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ppt课件-(新材料)2019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pptx

上传人(卖家):大布丁 文档编号:2034515 上传时间:2022-01-14 格式:PPTX 页数:22 大小:1.51M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26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ppt课件-(新材料)2019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ppt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第26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ppt课件-(新材料)2019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ppt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第26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ppt课件-(新材料)2019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ppt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第26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ppt课件-(新材料)2019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ppt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第26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ppt课件-(新材料)2019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ppt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中国现代史中国现代史1 1、过渡时期、过渡时期: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1949195619491956年)年)2 2、全面、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十年(建设社会主义的十年(1957195719661966年年)3 3、文化大革命、文化大革命的十年(的十年(1966197619661976年)年)4 4、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19781978年底年底今)今)第第2626课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向社会主义的过渡课标要求:课标要求:认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意义认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意义

2、;概述概述新中国巩固人民政权的主要举措新中国巩固人民政权的主要举措;认识认识新中国为民主政治建设和向社会主义过渡所作出的努力。新中国为民主政治建设和向社会主义过渡所作出的努力。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1.1.历史条件历史条件(1 1)解放战争的基本胜利,是新中国成立的前提条件。解放战争的基本胜利,是新中国成立的前提条件。(2 2)七届二中全会的召开为新中国的成立做了理论和路线方针的准备。七届二中全会的召开为新中国的成立做了理论和路线方针的准备。(3 3)19491949年新政协会议的召开为新中国的成立作了具体的组织工作方面的准备。年新政协会议的召开为新中国的成立作了具体

3、的组织工作方面的准备。一届政协一届政协:1949.9.21 :1949.9.21 ,北平,北平内容:内容:决定国名、国旗、国徽、国歌等;决定国名、国旗、国徽、国歌等;通过具有临时宪法作用的通过具有临时宪法作用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新中国为新民,规定新中国为新民主主义国家;主主义国家;选举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选举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部分)2.2.过程过程(1)(1)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一次会议: :接受共同纲领为施政方针,中央人民政府宣接受共同纲领为施政方针,中央人民政府宣告成立。告成立。(2)(

4、2)标志:开国大典标志:开国大典:1949.10.1:1949.10.1。3.3.意义:意义:(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结束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长期压迫和剥削中国各族人民的历史,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为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创造了前提条件。(2)中华民族开始以崭新的姿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国历史进入新纪元。开国大典阅兵现场二、人民政权的巩固二、人民政权的巩固1.1.追歼残敌追歼残敌: :解放战争的后期作战解放战争的后期作战, ,肃清土匪和一切反革命武装。肃清土匪和一切反革命武装。2.2. 恢复发展国民经济:恢复发展国民经济:P157

5、P157(1 1)没收官僚资本,建立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没收官僚资本,建立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2 2)合理调整合理调整资本主义资本主义工商业工商业(3 3)土地改革土地改革: 背景:背景:新中国成立时,全国广大的新解放区还没有进行土地改革,尚有约新中国成立时,全国广大的新解放区还没有进行土地改革,尚有约2/32/3的农的农民被束缚在封建土地制度之下。民被束缚在封建土地制度之下。概况:概况:19501950年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19521952年底,土改基本完成。年底,土改基本完成。意义:农民从封建土地制度束缚中解放出来,生产力得到解放,为逐步实现工业化

6、意义:农民从封建土地制度束缚中解放出来,生产力得到解放,为逐步实现工业化扫除了障碍。扫除了障碍。u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借以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4 4)稳定物价稳定物价背景背景: :财政困难财政困难, , 投机商人的不法行为导致物价上涨,市场混乱投机商人的不法行为导致物价上涨,市场混乱。措施措施: :经济措施和必要的行政、法律等手段,同投机资本进行经济措施和必要的行政、法律等手段,同投机资本进行“银元之银元之战战”和和“米棉之战米棉之战”; 结果结果: :到到19501950年春年春, ,全国物价

