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次课程的主要内容本次课程的主要内容 1 1、历代官府藏书及其散佚、历代官府藏书及其散佚2 2、历代私家藏书之兴替、历代私家藏书之兴替第四章 文献的收藏与散佚 第一节第一节 历代官府藏书及其散佚历代官府藏书及其散佚 (一)历代官府文献收藏概况(一)历代官府文献收藏概况商代:商代: 据专家对甲骨文的统计,约有十万至十五万片,据专家对甲骨文的统计,约有十万至十五万片,而且主要是在安阳小屯殷墟,有人估计是有意存放的而且主要是在安阳小屯殷墟,有人估计是有意存放的。 商代商代已有成熟的文字、大量的书面文献、专门的文已有成熟的文字、大量的书面文献、专门的文献管理人员,是大体可以确认的。献管理人员,是大体可
2、以确认的。第四章 文献的收藏与散佚 第一节第一节 历代官府藏书及其散佚历代官府藏书及其散佚 周代:周代:文献的收藏管理更趋制度化。各主要机构对职文献的收藏管理更趋制度化。各主要机构对职责范围内的法则文献是分工掌管的责范围内的法则文献是分工掌管的。 周礼周礼天官:天官:“大宰之职,掌建邦之六典。大宰之职,掌建邦之六典。”六六典指治典、教典、礼典、政典、刑典、事典:典指治典、教典、礼典、政典、刑典、事典:“典典”是指法则、典则。汉郑众说:是指法则、典则。汉郑众说:“治典为冢宰之职,教治典为冢宰之职,教典为司徒之职,礼典为宗伯之职,政典为司马之职,典为司徒之职,礼典为宗伯之职,政典为司马之职,刑典为
3、司寇之职,事典疑为司空之职。刑典为司寇之职,事典疑为司空之职。” ” 周礼周礼春官春官“小史掌邦国之志小史掌邦国之志。”又,又,“外史掌外史掌书外令,掌四方之志书外令,掌四方之志,掌三皇五帝之书掌三皇五帝之书。”第四章 文献的收藏与散佚 第一节第一节 历代官府藏书及其散佚历代官府藏书及其散佚 秦代:秦统一天下后,图书有专门藏所。史记秦代:秦统一天下后,图书有专门藏所。史记太太史公自序:史公自序:“秦拨去古文,焚灭诗、书,秦拨去古文,焚灭诗、书,故故明堂、石室、金匮明堂、石室、金匮(同柜同柜)玉版图籍散乱玉版图籍散乱。” 唐司马贞索隐:唐司马贞索隐:“石室、金匮皆国家藏书之所。石室、金匮皆国家藏
4、书之所。” 司马贞,字子正,唐河内(今沁阳)人。开元中官至朝散大夫,宏文司马贞,字子正,唐河内(今沁阳)人。开元中官至朝散大夫,宏文馆学士,主管编纂、撰述和起草诏令等。唐代著名的史学家,馆学士,主管编纂、撰述和起草诏令等。唐代著名的史学家,著史记索著史记索隐隐三十卷,世号三十卷,世号“小司马小司马”。该书音义并重,注文翔实,对疏误缺略补。该书音义并重,注文翔实,对疏误缺略补正颇多,具有极高的史学研究价值,与南朝时期的正颇多,具有极高的史学研究价值,与南朝时期的宋国裴骃的史记集解宋国裴骃的史记集解、唐张守节的史记正义合称、唐张守节的史记正义合称“史记三家注史记三家注”。第四章 文献的收藏与散佚
5、第一节第一节 历代官府藏书及其散佚历代官府藏书及其散佚 秦始皇焚书。秦始皇焚书。 始皇三十四年,博士淳于越主张效法古制,分封始皇三十四年,博士淳于越主张效法古制,分封诸侯,认为诸侯,认为“事不师古而能长久者,非所闻也事不师古而能长久者,非所闻也”。 李斯李斯坚决反对,并建议:坚决反对,并建议:“史官非秦记皆烧之,史官非秦记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诗、书书、百家语、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有敢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有敢偶语诗诗、书书者弃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见知不举者与同罪。令下三十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见知不举者与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烧,黥(日不烧,黥( q
