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散文之体会情感和阅读启示尝出来了巴顿将军为了显示他对部下生活福利的关心,搞了一次参观士兵食堂的突然袭击。在食堂里,他看见两个士兵站在一个大汤锅前。“让我尝尝这汤。”他命令道。“可是,将军.”“没什么可是,给我勺子!”将军拿过勺子喝了一大口,怒斥道,“太不象话了,怎么能给战士喝这个?这简直就是刷锅水!”“我正想告诉您这是刷锅水,没想到您已经尝出来了”士兵答道。高频考点高频考点1作者在文中抒发了什么思想感情。2分析文章渗透的作者的观点、看法。3对作品的故事、人物、感情倾向、思想观点进行评论。4能领悟作品内涵,能有自己独特的情感体验,并能从中获得对自然、对社会、对人生的有益启示。解题技法解题技法一、
2、把握作者情感把握作者情感,首先要理清文章行文思路,然后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抓住带有情感色彩的词、句。特别是在文首或文尾出现的抒情句、议论句、哲理句,不但表明或暗示了作品的主旨,同时也显示出作者的情感态度。2把握修辞手法。修辞能够更好地突出作者的感情色彩。3抓住文中人物、景物的描写句。作者对人物、景物的描写,有时也能帮我们分析其情感态度。分析时宜由表及里,知其内涵、作用。知识模块知识模块 1( 体会情怀和阅读启示)体会情怀和阅读启示)4找反复出现的句(段)。为了使自己所要表达的感情更强烈、观点更鲜明,作者有时采用反复的手法来强化所要表达的感情、观点,从而达到深化主题的目的。5联系作品主旨,把握
3、作者情感态度。作品的主旨是作品的灵魂,既是作者构思行文的重心,又是情感态度的凝聚点。所以在把握作者的情感态度时,往往可以借助或联系主旨来进行。【答题格式】本文叙述(描写、介绍)了_,表达了(抒发、赞扬、歌颂、揭露、讽刺、反映了)_。二、把握人物心理(感情)变化人物的心理(感情)变化是随情节发展的,可直接从文中找到关键词,或者从文中的神态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人物描写的语句中提炼概括。三、谈看法,诉体会,说启示总体要求:细读文本,正确领悟文章内涵,要紧密结合选文的有关内容进行评说;紧扣原文,紧扣题目所问,感受、体会、认识作品,不可不着边际地空谈;感受一定要联系实际,应该有个性体验,要独特,有
4、新意;要仔细咀嚼文中重要语句的内涵,尤其是包含作者情感或体现文章主旨的句子,这是评论的出发点;无论赞成与否,都要说出令人信服的理由,即言之有理。1 1谈看法。(1) 表达时最好要有标志性语言。可以用“我认为_,比如_”这样的标志性语言。先用“我认为_”言简意赅地表明自己的观点。再用“比如”“例如”之类的词语,运用举例论证或道理论证来支撑自己的观点。这样,不仅给阅卷老师留下观点鲜明之感,而且给人以条理清楚、论证有力的良好印象。(2) 表达内容要紧跟时代步伐,贴近生活实际。(3) 要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4)语言要通顺,表达要流畅。2 2评价鉴赏人物、文章主旨评价鉴赏人物、文章主旨( (谈谈自
