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知识复习体系-统编版高中政治高一上学期必修一-.docx

上传人(卖家):大布丁 文档编号:2171760 上传时间:2022-03-13 格式:DOCX 页数:34 大小:91.9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知识复习体系-统编版高中政治高一上学期必修一-.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知识复习体系-统编版高中政治高一上学期必修一-.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知识复习体系-统编版高中政治高一上学期必修一-.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知识复习体系-统编版高中政治高一上学期必修一-.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知识复习体系-统编版高中政治高一上学期必修一-.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必修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第1课 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1.1 原始社会的解体和阶级社会的演进1.2 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第2课 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2.1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2.2 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第3课 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3.1 伟大的改革开放3.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创立、发展和完善第4课 只有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4.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4.2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4.3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第一课 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1.1 原始社会的解体和阶级社会的演进1 原始

2、社会1.原始社会地位:原始社会是人类发展的最初阶段,也是最低阶段,是人类的童年时期。2.原始社会生产力的特点:旧石器时代:主要以采集天然食物为主,打制石器为主。新时期时代:主要以磨制石器为主,原始畜牧业和农业开始出现,人们从食物的采集者变成生产者。总的来说:原始社会劳动者素质低下,生产工具极其简陋,劳动对象范围有限,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3.原始社会生产关系的特点:原始社会低下的生产力使人们不得不共同劳动,共同占有生产资料,在生产中结成平等互助的关系,平均分配劳动产品。4.原始社会组织和管理单位:按照血缘关系结成的氏族是原始人共同生活的基本单位。末期出现了氏族部落,联合起来组成部落联盟。通过氏族

3、议事会管理集体事务,大事由成年人集体讨论决定。没有人压迫人的现象,氏族长和军事首领由氏族议事会选举产生,氏族长负责处理日常内部事务,军事首领负责对外作战,都没有任何特权。5.原始社会发展趋势:生产工具改进生产力发展个体劳动盛行生产资料家庭私有出现(最早的私有是牲畜和生产工具)土地变成私有财产,标志私有制确立贫富分化加剧氏族成员地位不平等原始社会解体二奴隶社会1.奴隶社会阶级分化:随着原始社会的解体,出现了地位不同的两大集团奴隶主阶级和奴隶阶级,前者处于剥削地位,后者处于被剥削地位。(阶级,是在一定生产关系中处于不同地位的集团)2.奴隶社会生产力的特点:金属工具的广泛应用、城市的出现、文字的发明

4、和使用、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工等,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3.奴隶社会生产关系的特点:奴隶主占有生产资料并完全占有奴隶;奴隶毫无人生自由,在奴隶主的强制下劳动;奴隶劳动的全部产品都归奴隶主占有和支配,奴隶主只给奴隶最低限度的生活资料。4.奴隶社会主要矛盾:奴隶阶级和奴隶主阶级的矛盾5.国家:产生原因:奴隶主的残酷剥削和压迫,必然遭到奴隶的反抗,奴隶主为了维护本阶级的利益,建立了军队、法庭、监狱等暴力机关,这样,人类历史上最早的国家奴隶制国家产生了。国家的本质: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是阶级统治的工具。注:比较国家与氏族的不同6.奴隶社会代替原始社会的历史进步性:奴隶社会代替原始社会后,金属

5、工具的广泛使用、城市的出现、文字的发明和应用、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工等,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使人类摆脱蒙昧野蛮的状态,迈入了文明时代的门槛,这是历史的进步。7.奴隶社会的发展趋势:新式工具的使用(铁农具、牛耕、水磨、轮犁等)促进了生产力提高,奴隶反抗奴隶主,打砸破坏先进的劳动工具(旧的生产关系),导致战争频繁、天地荒芜,严重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一些开明的奴隶主逐渐改变剥削方式,释放奴隶,把土地分成小块交给平民或奴隶耕种,农民或奴隶向奴隶主交纳地租、承担劳役(新的生产关系),这种新型的生产关系适合了生产力发展要求,并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奴隶社会瓦解,封建社会出现。三封建社会1.封建社会出现

