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单元 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单元测试-(新材料)2019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doc

上传人(卖家):大布丁 文档编号:2034439 上传时间:2022-01-14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128.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六单元 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单元测试-(新材料)2019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第六单元 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单元测试-(新材料)2019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第六单元 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单元测试-(新材料)2019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第六单元 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单元测试-(新材料)2019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第六单元 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单元测试-(新材料)2019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上册第六单元1第六单元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一、选择题1据浙江近代史记载:1911 年前后,金融风潮席卷全国,杭州的票号全部覆灭,钱庄倒了一大片,只有浙江兴业银行侥幸渡过了难关。出现上述风潮的主要原因是A政府实行没收民族资本的政策B社会动荡影响民众对经济的信心C西方制造业资金实力十分雄厚D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进入萧条时期2民国三年,严复连续发表说党系列文章,阐释其对政党政治的看法。严复认为政党政治在某种程度上起到了疏通民意、保护民权的作用。但同时又说: “如果轻率地认为,只要中国有了政党制度,中国就会立即富强起来,这的确是浅人之见。 ”据此可知,严复A对近代政党政治有清醒的认识B认为中国实行政党

2、政治利弊参半C对戊戌变法失败进行深刻反思D找到了一条正确的富国强兵道路3辛亥革命爆发后,日本主流媒体最初主张不干涉,后来态度发生逆转,甚至希望日本政府“加以堵塞” 。这些媒体的态度A导致辛亥革命的最终失败B旨在维护日本的在华利益C反映出美日在华竞争加剧D说明日本已单独控制中国4袁世凯在谋划帝制时所操弄的各种团体请愿和地方请愿,都意在营造多数之相,使洪宪皇帝在外观上更像是一个被选举出来的皇帝;继起的宣统复辟也以“虚君共和”为宗旨。这说明当时A帝制复辟具有一定的宪政色彩B传统纲常伦教的统治地位动摇C社会观念受革命影响渐次嬗变D君主立宪政体更合乎民众需求51907 年 5 月,光复会首领徐锡麟刺杀安

3、徽巡抚恩铭,率领学生军起义,失败被杀; 1908 年 10 月,熊成基带安徽新军一部分突破安庆,举行起义,结果失败。他们的行动表明长江一带的新军A成为同盟会依靠的革命武装B受到民主革命思想的影响C不满清政府的铁路国有政策D深感民族危机加深的严重6下图是 1907 年的一幅漫画中国之现象 。该漫画反映了A中国知识界对清政府的失望B清政府主动顺应民主化潮流C清政府企图挽救腐朽的统治D立宪派主导清末“预备立宪”71912 年 2 月,清帝退位诏书颁布的同日,南京临时参议院通过并颁布了清室优待条例 ,规定清帝仍保留尊号暂居紫禁城,政府待之以外国君主之礼,并每年拨款 400 万供清帝使用,清宗室成员可保

4、留原有私产并享有公民之基本权利等。这一做法A有利于实现政权的平稳过渡B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C加剧了国民政府的财政困难D结束了中国的封建专制制度8晚清时期中国思想界出现了一场针锋相对的论战,部分观点如下图。此论战的双方是A地主阶级顽固派与洋务派B顽固势力与资产阶级维新派C资产阶级维新派与革命派D封建顽固势力与革命派上册第六单元291913 年, 时报时评: “商界何以反对南方兵事?盖兵事一起,商人之损失无限。此不独中国之商人然也,即外国商业亦甚望贸易之国处于平静之地位,安居乐业,勿复惊扰。且商业凋零,则人民均受其影响,故彼等之反对亦有不得已之苦衷。 ”这反映了A辛亥革命缺乏群众基础B实业救国

5、思想影响深远C革命不利于经济的发展D民主革命进程的艰巨性101910 年 2 月,广州新军发动起义;4 月,长沙发生抢米风潮,几万群众捣毁米店,烧毁巡抚衙门,捣毁外国洋行和教堂,终于迫使清廷妥协;10 月,立宪派发起第三次国会请愿运动。这些现象表明A晚清政府面临统治危机B清末新政引发群众不满C民族矛盾引发社会动荡D群众民族意识逐渐觉醒11武昌起义爆发后,立宪派或自己领导地方宣布独立,或协助革命党人建立军政府,或促使旧官僚反正。立宪派的这些行为A表明其接受了民主革命思想B推动了立宪运动的顺利进行C维护了社会各阶层的利益D影响了民国初年政局的演变12表 1 1913 年中华民国第一届国会议员构成基

