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部编版六年级下册全册教案(详细版).docx

上传人(卖家):luzy369 文档编号:2074634 上传时间:2022-02-09 格式:DOCX 页数:160 大小:3.33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语文部编版六年级下册全册教案(详细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0页
小学语文部编版六年级下册全册教案(详细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0页
小学语文部编版六年级下册全册教案(详细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0页
小学语文部编版六年级下册全册教案(详细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0页
小学语文部编版六年级下册全册教案(详细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教学学设设计计11 1北京的春节北京的春节【教学目标】1.会写“蒜、醋”等 15 个字,会写“热情、自傲”等 20 个词语。2.了解课文的表达顺序,把握详略安排及其效果,学习作者抓住有特色的民俗活动进行细致描写的方法。3.体会老舍“京味儿”语言的特点,感受老北京春节的民风民俗。4.联系生活实际和阅读体验,感受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春节习俗。【教学重点】了解北京过春节的习俗,把握详略安排及效果。【教学难点】体会老舍“京味儿”语言的特点,学习作者抓住有特色的民俗活动进行细致描写的方法。【教学策略】会写字词本课多音字较多,如“万象更新、间断、正月、白云观、分外

2、”中的“更、间、正、观、分”,在初读环节教师可以提醒学生注意读准字音。“零七八碎儿”“杂拌儿”“玩意儿”等词语可以指导学生读好儿化。本课要求会写 15 个字,“醋、摊、燃”等字容易写错,可以重点指导。“醋”的左边里面不要少写一横; “摊”中间的“又”不要忘写; “燃”不要把左右结构写成上下结构, 左边的“火”不能写到“灬”的上方。阅读理解1.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初步分清内容的主次。勾画出文中表示时间的词语,理清课文的表达顺序。在梳理课文顺序的基础上,为学生提供一张按照课文表达顺序列出的时间表,要求学生一边读课文,一边对照表中日期,在对应的空白处填写课文描写的民俗活动。再借助表格,说一说课文主要写

3、了什么内容,哪几天写得详细,哪几天写得简略,详写的几天里具体写了哪些民俗活动,从而初步分清课文内容的主次。2.阅读重点段落,体会作者是怎样抓住民俗特点进行详写的。课文详细描写腊八、腊月二十三、除夕、初一、元宵节这几天中人们的民俗活动,教学时要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怎样根据各个重要日子的不同特点,突出老北京春节的民风民俗。(1)教学“腊八”部分, 先引导学生找出作者重点写了这一天的哪些民俗活动, 分别读一读描写“熬腊八粥” “泡腊八蒜”的相关语句。再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作者分别突出了腊八节的特色食物怎样的特点,是怎样表现出来的。(2)教学“腊月二十三”部分, 先引导学生勾画出这一段的总起句, 结

4、合“彩排”一词体会小年在春节里的重要地位。接着读一读描写“祭灶王”习俗的语句,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老北京人过小年祭灶王习俗的由来, 感受小年这一天独特的风俗, 体会人们追求吉祥幸福的朴素美好的愿望。(3)“除夕”是春节的第一个高潮, 文中对于除夕这一日的全景描写较多, 可以引导学生先找出这一段的关键句“除夕真热闹” ,再引导学生思考作者是如何用平实的语言,写出除夕这一日的热闹场景的。可以让学生反复读语段,描述自己透过文字仿佛看到、听到和想到了什么,同时勾画出“万不得已”“必定”“除了都”等关键词语,体会人们对除夕夜“吃团圆饭”“祭祖”“守岁”风俗的重视,感受除夕热闹画面中饱含的浓浓亲情和人们辞旧迎

5、新的美好期盼,以及由此反映出的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4)“初一”部分, 可以先引导学生关注总起句“初一的光景与除夕截然不同”, 说一说正月初一这一日的特点。作者对这一天的描写,既有概貌性的描绘“全城都在休息”,也有分类的介绍,如描写男人们、女人们、孩子们的活动,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作者为什么分类描写不同人群的活动,又重点描写了小孩子逛庙会的场景因为不同人群有不同的活动是正月初一最突出的特点,而孩子们的活动最有意思,最能引发读者的兴趣。(5)“元宵节”是春节的又一个高潮。 可以先引导学生抓住总起句中的“又”字, 体会课文自然衔接的特点,并请学生结合文字说一说“除夕”与“元宵节”这两天的习俗有什么不同

6、之处。2教学“有名的老铺都要挂出几百盏灯来:有的一律是玻璃的,有的清一色是牛角的,有的都是纱灯”一句时, 可以结合语文园地中“词句段运用”部分的练习, 用“都”替换“一律”“清一色”这些词语,与原文进行比较,引导学生体会作家语言表达的丰富性和多样性。3.体会详略得当的表达效果。学习了作者详写的这五天的民俗活动之后,再次浏览课文其他部分,比较文中腊八之后至腊月二十三之前、腊月二十三至除夕前、正月初六、正月十九这些日子里人们的活动,和详写的五天有何区别。然后回顾全文,再次浏览课文,讨论为什么这些内容一带而过,是否也可以详细描述这些部分。引导学生在交流中体会课文是如何根据不同日子在春节中的重要程度差