7、趋于稳定全国物价趋于稳定, , 政府赢得人民信任。政府赢得人民信任。(5 5)统一财经统一财经措施:统一全国财政收支管理、物资管理、现金管理,实现了国家财政经措施:统一全国财政收支管理、物资管理、现金管理,实现了国家财政经济的统一。济的统一。结果:到结果:到19521952年底年底, ,解放前遭到严重破坏的国民经济得到全面恢复。解放前遭到严重破坏的国民经济得到全面恢复。材料 新中国刚成立时,有些人怀着不同的心情。公开宣称:中国共产党人进得了城市,却管不了城市。他们打天下能得90分,而治理经济却要得0分。1949年4月1950年2月,上海物价上涨20倍,不到一年里全国发生四次物价上涨。3.3.抗

8、美援朝抗美援朝 (1 1)背景:)背景:1950.6.251950.6.25,朝鲜内战爆发;,朝鲜内战爆发;美第七舰队侵入台湾海峡,阻挠中国统一美第七舰队侵入台湾海峡,阻挠中国统一“联合国军联合国军”扩大侵朝战争,严重威胁中国安全。扩大侵朝战争,严重威胁中国安全。(2 2)概况:)概况:1950.101950.10中国人民志愿军开赴朝鲜。中国人民志愿军开赴朝鲜。 1953.71953.7,美在,美在朝鲜停战协定朝鲜停战协定上签字。上签字。(3 3)意义: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鼓舞人民为保卫和建设祖国而团结奋斗。)意义: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鼓舞人民为保卫和建设祖国而团结奋斗。抗美援朝运动杨

9、根思罗盛教三、新中国初期的外交三、新中国初期的外交1 1、外交环境、外交环境(1 1)国际环境:国际环境:两大两大阵营初步形成并走向对峙。阵营初步形成并走向对峙。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国家对中国政治不承认,外交孤立,经济封锁,军事包围;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国家对中国政治不承认,外交孤立,经济封锁,军事包围;亚非拉许多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相继赢得民族独立。亚非拉许多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相继赢得民族独立。(2 2)国内环境:政治还不稳固,经济亟待恢复。)国内环境:政治还不稳固,经济亟待恢复。2 2、外交任务:打破孤立、封锁的局面,为巩固政权和恢复经济创造条件,结束中国、外交任务:打破孤立、封锁的局面

10、,为巩固政权和恢复经济创造条件,结束中国的屈辱外交,开创独立自主外交的新局面。的屈辱外交,开创独立自主外交的新局面。同时,同时,新新中国取消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特权。中国取消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特权。3 3、外交政策外交政策:独立自主的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和平外交政策4 4、外交方针:、外交方针:“一边倒一边倒”“”“另起炉灶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P159P159历史纵横)历史纵横) 内容内容 含义含义 意义意义 “另起炉灶另起炉灶”“打扫打扫干净干净屋子再屋子再请客请客”“一边倒一边倒”不不承认国民党政府同各国建立的承认国民党政府同各国建立的旧的外交关系,而要在

11、新的基础旧的外交关系,而要在新的基础之上经过谈判,同各国建立新的之上经过谈判,同各国建立新的平等外交关系。平等外交关系。改变过去半殖民地的地位,改变过去半殖民地的地位,建立起独立自主的外交关系。建立起独立自主的外交关系。取消帝国主义在华取消帝国主义在华特权,再特权,再考虑与西考虑与西方方国家建交。国家建交。巩固了新中国的独立巩固了新中国的独立与主权,奠定了与世与主权,奠定了与世界各国建立平等互利界各国建立平等互利外交关系的基础。外交关系的基础。在外交上坚定的站在外交上坚定的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边。打破帝国主义孤立封锁,打破帝国主义孤立封锁,在保障革命成果,保卫和在保障革命成果

12、,保卫和平的国际交往中不致处于平的国际交往中不致处于孤立孤立地位。地位。5 5、外交成就:、外交成就:(1 1)建国第一年就同苏联等)建国第一年就同苏联等1717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形成第一次建交高潮。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形成第一次建交高潮。19501950年年2 2月月1414日,同苏联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日,同苏联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2 2)参加日内瓦会议:参加日内瓦会议:时间:时间:19541954年年4 4月月背景:背景:朝鲜停战,美继续盘踞台湾海峡,企图在印度支那地区威胁中国朝鲜停战,美继续盘踞台湾海峡,企图在印度支那地区威胁中国目的:和平解决目的:和平解决朝鲜问题和印

