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 (上)上课内容:第 7 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第一、第二目)上课要求:提前三分钟侯课,准备好上课所需物品教师寄语:青春赋予你光芒,请你别让它失望。作业讲评材料二安史之乱之后,藩镇数量比较多,互相牵制,没有出现某个藩镇一家独大的局面。同时,藩镇内部也不怎么稳定,经常发生军人闹事,甚至兵变。另外要指出,所谓唐朝后期的藩镇割据,只是一个大致的概念,描述一种倾向,不是说真的全都割据了。根据学者的研究和概括,唐朝后期的四十多个藩镇,真正比较稳定地维持着割据状态的,只有河北地区的三个藩镇。当然,即使是这样独立性比较强的藩镇,在形式上也是臣服于唐朝的。除河北以外,唐朝后期设在北部、西
2、部和中原的藩镇,基本只能算是半割据。此外,还有南方的藩镇,那就不能算割据了。不但不割据,而且绝大部分时间很听中央的话,源源不断地向朝廷供给粮食财物,唐朝后期的中央财政主要是靠南方支撑的。(2)根据材料二,分析安史之乱后,唐朝虽然藩镇割据,但却依然维持统治140余年的原因。(2)原因:藩镇数量较多,相互牵制,难以形成独大的割据势力;藩镇内部矛盾复杂,经济实力下降,缺乏割据基础;藩镇割据仅仅是一种倾向,割据较强的藩镇在形式上臣服于唐朝;大部分藩镇处于一种半割据状态,而且南方藩镇听从于朝廷,并支撑中央财政。 (2018全国卷25)据学者研究,唐朝“安史之乱”后百余年间的藩镇的基本情况如表2所示。表2
3、“安史之乱”后百余年间的藩镇的基本情况由此可知,这一时期的藩镇( ) A.控制了朝廷财政收入 B.彼此之间攻伐不已 C.注重维护中央的权威 D.延续了唐朝的统治链接高考藩镇类型数量(个) 官员任免 赋税供纳 兵额与功能 河朔型 7藩镇自擅 不上供 拥重兵以自立 中原型 8朝廷任命 不上供 驻重兵防骄藩 边疆型 17朝廷任命 不上供 驻重兵守边疆 东南型 9 朝廷任命 上供 驻兵少防盗贼预习检测1、魏晋和隋唐的选官制度分别是?魏晋:九品中正制隋唐:科举制2、科举制形成的标志是?隋炀帝始建进士科3、科举考试科目有?进士和明经两科 这是唐朝诗人孟郊考中进士后,欣喜之际写的一首诗登科后。孟郊早年生活清
4、贫,却不愿做官,独爱写诗。不惑之年后,他受母亲督促,赴京赶考,经过两次落榜,最终考中进士。诗作将孟郊登科后骑着快马在京城游街时那种志得意满的情景描述得酣畅淋漓。登科后 (唐)孟郊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1957年陕西西安鲜于庭海墓出土的唐代三彩文官俑。 这里涉及到中国唐朝的一项什么制度? 【制度】包括政治制度(中央官制、地方行政制度、选官制度、监察制度等)、经济制度、军事制度、法律制度、文化制度等。 为治之要,莫先于为治之要,莫先于用人用人,而知人之道,圣贤所难也。,而知人之道,圣贤所难也。 司马光资治通鉴司马光资治通鉴先秦至秦汉时期有关制度回眸禅让制
5、世袭制宗法制皇帝制井田制礼乐制分封制三公九卿制户籍制郡县制刺史制郡国并行制 汉末社会动荡,“人口流移,考详无地”,察举制所依赖的乡里清议失去了社会基础。那时,选官多操纵在地方大族名士手中。他们交结朋党,严重干扰了人才选拔。自曹操开始,尝试新的选人方法,曹丕继魏王后,采纳吏部尚书陈群的建议,颁制九品中正制。这种选官制度既继承了两汉乡里评议人物的传统,又将评议权收归中央,在一定时期内加强了中央集权。历史纵横九品中正制产生的背景探究2: 阅读历史纵横结合课文有关知识,说一说九品中正制产生的主要原因,如何选拔官员。(一)九品中正制:察举的变异察举的变异 一、选官制度措施:措施:中央委任中正中央委任中正
6、官官,评定各地人才等,评定各地人才等级,分九等级,分九等作用:作用:一度加强中央集权一度加强中央集权(一)九品中正制: 1 1. .背景:乡里清议失去社会基础 世家大族操纵人才选拔3 3、选官标准:4 4、影响:逐渐成为士族特权的工具家世、德才家世 九品中正制度九品中正制度在其初创之时,犹能在其初创之时,犹能“盖盖以论人才优劣以论人才优劣,非为世族高卑,非为世族高卑”,选拔,选拔出有用人才,但后来逐渐被门阀世族所把控,出有用人才,但后来逐渐被门阀世族所把控,以至于以至于“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秦汉以来中国古代选官制度演进研究秦汉以来中国古代选官制度演进研究2 2、措施
