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上册第四单元1第四单元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一、选择题1孟心史明史讲义载:“历代宦官与士大夫为对立,士大夫决不与宦官为缘。明代则士大夫之大有作为者,亦往往有宦官为之助而始有以自见。”导致明代这一现象的制度因素是A皇权旁落,朝廷吏治腐败B废除丞相,君主专制强化C设置内阁,权力中枢内移D权分六部,制约机制形成2明朝,中央派大臣外出处理地方军政事务,分别给予总督或巡抚两种头衔,总督的全称是“总督某地等处地方提督军务粮饷兼巡抚事”,巡抚的全称是“巡抚某地等处地方提督军务兼理粮饷”。由此可知,明朝的总督和巡抚A其设置利于加强中央集权B利于避免政务决策失误C各司其职且相互制约D是正式的省级行政机构
2、3朱元璋设置华盖殿、谨身殿,武英殿、文渊阁、东阁大学士,备皇帝顾问,时称“殿阁大学士”。其主要目的是A压制六部权力B解决废相后的政务繁忙之弊C代皇帝做决策D解决司礼监宦官专权的局面4“夜饮密室,一人酒酣,谩骂魏忠贤,其三人噤不敢出声。骂,未讫,番人(厂卫特务)摄四人至忠贤所,即碎尸骂者,而劳三人金。三人魂丧不敢动。”由此可知明朝后期统治的特点是A特务机构控制在皇帝手中B特务机构监督官吏,防止其图谋不轨C特务机构成为宦官专权的工具,镇压人民D封建统治日益腐朽,封建社会渐趋衰落5明代内阁大学士把奏折的主要内容和处理意见写在“票拟”上,上呈给皇帝,供皇帝参阅,皇帝批阅同意后把“票拟”交给司礼监太监进
3、行“批红”和用印,只有批过“红”的“票”才能正式生效。这一规定A弱化了君主权力B扩大内阁决策权C提高了行政效率D使辅政制度完善6洪武九年(1376 年),明太祖朱元璋下令将行中书省改为承宣布政使司,简称“布政司”“布政使司”“藩司”,派布政使到地方掌管一省之民政与财政。明太祖这一改革的主要目的是A抑制地方藩王割据势力B提高地方机构的行政效率C削弱丞相行政管理职权D改变地方权力过大的弊端7明代设置锦衣卫、东厂、西厂和内行厂,负责侦察监视吏民,可以不通过司法程序任意逮捕。厂卫的设置反映了A官僚政治模式的异化B传统司法体系的崩溃C明代朝局民政的混乱D君主专制制度的完善8下表为不同史籍关于郑和下西洋的
4、历史叙述。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记述出处“和等自永乐初奉使诸番,今经七次,每统领官兵数万人,海船百余艘,抵于西域忽鲁谟斯等三十余国。”刘家港天妃宫 通番事迹碑“大明皇帝遣太监郑和、 王贵通等昭告于佛世尊曰: 仰惟慈尊, 布施钖(锡)兰山立佛等寺供养”布施锡兰山佛寺碑“两奉敕驾海舶入西洋封诸夷国,人称为三宝太监。踪迹建文。”明书“和经事三朝, 先后七奉使, 所历占城、 爪哇、 真腊、 旧港、 暹罗凡三十余国。所取无名宝物,不可胜计,而中国耗废亦不赀。”明史A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是宣扬国威B郑和的航海活动造成国库空虚C郑和奉皇帝之命远航海外诸国D郑和远航推动了中外文化交流92017 年习近平主席在
5、“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发表讲话,称“15 世纪初的明代,中国著名航海家郑和七次远洋航海之所以名垂青史,是因为它依靠的不是坚船和利炮,而是宝船和友谊。”这段话赞誉A郑和下西洋增加了明王朝的财政收入B中国明朝时期造船和海航技术的高超上册第四单元2C郑和下西洋促进了中外之间友好交往D郑和下西洋对中国社会推动作用巨大10明初,政府在今青海、川西一些地方设茶马司,以茶叶换藏马;在东北边境设互市场,以布匹、粮食换蒙古族毛皮、牛马、木材。明末,女真族兴起,明政府在开原、抚顺设互市场,交换女真族人参、马匹、东珠、貂皮。这表明明朝A北方贸易比南方还发达B对外贸易比对内贸易还发达C推动民族地区贸易发展D边境
6、放弃实行重农抑商政策11洪武五年(1372 年),明政府发布文告:“令蒙古、色目人氏,既居中国,许与中国人家结婚姻,不许与本类自相嫁娶,违者男女两家抄没,入官为奴婢。”这一政策A推动了回族前身回回人的出现B继承发展了元代“四等人制”C有利于社会稳定与民族交融D迫使蒙古贵族势力退回草原12下图是明长城示意图“终明之世,边防甚垂,东起鸭绿,西抵嘉峪,绵亘万里,分地防御。”明朝长城修建之初主要的防御对象是A匈奴B倭寇C蒙古族D女真族13台湾历史纲要中记载,“1684 年,清政府设立台湾府,下辖台湾、凤山、诸罗三县。从康熙到嘉庆年间,先后担任府儒学教授的 36 人、训导 23 人,台湾县儒学教谕 36
7、 人、训导 25 人,凤山县儒学教谕 34 人、训导 11 人,全部都是福建人”。据此可知,康熙帝A重视对台湾的思想政治控制B设置台湾府隶属于福建省C以崇儒尊孔拉拢台湾的上层D挑选全国儒学精英支援台湾14明朝前期,在北方设立九边重镇防范蒙古,但蒙古军队多次南下掳掠,甚至俘虏皇帝,威逼北京。明朝后期,明王朝与蒙古达成协议,恢复通贡,边镇开设互市,听边民自行贸易,从此蒙古基本不再构成边境威胁。这一变化反映出A中原经济是蒙古政权的生存基础B诸王守边削弱了边地的防御力量C明朝对蒙古采取堵疏并用的政策D经贸往来利于民族之间亲善和睦15明万历十五年,顾宪成等人奏疏忤旨,神宗要求内阁拟票重罚。内阁首辅申时行