5、己对人物、主题的认识谈谈自己对人物、主题的认识) )。通观全文,筛选重要信息,从人物的言行中分析其中蕴含的精神或品质。评价鉴赏人物, 答案可以这样组成: 文中人物的_(言或行)表现了人物_的精神(品质、性格、思想个性),我认为这个人物_。评价文章主旨,一般来说,答案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简要概括文章内容,第二部分概括文章内容中蕴含的思想意义,最后陈述同意哪种观点,并阐明理由。在整体感知文本的基础上,找出文中能表现作者情感的句子和文章主题的句子,联系具体材料展开回答。3 3谈阅读后的体会、体验、启示、见解。谈阅读后的体会、体验、启示、见解。要注意观点正确、健康,注意言之有理,一定要用典型事例证明
6、。即提出、分析、解决问题,按总分总的顺序答题:(1)指出本文蕴含的思想意义以及你从文中得到的收获、体会、明白的道理,可找出文中能表现作者情感的句子和文章主题的句子回答;(2)结合文中和生活中具体的事例、材料加以举例说明,阐明理由;(3)所以我们应该怎样做。精典例题透析精典例题透析例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高山积雪王兆胜1与那些直接飘落于田野、河流和村庄的雪花不同,高山积雪似乎是上苍的遗弃物,它远离人间,孤独寂寞地在严寒中度过一个个漫长的日月。这里虽是自己的家乡,虽有母亲温柔的怀抱,虽有弟兄姐妹和朋友为伴,虽有不变的洁净的容颜和纯良的心地,但却没有一展才华为人类谋得福利之机会。所以,高高在
7、上的积雪并不快乐,而是长久地苦恼着。高山似乎看透了积雪的心情,她告诉它说:“除了那些身在高端的积雪要靠不断的修行取得正果,其余的积雪都不会永远待在山上,它们都要到人世间去完成生命的旅程,只要待到春暖花开时节。”2在焦虑万分的等待中春天终于到来了,阳光温暖明媚,地面热气升腾,靠近底部的积雪开始悄然融化,由一堆固体静止物一变而为生动的流水。在不知不觉间,变成流水的积雪已经走上它的旅途,它甚至还没来得及向家乡、向母亲告别。此时的积雪知道,自己已被出行前激动、幸福和惜别的泪水深深浸润和陶醉了。3投身于脱缰野马般的奔跑之中, 积雪感到有大山之外紧张残酷的竞争, 那是一种万人抢走独木桥的惨烈景象。在这种拼
8、命地拥挤中,积雪感到了些头晕目眩,仿佛自己已非自己了。更可怕的是,在前进的道路上,常有巨石挡住去路,而自己又没有时间思考就会被撞成粉末。在这种如雷爆炸般的轰鸣中,积雪虽然感到一种生命的飞扬,一种凌空高蹈姿势的优美,但内心也被一种撕心裂肺的痛感所占据和震撼。化为流水的积雪也渐渐明白了,原来生命的旅行是要经过无数痛苦磨砺的。4如风云流散而复聚一样,粉身碎骨的积雪之水又汇集在一起。路途渐渐变得开阔,行进的速度也慢了下来,积雪似乎看到了所谓的人类。在积雪的眼睛里,有的面目慈祥,行为优雅,举止大方,尤其是那些妇女和儿童比较可爱;而另一些人,尤其是一些男人目中透出攫取的贪婪之光,他们有的肩扛猎枪,两只血红
9、的眼睛像恶狼一样到处搜寻。最令积雪恐惧的是猎手曾毫不犹豫地将一只只洁白的天鹅和其他幼小的动物打死,血竟差点将自己染红!最令积雪感到无奈和不解的是人类对自己肆无忌惮的污染,那些有毒的气体和液体,都让积雪看到了人类的自私、无知与可怕。积雪还经常看到自己身边的流水被人取用,或是浇灌庄稼,或是满足工业制造之需。每当此时,积雪心里就会升起激动与悲伤,在它看来那是同类的夭折与不寿,虽然是死得其所!此时,积雪总是扪心自问:“如果我突然被人取走而不能继续生命之旅,那将怎样?”5有时,积雪也想起自己的家乡,那是怎样冰清玉洁的所在!而今,它却变成一团黑臭、肮脏和黏厚的液体。但积雪是富有牺牲精神的,因为它明白从走出