7、:5 5、废除:随着士族的没落,九品中正制在隋朝被废除典型例题(三维设计P)1如图为中国封建时代某种选官制度的选才程序。此图可反映出如图为中国封建时代某种选官制度的选才程序。此图可反映出()A科举制扩大了封建社会的统治基础科举制扩大了封建社会的统治基础B九品中正制选才程序具有严谨性九品中正制选才程序具有严谨性C九品中正制的选才标准是依靠门第九品中正制的选才标准是依靠门第D士人们普遍关注和追求进士科目士人们普遍关注和追求进士科目1 1、隋唐时期科举制的建立和发展过程。、隋唐时期科举制的建立和发展过程。时间时间隋初隋初隋炀帝隋炀帝唐太宗唐太宗武则天武则天唐玄宗唐玄宗措施措施意义意义废九品,分科考试
8、始建进士始建进士科科增加科目,增加科目,进士明经进士明经为为主主扩大取士人数,扩大取士人数,首创首创武举殿试武举殿试高官主持,高官主持,提高科举提高科举地位地位九品中正制废除科举制正式科举制正式形成形成继承并完善继承并完善科举制科举制知识链接知识链接进士科进士科:科举考试最高等级。要求考生根据特定题目:科举考试最高等级。要求考生根据特定题目创作诗、赋创作诗、赋。明经科明经科:主要考试内容包括帖经和墨义。:主要考试内容包括帖经和墨义。(二).科举制2.科举制流程童生院试府试县试秀才第一名:案首乡试举人第一名:解元会试贡士第一名:会元殿试进士第一名:状元第二名:榜眼第三名:探花3.3.科举制的意义
9、科举制的意义材料一:士人可以不经过荐举,直接报名考试由政府择优录取,从而纠正了魏晋以来世家大族垄断用人做官大大权的情况。韦庆远中国政治制度史给给中下层读书人相对公平中下层读书人相对公平竞争的机会,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竞争的机会,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扩大封建政权的统治基础,提高了官员的文化动,扩大封建政权的统治基础,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加素质,加强了中央集权强了中央集权材料三:贫苦子弟,类皆廉谨自勉,埋首窗下即纨绔子弟,亦知苦读,以获科第是皆科举鼓励之功有甚于今日十万督学之力也。邓嗣禹中国考试制度史有利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有利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 ,提升社会文化水平提升社会文化水平材料三:材
10、料三: 愚以为愚以为八股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材败坏人材,有甚于咸阳之郊所坑者。,有甚于咸阳之郊所坑者。 (明)顾炎武:日知录(明)顾炎武:日知录4 4、废除:、废除:19051905年年消极消极科举选拔标准单一,压抑个性,禁锢思想;科举选拔标准单一,压抑个性,禁锢思想;以儒学作为考试内容,忽视科技以儒学作为考试内容,忽视科技。(三)选官制度的演变趋势世袭制(夏商周)科举制(隋清)军功爵制(战国)察举制(西汉)九品中正制(魏晋南北朝)血缘军功孝廉才能家世考试成绩演变趋势选拔标准:选拔方式:选拔原则: 由家世门第、财产等级等演变为学识、才能。 逐渐走向制度化,体现相对的公平、
11、公开。 由血缘、推荐、地方评论及品评演变为考试。选官制度选官标准典型例题(三维设计P)2有论者指出,学界评价科举制,多从其“得人”出发,把着眼点放在科举制对优秀人才的选拔上面。这反映出科举制的推行()A增强了各社会阶层的流动性B为国家治理提供了人才基础C扩大了封建统治的社会基础D导致封建官僚队伍急剧膨胀 (2016新课标卷25)两汉实行州郡推荐,朝廷考试任用的察举制;经魏晋九品中正制,至隋唐演变为自由投考,差额录用的科举制,科举制更有利于 ( ) A. 选拔最优秀的官吏 B. 鉴别官员道德水平 C. 排除世家子弟入仕 D. 提升社会文化水平链接高考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 (上)上课内容:第 7 课
