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9课两宋的政治和军事宋初加强中央集权1.措施(1)强干弱枝中央派文官出任地方各州的长官知州,节度使逐渐变为虚衔。(削实权)设诸路转运司统管地方财政,保证各州赋税绝大部分上缴朝廷。(制钱谷)将地方精锐部队编入禁军,拱卫京师,镇守地方,定期更换驻地。(收精兵)第9课两宋的政治和军事宋初加强中央集权1.措施(2)分化事权在中央,枢密院专掌军政,三司专掌财政,与宰相分权,并增设参知政事为副相。枢密院与禁军管理机构“三衙”分权。在地方,先后设立了平行的四个路级机构,合称“四监司”,从不同方面对各州进行监控。州一级增设通判,与知州共同签署文书,彼此制约。(3)崇文抑武罢免宿将兵权,用文官担任枢密院长官。
2、大力提倡文治,扩大科举规模,抬高文官和士人的地位。第9课两宋的政治和军事宋初加强中央集权2.特点(1)守内虚外。(2)强干弱枝。(3)分化事权。(4)崇文抑武。3.影响积极:有效地预防了内部动乱,巩固了国家的统一和安定,强化了中央集权。消极:但制度过于僵化,权力分割过细,也影响了行政效率。第10课辽夏金元的统治行省制度创立的意义行省辖区广阔,军政大权集中,提高了行政效率,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统一,是我国省制的开端,也促进了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它的创立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第11课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与影响(1)过程魏晋南北朝:江南地区得到
3、初步开发。中唐以后:南北经济总量基本持平。南宋:经济重心南移完成。第11课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与影响(2)影响对城市交通贸易的影响。经济重心的南移,推动了南方沿海沿江城市的迅速发展,海上交通和运输有了很大的改善,促进了海上贸易的发展。对人口分布的影响。北方人口的南迁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经济重心的南移,而经济重心的南移又反过来吸引了北方人口的南迁。对人才教育的影响。经济重心的南移,促进了南方地区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经济重心南移,导致南方某些地区开发过度,一定程度上破坏了生态环境,影响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第12课辽宋夏金元的文化程朱理学1.兴起原因(1)理学
4、的兴起适应了唐末以来重建伦理纲常的需要。(2)理学的兴起是儒、佛、道长期争论和融合的结果。(3)理学兴起也是北宋思想解放的产物。2.主要主张宇宙观:认为“理”是自然界和社会的根本原则,也称“天理”。人生观:人生的目标,应当是“存天理,灭人欲”,即通过道德修养克服过度的欲望,最终实现。认识论:“格物致知”,对“天理”的充分体验,从而达到“圣人”的精神境界。第12课辽宋夏金元的文化程朱理学3.特点儒学进一步思辨化。更加强调伦理道德为思想核心。更多吸收了佛、道因素。4.影响积极:重视主观意志,注重气节品德,讲求自我节制,强调责任使命,凸显人性庄严。和谐意识;忧患意识。崇尚道德;重义轻利。身体力行;自
5、主自强。消极:三纲五常维系专制,压制扼杀自然欲求。尊卑等级、重男轻女、因循守旧、重礼轻法。轻视自然科学;轻视个体自由。1.北宋中期出现“宰枢互兼”和“宰枢同议”,即宰相兼任枢密院长官;南宋时期,宰相兼任枢密使、参知政事兼任枢密副使渐成定制。这种变化有助于()A.提高效率适应现实需要B.集体决策维护中央权威C.崇文抑武防范军事将领D.分化事权防止权力集中解析北宋与南宋时期宰相兼任枢密使,使行政权与军事权集中,提高军政效率以适应两宋战争频繁的现实需要,故A项正确。2.有学者统计:唐开元以前官额18809员,开元二十二年人口16163863人,二者的比例为1:2460。宋朝皇祐前官额24000员,仁