7、别, 以及作者想要表达的主要意思来安排内容主次的, 领悟课文详略安排得当、主次分明、重点突出的特点。4.联系生活实际和阅读体验,感受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春节习俗。结合课文中描写孩子们过春节的部分,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说一说自己过春节时做了哪些事,和文中老北京的孩子们过春节的活动有什么相同和不同。还可以结合“阅读链接”,引导学生进一步讨论:生活的地域不同, 人们过春节的习俗有哪些相同和不同之处?我们现在过春节的习俗和过去相比有没有变化,有哪些变化?要让学生感受到,虽然不同地域的习俗不尽相同,传统习俗也在随着时代发展而发生变化,但人们对传统节日的重视和喜爱是一以贯之的。积累运用老舍先生的语言俗白清

8、浅,朴素自然,“京味儿”十足,在给人亲切感的同时平添了一份情趣。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画出老舍先生带有“京味儿”语言特点的语句,抓住自己感受最深的部分潜心品读,“零七八碎儿”“杂拌儿”“玩意儿”“闲在”等词语,可以请学生改用普通话中的词语来表达同样的意思,在对比中感悟作家语言的“京味儿”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让学生大胆交流生活中自己是怎样过春节的,和文中老北京的孩子们过春节的活动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从而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教学准备】教师1.搜集与春节有关的图片和视频片段。2.制作课件。学生1.搜集关于春节的诗歌、童谣等。2.搜集各地过春节的民风民俗。【教学课时】2 课时。第第 1

9、1 课时课时【课时目标】1.会写“蒜、醋”等 15 个字,会写“热情、自傲”等 20 个词语。2.默读课文,了解课文的表达顺序,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3.分清内容主次,了解课文的详略安排。【教学过程】板块一谈话激趣,引入新课1.导入:(出示过春节热闹祥和的图片)同学们,在这个寒假里,我们度过了中国人最热闹的节日春节。你们家的春节是怎样过的?把你春节里的趣事说一说,让我们共同来分享你的快乐。2.自由汇报:放爆竹、吃年夜饭、贴春联、拜年、守岁等。3.介绍春节习俗。课件出示春节是我国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传统节日。不同的地区、不同的民族过春节,都有自己独特的风俗习惯。北京人总是把“福”字倒着贴在门上、衣

10、柜上,寓意着福到了。北京人贴春联也是有讲究的,一般百姓家贴红色春联,并且喜欢在屋内贴上“抬头见喜”,在屋外贴上“出门见喜”等春条。逛庙会是旧时北京过年的主要习俗。4.过渡:俗话说,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在几十年前的北京,人们又是怎样过春节的呢?3现在,我们就跟随作家老舍,去北京过一个京味儿十足的春节。(板书课题,生齐读课题)5.介绍作者。课件出示老舍(18991966),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北京人,满族。中国作家。1950 年创作话剧龙须沟 ,获北京市人民政府授予“人民艺术家”称号。主要作品有小说骆驼祥子 四世同堂 ,话剧茶馆等。设计意图用图片欣赏唤起学生对春节的回忆, 学生交流春节趣事,

11、谈当下自己的真实感受,这样便于体现不同地区春节习俗的不同,引起学生的兴趣,为下文的学习带来一个良好的开端。板块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活动 1初读课文,学习字词1.过渡:春节是我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有着浓郁的民族特色,是中华优秀文化的传承与凝聚,讲究的是热闹、祥和。除夕之夜,天涯海角的中华儿女会吃团圆饭、祭祖、守岁,带着美好的心愿辞旧迎新, 但是每个地方的习俗有所不同。 让我们打开书, 走进老舍先生的 北京的春节 。2.学习提示。(1)自由读课文,把生字读正确,把句子读通顺。(2)利用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3)想一想:按照老规矩,那时北京人是怎么过春节的?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4)

12、画出文中表示时间的词语,看看作者都写了哪些重要的日子及这些日子的哪些习俗。3.课件出示课文中的生字及易错字,指导学生注意读音,关注字形。课件出示 蒜醋饺摊拌眨宵燃贩彼贺轿骆驼恰正音:“醋”是平舌音;“燃”是翘舌音;“贩”读 fn,不读 bn。字形:“醋”的左边里面不要少写一横;“彼”的部首是“彳”,不是“亻”。4.指导生字书写,重点指导:醋、燃。(1)课件出示生字书写动漫,指导学生观察生字的间架结构和关键笔画的书写。(2)教师范写,学生独立练习书写。(3)师生点评,学生修正自己的书写。5.积累词语。课件出示饺子栗子榛子风筝亲戚骆驼规矩掺和读正确,注意轻声。要点:后面的字要读得又轻又短。课件出示

13、杂拌儿玩意儿零七八碎儿擦黑儿摆摊儿读正确,注意儿化音。要点:后面的“儿”只做卷舌的动作,音不要读出来。课件出示空竹店铺间断分外更新正月白云观读正确,注意多音字。要点: “空”是第一声。 空竹: 汉族民间传统玩具, 也称“胡敲”“地铃”“风葫芦”。 “铺”是第四声。“间”是第四声。“分”是第四声。“更”是第一声。“正”是第一声。“观”是第四声。活动 2再读课文,理清脉络,分清详略,感知内容1.指名朗读课文,想一想:按照老规矩,那时北京人是怎么过春节的?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热烈、忙碌、喜庆、团圆、祥和)2.快速浏览课文,把老舍先生写到的时间画出来,看一看北京的春节是从哪一天开始,到哪一天结束的