12、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第二、三目)上课要求:提前三分钟侯课,准备好上课所需物品教师寄语:把努力当成你的一种习惯,而不是一时的热血。作业讲评6科举制是古代中国的重要制度创新。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唐王朝大力依靠建立在个人才干基础上的官僚体制,个人才干可以通过帝国的科举考试体现出来。依照汉朝的先例,隋唐的统治者选拔的政府官员是那些通过儒家系统教育,并已经掌握了以中国文学和哲学经典著作为主要的复杂课程的人。这一有才能的阶层通常是忠诚于王朝的。他们是为了国家稳定和富强而工作。儒家教育系统及相关的文官体制对中国政府如此有益,以至于虽经一定的修改和偶尔的断裂,它们仍然存在了13个世纪,只是在清朝于
13、20世纪初崩溃之后才消失。美杰里本特利、赫伯特齐格勒新全球史(1)根据材料,说明唐代科举制“继承与创新”的表现。(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科举制能够一直延续到20世纪初的原因。表现:在继承方面,仍把人才选拔与儒家思想、教育紧密结合。创新:采用自上而下的方式以考试的办法选拔人才。(2)原因:科举制本身具有公平、公正性;科举制与主流思想密切结合,为大众所接受;适合统治者维护统治的需要,受到统治者的大力推崇。预习检测1、三省六部具体是指?三省: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六部:吏、户、礼、兵、刑、工2、魏晋和唐朝前期的赋税制度分别是是?租调制、租庸调制3、两税法实行时间及含义?时间:780年,唐德
14、宗时期含义:每户按人丁和资产缴纳户税,按田亩缴纳地税,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税、杂役;一年分夏季和秋季两次纳税。 二、中央官制的创新秦秦西汉西汉东汉东汉魏晋南北朝魏晋南北朝隋唐隋唐三公九卿制三公九卿制中外朝制中外朝制尚书台设尚书台设立立尚书台更名尚书台更名中书省、中书省、门下省新设门下省新设三省六部制三省六部制隋文帝时,中央隋文帝时,中央正式确立正式确立三省六部三省六部制。制。唐太宗唐太宗时,时,扩大宰相任用范围扩大宰相任用范围,给,给品位较低的官员以品位较低的官员以宰相名号(宰相名号(群相制群相制),参与),参与政事堂议事政事堂议事(参知政事、(参知政事、参与朝政)。参与朝政)。 三省制雏形三省
15、制雏形 二、中央官制的创新1.1.三省六部制的运行三省六部制的运行 草拟草拟审核审核执行执行政事堂政事堂皇帝皇帝特点:特点:相权三分相权三分,分工明确分工明确,彼此制约彼此制约。尚书省尚书省吏吏部部户户部部礼礼部部兵兵部部刑刑部部工工部部总揽六部总揽六部唐朝宫禁、三省位置图唐朝宫禁、三省位置图退出决策核心退出决策核心门下省门下省中书省中书省皇帝皇帝 二、中央官制的创新2.2.三省六部制的作用三省六部制的作用 这种职权分割能够起到相互制约、相互补充的作用,避免权臣将各种权力集于一身,同时这种集体负责又能发挥众多官员的共同智慧,减少决策失误,保证政令畅通。谢俊美、田玉洪:中国古代官制分割相权、相互
16、制约分割相权、相互制约作用作用 :防范宰相擅权防范宰相擅权加强君主专制加强君主专制集体负责、相互补充集体负责、相互补充作用:作用:减少决策失误减少决策失误保证政令畅通保证政令畅通作用:作用:中国政治制度的重大变革,影响深远中国政治制度的重大变革,影响深远 二、中央官制的创新3.3.三省六部制的变异:中书门下体制三省六部制的变异:中书门下体制 中书门下特点:特点:中书门下膨胀中书门下膨胀三省单纯传达三省单纯传达三省出现一体化三省出现一体化作用:作用:提高工作效率提高工作效率典型例题(三维设计P)1韩国磐先生在研究三省六部制度时,制作韩国磐先生在研究三省六部制度时,制作了如下示意图。对此解读正确的