6、宗皇祐五年人口22292861人,二者比例为1:926。宋朝与唐朝相比()A.官员定额渐趋正常B.官僚机构庞大C.科举制度逐渐完善D.选官范围扩大解析材料宋朝与唐朝相比,官员在人口中的比例上升,官员定额渐趋不正常,故A项错误;官员在人口中的比例上升,反映出官僚机构庞大,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反映出官员人数的增加与科举制完善的关系,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反映出官员人数的增加与选官范围扩大的关系,故D项错误。3.1069年,宋神宗任用王安石主持变法,取得一些成果,但并未挽救北宋衰亡的命运。下列有关王安石变法的评价正确的是()A.涉及范围广领域宽B.实现了富国强兵C.减轻了人民的负担D.引发党争直接导致
7、北宋衰亡解析王安石变法涉及农业、商业、水利、赋税、基层管理、军事训练、科举教育等诸多领域,A项正确;王安石变法强兵的效果并不明显,北宋与西夏开战,又以失败告终,B项错误;变法的一些措施在执行过程中加重了人民的负担,C项错误;王安石变法在1069年开始,而北宋是在1127年被金所灭,D项错误。4.“绍兴十年,金军再度南侵,受到南宋军队的重挫。南宋军队先后取得了顺昌、郾城、柘皋等战役的胜利。但此时,南宋尚不足以打败金国。”这一史料可以佐证()A.绍兴和议是宋金双方力量趋于均衡的结果B.绍兴和议是南宋统治集团无能的结果C.南宋前期的失利与高宗的投降路线有关D.南宋崇文抑武的国策已经发生转变解析材料表
8、明金军不能有效南侵,同时南宋不足以打败金国,此后一年,绍兴和议签订,故可以说明绍兴和议是宋金双方力量趋于均衡的结果,选A项。5.辽史卷四十五记载:“契丹旧俗,事简职专,官制朴实。至于太宗,兼制中国,官分南北,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因俗而治,得其宜矣。”材料中辽用汉制治理的地方是()A.燕云地区B.黄河中下游地区C.辽河上游一带D.淮水、大散关以北地区解析材料反映了辽采用南、北面官制度,在中央设置北面官和南面官。北面官负责契丹等游牧民族事务,南面官负责以汉人为主的农耕民族事务。燕云十六州早在北宋建立前就已经被辽朝占领,故A项正确。6.据记载:“至太祖即位之二年,既以二千五百破耶律谢十,始命以
9、三百户为谋克,谋克十为猛安。”根据材料判断其所描述的是哪个少数民族的政治制度()A.女真族B.契丹族C.党项族D.蒙古族解析从材料中的“谋克”“猛安”可知反映的是女真族的猛安谋克制度。故选A项。7.“该制度是我国古代少数民族蒙古族入主中原后其统治者在政治制度方面留给后世的一份重要遗产,亦是我国封建社会基本的政治制度即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一个重要的发展阶段。”材料中的制度是()A.分封制B.郡国并行制C.中书省制度D.行省制度解析通过材料“蒙古族入主中原后其统治者在政治制度”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元朝入主中原之后在地方上推行行省制,故D正确;分封制是西周时期的主要政治制度,排除A;郡国并行制是西汉时
10、期推行的地方行政制度,排除B;中书省制度早在隋唐时期已经出现,不属于蒙古族留给后世的重要遗产,排除C。8.歌谣“黄道婆,黄道婆,教我纱,教我布,二只筒子二匹布”描述的是()A.西汉时期的丝织业B.北宋时期的丝织业C.元代的棉纺织业D.明清资本主义萌芽解析歌谣反映了黄道婆教人们纺棉织布的情景。黄道婆是元代民间棉纺能手,曾经推广先进的棉纺织技术。9.有学者谈到“坊巷的开放,坊市的混一,展现了宋代城市管理以经济生活为主旋律的开放的特点,显示了宋朝的城市管理不再如唐代那样以政治管理和治安管理为最重要目的”。材料表明宋朝()A.商品经济的发展B.城市功能的变化C.统治者重视商业D.城市比唐朝稳定解析依据