14、。围绕春节,作者都写了哪些重要的日子及这些日子的哪些习俗?然后填写下面的表格。课件出示时间风俗习惯或人们的活动43.指导学生针对自己填写的表格进行汇报交流。课件出示时间风俗习惯或人们的活动腊八熬腊八粥、泡腊八蒜腊月初九至腊月二十二所有人为过年作准备腊月二十三祭灶王、吃糖腊月二十四至腊月二十九贴春联、扫房、预备年货除夕做年菜、穿新衣、贴对联、贴年画、放鞭炮、吃团圆饭、祭祖、守岁正月初一拜年、逛庙会正月初六铺户开张、放鞭炮元宵节赏灯、吃元宵正月十九春节结束4.观察上表,说一说这篇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概括出课文的主要内容。预设:本文按照时间顺序,列举了一系列老北京过春节的习俗:先介绍北京的春节从

15、腊月初旬就开始了,人们熬腊八粥,泡腊八蒜,购买年货,过小年,贴春联,大扫除,为春节作好各种准备;然后写过年时热闹的场景,重点写了除夕的热闹场景,正月初一人们的活动,正月十五元宵节观花灯、放鞭炮、吃元宵的欢乐情景;最后写北京的春节在正月十九结束了。5.在对这些日子的描写当中,老舍先生把什么日子写得比较详细,又把什么日子写得比较简略呢?预设:“腊八”“腊月二十三”“除夕”“正月初一”“元宵节”写得比较详细,花费的笔墨多,其余写得比较简略。设计意图借助表格这一直观的形式,引导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梳理课文脉络。这样做的目的,旨在让学生由整体入手,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同时为后面分清内容的主次、深入学习课

16、文详写的部分等做好铺垫。板块三回顾全篇,拓展延伸1.总结:“锣鼓喧天辞旧岁,爆竹声声迎新春。”老舍先生向我们展示了一个热闹、祥和的北京春节,让我们有机会体味老北京有声有色的年味儿。那么,在这么多重要的日子里,你印象最深的是哪个日子?你最感兴趣的又是什么呢?下节课我们再继续交流。2.拓展延伸:查找资料,了解我国各个民族过春节的风俗习惯。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查阅资料,如重点查阅其他民族过春节的活动、服饰、饮食等,为下节课理解课文做好铺垫。【教学后记】5第第 2 2 课时课时【课时目标】1.把握课文的详略安排及其效果,学习作者抓住有特色的民俗活动进行细致描写的方法。2.体会老舍“京味儿”语言的特点。3.

17、联系生活实际和阅读体验,感受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春节习俗。【教学过程】板块一复习导入,揭题入文1.出示词语卡片,指名认读。热情自傲饺子万象更新鞭炮眨眼通宵间断万不得已截然燃放小贩摆摊儿彼此贺年骆驼恰好一律彩绘分外2.生生互评,指出读错的字音,共同订正。3.过渡: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初步感受到了北京春节浓浓的年味儿,谁愿意用一两句话说说北京的春节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呢?如果能用上我们刚刚认读的词语就更好了。 (忙碌、 热闹、喜庆、欢乐)这节课我们继续走进北京的春节,感受春节的习俗和它所具有的独特魅力,体会作者的写法。(教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设计意图复习导入,引导学生交流初读课文的感受,提

18、醒学生尽可能用上一两个复习的词语,这样既锻炼学生学词造句的能力,又遵循了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文的原则,并且与学习新课自然融合起来。板块二抓住重点,体会风俗特点活动 1学习“腊八”部分1.出示学习要求。课件出示仔细地读一读课文第 1、2 自然段,勾画出最能突出“腊八节”风俗特点的地方,想想作者是如何抓住重点,写出风俗特点的。结合自己过年的感受作批注。2.学生默读、勾画,教师巡视。3.指名交流勾画的语句和批注。课件出示这种粥是用各种米,各种豆,与各种干果(杏仁、核桃仁、瓜子、荔枝肉、桂圆肉、莲子、花生米、葡萄干、菱角米)熬成的。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产品展览会。把蒜瓣放到高醋里,封起来,为

19、过年吃饺子用。到年底,蒜泡得色如翡翠,醋也有了些辣味,色味双美,使人忍不住要多吃几个饺子。(1)指名朗读,请学生说一说文章写了腊八这一天的哪些习俗。(熬腊八粥、泡腊八蒜)(2)引导学生交流对勾画语句的批注。预设:腊八粥的特点:食材多。腊八蒜的特点:色味双美。(3)出示腊八粥、 腊八蒜的图片, 请学生结合生活经历, 体会作者是如何写出风俗特点的。 (抓住“各种”“小型的农业产品展览会”“色如翡翠”“色味双美”等描写,体会腊八节的美好,以及人们在这一习俗中所获得的满足和幸福感。)(4)有感情地朗读“腊八”这一部分。4.请学生谈一谈自己的发现:作者在描写腊八风俗的时候,抓住了哪些重点,是如何写出特点

