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学案-(新材料)2019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doc

上传人(卖家):大布丁 文档编号:2034395 上传时间:2022-01-14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91.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学案-(新材料)2019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学案-(新材料)2019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学案-(新材料)2019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学案-(新材料)2019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第第 7 7 课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单元单元课标课标要求要求】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了解,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的历史脉络和隋唐王朝的鼎盛局面,认识这一时期制度演进、民族交融、区域开发和思想文化发展等新成就。【知识梳理】【知识梳理】一、选官制度:一、选官制度:1 1、九品中正制:、九品中正制:(1)背景:汉末社会动荡,察举制做依赖的乡里清议失去了社会基础当时,选官多操纵在地方大族名士手中,严重干扰了人才选拔。(2)含义(3)标准的演变(4)评价:(正文+历史纵横)2 2、科举制:、科举制:(1)形成与发展:)形成与发展:隋文帝、隋炀帝、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2 2)积

2、极作用:)积极作用:课本 38 页局限:局限:明清时期八股取士束缚了人们的思想,也不利于科技的发展。3 3、中国、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时期、制度、标准):演变(时期、制度、标准):西周:世卿世禄制,以血缘为标准;战国、秦、汉初:军功爵制,以军功为标准;汉武帝时期:察举制和征辟制,以品行为标准;东汉末、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以门第为标准;隋唐到清代 1905 年:科举制,以才学为标准。4 4、从世卿世禄、九品中正制到科举制,古代选官制度的变化:、从世卿世禄、九品中正制到科举制,古代选官制度的变化:选官标准:从血缘、门第到考试成绩;选官范围:不断扩大。 选官形式:由世袭、推举到

3、考试。 选官特点:由封闭垄断到公平开放二、三省六部制:二、三省六部制:1 1、魏晋南北朝时期:三省、魏晋南北朝时期:三省2 2、隋文帝时:正式确立、隋文帝时:正式确立3 3、隋唐时期:(、隋唐时期:(1 1)名称、职责)名称、职责(2 2)特点:)特点:分工明确,又彼此制约三省长官共议国事,执宰相之职,相权三分。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3 3)运行)运行:中书省起草诏令门下省审核诏令尚书省负责交执行六部具体负责执行。(4 4)评价评价:相权一分为三,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 分工明确,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减少决策失误,防止个人权力过分膨胀。使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更加完善,为此后历代王朝沿

4、用。有利于弥补政务繁多而丞相才干不足的缺陷。 同时对皇权有一定的制约。4 4、政事堂:含义、认识、政事堂:含义、认识三、赋税制度:三、赋税制度:1 1、魏晋:、魏晋:租调制2 2、北魏:、北魏:租调制(均田制)、徭役3 3、唐初:、唐初:租庸调制“庸”的作4 4、780780 年后年后 “安史之乱安史之乱”后:后:两税法两税法:(1)背景:)背景:(2 2)内容:)内容:(3 3)积极作用:积极作用:课本+有利于商品经济发展;(4)局限局限:但未能根本上改变官吏贪腐和人民负担沉重的状况。【教材点拨教材点拨】1.阅读教材 P41“学思之窗”:科举制对中国历代王朝的统治有何影响?提示:科举制扩大了

5、统治的基础,改善了用人制度,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加强了中央集权。2.阅读教材 P40“思考点”:唐朝赋税制度的变化说明了什么?提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逐渐放松,征税的主要标准由人丁转为财产。【巩固练习巩固练习】1.白寿彝主编的中国通史中指出:“自北魏产生,经历隋唐的均田制,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国家所有的田制。”在这一“田”制下()A.土地全部归国家所有B.土地都可以自由买卖C.农民只需向国家缴纳赋税D.无主荒地由国家重新分配2.唐太宗曾对吏部尚书杜如晦说:“今专以言辞刀笔取人,而不悉其行,至后败职,虽刑戮之,而民已敞矣。”这句话意在强调()A.应严刑处罚失职官员B.选官须注重才学C.官