8、等只拟罚俸,神宗震怒,令“还改票来!”申时行只得遵旨。这说明,明代内阁大学士A仅作为侍从顾问,不参决政事B万历年间开始参与军国大事决策C按照皇帝的传谕来票拟和批红D掌握票拟权力,但仍需服从君权16始纂于弘治十年(1497)的大明会典是记载明代典章制度为主的官修史书,然而在该书中始终没有将“内阁”单列章目,仅将内阁职权附于翰林院(最高学术机构)之下。这主要是因为A内阁地位无足轻重B皇帝权力过度膨胀C内阁不是法定机构D阁臣多来自翰林院17明朝抗倭名将戚继光主张:“操兵之道,不独执械走阵于场肆,而后谓之操;虽闲居坐睡嬉戏,亦操也兵虽静处闾阎(街巷),然亦谓之操,乃真操也。”可见戚继光更强调士兵的A队
9、形操练B武艺训练C阵法演练D习惯养成18在福建抗倭的名将谭纶说:“闽人滨海而居,非往来海中则不得食,自通番禁严,而附近海洋渔贩,一切不通,故民贫而盗愈起。”这表明谭纶主张A清除倭寇残余势力B开放海禁政策C对倭寇剿抚并重D采取富民政策上册第四单元319 有学者研究表明, 明朝时期的倭寇其实大多数是中国人, 他们由于海禁政策而不能从事正常的海外贸易活动,而且沿海地少、多贫瘠,无法依靠农业生存,从而转向走私成为海盗,甚至借倭寇名义骚扰沿海地区。该学者意在说明海禁政策A禁绝了民间的对外贸易B扰乱了沿海地区的经济秩序C旨在维护官方对外贸易D削弱了中外之间的经济联系20顺治十三年,清廷正式颁布“禁海令”,
10、定“三藩之乱”即将结束之际,福建总督及江苏、福建、广东巡抚等先后上疏,要求废除海禁,准民出海贸易。这说明A海禁政策受到质疑B明清出现进步思想C东南沿海遭到西方侵扰D清朝君主专制日益强化21“古者君之待臣也,臣拜,君必答拜。秦汉以后,废而不讲。然丞相进,天子御坐为起,在舆为下。宰相既罢,天子更无与为礼者矣,遂谓百官之设,所以事我,能事我者我贤之,不能事我者我否之。设官之意既讹,尚能得作君之意乎”,下列对材料解读错误的一项是A反映中国古代君主专制逐渐强化B认为罢宰相实质是礼仪层面的变化C认为罢宰相后设官标准发生扭曲D指出罢宰相不利于政治清明与公正22明史记载,明太祖朱元璋曾问众臣:“天下何人最快活
11、?”有人说“富甲天下”,有人说“功成名就”,有人说“高官厚禄”。朱元璋听罢一一摇头,直至大臣万钢说“畏法度者最快活”时才点头称是。朱元璋“点头称是”是因为万钢的回答迎合了他A裁撤宰相的意图B皇权至上的理念C以法治国的主张D设置内阁的需要23有人在研究明朝皇帝系列表时发现部分明朝皇帝的名讳,体现了我国古代阴阳五行学依据表中所列现象判断,其所隐含的思想有祈盼专制政权的生生不息反映宗法血缘的代代相传表达分封制度的世世相袭显示“朱”姓大族的赫赫尊贵ABCD24明隆庆初年,“抚臣涂泽民用鉴前辙,为因势利导之举,请开市舶,易私贩而为公贩,易只通东西二洋,不得往日本倭国,亦禁不得以硝黄、铜、铁违禁之物夹带出
12、海。奉旨允行,凡三十载,幸大盗不作,而海宇宴如。”这说明当时A官府废止明初以来“海禁”B官府有条件地开放“海禁”C巡抚掌握对外贸易决策权D官方朝贡贸易体系已瓦解251944 年,郭沫若写下了警示名篇甲申三百年祭。该文“祭念”的是A靖康之变B元灭南宋C明朝代元D明清易代26在清朝,有一个由非正式的中央军事领导小组发展到“无编制、无定员、无预算”并长期存在的临时咨询机构,而且是“威名所寄”的权力核心。它是指A枢密院B宣政院C内阁D军机处27美国学者白彬菊认为,清代军机处的设立使军机大臣能够协助皇帝对庞大帝国的海量信息进行筛选和处理,得以将有限的资源投放到最根本和主要的地方。由此可知,该观点认为军机
13、处的设立A有效地加强了中央集权B体现了权力运作规范化C增强了政府的执行能力D提高了中枢决策的效率28清朝在制订本国商人出海贸易的管理制度时,依据的是“重农抑商”政策;而在制订外商来华贸易的管理制度时,依据的则是“怀柔远人”的思想。这反映出当时上册第四单元4A传统观念制约经济发展B经济政策与前朝明显不同C外商来华得到政府鼓励D制度更新助推社会转型29梁启超曾把中国古代的某一机构比喻成“将留声机器所传之声,按字誊出的写字机器”。他所指的机构是A唐朝的三省六部B宋朝的中书门下C明朝的内阁D清朝的军机处30刘建军在古代中国政治制度十六讲中认为,中国古代天子传子,宰相传贤,权在官中。能在府中。这样的一种
14、制度安排,其实并不失完美,但“官府分离制”最终被“官府合一制”所替代,这一变化主要说明:A中央集权趋势不断加强B中枢机构行政效率相对下降C政治开明程度日益降低D对皇权的限制监督逐渐细化31学者伏尔泰(16941778 年)称赞当时的中国是“举世最优美、最古老、最广大、人口最多而治理最好的国家”。这一时期中国正处在A贞观之治B康乾盛世C开元盛世D万历年间32雅克萨之战(16851688 年)是 17 世纪晚期沙俄侵略者妄图侵占中国黑龙江流域大片领土,中国军民被迫进行的反对侵略、收复失地的自卫战争,最终中国取得了胜利。该事件说明A先进制度是反侵略战争胜利的保障B中央集权政府有效维护了国家主权C中外