20、的?5.教师小结:作者重点描绘了腊八这天喝腊八粥、泡腊八蒜的习俗,抓住腊八粥食材多、腊八蒜色味双美的特点, 使得腊八节的风俗特点更加突出, 人们在这一天的喜悦心情也跃然纸上。 (相机板书:抓住重点写出特点)活动 2学习“腊月二十三、除夕、正月初一、元宵节”部分1.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学习描写“腊月二十三、除夕、正月初一、元宵节”这几天风俗的相关段落,进一步体会作者是如何详写的。(1)学生根据学习提示,以小组为单位研读。6提示一:边默读课文中描写“腊月二十三、除夕、正月初一、元宵节”的部分,边思考作者重点描绘了哪些习俗,并勾画出相关语句。提示二:仔细品读相关语句,想想作者是怎样写出风俗特点的,圈

21、画出关键词句,并作简单批注。(2)教师巡视,相机指导。2.以小组为单位交流反馈。(1)交流“腊月二十三”部分。交流勾画的语句和批注。预设 1:勾画的语句:“在前几天,街上就有好多卖麦芽糖与江米糖的,糖形或为长方块或为大小瓜形。”批注的感受是:街上卖糖的人多,糖的形状很有特点。预设 2:勾画的语句:“按旧日的说法,用糖粘住灶王的嘴,他到了天上就不会向玉帝报告家中的坏事了。”批注的感受是:习俗的来历很有意思。其他小组进行补充:作者主要写了腊月二十三这一天“祭灶王”的习俗,重点描写了街上卖糖的情形,吃糖习俗的来历,以及现在吃糖的目的变化,写出小年这一天的风俗特点。教师小结:作者抓住小年“祭灶王”的习

22、俗,重点写了街上卖糖的景象、吃糖习俗的来历,使风俗特点更加突出。请学生结合句子想象小年这一天北京街上的热闹景象,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交流“除夕”部分。以小组为单位交流除夕这一天的习俗, 组间进行补充。 (作者重点描写了除夕这一天吃团圆饭、守岁、祭祖等习俗。)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教师重点关注学生是否能抓住关键词进行体会。预设 1: 通过“家家赶做年菜, 到处是酒肉的香味”一句中“家家”“赶”“到处”“香味”等词语,可体会到除夕这一日的热闹。预设 2:通过“在外边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祭祖”“这一夜,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都要守岁”等句子中的“除非”“万不

23、得已”“必定”“除了都”等词语,可感受到人们对吃团圆饭、祭祖、守岁等风俗的重视。有感情地朗读这一部分,读出除夕这一日热闹、团圆的气氛。(3)交流“正月初一”部分。预设 1:第 9 自然段中学生圈画出的是“截然不同”一词,批注的感受是:人们会尽情享受正月初一这一日的休闲时光。预设 2:第 10 自然段中学生圈画出的是描写不同人活动的语句,批注的感受是:正月初一这天,不同的人都在做着自己想做的事情,充实而快乐。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教师小结:作者正是通过列举初一午后不同人的活动,写出了正月初一的热闹、美好。学生分角色朗读正月初一午后不同人活动的语句, 感受初一这一日与除夕不同的“热闹”。(4)交流“

24、元宵节”部分。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教师可先引导学生抓住描写花灯的语句,读懂写出了哪些特点,通过朗读感受元宵节的风俗特点;再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用词的丰富。课件出示有名的老铺都要挂出几百盏灯来:有的一律是玻璃的,有的清一色是牛角的,有的都是纱灯;有的通通彩绘红楼梦或水浒传故事,有的图案各式各样。可将“一律、清一色、通通”替换为“都”,请学生对比着读一读,体会同一意思可以用不同词语表达,感受语言的丰富性。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结合本单元语文要素,通过由扶到放的设计,旨在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感受:课文的主要部分紧紧抓住重点习俗进行描写,使得风俗特色得以突显。板块三对比阅读,体会表达特点活动 1回顾课文,对比详略安

25、排的好处1.引导学生找出课文写得比较简略的部分,比较:这些部分和“腊八、腊月二十三、除夕、初一、元宵节”这几日相比有什么不同?72.学生交流:风俗特点突出的日子重点交代了人们的活动,而其他日子作者是一笔带过的,甚至把几天的时间、几天的事情合在一起写,写得比较简略。3.出示第 7 和第 11 自然段,请学生边读边思考:作者为什么把这些日子的活动写得简略,有详有略的好处是什么?4.小结:这样写能突出最具特色的民俗活动,给人留下深刻印象。活动 2借助“阅读链接”,对比阅读1.默读“阅读链接”中斯妤的除夕片段,了解文章介绍的是哪个地区的哪些春节习俗。2.引导学生将“阅读链接”与北京的春节进行比较,交流