10、那个神话般的世界开始,自己已经不再属于自己,而是踏上了一条不归之路,这就好像一个人的出生就意味着死亡一样。当然,积雪在旅途中也有值得回忆和留恋之处,那是它从高山出发时始料不及的。如它看到山上如羊群一样游动的云霞,那给它带来多少美好的故乡信息与回忆。还有,小男孩和小女孩在河边洗澡与游戏,他们天真无邪的欢笑曾让积雪久久不愿离去。最令它快乐的是,有一个渡口留下过人类智者孔子的“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这句话,由此,积雪感到了在人类中仍不乏知音。6河道变得越来越开阔,污浊而黏稠的积雪之水显得苍老而疲累,它甚至能看到不远处有辽远而苍茫的大海和那呈扇形开放的洁白的海滩。那里有着与自己故乡相似的景象,如梦如幻
11、,神秘莫测;那里也颇似自己母亲的怀抱,向自己激情洋溢地张开。此时,积雪才真正体会到:原来冰冷就是另一种温暖,死亡就是另一种新生!于是,在对那个冰封世界的想念中,积雪无比快乐而又充满渴望地向大海扑去。7最后,积雪之水被大海吞没,失去了自己的模样,而大海不满不亏,一如既往。8“不知道有没有可能,海水又被阳光蒸发而为云气,而后又变为白雪,降落于高山之巅,从而孕育一个新的梦想。”气息奄奄、魂魄如游丝般的积雪心中有这样的一个闪念。(选自天地人心,有删改)3.文章末尾写积雪之水汇入了大海,你从中体悟到了什么人生哲理?请简要阐述。答:答案 3.(示例)人生哲理:终点也就是起点。(2 分)积雪之水汇入大海后,
12、完成了生命的旅程,生命也结束了;但海水又可以变为云气,化为白雪,孕育新的梦想。人生也是如此,无论生活还是事业,每一个阶段的完成看似终点,其实也是新阶段的起点。正因为如此,人类才能不断发展,生生不息。(4 分)【解析】3.本题考查对文章主题、作者写作意图的理解和评价,题目有一定的开放度,也有一定的限制性。开放度体现在答案不具有唯一性。限制性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感悟必须由“积雪之水汇入了大海”引发,即在内容上必须与目标(归宿)、新生、容纳、转化等有关;二是对感悟的分析,必须结合文本中的“积雪”形象,即答题时应当出现“像积雪那样”的有关说明。例 1父亲的父亲的“城池城池”我大学毕业留在了三十里外的省
13、城,其他兄弟几个则继承了母亲经商的天分,在县城营生,都已经与种地不相干了。我们有了足够的力量尽孝,劳碌了一辈子的母亲被各家抢着邀请,心安理得地享受赡养。可父亲一直拒绝我们的供奉,仿佛我们拿给他的吃穿用品,是偷来的抢来的。此外,他也不愿意和我们多交流。濉河中的卵石被父亲一块块地挖出,堆砌在河滩地的四周,圈起了一座“城池”。日晒雨淋,寒暑易节,他始终把自己圈在里面,像绣花一样走针引线。几乎到他去世,父亲都在努力表明他是在靠他的土地生活。不仅如此,父亲还想努力表明他在种地养活着我们。地里的油菜碾成了菜油,玉米长成了棒子。他满城奔走,挨门挨户给我们送来他的“劳动成果”,放下东西后他擦把汗,便转身扬长而
