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化学导学案 创编人: 审核人: 高一化学组 使用时间:高一下学期 编号:11 6.2化学反应的速率与限度第2课时化学反应的限度班级: 姓名: 小组: 小组评价: 教师评价: 【预习指导与目标】1认真阅读课本4648页,能了解可逆反应的含义,知道可逆反应在一定条件下能达到化学平衡。明确控制反应条件在生产和科学研究中的作用。2认真思考,规范完成预习案,并将预习中的疑问填写在我的收获与疑问栏中。【学习目标】 课程标准与核心素养1. 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1)能根据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原理,说明影响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的因素。(2)了解控制反应条件在生产和科学研究中的作用。2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依据探
2、究目的设计实验方案,探究影响化学反应限度的因素。3. 体会从限度和快慢两个方面去认识和调控化学反应的重要性。【情境导学】1、教师引导学生回答教材48页“思考与讨论”(1)提高燃料的燃烧效率的措施尽可能使燃料充分燃烧,提高能量的转化率。关键是燃料与空气或氧气要尽可能充分接触,且空气要适当过量。尽可能充分利用燃料燃烧所释放出的热能,提高热能的利用率。(2)提高燃料的燃烧效率的意义在于节约能源、节省资源、减少污染。2、科学史话“炼铁高炉尾气之谜”【思考探究】一、化学反应的限度1可逆反应(1)定义: (2)特点:相同条件下,正、逆反应同时进行。不能完全转化,反应物和生成物同时存在,任一反应物的转化率均
3、小于100%。2化学平衡状态的建立(1)过程(2)图示(3)转化率:已被转化的反应物的物质的量与其初始的物质的量之比。3化学平衡状态(1)含义: (2)特征4化学反应的限度(1)化学平衡状态是可逆反应达到的一种特殊状态,是在给定条件下化学反应所能达到或完成的 ,即该反应进行的限度。任何可逆反应在给定条件下的进行程度都有一定的限度。(2)不同条件下,同一可逆反应的限度 ;相同条件下,不同反应的限度也 。(填相同或不同)二、化学反应条件的控制1化学反应条件控制的意义(1)促进有利的化学反应,提高 ,提高 。(2)抑制有害的化学反应,减少 ,控制副反应的发生,降低 。2工业合成氨条件的选择(1)温度
4、选择400500 :原因 (2)压强选择1030 Mpa:原因 3控制反应条件、提高煤的燃烧效率(1)煤的状态煤被研得越细,与空气中氧气的接触面积越大,燃烧越充分,反应速率越大。(2)空气用量适当过量的空气有利于 。过多的空气会 ;少量的空气则会 。(3)炉(灶)膛材料的选择炉(灶)膛材料采用 材料。隔热可以 ,耐高温材料可以防止 。(4)热量的利用:燃烧后废气中的热量可用于供暖或发电等。化学平衡状态的判断1判断依据直接判断依据同一物质生成速率等于消耗速率不同物质化学反应速率之比等于化学计量数之比,且表示不同方向(即一正一逆)间接判断依据各物质的某些物理量保持不变2.不能判断反应达到平衡状态的
5、几种情况(1)反应中各组分的物质的量的变化量之比(或分子个数比)等于化学方程式中相应物质的化学计量数之比的状态。(2)恒温恒容下n0(反应前后气体物质的量不变)的反应,体系的压强、总物质的量不随时间改变而改变的状态。(3)全是气体参加且n0(反应前后气体物质的量不变)的反应,体系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不随时间的改变而改变的状态。(4)全是气体参加的反应,恒容条件下体系的密度保持不变的状态。【问题解决】 1下列反应不属于可逆反应的是()ASO2与O2在一定条件下生成SO3,同时SO3又分解为SO2和O2BN2与H2在一定条件下生成NH3,同时NH3又分解为N2和H2C电解水生成H2和O2,氢气在氧气
6、中燃烧生成H2ODSO2溶于水生成H2SO3,同时H2SO3又分解为SO2和H2O2在一定条件下,使NO和O2在一密闭容器中进行反应2NOO22NO2,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反应开始时,正反应速率最大,逆反应速率为零B随着反应的进行,正反应速率逐渐减小,最后为零C随着反应的进行,正反应速率逐渐减小,逆反应速率逐渐增大D随着反应的进行,逆反应速率逐渐增大,最后与正反应速率相等3可以充分说明可逆反应P(g)Q(g)R(g)S(g)在恒温条件下达到平衡状态的事实是()A反应器内的压强不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B反应器内P、Q、R、S四种气体共存C生成P的速率与生成S的速率相等D生成1 mol P必有1
7、 mol Q生成4化学反应限度的调控在工业生产和环保技术等方面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如果设法提高化学反应的限度,下面的说法中错误的是()A能够节约原料和能源B能够提高产品的产量C能够提高经济效益D能够提高化学反应速率5下列关于提高燃料燃烧效率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空气的量越多越好B应通入适量的空气C固体燃料燃烧前最好粉碎D液体燃料燃烧时可以以雾状喷出6 将煤块粉碎、进行脱硫处理、在适当过量的空气中燃烧,这样处理的目的分别是()使煤充分燃烧,提高煤的利用率减少SO2的产生,避免造成“酸雨”减少有毒的CO产生,避免污染空气减少CO2的产生,避免“温室效应”ABC D【体系构建】本课题的思维导图课堂小结【学习评价】(3颗星合格,4颗星以上优秀)内容评价标准星数总数学习过程认真参与所有“做一做”“想一想”等,获得3颗星问题解决解决一个问题获得一颗星体系构建构建体系获得1-2颗星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