6、ng )为城旦。)为城旦。所不去者医药、卜筮、所不去者医药、卜筮、种树之书种树之书。”制曰:制曰:“可可”。(史记史记秦始皇本纪秦始皇本纪) 第四章 文献的收藏与散佚 第一节第一节 历代官府藏书及其散佚历代官府藏书及其散佚 (一)历代官府文献收藏概况(一)历代官府文献收藏概况 西汉西汉:西汉官府藏书空前丰富,而且进行了我国:西汉官府藏书空前丰富,而且进行了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系统整理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系统整理。 史记史记高祖本纪高祖本纪“高帝元年冬十月,萧何尽收秦丞相高帝元年冬十月,萧何尽收秦丞相府图籍文书。府图籍文书。” 汉书汉书艺文志艺文志“汉兴,张良、韩信序次兵法,凡百八汉兴,张良
7、、韩信序次兵法,凡百八十二家,删取要用,定著三十五十二家,删取要用,定著三十五家家。”三辅黄图国:三辅黄图国:“未央宫有石渠阁未央宫有石渠阁,萧何所造萧何所造藏入关所得秦之图籍。藏入关所得秦之图籍。”又又:“天禄阁,藏典籍之所,萧何所造。天禄阁,藏典籍之所,萧何所造。”可见西汉之初已注可见西汉之初已注重搜集文献,并建专室典藏重搜集文献,并建专室典藏。 第四章 文献的收藏与散佚 第一节第一节 历代官府藏书及其散佚历代官府藏书及其散佚 西汉惠帝四年(公元前西汉惠帝四年(公元前191191年),朝廷废除秦始皇焚书时年),朝廷废除秦始皇焚书时颁布的颁布的挟书律挟书律,在在武帝武帝时对图书进行过大规模搜
8、集、整时对图书进行过大规模搜集、整理理。 七略记载:七略记载:“孝武皇帝敕丞相公孙弘广开献书之路,孝武皇帝敕丞相公孙弘广开献书之路,百年之间,书积如山丘。故外有太常、太史、博士之藏,内百年之间,书积如山丘。故外有太常、太史、博士之藏,内有延阁、广内、秘室之府。有延阁、广内、秘室之府。” 成帝成帝时进一步搜集,并命刘向等人进行系统整理。时进一步搜集,并命刘向等人进行系统整理。 班固汉书班固汉书艺文志:艺文志:“至成帝时,以书颇散亡,使谒至成帝时,以书颇散亡,使谒者者陈农陈农求遗书于天下。诏光禄大夫求遗书于天下。诏光禄大夫刘向刘向校经传、诸子、诗赋校经传、诸子、诗赋,步兵校尉,步兵校尉任宏任宏校兵
9、书,太史令校兵书,太史令尹咸尹咸校数术,侍医校数术,侍医李柱国李柱国校校方技:每一书已,方技:每一书已,向向辄条其篇目,撮其指意,录而奏之。会辄条其篇目,撮其指意,录而奏之。会向卒,哀帝使向子侍中奉车都尉歆卒父业。向卒,哀帝使向子侍中奉车都尉歆卒父业。(刘刘)歆歆于是总于是总群书而奏其七略。群书而奏其七略。”第四章 文献的收藏与散佚 第一节第一节 历代官府藏书及其散佚历代官府藏书及其散佚 据汉书据汉书艺文志记载,刘歆七略当时校定艺文志记载,刘歆七略当时校定皇家藏书的总目录共计有书籍三十八种,五百九十六皇家藏书的总目录共计有书籍三十八种,五百九十六家家,一万三千二百六十九卷。一万三千二百六十九卷
10、。 西汉末年战乱西汉末年战乱 “及王莽之末,长安兵起,宮室图书,并从焚烬及王莽之末,长安兵起,宮室图书,并从焚烬。”又又隋书隋书经籍志经籍志谓谓七略七略所载所载“大凡三万大凡三万三千九十卷,王莽之末,又被焚烧。三千九十卷,王莽之末,又被焚烧。”第四章 文献的收藏与散佚 第一节第一节 历代官府藏书及其散佚历代官府藏书及其散佚 (一)历代官府文献收藏概况(一)历代官府文献收藏概况 东汉:宫藏图书亦极丰富,且有专门官员在专门机东汉:宫藏图书亦极丰富,且有专门官员在专门机构管理、校勘。构管理、校勘。 后汉书后汉书儒林传:儒林传:“及光武中兴,爱好经术,来及下及光武中兴,爱好经术,来及下车,而先访儒雅,