17、是了如下示意图。对此解读正确的是()A吏部演变稳定从未发生变化吏部演变稳定从未发生变化B户部与兵部的演变过程完全吻合户部与兵部的演变过程完全吻合C礼部演变由单一到分散繁杂礼部演变由单一到分散繁杂D隋唐六部制与前朝存在承继关系隋唐六部制与前朝存在承继关系2“在三省体制下,决策不再是单纯的皇帝个人行为,皇帝的最后决定权在三省体制下,决策不再是单纯的皇帝个人行为,皇帝的最后决定权包含在政务运行的程式中,原来宰相的谋议也演变为议决而不仅是皇帝决策时包含在政务运行的程式中,原来宰相的谋议也演变为议决而不仅是皇帝决策时的参考。的参考。”该观点认为三省六部制该观点认为三省六部制()A集体决策、制约皇权集体决
18、策、制约皇权 B分工明确、民主运作分工明确、民主运作C分散相权、强化皇权分散相权、强化皇权 D宰相权重、威胁皇权宰相权重、威胁皇权 (2018江苏高考3)有学者认为,唐代前期中央各级行政机关以及地方诸道州府,行政上皆承受于尚书省。“有事皆申尚书省取裁闻奏,不能径奏君相; 诏令制敕亦必先下尚书省详定,然后下百司。”由此可见,尚书省( ) A剥夺中书与门下省的权力 B拥有起草诏令制敕的职权 C阻隔皇帝与各州府的联系 D成为全国行政运行的枢纽链接高考三、税收之源:赋税制度(一)基本概念古代王朝依据自己所颁布的法律向臣民征收的实物或货币。古代民众的义务:古代王朝强制民众承担的无偿劳动。粮食、布帛粮食、
19、布帛人头税田亩税民民年十五以上至五十六年十五以上至五十六出赋钱出赋钱。汉书汉书高帝纪高帝纪税谓收其税谓收其田入田入也。也。 汉书汉书食货志食货志(力役 、军役、杂役等等)“赋役赋役”(二)创新历程1.1.魏晋:租调制租租: :纳粮调调: :纳布 收田租亩四升,户出绢二匹、绵二斤。收田租亩四升,户出绢二匹、绵二斤。 三国志三国志魏书魏书武帝纪武帝纪田亩税人头税曹操创立租调制(二)创新历程2.2.北魏孝文帝:均田制受田农民承担定额受田农民承担定额租调租调,成年男子负担一定的,成年男子负担一定的徭役徭役。赋税徭役影响影响:以庸代役,保证农民有较充分的生产时间,政府的赋税收入也有了保障。三、税收之源:
20、赋税制度(二)创新历程3.3.唐初:租庸调制有田则有有田则有租租,有家则有有家则有调调,有身则有有身则有庸庸。 (唐)陆贽(唐)陆贽庸庸: :代役税影响影响:三、税收之源:赋税制度(二)创新历程4.4.唐德宗:两税法 唐初赋敛之法曰租庸调唐初赋敛之法曰租庸调玄宗之末,玄宗之末,版籍浸坏,多非其实版籍浸坏,多非其实。及至德兵起,所在赋敛,迫趣(及至德兵起,所在赋敛,迫趣(cc)取办,无复常准。)取办,无复常准。赋敛赋敛之司之司增数而莫相统摄,各增数而莫相统摄,各随意增科随意增科,自立色目,新故相仍,不知纪极。,自立色目,新故相仍,不知纪极。民富者民富者丁多,率为官为僧以丁多,率为官为僧以免课役免
21、课役,而,而贫者贫者丁多丁多无所伏匿无所伏匿,故上户,故上户优而下户劳。优而下户劳。吏因缘蚕食吏因缘蚕食,旬输月送,不胜困弊,率,旬输月送,不胜困弊,率皆逃徙为浮户皆逃徙为浮户,其土著百无四五。其土著百无四五。 资治通鉴卷资治通鉴卷226226户籍损坏,人口统计少于实际人口户籍损坏,人口统计少于实际人口军费加至赋税,任意加收军费加至赋税,任意加收富者逃税,穷者课税,贫富差距拉大富者逃税,穷者课税,贫富差距拉大官吏盘剥严重,逃户变多官吏盘剥严重,逃户变多(1 1)背景财政收入紧张三、税收之源:赋税制度(二)创新历程4.4.唐德宗:两税法(2 2)内容:n 每户按人丁和资产缴纳户税,按田亩缴纳地税
22、; 户无主客,户无主客,以现居为簿以现居为簿,人无丁中,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以贫富为差。为。为行商行商者,在所州县税三十之一,使与居者均,者,在所州县税三十之一,使与居者均,无侥利无侥利 。资治通鉴资治通鉴财产税为主;扩大收税对象n 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税、杂役;简化收税名目;减轻人身控制n 一年分夏季和秋季两次纳税。冬小麦冬小麦4 4、5 5月份收割;月份收割;春小麦春小麦8 8、9 9月份收割。月份收割。明确纳税时间三、税收之源:赋税制度(二)创新历程4.4.唐德宗:两税法(3 3)影响 唯唯以资产为宗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资产少者则其税少,不以丁身为本,资产少者则其税少,资产多者则其税
