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5课 中国古代官员的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选拔与管理第二单元 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人人都说皇帝好,其实皇帝也苦恼;人人都说皇帝好,其实皇帝也苦恼; 宰相权大睡宰相权大睡不好,不好,选才选官更难搞选才选官更难搞; 要是官吏选不好,贪污腐败治不了;要是官吏选不好,贪污腐败治不了; 最怕地方造反了,身家性命也难保最怕地方造反了,身家性命也难保。好了歌监察监察制度制度君权君权相权相权选选官官制度制度皇帝的烦恼地方地方制度制度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第第5 5课课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第二单元 官员的选拔与管理第一 秦汉至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官员选拔
2、与管理第二 隋唐至两宋时期的官员选拔与管理第三 元明清时期的官员选拔与管理治国之本在治吏,吏治则国治。治国之本在治吏,吏治则国治。 唐唐 张九龄张九龄目录秦汉至魏晋南北朝时秦汉至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官员选拔与管理期的官员选拔与管理官员的选拔官员的考核官员的监察第第5 5课课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第二单元 官员的选拔与管理第一 秦汉至魏晋南北朝的官员选拔与管理1.1.选官制度选官制度(1)西周至春秋:世官制血缘 公门有公,卿门有卿,贱有常辱,贵公门有公,卿门有卿,贱有常辱,贵有常荣,赏不能劝其努力,罚亦不能戒其有常荣,赏不能劝其努力,罚亦
3、不能戒其怠惰怠惰。 礼记礼记 1.1.选官制度选官制度第一 秦汉至魏晋南北朝的官员选拔与管理(2)春秋战国时期: 举荐与军功授爵制 才能、军功 “ “为国之道,食有劳而禄有功,为国之道,食有劳而禄有功,使有能而赏必行、罚必当使有能而赏必行、罚必当夺淫夺淫民之禄以来四方之士民之禄以来四方之士”。 刘向说苑刘向说苑 “ “斩一首者爵一级,欲为官者为五十石斩一首者爵一级,欲为官者为五十石之官;斩二首者爵二级,欲为官者为百石之官;斩二首者爵二级,欲为官者为百石之官。官爵之迁与斩首之功相称也。之官。官爵之迁与斩首之功相称也。” 史记史记商君列传商君列传特点:官位世袭、贵族垄断特点:选贤举能(养士之风)、
4、奖励耕战(3)秦朝: “以法为教”“以吏为师”1.1.选官制度选官制度第一 秦汉至魏晋南北朝的官员选拔与管理 材料一:故明主之国,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无先王之语,以吏为师。韩非子 材料二:古者天下散乱,莫能相一。人善其所私学,闻令下,则各以其私学议之。臣请有文学诗书百家语者,蠲除去之;所不去者,医药、卜筮、种树之书。若有学者,以吏为师。 史记李斯传 材料三:故腾为是而修法律令、田令及为闲私方而下之,令吏明布,令吏民皆明智之,毋巨於罪。 睡虎地秦简语书途径:影响:向官吏学习律令而为官。形成了思想文化上的专制,造成了严重的倒退。(4)汉朝: 察举制1.1.选官制度选官制度第一 秦汉至魏晋南北朝的
5、官员选拔与管理元光元年,汉武帝元光元年,汉武帝“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人”。汉举贤良,自董仲舒以来,皆对策。汉举贤良,自董仲舒以来,皆对策三道。三道。当时未有黜落法,对策者皆被当时未有黜落法,对策者皆被选,但有高下尔。此后,郡国每岁荐举孝选,但有高下尔。此后,郡国每岁荐举孝廉,由朝廷加以考核,任命为官,成为定廉,由朝廷加以考核,任命为官,成为定制。制。 阎步克察举制度变迁史稿阎步克察举制度变迁史稿选拔选拔方式方式主要主要标准标准选拔选拔程序程序历史作用历史作用自下而上自下而上道德道德品格(孝廉)品格(孝廉)先举荐后策问再命官先举荐后策问再命官注重品行才学,为两汉政权选拔了大批人