6、的原因:当奴隶制日渐成为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的障碍时,就被封建制所取代,这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2.封建社会生产关系的特点:地主占有绝大部分土地,通过收取地租等方式,占有农民大部分劳动成果;相对于奴隶,农民有一定的人身自由;有自己的劳动工具甚至少量土地,劳动成果除交纳地租外,还能留下一部分归自己支配。3. 封建制生产关系的进步性:农民能够比较自主地劳动,有了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社会生产的发展。4. 生产力的特点:铁制农具得到广泛使用和推广;耕作技术有了显著进步;水利事业有了较大发展;手工业有了进一步发展;冶铁业成为最重要的手工业部门;商业和城市逐渐发展起来。5. 地主对农民压迫的表现:剥削基础:封

7、建土地所有制 经济剥削:封建主凭借对土地的占有,使农民不得不依附于地主。收取地租(劳役、实物、货币地租)是地主阶级剥削农民的主要方式;还利用高利贷强迫农民缴纳苛捐杂税、从事各种徭役来剥削农民。政治压迫:封建专制体制封建国家的显著特征是君主专制、等级森严。思想统治:地主阶级散布封建迷信、传播封建道德、鼓吹“君权神授”,钳制劳动人民的思想。6. 农民的反抗表现:分散的小规模抗租抗税运动;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和农民战争。7. 封建社会主要矛盾: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8. 封建制生产关系与奴隶制生产关系的相同点:都是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都没有严格意义上的人身自由;都是生产资料私有制。四资本主义社会1.

8、资本主义萌芽的特点和表现:出现了大规模手工工场,分工明确,出现了早期雇佣关系,劳动者出卖劳动力成为雇佣工人,工厂主剥削劳动者的剩余价值。2.资本主义萌芽出现的原因: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3.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特点:资本家占有一切生产资料;失去生产资料的劳动者不得不出卖自己的劳动力,受雇于资本家,成为雇佣工人;资本家在生产过程中占有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是资本家剥削的秘密所在;是资本家各种利润的来源)。4.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建立的条件及手段:条件:一是要有大批失去生产资料、有人身自由、能够自由出卖劳动力的人;二是要有开办资本主义企业所必需的大量货币当做资本。手段:依靠暴力、通过掠夺促使这两个

9、条件的形成。资本主义社会的形成,决不是一个田园诗般的过程,而是一个充满侵略、征服、掠夺、残杀和奴役的过程。5. 资产阶级革命:原因: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使新兴资产阶级在经济上显示出很大的优势,但是封建制度的存在使新兴资产阶级的这种优势难以充分发挥,只有推翻封建政权,才能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扫清障碍。经过:新兴资产阶级和他们的思想家提出了“自由、平等、博爱”的口号,利用劳动人民的力量,发动了向封建地主阶级夺取政权的革命。资产阶级革命胜利的意义:标志着资本主义社会的开始,人类社会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6. 资本主义制度确立的意义:进步性:工业革命的发生和完成,带来了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的巨大飞跃,促进

10、了人类思想的解放,使科学、教育、文化的发展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局限性:资本主义基本矛盾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资本主义制度下财富占有两极分化,引起经济危机;资产阶级控制资本主义经济和政治的发展,不断激化社会矛盾和冲突。7.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基本特征(实质):生产相对过剩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主要表现:大量商品卖不出去,大量生产资料被闲置,大批生产企业、银行破产,大批工人失业,生产迅速下降,信用关系被破坏,整个社会生活陷入混乱。导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发生的原因A. 根本原因: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这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源)

11、B. 直接原因: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之间的矛盾;个别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矛盾激化时导致的后果:社会生产结构会严重失调:一方面社会生产的大规模增长,另一方面工人阶级因资本家的剥削日益贫困化,从而造成社会生产的严重过剩。)C. 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主要表现形式就是引起经济危机的两大直接原因。资本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对立是基本矛盾在阶级关系上的表现。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趋势:A.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在资本主义社会的体现,是资本主义社会一切矛盾和冲突的总根源。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发