11、采求阙文,补缀漏逸。先是四方学士多怀车,而先访儒雅,采求阙文,补缀漏逸。先是四方学士多怀协图书,遁逃林薮。自是莫不抱负坟策,云会京师。协图书,遁逃林薮。自是莫不抱负坟策,云会京师。”又:又:“光武迁还洛阳,其经牒秘书载之二千余两。自此以后,参光武迁还洛阳,其经牒秘书载之二千余两。自此以后,参倍于前。倍于前。” 东汉初至灵帝时,图书已大大增加,而且将五东汉初至灵帝时,图书已大大增加,而且将五经校定正本,刻于石碑,立于太学门外经校定正本,刻于石碑,立于太学门外。东汉藏书东汉藏书之处有之处有石室、兰台、东观、仁寿阁、辟雍、宣明、鸿石室、兰台、东观、仁寿阁、辟雍、宣明、鸿都都等处。管理藏书的官有等处。
12、管理藏书的官有校书郎、兰台令史、秘书监校书郎、兰台令史、秘书监第四章 文献的收藏与散佚 第一节第一节 历代官府藏书及其散佚历代官府藏书及其散佚 东汉末年战乱东汉末年战乱 后汉书后汉书儒林传儒林传:“及董卓移都之际,吏民扰及董卓移都之际,吏民扰乱,自辟雍、东观、兰台、石室、宣明、鸿都诸藏,乱,自辟雍、东观、兰台、石室、宣明、鸿都诸藏,典策文章,竞共剖散,其缣帛图书,大则连为帷盖,典策文章,竞共剖散,其缣帛图书,大则连为帷盖,小乃制为滕囊。及王允所收而西者,裁七十余乘,道小乃制为滕囊。及王允所收而西者,裁七十余乘,道路艰远,复弃其半矣。后长安之乱,一时焚荡,莫不路艰远,复弃其半矣。后长安之乱,一时
13、焚荡,莫不泯尽焉泯尽焉”。第四章 文献的收藏与散佚 第一节第一节 历代官府藏书及其散佚历代官府藏书及其散佚 三国:官府亦留意文献收藏与管理。三国:官府亦留意文献收藏与管理。 曹魏曾对文曹魏曾对文献进行过整理,并编有献进行过整理,并编有目录书目录书中经中经。 隋书隋书经籍志:经籍志:“魏氏代汉,采掇遗亡,藏魏氏代汉,采掇遗亡,藏在秘书中外三阁。魏秘书郎在秘书中外三阁。魏秘书郎郑默始制中经郑默始制中经。” 梁梁阮孝绪七录序阮孝绪七录序:“魏秘书魏秘书郎郑默删定旧文,时之论者谓为朱郎郑默删定旧文,时之论者谓为朱紫有别。紫有别。” 孙吴曾命孙吴曾命韦昭韦昭为中书郎,为中书郎,“依刘向故事,校定众依刘向
14、故事,校定众书书”第四章 文献的收藏与散佚 第一节第一节 历代官府藏书及其散佚历代官府藏书及其散佚 西晋:西晋: 直接承袭了曹魏官府藏书。同时在太康元年王浚直接承袭了曹魏官府藏书。同时在太康元年王浚破东吴破东吴,“收其图籍收其图籍”。 晋武帝初,晋武帝初,荀勖荀勖任任秘书监秘书监,与,与中书张华中书张华依刘向依刘向别录整理记籍,沿袭魏郑默中经更著别录整理记籍,沿袭魏郑默中经更著中经新中经新簿簿一书,大凡一书,大凡四部,合二万九千九百四十五四部,合二万九千九百四十五卷。这卷。这个数目包括个数目包括汲冢书汲冢书。 汲冢书:一个叫做不准(音汲冢书:一个叫做不准(音 Fu Bio Fu Bio )的汲
15、郡盗墓人在当地盗掘)的汲郡盗墓人在当地盗掘一座古魏国墓冢(魏襄王)时发现的。据说这批竹简的数量相当巨大,搬一座古魏国墓冢(魏襄王)时发现的。据说这批竹简的数量相当巨大,搬运时总共装了几十车。其简文皆用运时总共装了几十车。其简文皆用“科斗文科斗文”(即战国古文字)写成,难(即战国古文字)写成,难认难读。经过晋代学者荀勖、束皙等人多年的释读与整理,最终写定先秦认难读。经过晋代学者荀勖、束皙等人多年的释读与整理,最终写定先秦古书约十余种共七十五篇。这些古书被人统称为古书约十余种共七十五篇。这些古书被人统称为汲冢书汲冢书,或名,或名竹书竹书、汲冢古文汲冢古文等。但等。但汲冢书汲冢书原简早已不传。原简早
16、已不传。第四章 文献的收藏与散佚 第一节第一节 历代官府藏书及其散佚历代官府藏书及其散佚 西晋末年惠怀之乱西晋末年惠怀之乱 隋书隋书经籍志序经籍志序“惠怀之乱,京华荡覆,渠阁惠怀之乱,京华荡覆,渠阁文籍,靡有孑遗。文籍,靡有孑遗。”“”“刘、石凭陵,京华覆灭,朝章刘、石凭陵,京华覆灭,朝章国典,从而失坠,此则书之四厄也。国典,从而失坠,此则书之四厄也。” 所谓所谓“刘、石凭陵,京华覆灭刘、石凭陵,京华覆灭”,是指怀帝永嘉,是指怀帝永嘉五年六月刘曜、石勒攻占京城洛阳。五年六月刘曜、石勒攻占京城洛阳。晋书晋书环帝纪环帝纪:“六月癸未,刘曜、王弥、石勒同寇洛川。王师六月癸未,刘曜、王弥、石勒同寇洛川