26、不同地区的不同风俗。3.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说一说自己是怎样过春节的。(1)引导交流:你和文中老北京地区的孩子们相比,过春节的活动有什么不同?(2)教师相机小结:不同地域的春节,有着不同的风俗;随着时间的推移,随着社会的发展,春节的风俗也有所变化。但是,不管有着怎样的差别和变化,春节在中国人心中的位置始终没有改变,关于春节的文化传统也会一直传承下去。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学习,重在指导学生关注课文写得简略的部分。详略得当是课文在表达上的特色,而本文是体现本单元语文要素的最佳范例。要引导学生对此进行对比,体会表达效果。“阅读链接”的内容以学生自读为主,引导学生通过比较阅读,了解不同地域、不同作家

27、笔下的春节习俗有何不同。板块四抓重点词句,体会语言特色1.启发:老舍是著名的语言大师,他的语言含有浓浓的“京味儿” ,请细细品读下面的语句体会体会。2.出示句子。课件出示句 1:孩子们喜欢吃这些零七八碎儿,即使没有饺子吃,也必须买杂拌儿。他们的第二件事是买爆竹,特别是男孩子们。恐怕第三件事才是买玩意儿风筝、空竹、口琴等,和年画。句 2:腊月和正月,在农村正是大家最闲在的时候。(1)读正确,读流利。(2)注意“京味儿”语言。零七八碎儿:本文指零碎又杂乱的食物。玩意儿:本文指孩子们喜欢的一些小物件。闲在:空闲,闲适。要点:这些带有北京地方特色的语言被老舍用到作品里,给作品增加了鲜活有趣、亲切自然的

28、韵味,平易而不粗俗,精致而不雕琢。这些语言让浓浓的北京味儿扑面而来,使传统文化的趣味跃然纸上。(3)小结:像这样的词句就是“京味儿”的体现。3.默读圈画:请你再找找文中其他“京味儿”的词句,说说你的理解。4.学生继续找“京味儿”的句子,交流。要点:“腊七腊八,冻死寒鸦”“一擦黑儿”“残灯末庙”等。让学生说说意思,体会体会即可。5.感情朗读,读出“京味儿”。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在朗读中体会老舍“京味儿”语言的特点。板块五课堂总结,课外拓展1.补充老北京春节童谣,再次感受北京春节的热闹、祥和。课件出示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

29、扫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去买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初一初二满街走。2.总结:北京的春节这幅长画卷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课后,我们还可以去读读其他作家笔下关于传统节日的文章,搜集不同地区的节日的风俗,比较一下有哪些相同,又有哪些不同。设计意图结合本班实际情况来拓展语文教学外延,把学生的视野引向课外的大课堂,丰富学生的知识积累。【教学后记】82 2腊八粥腊八粥【教学目标】1.会写“腊、粥”等 12 个字,会写“腊八粥、感觉”等 18 个词语。2.朗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能分清详略并体会详略安排的效果。3.能找出细腻描写腊八粥的句子,并体会这样表

30、达的好处。4.能仿照课文第 1 自然段,写一种自己喜爱的食物,写出其特点及自己对它的喜爱之情。【教学重点】能分清详略并体会详略安排的效果。【教学难点】写一种自己喜爱的食物,写出其特点及自己对它的喜爱之情。【教学策略】会写字词本课共有 12 个需要会写的生字, 可以运用多种方法进行识记。 “熬”“粥”可以联系生活中“熬粥”记忆。“匙”“褐”“缸”可以出示“汤匙”“褐色”“鱼缸”的图片帮助记忆。“咽”“搅”可以做做“吞咽”“搅拌”的动作记忆。“腊”“肿”“脏”等可以利用形声字构字规律记忆。本课要写的字中,“腻”字容易写错,要注意“贝”的上方是“二”,最右边的斜钩不要误加撇。“褐”是衣字旁,不要写成

31、示字旁。左窄右宽的字,如“腻、搅、稠、肿、褐、脏”等需要关注结构,写美观。左中右结构的字“粥”,书写时注意将两个“弓”和“米”写得窄一些,三个部件要写均匀。可以通过看图片、 联系上下文、 结合生活实际等方法理解词语的意思。 如, “灶房”“碗盏”可以看图片理解。“嘟囔”“搅和”“浓稠”可以联系生活理解。“搅和”可以做做动作。朗读指导为了把八儿的嘴馋表现得淋漓尽致,文章把八儿的心理活动变化作为本文的线索。朗读课文时,要在体会课文思想感情的基础上,读出八儿的心理活动变化。如,“妈,妈,要到什么时候才”喊妈妈的时候,八儿是两声连叫,语速要稍快一些,表现八儿急切的心情。“那我饿了!八儿要哭的样子。”“

32、那”,要重读,表现出八儿借“那”字发泄不满、赌气撒娇的样子。阅读理解这篇课文作者用极其细腻的笔触,通过小孩八儿的视角,写他盼粥、分粥、猜粥、看粥、喝粥的过程,将甜蜜温馨、其乐融融的家庭生活场景和浓郁的生活气息一并浓缩进了腊八节的风俗画面中,留给人无限的回味,表达出作者对家乡的怀念,对亲情的眷念。1.把握课文内容,理清脉络。可以从题目“腊八粥”入手,让学生边读边思考课文围绕腊八粥写了哪些事,明确课文主要写了“等粥”和“喝粥”两件事情。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通过交流,梳理出课文的脉络:第 1 自然段简述腊八粥的食材、做法和味道;第 219 自然段写了“等粥”和“喝粥”两件事,其中“等粥”部分又包括“

