驯养了羊、猪和等动物,最初的农业和畜牧业逐渐发展并传播开来,故选 C 项;原始社会时期,生产力低下,没有私有财产,排除 A 项;社会分工的发展出现在农业畜牧业产生之后,不是人类文明产生的前提,排除 B 项;原始社会时期,生产力低下,没有阶级和国家,排除 D 项。5B【详解】根据题干可知,春秋时期,天子正妻及庶妻的称呼与诸侯之正妻及庶妻称呼不一样,结合知识可知,这是宗法制下尊卑、等级的严格体现,这一规定有利于家国内外的宗法化管理,故选 B;综上所述可知 ACD 的说法都与题干无关。6A【详解】材料反映出孔子、孟子主张君主应该对百姓施行仁政,不能过度剥削和压迫百姓,体现了儒家以民为本的主张,故选 A 项;材料没有涉及到法治、礼法并用等方面内容,故排除 B项;无为而治属于道家思想,故排除 C;教化万民是孟子的主张,其强调统治者要从思想上对百姓进行道德教育,与材料主旨不符,故排除 D。7A【详解】材料体现的是韩非子主张强化君主的权威,适应了君主专制的需要,A 正确;韩非子代表的是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B 排除;材料与儒家思想无关,C 排除;D 是道家的主张,排除。故选 A。8C【详解】从材料可以看出,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人们对于天的观念逐步淡化,即从歌颂天到不理天,反映出人的作用在不断增强,即人文意识不断增强,C 项正确;天子权威呈现不断衰落的趋势,排除 A;对天的观念的变化并不意味着天道观的衰落,排除 B;成熟的说法不能体现,材料也没有涉及到人性论,排除 D。9C【详解】孔子重新诠释周礼,通过强调人们内在的道德意识来构建和谐有序的社会关系,这是为了使礼制与大变革大动荡的时代相适应,故答案为 C 项;孔子主张“贵贱有序” “爱有差等” ,并没有淡化礼制中的等级观念,排除 A 项;孔子重新诠释礼制来规范社会秩序,不是推动宗法制度的复兴,排除 B 项;孔子生活在春秋时期,墨子为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排除 D 项。10B【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的铁犁牛耕使用,使生产力发展产生了质的飞越,因此出现“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的现象,B 正确;ACD 不属于根本原因,排除。故选 B。11C【详解】材料所述政治现象从一个侧面说明,秦之所以能够兼并六国统一天下,在于秦国彻底实行了统治机制转变,即较早实行了官僚制,用之取代了传统的贵族世袭政治,从而比较合理地利用了人力资源,故选 C 项;三公九卿制是秦统一全国后建立起来的中央官制,排除 A项;材料并未反映出秦统一过程中来自内外挑战的信息,排除 B 项;D 项是对材料的片面解读,夸大了秦实行官僚政治的影响,故排除。12D【详解】根据材料“中华文明的这个特点从根本上说应是得益于中国古代政治实体的统一性和连续性,该制度最有利于维护古代中国政治实体统一与连续”可知,该制度为中央集权制。中央集权制,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维护了国家的统一,被以后历代王朝所沿用,影响深远,故项正确;宗法制是以宗族血缘关系为纽带分配政治权力,维护政治联系的制度,其核心为嫡长子继承制,春秋战国时期,宗法制遭到破坏,故项排除;分封制是西周时期封邦建国,维护周朝统治的政治制度,春秋时期,诸侯国纷争,分封制遭到破坏,故项排除;君主专制是强调君主独裁的统治方式,与材料不符,故项排除。13C【详解】由材料可知,县级政府协助中央管理地方,有效加强了中央集权,因此 C 正确;材料强调的是中央集权的加强,导致地方势力极力膨胀、极大地削弱了中央权力和破坏中央与地方的平衡说法错误,ABD 排除。故选 C。14B【详解】根据“子议父、臣议君,是很不合适的事情”“并下令今后不再给死去的皇帝上“文、昭、武、惠、襄”之类的封号”可以看出,其不允许臣子给皇帝定谥号,反映出皇帝的无上权威,B正确;古代谥号制度仍然存在,排除 A;材料不能得出与宗法制有必然的联系,排除 C;材料与地方无关,排除 D。15A【详解】根据“横扫六合之后秦朝面对的是一个地域广阔、民风复杂的国家”并结合所学可知,为了应对这一复杂形式,秦朝建立了中央集权制度以加强对地方的控制,故选 A;秦朝没有沿袭前代政治制度,排除 B;强化中枢管理体系与加强地方管理无关,排除 C;郡县制是地方行政体制,不是监察地方的体制,排除 D。16C【详解】根据所学,西周的分封制与西汉初年的郡国并行制都是维护统治的手段,C 项正确;分封制并没有中央集权,排除 A;周代不是封建社会,排除 B;D 项不符合西汉,排除 D。