23、多。资产多者则其税多。 陆贽陆贽: :陆宣公奏议陆宣公奏议简化税收名目,扩大收税对象,保证国家的财政收入。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消极影响:由于皇帝私欲、官吏盘剥等原因,两税法在执行过程中并没有减轻农民的负担。探究:赋税制度的演变趋势(租庸调制)以(租庸调制)以“人丁人丁”为本,为本,不论土地、财产的多少,都要不论土地、财产的多少,都要按丁交纳同等数量的绢、粟。按丁交纳同等数量的绢、粟。(两税法)(两税法)“唯以资产为宗,唯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不以丁身为本。”(均田制)成年男(均田制)成年男子承担一定的徭役子承担一定的徭役(租庸调制)(租庸调制)
24、“以庸代役以庸代役”(两税法)取消租(两税法)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役庸调和一切杂役(两税法)每户缴纳户税和地税,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税、(两税法)每户缴纳户税和地税,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税、杂役。一年分夏杂役。一年分夏季和季和秋季两次纳税。秋季两次纳税。税收种类简化(租庸调制)纳(租庸调制)纳粮粮为租;为租;纳纳布布为调;纳为调;纳布布代役为庸代役为庸(两税法)户税按户等高低征(两税法)户税按户等高低征钱钱,地税按亩缴纳谷物。地税按亩缴纳谷物。征税内容变化,实物货币征税标准转变,以人丁为主以财产为主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减弱总结:魏晋到隋唐的税制变革时期税制特点意义魏晋租调制按户征收粮和绢帛北魏均田制
25、和租庸役制授田农民承担定额租调(纳粟为租,纳帛或布为调)。成年男子负担一定的徭役。唐朝前期均田制和租庸调制赋税征收对象定为2159岁的成年男子。以庸代役保证农民有较充足的生产时间,政府的赋税收入也有了保障后期两税法(780年,唐德宗接受宰相杨炎的建议实行两税法)每户按人丁和资产缴纳户税,按田亩缴纳地租,取消租调和一切杂税;一年分夏季和秋季两次纳税。两税法简化税收名目,扩大税收对象,保障国家的财政收入。它“唯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典型例题(三维设计P)1唐代的两税法是一次划时代的赋税变革,它取代了以丁身作为征税标准的租庸调制
26、。两税法的原则是:户无主客,以见(现)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这一政策的调整()A从根本上减轻了农民的负担B以财产性收入作为征税依据C促进了租佃关系的迅速发展D以政府严格控制户籍为前提2唐朝前期,继续推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唐朝中期以后,土地兼并加剧,均田制急剧崩坏,租庸调制难以维持。公元780年,唐朝改行两税法。这一变化表明唐朝中期()A赋税改革能够有效缓解土地兼并B土地制度变化影响赋税制度变化C抑制兼并是政府增收的主要途径D赋税制度变化影响土地制度变化隋唐隋唐制度制度变革变革选官制选官制度度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公平开放【课堂总结】中央官中央官制制三 公 九 卿 制 中 外 朝 制 三 省 六 部 制科学规范赋税制赋税制度度租庸调制两税法放松控制继承创新继承创新因革损益因革损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