15、民族矛盾是当时社会主要矛盾D中国依然保持先进的历史发展趋势33清史稿载:“世谓(内阁)大学士非兼军机处,不得为真宰相。胜此任者,非以其慎密,则以其通敏。慎密则不泄,通敏则不滯,不滞不泄,枢机之责尽矣。”该记载A体现军国大权尽归内阁B显示经世致用思想的发展C证实清朝中央集权强化D说明军机大臣需敏锐严谨34雍正七年(1729 年),清朝政府用兵蒙古准噶尔部,始设军机房。当时军事呈报需经内阁再转呈皇帝,且“内阁在太和门外,儤直者多,虑泄事机”,故将军机处设于雍正帝寝宫养心殿附近的隆宗门内,“地近宫廷,便于宣召”。据此可以说明养心殿是雍正帝居住和理政的地方雍正皇帝统治时期曾平定噶尔丹叛乱军机处地处内廷
16、,办事效率较高军机处的政治决策具有封闭性特征ABCD35有学者认为:“宋学把社会看作是各分子所构成的,仍以改良个人为改良社会之本;要改良个人,还是注重在内心上,这些和佛学并无疑异。”材料意在说明A理学和佛学没有根本不同B理学借鉴了佛学部分理论C理学不符合当时社会现实D心学与佛学应该合二为一36朱熹和王阳明对“天理”进行了不同的解释,两者相同的本质意图是A弘扬佛教、道教的教义B激励人们加强自身修养C发扬光大儒家学说D维护地主阶级统治37朱熹认为,君主“虽以制命为职,然必谋之大臣(宰相),参之给(给事中)舍(中书舍人),使之熟议,以求公议之所在比古今之常理,亦祖宗之家法也”。这体现了朱熹A反对君主
17、独裁B反对君主制度C提倡格物致知D提倡尊君卑臣38某同学拟办一份历史手抄报,准备了如图所示素材,据此推断这份手抄报的主题是上册第四单元5戚继光抗倭顺治帝册封达赖五世为“达赖喇嘛”康熙帝平定三藩叛乱乾隆帝平定大、小和卓叛乱A民族关系的发展B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C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加强D封建社会的危机39“明清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主要特点就是对外抗击外敌入侵,对内同分裂和叛乱势力作斗争,两者密切相结合。”下列史实能体现“对内同分裂和叛乱势力作斗争”的是A戚继光抗倭B郑成功收复台湾C康熙亲征噶尔丹D雅克萨之战40清朝在新疆实行军民分治,伊犁将军管军政和边防,民政根据维吾尔族原有社会组织推行伯克制
18、。而清朝在西藏却实行政教合一,驻藏大臣管僧俗高级官员任免,稽查财政收支、军队调防、边境防务。材料体现了A因地制宜的管理B中央集权的加强C专制主义的削弱D地缘政治的特点41在清世宗实录内,雍正十年以前谕旨的发布途径,多为“谕内阁”及“谕议政王大臣、谕大学士等”,雍正十年以后则常“谕办理军机大臣等”,不少于“谕内阁”的次数。这一变化表明A清廷内部矛盾尖锐B皇帝决策更好执行C君主专制达到顶峰D军机处地位的上升42清末御史张瑞荫在奏折中说:“自设军机处,其弊不过有庸臣,断不至有权臣。军机处虽为政府,其权属于君;若内阁,则权属于臣”。这反映了清朝A皇权专制空前强化B中央政府机构重叠C中枢权力机构扩大化D
19、行政效率大大提高43历史文物承载了丰富的历史信息。下图是珍藏于西藏拉萨大昭寺的“金瓶”。此文物见证了A唐蕃和同为一家的和谐B明朝时对外交流的盛况C西藏开始归属中央版图D清朝加强对西藏的管辖44明初,废行省设三司,简称布政使司、布政司、藩司,不称“行省”。清朝沿袭明制,但布政使司辖区直接通称为“行省”,并在各省布政使之上设置固定制的总督、巡抚掌管全省军民事务。布政使成为巡抚属官,专管一省或数个府的民政、财政、田土、户籍、钱粮、官员考核,沟通督抚与各府县。这反映了明清A扩大地方行政权力B中央集权不断加强C政治制度不断成熟D地方机构办事高效45明朝地方设“三司”,互不统属。清朝固定督抚制度,十八省均
20、设巡抚,为一省之长,每两到三省设总督一名,相当于大军区长官,同时不再设立巡按御史。清朝行政机构的调整A有利于地方事权的统一B从根本上防止吏治腐败C降低了地方的行政效率D违背了中央集权制原则46康熙帝时将理藩院从礼部独立出来。理藩院的主要职责,一是管理蒙古、新疆等少数民族地区事务,二是处理与俄国的关系。这反映出当时A蒙古、新疆地区叛乱频繁不易管理B满族主要依靠少数民族加强统治C理藩院基本承袭元朝宣政院职能D清朝统治者的天朝上国观念浓厚上册第四单元647明末小说主人公的层面十分广泛,几乎社会上各色人等都充当了小说描写的对象,尤其是市井小民、商贾小贩、工匠世人、贫苦农桑、棋手侠盗也成为小说的主角。材