13、度支那问题朝鲜问题和印度支那问题特点:新中国首次以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和身份参加特点:新中国首次以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和身份参加的的国际会议。国际会议。结果:因美国的阻挠,会议并未解决朝鲜问题结果:因美国的阻挠,会议并未解决朝鲜问题; 由于中国的努力,印度支那问题得以政治解决。由于中国的努力,印度支那问题得以政治解决。作用:显示了新中国通过谈判解决国际争端、维护世界和平方面所起的积极作用。作用:显示了新中国通过谈判解决国际争端、维护世界和平方面所起的积极作用。周恩来出席日内瓦会议(3 3)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背景:背景:195

14、31953年朝鲜停战后,国际紧张局势趋于缓和,中国国民经济基本恢复,为争取年朝鲜停战后,国际紧张局势趋于缓和,中国国民经济基本恢复,为争取国际局势进一步好转和为即将开展的大规模经济建设创造一个和平的国际环境。国际局势进一步好转和为即将开展的大规模经济建设创造一个和平的国际环境。提出:提出:19531953年周恩来会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年周恩来会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提出; 1954 1954年年6 6月在月在中印、中缅联合声明中印、中缅联合声明中确认;中确认;内容: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内容: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

15、和平共处。特点:包容性、开放性、时代性、创新性特点:包容性、开放性、时代性、创新性意义:意义:标志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标志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成为我国;成为我国处理国际关系的一项基本原则(实践:日内瓦会议、万隆会议);处理国际关系的一项基本原则(实践:日内瓦会议、万隆会议);表明新中国的外交表明新中国的外交方针发生了明显的转变(从一边倒到注重与邻近和新兴民族独立国家的发展关系)方针发生了明显的转变(从一边倒到注重与邻近和新兴民族独立国家的发展关系)(4 4)参加亚非会议(万隆会议)时间参加亚非会议(万隆会议)时间:19551

16、955年年4 4月月背景:背景:亚洲、非洲民族解放运动亚洲、非洲民族解放运动高涨高涨内容:内容:讨论保卫和平、争取民族独立、发展民族经济等共同关心的问题讨论保卫和平、争取民族独立、发展民族经济等共同关心的问题特点:战后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国家参加的国际会议。特点:战后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国家参加的国际会议。 成果:成果:“求同存异求同存异”“”“同同”:共同的遭遇:共同的遭遇:都曾沦为西方的殖民地半殖民地都曾沦为西方的殖民地半殖民地;共同任共同任务务:发展民族经济和维护民族独立发展民族经济和维护民族独立;共同愿望共同愿望:反对殖民霸权,维护世界和平。反对殖民霸权,维护世界和平。“异异”:指与:指与

17、会会国家的社会制度,意识形态,宗教信仰,生活习惯等存在差异国家的社会制度,意识形态,宗教信仰,生活习惯等存在差异求同存异,就是要超越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的差异,为了共同的利益加强团结与合作。求同存异,就是要超越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的差异,为了共同的利益加强团结与合作。影响:为进一步开展同亚非各国间的友好合作关系创造了条件;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影响:为进一步开展同亚非各国间的友好合作关系创造了条件;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取得了新的进展外交取得了新的进展;会后我国与更多的亚非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第二次建交高潮。会后我国与更多的亚非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第二次建交高潮。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发言四、社会主义基本

18、制度的建立四、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1.1.经济领域:经济领域: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 (1 1)过渡时期总路线()过渡时期总路线(“一化三改一化三改”):19531953。内容:实施一五计划,逐步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逐步实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内容:实施一五计划,逐步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逐步实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特点: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积极发展社会生产力和变革生产特点: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积极发展社会生产力和变革生产关系并举,优先发展重工业关系并举,优先发展重工业u材料 工业化的