17、。王师频为贼所败,死者甚众频为贼所败,死者甚众丁酉,刘曜、王弥入京师丁酉,刘曜、王弥入京师。帝开华林园门,出河阴藕池,欲幸长安,为曜等所。帝开华林园门,出河阴藕池,欲幸长安,为曜等所追及。曜等遂焚烧宫庙,逼辱妃后追及。曜等遂焚烧宫庙,逼辱妃后百官士庶死者百官士庶死者乏万余人。乏万余人。”第四章 文献的收藏与散佚 第一节第一节 历代官府藏书及其散佚历代官府藏书及其散佚 东晋:东晋: 东晋偏安江南,藏书系重新收集而成,东晋偏安江南,藏书系重新收集而成,著作郎李著作郎李充曾以荀勖中经新簿相校充曾以荀勖中经新簿相校,存者仅有,存者仅有“三千一十三千一十四卷四卷”(七录序),编为(七录序),编为四部书目
18、四部书目。 第四章 文献的收藏与散佚 第一节第一节 历代官府藏书及其散佚历代官府藏书及其散佚 (一)历代官府文献收藏概况(一)历代官府文献收藏概况 南朝南朝( (刘宋刘宋) ) 主要继承东晋官府藏书,同时,宋武帝主要继承东晋官府藏书,同时,宋武帝刘裕攻入刘裕攻入长安,将长安,将前前秦秦苻坚苻坚、后秦姚苌后秦姚苌积累的藏书收归刘宋积累的藏书收归刘宋,那批战利品那批战利品“才四千卷,赤轴青纸,文字古拙才四千卷,赤轴青纸,文字古拙”。到。到宋文帝元嘉八年,秘书监宋文帝元嘉八年,秘书监谢灵运造四部目录谢灵运造四部目录,凡,凡六万四千五百八十二卷六万四千五百八十二卷 又又“元徽元年,元徽元年,王俭又造目
19、录王俭又造目录,大凡一万五,大凡一万五千七百四卷千七百四卷”(隋书(隋书经籍志)经籍志)第四章 文献的收藏与散佚 第一节第一节 历代官府藏书及其散佚历代官府藏书及其散佚 南南朝朝( (齐齐) ): : “永明中,秘书丞永明中,秘书丞王亮王亮、监、监谢朏谢朏( fi )又造四部又造四部书目,大凡一万八千十卷书目,大凡一万八千十卷”。(隋书。(隋书经籍志经籍志) 南南朝朝( (梁梁):): “梁初,秘书监梁初,秘书监任昉任昉躬加部集,又于文德殿内列躬加部集,又于文德殿内列藏众书,华林园中总藏释典,大凡二万三千一百六卷藏众书,华林园中总藏释典,大凡二万三千一百六卷,而释氏不豫,而释氏不豫(同与同与)
20、焉。焉。”(隋书(隋书经籍志)经籍志) 第四章 文献的收藏与散佚 第一节第一节 历代官府藏书及其散佚历代官府藏书及其散佚 侯景之乱与梁元帝焚书侯景之乱与梁元帝焚书 南朝以梁代藏书最盛;梁武帝末,发生侯景之乱南朝以梁代藏书最盛;梁武帝末,发生侯景之乱。兵士纵乐,失火焚毁宫廷图书。兵士纵乐,失火焚毁宫廷图书。 三国典略三国典略:“周师陷江陵,梁王知事不济,周师陷江陵,梁王知事不济,入东阁竹殿,命舍人高善宝,焚古今图书十四万卷,入东阁竹殿,命舍人高善宝,焚古今图书十四万卷,欲自投火与之俱灭,宫人引衣,遂及火灭尽。并以宝欲自投火与之俱灭,宫人引衣,遂及火灭尽。并以宝剑斫剑斫zhu柱令折,叹曰:柱令折,
21、叹曰:文武之道,今夜穷矣。文武之道,今夜穷矣。”隋牛弘把以上五次重大图书损失称为隋牛弘把以上五次重大图书损失称为“五厄五厄” 南南朝朝( (陈陈):): 陈的藏书历史记载不明,似较贫乏,因为梁的藏陈的藏书历史记载不明,似较贫乏,因为梁的藏书已几乎全部被毁。书已几乎全部被毁。第四章 文献的收藏与散佚 第一节第一节 历代官府藏书及其散佚历代官府藏书及其散佚 北朝:北朝: 秦秦 与东晋对峙的苻秦、姚秦是当时文化最发达的地方(长与东晋对峙的苻秦、姚秦是当时文化最发达的地方(长安),也不过有五千卷书(隋书安),也不过有五千卷书(隋书经籍志)。经籍志)。 北魏北魏 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史称北魏孝文帝迁都洛
22、阳,史称“孝文徙都洛邑,借书于齐孝文徙都洛邑,借书于齐,秘府之二中,稍以充实,秘府之二中,稍以充实” ” (隋书(隋书经籍志)。经籍志)。 又又“诏求天下遗书诏求天下遗书”,凡,凡“秘阁所无,有益时用者力加秘阁所无,有益时用者力加以优赏以优赏”(魏书(魏书高祖孝文帝纪)。高祖孝文帝纪)。 北魏宣武帝永平三年又北魏宣武帝永平三年又“诏重求遗书于天下诏重求遗书于天下”(魏书(魏书世宗宣武帝纪)。世宗宣武帝纪)。第四章 文献的收藏与散佚 第一节第一节 历代官府藏书及其散佚历代官府藏书及其散佚 北魏分裂北魏分裂 东魏、西魏。东魏、西魏。北齐代替北齐代替 东魏。东魏。 北周代替北周代替 西魏,西魏,北周