12、展,贯穿于资本主义社会的始终,决定着资本主义的命运。B.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阶级对立的日益激化,资产阶级为了维持自己的通知,采取了一系列缓和阶级矛盾的措施,但这些措施没有也不可能改变资本主义私有制及其剥削关系。(阶级矛盾可以缓和,但不能被解决)C. 随意资本主义终究要被社会主义所取代,虽然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但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5 人类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1.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生产力是人们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能力,包括劳动者(主导地位)、劳动工具(生产工具的变革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主要标志)、劳动对象三部分。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社会关系。标扩

13、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地位)、产品分配形式、人与人的地位和关系三部分。在一定社会发展阶段中,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才能推动生产力和社会的发展进步;当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时,就要变革生产关系使之适应生产力的发展。2.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经济基础:一定时期生产关系的总和。上层建筑: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的非经济的意识形态以及制度、体制、设施等。(政治、法律、哲学、艺术、宗教、国家机构、监狱、军队等)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当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时,就会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当上层建筑不适应经济基础发展要求

14、时,就要变革上层建筑,使之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3. 阐述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取决于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材料分析)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的要求。人类社会更替就是由社会基本矛盾决定的,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最终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实现共产主义的远大目标,都是由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这一矛盾运动决定的。人类社会就是在社会基本矛盾的不断解决中实现的,在社会基本矛盾的推动下社会形态由低级向高级依次更替、不断演进,形成人

15、类社会的历史。4. 分析:用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知识分析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是统一性和多样性的结合。(材料分析)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构成了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的状况,这一规律决定着社会形态的依次形成和更替,推动着人类社会向前发展。同时,受地理环境、文化传统、外部原因等因素的影响,各国、各地区、各民族的发展道路有着不同的表现,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进程是由各国、各地区、各民族历史的多样性反映出来的。所以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是统一性和多样性的结合。第一课 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1.2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

16、与实践1 空想社会主义1. 产生的背景:伴随着资本主义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日益显现的激烈矛盾,社会主义思想得以产生和发展。一些先进分子看到了资本主义的弊端,纷纷对资本主义进行揭露和批判,同时表达对未来理想社会的诉求,从而形成了空想社会主义。2. 空想社会主义的地位:空想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思想来源。3. 空想社会主义失败的原因:根本:设想的生产关系与当时生产力状况不匹配。未触及本质问题:仅从理性、正义等原则出发,揭露资本主义的弊端,设计未来社会的美好蓝图。主张阶级调和,反对阶级斗争,看不到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无产阶级的力量,没有找到消灭资本主义社会和建立新社会的强大力量,也没有找到进行社会变革的

17、正确途径。4. 进步性:成为科学社会主义的思想来源,揭露批判了资本主义,表达了对未来理想社会的诉求。 2 工人运动1. 意义以三大工人运动的发生为标志,工人阶级开始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开始联合起来反抗资产阶级的统治,将斗争的矛头指向整个资产阶级和资本主义制度。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工人运动的星期,是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历史前提,无产阶级的斗争迫切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科学社会主义应运而生。2. 阶级斗争的三种基本形式经济斗争:不能消灭资本主义制度,不能从根本上改变无产阶级受剥削、被压迫的地位。政治斗争: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无产阶级政权,是最具有决定性作用的斗争形式,夺取政权的武装斗争是政治

18、斗争的最高方式。思想理论:主要任务是宣传革命思想。3 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1. 创立唯物史观:批判吸收德国古典哲学合理成分,摆脱唯心主义思想,创立唯物史观。剩余价值学说:剖析资本主义社会,批判继承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思想成果,创立了剩余价值学说。2. 意义:唯物史观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揭示了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作用,揭示了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发展中的巨大作用,把人们对美好社会的追求建立在科学认识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剩余价值学说从经济学角度,揭示了剩余价值的来源,揭示资本家剥削工人、占有工人剩余劳动的秘密,揭示了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利益的根本对立,找到了变革资本主义社会的坚定力量,为

