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八单元第八单元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一单项选择题一单项选择题11935 年,国民政府决定,“凡各兵工厂尚未装成之机器,应暂停止,尽量设法改运于川黔两厂,并须秘密陆续运输,不露形迹”。这一决策的主要目的是A改变我国严重不合理的工业布局B为剿灭长征中的红军提供军事帮助C为即将到来的全面抗战做积极准备D帮助东中部的企业实现战略转移2民国初年,“省自治”和“联省自治”观念在广东、湖南、四川等地甚为流行,有“新广州”“新湖南”“川人治川”之议。到了 30 年代,知识分子中引起热烈回响的观点则是“就是做梦也要做国家的梦,不要做思乡的梦”。导致这一变化出现的主要原
2、因是A民族危机不断加深B军阀混战影响国家统一C近代国家意识增强D地方自治势力逐渐衰落320 世纪 30 年代,“农村危机”成为非常强烈的呼声,“复兴农村”“农村改进”“改革土地制度”, 成为一股强劲的浪潮, 触发了社会各界对于重建农村、 复兴农村的高度关注。大批知识分子毅然放弃城市生活,投身乡村,形成了全国性运动。这表明当时A五四运动唤醒了国人的民族意识B中共土地革命政策群众基础广泛C日本侵华致使中国农村陷入危机D社会各界对救亡图存道路的探索4日本侵略者占领东北三省后,又将侵略矛头指向华北,当时清华大学的学生蒋南翔振臂发出这样的呼声: “华北之大, 已经安放不得一张安静的书桌了! ”在中国共产
3、党的领导下,激起了学生大规模游行示威运动。此运动是A五四运动B抵制日货、提倡国货运动C一二九运动D反饥饿反内战大游行51935 年 3 月中下旬,上海商界率先以“中日交涉迄今尚未解决”而“群谋抵制日货”,上海商人的行动很快得到全国各地商人的遥相呼应, 由此形成了一场全国性抵制日货的运动。这场运动A开创了全国性抵制洋货的先河B维护了国家和民族的利益C成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一部分D遭到了南京国民政府镇压6漫画常以其特有的艺术形式反映某一时期复杂的历史情形。下图是漫画家张仃于 1946年完成的漫画作品,题为十五年前的一幕童话 。这幕“童话”的上演,意味着A日本实现了“征服满蒙”的计划B日本发动的全面侵
4、华战争爆发C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D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由此开始7有学者指出,中国共产党秉持民族大义、不计曾遭国民党“囤剿”前嫌的宽广胸襟,赢得了全国民众的广泛赞扬, 也获得国民党内不少人士包括爱国将领的信任。 该学者意在说明,中国共产党A促成了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B逐渐成为团结抗战的中流砥柱C化解了与国民党的阶级矛盾D致力于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81937 年 5 月,中国共产党提出新的民主共和国所包含的成分中应该包括:无产阶级、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资产阶级及-切国内统一民族和民主革命党的分子。这A实现了国共第二次合作B保证了抗日战争的胜利C推动了土地革命的开展D有利于统一战线的建立9193
5、7 年,中国共产党发表宣言:“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为中国今日之必需,中共愿为其彻底的实现而奋斗。 中共将取消一切推翻国民党政府的暴动政策及赤化运动, 停止以暴力没收地主土地的政策。取消现在的苏维埃政府,实行民权政治,以期全国政权之统一。”这一宣言旨在A组建抗日联合政府B建立革命统一战线C成为抗战的中流砥柱D争取民族战争的胜利101940 年 10 月,晋察冀边区文救会召开了第一次代表大会,确定了更加广泛地密切团结“边区一切的抗日文化工作者共同为建立新民主主义的文化而斗争”的工作纲领。 1941 年 6月,晋察冀边区文化界抗日救国联合会成立,高举新民主主义文化大旗,积极推进边区文化建设。此举A利