21、料反映出明代A商品经济发展推动通俗文化发展B市民文学开始兴起C工商业者的社会地位大幅提高D理学的发展增强了文化的教化功能48康熙曾创行密折制度,经常指令一些亲近大臣、内务府出差官员如织造曹寅、李煦等人,刺探绅民动向,查访某些官员的言行,留意所在地区雨水、米价,用折子随时秘密奏闻。这些情况说明密折制度A使皇帝掌握了大臣的隐私B为皇帝决策提供了信息来源C彻底解决了决策失误的问题D为巩固统一国家提供了条件49下面是根据清朝前期广东海关税收收人情况所绘制的示意图。该图表明清朝前期A清政府仍推行对外开放的政策B中国对外贸易仍有一定程度发展C中国同外国交往仍在日趋加强D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处于出超地位50明清
22、时期,在江南、华南的一些地区,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扩大,传统的粮食生产比重降低。这一现象表明,明清时期上述地区A农业生产出现衰退B人口变动导致粮食需求减少C普通农户收益锐减D农产品商品化趋势明显51明清时期,商业的繁荣催生了一批新兴工商业市镇。在苏州,棉布业市镇有南翔镇、新泾镇、月浦镇、江湾镇等,丝绸业市镇有著名的盛泽镇、黄溪镇、濮院镇等。这说明当时A商业分工越来越细致B区域生产的专业化明显C市镇的规模不断扩大D城乡经济联系日益密切52史料中这样描述 17 世纪初苏州市民:罔藉田业,大户张机为生,小户趁织为活。每晨起,小户百数人嗷嗷相聚玄庙口,听大户呼织,日取分金为计。大户一日之机不织则束手,小
23、户一日不就人织则腹枵(xio 空虚),两者相资为生久矣!材料反映了A社会动荡百姓生活困苦B自由雇佣劳动的状况C各行业出现新经营手段D手工各行业发展迅速53“洋货十三行作为清代官设的对外贸易特许商,要代海关征收进出口洋船各项税饷,并代官府管理外商和执行外事任务。这是清代对外贸易的主要特点。”这表明十三行兴盛的主要原因是因为A它是官方特许的对外贸易机构B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发展C当时中国民间贸易的不断发展D中国闭关锁国局面被逐渐打破5418 世纪中后期的英国“选择了海洋”,中国却“选择了陆地”。“选择了陆地”是指中国A重视塞防忽视海防B积极培育国内市场C奉行“闭关锁国”政策D加强发展陆路交通55
24、有学者研究材料发现:宋代的商税率大致为 3%,国家权力对商业的征税力度,比农业要低得多;清代商人出现亏损时,统治者常常要“优商”“恤商”。与之相比,统治者很少在农家收成下降时优恤农民。这表明A古代统治者改变了重农抑商政策B商人地位逐渐超过其他社会阶层C宋以后国家商业税收超过农业税D古代对商业采取的政策较为灵活56马克思说:“资本在它的萌芽时期,由于刚刚出世,不能单靠经济关系的力量,还要依靠国家政权的帮助才能确保自己榨取足够的剩余劳动的权利。”明清政府的做法A与马克思的观点基本一致B与马克思的观点基本相反C促进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D与马克思的观点有本质的相似57顾炎武说:“以明心见性之空言,代修
25、己治人之实学,股肱惰而万事荒,爪牙亡而四国乱,神州荡覆,宗社丘墟!”据此可知,顾炎武的思想上册第四单元7A受反君主专制民主思想的影响B说明儒家思想受到严厉批判C彻底改变知识分子的价值取向D有利于探讨和解决现实问题58北宋理学创始人周敦颐在爱莲说中说:“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这反映出理学一开始就追求A欣赏自然、移情易性B存天理、灭人欲C天人合一、道法自然D自我完善、君子气节59清代陶煦的租核推原记载:“金宝庐舍,转瞬灰烬,惟有田者,岿然而独无恙。故上自绅富,下至委巷工贾胥吏之俦,赢十百金,即莫不志在良田。”该现象产生的
26、影响是A有利于手工业的扩大再生产B推动自然经济的进一步解体C有利于传统经济政策的松动D阻碍中国社会的进步和转型60黄宗羲指出“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之所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今也以君为主,天下为客。凡天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这反映的核心思想是A维护封建礼教B提倡经世致用C抨击君主专制D主张君主立宪61有学者认为,“传统上人们对贫穷抱有道德中立的认知”,但明朝晚期,“人们越来越怀疑贫穷是短视和懒惰的结果”。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新兴资产阶级追求财富和物质享受B商品经济发展导致社会价值观变化C贫富分化和道德沦丧现象日益严重D反正统思想成为当时社会主流思想621397 年明朝科举考
27、试录取进士 52 人全是南方人,北方举人全数落选北方举人强烈不满,纷纷指责主考官自己是南人,就包庇南人压抑北人,朱元璋派人复查,结果是主考官并未舞弊违法,史称“南北榜争”产生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考试制度的不公平B古代经济重心南移C商品经济的发展D中央集权加强的影响63与朱熹、王阳明的“格物致知”不同的是,泰州学派代表人物王艮认为:格物致知无非就是说个人与国家的关系,个人身体是根本,而家国天下是枝节,并开始大谈“百姓日用就是道”。这一思想A动摇了儒学的正统地位B蕴含近代民主启蒙思想C凸显“家国一体”观念D顺应工商市民利益要求64明末小说三言二拍中,描写使用白银的社会阶层十分广泛,上至皇帝、官吏