19、速度首先决定于重工业的发展,因此我们必须以发展重工业为大规模建设的重点。在“边打、边稳、边建”的方针下,就要求我们集中力量而不是分散力量去进行基本建设,要求我们以有限的资金和建设力量(特别是地质勘察、设计和施工力量),首先保证重工业和国防工业的基本建设,特别是确保那些对国家起决定作用的,能迅速增强国家工业基础与国防力量的主要工程的完成。我们必须在五年内基本上完成鞍钢等大工业基地的建设,并开始新的工业基地的建设,以此来发展我国的五金、燃料、机械、电力工业与国防工业,使1957年的工业生产比1952年提高一倍到二倍半。中共中央关于编制一九五三年计划及五年建设计划纲要的指示(1952年12月22日)

20、(2 2)三大改造:)三大改造:1953-19561953-1956年底。年底。目的:适应国家工业化的要求;目的:适应国家工业化的要求; 建立社会主义性质的经济。建立社会主义性质的经济。概况:概况:A.A.农业、手工业:互助组、合作社;农业、手工业:互助组、合作社;B.B.资本主义工商业:策略:资本主义工商业:策略:利用利用限制限制改造;改造; 特点特点: :和平赎买;和平赎买;途径:公私合营;形式:途径:公私合营;形式:加工订货加工订货统购包销统购包销经销代销;经销代销;国家资本主义国家资本主义意义:标志着生产资料公有制占绝对优势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初步建立(高度集意义:标志着生产资料公有制占

21、绝对优势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初步建立(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标志着过渡时期的结束,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标志着过渡时期的结束,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结束,社会主义革命时期的结束。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结束,社会主义革命时期的结束。农民申请加入农业生产合作社手工业生产合作社社员证天津盛锡福帽场实行公私合营(3 3)一五计划:)一五计划:1953-19571953-1957,基本任务:集中主要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的初步基础,有步骤地基本任务:集中主要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的初步基础,有步骤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

22、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成就:成就:工业成就突出,飞机、汽车、重型机器制造等重要工业部门建立,鞍山钢工业成就突出,飞机、汽车、重型机器制造等重要工业部门建立,鞍山钢铁公司三大工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第一机床厂和沈阳飞机制造厂等建成投铁公司三大工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第一机床厂和沈阳飞机制造厂等建成投产;产;交通方面,交通方面,19571957年武汉长江大桥;共建成年武汉长江大桥;共建成3030多条铁路,修建了川藏青藏新藏公多条铁路,修建了川藏青藏新藏公路;路;工业基地:形成了以鞍山钢铁公司为中心的东北工业基地;沿海地区原有的工工业基地:形成

23、了以鞍山钢铁公司为中心的东北工业基地;沿海地区原有的工业基地得到加强,华北和西北建立了一批新的工业基地。业基地得到加强,华北和西北建立了一批新的工业基地。结果:提前完成。结果:提前完成。意义: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初步建立起独立的工业体系,为社会主义工业化意义: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初步建立起独立的工业体系,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基础;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提高。奠定了基础;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提高。第一个五年计划主要建设成就图2.2.政治领域:政治领域: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建立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建立(1)(1)根本政治制度根本政治制度: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标志:标志:19541954

24、年年9 9月月,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第一部社会主义类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开创了中国人民民主的全新阶段,是社会主义建设的法律保障。型的宪法。开创了中国人民民主的全新阶段,是社会主义建设的法律保障。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思考】【思考】宪法的颁布具有怎样的意义?加强了人民民主专政,巩固了中国人民革命和建设的成果。反映了国家在过渡时期的根本要求。提高了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为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奠定了基础。人民代表大会人民代表大会制和西方资产阶级议会制

25、之间制和西方资产阶级议会制之间有何区别?有何区别?社会主义公有制社会主义公有制资本主义私有制资本主义私有制人民民主专政人民民主专政资产阶级专政资产阶级专政民主集中制民主集中制分权制衡分权制衡中共领导下的多党中共领导下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合作与政治协商两党或多党轮流执政两党或多党轮流执政人民代表大会制人民代表大会制资产阶级议会制资产阶级议会制经济基础经济基础阶级本质阶级本质组织原则组织原则政党活动政党活动权力主体权力主体全国人民全国人民资产阶级资产阶级相同:相同:都是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定期选举都是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定期选举;议会的立法权、监;议会的立法权、监督权督权; ;代议制间接代议制间接