14、去和父亲一样的还有大哥。我家祖辈在山里务农,随着时代变迁我们搬进了城。搬家时,大哥留在了山上,不想进城。他的想法与父亲一样:城里有什么好,城里有地种?大哥偶尔探望父亲,父亲便像过节一样,和他说笑不停,当然,说的都是扬穗拔节,春种秋收的事。但父亲的脊背在一夜之间塌陷了。三年前的春夏之交,大哥骑着摩托车去乡里买化肥,因之前抢收麦子劳累过度,昏沉之中他连人带车栽下了悬崖。大哥去世之后,父亲花白的头发变成雪白。他更长时间地把自己圈在“城池”里加倍劳作,固守着他的生活方式和生活观念。时间长了我们都很担心。初秋的一天,天气炎热,我们放下手里的事物,约好一起到“城池”看父亲。但当我们靠近“城池”时,他竟像发
15、现了异族的入侵,朝我们暴怒地吼道“滚得远远的!”我们全都停步侍立。父亲竟如此对待我们!强烈的刺激,使我的头脑清醒起来,我的心中凉意渐生。随后我们第一次真切地观察到了父亲在“城池”中形单影只地躬耕劳作的情形,我的心中涌起丝丝寒意。父亲的“城池”近在眼前,作为子女,我们却都从未走进去过,我的心中寒意更浓了。父亲依然自顾自地在“城池”中劳作,而站立在“城池”之外的我们却相视默然。我,不寒而栗。不多久,父亲便病倒了。城市要发展,河滩要整治,父亲似有所闻,所以临终前他念叨着“河滩地”一年过去了,昨夜幽梦,父亲飘忽在他的“城池”里,汗流浃背地将堆砌的卵石一块块地移除,举止笨拙,但往来不绝我们蹑步而前,他竟
16、然对大家灿灿地笑了真题解析真题解析(选文有改动)【注释】濉(su)河:水名,发源于安徽,流入江苏。不寒而栗:天气不寒冷而身体发抖。1分析文中父母亲的心理。(1)母亲“心安理得地享受赡养”,母亲应该是怎么想的?_(2)从第段画线句能看出父亲当时是怎样想的?_2为什么大哥来时,“父亲便像过节一样,和他说笑不停”?_3第段中的加点词语说明“我”当时心中有所感悟,那么当时“我”感悟到了什么?请写出你的理解。(用自己的话答出合理的三点即可)_4结尾的梦境,其实反映的是我们子女的愿望,那么我们的愿望是什么呢?_5.文章题目中“城池”一词既指,又指例 2榕树,生命进行曲(节选)刘再复我爱恋的榕树,不知道使多
17、少陌生人为它兴叹过,倾倒过。真是太壮阔了。只要你接近它,就会感到它的全身,都充满着一种最动人的东西,这就是生命。善于思辩的哲学家说,美就是充满生命的人和物。我相信,因为榕树,我才相信。几乎是整个童年时代与少年时代,我都在观赏这种洋溢着生命的大树。我喜欢这种绿色世界在无风中的平静、雍容、丰盛、满足,像沉默的大山一样岿然而立。我更喜欢它在风中的时刻。榕树的每一片绿叶,都像风帆那样善于捕捉最弱的微风。因此,当轻风吹拂的时候,它的叶子就会颤动起来,刹那间,树上好像千百万绿色的蝴蝶,在一开一翕地扇着翅膀,共同编织着生命的织锦。更使我陶醉的是雄风吹动的时候。 此时的榕树, 瞬息间从沉默的大山变成汹涌的大海
18、, 波浪在树梢上澎湃着,时时发出拍打蓝天的沙沙响声。有一位很重感情的北方朋友告诉我,他第一次见到南国土地上的高大榕树时,几乎吓呆了。榕树那企图笼罩大地的浓阴,那企图吞没白云的树冠,那企图饮尽地下全部水分的根群,那陡立而又弯曲多节的巨枝所构筑的殿廊、山脉、峡谷和道路,一起在放射着生命的光波与音波。这种柔和而强大的波浪,把他的心灵摇撼得很久很久。在撼动中,他感到自己的生命被另一种强大的生命所照明,所溶解,所征服。觉得自己完全被这种强大的生命所俘虏,并且被剥夺了身上的渺小、卑琐、颓唐与消沉。在树下,澄清的空气中,他觉得自己的灵魂升腾起来了,仿佛也变成了一只扇动着翅膀的绿蝶,也在这个充满生命的葱茏世界