28、、富商,下至家丁、商贩、僧尼,三教九流无所不包。当介绍人物时,伴随着籍贯、年龄、职业的介绍之外往往还要附上家庭财产状况,比如“家资巨富”、“广有家财”,或“富民”、“富翁”等,一个人所拥有财富的多少已成为其身份的标志。由此可知明末A礼教束缚解除,传统观念转变B倡导求实精神,平等观念传播C商人地位提升,传统社会解体D商品经济发展,价值观念变化65朱熹认为“饮食者,天理也;要求美味,人欲也”“虽是人欲,人欲中自有天理”;李贽也认为“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朱李二人都A主张“人欲”等同于“天理”B把“天理”和“人欲”完全对立C关注了现实中的社会生活D把“天理”和“人欲”区别对待66儒林外史第四十八
29、回讲一位老秀才之女因其夫病故便欲“寻一死路,跟着丈夫一处去”。对此,老秀才言:“我儿,你既如此,这是青史留名的事,我难道反阻挡你?”女儿死后,老秀才却心痛不已,“一路看着水色山光,悲悼女儿,凄凄惶惶”。作者意在A反映清代社会价值观的改变B赞扬老秀才之女的道德坚守C揭露封建礼教对人性的戕害D批判老秀才为名节逼死女儿67清初,传教士利玛窦帮助中国绘制了一幅世界地图,但不经意地把美洲画在了左面、欧洲在中间而亚洲在右面,引起了朝廷的不满。他马上修改了地图,把中国放在中间,这幅地图获得了中国人的高度称赞,并在中国广为流传,也为传教士赢得了很高的声誉。这反映了A中西方文化科技交流频繁B西方传教士在华影响力
30、大C传统的夷夏观念根深蒂固D闭关锁国政策还没有推行上册第四单元868徐光启热衷于新作物的试验与推广。当听到闽越一带有甘薯的消息后,他便从莆田引来薯种试种,并取得成功。随后写下了甘薯疏,用以推广甘薯种植。再经过整理,收入农政全书。据此可以推知,农政全书A渗透近代科学思想B汇总历代农学成就C介绍西方农学知识D突破传统科技藩篱二、非选择题1(12 分)明代重视对西部地区管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明初与蒙古抗衡,西北是一条重要战线。在今甘肃西部、青海北部直至新疆东部设立了一系列羁縻卫、所。明朝前期,以哈密为经营西域的主要据点,封当地蒙古贵族安克帖木儿为忠顺王,又派汉人充任忠顺王府长史、纪善等官,
31、协同理事。永乐、宣德时期,哈密及其以西地区与明朝建立比较固定的朝贡贸易联系。材料二西藏地区在明朝称为乌斯藏。明初,派人入藏招抚,承认元朝对当地僧俗首领所加封的称号。明成祖即位后,相继派宦官显侯等多人持节入藏,与各地方、各教派的领袖人物广泛接触,封授了一批首领,最高者为王和法王。明朝还与以藏族为主体的“西番”诸部建立起茶马贸易关系,设立茶马司进行管理。永乐时,开通了自雅州(今雅安)至乌斯藏的驿路,更为汉藏的经济往来提供了便利。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明朝加强对西部地区管理的主要措施。(6 分)(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朝加强对西部地区管理的影响。(6 分)
32、2(14 分)中国古代的政制设计以加强君主专制为中心,然而往往事与愿违,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嘉庆皇帝)谕:军机处为办理枢务承写密旨之地,首以严密为要,军机大臣传述朕旨,令章京缮写,均不应稍有泄漏。自去年正月以后,军机处颇觉整饬严肃,闲杂人等亦觉稀少。近日又觉废弛,军机处台阶上下,窗外廊边,拥挤多人,借回事画稿为名,探听消息。折稿未达于宫廷,新闻早传于街市,广为谈说,信口批评,实非政体。枢垣记略卷一四材料二作为清朝中央决策特色机构, 军机处的出现绝非针对内阁,而是试图将已经形成的皇帝“乾纲独断”局面制度化和规范化。然而,决策制度化在方便皇帝独裁的同时,在另一方面又因其改变了顺康以来传
33、统统治方式和权力结构,逐渐给皇权带来了一些新的异己因素,就是其创始者始料不及的。这里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清朝专制皇权的形成与加强,绝非军机处或内阁一两个官僚机构所能促成,它是历史传统、思想文化和制度改革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皇帝的个人素质(主要是其统治思想),尤其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清朝政治的演变方向。高翔略论清朝中央权力分配体制(1)根据材料一,概括军机处发展到清中期以后出现的问题,指出它所反映的实质。(4 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清朝封建专制强化的多种因素,分析军机处与皇权变化的关系。(6 分)(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古代中国