6、本情况成分人数百分比(%)民族资产阶级1226职业革命家2862政党领袖1737自由职业知识分子15734新政府官员7316原清政府官员86189士绅65143据表 1 可知,民国初年A民主宪政具有广泛群众基础B权力制衡得到法律制度保障C政治运作具有新旧调和色彩D进步力量开始主导政治局面13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议会可以对临时大总统的谋叛和国务员的失、违法行为进行弹劾,并可以“提出质问于国务员,并要求其出席答复” 。至于内阁是否具有提请总统解散议会的权力,或者总统是否具有径行解散议会的权力, 临时约法未置可否。这些規定A落实了启蒙思想三权分立原则B突出体现了革命派的政治意图C体现了立法与行政

7、权相互制约D否定了封建君主专制与等级制1420 世纪,面对“欧风美雨” ,时人发出了不同声音。陈天华在警世钟中写道: “帝国主义何其雄。欧风美雨驰而东” 。邓实则强调“欧风美雨,驰骋中原,陆沉矣,亡无日矣” 。宁调元说: “十年前是一重囚,也逐欧风唱自由。材料反映出的相同处是A欧风美雨推动了中国近代化B国人对欧风美雨认识逐渐深化C当时爱国者忧国忧民的情怀D时人对欧风美雨的恐惧与憎恨15清代长期以来禁八旗宗室子弟娶汉女,以“保种族纯洁” 。1902 年,清廷“开除此禁,所有满汉民人等,著准其彼此结婚” 。这说明A突发性是习俗变革的主要特征B政治形势影响清廷社会政策C资产阶级维新派力量渐占上风D满

8、汉之间实现社会地位平等161909 年,各省进行了第一届咨议局议员的正式选举,当选的议长、副议长共 63 人,其身份见下表。身份人数百分比进士30476%举人18286%贡生5179%生员348%其他7111%上册第六单元3此表反映出A科举制推动了中国近代政治民主进程B辛亥革命存在着对封建势力的妥协性C传统士人在社会上仍然有较大影响力D传统士人彻底实现了自身角色的转换171905 年,清政府宣布废科举。革命派几乎不注意此事,改良派反应也不热烈,甚至保守派都未表现出太多不满,农村地区的下层读书人虽然悲愤,却也无可奈何。这反映出当时A传统价值观念崩溃B公民意识尚未觉醒C新式教育体系成型D社会矛盾尖

9、锐复杂18清末“新政”期间,清廷颁布了商律 ,随后在各地出现了一些新型商会,这类新式商人团体明显打破了传统工商业“行帮壁垒”森严的弊端。新型商会的出现A增强了商人的国家民族意识B有利于民族工商业的发展C突破了官府重农抑商的限制D缓解了清政府的财政危机191910 年草拟的内阁官制中规定,侍郎、巡抚有奏事之权,但应经过内阁总理大臣。此项规定引发朝臣质疑不满。几经商讨,次年最终颁布的内阁官制中规定,例应奏事人员须经“国务大臣带领入对或代递” ,除“特旨召见及法令有特别规定者” 。这表明当时A内阁危及君权B立宪之路艰难C内阁权力失控D君主权力加强201894 年,孙中山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国” ,

10、源于朱元璋反元口号“驱除胡虏,恢复中华” ,1905 年又将“恢复中国”改为“恢复中华” 。这一变化反映了孙中山A具有种族革命的倾向B带有狭隘的民族观念C追求民主革命的目标D倡导各民族一律平等21武昌起义爆发后,立宪派张謇力促朝廷大员派政府军援助湖北前线。但随着局势的发展,他转而致电袁世凯,说: “环顾世界,默察人心,舍共和无可为和平之结果,趋势然也。 ” “纳民族于共和主义之中” 。据此可知A辛亥革命使民权观念深入人心B民主共和思潮影响扩大C辛亥革命引发了社会动荡不安D立宪派放弃了政治理想22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罗列了人民应当享有的各种自由权利, 但对政府非法侵犯人民自由未设任何救济方法。如

11、第 15 条规定: “本章所载人民之权利,有认为增进公益、维持治安、或非常紧急必要时,得依法律限制之。 ”这A以立法形式维护了资产阶级的利益B推动了民主法制观念广泛传播C为行政权侵犯司法独立留下了隐患D为责任内阁制提供了法律依据231912 年,越南光复会成立,规定其宗旨为:驱除法贼,恢复越南,建立越南共和民国。1927 年,越南国民党成立,规定其最后目的是“赢得民族独立,成立共和政府,实现民族自由权,为越南资本主义发展打通道路”据此可知A越南革命进程与中国革命完全一致B中越两国结成反帝斗争的统一战线C三民主义成为两国革命的指导思想D辛亥革命推动了亚洲民族解放运动241913 年 11 月,