6、才。(5)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1.1.选官制度选官制度第一 秦汉至魏晋南北朝的官员选拔与管理1)背景:东汉末年政治与社会秩序大乱,豪强大族控制了地方选人权。2)推行:220年,魏王曹丕正式推行。3)内容:在各州、郡设置大中正、中正,由本籍在中央任高官的人担任。中正根据家世、道德和才能平定州、郡士人的资品,分为九等,写出评语,称为“状”。获得资品的士人,由吏部授官。4)评价:九品中正制将选官权收归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后来随着门阀士族势力的发展,中正选人只看家世,不看道德才能,逐渐形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局面。家世、道德、才能角度角度西周至西周至春秋春秋春秋战国春秋战国秦朝秦朝两汉两汉
7、魏晋南北朝魏晋南北朝选官选官制度制度世官制世官制荐举和军荐举和军功功授授爵制爵制以法以法为教为教以吏以吏为师为师察举制察举制 九品中正制九品中正制选官选官标准标准贵族贵族血缘血缘才能和军功才能和军功学习学习律令律令名望和才能名望和才能(孝廉)(孝廉)家世、道德和才能家世、道德和才能只看家世只看家世特特点点官位官位世袭世袭缺乏制度化的选缺乏制度化的选官途径官途径由地方官推荐由地方官推荐取士;形式多取士;形式多样化样化逐渐成为维护士族逐渐成为维护士族特权的工具特权的工具小结秦汉至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官员选拔制度演变2.2.官员考核与监察制度官员考核与监察制度第一 秦汉至魏晋南北朝的官员选拔与管理时期时
8、期官员考核官员考核官员监察官员监察秦汉时期秦汉时期上计制上计制秦至汉初在秦至汉初在中央设御史大夫中央设御史大夫;汉武帝在汉武帝在地方设刺史地方设刺史流于流于形式形式 名词解释:上计制 战国秦汉时期地方官年终向中央汇报的制度。中央的重要官吏和地方的首长,每年要把自己管辖地区的户口、垦田、赋税等预算数字写在木券上,上报国君,并把木券剖分为二,国君持右券,臣下持左券。到年终,国君根据右券亲自考核,根据考核结果予以升降赏罚。上计制度的建立意味着中央对地方财政控制的加强。县郡中央县或侯国将户数增减、农田垦植、钱谷收入、社会安定等状况,上报郡国郡国汇编,制成计簿,上报中央以考课结果的优劣来决定对官员的赏罚
9、升降负责核实政绩的虚实御史秦汉上计制秦朝政府组织中的监察系统三公九卿制“典正法度”“举劾非法”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史记秦始皇本纪中央:御史大夫地方:监御史中央监察体系:御史大夫地方:刺史贰隋唐至两宋时期的官员选拔与管理官员的选拔官员的考核官员的监察1.1.官员选拔制度官员选拔制度科举制科举制第二 隋唐至两宋时期的官员选拔与管理南北朝以来,寒门庶族地主势力上升,希望打破门阀士族垄断政治的局面,积极要求参政。(1)背景:(2)标准:分科考试选拔人才(3)内容:常科:每年举行,科目有秀才、明经、进士等几十种,其中明经和进士两科最受社会重视。制举:皇帝自设科目考试选人。铨选:考试合格只
10、是取得为官资格,还需吏部选拔后方可正式任官。明经即明于儒学的经典,通晓儒术。自汉武帝独尊儒术后,儒家经典普遍受到重视,特立明经科取士,不少士人把经学视为入仕之途。当时曾流传“遗子黄金,不如一经”。明经考试的内容有帖经、经义和时务策,以帖经为主;进士考试的内容为帖经、诗赋和时务策,以诗赋为主。考帖经能死记硬背即可,考诗赋则需要独立思考,因而中明经易,中进士难。 “ “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三十岁考上了明:三十岁考上了明经都觉得老了,但是五十岁考上进士却是还算年轻。经都觉得老了,但是五十岁考上进士却是还算年轻。吏部选官标准有四条:身(仪表气质);言(语言表达)书(书法