17B【详解】根据“俯有拾,仰有取,贳贷行贾遍郡国”。齐刁间“逐渔盐商贾之利”“连车骑,交相守”“起富数千万”“重装富贾,周流天下,道无不通,故交易之道行”可得出汉代商业有所发展,富商众多,故 B 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政府的政策,排除 A;材料与交通无关,排除 C;材料涉及到商业,并没有指长途贩运,排除 D。18B【详解】根据材料可知,中国古代这项科技发明的工艺流程是:从“浸沤捣碎石灰水浸泡”到“舂捣成浆洗涤打槽”再到“压平晾晒”。结合所学可知,这是中国古代造纸术的流程,故 B 项正确;指南针用于指示方向,这与材料主旨不符,故 A 项错误;火药的发明与古人炼丹制药有关,这与题意不符,故 C 项错误;中国古代印刷术包括雕版印刷和活字印刷,这与材料无关,故 D 项错误。19C【详解】根据材料“鼓励民间相互告发,规定将所没收违法商人资产的一半奖励给告发者”可知,汉武帝时期鼓励民间告发违法商人,并没收违法商人资产,这打击了私营工商业者,C 项正确;材料所述措施主要针对的是私营工商业者,不是针对地方割据势力,并且工商业者与地方割据势力无直接关系,A 项错误;材料内容体现了抑商的思想,但“开启了”的表述错误,B 项错误;材料所述措施主要打击了私营工商业者,而不是针对对外贸易,不能抑制对外贸易的发展,D 项错误。20A【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司马迁、霍去病、张骞、班超等杰出人物生活在汉朝时期,A 项正确;唐朝并非司马迁、霍去病、张骞、班超等人生活的时代,B 项错误;司马迁、霍去病、张骞、班超等人生活在汉朝而非宋朝,C 项错误;司马迁、霍去病、张骞、班超等人不是明朝时期的杰出人物,D 项错误。二、材料题1 (1)演变:西周实行分封制;春秋战国时出现郡县制雏形;秦统一后在全国推行郡县制;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东汉至魏晋南北朝继续实行州、郡、县三级制。(2)实质:从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特征:从地方分治到中央集权;官员由世袭到君主任命。(3)积极作用:有利于加强对地方的控制(中央集权) ;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提高了行政效率(减少了管理层.次) ;确立了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的基本模式。【详解】(1)演变:根据所学可知,西周实行分封制;根据“春秋时期,郡县制开始萌芽”得出春秋战国时出现郡县制雏形;根据“秦统一后,废封国,将郡县制推向全国”得出秦统一后在全国推行郡县制;根据所学可知,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根据“到东汉时州正式成为地方行政区”得出东汉至魏晋南北朝继续实行州、郡、县三级制。(2)实质:根据“ 郡县制取代分封制的必然结果就是贵族制让位于官僚制”得出从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特征:根据“官僚制是顺应中央集权和皇权制的需要”得出从地方分治到中央集权;根据“在官僚制时代都必须通过任命”得出官员由世袭到君主任命。(3)积极作用:根据所学,可从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巩固国家统一、确立中国古代行政区划基本模式等角度分析总结。第七单元第七单元 中国共产党成立与新民主主义革命兴起中国共产党成立与新民主主义革命兴起一单项选择题1如图是 1927 年的一幅漫画滚出去 ,描绘了一把“扩大反英运动”的巨大扫帚正扫向手拿武器的英国士兵的情景。这幅漫画反映出当时A列强在华势力土崩瓦解 B国民革命形势不断高涨C北伐战争取得完全胜利D民众救亡意识开始觉醒2中共决定同国民党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根本原因是()A北洋军阀对罢工运动的残酷镇压B共产国际的促进作用C孙中山欢迎共产党同他合怍 D敌人力量的强大和工人阶级力量的相对弱小31919 年 11 月,有人指出当时全国新出版物中普遍有“一个?疑问符” , “这个疑字不但把我国固有的思想信仰摇动了,而且把舶来品的思想信仰也摇动起来” 。思想界这一状况A是基于对五四运动的反思B促进了新思想的进一步传播C反映中西文化矛盾的激化D表明使用新式标点成为时尚4下面是一幅近代漫画,描绘的是参加巴黎和会的中国代表一面回头看着国内上海、广州、汉口、北京各界的群众运动,一面对着帝国主义国家做着拒绝的手势。