12、民权报发表评论说: “集会结社,犹如疯狂,而政党之名,如春草怒生,为数几至近百。 ”这一评论折射出A传统政治模式被颠覆B政治斗争空前激烈C政治民主化基本实现D民主观念深入人心25 近代西方自由思想传人中国, 出现了不同的内涵。 1903 年, 严复说: “祛异族之侵横, 求有立于天地之间乃国群自由,非小己自由也。 ”1918 年,胡适说: “我所最期望于你的是一种真正纯粹的为我主义。 ”这些言论A有利于中国民族民主运动发展B指明了中国人民的救国道路C主导了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方向D摧毁了传统礼教的文化基础26新文化运动后期,在各种进步刊物中,以“新”字命名的刊物大量涌现,如新社会 、 新生活 、

13、新江西等。 这反映出新文化运动A催动知识分子主体意识觉醒B改变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格局C引发了许多救国思潮的涌现D对新闻出版业影响尤为突出271917 年,高一涵先生认为“往岁之革命为形式,今岁之革命在精神。政治制度之革命,国人已明知而实行上册第六单元4之矣;惟政治精神与教育主义之革命,国人犹未能实行。 ”他的认识A揭示了思想解放的重要性B深受马克思主义的影响C成为知识分子的思想共识D探索了新民主主义道路28下表为新文化运动中的部分代表人物及其贡献(部分)据此可知,新文化运动代表人物贡献(部分)陈独秀创办新青年以爱国主义激情,启示青年必须树立变革现实的思想,以顺应历史的发展。李大钊指出孔子是“历代

14、专制之护符” 。胡适是第一位提倡白话文新诗的学者,致力于推翻两千多年的文言文。鲁迅1918 年初参加 新青年 的编辑工作, 狂人日记 是他的第一篇白话小说。蔡元培通过改革,使北大成为当时全国思想活跃学术兴盛的最高学府。培养造就了一批具有新思想的青年。钱玄同大力宣扬文学革命的观点;在当时反封建反孔教的思潮中,处处以“疑古”的批判精神,对守旧的势力作出不妥协的攻击。刘半农反对文言文 ,提倡白话文。A具有广泛而深厚的群众基础B客观认识了中西方文化间的差异C确保了民主政治的真正实现D有利于营造爱国进步的社会氛围291917 年,陈独秀说: “吾人理想中之中华民国,乃欲跻诸欧美文明国家,且欲驾而上之,以

15、去其恶点而取其未及施行之新理想。 ”这表明当时先进知识分子A对资产阶级革命的反思B对中国社会未来的深刻思考C对欧美文明缺陷的批判D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和发展30新文化运动期间,钱玄同提出了“废孔学、废汉文、灭道教”等过激主张,陈独秀对此虽表理解但并不予支持,并公开声明: “像钱先生这种用石条压驼背的医法,本志同人多半是不大赞成的。 ”这反映出当时陈独秀A继续维护儒家学说统治地位B理性批判中国传统文化C坚持用马克思主义改造社会D有选择地吸收西方文明3120 世纪 20 年代,在武昌附近的一个村庄,吴佩孚的军队败走后,村里人就像自己打了胜仗一样,非常高兴地说“我们南军怕有几百万人马啦” “南军胜利,

16、我们老百姓就有出路了” 。这反映了当时A农村革命根据地不断扩大B农民阶级成为革命的主力军C军阀混战的局面基本结束D国民革命运动得到民众支持321927 年大公报发表社评, “国民党人习闻宣传之法,稍稍习之,颇奏奇效” ;北方军阀针锋相对,印发各类“讨赤”歌、 “讨赤”文、 “讨赤”画,因通俗易懂,可能比南方“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军阀”之类的口号更容易理解和接受。材料主要反映了国民革命时期A舆论宣传左右战争进程B社会群众思想愚昧无知C南北双方重视舆论宣传D反帝口号脱离群众认知33胡适出版于新文化运动高潮期间的中国哲学史大纲中指出“孔子论知识注重一以贯之 ,注重推论,本来很好。只可惜他把学字看作读书

17、的学问” ,因而造成某些“流弊” 。这表明A旧道德与新文化势同水火B西学己占据文化主流C传统思想的继承困难重重D学者检讨儒学的得失341923 年 12 月 25 日,中共中央发出第 13 号通告: “吾党在此次国民党全国大会代表中,希望每省至少当选一人,望各区会与地方会预商当选之同志,此同志必须政治头脑明晰且有口才,方能在大会中纠正国民党旧的错误观念。 ”这反映了当时的中共中央A注重国共合作中党的独立性问题B触及无产阶级的革命领导权问题C强调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紧迫性D准备改组并掌握国民党的领导权35自清末至 1922 年,孙中山及其追随者“致力于合纵连横之谋略,迷恋于单纯军事斗争” ,革命事