23、灭了北齐,统一北方。北周灭了北齐,统一北方。其间社会动荡,图书不保。史载北周代替西魏后:其间社会动荡,图书不保。史载北周代替西魏后:“保定之始,书止八千。后稍加增,方盈万卷。周武保定之始,书止八千。后稍加增,方盈万卷。周武平齐,先封书府,所加旧本,才至五千平齐,先封书府,所加旧本,才至五千”(隋书,隋书,经籍志经籍志)。)。换而言之,北周统一北方后,图书达到一万五千卷。换而言之,北周统一北方后,图书达到一万五千卷。第四章 文献的收藏与散佚 第一节第一节 历代官府藏书及其散佚历代官府藏书及其散佚 隋朝:隋朝: 公元公元581581年杨坚政变,夺取后周政权,改国号隋,继承了年杨坚政变,夺取后周政权
24、,改国号隋,继承了周的藏书周的藏书一万五千卷一万五千卷。并于开皇三年,下诏书重金求书。公。并于开皇三年,下诏书重金求书。公元元589589年灭陈,又缴获了陈的藏书。年灭陈,又缴获了陈的藏书。 平陈之后,平陈之后,“召天下工书之士,召天下工书之士,京兆韦霈、南阳杜京兆韦霈、南阳杜頵頵( jn )等于秘书内补续残缺,为正副二本,藏于宫中。其余以实秘等于秘书内补续残缺,为正副二本,藏于宫中。其余以实秘书内外之阁。书内外之阁。凡三万余卷凡三万余卷。炀帝即位,秘阁之书限写五十副炀帝即位,秘阁之书限写五十副本,分为三品。上品红琉璃轴,中品绀本,分为三品。上品红琉璃轴,中品绀(音赣)(音赣)琉璃轴,下品漆琉
25、璃轴,下品漆轴。于东都观文殿西厢构屋以贮之。东屋藏甲乙,西屋藏丙轴。于东都观文殿西厢构屋以贮之。东屋藏甲乙,西屋藏丙丁丁”(隋书,经籍志隋书,经籍志) 唐初所修唐初所修隋书隋书经籍志经籍志著录四部书三千一百二十七部著录四部书三千一百二十七部三万六干七百零八卷。三万六干七百零八卷。第四章 文献的收藏与散佚 第一节第一节 历代官府藏书及其散佚历代官府藏书及其散佚 唐初沉船唐初沉船 隋朝藏书极富,西京长安、东京洛阳均富藏书。西隋朝藏书极富,西京长安、东京洛阳均富藏书。西京京嘉则殿嘉则殿书三十七万卷,唐代继承的主要是隋长安嘉书三十七万卷,唐代继承的主要是隋长安嘉则殿藏书,去重复有则殿藏书,去重复有三万
26、七千余卷三万七千余卷。隋书隋书经籍志经籍志云:云:“大唐武德五年克平伪郑(王大唐武德五年克平伪郑(王世充),尽收其图书及古迹焉,命司农少卿世充),尽收其图书及古迹焉,命司农少卿宋遵贵宋遵贵载载之以船,溯河西上,将至京师,行经砥(之以船,溯河西上,将至京师,行经砥(d)柱,多)柱,多被漂没。其所存者,十不一二。被漂没。其所存者,十不一二。”第四章 文献的收藏与散佚 第一节第一节 历代官府藏书及其散佚历代官府藏书及其散佚 唐朝:唐朝: 唐初贞观间,唐初贞观间,魏征、虞世南、颜师古魏征、虞世南、颜师古相继任秘书相继任秘书监,监,“请购天下书,选五品以上子孙工书者为书手,请购天下书,选五品以上子孙工书
27、者为书手,缮写藏于内库缮写藏于内库”(新唐书新唐书艺文志艺文志)。)。 中宗景龙三年六月中宗景龙三年六月“以经籍多缺,使天下收括以经籍多缺,使天下收括”(旧唐书旧唐书中宗纪中宗纪)。)。 睿宗景云间睿宗景云间“以经籍多缺,令京官有学行者分行以经籍多缺,令京官有学行者分行天下,搜检图籍天下,搜检图籍”(唐会要唐会要经籍经籍)。)。第四章 文献的收藏与散佚 第一节第一节 历代官府藏书及其散佚历代官府藏书及其散佚 唐朝:唐朝: 开元七年开元七年“诏公卿士庶之家所有异书借官缮写诏公卿士庶之家所有异书借官缮写”(旧唐书旧唐书经籍志经籍志)。)。 开元时期,唐代藏书量达到高峰。开元时期,唐代藏书量达到高峰
28、。毋煚毋煚(音炯)(音炯)古古今书录今书录著录藏书著录藏书30603060部部5185251852卷卷(这个数目不计副(这个数目不计副本),基本反映当时的藏书量。本),基本反映当时的藏书量。 据欧阳修据欧阳修新唐书新唐书艺文志艺文志著录,开元藏书三著录,开元藏书三千二百七十七部五万二干零九十四卷之外,千二百七十七部五万二干零九十四卷之外,增入唐人增入唐人著作著作13901390家家2712727127卷卷,合计达到,合计达到7922179221。这是兼顾一代这是兼顾一代藏书与一代著书而达到的总和。藏书与一代著书而达到的总和。 第四章 文献的收藏与散佚 第一节第一节 历代官府藏书及其散佚历代官府