34、封建社会的政制设计的认识。(4 分)3(12 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在农业技术、粮食产量等方面,明清农业较之前代的发展相对有限,但农作物品种的增加,多种经营方式的推广,则是比较突出的成就。自明朝中期起,高产作物玉米、番薯(地瓜)、马铃薯(土豆)自海外传入中国,它们不仅单位产量大,而且适应性强,不与五谷争地,旱地、山地等处皆可种植,因此得到广泛传播,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人口增长对土地造成的压力。烟草、花生等也大致于同时引进。明清时期,棉、麻、桑、茶、甘蔗、蔬菜、果木等的种植日益广泛,产品大量流入市场。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材料二中国的南方人习惯于吃稻米,北方人则以粟、麦为主,采用新的粮
35、食果腹,有一个适应的过程,甚至可以说是一个被迫的过程。中国人采用美洲的高产粮食作物,显而易见的原因是原产稻、粟、麦等粮食的不足;而美洲粮食作物在进入 18 世纪之后的快速推广,也正是因为中国人口在成倍增长。玉米、番薯等作物的传播路径,与当时的移民路向大体一致,主要是从人口稠密的大河下游的三角洲地区,向大河中游和上游逐渐推进。美洲作物的传入与推广,对于提高粮食产量无疑起到了重要作用,它们虽然也改变了人们的饮食结构,但总体上始终处于补充的地位,人们仍然以稻、麦等为主要粮食。摘编自楼宇烈主编中华文明史(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明清时期农作物种植的特点及其原因。(8 分)上册第四单元
36、9(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明清时期农作物种植状况产生的影响。(4 分)4(12 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汉武帝为了独揽大权,一方面采取措施削弱丞相的权力,如从建元元年到建元六年,短短六年之内,就罢免了卫绾、窦婴、许昌三位丞相;剥夺丞相“主臣”“除吏(任免官吏)”的人事大权等,另一方面,为了弥补因削弱相权而带来的空缺,汉武帝提拔了一批出身低微但又才华横溢的文人、近臣,并让他们参与朝政,从而培养出了一批紧密团结在自身周围而又能与丞相为首的官品分庭抗礼的内朝官。摘编自郜金山汉武帝时期朝议制度的研究材料二明成祖永乐初年,阁臣的地位还较低,大都是些编、检、讲读之官,没有官署
37、,行政上与诸司没有从属关系“不得专制诸司”,阁臣主要奉皇帝旨意办事。自宣宗后,入职文渊阁的大臣均相继晋尚书,且日后大学士居内阁,官必以尚书为尊,这些都标志着内阁成员地位的提高,也为阁权在其强势时期凌驾于部权之上提供了契机。内阁根据上谕草拟诏敕,但如果内阁认为上谕有假或不妥,则可以封还上谕,等皇帝再示明白之后方可草拟。摘编自张海英明代内阁制度的盛与衰(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武帝设立内朝的原因及其特点。(6 分)(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汉代内朝与明代内阁的共同点,并分析明代内阁制度的变化。(6 分)5(12 分)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明朝初年,曾与朱元璋争夺政权的张
38、士诚、方国珍之余部,入海为盗,且“每诱岛倭入掠”。皇明祖训记朱元璋认为,日本、安南(今越南)、暹罗(今泰国)等 15 国,“限山隔水,僻在一隅,得其地不足以供给,得其民不足以使令”。朝廷“禁濒海民不得私出海”“禁海民私通海外诸国”。摘编自李金明明代海外贸易史材料二实行海禁,滨海人民被“断其生路”,“于是所在连结为乱,溃裂以出”。嘉靖年间(15221566 年) ,东南沿海一带出现颇有实力的海寇、海商集团,走私贸易兴盛,“海禁愈严,贼伙愈盛”。有识之士认识到“市通则寇转而为商,市禁则商转而为寇”。隆庆年间(15671572 年),因福建巡抚涂泽民之请,明廷“准贩东西二洋”。福建漳州月港兴起,“农