6、于增强人民群众的民族意识B推动了国统区的抗日救亡运动C致使敌后战场成为抗日主战场D遏制了日军对华实施奴化教育111943 年,毛泽东在组织陕甘宁边区军民开展大生产运动时强调:“战争不但是军事和政治的竞赛,还是经济的竞赛。我们要战胜日本侵略者,除其他一切外,还必须努力于经济工作。”这说明大生产运动开展的依据是A抗战进入到相持阶段B国民党军队的经济封锁C持久抗战的战略思想D日军对华北的疯狂扫荡12图 1、图 2 是中国抗战时期两次战役形势图。这两幅图反映A局部抗战向全民族抗战的转变B抗战的主战场发生了明显变化C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逐步建立D抗战由战略防御转向战略反攻131926 年国民革命军誓师北伐
7、,北伐战争节节胜利。1945 年 9 月 2 日日本政府正式签署投降书,中国人民的抗战取得了最后胜利。这两次胜利的共同原因是A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B敌人力量相对较弱C加入国际反法西斯联盟D建立统一战线14据统计,至 1943 年上半年,大后方工厂总数较战前增加 15 倍,资本总额增加 72 倍。从分布上看,川渝占 44%,湘桂占 21.11%,陕甘占 13.93%,云贵占 5.8%,青、宁更是从无到有。这反映出,当时A国民经济结构得到优化B官僚资本垄断地位强化C工业发展适应战时需要D大后方重工业发展迅速151938 年 10 月,“南洋华侨筹赈祖国难民总会”成立。大会宣言指出:“国家之大患一日不
8、能除, 则国民之大责一日不能卸; 前方之炮火一日不能止, 则后方之刍粟一日不能停。 今后宜更各尽所能,各竭所有,自策自鞭,自励自勉,踊跃慷慨,贡献于国家,使国家得借吾人血汗一洗百年之奇耻。“对材料解读正确的有捐钱捐物是南洋华侨支援抗战的重要方式 “总会”号召南洋华侨投身于太平洋战争抗日战争已发展成为全民族抗战中华儿女展现出无坚不摧的凝聚力ABCD161949 年 1 月 27 日,由上海驶往台湾的中联公司豪华货轮“太平轮”在舟山海域外发生撞船事故,随后沉没,船上搭乘的千余人,仅有数十人生还。同时损失大量货物、重要国民党档案等。这一悲剧的时代背景是A渡江战役后国民党败逃台湾B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
9、山C解放战争形势已渐趋明朗D人民解放战争进入战略反攻阶段17下图为解放战争时期某战役示意图,该战役A粉碎了国民党的全面进攻B打退了敌人对山东解放区的重点进攻C揭开了解放军战略反攻的序幕D消灭了南线国民党军队精锐主力18钱理群在1948:天地玄黄中记载了某民国杂志刊登的一则小品:“法币满地,深可没胫,行人往来践踏,绝无俯身拾之者,谓之路不拾遗。”小品所反映的情景导致A社会秩序空前稳定B人们生活水平提高C民族工业陷入绝境D民族资本迅速发展19江苏是革命老区,江苏人民积极支援革命战争,为民主革命的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下列战事发生在解放战争时期并与江苏有关的是淞沪会战辽沈战役淮海战役渡江战役ABCD2
10、0据统计,三大战役共动员支前民工 880 余万人次,人民群众出动支前的大小车辆 141万辆、担架 36 万余副、牲畜 260 余万头、粮食 4.25 亿公斤。在千里运输线上,奔流着一支史无前例的支前大军,材料表明A农民成为解放战争的领导力量B解放军取得了战略反攻的胜利C农民推动了解放战争顺利开展D解放区中共的土地革命很成功二材料题1决定社会走向、影响发展进程的,是历史的合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20 世纪 40 年代后半期的中国,几乎每年都有重大事情发生。学者金冲及独具慧眼从 1947 年入手,写成转折年代 。该著作以近乎白描的手法再现了 1947 年的中国社会面貌:有一份杂志刊载了一幅
11、中美贸易的漫画,画的是长嘴鹳在一只长颈瓶里喝水,对蹲在旁边的猫说:我们是平等的,都可以自由地在这瓶里喝水;1 月至 8 月。天津歇业工厂竟达132 家,尚未宣告歇业的厂家,也多坐待油尽灯干。上海最大的纺织厂申新各厂开工纱机,尚不足抗战前 1936 年 57 万锭之数; 晋西北山地农民许多穷困及破产, 虽然有些地方农民已分得若干山地,但非常零碎,没有系统、普遍和彻底。目前的任务就是要有计划的去组织这样一个群众运动,并正确地把这个运动领导到底。摘编自转折年代中国的 1947 年材料二1947 年 12 月,毛泽东饱含激情地说:“人民解放军的主力已经打到国民党统治区域里去了。 这是一个历史的转折点是