29、藏书及其散佚 安史之乱安史之乱旧唐书旧唐书经籍志序经籍志序:“大凡大凡5185251852卷,禄山之乱卷,禄山之乱,两都覆没,乾元旧籍,亡散殆尽。,两都覆没,乾元旧籍,亡散殆尽。” 黄巢篡乱黄巢篡乱旧唐书,经籍志旧唐书,经籍志:“开成初,四部书至开成初,四部书至5647656476卷卷。及广明初,黄巢干纪,再陷两京,宫庙寺署,焚荡。及广明初,黄巢干纪,再陷两京,宫庙寺署,焚荡殆尽,曩时遗籍,尺简无存。殆尽,曩时遗籍,尺简无存。”第四章 文献的收藏与散佚 第一节第一节 历代官府藏书及其散佚历代官府藏书及其散佚 北宋:北宋: 北宋初年,藏书仅万余卷北宋初年,藏书仅万余卷,但在平定各地政权时,但在平
30、定各地政权时,宋太祖很注意保护搜集图书。,宋太祖很注意保护搜集图书。 宋太宗即位后重建三馆,太平兴国三年建成,赐宋太宗即位后重建三馆,太平兴国三年建成,赐名名崇文院崇文院。“院之东廊为院之东廊为昭文书库昭文书库。南廊为。南廊为集贤书库集贤书库。西廊有四库,分四部,为。西廊有四库,分四部,为史馆史馆书库。凡书库。凡六库书籍正六库书籍正副本八万卷副本八万卷。” “ “又分三馆书万余卷,别库,曰又分三馆书万余卷,别库,曰秘阁秘阁,阁成,阁成,亲临幸观书。,亲临幸观书。”宋人所谓宋人所谓“馆阁馆阁”即指即指“三馆三馆”和和“秘阁秘阁”。第四章 文献的收藏与散佚 第一节第一节 历代官府藏书及其散佚历代官
31、府藏书及其散佚 北宋:北宋: 真宗时真宗时“王宫火,延及崇文、秘阁,书多煨烬王宫火,延及崇文、秘阁,书多煨烬”。但由于真宗曾。但由于真宗曾“命三馆写四部书二本,置禁中之命三馆写四部书二本,置禁中之龙龙图阁图阁及后苑及后苑太清楼太清楼,故大火之后得以,故大火之后得以“重写书籍重写书籍”。 仁宗重建崇文院,命仁宗重建崇文院,命张观等撰张观等撰崇文总目崇文总目,著,著录藏书录藏书3066930669卷。卷。 据北宋历朝国史记载,北宋前后藏书共计据北宋历朝国史记载,北宋前后藏书共计67056705部部7387773877卷。卷。第四章 文献的收藏与散佚 第一节第一节 历代官府藏书及其散佚历代官府藏书及
32、其散佚 靖康之难靖康之难 北宋末靖康元年(北宋末靖康元年(11261126)金军攻破汴京(开封)金军攻破汴京(开封),次年四月掳徽、钦二帝及宗室后妃数干人及各教坊,次年四月掳徽、钦二帝及宗室后妃数干人及各教坊乐工、技艺丁匠,携注法驾、仪、冠服、礼器、天文乐工、技艺丁匠,携注法驾、仪、冠服、礼器、天文仪器、珍宝玩物、皇家藏书、天下州府地图北北去,仪器、珍宝玩物、皇家藏书、天下州府地图北北去,汴京公私积蓄为之一空。这些书被掠到北方后,传下汴京公私积蓄为之一空。这些书被掠到北方后,传下来的极少,以宋版书而论,北宋刻本传世绝少,盖源来的极少,以宋版书而论,北宋刻本传世绝少,盖源于此。于此。 第四章 文
33、献的收藏与散佚 第一节第一节 历代官府藏书及其散佚历代官府藏书及其散佚 南宋南宋: 南宋藏书是重新搜集的。据淳熙四年南宋藏书是重新搜集的。据淳熙四年陈骙陈骙(音奎)(音奎)编中兴馆阁书目,编中兴馆阁书目,记载当时藏书记载当时藏书四万四千四百八四万四千四百八十六卷十六卷。 至嘉定十三年至嘉定十三年张攀编续中兴馆阁书目,张攀编续中兴馆阁书目,又得又得一万四千九百四十三卷,合计一万四千九百四十三卷,合计5942959429卷卷。第四章 文献的收藏与散佚 第一节第一节 历代官府藏书及其散佚历代官府藏书及其散佚 金:金: 金朝亦十分重视藏书。金太宗天会四年(金朝亦十分重视藏书。金太宗天会四年(11261
34、126)完颜晟等攻克宋都汴京(开封),天会五年掳获徽、完颜晟等攻克宋都汴京(开封),天会五年掳获徽、钦二帝臣及皇室数千人,并当时馆阁图书押运北方。钦二帝臣及皇室数千人,并当时馆阁图书押运北方。第四章 文献的收藏与散佚 第一节第一节 历代官府藏书及其散佚历代官府藏书及其散佚 元代:元代: 元代藏书由秘书监管理。元代藏书由秘书监管理。据据元王士点、商企翁元王士点、商企翁秘书监志,元世祖至元十二年至十三年秘书监志,元世祖至元十二年至十三年曾将江南经曾将江南经籍图书、书画、文板运到大都,由秘书监收掌。秘书籍图书、书画、文板运到大都,由秘书监收掌。秘书监有秘书库,监有秘书库,至正二年统计秘书库藏书,合计