11、遒美);制(文字表达)1.1.官员选拔制度官员选拔制度科举制科举制第二 隋唐至两宋时期的官员选拔与管理(4)演变:时期时期阶段阶段概概 况况隋朝隋朝确立确立隋文帝分科举人;隋文帝分科举人;隋炀帝设立隋炀帝设立进士科(标志形成)进士科(标志形成)。唐朝唐朝完善完善贞观年间增加考试科目,以贞观年间增加考试科目,以明经明经和和进士进士为主;为主;武则天创设武则天创设武举武举和和殿试殿试。宋朝宋朝发展发展考试分考试分乡试乡试、省试省试和和殿试殿试三三级级(三级考肇始)(三级考肇始);科目减少,进士科为主;科目减少,进士科为主;考试实行考试实行糊名糊名、誊录誊录、锁院锁院等。等。明清明清加强加强考试分考
12、试分乡试、会试、殿试乡试、会试、殿试三级;三级;八股取士八股取士;南北卷南北卷。清清末末废除废除 19051905年清朝宣布废除科举制。年清朝宣布废除科举制。1.1.官员选拔制度官员选拔制度科举制科举制第二 隋唐至两宋时期的官员选拔与管理(5)影响:扩大了扩大了选拔人才的范围,提高了提高了官员文化素质,对历代封建国家政权的稳定起到了起到了巨大作用。成为成为选拔官员的主要途径。科举制材料:北宋时期,科举入仕者逐渐增多,对文官队伍知识结构、能力素质之改变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新儒学思潮的振兴,促使“治学”与“从政”的沟通蔚然成风。以“天下”为胸怀的士大夫们,以“天道”“公议”为旗帜,作为凝聚群体的号召
13、、制约君主的力量,坦坦荡荡地宣布自身之政治权利,参与治理国家政事。摘编自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要求:根据材料,概括北宋科举制度对当时政治的影响。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使大批知识分子入仕,文官队伍壮大;出现士大夫与君主“共治国事”的局面。1.1.官员的选拔制度官员的选拔制度科举制科举制第二 隋唐至两宋时期的官员选拔与管理童生试秀才/生员举人,第一名称解元一甲:赐进士及第(状元、 榜眼、探花)二甲:赐进士出身三甲:赐同进士出身贡士,第一名称会元乡试会试殿试两宋科举制度进一步发展完善,成为选拔官员的主要途径。科 举 制已糊名弥封已糊名弥封籍贯信息三代脚色所习经典 唐世科举之柄,专付之主司,仍不糊名。
14、又有交朋之厚者为之助,谓之“通榜”。 洪迈容斋随笔 故不问东西南北之人,尽聚诸路贡士,混合为一,而惟材是择。又糊名、誊录而考之其无情如造化,至公如权衡,祖宗以来不可易之制也! 欧阳修锁院制度锁院制度誊录制度誊录制度弥封制度弥封制度誊录制度誊录制度锁院制度锁院制度拆去糊名弥封拆去糊名弥封2.2.官员的考核制度官员的考核制度第二 隋唐至两宋时期的官员选拔与管理隋朝:九品以上官员每年要考核,地方官每年要派员向中央报告,或由皇帝遣使到州县巡行考察。唐朝:以品德和才能为标准考核官员,分为九等,依据考核结果确定官员升降。机构:机构:隋唐官员考核归隋唐官员考核归属尚书省吏部属尚书省吏部宋朝:制定了严格的标准
15、考核官员。 磨勘指官员升迁官阶时的考核手续。北宋官阶可分为京朝官、幕职州县官两大部分。凡幕职州县官升阶为京朝官,须经改官磨勘,京朝官系列内升级,须经转官磨勘。 朝廷对改官磨勘这一关卡约束甚严,不但要严格考察其出身、资历、政绩、家庭背景(有无犯罪人员),还需要有数名中高级官员保荐并连带承担责任,称为“举主”,举主的人数、身份皆有具体要求,不得稍有差错。磨勘制度也成为宋廷奖惩官员的手段之一,对有功官员常予减少磨勘年限之奖励,有过者则增加磨勘年限以惩戒。摘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官员同样对磨勘十分重视,苏轼即云“今之君子,争减半年磨勘,岁杀人亦为之”。宋代官员考核制度磨勘制度机构:御史台为最高监察机构,其
16、长官为御史大夫。制度:唐太宗将全国分为十道监察区,委派监察官定期或不定期巡回监察。隋唐隋唐影响:唐朝“御史出都,若不动摇山岳,震慑州县,诚旷职耳”,对地方有巨大的威慑作用。机构:御史台为最高监察机构,其长官为御史大夫。制度:地方划分路作为监察区。宋朝宋朝变化:宋朝监察制度的重要变化是台谏合一,御史拥有了谏官的议事权,谏官拥有了御史的监察权。3.3.官员的监察制度官员的监察制度第二 隋唐至两宋时期的官员选拔与管理御史台御史大夫分工明确,相互配合,形成一套比较完整的监察系统。唐太宗将全国分为十道监察区,玄宗时增为十五道,每道派监察御史一人定期或不定期巡回监察。监察制度唐朝台院侍御史殿院殿中侍御史察