19、中快乐地翔舞。我比这位北国的友人更了解榕树,生命里积淀着更多的榕树的碧叶。小时候我迷恋过一棵倔强的小榕树。它就在几乎没有泥土的地方发展它的生命。它那生的征程,就在我家屋后的一块浑圆形的岩石上进行。大约三年时光,我一直追随着它的足迹,注视着它那平衡而坚实的脚步。我不知道它是在岩缝的哪一处破芽而出, 只看着它从缝穴里长出来的最初的嫩枝。 这株嫩枝在岩石的悬崖上,沉着地、缓慢地跋涉,攀登,开拓着本没有路的路,本没有前方的前方。当它发现岩石身上的小坑洼处,有一点薄薄的尘土,就果断地在那里扎下了根,扎下一个营寨,然后又向前伸延,迈进,不倦地继续寻找着前方险峻的路,险峻的希望。更使我惊讶的是,它在找不到任
20、何营寨的时候,竟从生命深处撒出一束根须,像蚕儿抛出的银丝。柔韧的丝朝下生长,直至亲吻到地面上的小草。后来,我才知道,这就是所谓气根。在没有泥土的时候,气根凭借它奋发的天性,吸收空气中的水分,然后把自己养育成榕树另一翼的生命线。突破、挣扎、发展、挺进,这是一支青绿色的生命进行曲,这是一支铁流似的生命凯旋曲。正是这支无声、无畏的歌,把巍峨的韧性,第一次灌进了我的贫穷而干旱的童年,灌进了我的还在襁褓中的人生。1.给加横线的字注音(2 分)一开一翕撼动倔强颓唐2.从上文看,作者对故乡榕树的情感有:爱恋、赞叹。(用文中词语填空)2 分3.“联系上下文,谈谈你对文中画线句子的理解。2 分4. 作者说“我比
21、这位北国的友人更了解榕树”,作者还了解到榕树的哪些特点? 2 分5. 本文是一篇语言优美的散文。请你以读书笔记的形式,摘录两处富有表现力的语句,并作简要的点评。 (友情提醒:点评,可谈语句的表达效果,可说自己喜欢的理由。)3 分6.谈谈你的阅读体会 。例 1少年护城河少年护城河肖复兴肖复兴在我童年住的大院里,我和大华曾经是死对头。原因其实很简单,大华倒霉就倒霉在他是个私生子。他一直跟着他小姑过,他的生母在山西,偶尔会来北京看看他,但谁都没有见过他爸爸,他自己也没见过。这一点,是公开的秘密,全院里的大人孩子都知道。当时,学校里流行唱一首名字叫我是一个黑孩子的歌,其中有这样一句歌词:“我是一个黑历
22、届真题演练历届真题演练孩子,我的家在黑非洲。”我给改了词儿:“我是一个黑孩子,我的家不知在何处”。这里黑孩子的“黑”不是黑人的“黑”,而是找不着主儿即“私生子”的意思。我故意唱给大华听,很快就传开了,全院的孩子见到大华,都齐声唱这句词儿。现在想想,小孩子的是非好恶就是这样的简单,又是这样的偏颇,真的是欺负人家大华。大华比我高两年级,那时上小学五年级,长得很壮,论打架,我是打不过他的。之所以敢这样有恃无恐地欺负他,是因为他的小姑脾气很烈,管他很严,如果知道他在外面和哪个孩子打架了,不问青红皂白,总是要让他先从他家的胆瓶里取出鸡毛掸子,交给她,然后撅着屁股,结结实实挨一顿揍。我和大华唯一一次动手打
23、架,是在一天放学之后。因为被老师留下训话,出校门时天已经黑了。从学校到我们大院,要经过一条胡同,胡同里有一块刻着“泰山石敢当”的大石碑。由于胡同里没有路灯,漆黑一片,经过那块石碑的时候,突然从后面蹿出一个人影,饿虎扑食一般,就把我按倒在地上,然后一通拳头如雨,打得我鼻青脸肿,鼻子流出了血。等我从地上爬起来,人影早没有了。但我知道除了大华,不会有别人。我们两人之间的仇,因为一句歌词,也因为这一场架,算是打上了一个死结。从那以后,我们彼此再也不说话,即使迎面走过,也像不认识一样,擦肩而过。没有想到,第二年的夏天,我的母亲突然去世了。父亲回老家沧县给我找了个后妈。一下子,全院的形势发生了逆转,原来跟