18、业屡遭挫折,1923 年孙中山在上海与苏俄特使越飞发表联合宣言,毅然决定采取联俄、容共的新政策,重新改组国民党。这一重大举措表明上册第六单元5A国民党开始致力于动员民众参加革命B国民党的性质发生重大改变C孙中山已成为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D国共合作有坚实的政治基础361926 年 12 月,英国向曾参加华盛顿会议的列强宣布变更对华政策建议案 ,主张列强应体认中国人民修约要求之正当性,立即与中国谈判修改条约。英国这一举措A体现了列强既争夺又勾结的关系B是对中国民族主义运动高涨的回应C适应了南京国民政府修约的要求D说明中国重新获得外交事务主动权37从兴中会、同盟会开始,国民党始终是一个以少数知识精英

19、为主的集合体,不是会党,就是海外华侨;直到 1924 年以后,国民党才发展为一个开放的、具有广泛政治动员能力的现代型政党。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军阀割据政治环境较为宽松B “三大政策”的推动C孙中山加强了革命领导核心D中国政党政治的成熟38五四运动之前,孙中山对新文化运动主要是进行观察,极少表态。五四运动之后,他在肯定中国传统文化的同时,对新文化运动持怀疑的态度。这表明孙中山A开始接受马克思主义想想B理性看待中西方文化C深刻反省辛亥革命的不足D反对单纯的思想革命39据 1918 年 1 月民国日报报道, “近因各商号专销国货者日益加多,以致该公司(南洋兄弟烟草公司)之爱国等牌,更觉风行一时,销

20、路骤增” ,竟然“每日出货供不敷求”了。 这一现象可以用来说明A政府鼓励发展民族工业B列强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C民众支持民族工业发展D民族工业品的竞争力有所提高4019141922 年,外资在华企业平均利润 27%左右。1920 年在华外资企业共有 7375 家,比 1913 年增长了近一倍,外资企业总资本相当于华资产业资本的 23 倍。由此可知当时A外资主导中国经济发展B实业救国思潮已经过时C民族资本发展受到挤压D民族工业获得快速发展411923 年以前,中国民族工商业的商标与外商注册的商标比例为 1:30,1928 到 1938 年间,中外商标比例变为 1:4,这反映出A列强侵略的加剧B

21、民族工业的发展C自然经济的抵制D官僚资本的压榨42陈独秀称五四新文化运动为国民“最后之觉悟” ,又说“欲图根本之救亡,所需乎国民性质行为之改善” 。在陈独秀看来,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题是A倡导思想变革以改造中国社会B呼吁民主革命以反抗君主专制C提升国民素质以改变中国习俗D宣传社会主义以推动政治变革43曾经,在国人如何面对西方第三人称代词的性别区分这一问题上,有人主张用“伊”对应“she” ,有人主张汉字拼音化。1917 年,刘半农创造“她”字以对应,引起了激烈的争论。1932 年定音之后的“她”字一直沿用至今。 这反映了A国人普遍因循守旧B知识分子异常激进C汉字文化兼收并蓄D西方文化霸权胁迫44

22、1916 年,陈独秀在某文中指出: “所谓立宪政体,所谓国民政治,果能实现与否,纯然以多数国民能否对于政治,自觉居于主人的主动的地位为唯一根本之条件” 。陈独秀旨在说明A民众觉悟是实现民主政治的关键B国民党的一党专制独裁不得人心C新文化运动的开展需与民众结合D中国不具备推行民主政治的条件45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针对“改良文字,使文字悉统于声音”的主张,许多知识分子提出了汉字拼音化的方案,发起了切音字运动,强调“字话一律、文话相通” ,以达到“中国虽大,犹如一家”的目的。这反映了当时A向西方学习进入了伦理层面B取消方言成为社会各界共识C文化传承的难题得到了解决D近代民族国家意识有所增强4

23、6五四运动爆发后,胡适认为学生的爱国运动特别是采用白话文宣传,对新文化运动有很大的推动和促进作用,使之从校园传播到了全国。晚年却认为五四运动是对新文化运动的一个“政治性干扰” 。胡适这变化主要由于上册第六单元6A历史解释需要不断被重构B五四运动反帝爱国的性质C救亡和启蒙相互矛盾冲突D阶级立场和意识形态决定471919 年后,在新青年 晨报 新潮 觉悟 星期评论等报刊上关于劳工话题的文学作品猛增,作品的主人公有洋车夫、铁匠、校役、农夫、学徒、店员、纺织女工、烟草公司工人等,这些人物形象基本上首次出现在文学作品中。这反映了当时A知识分子思想的转变B工人阶级意识的觉醒C近代产业结构的调整D共产党对工