6、员失职会危害民生D.选官应注重品行3.下图所示为唐书所载 830 名进士的出身分布比例。由此可见,唐代科举制()A.为选拔士族子弟而设立B.仍然是九品中正制翻版C.缩小了人才选拔的范围D.兼顾多个阶层但不完善4.下表为唐代后期敦煌某地土地占有情况统计表。据此可知,当时该地()土地规模(亩)户数户数比例20 以下2417.3%2013010374.1%131300107.2%300 以上21.4%小计139100%A.自耕农经济盛行B.土地集中现象突出C.均田制破坏严重D.农业生产效率提高5.有学者认为,唐代前期中央各级行政机关以及地方诸道州府,行政上皆承受于尚书省。“有事皆申尚书省取裁闻奏,不

7、能径奏君相;诏令制敕亦必先下尚书省详定,然后下百司”由此可见,尚书省()A.剥夺中书与门下省的权力B.拥有起草诏令制敕的职权C.阻隔皇帝与各州府的联系D.成为全国行政运行的枢纽6.唐初,三省长官都是宰相,后来发生了两种变化:一是皇帝选拔中级官吏出任宰相;二是执掌行政职能的尚书省地位下降,与决策职能相关联的中书省、门下省地位上升。这表明()A.三省六部制基本上已被废除B.政府的行政效率极大提高C.君权与相权的关系有所调整D.中书省、门下省决策权扩大7.唐朝实行的租庸调制和两税法在本质上的共同之处是()A.增加政府财政收入的手段B.缓和阶级矛盾的措施C.对农民剥削程度的降低D.对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

8、8.朱子语类云:“唐初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做定将上,得旨再下中书,中书付门下。或有未当,则门下缴驳若事可行,门下即下尚书省,尚书省但主书填奉行而已。”对此理解有误的是()A.体现三省分权制B.完善中央监察机制C.减少行政决策失误D.分散相权加强皇权二、材料题二、材料题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材料一 (隋创进士科之后)历代踵行,时加修正,以迄于明清,防闲之法益密,取人之道益公邓嗣禹中国考试制度史材料二材料二 (科举制)西国莫不慕之,近代渐设考试以取人才,而为学优则仕之举。今英、法、美均已见端,将来必至推广。丁韪良西学考略材料三材料三 贫苦子弟,类皆廉谨自勉,埋首窗下即纨绔子弟,亦知苦读

9、,以获科第,否则虽富不荣因此之故,前清时代,无分冬夏,几于书声遍野,夜静三更,钻研制义。是皆科举鼓励之功有甚于今日十万督学之力也。邓嗣禹中国考试制度史(1)据材料一,归纳科举制的主要特点。(2)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科举制的积极影响。10.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材料 唐前期,继续推行北魏以来的“均田制”。在此基础上,实行租庸调制,“有田则有租(田租),有家则有调(纳绢布等),有身则有庸(每丁每年服力役二旬,若不服役则纳布帛等代替)”。庸和调在整个国家财政中占据重要地位。唐中期以后,随着人口增加,土地兼并加剧,均田制急剧崩坏,租庸调制难以维持。“有幼未成丁,而承袭世资,家累千金者

10、,乃薄赋之;又有年齿已壮,而身居穷约,家无置锥者,乃厚赋之,岂不背谬!”百姓举家逃亡,规避赋税,被称为“客户”。公元 780 年,唐朝推行两税法:以国家财政开支所需为总额,所谓“量出以制入”。所有民户在现居地登记,根据财产情况定户等,按户等高低交纳赋税“户无主客,以见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 。分夏秋两季征收,“不居处而行商者,在所郡县税三十之一”。结果“赋不加敛而增入,版籍不造而得其虚实,贪吏不诚而奸无所取,自是轻重之权,始归于朝廷”。每户负担并未增加,但国家财政总收入增加,对户口的掌握也更为准确,“天下便之”。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等(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两税法改革的背景。(2)根据