12、一百多年来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学者陈晓麓认为,毛泽东的话“富有历史感地把新民主主义的胜利,看成整个民主革命的胜利。 辛亥革命是旧民主主义革命, 但它的事业在北伐战争中得到了延伸,在解放战争中得到最后的胜利。”摘自毛泽东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 、陈晓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1)根据材料一、二,列举并说明 1947 年中国共产党在经济、军事上所采取的重要举措及意义。(2)材料二所说的“在北伐战争中得到了延伸,在解放战争中得到了最后的胜利”的“辛亥革命事业”指的是什么?充分利用材料提供的信息并结合所学, 概括说明中国共产党人是以何种方式实现了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转变,并取得了“
13、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参考答案参考答案1C【详解】从材料中的“尽量设法改运于川黔两厂,并须秘密陆续运输,不露形迹”等信息可以看出,为了准备即将到来的全面抗战, 政府将部分兵工厂秘密转移到西南地区, 以便在战争爆发后仍然能为前线生产武器弹药,故答案为 C 项;从材料中的时间信息可以看出,这一决策主要目的不是改变工业布局, 也不是帮助企业实现战略转移, 而是为抗战作准备, 排除 A、 D 项;红军长征处于转移状态,国民政府没有必要将兵工厂迁到西南地区,排除 B 项。2A【详解】根据“到了 30 年代,知识分子中引起热烈回响的观点则是“就是做梦也要做国家的梦,不要做思乡的梦”可以看出,由于日本侵略
14、的加剧,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国人的民族意识增强,反对自治,而是要团结一心,抵御外敌,故 A 项正确;军阀混战的局面已经结束,排除 B;C 项是表现不是其主要原因,排除 C;D 项也 是表现,不是原因,排除 D。3D【详解】20 世纪 30 年代,日本加紧侵略中国,中国民族危机加深,“复兴农村”“农村改进”“改革土地制度”反映了在中国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情况下, 社会各界对救亡图存道路进行的探索,故选 D;1919 年五四运动爆发,排除 A;材料没有体现中共土地革命政策,排除 B;C项是材料现象出现的原因,不是材料反映的主旨,排除。4C【详解】根据“日本侵略者占领东北三省后,又将侵略矛头指向华北”可
15、得出时间信息是在 1931 年之后。根据“华北之大,已经安放不得一张安静的书桌了!”可得出是 1935 年的一二九这生运动,C 正确;A 项是在 1919 年,排除 A;B 项是在民国初年,袁世凯与日本签订“二十一条”的时候,排除 B;D 项是在解放战争时期,排除 D。5B【详解】1935 年华北事变,中日民族矛盾逐渐上升为中日民族矛盾,上海商界抵制日货的行动得到全国各地商人的呼应, 这有力的维护了国家和民族的利益, B 正确; A 中的“开创”表述错误,排除;新民主主义革命与题干内容无关,排除 C;题干没有涉及到政府对这一运动的态度,排除 D。6D【详解】题干材料的关键信息是“1946 年”
16、及“十五年前的一幕童话”,加之漫画中“东北”、“蒋介石”、“张学良”、“不抵抗政策”等信息,可知这幕上演的“童话”是“九一八”事变,“九一八”事变的发生,标志着日本法西斯的局部侵华战争开始,也意味着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由此开始,D 项符合;A 项与史实不符,B 项发生于七七事变后,C 项是华北事变的影响,A、B、C 三项排除。7D【详解】材料体现的是在民族危机日益加深的情况下, 共产党人坚持民族大义, 赢得了社会各阶层的支持,说明的是中国共产党致力于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D 正确;促进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是中共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组成部分, A 排除; 中国共产党成为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是在抗日战争相