35、书二千至正二年统计秘书库藏书,合计书二千三百九十部二万四千零八册,书画二千八轴。另三百九十部二万四千零八册,书画二千八轴。另翰林翰林国史院、弘文院、集贤殿亦各有藏书。国史院、弘文院、集贤殿亦各有藏书。 元代至元二十八年在杭州原南宋国子监设立西湖元代至元二十八年在杭州原南宋国子监设立西湖书院,南宋国子监刻书版均藏于西湖书院,至治三年书院,南宋国子监刻书版均藏于西湖书院,至治三年山长黄裳等辑西湖书院重整书目,刻于石碑,共山长黄裳等辑西湖书院重整书目,刻于石碑,共载经史子集版一百二十二种载经史子集版一百二十二种。(可参阅,王国维五代两宋监本考)可参阅,王国维五代两宋监本考)第四章 文献的收藏与散佚
36、第一节第一节 历代官府藏书及其散佚历代官府藏书及其散佚 明代:明代: 洪武元年建都南京,徐达等北伐元大都,洪武元年建都南京,徐达等北伐元大都,“收秘书监图收秘书监图书书”(国史,经籍志国史,经籍志)。永乐初年,书藏文渊阁。)。永乐初年,书藏文渊阁。 永乐四年,朱棣问文渊阁藏书,解缙答:永乐四年,朱棣问文渊阁藏书,解缙答:“经史粗备经史粗备,子集尚多阙。,子集尚多阙。”上曰:上曰:“士庶家之稍有余资尚欲积士庶家之稍有余资尚欲积书,况朝廷乎?书,况朝廷乎?”遂命礼部尚书郑赐遣人访购,惟其遂命礼部尚书郑赐遣人访购,惟其所欲与之,勿较值(所欲与之,勿较值(明史明史艺文志序艺文志序)。)。 永乐六年永乐
37、六年永乐大典永乐大典成,亦贮阁中。永乐十九年迁都成,亦贮阁中。永乐十九年迁都北京,北京,“诏修撰陈循取文渊阁一部至百部各择其一,得百柜诏修撰陈循取文渊阁一部至百部各择其一,得百柜,运至北京,运至北京”(明史明史艺文志序艺文志序),),永乐大典永乐大典贮于贮于文楼。文楼。 第四章 文献的收藏与散佚 第一节第一节 历代官府藏书及其散佚历代官府藏书及其散佚 明代:明代: 明宣宗时明宣宗时“秘阁贮书约二万余部,近百万卷:刻秘阁贮书约二万余部,近百万卷:刻本十三,钞本十七本十三,钞本十七”(同上)。正统间杨士奇编(同上)。正统间杨士奇编文文渊阁书目渊阁书目,著录图书七千二百九十七部四万三千二,著录图书七
38、千二百九十七部四万三千二百册。其他如南京国子监、北京翰林院等亦有藏书。百册。其他如南京国子监、北京翰林院等亦有藏书。 李自成之乱李自成之乱 钱谦益钱谦益牧斋有学集牧斋有学集“岁积代累二百有余岁积代累二百有余载,一旦突遭焚如,销沉于闯贼之一炬,内阁之书尽载,一旦突遭焚如,销沉于闯贼之一炬,内阁之书尽矣。矣。” ” 第四章 文献的收藏与散佚 第一节第一节 历代官府藏书及其散佚历代官府藏书及其散佚 清代:清代: 清代藏书最盛时是乾隆时期:清代藏书最盛时是乾隆时期:乾隆时修四库全乾隆时修四库全书,从全国征集图书一万数千种,择其三千五百种书,从全国征集图书一万数千种,择其三千五百种左右收入四库全书左右收
39、入四库全书 四库全书各本数量不同,文渊阁本据总目四库全书各本数量不同,文渊阁本据总目为为34613461部,文溯阁本部,文溯阁本35903590部,文津阁本部,文津阁本35033503部,文部,文澜阁本澜阁本34503450)。其余)。其余67916791种,四库全书未收,仅种,四库全书未收,仅各撰提要,各撰提要,收收入入四库全书四库全书总目,称为总目,称为“存目存目”。第四章 文献的收藏与散佚 第一节第一节 历代官府藏书及其散佚历代官府藏书及其散佚 清代:清代: 从全国征集的这批图书后来没有按计划发还,而从全国征集的这批图书后来没有按计划发还,而是存在翰林院,举世闻名的永乐大典亦存在翰林是存
40、在翰林院,举世闻名的永乐大典亦存在翰林院。四库全书则抄成七部,分存院。四库全书则抄成七部,分存皇宫文渊阁、圆皇宫文渊阁、圆明园文源阁、沈阳故宫文溯阁、承德避暑山庄文津阁明园文源阁、沈阳故宫文溯阁、承德避暑山庄文津阁、扬州大观堂文汇阁、镇江金山寺文宗阁、杭州西湖、扬州大观堂文汇阁、镇江金山寺文宗阁、杭州西湖圣因寺文澜阁。圣因寺文澜阁。第四章 文献的收藏与散佚 第一节第一节 历代官府藏书及其散佚历代官府藏书及其散佚 清代:清代: 四库全书编纂之初,卷帙浩繁,不便浏览,四库全书编纂之初,卷帙浩繁,不便浏览,6363岁的岁的乾隆希望在有生之年,能看到一部重要而必备的图书,遂在乾隆希望在有生之年,能看到