这幅漫画可用于说明A五四运动取得初步胜利B辛亥革命没有发动群众C北伐战争得到民众支持D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51926 年 7 月中共中央制定的目前农运计划指出:在目前状况之下,农民运动发展应取集中的原则,全国除粤省外,应集中在湘、鄂、赣、豫四省发展;次则陕西、四川、广”西、福建、安徽、江苏、浙江七省亦应以相当的力量去做。据此可知,当时中国共产党A在农村地区力量较为薄弱B决定走农村包围城市道路C调整策略以适应北伐需要D集中力量建立革命根据地6红船精神指的是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红船精神的发源地是A上海B嘉兴C井冈山D瑞金71919 年 5 月 4 日,北京学生代表高呼“誓死力争,还我青岛” “拒绝在巴黎和约上签字”“废除二十一条”等口号进行游行示威。6 月 5 日,上海工人开始大规模罢工,.以响应学生。这说明五四运动的核心主题是A民主B自由C爱国D富强81927 年 7 月 14 日,共产国际作出指示,要求中共必须做到:毫不迟疑地退出武汉政府;有步骤地把工农武装起来,开展土地革命;采取措施纠正中共中央的错误。这一指示折射出A中国革命形势发生突变B共产国际是中共的上一级组织C工农群众尚未参加革命D中共中央犯了“左”倾错误91923 年 2 月 4 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京汉铁路两万多名工人举行大罢工,很快,1200 余公里的京汉铁路全线瘫痪。同年 2 月 7 日,吴佩孚调动两万多军警,对工人进行血腥镇压。中国共产党由此认识到A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重要性B工人运动对经济具有破坏性C工人阶级不具备革命领导力D资产阶级具有一定的妥协性10诗词是人们寄托情思,直抒胸臆的一种文学形式。 “碧净南湖水,峥嵘烟雨楼。画船千载梦,今日御神舟。搏出新天地,赢来万象幽。黎民心有数,齐贺八旬秋。 ”这一诗作是我为了纪念A中国共产党的诞生B红军长征的胜利C抗日战争的胜利D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11中共在艰难的革命历程中,善于分析形势,学习先进,总结经验教训,调整革命策略。在 20 世纪 20 年代初期,积极领导工人运动,形成了中国工人运动第一次高潮。然而工人运动遭到当局残酷镇压,鉴于此,中共A继续坚持和平罢工斗争B积极实践创新革命理论C寻求建立革命统一战线D积极转移革命工作重心12 “十二个月光阴中间,天上每日几十架飞机侦查轰炸,地下几十万大军围追堵截我们却开动了每人的两只脚,长驱二万余里,纵横十一个省。 ”毛泽东这段话叙述的是A国共合作的北伐战争B八路军挺进敌后战场C中国工农红军长征D人民解放军渡江战役13中国共产党走出一条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革命道路。能够证明这一结论的是A开展第一次国共合作B开创井冈山革命根据地C发动南昌武装起义D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141928 年 7 月,南京政府工商部规定,“凡属行销国内之土布,所有 50 里内外常关税及附征之内地税(即附税)并内地征收之税厘概予免征” 。这一规定的实施A加速了民族工业的近代化B标志着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兴起C增强了国货土布市场竞争力D旨在改善对外贸易的不利境地15下表是 19201936 年在中国投资的工业资本中中国资本与外国资本的产值及比重(货币单位:亿元) ,对表格中数据解读不正确的是1920 年1936 年产值比重(%)产值比重(%)19201936 年平均增长(%)中国资本6.6144.826.0963.29.0外国资本8.1355.215.1636.83.9合计14.74100.0041.25100.0A中国资本的增长率超过外国资本 B中国工业的发展为抗战胜利奠定基础C列强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D中国工业的发展得益于“国民经济建设运动”161930 年 6 月 9 日召开的政治局会议上,李立三点名批评了毛泽东。他说:“在全国军事会议中发现了妨碍红军发展的两种障碍:一是苏维埃区域的保守观念,一是红军狭隘的游击战略。最明显的是四军毛泽东同志,他有整个的路线,他的路线完全与中央不同。 ”材料反映了A中央存在道路分歧B革命道路得到认可C革命道路艰难曲折D毛泽东思想形成17到 1940 年底,在国民政府迁移监督委员会指令下,我国内迁厂矿共 448 家,其中机械工业占 44.4%,纺织业占 21.65%,属于国防工业范围者达 60以上。国民政府的做法A顺应了战时经济需要B加速了民族工业的发展C出卖了大量国家主权D致使官僚资本日益萎缩18井冈山根据地的斗争中,广大贫苦农民因为分得了土地,从各方面全力支持红军和根据地发展。这表明红军和根据地发展的基础是A武装斗争B土地革命C发展生产D工农联盟191934 年,毛泽东提出:“我们是革命战争的领导者、组织者,我们又是群众生活的领导者、组织者在这里,工作方法的问题,就严重地摆在我们的面前。我们不但要提出任务,而且要解决完成任务的方法问题。 ”当时毛泽东强调改进工作方法意在A发动群众参加革命战争B开辟中国革命的新道路C建立广泛革命统一战线D动员社会各界进行抗战20下图为红军长征路线示意图 ,图中- 是与红军长征相关的四个重要地点。据图并结合所学解读,其中不正确的是A地出发后红军随即四渡赤水 B地确立了毛泽东的正确领导C地中央红军与陕北红军会师 D地红军的三大主力胜利会师二材料题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1921 年 7 月,13 名代表出席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他们代表着全国 50 多名党员。共产国际代表马林和尼克尔斯基出席大会。下表为中共“一大”部分代表基本情况姓名出生年份籍贯备注何叔衡1876湖南秀才,新民学会会员董必武1886湖北秀才,曾加入中国同盟会,曾留学日本李达1890湖南曾留学日本, 共产党月刊主编李汉俊1890湖北曾留学日本毛泽东1893湖南师范毕业,新民学会组织者, 湘江评论主编包惠僧1894湖北记者,北京大学肄业,陈独秀指定代表陈潭秋1896湖北师范毕业,武汉共产主义小组发起者之一王尽美1898山东师范毕业,在济南成立马克思学说研究会邓恩铭1901贵州中学生,在济南成立马克思学说研究会刘仁静1902湖北北京大学学生据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历史等编制(1)根据材料,归纳中共“一大”代表群体的特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代表走到一起的时代背景。参考答案参考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B【详解】根据“1927 年”“正扫向手拿武器的英国士兵的情景”可得出此时正开展国民革命运动,反对封建军阀与帝国主义,故 B 项符合题意;A 项太夸张,排除 A;北伐战争此时并没有完全胜利,排除 C;开始的说法错误,排除 D。2D【详解】结合所学内容可知,中国共产党建立以后领导了一系列工人运动,但在反动势力的镇压下都走向失败,中共由此认识到敌人力量的强大和工人阶级力量的相对弱小,因此寻找其他阶层以建立革命统一战线,故选 D;ABC 都革命统一战线建立的促进因素,但不是根本原因,排除。3B【详解】根据材料信息“1919 年 11 月” 、 “这个疑字不但把我国固有的思想信仰摇动了,而且把舶来品的思想信仰也摇动起来”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五四运动对中西文化进行了反思,在反思中西文化中更认同马克思主义,促进了新思想的进一步传播,故 B 正确;材料内容不涉及对五四运动的反思,故 A 错误;材料没有涉及中西文化的矛盾,只是讲中国人反思文化,故 C 错误;通过材料无法判断新式标点成为时尚,故 D 错误。4A【详解】材料体现的是参加巴黎和会的代表在中国民众的支持下,拒绝在和约上签字,说明的是五四运动取得初步胜利,A 正确;BCD 均与巴黎和会无关,排除。故选 A。5C【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1926 年 7 月,正值国共合作的大革命时期,国民革命军出师北伐。中共中央制定目前农运计划 ,目的是集中力量在部分地区开展农民运动以支持北伐,说明中共适时调整政策以适应时代需要,故 C 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当时中国共产党在农村地区力量较为薄弱,故 A 项错误;中国共产党在 1927 年秋收起义受挫后才决定进军农村,故 B 项错误;中共在 1927 年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建立后才大力进行根据地建设,故 D项错误。