24、着我一起冲着大华唱“我是一个黑孩子,我的家不知在何处”的孩子们,开始齐刷刷地对我唱起他们新改编的歌谣:“小白菜呀,地里黄哟;有个孩子,没有娘哟”我发现,唯一没有对我唱这个歌的,竟然是大华!我很想和他说话,不提过去的事,只是聊聊乒乓球,说说游泳世界冠军就好。好几次,碰到一起了,却还是开不了口。再次擦肩而过的时候,我看见他的眉毛往上挑了挑,嘴唇动了动。一直到我上了中学,和他一所学校,参加了学校的游泳队,由于他比我高两年级,老师指派他教我总也学不规范的仰泳动作,我们才第一次开口说话。这一说话,就像开了闸的水,止不住地往下流。过去那点儿事,就像沙子被水冲得无影无踪,我们一下子成了无话不说的好朋友。童年
25、的心思,有时就是这样窄小如韭菜叶,有时又是这样没心没肺,把什么都抛到脑后。只是,我们都小心翼翼地,谁也不去碰往事,谁也不去提私生子或后妈这令人厌烦的词眼儿。大华上高一那年春天,他的小姑突然病故,他的生母从山西赶来,要带着他回山西。那天放学回家,刚看见他的生母,他扭头就跑,一直跑到护城河边。他的生母,还有大院好多人都跑了过去,却只看见河边上大华的书包和一双白力士鞋,不见他的人影。大家沿河喊他的名字,一直喊到了晚上,也再没有见他的人影。大华的生母一下子就哭了起来,大家也都以为大华是投河自尽了。我不信。我知道大华的水性很好,他要是真的想不开,也不会选择投水。夜里,我一个人又跑到护城河边,河水很平静,
26、没有一点儿波纹。我在河边站了很久,突然,我憋足了一口气,双手在嘴边围成一个喇叭,冲着河水大喊了一声:大华!没有任何反应。我又喊了第二声:大华!只有我自己的回声。心里悄悄想,事不过三,我再喊一声,大华,你可一定得出来呀!我第三声大华落了地,依然没有回应,一下子透心凉,我一屁股坐在地上,再也忍不住哇哇地哭了。就在这时候,河水有了哗哗的响声,一个人影已经游到河中心,笔直地向我游来。我一眼看出来,是大华!我知道,我们的友情,从这时候才是真正的开始。一直到现在,只要我们彼此谁有点儿什么事情,不用开口,就像真的有什么心理感应一样,保证对方会在第一时间出现在面前。我们两人都相信,这不是什么神奇,是真实的存在
27、。这个真实就是友情。罗曼罗兰曾经讲过,人的一辈子不会有那么多所谓的朋友,但真正的朋友,一个就足够。(选文有改动)1请从“我”的角度,梳理文章的故事脉络。(每空 8 个字)篡改歌词,欺负大华_母亲去世,遭受欺负_深夜寻友,找到大华2大华的“眉毛往上挑了挑,嘴唇动了动”,这个细节表现了大华怎样的心理?_3请结合语境,说说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1)我发现,唯一没有对我唱这个歌的,竟然是大华!_(2)夜里,我一个人又跑到护城河边,河水很平静,没有一点儿波纹。_4文中有多处地方,相互照应。请找两处抄写在下面的横线上。_5“我”和大华,为什么能够成为“真正的朋友”?请结合全文,分点回答。_例 2