19、无产阶级的斗争指明了方向。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的创立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揭示了资本主义运行的特殊规律,为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奠定了理论基石,使社会主义实现了由空想到科学的伟大飞跃。4 共产党宣言:1848年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1. 内容(意义):揭示社会发展规律:共产党宣言分析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与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科学论证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历史必然性。对无产阶级政党做了阐述:共产党宣言总结了工人运动的经验和教训,第一次系统论述了无产阶级政党的性质、特点、任务和策略原则,阐明了建立无产阶级政党的必要性。阐述了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理想目标,激励着人们不断

20、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2. 无产阶级政党的性质、特点、任务和策略原则性质:无产阶级先锋队、最有觉悟、战斗力先进部队特点:代表无产阶级根本利益,没有自己特殊利益任务: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无产阶级政权策略原则:无产阶级在共产党领导下,团结绝大多数人,有组织斗争,继续发展社会生产力,使全体社会成员全面发展,从而为建立共产主义新社会创造必要条件3. 马克思主义的特征: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是人民的理论;是实践的理论;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5 社会主义的实践1. 巴黎公社:措施:摧毁了资产阶级的国家机构,废除了资产阶级议会制,采取公职人员由民主选举产生、限制公职人员等方式,防止社会公仆变为社会主人

21、。地位: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的初步尝试,是无产阶级夺取政权的第一次尝试,也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2. 俄国十月革命时间:1917年意义:A.俄国无产阶级通过革命斗争,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建立了无产阶级政权,确立了社会主义生产关系。B.十月革命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将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革命的理论变成了现实,实现了科学社会主义从理论到现实的历史性飞跃,开启了人类历史新纪元。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劳动者共同占有生产资料;消灭了人剥削人的制度,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建立起互助合作的关系;个人消费品实行按劳分配。3. 多国实践:二战后,实现了一国实践到多国实践的历史性飞跃。4. 曲折发展:20世

22、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虽斗殴剧变和苏联解体,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出现严重曲折。5. 为什么说社会主义的前途是光明的?从发展规律角度: 从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看,社会主义终将代替资本主义是不可逆转的; 从人类社会发展的趋势看,共产主义一定要实现的信念是不可动摇的。从实践角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实践与发展,在21世纪焕发出强大生命力。第2课 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2.1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1、 近代中国的探索复兴之路(1840-1919)1. 背景:党近代西方冲破封建制度的罗网,取得日新月异的进步时,中国仍然处于日趋没落的封建专制统治之下,经济、政治、文化都落后了,陷入内忧

23、外患的黑暗境地。2. 近代中国社会性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3. 近代中国人民历史任务: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是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的前提,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是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目的)4. 近代社会主要矛盾: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5.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走不通的原因:是由近代中国国情决定的帝国主义不让走:帝国主义入侵中国是要把中国变成殖民地或半殖民地,维护其在华特权,不允许中国通过资本主义道路强大起来。封建势力不愿走:中国的封建势力同帝国主义相勾结,严重阻碍了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民族资本主义走不动:中国民族资产

24、阶级的力量十分弱小,具有软弱性和妥协性的特点。2、 新民主主义革命(1919-1949)是无产阶级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1. 背景:1917年,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2. 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的标志:五四运动(1919年)五四运动特点:A. 彻底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性;B. 追求救国强国真理的进步性;C. 各族各界群众积极参与的广泛性;五四运动意义:A. 工人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的舞台;B. 是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C. 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3. 领导力量:中国共产党(主心骨)时间:1921年,在马克

25、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意义:从此,中国人民谋求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斗争就有了主心骨。新民主主义革命取胜的法宝:A.一道路:探索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最后夺取全国胜利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B.俩基本武器:统一战线、武装斗争C.三主要法宝: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4.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标志:在经历了大革命、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这四个阶段后,1949年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5.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无产阶级领导的,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

26、民主革命。6.新民主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的关系:(1)看原因: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本国情决定了中国革命必须分为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两个步骤。(2)看区别:第一步,通过新民主主义革命,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形态,使中国变成一个独立的民主主义的社会。第二步,使革命向前发展,建立社会主义的社会。(3)看联系:新民主主义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准备,社会主义革命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趋势。只有完成前一个革命才能完成后一个革命,这两个革命阶段相互衔接。7、新民主主义革命“新”在何处?领导政权“新”:不是由资产阶级领导,而是由无产阶级领导;(决定意义)革命前途“新”:建立无产阶级领导下的革命阶