11、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两税法与唐前期的赋役制度相比有哪些积极作用。参考答案参考答案1.答案:D解析:均田制规定露田归国家所有,不能自由买卖,农民死后所受田归还国家,桑田可以传给子孙。均田制下,受田农民除了缴纳赋税,还必须服役。排除 A、B、C 项。2.答案:D解析:“专以言辞刀笔取人,而不悉其行”就是说仅凭语言表达和文章选拔官吏,不注重德行。这样必然会有很大弊端,带来负面影响。因此 D 项正确。3.答案:D解析:唐书所载的 830 名进士出身于士族、寒族以及小姓,说明唐代科举制兼顾多个阶层但不完善。科举制选拔的不仅仅是士族子弟;科举制以考试成绩作为选官标准,不是九品中正制的翻版;人才选拔的范

12、围非但没有缩小,反而扩大。A、B、C 项表述错误。4.答案:A解析:根据表格信息可知拥有 20130 亩地的自耕农比例达 74.1%,说明当时自耕农经济盛行,故选 A 项。拥有 300 亩以上土地的地主仅有 2 家, 由此排除 B 项。 唐中期实行两税法之后均田制瓦解, 此时为唐后期,由此排除 C 项。仅凭拥有不同土地的户数及所占比例无法判断生产效率是否提高,由此排除 D 项。5.答案:D解析:唐朝三省各有分工,互相监督,材料中“行政上皆承受于尚书省”说明尚书省只是负责执行,由此排除 A 项。中书省起草诏令,而“行政上皆承受于尚书省”,由此排除 B 项。材料中“申尚书省取裁闻奏”“诏令制敕亦必

13、先下尚书省详定”表明尚书省负责执行,由此排除 C 项。D 项表述符合材料中的“中央各级行政机关以及地方诸道州府,行政上皆承受于尚书省”。6.答案:C解析:“二是执掌行政职能的尚书省地位下降,与决策职能相关联的中书省、门下省地位上升”表明三省六部制存在,由此排除 A 项。执掌行政职能的尚书省地位下降说明政府的行政效率无法得到极大提高,由此排除 B 项。中级官吏出任宰相是为了分散相权,尚书省地位下降,其他两省上升表明三者之间相互制约的关系有所改变,这意味着皇权得到了加强,相权被削弱,君权与相权的关系有所调整,故选 C 项。材料无法反映中书省、门下省决策权的变化,由此排除 D 项。7.答案:A解析:

14、政府税制的出发点和根本归宿是增加财政收入,因此 A 项正确。缓和矛盾,降低剥削程度,调整生产关系,最终也是为了增加财政税收。8.答案:B解析:此题考查对三省六部制概念的掌握,显然根据材料和概念的理解,A、C、D 三项均是正确的。B 项转换了概念,三省六部不属于监察机制的范畴。9.答案:(1)特点:延续时间长;不断发展完善;选拔方式规范、公平(公正)。(2)影响:被西方国家借鉴;打破世家大族对仕途的垄断;促进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扩大统治的社会基础;促进社会稳定。解析:(1)材料“历代踵行,时加修正,以迄于明清”说明延续时间长,不断发展完善;“防闲之法益密,取人之道益公”说明选拔方式规范、公平公正。(2)材料二反映科举制被西方国家借鉴,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科举制的其他影响。10.答案:(1)土地兼并严重,户口不实,贫富两极分化,国家财政紧张。(2)简化了税制,扩大了纳税面;朝廷收入增加;促进商品经济发展;从以人丁为主到以财产为主,税赋负担相对公平。解析:(1)依据材料信息“唐中期以后,随着人口增加,土地兼并加剧,均田制急剧崩坏,租庸调制难以维持”等方面分析归纳。(2)依据材料信息“根据财产情况定户等,按户等高低交纳赋税”“每户负担并未增加,但国家财政总收入增加,对户口的掌握也更为准确”并结合两税法实施的时代背景来分析两税法的积极作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历史 > 统编版(2019人教部编版) >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学案-(新材料)2019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doc)为本站会员(大布丁)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