24、人的重视48在新文化运动时期,新文化人普遍重视对传统民俗文化的研究,把古典歌谚、神话传说、民间风俗这些一向为土大夫所鄙夷的“俗文化”请上学术殿堂。他们旨在A确立民俗文化的主流地位B提倡新道德以反对旧道德C为传播西学披上传统外衣D借民俗文化排挤传统儒学二、非选择题1 (14 分)某研究性学习小组在探究“辛亥革命的历史地位”时搜集到以下史料。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今全国人民心理,多倾向共和,南中各省既倡议于前,北方诸将亦主张于后,人心所向,天命可知,予亦何忍因一姓之尊荣,拂兆民之好恶?是用外观大势,内审舆情,特率皇帝,将统治权公诸全国,定为共和立宪国体清帝退位诏书 (1912212)材料二

25、辛亥革命看起来并不像我们认为革命应该是的样子。真正的原因在于,从许多方面来说,它都未带来一个与过去截然不同的未来。新生的“中华民国”并不是共和主义的,尽管帝制政治架构崩溃了,但许多前清官僚仍稳居原位,文化、社会与经济也貌似毫无改变。当然,它们在发生变化,但却不是作为辛亥革命的直接结果。【美】沙培德战争与革命交织的近代中国材料三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必须分为两步,其第一步是民主主义的革命,其第二步是社会主义的革命,这是性质不同的两个革命过程。而辛亥革命,则是比较更完全意义上开始了这个革命。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1)比较三组史料,分别说明其各自的史料价值。 (6 分)(2)根据以上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

26、探究辛亥革命的历史地位。 (8 分)2 (10 分)对于义和团运动,陈独秀在不同时期的评价不尽相同。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陈独秀认为,产生义和团这个怪物,原因在于:第一、道教;第二、佛教;第三、孔教;第四、以儒释道为精神的中国戏剧;第五、 “仇视新学妄自尊大的守旧党” 。由这五个原因, “造成了义和拳大乱;以义和拳大乱,造成了一块国耻的克林德碑” 。 “照上列的事实看起来,现在中国制造义和拳的原因,较庚子以前,并未丝毫减少,将来的结果,可想而知。我国民要想除去现在及将来国耻的纪念碑,必须要叫义和拳不再发生;要想义和拳不再发生,非将制造义和拳的种种原因完全消灭不可” 。摘编自克林德碑 ,

27、 新青年1918 年第 5 卷第 5 期材料二他们只看见义和团排外,看不见义和团排外所发生之原因鸦片战争以来全中国所受外国军队、外交官、教士之欺压的血腥与怨气!他们只看见义和团杀死德公使及日本书记官,看不见英人将广东总督叶名琛捉到印度害死,并装入玻璃器内游行示众!他们只看见义和团损害了一些外人的生命财产,看不见帝国主义军事的商业的侵略损害了中国人无数生命财产!他们只看见义和团杀人放火的凶暴,看不见帝国主义者强卖鸦片烟、焚毁圆明园、强占胶州湾等更大的凶暴!义和团诚然不免顽旧迷信而且野蛮,然而全世界(中国当然也在其内)都还在顽旧迷信野蛮的状态中,何能独责义和团,更何能独责含有民族反抗运动意义的义和

28、团!摘编自我们对于义和团两个错误的观念 , 向导周报1924 年 81 期(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此时陈独秀对义和团运动的认识。 (6 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此时陈独秀对义和团运动的认识并分析原因。 (4 分)3.(14 分)国名对于民族国家的身份认同具有强烈的凝聚意义和符号价值。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上册第六单元7材料一吾人所最惭愧者,莫如我国无国名之一事。寻常通称,或曰诸夏,或曰汉人,或曰唐人,皆朝名也;外人所称,或曰震旦,或曰支那,皆非我所自命之名也以一姓之朝代而污我国民,不可也;以外人之假定而诬我国民,犹之不可也。于三者俱失之中,万无得以,仍用吾人口头所

29、习惯者,称之曰中国史。虽稍骄泰,然民族之各自尊其国,今世界之通义耳。我同胞苟深察名实,亦未始非唤起精神之一法门也。梁启超中国史叙论(1901 年)材料二革命党人于 1911 年 11 月 11 日晚组织了谋略处,做出了下面这样一些重要决定:“一、以咨议局为军政府及都督;二、称中国为中华民国;”“称中国为中华民国”的含义深远:其一,它说明在此之前,“中国”已经是这个地方的国家和民族的称号,“中华民国”只是将其具体化。其二,它说明自此后,“中国”概念由文化、地域和模糊的指称正式被赋予了明确的政治含义。中国不再是文化共同体,而是现代政治共同体的指称了。在这里,“中国”不是“中华民国”的简称,中国人通