33、盼粥、分粥、猜粥、看粥”四个场景。2.了解课文的详略安排。可以结合课后第二题,引导学生明确课文“等粥”部分写得详细,“喝粥”部分写得简略。随后引导学生读“等粥”部分,体会作者是如何详写主要部分的。教学这一部分时,可以引导学生找出等粥过程中描写八儿语言、动作、神态的语句,结合课后第一题,边读边想象八儿的馋样儿,从而梳理出“盼粥”“分粥”“猜粥”“看粥”这几幅画面中八儿内心活动的变化,体会作者怎样借助人物的所见所闻所想,侧面写出腊八粥的美味诱人。最后,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是怎样将传统节日美食腊八粥与人物活动自然地联系在一起,把主要部分写详细的。积累运用课后“小练笔”引导学生仿写。可以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

34、生活体验,选择一种自己喜爱的食物,想想这种食物的外观、材料、味道、做法等,同桌互相说一说,然后全班交流。教师根据学生说的情况,稍作点拨,注意引导学生抓住美食的特点,表达出对这一美食的喜爱之情。【教学准备】9教师制作教学课件。学生熟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自学生字、新词。【教学课时】2 课时。第第 1 1 课时课时【课时目标】1.会写“腊、粥”等 12 个字,会写“腊八粥、感觉”等 18 个词语。2.了解课文内容,把握课文主要写了“等粥”和“喝粥”两件事,初步领会作者想要表达的主要意思。3.仿照课文第 1 自然段,写一种自己喜爱的食物,写出其特点及对它的喜爱之情。【教学过程】板块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活

35、动 1激发兴趣,谈话切入1.联结引题:在上节课中,我们跟着老舍先生一起去看了北京的春节,其中提到了一种腊八那天会吃的食物腊八粥。民间有句俗语“腊七腊八,冻掉下巴”,这说明在腊月天气很冷。于是,产生了一种民俗,在腊八这一天要喝腊八粥,把下巴粘牢。这就是腊八粥的由来。2.交流互动:在你的心目中腊八粥是什么样的?谈谈你对腊八粥的印象。3.引言切入:一碗碗热气腾腾的腊八粥,诉说着古往今来细细碎碎的无数动人的往事,勾勒出了一幅幅动人的情感画卷,或赞美,或怀念,或憧憬佳节的团聚以及这自然的馈赠,粘粘的腊八粥包裹着的是中国人浓浓的情谊。今天,我们就一起欣赏现代作家沈从文的小说腊八粥 。4.板书课题:指导书写

36、“腊、粥”两个字。提醒学生注意:“粥”字由三部分组成,左中右距离相等。活动 2了解作者1.结合课前搜集的资料介绍沈从文。2.教师出示资料,补充介绍。课件出示沈从文(19021988),中国作家。原名岳焕,湖南凤凰人。苗族。1922 年到北京,开始文学创作,代表作边城 长河 。沈从文的语言格调古朴,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凸现出乡村人性特有的风韵与神采,在中国文坛中被誉为“乡土文学之父”。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交流关于腊八粥的资料,让学生初步感受腊八喝腊八粥的习俗,有助于学生对本课内容的理解,并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另一方面,了解作者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感受真情。板块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活动 1默

37、读课文,自主学习1.仔细阅读自学提示,明确学习任务。课件出示(1)大声流利地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自己喜欢的语句,多读几遍。(2)围绕“腊八粥”这一线索,作家沈从文为我们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主要写了几件事情,能否用小标题概括出来?2.仔细默读课文完成自学任务。3.小组内交流学习收获。活动 2检查交流,解决字词1.出示生词,指名认读。课件出示沸腾碗盏浓稠搅和益发嘟囔孥孥肿胀惊异深褐重点:读准“孥孥”,了解这是湘西地区对男孩子的称呼。2.指导写字。书写指导: “腻”字是左右结构, 左窄右宽。 因为“腻”和肉有关系, 所以左边是“月字旁”。10右边“贝”的上方是两个短“横”,“斜钩”要写得

38、舒展,不能加“撇”。活动 3语句积累,归类感知1.叠词积累。课件出示甜甜的腻腻的糊糊涂涂大碗大碗大匙大匙要点: 发现这些词语的特点, 都是叠词, 读起来富有节奏感。 腊八粥味道“甜甜的、 腻腻的”;烧的时候“糊糊涂涂”煮成一锅;吃的时候“大碗大碗”地装,“大匙大匙”地朝嘴里塞灌,可以想象那种狼吞虎咽的吃相,感受腊八粥的无比美味。2.特殊词句。课件出示初学喊爸爸的小孩子会出门叫洋车了的大孩子嘴巴上长了许多白胡子的老孩子要点:对于腊八粥的喜爱,已经超越了年龄的界限,就算是老爷爷也是像个孩子一样爱吃腊八粥。这一组词句,要读出人们对腊八粥的喜爱。3.词句概括。课件出示喜得快要发疯了眼睛可急红了闻闻那种