11、“宋代城市管理以经济生活为主旋律”“宋朝的城市管理不再如唐代那样以政治管理和治安管理为最重要目的”,可知宋朝城市功能有所变化,其经济职能逐渐加强,故B项正确。题干只强调宋代经济生活的繁荣,无法体现其商品经济的发展,A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朝虽然商业有所发展,但统治者依然执行重农抑商政策,C项错误;题干只强调宋朝城市管理比唐朝多了一个目的,即经济管理,无法体现其城市比唐朝稳定,D项错误。10.据唐代天宝年间统计的全国户口数,秦岭、淮河以南地区的户数占45.5,以北占54.5;而据北宋太平寰宇记所载北宋初期全国户数,秦岭、淮河以南地区的户数占59.1,以北则为40.9。这一变化()A.导致丝
12、绸之路的受阻B.导致宋代政治中心的南移C.反映经济格局的变动D.导致北方人民的大量南迁解析材料反映了秦岭、淮河以南地区的户数所占比重由唐朝的45%增加到59.1%,以北则由唐朝时期的55%下降为40.9%。结合所学可知,宋代全国经济重心逐渐南移,经济格局的变动导致南北方人口变化,故C项符合题意;经济重心逐渐南移与丝绸之路的受阻没有直接联系,故A不符合题意;北宋时期政政治中心没有南移,故B不符合题意;材料是北民南迁的结果,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C。11.1027年,宋仁宗下:“自今后,客户(指佃户)起移,更不取主人凭由,须每田收田毕日,商量去住,各取稳便,即不得非时衷私起移。如是主人非理栏占,许经
13、县论详。”这表明宋仁宗时期()A.地主与佃户的关系依然紧张B.佃户隶属于地主,需要官府保护C.农民对地主的依附关系减轻D.缓和了地主对农民土地的兼并解析材料反映的是政府对租佃关系的规定,即佃户不能随意在中途退租,地主也不能随意强占佃户的土地,需双方协商解决,该诏令的颁布从侧面反映了当时租佃关系的紧张,故A项符合题意;据“自今后客户(佃户)起移,更不取主人凭由,须每年收田毕日,商量去往,各取稳便”可知,佃户是相对独立的个体,不隶属于地主,故B项不符合题意;材料反映的措施只是减弱了佃农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并不能缓和地主对农民土地的兼并,故C项不符合题意;材料中政府对租佃关系发布诏令,从侧面反映了地
14、主对农民的剥削相对较重,阶级矛盾尖锐,故D项不符合题意。故选A。12.汉代的儒学是经学,孔子依附于六经:宋以后则是先“四书”后“六经”,使孔子真正取得了独尊地位。促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罢黜百家的结果B.科举制度的繁荣C.程朱理学的影响D.民间书院的兴盛解析根据题干分析可知,从汉代到宋代“孔子真正取得了独尊地位”说明孔子的思想在宋代影响很深,主要是由于程朱理学宣扬“理是三纲五常,是儒家的伦理道德”,故孔子取得了独尊地位,故选C项。13.程朱理学通过天理论、道统论、格物致知论和心性论构建起庞大的理论体系,高度重视个人道德修养。程朱理学客观上适应了当时社会的需要,促进了社会的发展,在一定时
15、期内具有历史进步性。其进步性主要体现在()A.神化君主权威,维护专制统治B.重塑社会伦理,维护社会稳定C.重视辩论教育,认识灵魂善性D.杂糅三教思想,实现三教归儒解析A项是程朱理学的局限性,而非进步性,故错误;程朱理学“高度重视个人道德修养”,有利于重塑社会伦理,维护社会稳定,故B项正确;材料强调程朱理学“高度重视个人道德修养”,与重视辩论教育无关,故C项错误;材料强调程朱理学“高度重视个人道德修养”,与实现三教归儒无关,故D项错误。14.在宋代,词人的创作不是专为抒发主体情志,而是去表现其精神产品的消费者的愿望和情绪;市民们在瓦舍中尽情地观赏百戏和娱乐,但这种文化消费是要付费的。这些现象说明