28、 生命的选择雷抒雁在我住的这一栋楼的前边,是一片开阔的空地。这片向阳的地方,从早晨太阳一升起,地上便红地毯一般,铺满了霞光。中午,一直到傍晚,太阳被西边的高楼遮挡之前,空地上都是一片明媚的阳光。多好的一块空地。花工们便将这里设计成一座小小的花园,四周栽种上一些秋季会抽出茸茸的花穗的纤草,拥围着一个圆圆的花坛。种些什么呢?见花工们细细地松软着花坛的湿土,人们猜测着。自然是蔷薇了,花工们说。不多日子,油黑的蔷薇(注)叶子便密密地遮蔽了黄土;似乎这期间,不过一阵、两阵小雨,人们一如既往匆匆地走过那花坛,忙各自的事情。突然一日,有人惊奇地喊了一声:“多好的玫瑰!”人们好像一下子被那花惊醒了。红的、黄的
29、、粉的,一时间各色玫瑰,竞相绽放开来,惹得人眼里一亮一亮。有一些美丽的花朵装点生活,日子平添了些色彩、滋味和乐趣。大人、孩子,过路时总会留住脚步,欣赏一番。大楼里常年不曾搭话的邻居,此时也都能找到共同的话题。坚硬的生活,顿时变得柔软多了。人们夸奖那些花朵、花工之后,便要说太阳明亮的照耀,才使花朵有了色彩。不过,谁也说不清是花朵选择了太阳,还是太阳选择了花朵。可是有一日,一个孩子突然提醒大人们,到楼后去看看,说那里也有花。楼后?怎么可能呢,那里的阳光,结结实实被这楼房遮掩着,而且还有一些高大的槐树,枝丫互相勾扯着,地上是永远的潮湿和阴凉,甚至还有一些灰尘和垃圾被风卷到那里。春天,几乎所有的地面上
30、都干干的、亮亮的,唯独楼后肮脏的残雪还迟迟不肯化开。那里怎么会有花呢?拗不过孩子的拉扯,就到楼后看看去吧!这时已是傍晚,朦朦胧胧的月光下,人们果然看到白花花的一些已绽放的花朵。粗粗的、长长的花朵,挺在硕大的绿叶上,倒像是插了满头玉簪、银簪的古代仕女。庄重里透着一些羞怯,没有人能叫出那花的名字,只是花开得雪白、单纯而圣洁,让人燥热的心头有被一股清凉清凉的水洒洗过一般舒坦。第二天,赶快去问花工,回答说:“那是白玉簪,性喜阴凉潮湿,花开得高洁得很哩。”于是,这栋楼美丽了。楼前,阳光下,姹紫嫣红;楼后,月光下,洁白如雪。随即,也就有人告诉自己的孩子:你看,生活的路多宽!有阳光,就去做玫瑰,开得热烈、大
31、方些:没有阳光,也别怨天尤人,白花照样可爱。对了!这才是生命的选择。生命的伟大也正在于这选择的正确。19.文中,作者描写了两种不同的花,其用意是什么?(3 分)20. 赏析第八段中画线的句子。(3 分)21. 第五段中“不过,谁也说不清是花朵选择了太阳,还是太阳选择了花朵。 ”这句话里“花朵选择了太阳”和“太阳选择了花朵 ”分别是什么意思?22.第十自然段中,“有阳光,就去做玫瑰,开得热烈、大方些:没有阳光,也别怨天尤人,白花照样可爱。”有人说这是一种人生态度的体现,你认为是一种怎样的人生态度?请说出你的理由。(2 分)1阅读天上的那件事,完成下列各题。(共 15 分)天上的那件事对老北京来说
32、,有两缕声音最让人魂牵梦萦:鸽哨与空竹。安静的年代,无论串胡同,还是伫立庭院,只要稍留神,耳朵里就会飘入它们。二者的音色又近乎姊妹:嗡嗡嘤嘤,如梦如幻,清越绵长不同的是,一个在高处疾掠,一个于低空回荡。尤其鸽哨,乃皇城根最大牌的嗓子。鸽哨声声的年代,几乎每条胡同上空都有两三盘鸽子在飞,悦耳的哨声,时宏时细,忽远忽近,亦低亦昂,倏疾倏徐,它是北京的情趣,不知多少次把人的目光引向遥空应该说,正是鸽和哨,排遣了天空的寂寞。作业:夯实基础训练作业:夯实基础训练归纳总结归纳总结+课堂反馈课堂反馈如今没有了鸽哨,没有了这动静,京城的空气便仿佛睡着了,丢了魂儿北京的鸽哨难觅了,大家很少再集体仰望什么。天上的