39、贾杂半,走洋如适市”“闽人以其地近,且饶富”,商贩或移居于吕宋(今菲律宾)者甚众。学者估计,隆庆开禁后输入中国的白银至少 1 亿两左右,促成了税收等政策的改变。摘编自晁中辰明代海禁与海外贸易(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明初实行海禁政策的背景。(4 分)(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明中后期海禁政策调整的原因及其影响。(8 分)6(12 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我们认为 18 世纪中叶以后,1840 年以前的中国范围是我们几千年来历史发展所自然形成的中国,也就是我们历史上的中国。十七世纪中叶至十八世纪中叶,即清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是清朝实现全国统一的重要时期。从整个中
40、国古代史来说,是中国作为一个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过程中的最后阶段。清朝的统一,实际上是先统一了满族地区,即广义的满洲;再统一汉族的地区,即明王朝的故土;再统一蒙族地区和蒙族所统治的维藏等族地区。主要是满、蒙、汉三区的统一。摘编自谭其骧历史上的中国和中国历史疆域材料二清朝政府在继承中国历代疆域的基础上,进一步完成了对边疆地区的统一,对边疆地区行使主权,进行有效的管辖,将一个清晰完整的中国边疆展现在世界面前,在近代以前奠定了中国疆域的版图。摘编自成崇德清代前期边疆通论(上)(1)阅读材料一,概括谭其骧的主要观点。(6 分)(2)依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说明清朝版图奠定的历史意义。(6 分)7(12
41、 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郑和下西洋是中国古代规模最大、船只最多(240 多)海员最多、时间最久的海上航行,比欧洲国家航海时间早半个多世纪, 是明强盛的直接体现。 郑和的航行之举远超过将近一个世纪之后的葡牙西班牙等国的航海家,如麦哲伦、哥伦布、达伽马等人,堪称是“大航海时代”的先驱,是唯一的东方人。宪群中国通史上册第四单元 10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历史知识,自选角度,评述郑和下西洋这一历史事件。(要求:表述成文,主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8(20 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毛主席说, 康熙皇帝头一个伟大贡献是打下了今天我们国家所拥有的这块领土, 我们今天继承的这大块版图塞本上是康
42、熙皇帝时牢固地确定了的。他三征噶尔丹,团结众蒙古部,把新疆牢牢地守住。他进兵西藏,振兴黄教,尊崇达赖喇嘛,护送六世达赖进藏,打败准噶尔人,为维护西南边疆的统一,迈出了关键性的一步。他进剿台湾,在澎湖激战,完成统一台湾的大业。他在东北收复雅克萨,组织东北各族人民进行抗俄斗争,和沙俄签订尼布楚条约,保证我永戍黑龙江,取得了独立自主外交的胜利,为巩固东北边疆做出了重大贡献毛泽东谈康熙:今天继承的大版图是他确定的材料二康熙一朝的大案有庄廷鑨明书案和戴名世南山集案。浙江湖州富商庄廷鑨,购得朱国祯明书之列朝诸臣传稿本。庄廷鑨刊行时,请人增添明末天启、崇祯两朝史事,其中多有指斥满洲的文句。康熙二年(1663
43、 年)被人告发。是时,庄廷鑨已死,仍被开棺戮尸。庄氏家属及为书作序、校阅、刻字、印刷、买书、卖书者,并地方官吏,被处死者达 72 人,充军边地者数百人,妻女均发边为奴。康熙十五年(1711 年)的南山集案又称戴名世案,戴名世作南山集(因居桐城南山,故名),采用了相城方孝标滇黔记闻中的材料,叙述明末清初的抗清事实,对南明诸王寄以同情,并书南明桂王永历年号。事发,戴名世被斩,300 多人受牵连。论明清文字狱(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康熙帝在位时,在巩固统治上面临的问题。(10 分)(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康熙作简要评价。(10 分)9(16 分)“两个聋子之间的对话”1
44、793 年乾隆皇帝接见马戛尔尼使团后,在给英方的回信中说:咨尔国王,远在重洋,倾心向化。朕披阅表文,词意肫恳,具见尔国王恭顺之诚,深为嘉许。尔国王表内恳请派一尔国之人住居天朝,照管尔国买卖。此则与天朝体制不合,断不可行。又据尔使臣称,欲求相近珠山地方小海岛一处,商人到彼,即在该处停歇,以便收存货物。天朝尺土俱归版籍,疆址森然。即岛屿沙洲,亦必划界分疆,各有专属。此事尤不便准行。摘编自清实录(1)根据材料,指出英使马戛尔尼向乾隆提出了哪些要求?(4 分)(2)乾隆帝拒绝马戛尔尼所提要求的理由是什么?(4 分)(3)有学者认为,双方的此次交涉是“两个聋子之间的对话?”,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8