17、院监察御史台院:“掌纠举百僚,推鞫狱讼”;殿院:掌殿廷供奉之仪式”;察院:掌分察百僚,巡按州郡,纠视刑狱,肃整朝仪”中央监察谏院御史台宋代监察制度的重大宋代监察制度的重大变化就是变化就是台谏合一台谏合一,御史拥有谏官的议事御史拥有谏官的议事权,谏官拥有了御史权,谏官拥有了御史的监察权。的监察权。宋朝在地方监察制度方面建立了与路、府州二级相适应的监察体系,并且对地方监察体制自身监察进行了强化。其在路上建立监司,府州一级设置了通判 ,称为 “监州 ”,与知州同领州事并专门负责对知州的监察 。杭州通判苏东坡监察制度宋朝元明清时期的官员选拔与管理官员的选拔官员的考核官员的监察叁1.1.官员选拔制度官员
18、选拔制度科举制科举制第三 元明清时期的官员选拔与管理(1)元朝:保留传统:官员选拔部分保留了蒙古传统方式。恢复科举:1313年宣布次年开考,恢复科举制,但时断时续。不受重视:元朝科举录取人数不多,科举出身的官员比例也不高。 延祐复科:皇庆元年(1313年),提倡汉化运动的元仁宗下诏恢复科举。延祐元年(1314年)8月在全国的17处考场,举行乡试。延祐二年2月和3月相继在大都举行会试和殿试(廷试),史称“延祐复科”,本次科举以程朱理学为考试的内容。1.1.官员选拔制度官员选拔制度科举制科举制第三 元明清时期的官员选拔与管理(2)明清时期八股取士(1)形式:科举考试分为乡试、会试与殿试三级。(2)
19、生源:主要是国子监和府州县学的学生等。(3)内容:从四书五经中命题。科 举 制道光二十四年殿试大金榜道光二十四年殿试大金榜江南贡院江南贡院 八股取士:明代成化以后,用排偶文体阐发经义的科举考试之法。每篇由破题、承题、起讲、入题、出题、起股、中股、后股、束股、落下十个部分组成,格式严格,内容空泛,严重束缚了学子的思想与才华。 1898年戊戌变法曾改革科举制,废八股,改试策论;1905年9月2日,袁世凯、张之洞奏请立停科举,光绪帝诏准。延续1300多年的科举制废至此正式废除了。 “1905年是新旧中国的分水岭。它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和另一个时代的开始。罗兹曼主编的中国的现代化科举考试功名阶梯示意图
20、漫画科举考试功名阶梯示意图漫画连中三元:是用于形容古代科举考试中的一种情况,指某个考生参加考试过程中,在乡试、会试、殿试三次考试中均考得第一名,即接连考得 解解元元 、 会元会元 、 状元状元 。据史料记载,历代数下来,总共出现过17次连中三元的情形,另外还有2次武科举的连中三元。科举的直接结果,是选拔出了十万名以上的进士,百万名以上的举人。就整体而言其中包括着一大批极为出色的、有着高度文化素养的政治家和行政管理专家。科举制度的最大优点是从根本上打破了豪门世族对政治权力的垄断,使国家行政机构的组成向着尽可能大的社会面开放。另一个优点是十分明确地把文化水准看作选择行政官吏的首要条件。由于做了书生
21、才能做官客观上拓宽了社会的文明面。 余秋雨十万进士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朝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堂;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宋(宋汪洙神童诗)汪洙神童诗)两耳不闻窗外事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一心只读圣贤书。(增广贤文)(增广贤文)安居不用架高楼,书中自有黄金屋。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安居不用架高楼,书中自有黄金屋。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宋真宗励学(宋真宗励学篇篇)太宗皇帝真长策,赚的英雄尽白头。太宗皇帝真长策,赚的英雄尽白头。(唐(唐赵嘏残句)赵