17、持阶段,B 排除;阶级矛盾不可能化解,C 排除。故选 D。8D【详解】1937 年 5 月是全面抗日战争爆发前夕,据题意可知,中共主张团结多个阶层的力量,这有利于建立统一战线共同抗日,故选 D;此时第二次国共合作尚未实现,排除 A;中共的这个主张是建立统一战线,是抗日战争胜利的条件之一,此时全面抗日战争尚未爆发,并不能说是胜利的保证,排除 B;材料内容和土地革命无关,排除 C。9D【详解】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全面抗日战争在 1937 年爆发,共产党发表此宣言是为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故选 D;这一宣言旨在建立革命统一战线,而非组建抗日联合政府,排除 A;1937 年中共还没
18、有成为抗战的中流砥柱,排除 C;争取民族战争的胜利是最终目的,但不是中国发表这一宣言的主旨,排除 D。10A【详解】材料“1941 年 6 月,晋察冀边区文化界抗日救国联合会成立,高举新民主主义文化大旗,积极推进边区文化建设”体现的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共积极宣传文化救国主张,这有利于提高群众的民族意识,A 正确;材料事件发生在沦陷区,B 排除;材料中的文化救国宣传与敌后战场的地位无必然关系,C 排除;材料与遏制日军的奴化教育无关,D 排除。故选 A。11C【详解】材料中毛泽东强调开展大生产运动是与日本法西斯进行的一场长期经济竞赛, 其理论依据是建立在持久抗战这一战略认识的基础之上的,故选 C 项;
19、1938 年秋抗战就已进入到相持阶段,排除 A 项;材料未反映出国民党军队对抗日根据地经济封锁的信息,排除 B 项;日军对华北的疯狂扫荡与设问要求不吻合,排除 D 项。12B【详解】根据图 1 中的日军从杭州湾登陆入侵上海、 中国守军坚守四行仓库及中国军队转移路线等信息,可得出,图 1 反映的是 1937 年的淞沪会战,结合所学可知,全面抗战爆发后,国民党正面战场进行了积极抵抗,其中的淞沪会战粉碎了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根据图 2中的中国军队进攻方向、 投入战斗的军队番号 120 师和 129 师及作战区域为晋察冀地区等信息,可得出,图 2 反映的是百团大战,结合所学可知,自 1938 年
20、相持阶段到来后,日军改变了侵华策略,积极进攻国产党领导的根据地,对国民党以政治诱降为主、军事打击为辅。此后,国民党消极抗日,中国共产党的敌后战场成为抗战的主战场。由此可知,从图 1 到图2,反映了抗战的主战场发生了明显变化,由国民党正面战场为主转变为共产党的敌后战场为主,故 B 项正确;1937 年“七七事变”爆发,使中国的局部抗战向全民族抗战的转变,这与题意不符,故 A 项错误;材料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无关,故 C 项错误;抗战由战略防御转向战略反攻发生在 1945 年,这与材料世间不符,故 D 项错误。13D【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北伐战争取得胜利的主要原因是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 抗日战
21、争胜利的根本原因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因此这两次胜利的共同原因是建立统一战线, D 正确;建立农民革命根据地是在北伐战争失败后,A 排除;两次战争时期的敌人力量都十分强大,B 排除;C 与抗日战争有关,排除。故选 D。14C【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到 1943 年上半年,大后方工厂总数、资本总额较战前均有增加,且主要分布于川渝、湘桂、陕甘等内陆地区。结合所学可知,这主要是抗战全面爆发后,为适应抗战需要,大量民族工业内迁的结果,故 C 项正确;材料未体现国民经济结构得到优化,故 A项错误;材料未涉及官僚资本,故 B 项错误;材料只反映了大后方工厂数量和分布情况,无法说明大后方重工业发展迅速,
22、故 D 项错误。15C【详解】由材料信息“今后宜更各尽所能,各竭所有,自策自鞭,自励自勉,踊跃慷慨,贡献于国家,使国家得借吾人血汗一洗百年之奇耻”可知,捐钱捐物是南洋华侨支援抗战的重要方式,故正确;太平洋战争爆发是在 1941 年,故错误;1937 年 9 月,抗日战争已发展成为全民族抗战,故正确;“国家之大患一日不能除,则国民之大责一日不能卸;前方之炮火一日不能止,则后方之刍粟一日不能停”说明中华儿女展现出无坚不摧的凝聚力,故正确。所以本题答案为 C 项,ABD 错误。16C【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太平轮”在舟山海域外发生撞船事故,发生在 1949 年 1 月 27 日。结合所学可知,当时三