30、过“中华民国”自上而下地完成了身份的现代认同。摘编自李扬帆未完成的国家: “中国”国名的形成与近代民族主义的构建(1)根据材料一,概括梁启超的观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梁启超提出这一观点的原因。 (8 分)(2)根据材料二,概括辛亥革命的意义。结合所学知识,试从经济、社会习俗角度论述辛亥革命是中国社会近代化进程中的里程碑。 (6 分)4 (20 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北宋吕氏乡约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成文乡约,对后世明清的乡村治理模式影响甚大。 “乡人相约,勉为小善” 。 吕氏乡约的宗旨在于使邻里乡人能“德业相劝,过失相规,礼俗相交,患难相恤” 。 吕氏乡约要求乡民按照“长幼有序”原则遵

31、守相关礼仪规定,列举了酗酒、赌博、斗殴、失信、造谣等不良行为,制定了相关的惩罚措施。 吕氏乡约规定“约正一人或二人,众推正直不阿者为之。专主平决赏罚当否” 。 “每月一聚,具食;每季一聚,具酒食” 。 “聚会,则书其善恶,行其赏罚” 。 “若约有不便之事,共议更易” 。 “吕氏乡约于君政官治之外别立乡人自治之团体,尤为空前之创制” 。 “乡约乃私人之自由组织而非地方之自治政府。且所约四事,偏重道德。经济教育诸要务,均在合作范围之外。衡以近代之标准,实非完备之自治。 ”选编自侯少龙传统乡约与古代乡村治理研究等材料二传统中国社会中的治安问题,除了依靠保甲制度监督外,主要是依靠作为州县官助手的衙役来

32、维系。地方官可以雇佣比编制多得多的“白役”以供驱使,“白役”事权重叠,以维持治安为主的衙役常被交予催收钱粮等杂务。清末,政府在中央设立专门的巡警部(后设民政部)、在各省设立巡警道或警务总局,专门负责警察队伍的创建与管理。警察按照等级对应享有相应的薪酬。对所辖警察的言行有详密的规范制约,并以章程的形式明文规定。地方的警务系统设立和维持的经费由中央向地方财政过渡。清末警制改革有一定成绩,但所需经费也加剧了地方政府对民众的盘剥,加剧了国家与基层的直接冲突。摘编自瞿同祖清代地方政府(1)根据材料一,归纳传统乡约制度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的主要方式及其作用。 (8 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清末

33、警察制度相对于传统衙役的特点,并简析清末警制改革的影响。 (12分)5 (15 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20 世纪初,清政府将振兴农务作为新政的重要内容。1905 年学部在奏定章程 学务纲要中要求各省速设农业学堂,无论城乡市镇皆要酌量筹设,到 1912 年,全国农业学堂总数已达 263 所,在堂学生 15379人。1906 年又在农工商部下设 农务司,1907 年又令各省在劝业道设农务科掌管农务。1907 年 10 月,农工商部又 拟定农会简明章程23 条,奏请朝廷谕允颁行,到 1911 年初,全国成立农务总会 19 处,农务分会 276处。1909 年清政府颁布推广农林简明章程第

34、22 条,强调“如有公正殷实绅商招集股款,收买民荒,由地方官提案给印照,准令开办”。据不完全统计,晚清时期有农业公司 171 家,资本额 6351672 元。摘编自苑朋欣晚清时期的农业变革及现实启示等材料二面对滚滚而来的黑色尘暴及其引发的土地资源危机,美国一些学者呼吁人类必须从维护生物共同体的整体性、多样性出发,去尊重和保护自然。1933 年,罗斯福政府成立了临时性专门机构土壤侵蚀局。1933年国会颁布的农业调整法 规定农场主将耕作总平均亩产量的 15%退出生产。1934 年琼斯一康纳斯法将减 产范围扩大到裸麦、高粱等。1936 年国会通过相关决议对主要农产品实行生产控制,1936 年国会颁布

35、的土上册第六单元8壤保护和国内配额法将农作物分为消耗地力和增强地力两大类。1938 年国会通过新的农业调整法继续实施耕地面积削减计划。该法对耕作定额土地而又遵守土地保持方法的农民给予补贴。“新政”的农业专家们还引导农场主改进耕作方法,学会科学种田,对土地进行科学管理。摘编自王向红罗斯福“新政”的土地资源保护政策(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罗斯福政府和清政府农业措施的异同。 (6 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罗斯福政府采取有关农业措施的背景和积极作用。 (6 分)(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一谈上述改革对当前中国农业发展的启示。 (3 分)6 (11 分)新文化运