26、民主等民主等。(2)(2)基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A.A.发展历程:初步建立:发展历程:初步建立:1949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正式确立:正式确立:19541954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人民政协代行人大职能结束,但作为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人民政协代行人大职能结束,但作为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组织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组织(性质)(性质)继续存在。继续存在。新的阶段:新的阶段:19561956年,随着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年,随着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长期共

27、存,互相监督长期共存,互相监督”八字方八字方针的提出。针的提出。19821982年年“长期共存,互相监督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肝胆相照,荣辱与共”十六字方针十六字方针B. B. 主要职能: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主要职能: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 C.C.意义:调动了民主人士的参政议政热情,开创了群策群力,共同建设国家的新局意义:调动了民主人士的参政议政热情,开创了群策群力,共同建设国家的新局面。面。项目项目中国中国美国美国政党政党制度制度关关 系系中美政党比较两党制两党制执政党、在野党执政党、在野党政治竞争、轮流执政政治竞争、轮流执政三权分立原则三权分立原则 中

28、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商制度执政党、参政党执政党、参政党政治上密切合作政治上密切合作民族区域自治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我国的基本民族政策,也是我国的一项重要基本政治制度。制度:我国的基本民族政策,也是我国的一项重要基本政治制度。A.A.背景:背景:符合中国的国情和历史传统符合中国的国情和历史传统;民族分布上;民族分布上“大杂居、小聚居大杂居、小聚居”;民主革命过程中形成的休戚与共的亲密关系;资源分布和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民主革命过程中形成的休戚与共的亲密关系;资源分布和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新中国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府为了实现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

29、繁荣的原则。新中国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府为了实现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原则。B.B.历程:历程:19491949年共同纲领规定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年共同纲领规定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1954 1954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正式确立。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正式确立。 到到19651965年,五个省级自治区,内蒙古:年,五个省级自治区,内蒙古:19471947年年5 5月月1 1号;号;新疆维吾尔:新疆维吾尔:19551955年年1010月月1 1日;日;广西壮族:广西壮族:19581958年年3 3月月1515日;日;宁夏回族:宁夏回族:19581958年年1010月月2

30、525日;日;西藏:西藏:19651965年年9 9月月9 9日。日。C.C.意义:实现少数民族当家做主的愿望,调动各族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意义:实现少数民族当家做主的愿望,调动各族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实现了民族平等,有利于民族团结,各民族的共同繁荣,保证祖国统一和社会进步。实现了民族平等,有利于民族团结,各民族的共同繁荣,保证祖国统一和社会进步。3.3.影响:影响: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完成社会主义革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完成社会主义革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 ,推进推进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建设, ,完成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深刻的社会变革完成了中华民族

31、有史以来最为深刻的社会变革, ,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4.4.思想领域:思想领域:毛泽东思想毛泽东思想表现:表现:19531953年过渡时期年过渡时期总路线,和平赎买政策;总路线,和平赎买政策;19561956年年论十大关系论十大关系,中共八大的论断;,中共八大的论断;19571957年年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地位: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指导思想地位: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指导思想, ,也是社会主义革命、也是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思想。的指导思想。课堂小结课堂小结中

32、中华华人人民民共共和和国国成成立立和和向向社社会会主主义义的的过过渡渡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人民政权的巩固开创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筹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召开标志: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开国大典意义土地改革:背景、过程、影响稳定物价:原因、措施、结果抗美援朝:背景、过程、影响外交方针参加日内瓦会议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参加亚非会议(万隆会议)经济领域过渡时期总路线“一化三改”“一边倒”“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政治领域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思想领域毛泽东思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历史 > 统编版(2019人教部编版) >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第26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ppt课件-(新材料)2019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pptx)为本站会员(大布丁)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