33、那件事那件最美妙的事,那些溜冰似的、滑着弧线的翅膀,那群雨点般的精灵,不见了。天寂寞了,云枯瘦了。即使晴空,因没有了翅膀和音符,也像白痴。奥运前夕,北京广播电台灌了一张 CD听,北京的声音,2008 秒。 雕刻市井之声,描画古都音容,这是个很童话的创意。据说最费周折的是录鸽哨。起初难觅养鸽人,他们仿佛蒸发了,不知被高楼大厦撵到了何处。总算找到了一户,但环境太嘈杂,车水马龙,根本没法录。末了,幸运地遇上了酷爱驯鸽并擅长配哨的郑氏兄弟,可谁知又遇上了大麻烦:附近住着位高官,嫌闹腾,不让鸽子带哨上天我最早对鸽哨的印象来自电影,尤其在以北京、西安为背景的片子中,它几乎是故事开场的第一声,又总和钟鼓楼、
34、四合院配一起。想必在导演看来,鸽哨亦是生活空间的必需元素吧。可令人遗憾的是,后来我才知道,影视里的鸽哨,其实是音效合成的,或者是口技。视畜鸽听哨为至爱的王世襄老人曾言一笑话,说他看央视某节目片头: “升国旗,多么庄严,接着是壮丽山河、长城。随后从老远飞过来鸽子,等近了一看,啊,怎么是那种叫落地王的西洋肉鸽啊!”老人钟爱的是中华观赏鸽。原来,担负鸽阵和佩哨任务的并非普通鸽子,而是观赏鸽。然而如今广场鸽、庆典鸽和媒体画面中的鸽子,多是无飞翔天赋的肉鸽,在养鸽人眼里,属“盘”不起来的阿斗,只能滥竽充数、鱼目混珠。年已九旬的世襄先生寄望北京奥运会上腾空而起的是中华观赏鸽,他亲书关于奥运会放飞观赏鸽的献
35、议正式呈交奥组委。谁都明白,老人想借奥运东风,托一把摇摇欲坠的鸽文化。然而,奥运开幕那夜,老人未能如愿该放鸽了,“鸟巢”里升起的竟然不是翅膀,而是少女的纤纤玉手和声光烟幕那晚,我为老人黯然神伤。在京这些年,我只在东城和高碑店几片拆剩的平房区邂逅过鸽阵。不过,大概一两盘的样子,飞得吃力,有些恍惚,很难配得上“翱翔”一词。这也怪不得它们,到处高楼大厦,犹如在石林中穿梭,怎敢不小心翼翼、如履薄冰。其实,我不希望它们飞得更高、更远。背景的楼如雨后春笋,起得太快、太突兀,在空中找稳定的地标是件难事,鸽子会迷路的。翅膀在流浪,有翅膀的人被放逐。如今,谁是天空的主人?尘埃、噪音、尾气、高楼、机翼?城市的飞鸟
36、时代,真的落幕了?除了那件事,还有什么能让人突然驻足,对着天空久久着迷?还有什么能让我们从生活中停下,养成仰望的习惯?没了那件事,我们会不会变成一群只顾低头觅食、左刨右挖,在地上找东西的动物?什么时候,京城的天上能随处可见鸽哨编队呢?(作者王开岭,原文有删改)【注】王世襄,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著名文物专家、学者、文物鉴赏家、收藏家,国家文物局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研究员,曾编著北京鸽哨明代鸽经清宫鸽谱等书。1.阅读全文,简要说出本文围绕“鸽哨”行文的思路。(每空须有“鸽哨”二字)(4 分)2.阅读-段,具体说说作者为什么认为“正是鸽和哨,排遣了天空的寂寞”。(4 分)答:3.本文-段,作者连用六个问句,从中你体会到作者怎样复杂的情感?再联系现实,说说这些情感带给你的思考。(不超过 150 字)(7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