45、分)10(12 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清代密折制规定,臣工若需奏事,可绕开内阁、通政司直送皇帝。皇帝阅看后,若有批示,便随折发还具折人晓谕。很多官场隐私及地方动静,不便公开于众的事,都可径直报告,而皇帝也从中了解过去从题本中无法获知的信息,扩展了政治视野。为了追究某事的原委或某人的根底,皇帝还可通过朱批再令有关人员密奏,对于沟通上下情况,增加决策准确度,具有相当作用。所以,特准密折言事的官员,也从原来少数的皇帝亲信,逐渐向外层扩展。到了雍正以后,规定朝廷内外的高级官员,凡属“宜守机密”,或“应速上闻”之事,都可密折言事。又确定,凡经朱批的奏折,必须按时如数上缴朝廷摘编自李世愉、王政尧主编
46、中国大通史(1)根据材料,概括清代密折制的特点。(6 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清代密折制的作用。(6 分)11(11 分)康熙帝传统文化功底深厚,但也注重西学。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1667 年 11 月, 康熙帝传谕大学士李霨、 礼部尚书布颜等大臣, 率领监正杨光先与南怀仁等人测验日影。十二月,又派图海等人赴观象台测验。最后都是南怀仁的西洋法更为精确。康熙帝用实践的方式,看到西法优于中法。康熙帝关注西学,除了天文历算之外,对地理、医学、音乐及西学科学仪器也很感兴趣,而且他身体力行,亲自学习这些科学知识。康熙帝还多次以天文历算知识与群臣问对。随着传教士的东来,西洋天文学等
47、科学技术逐步影响到朝廷内外的士大夫, 出现了众多钻研历算学的博学之士与此同时, 钦天监的官学生也在西洋传教士的影响下,逐渐接受和学习西洋天文学知识。于是,在中国本土出现了一批熟习中西天文学知识的博学之士。刘仲华著世变、士风与清代京籍人士学术上册第四单元 11材料二康熙帝作为统治者, 有必要处理好中学与西学的关系, 但中国几千年封建统治的传统和厚重的文化积淀,对康熙帝西学观的影响甚大,决定了康熙帝对待西学的态度,决定了康熙帝虽然心仪西学,但从统治出发,就不能像彼得大帝一样, 全面推行西学并变革社会。 康熙帝把西学局限于实用的西学观是传统的实用理性和儒家正统思想的具体体现,一方面对于维护封建统治起
48、到了一定的作用,另一方面也限制和阻碍了西学的传播和发展。阎大伟论康熙帝的西学观(1)依据材料一,概括康熙帝注重西学的表现及其产生的效果。(6 分)(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导致康熙帝不能“全面推行西学并变革社会”的主客观原因。(5 分)12(14 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王守仁的青少年时代,兴趣广泛,中举人以前,已仰慕“圣学”。朱熹谓一草一木,皆涵“天理”。守仁即取他父亲官署中的竹子“格”之,不但未得“理”,反而害了一场大病。已而,攻佛、老之学,“遂有遗世入山之意”。正德朝政治败坏,时局动荡,尖锐的社会矛盾在意识形态领域,向思想家们提出了“更新观念,改进儒学”,为协调人际关系,
49、稳定社会秩序提供思想武器和哲学根据的任务。此时,王守仁被“谪贵州三年,百难备尝”。据说,忽然在一天夜里,大叫起来:“圣人之道,吾性自足”也。嘉靖初,王守仁系统地阐述了他的“心学”思想:“心生万物”说、“知行合一”论和“致良知之教”。“所谓守仁学以致良知为本”,他主张要用所谓“良知”去代替“私欲”, 其“良知”, 归根到底是指封建“三纲”“五常”、 伦理观念和人的道德修养。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材料二今夫通都(指四通八达的都市)之市肆,十室而九,有为佛而货者,有为巫而货者,有为优倡而货者,有为奇技淫巧而货者,皆不切于民用,一概痛绝之,亦庶几乎救弊之一端也。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夫工固圣王
50、之所欲者(想要的),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指流通),盖皆本也。黄宗羲明夷待访录(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王阳明“心学”思想的主要内容。结合所学,分析说明王阳明所体现的中国古代传统知识分子的美德。(8 分)(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简述黄宗羲主张“工商皆本”的背景。(6 分)参考答案一、选择题1-5BABCD6-10DACCC11-15CCADD16-20CDBBA21-25BBCBD26-30DDADC31-35BBDDB36-40DABCA41-45DADBA46-50DABBD51-55BBACD56-60BDDDC61-65BBDDC66-68CCA二、非选择题1答案:(1)主要措施: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