22、嘏残句)读书人,最不济。烂诗文,烂如泥。国家本为求才计,谁知道变作了欺人技。三句承题,读书人,最不济。烂诗文,烂如泥。国家本为求才计,谁知道变作了欺人技。三句承题,两句破题,摇头摆尾,便道是圣门高第。可知道,三通四史,是何等文章?汉祖唐宗,是两句破题,摇头摆尾,便道是圣门高第。可知道,三通四史,是何等文章?汉祖唐宗,是哪一朝皇帝?(哪一朝皇帝?(清清徐灵胎刺时文徐灵胎刺时文) 2.2.官员的考核制度官员的考核制度第三 元明清时期的官员选拔与管理明朝1考满通考九年再考六年初考三年称职正常不称职决定官员正常升迁或 降、调的依据六年一次的京察京官外地官员三年一次的朝觐考察重在查处官员的贪、酷和不作为
23、。 2考察特点:考核制度严密,适应君主专制需要2.2.官员的考核制度官员的考核制度第三 元明清时期的官员选拔与管理清朝三年一次考察京官三年一次考察京官京察大计考课制度三年一次考察外省官员三年一次考察外省官员大计考满明清官员的考核制度明清官员的考核制度元朝地方:地方:行御史台、肃政廉访司 单击编辑标题中央:中央:御史台3.3.官员的监察制度官员的监察制度第三 元明清时期的官员选拔与管理明清1明朝都察院监察御史不仅负责纠察内外百官,还代皇帝巡按各省。督察院六科给事中负责皇帝制敕与大臣奏疏的封还驳正,稽查六部百司之事。六科2清朝将六科并人都察院,停止了派御史巡按各省的做法,但都察院作为皇帝“耳目风纪
24、之司”监察百官的职能没有改变。督察院六科并入督察院 御史和给事中都只是正七品官员,品级虽低,但权力很大。3.3.官员的监察制度官员的监察制度第三 元明清时期的官员选拔与管理科道海瑞,官至都察院右佥都御史纪昀,数次出任都察院左都御史朝代制度途径标准西周世官制世袭(世卿世禄)血缘春秋战国荐举授爵制举荐、通过战争获得军功才能、军功秦“以法为教”“以吏为师”向官员学习律令而为官明习法律两汉察举制先考察后推举,分常科和特科孝廉、茂才等魏晋九品中正制中正定品,吏部授官家世、道德、才能隋唐科举制分科考试,分为制举和常举才学两宋“取士不问家世”才学元世袭、军功、科举比例小血缘、军功、才学明清从学校参加科举,分
25、三级考试才学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制度选官标准:选官标准:由家世门第逐渐发展到品的才学由家世门第逐渐发展到品的才学选官选官方式方式:从推荐到考试,渐趋严密从推荐到考试,渐趋严密 科学科学选官选官原则原则:逐步制度化逐步制度化 公开公开 公平公平 客观客观小结朝代考核制度或归属部门考核时间考核对象考核结果秦汉上计制每年岁末每年岁末地方行政长官地方行政长官官员赏罚的依据隋唐两宋尚书省吏部负责考核每年每年九品以上官员九品以上官员官员升降的依据明朝考满三年、六年、九三年、六年、九年年任职期满的官任职期满的官员员分三等,是决定官员升降的依据考察三年三年外地官员外地官员查处官员贪、酷和作为六年六年京官京官清朝
26、京察三年三年京官京官官员奖惩的依据大计外省官员外省官员中国古代官员的考核制度朝代中 央地 方秦朝秦朝御史大夫御史大夫监察史监察史汉朝御史大夫十三州刺史隋唐御史台(御史大夫)唐太宗将全国分为10道监察区,派监察官巡回监察两宋两宋御史台、台谏合一御史台、台谏合一地方划分路为监察区(四监司)、通判地方划分路为监察区(四监司)、通判元朝御史台行御史台、肃政廉访司明朝明朝都察院、六科都察院、六科御史巡按各省御史巡按各省清朝都察院/中国古代官员的监察制度上计上计吏部考核吏部考核磨勘磨勘御史台御史台御史台,且台御史台,且台谏谏合一合一都察院与六科都察院与六科考核内容有针对性;考核内容有针对性;考核与监察相结合;考核与监察相结合;考核与奖惩相配套;考核与奖惩相配套;考核监察渐归中央。考核监察渐归中央。中国古代监察制度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的主要主要特征特征( (1 1) )皇帝握有最高的监察权皇帝握有最高的监察权,御御史是皇权的御用工具史是皇权的御用工具。( (2 2) )历代统治者注重监察官的遴选。历代统治者注重监察官的遴选。(3(3) )监察方式多样化监察方式多样化,监察监察机构独立,自上而下垂直监察机构独立,自上而下垂直监察。( (4 4) )凭实绩黜徙,严格考核监察官凭实绩黜徙,严格考核监察官。中国古代官员的考核与监察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