27、级的联合专政,并最终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所属世界革命范畴“新”:不属于世界资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而属于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8.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历史意义:(1) 对中国:辞旧:实现了中国从几千年封建专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结束了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迎新:为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创造了前提条件,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的社会发展方向,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展示了美好前景和现实道路;(2)对世界:冲破了帝国主义的东方战线,极大地变了世界政治力量的对比,鼓舞和推动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9.毛泽东思想:创立: 在中国革命实践中,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

28、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列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结合起来,创立了毛泽东思想。1945年4月至6月,中共召开的七大确定以毛泽东思想作为全党一切工作的指针。意义:A.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经过长期浴血奋斗,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B.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成功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第二课 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2.2社会主义在中国的确立一、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三大改造1. 社会主义革命开始的标志: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结束、社会主义革命的开始。2. 过渡时期:从中华人民共和

29、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1949-1956年底)第一阶段:经济恢复时期,完成民主遗留问题时期。(1950-1952年底)第二阶段: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1953-1956)3. 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这一内容概括说来,就是“一化三改”。4. “三大改造”实质:是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是变革生产关系的社会主义革命。(是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革)5. 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历史必然性(历史背景)国营经济迅速发展主导性因素;国家积累了利用、限制和管理私营工商业的

30、经验,不同程度地开始了对它们初步的社会主义改造;个体农业经济难以适应国家工业化建设的新形势,迫切需要组织起来;国际形势有利于中国加快向社会主义阵营的转变。6. 社会主义改造完成的意义:(1)改造成功的标志:1956年,生产资料所有制社会主义改造取得了决定性胜利,标志着我国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2)意义:社会主义改造的伟大胜利,极大地激发了广大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社会生产力有了比较迅速的发展,社会秩序更加稳定,人民民主专政更加巩固,从而为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奠定了坚实基础。中国共产党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顺利实现了对生产资

31、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这是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伟大最深刻的社会变革。7.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大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了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经济制度和文化制度,明确了建立社会主义社会的根本任务,肯定了从新民主主义转变到社会主义的具体途径。二社会主义探索和建设时期(1956-1978年)1.为什么进行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后,如何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是崭新的历史课题,没有现成的答案可以遵循。2.怎样进行探索: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指导下,以苏联经验教训为鉴戒,结合中国具体实际,艰辛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

32、建设道路。3.中共八大(1956年9月)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次党的全国代表大会(1)最重要贡献是对三大改造基本完成后,中国社会主义的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作出了规定,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根本任务: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主要矛盾: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们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主要任务: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尽快把我国由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4.社会主义制度确立之后取得的重要成就: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农业初步满足了占世界

33、四分之一人口的基本生活需求建筑、交通运输等基础设施建设获得较快发展教育医疗事业得到长足进步人们的精神面貌得到了极大的改变科技发展取得重要突破,成为在世界上有重要影响的大国5.社会主义制度确立的重大意义:我国社会发生的翻天覆地变化雄辩地证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一个结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新中国的成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全面展开,实现了中华民族从“东亚病夫”到站起来的伟大飞跃。(一个飞跃)虽然经历了严重的曲折,但党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取得的独创性理论成果和巨大成就,为在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和物质基础。(一个肯定)6.马克思主义与

34、中国实际的两次结合(1)第一次结合,与中国革命的实际相结合: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探索出一条正确道路,最终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社会主义革命:完成三大改造,成功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第一次结合取得的理论成果为毛泽东思想的确立。(2) 第二次结合:与中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进行结合,发展了毛泽东思想,创立、发展和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7. 两大转折:1956年至今1949年1919年新民主主义社会社会主主义社会旧民主主义社会实现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的伟大转折的标志是新中国的成立。实现新民主主义(社会

35、)向社会主义(社会)伟大转折的标志是三大改造(社会主义改造)的成功完成。第三课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3.1伟大的改革开放1、改革开放的确立:(1978年)(1)背景:“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在党和国家面临何去何从的重大历史关头。(2)十一届三中全会:内容:拨乱反正: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确定把党和国家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意义:实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2、 改革的实质: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3、 改革的目的:调整生产关系不适应