16、了宋代()A.享乐主义观念成为潮流B.文艺的商品化、大众化趋势C.士人阶层审美情趣提高D.人文主义精神开始兴起解析从题干信息看,宋词是种“文化消费”,是可供市民们“娱乐”的,反映了文艺的商品化、大众化趋势,故B项正确。15.在郭守敬的建议下,元世祖派了14位天文学家,在国内27个地点进行天文观测,其观测结果为编制授时历提供了科学的数据。由此推断()A.国家扶持促进了古代科技的发展B.中国古代政府历来重视天文学发展C.劳动人民是推动科技发展的动力D.专制统治的强化阻碍了科技的发展解析从题干中可获得的信息是,郭守敬在元世祖的支持下主持了全国范围的天文测量,并据此主持编定了授时历,这说明元政府很重视
17、与农业有关的科技的发展,政府在促进科技发展方面,特别是实用科技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故选A项。1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建隆二年(961年)春,罢殿前都点检(注:禁军统帅)慕容延钊,此后此职不再授人,由皇帝直接掌握禁军。中国历史大事年表材料二太祖曰:“卿等何不释去兵权,出守大藩,择便好田宅市之,为子孙立永远之业,多置歌儿舞女,日饮酒相欢,以终其天年?”续资治通鉴长编材料三太祖即位,患方镇犹习故,常取于民无节,而意多跋扈。一日,召便殿,赐饮款曲,因问诸方镇:“尔在本镇,除奉公上之外,岁得自用,为钱几何?”方镇具陈之。上喻之曰:“我以钱代租税之入,以助尔私,尔辈归朝,日与朕相宴乐,何如?”
18、方镇再拜,即诏给侯伯随使公使钱,虽在京,亦听半给。州县租赋,悉归公上,民无苛敛之患。王巩闻见近录(1)根据材料一、二说明北宋初年统军将领自动交出兵权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三指出宋太祖收回兵权、财权所采取的相同手段。(3)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宋太祖采取的这些措施产生了哪些影响?(1)政治上,赵匡胤已称帝,掌握了国家政权;军事上,已控制了中央禁军,有强大的武力作后盾。(2)以经济收买的办法换取,允许统军将领广置田产,生活上鼓励他们享乐。(3)加强了中央集权,防止藩镇割据局面的出现;加剧了地主阶级的土地兼并,使阶级矛盾更加尖锐;加重了北宋中央政府的财政危机。解析第(1)问,注意所谓“自动交出
19、兵权”是指没有通过暴力迫使将领放弃兵权,因为赵匡胤有足够的实力。第(2)问,结合材料回答。第(3)问,从当时情况看,加强中央集权是进步的,但也产生了负面影响。1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元世祖时,西北藩王遣使入朝质问:“本朝旧俗与汉法异,今留汉地,建都邑城郭,仪文制度,遵用汉法,其故何如?”元史高智耀传材料二世祖即位,登用老成,大新制作,立朝仪,建都邑,遂命刘秉忠、许衡酌古今之宜,定内外之官,其总政务者为中书省,在外者则有行省,官有常职,位有常员,其长则为蒙古人为之,而汉人、南人贰焉,于是一代之制始备,百年之间,子孙有所凭籍也。元史百官志一(1)材料一是针对什么问题提出的?西北藩王的态度如何?(2)材料二中的“一代之制”指的是什么制度?实行这一制度的目的是什么?(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元世祖“仪文制度,遵用汉法”的积极作用。(1)实行汉族封建制度。反对遵用汉法。(2)行省制度。加强中央集权。(3)作用:建立了完备的政治制度,推动了蒙古族封建化进程,促进了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考生阅读理解材料,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材料反映了元世祖采用汉族封建制度,实行行省制度的史实以及西北藩王的反对态度。由于材料易懂,比较容易回答。解答时应注意语言精练,进行归纳概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