36、动对中国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北京大学学生创办“新潮社”主张思想革命,主要内容就是革除“中国人的思想中的三种毒素”,“变奴性的思想为独立的思想”,“变专制的思想为平民的思想”,“变昏乱的思想为逻辑的思想”。正是这一改造国民性思潮激发的民族主义,在日本提出继承德国在山东侵略权益的刺激下,成了支配激进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的思想动机。在胡适出任北京大学校长的第一年,就将学生数增加到 1695 人,1918 年,又增加到 2001 人,1919 年春季学期就招收了 2413 人。摘编自彭平一论早期新文化运动对五四爱国运动的影响材料二新文化运动将矛头直指以“尊君”为中心的专制主

37、义和以“三纲”为中心的封建礼教,着力批判君主专制主义、“吃人”礼教、家庭制度等,并没有“全盘否定传统”。新文化运动破坏和扫除了儒学的僵化躯壳及束缚个性的腐化部分,但并没有打倒孔孟之真精神及真学术,反而因其洗刷扫除之功而使孔孟程朱之真面目及真价值彰显出来。有人指责新文化运动造成了中国文化传统的“断裂”,指责胡适等人要建立的现代中国学术“没有任何继承”,这种指责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误判。儒学作为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之所以在传统社会产生深远影响,是由于它通过教化方式渗透到普通民众的民俗、家规、乡约中,融入到中国人的文化血脉中,持久地影响着民众的行为方式、生活方式及思想观念,断非轻易能够割断的。摘编自左玉

38、河反传统、激进主义与五四新文化运动(1)据材料一,概括早期新文化运动对五四运动的影响。 (4 分)(2)概括材料二作者关于新文化运动与中国文化传统之间关系的主要观点(不得照抄原文,2 分) 。材料二中可以支撑其观点的依据有哪些?(5 分)7 (14 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19121920 年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发展状况表行业1912 年1920 年发展速度(1912 年=100)平均增长率(%)棉纺织业华商纱厂纱纱锭数(枚) 50956415980743136121华商纱厂布机数(台)261666752552110机器面粉业华商厂日产能(包)664702039503068174华商

39、厂产量(万包)196683164230198火柴业华商厂资本额(万元) 3617462066109电力业华商厂发电量(千瓦) 12013296022464119水泥业启新厂产量(吨)59405109741184780据许涤新、吴承明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中国资本主义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表格中的数据变化做出合理的历史解释。 (要求:史实运用正确,逻辑体系严密。 )(14 分)8 (12 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上册第六单元9材料“青年人”的崛起,是近代中国历史中最引人注目的事件之一。传统儒家思想教育年轻人要尊重长辈,任何试图改变这种等级关系的行为都会被认为是僭越和冒犯。然而,进入二十世纪

40、以后,激进的中国知识分子中间普遍出现了一种对青年的崇拜,从此改变了长幼之间的等级秋序,推动社会改造和革命,这个现象对中国现代知识界发生了全方位的影响。在文化的现代性意义上,“青春”代表着新生、未来和改变;它在近代获得一种象征意义,这种意义超越了原来将青春期看作不成熟和脆弱敏感阶段的生物学定义,使之能够应用于整个世界处在无限变化中的现代变革,以及由此对这变革找到反思的契机。摘编自宋明炜五四时代少年中国与现代成长小说的诞生围绕材料,结合具体史实,从思想文化的角度自拟论题并进行阐述。 (要求:明确写出论题,阐述须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参考答案一、选择题1-5BABCB6-10CACDA11-15D

41、CBCB16-20CDBBC21-25BCDAA26-30AADBB31-35DCDAA36-40BBBCC41-45BACAD46-48DAD二、非选择题1.答案:(1)材料一直接反映了辛亥革命在近代中国政体变化进程中的地位;材料二说明了辛亥革命在中国社会深远发展中的地位;材料三强调了辛亥革命在中国民主革命进程中的地位。 (6 分)(2)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进程中的里程碑。 (2 分)它结束了君主专制政体,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它开启了完整意义上的民主革命的进程;它对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6 分)2.答案:(1)陈独秀认为义和团是封建传统文化的产物,义和团运动是

42、造成中国困难的原因,没有认识到义和团运动反对外来侵略的作用。 (2 分)对帝国主义侵略与义和团出现的认识因果倒置,忽略了帝国主义侵略、民族危机空前严重这一重要的外部原因。 (2 分)1918 年,正处于新文化运动时期,陈独秀否定义和团运动实质是借对中国的传统文化的批判,弘扬西方文化,改变国民愚昧落后思想。 (2 分)(2)比较全面地认识义和团运动,不否认义和团运动具有排外、野蛮迷信的同时,更侧重赞扬义和团运动具有的民族抗争精神。 (2 分)1924 年国共合作实现, “打倒列强,除军阀”的革命任务,需要义和团反帝爱国精神的鼓舞。 (2 分)3.答案:(1)观点:以“国名”之说激发民族精神。原因