36、生产力的部分,调整上层建筑不适应经济基础的部分。4、改革开放三个阶段:(1) 起步阶段:1978年-1992年改革:A.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改革率先取得突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得意推行,乡镇企业迅速发展。B.1984年,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召开,标志着中国改革重点从农村转向城市, 企业改革迈出重要步伐。开放:A.1980年,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四个经济特区设立,标志我国对外开放迈出关键步伐.B.1984年,开放了大连、青岛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C.1988年,设立海南省,并把海南开辟为经济特区。D.1990年,开发开放上海浦东。E.1992年,开放沿长江的五个城市。之后又开放17个内陆省

37、会城市,同时从东北、西北到西南开放了一系列沿边城市,我国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基本形成(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2) 逐步深化阶段:1992-2013年改革:A1992年南方谈话和十四大,明确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为标志,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新阶段。B.1993年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就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行部署,此后改革重点围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展开。C.2003年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围绕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行了部署。开放:2001年我国成功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标志着我国对外开放达到新水平。(3) 全面深化阶段:2013年

38、-至今改革:A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做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部署,提出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全面深化改革取得重大突破。B.2018年,党的十九届三中全会作出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部署。C.2019年,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专题研究了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问题。D.2020年,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的建议。C.202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对全面深化改革和实行高水平对外开放作出部署。开放:A.20

39、13年,设立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B.2017年,党的十九大提出形成全面对外开放新格局,这都表明中国对外开放进入新的发展阶段。C. 改革开放向纵深推进,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历史性伟大成就。5、改革开放的成就(重大意义):(1)1978年以来,中国改革全面推进,对外开放向纵深发展。(两个发展)(2) 改革开放极大改变了:中国的面貌、中华民族的面貌、中国人民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四个面貌)(3) 中华民族迎来了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迎来了从创立、发展到完善的伟大飞跃;中国人民迎来了从温饱不足到小康富裕的伟大飞跃;(三个飞跃)(4) 中华民族正以崭新的姿态屹立

40、于世界的东方。(一个姿态)6、 如何理解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1)党和人民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必由之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2)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解放思想永无止境,改革开放也永无止境。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对外开放是中国的基本国策。当今世界是开放的世界,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必然落后。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6、我国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不断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不断推进实

41、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断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断发挥和增强我国的制度优势;坚持以发展为第一要 务,不断增强我国综合国力;坚持扩大开放,不断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坚持全面从严治党,不断提高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正确处理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第三课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3.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创立、发展和完善一、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1、创立标志:1982年,党的十二大开幕式上,邓小平明确提出了“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鲜明主题

42、。背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际和特点相结合,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成功开创、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2、发展:(1) 邓小平理论:会议: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主题:“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意义:成功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内容: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政策,深刻揭示社会主义本质;确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明确提出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定了到21世纪中叶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战略】(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会议: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主题:“加深对什么是社会主义、

43、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和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认识”意义:成功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21世纪。【内容: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国内外形势十分复杂、世界社会主义出现严重曲折的严峻考验面前,捍卫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和基本框架;确立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开创全面改革开放新局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科学发展观含义: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地位:始终做到三个代表,是中国共产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键是坚持与时俱进,核心是坚持党的先进性,

44、本质是坚持执政为民。(3)科学发展观:会议:党的十六大主题:“深刻认识和回答了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意义:成功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内容: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推进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强调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 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推动建设和谐世界,推进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4)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会议:党的十八大以来主题:深刻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

45、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内容:坚持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对党和国家各方面工作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取得历史性成就】“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指的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四个全面”指的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1、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

46、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内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什么】: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表现】: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目标】: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意义: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B.实践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一条既符合中国国情,又适合时代发展要求并取得巨大成功的唯一正确道路。(只有这条道路而没有别的道路,能够引领中国进步、增进人民福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政治 > 统编版(人教部编版2019) > 必修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知识复习体系-统编版高中政治高一上学期必修一-.docx)为本站会员(大布丁)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