6B【详解】中共一大的最后一天是在在浙江嘉兴南湖的一艘游船上进行的,嘉兴成为红船精神的发源地,故答案为 B 项;中共一大是在上海召开,上海是中共的诞生地,但不是红船精神的发源地,排除 A 项;井冈山是中国农村第一个革命根据地,是井冈山精神的发源地,排除 C项;瑞金是红色中国的首都,但不是红船精神的发源地,排除 D 项。7C【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可得出其反映的是五四运动的内容,结合“誓死力争,还我青岛”“拒绝在巴黎和约上签字”“废除二十一条”等信息可得出其强调的是爱国主义精神,C 正确;ABD 项与材料主旨无关。8A【详解】共产国际要求中共退出武汉政府,武装工农开展土地革命,说明国共两党的合作破裂,中共要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反映出中国革命形势的突变,故选 A;共产国际并不是中共的上级组织,排除 B;1927 年前的国民革命中工农群众就已经开始参加革命,排除 C;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当时中共中央犯的是“右”倾错误,而非“左”倾错误,排除 D。9A【详解】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工人大罢工,结果被封建军阀血腥镇压,血的教训使中共认识到中国的无产阶级力量弱小,只有团结广大农民和民族资产阶级,建立革命统一战线,才能取得革命的胜利,故选 A;B 项不是共产党从罢工失败中得出的深刻认识,排除 B;共产党主张工人阶级是中国革命的领导力量,且材料强调的是联合革命力量的重要性,排除 C;从材料中不能得出资产阶级具有妥协性,排除 D。10A【详解】根据“画船千载梦,今日御神舟。搏出新天地,赢来万象幽。黎民心有数,齐贺八旬秋”可得出其指的是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在嘉兴南湖的红船之上,中共的诞生使中国的革命面貌焕然一新,A 正确;BCD 项不符合材料的主旨。11C【详解】20 世纪 20 年代初期的工人运动遭到镇压后,中共在苏联的帮助下,积极寻求与国民党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开展国民革命运动,故 C 选项正确,A 选项错误;实践创新革命理论主要从国共十年对峙时期开始,故 B 选项不符合史实,可排除;革命工作重心的转移是在毛泽东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之后,故 D 选项错误,排除。12C【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34 年 10 月,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中央主力红军为摆脱国民党军队的包围追击,被迫实行战略性转移,退出中央根据地,进行长征。期间共经过 14 个省,翻越 18 座大山,跨过 24 条大河,走过荒草地,翻过雪山,行程约二万五千里,红一方面军于 1935 年 10 月到达陕北,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1936 年 10 月,红二、四方面军到达甘肃会宁地区,同红一方面军会师。红军三大主力会师,标志着万里长征的胜利结束。因此 C 正确;ABD 均与材料“长驱二万余里”的说法不符,排除。故选 C。13B【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开创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将马克思主义同国情相结合的产物,B 正确;ACD 均不符合题干限制,排除。故选 B。14C【详解】材料中的免税规定,对近代民族棉纺织工业有利,对传统手工棉纺织业更有利,使国货土布降低了成本,从而增强了国货土布的市场竞争力,故 C 项正确;南京国民政府对土布的免税规定,虽然有利于民族工业的发展,但是其更延缓了传统自然经济的瓦解,所以材料中的规定对民族工业的近代化并没有起到加速作用,排除 A 项;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兴起于1935 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 B 项;材料中的免税规定主要针对土布在国内销售的内地税,因而与对外贸易无关,排除 D 项。