39、香味,就够咽三口以上的唾沫了。(1)你能把每个短语变成一个词吗?能浓缩成一个字吗?变成词可以是:欣喜若狂、迫不及待、垂涎三尺(垂涎欲滴)。概括成一个字可以是:喜、急、馋。(2)喜,喜到怎样?急,急到怎样?馋,馋到怎样?不光咽唾沫,还是“三口以上”的唾沫。写得特别具体生动。(3)再读这几个短语,由一个字到一句话,初步体会如何把语言写具体、写生动。活动 4概括总结,感知内容1.思考问题:围绕“腊八粥”这一线索,作家沈从文为我们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课件出示课文围绕八儿等着吃母亲熬煮的腊八粥的经过,展现了一幅淳朴、和睦、温馨的图景,表现了一家人的其乐融融。2.主要写了几件事情,能否用小标题概括出故事情

40、节?预设:主要写了“等粥”和“喝粥”两件事。3.交流讨论:文章哪部分写得详细,哪部分写得简略?想想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提示: (1)“等粥”部分写得特别详细, 围绕“等粥”又分为四个部分来写。 圈画出重点字词,概括出小标题:盼粥分粥猜粥看粥。“喝粥”部分写得特别简单。(2)至于喝粥时的美味已经从等粥时八儿的心情变化和八儿那馋样里表现出来了, 所以作者将喝粥写得特别简单;再者,本文是小说,作者的写作目的在于反映八儿的天真可爱,展现他们一家人其乐融融的节日氛围。设计意图概括大意,目的是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感知课文,培养学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能力。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高年级学生应当“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

41、序”,因此,在此环节引导学生理清课文的条理,把握作者的叙述脉络,进一步加深对内容的理解,并为进一步研读文本做好了铺垫。板块三初尝腊八粥,感受美味活动 1圈画词句,自主感悟1.仔细阅读自学提示。课件出示(1)默读第 1 自然段,圈画出自己认为写得精彩的词句。(2)细细品读圈画的词句,在旁边写写自己的批注。2.交流。预设 1:我圈画的是“小孩子”“大孩子”“老孩子”这几个称呼,我能体会到所有人在腊八粥面前都变成了馋嘴的孩子,可见腊八粥真的好喝。课件出示小孩子、大孩子、老孩子腊八粥十分美味11预设 2:我圈画的是“糊糊涂涂”“大碗大碗”“大匙大匙”这样的用语,我能体会到作者用词之妙,文字读起来有韵味

42、,且富有童趣。课件出示糊糊涂涂、大碗大碗、大匙大匙富有童趣预设 3:我圈画的是“把小米、饭豆、枣、栗、白糖、花生仁合拢来,糊糊涂涂煮成一锅”一句,我能体会到腊八粥食材丰富,而从“糊糊涂涂”一词我能想象出粥的浓稠。课件出示小米、饭豆、枣、栗、白糖、花生仁食材丰富预设 4:我圈画的是“叹气似的”,感觉这样的描写,使腊八粥有了生命力。课件出示叹气似的拟人3.梳理总结:这段话中,先写了腊八粥给人的总印象甜甜的腻腻的。接着写了腊八粥的食材、制作过程等。人们对粥的喜爱之情隐含其中。4.再读体会:请学生完整地读一读第 1 自然段,边读边体会字里行间的声、色、味,以及人们对腊八粥的喜爱。活动 2仿写练笔,练习

43、表达1.学生谈一谈自己喜爱的食物有哪些,并说说理由。2.仿照课文第 1 自然段,写一种自己喜爱的食物。课件出示写一种自己喜爱的食物。要求:抓住食物的特点,可从食物的材料、味道、做法等方面去考虑,尽可能写出对食物的喜爱之情。3.学生完成初稿后交流。设计意图第 1 自然段是全文的第一部分,教学时让学生结合关键词句品味语言,旨在引导学生去体会作者是如何写出事物特点的,同时为练笔做好铺垫。选取自己喜爱的食物,能够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在表达时能够更自然地融入喜爱之情。【教学后记】第第 2 2 课时课时【课时目标】1.深入理解课文,领悟作者是怎样把主要部分写详细的,并能体会到详略得当的好处。2.朗读

44、课文,感受腊八习俗给人们日常生活带来的温馨。【教学过程】板块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活动 1听写词语,复检生字1.教师听写词语。2.听写后课件出示词语,同桌互相批改。课件出示腊八粥腻腻的糊糊涂涂浓稠3.学生用上这些词语说说沈从文先生笔下的腊八粥给人留下了怎样的印象。活动 2回顾课文,过渡引入1.提问回顾上节课的内容。(1)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腊八粥 ,大家还记得课文主要写了哪两件事吗?课件出示等粥、喝粥(2)作者是按怎样的思路来写“等粥”的?课件出示盼粥分粥猜粥看粥122.过渡引入:美味的腊八粥让小孩子、大孩子和老孩子都馋涎欲滴,方家大院的八儿正是这众多喜爱腊八粥的人中的一员。那么,面对甜甜的腻腻的