23、大战役即将结束,解放战争形势已渐趋明朗,国民党败局已定,故 C 项正确;渡江战役发生在 1949 年 4 月,时间与材料不符,故 A 项错误;1947 年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揭开了人民解放战争战略反攻的序幕,这与题意不符,故 B、D 两项错误。17B【详解】在 1947 年 3 月国民党军队对解放区的重点进攻中,华东解放军取得了孟良崮战役的胜利,打退了敌人对山东解放区的进攻,故答案为 B 项;全面内战爆发后,人民解放军采取运动战方式,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的全面进攻,排除 A 项;1947 年 6 月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揭开了解放军战略反攻的序幕,排除 C 项;淮海战役取得胜利,消灭了南线国民党
24、军队精锐主力,排除 D 项。18C【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文中讽刺的 1948 年国统区滥发纸币,通货膨胀严重和金融秩序的混乱局面,加重了民族工业的生产成本,使民族工业陷入了绝境,C 项正确;社会秩序空前稳定与国民政府滥发法币、“法币”严重贬值等不符,A 项错误;严重的通货膨胀实际上减少了人们的收入,降低而非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B 项错误;法币贬值和金融秩序的混乱阻碍而非促进了民族资本的发展,D 项错误。19C【详解】本题考查解放战争。淞沪会战发生在抗日战争期间,不是解放战争时期,故错误。辽沈战役在东北不符合题意,故错误。淮海战役和渡江战役都发生在解放战争时期,淮海战役以徐州为中心,渡江战
25、役中解放军攻占南京,故正确。故选 C;排除 ABD。20C【详解】材料信息表明三大战役得到了人民群众(尤其是农民)的踊跃支持,结合所学可知,解放战争时期,中共在解放区广泛开展土地改革,因此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推动了解放战争的顺利进行,故选 C 项;中共才是解放战争的领导力量,而不是农民,故排除 A 项;材料反映的是战略决战阶段的三大战役,而不是战略反攻,故排除 B 项;解放战争时期,中共在解放区进行了“土地改革”,而“土地革命”属于国共十年对峙时期,故排除 D 项。二材料题1 (1)经济举措:解放区进行土改,一亿多农民分到土地;意义:极大激发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军事举措:刘伯承、邓小
26、平率领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千里跃进大别山;意义:揭开战略反攻序幕。(2)“辛亥革命事业”:反帝反封建。方式:以无产阶级的领导取代资产阶级的领导,提出彻底的民主革命纲领,组建统一战线;探索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详解】(1)经济举措及意义:据材料一“晋西北山地农民许多穷困及破产,虽然有些地方农民已分得若干山地,但非常零碎,没有系统、普遍和彻底”结合所学知识,为推动解放区的土地改革,1947 年夏,中共中央颁布中国土地法大纲 ,掀起土地改革群众运动,使一亿多农民分到土地,极大地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军事举措及意义:据材料二“1947 年 12月人民解放军的主力已经打到国民党统治区域里去了”结合所学知识,1947 年 6 月,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 直接威胁到国民党统治的中心南京、 武汉, 揭开了战略反攻的序幕。(2)“辛亥革命事业”:即辛亥革命的性质,据所学知识,辛亥革命是一次以推翻满清君主专制统治,成立民主国家为目标,比较完全意义上的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方式:紧扣题干“实现了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转变”这一关键信息,结合所学知识,从无产阶级专政的领导以及革命道路的探索等方面分析归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