43、:西方社会政治学说的传入;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等传统思想的影响。 (8 分)(2)意义:使中国作为国名确定下来。经济:辛亥革命为民族工业的迅速发展创造了条件。社会习俗: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一系列移风易俗的法令和措施,推动了社会习俗近代化。 (6 分)4.答案:(1)方式:乡人相约;制度成文;自由组织;定期聚会;民主选举;民主议事;赏罚公开;乡村自治。 (任答四点,4 分)作用:增强族群意识和乡土情结;凝聚宗族集体力量;引导乡民养成正确价值观念;规范乡民的行为方式;培上册第六单元10育淳朴的民风;和谐家庭关系;净化社会风气;保障农业生产;生产生活互助救灾救难;弥补法律缺陷;促进

44、社会和谐稳定。 (任答四点,4 分)(2)特点:衙役在职能和地位上仅仅是地方官员助手;近代警察则从属专门的官僚机构。衙役事务繁杂;近代警察有确切的分管事务,明确的章程管理,权职分明。衙役薪资微薄且不固定;近代警察按编制级别享有对应的薪酬。 (任答三点,6 分)影响:从积极面看,清末新政中的警制改革,是清政府借助西方警察制度改革传统衙役制度的尝试,是近代中国司法独立的重大发展,促进了法制思想在中国的传播; (任答两点,4 分)从消极面看,清末中央政府财力不足,警察制度运转的经费转嫁到地方财政,实际加重了人民负担,激化了社会矛盾,加速了清政府的瓦解。 (2分)5.答案:(1)同:成立相关机构,制定

45、相关法律;注意推广先进农业技术。 (2 分)异:罗斯福:把减耕减产(控制农业生产)和土壤保护相结合。 (2 分)清政府:以复兴发展农业为主要目标。 (2 分)(2)背景:美国存在严重的土地资源危机;1929 年经济危机爆发;部分有识之士的呼吁;罗斯福新政的实施。(任答三点,3 分)积极作用:提升了公民的责任担当意识,利于其他领域新政措施的推行;恢复了地力,保护了土壤,利于美国农业可持续发展;利于缓解美国经济危机和促进本国经济的繁荣;开创了发展经济的新模式。 (任答三点,3 分)(3)启示:应充分发挥政府在农业发展中的主导作用;继续发挥科学技术对农业发展的作用;适时改进农业发展模式等。 (3 分

46、)6.答案:(1)新文化运动解放了青年学生的思想;新文化运动改造了国民性;激发了民族主义;培养了大批学生力量。(4 分)(2)主要观点:新文化运动冲击了中国文化传统,但是并没有造成中国文化传统的断裂。 (2 分)依据:新文化运动要扫除的是儒学的僵化躯壳和束缚个性的腐化部分;新文化运动动摇了传统儒学的统治地位。(2 分)新文化运动没有全盘否定传统;肯定了孔子和儒学的历史价值,没有打倒孔孟真儒学;儒学对传统社会的影响深远,绝非一场运动就能中断。 (3 分)7.答案:主要从以下三个角度对民族工业的发展状况进行解释:变化:民族资本主义工业迅速发展(或:出现短暂的春天;进入黄金时期) ,速度和规模超过以

47、往半个世纪的发展状况;尤其是轻工业的发展更为突出;重工业相对缓慢。 (任答两点,4 分)原因:中华民国建立扫除政府束缚和障碍;南京临时政府鼓励民间兴办实业;实业救国的思潮兴起;西方列强忙于一战,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轻工业发展快因为投资少见效快; (任答三点,6 分)影响:一定程度上抵制了西方的经济侵略;进一步壮大了民族资产阶级的力量;也使产业工人的数量急剧增加;为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阶级基础。 (任答两点,4 分)8.答案:示例:推崇青春有利于新思想的传播。 (2分)传统的儒家思想宣扬三纲五常、等级尊卑,既顽强地维护着封建制度,又禁锢着人们的思想和行动。如此一来,既不利于改变近代中国积贫积弱的社会现实和任人欺侮、被侵略的地位,又不利于冲出封建思想的禁铜,解放思想,追求新知。 (4分)1915年,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 ( 新青年 )热情讴歌青春,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专制与愚昧,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对国人尤其对青年代进行了思想启蒙。新文化运动为各种新思想,尤其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4分)五四时代,讴歌青春不仅仅是讴歌青年的活力与美好,更多地是表达对未来和进步的希望,召唤用新思想变革与复兴的中国。 (2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历史 > 统编版(2019人教部编版) >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第六单元 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单元测试-(新材料)2019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doc)为本站会员(大布丁)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