15C【详解】一战后,欧洲列强卷土重来,列强又加强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C 项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 项;从表格数据来看,中国资本的增长率超过了外国资本,排除 A 项;1937 年抗战全面爆发,在此之前中国工业的发展为抗战胜利奠定了基础,排除 B 项;1935 年国民政府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这一时期中国工业的发展受此影响,排除 D 项。16C【详解】材料说明革命道路的探索出现分歧,反映了革命道路艰难曲折,故选 C;A 项是材料表面意思,排除;B 项与材料不符,排除;D 项时间不对,排除。17A【详解】年是抗日战争时期,国民政府的做法保存了部分厂矿工业,为抗日战争的设立保留了物质条件,所以这一做法是顺应了战时经济的需要,故选;国民政府的做法主要是顺应战时需要,此时在战争环境下,民族工业并没有加速发展,国民政府也不是出卖国家主权,排除;抗日战争期间官僚资本得到了发展,而非萎缩,排除。18B【详解】井冈山地区的广大农民分得土地后,从各方面全力支持红军和根据地发展,表明了土地革命是红军、根据地和中国革命发展的基础,B 项正确;武装斗争对红军和根据地发展的的作用在材料中没有体现,A 项不符合题意;材料并未体现发展生产对红军和根据地发展的作用,C 项错误;材料没有说明工农联盟与“红军和根据地发展”的关系,D 项错误。19A【详解】1934 年是国共两党对峙时期,此时毛泽东强调改进工作方法是动员群众拥护共产党,从而参加革命战争,故选 A;1927 年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已经说明中国革命新道路的开辟,排除 B;建立广泛的革命统一战线是在 1924 年国民党第一次代表大会召开以后,1927 年随着国民革命的失败已经不复存在,排除 C;1934 年是局部抗战时期,此时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国共两党间的阶级矛盾,因此他并不是在动员社会各界进行抗战,排除 D。20A【详解】地是江西瑞金,红军在此出发后冲破的是敌人的四道封锁线,而不是四渡赤水,四渡赤水是在遵义会议后,A 项解读不正确,符合选题要求。地是贵州遵义,在此召开的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的正确领导:地是陕北吴起镇,中央红军与陕北红军在此会师:地是甘肃会宁,红军的三大主力在此会师。B、C、D 三项本身正确,不符合选题要求,排除。故答案为 A。二材料题1 (1)代表多来自于南方,特别是两湖地区;都是知识分子,多是青年知识分子;都初步具有马克思主义理论;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程度有差别。(2)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半封建社会的深渊,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旧民主主义失败,中国革命呼唤新的阶级和政党;民族资本主义快速发展,无产阶级力量壮大登上历史舞台;新文化运动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流。【详解】.(1)特点:通过阅读表格,结合所学知识,从中共“一大”代表的“籍贯”可知,他们多来自于南方,特别是两湖地区;根据表格展示的中共一大代表的“出生年份”和“备注”中的履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参加中共一大的代表都是知识分子,且多是青年知识分子;根据表格列举的代表们在党的一大前夕的活动,特别是为建党做的筹备工作,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参加中共一大的代表都初步具有马克思主义理论,但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程度有差别。(2)时代背景:根据材料中“ 1921 年 7 月,13 名代表出席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结合所学知识,从中国社会、政治、经济、阶级和思想等方面分析可知,中共一大召开时,中国处于半殖民半封建社会的深渊,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旧民主主义革命失败,促使中国革命呼唤新的阶级和政党,由于民族资本主义快速发展,无产阶级力量壮大并登上了历史舞台,新文化运动特别是五四运动后,人们的思想进一步得到解放,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流。