45、一锅粥,他的表现如何呢?设计意图孔子说:“温故而知新。”在学习开始时,教师采用复习上一节课的学习内容作为导入新课的方法,使学生在“温故”的基础上入题。板块二品悟“等粥”,体会详写活动 1引导自学,品读“盼粥”1.出示自学提示,指导自学。课件出示(1)默读第 28 自然段,画出描写八儿的句子,想想这些句子分别属于对人物的哪种描写。(2)品读你画出的句子,说说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2.先自学,然后在小组内交流。3.交流描写八儿的语句。预设 1:我画出的是“一个人进进出出灶房”,这是对八儿的动作描写,从中我能想象出八儿的馋样,体会到八儿兴奋的心情。(动作描写兴奋)预设 2:我画出的是“眼睛可急红了”“

46、要哭的样子”,这是对八儿的神态描写,体现八儿的急切心情。(神态描写急切)预设 3:我还画出了“妈,妈,要到什么时候才”“那我饿了!”等,从这些语言描写中我体会到了八儿盼粥时的急切心情。(语言描写急切)4.启发思考: 课文题目是“腊八粥”, 可是为什么用大量的笔墨来描写八儿的言行、 神态呢?预设:描写馋粥的八儿的言行、神态,更能突出腊八粥的美味。八儿越“馋”,越能说明腊八粥吸引人。5.体会描写腊八粥的语句。课件出示锅中的粥,有声无力的叹气还在继续。(1)从“叹气”一词你体会到了什么?预设:写出了腊八粥沸腾后向外冒泡的样子,非常生动。腊八粥好像和八儿在一同叹气,突显了馋粥的八儿总也得不到满足的心情

47、。(2)教师小结: “叹气”是人的活动, 用这样的词语来描写腊八粥, 就赋予了腊八粥以生命力。同时,这也是在用粥的“叹气”来衬托等粥人的心情。设计意图通过引导学生默读品悟,旨在让学生体会到作者沈从文先生对人物描写的细腻生动。同时体会到作者用鲜活人物衬托腊八粥美味的巧妙构思。活动 2合作探究“分粥”“猜粥”“看粥”1.出示学习提示:课件出示(1)默读描写八儿“分粥”“猜粥”“看粥”的相关段落,画出吸引你的词句。(2)细读体会:作者是怎样将人与粥结合在一起,来详写主要部分的?读后在小组内交流。2.学生先独立学习,然后以小组为单位合作交流。3.以组为单位,组间适时补充。预设 1:交流“分粥”部分。课

48、件出示“妈,妈,等一下我要吃三碗!我们只准大哥吃一碗。大哥同爹都吃不得甜的,我们俩光吃甜的也行妈,妈,你吃三碗我也吃三碗,大哥同爹只准各吃一碗,一共八碗,是吗?”“是啊!孥孥说得对。”“要不然我吃三碗半,你就吃两碗半”(1)通过对八儿的语言描写, 可以看出什么?(八儿的急切心情, 这其实是在写腊八粥的诱人。 )(2)找出课文中八儿喊“妈”的句子,交流体会。课件出示“妈,妈,要到什么时候才”“妈,妈,等一下我要吃三碗!”“妈,妈,你吃三碗我也吃三碗,大哥同爹只准各吃一碗,一共八碗,是吗?”“妈,妈,你抱我起来看看吧!”13八儿想尽办法给自己多分些粥喝找理由,并巧妙地把妈妈拉到自己的“阵营”。紧接

49、着见妈妈没有反驳,竟然还想去占妈妈的半碗腊八粥。引导体会八儿说话的特点:八儿追着妈妈、缠着妈妈,心情急切,体现腊八粥美味诱人。(3)教师小结:童稚的话语,让八儿的馋相跃然纸上,凸现了腊八粥的诱人。(4)分角色完整地读“分粥”这部分,进一步体会八儿对腊八粥的“迫不及待”。(5)师生共同小结:通过语言描写,作者写出了八儿的“小狡猾”“小聪明”。如果说刚才盼粥时的种种表现反映出八儿越等越急,那么分粥时的八儿已经迫不及待了,腊八粥实在是太诱人了。预设 2:交流“猜粥”部分。(1)出示第 13 自然段。(2)交流体会。对八儿脑海中猜想的腊八粥中食材的描写非常细致,写出了腊八粥食材的丰富。(3)朗读描写不

50、同食材的语句,闭目想象:八儿所猜的腊八粥是什么样的?(进一步体会八儿“馋粥”的程度,体会作者笔下八儿脑海中腊八粥食材的丰富、口感的独特。)(4)请学生说一说此时八儿的心理。(好奇)(5)小结: 通过对八儿心理活动的细腻描写, 作者写出了此时的八儿对腊八粥的好奇又进了一步,更巧妙地突出了腊八粥的特点。预设 3:交流“看粥”部分。(1)出示第 15 自然段。(2)以小组为单位汇报交流,组间适时补充。作者借八儿的眼光来描写腊八粥,不仅描写得细腻,而且写得生动有趣。(3)对比“猜粥”“看粥”。“猜粥”的部分与“看粥”的部分对粥的描写都很细腻。八儿猜测得很准确。(4)想象体会:八儿看粥时内心的心情是怎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 > 语文 > 部编版(统编版) > 六年级下册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小学语文部编版六年级下册全册教案(详细版).docx)为本站会员(luzy369)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