第三单元第三单元 辽宋夏金元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的统一辽宋夏金元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的统一一、单项选择题1以下是我国古代某一阶段的官员、户数变化情况表。此表反映了时间(年)官员数(人)户数(户)户、官数比14075679698630128260912576907041472173718805897363447711904200012355800294A人口总数持续增长B社会阶层流动逐步加快C科举取土人数增多D中央集权制度不断强化2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展现了王安石变法的决心,变法取得的成果是A澄清吏治B增加大笔收入C强兵D减轻人民负担3下图中诗句反映的时代背景应该是A宋辽对抗B南宋与金对峙C宋夏和议D北宋与金对峙4汉朝先后在地方上设立郡县、封国、刺史、州牧等管制;唐则分天下为若干道,设观察使等官,还于监察之旧;宋命朝臣出守列郡,谓之权知军州事,特设通判、转运使等官职分其权。材料意在说明()A中央机构得到调整B中央集权不断强化C割据势力彻底瓦解D监察体系走向完善5隋唐传统官称至宋依然保留,但徒具形式,仅代表资历、俸禄的高低,居其官者通常不掌其事。文官又有称为“职”的衔号,只是荣誉头衔。实际工作、权力则由差遣决定,为临时委派之职事。这种官、职、差遣分离的制度()A提高了政府行政效率B削弱了宰相行政权力C有效监督了官僚集团D适应了中央集权需要6 宋书百官志记载:郡守,秦官。秦灭诸侯,随以其地为郡,置守、丞、尉各一人汉景帝中二年,更名守曰太守,尉为都尉汉末及三国,多以诸部都尉为郡晋成帝成康七年,又省诸郡丞宋太祖元嘉四年,复置。据此可知A郡的设置最早出现于秦朝B汉承秦制推行郡县和封国并行C中央集权制度在不断加强D古代地方行政设置具有延续性7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说:“皇室的权,总是逐步升,政府的权,总是逐步降。下列措施不能体现这一观点的是A元朝设置中书省B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C宋朝增设参知政事D汉武帝推行内外朝制8元代规定行中书省为地方行政机构。行省“军国重事,无不领之” 。行省高级长官由蒙古人、色目人担任,中下级官员由汉人担任。行省官员每日“早聚圆坐,参议词讼,理会公事” 。据此可知,元代行省制A扩大了对地方监察权B弱化了其政权的民族色彩C有效制约了民众反抗D有利于集思广益制定决策9中国古代某机构原是中央的临时派出机构, “有诸侯之镇,而无诸侯之权” ,主要官员集体开会、共同负责。这一机构设立的主要目的是A削弱宰相权力B缓解君相矛盾C加强中央集权D完善中枢机构10对于中国古代某一朝代的政权结构形式,有学者评述道:“都省握天下之机,十省分天下之治” ;十省官吏“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与都省为表里” 。这一“政权结构”中的“十省”A属于“都省”直辖的行政区域 B管辖范围包括西藏、青海等地区C以下的行政区划为路、郡、县 D行使权力时受到“都省”的节制11下图所示元朝行政区划的设置中,由中央直辖的两个单列行政区是A B C D12汉宣帝曾说:“与朕共治天下者,其唯良二千石(郡太守)乎!”后世的帝王反复重申这类观念。这主要体现了古代中国A历朝皆以汉代政治为榜样B中央与地方的矛盾不断加深C特别注重地方政治的作用D皇权始终担心郡守权力过大13宋代民间体育花样繁多,市井平民对蹴鞠和相扑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为满足蹴鞠比赛和表演的需要,人们结成蹴鞠社,称为“齐云社” “圆社”等,还建有相扑社团,叫作“角抵社” ,设有全国性的相扑比赛,还常常举办商业性的相扑表演。这种现象的出现源于A商品经济的发展B体育项目观赏性较强C市民队伍的壮大D少数民族习俗的传入14宋代盛行婚姻论财,遭到一些士大夫的批评。南宋理学家张弑认为, “婚姻结好,岂为财物?”甚至表示“治其尤甚者,以正风俗” 。还有理学家强调婚姻是“合二姓之好” ,上能事先祖,下可继后世。这反映了当时理学家A淡化婚姻中的宗族观念B意图维护礼教纲常C背离政府对民俗的引导D促成婚姻习俗变革15宋书夷坚志中记载:“忠训郎王良佐,居临安观桥下。初为细民,负担贩油,后家道小康,启肆于门,称王五郎。 ”一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