41、一部重要而必备的图书,遂在开馆之初,命于敏中、王际华等人从应钞诸书中,撷其精华开馆之初,命于敏中、王际华等人从应钞诸书中,撷其精华,快速编纂一部,快速编纂一部四库全书荟要四库全书荟要,乾隆四十三年,第一部,乾隆四十三年,第一部四库全书荟要四库全书荟要完成,藏于紫禁城坤宫宁御花园的完成,藏于紫禁城坤宫宁御花园的“摛摛(音吃(音吃)藻堂藻堂”。次年,又抄写一部,藏于圆明园内的。次年,又抄写一部,藏于圆明园内的“味腴书屋味腴书屋”,以备乾隆随时阅鉴。,以备乾隆随时阅鉴。 乾隆帝还将乾隆帝还将内廷善本内廷善本集中存放在集中存放在昭仁殿昭仁殿,题曰,题曰“天禄琳琅天禄琳琅”。乾隆四年命于敏中等撰。乾隆四
42、年命于敏中等撰天禄琳琅书目天禄琳琅书目,著录珍本书,著录珍本书籍籍422422部,多宋元旧刻。嘉庆二年又命彭元瑞等撰部,多宋元旧刻。嘉庆二年又命彭元瑞等撰天禄琳琅天禄琳琅书目后编书目后编,著录珍本,著录珍本663663部。部。 第四章 文献的收藏与散佚 第一节第一节 历代官府藏书及其散佚历代官府藏书及其散佚 清代:清代: 嘉庆朝,翰林院、昭广殿外,养心殿有嘉庆朝,翰林院、昭广殿外,养心殿有宛委别藏宛委别藏(揅揅(研)(研)经室外集经室外集著录一百七种,台湾故宫现存一百六十种著录一百七种,台湾故宫现存一百六十种七百八十册),武英殿、国子监亦有藏书,内阁大库亦有许七百八十册),武英殿、国子监亦有藏
43、书,内阁大库亦有许多明代遗留的藏书及明清档。多明代遗留的藏书及明清档。 宛委别藏宛委别藏是是清代清代著名学者阮元巡抚浙江时,留心搜访四库全书未收之著名学者阮元巡抚浙江时,留心搜访四库全书未收之书,先后求得书,先后求得175175种,依四库全书总目例,为每书撰写提要,随书奏进。嘉庆种,依四库全书总目例,为每书撰写提要,随书奏进。嘉庆帝十分高兴帝十分高兴 , , 遂据传说夏禹登遂据传说夏禹登宛委山宛委山得金简玉字之书,亲笔赐名宛委别藏。得金简玉字之书,亲笔赐名宛委别藏。所收多为世所罕觏之珍本秘所收多为世所罕觏之珍本秘笈笈;或或不见于公私着不见于公私着录录,或或在中土久已在中土久已失传;失传;或可补
44、或可补四库全书之缺四库全书之缺佚。同时所佚。同时所收各书均据旧本精钞影写,其中源于宋刻的有收各书均据旧本精钞影写,其中源于宋刻的有3030余余种,源于元刊的有种,源于元刊的有1010多种,具有极高的版本价值。多种,具有极高的版本价值。书成后原本一直存于宫中,世书成后原本一直存于宫中,世间并间并无流传无流传。直到。直到2020世纪世纪3030年代商务印书馆才选了年代商务印书馆才选了4040种影印出版,名为选印宛种影印出版,名为选印宛委别藏;至委别藏;至8080年代台湾商务始将原书重行整理,影印出版。但所收书仅得年代台湾商务始将原书重行整理,影印出版。但所收书仅得161161种种,其余,其余121
45、2种不知去向。种不知去向。第四章 文献的收藏与散佚 第一节第一节 历代官府藏书及其散佚历代官府藏书及其散佚 乾隆禁毁乾隆禁毁 清乾隆征求全国遗书,纂修清乾隆征求全国遗书,纂修四库全书四库全书,同时也又对图,同时也又对图书进行了一次大清查,当时因政治原因列为禁书(包括全毁书进行了一次大清查,当时因政治原因列为禁书(包括全毁、抽毁)的将近三千余种,六七万部以上。另外,清代康熙、抽毁)的将近三千余种,六七万部以上。另外,清代康熙、雍正时亦有禁书,清代禁书有三千二百三十六种,数量接、雍正时亦有禁书,清代禁书有三千二百三十六种,数量接近近四库全书四库全书。近人邓实曰:近人邓实曰:“昔者之毁,乃官府之所藏
46、昔者之毁,乃官府之所藏,而山岩屋壁尚有。今之毁,并毁及民间,而比户诛求,其,而山岩屋壁尚有。今之毁,并毁及民间,而比户诛求,其所留遗者亦仅矣!所留遗者亦仅矣!” 嘉庆宫火嘉庆宫火 嘉庆二年乾清官火,昭仁殿在其东侧,同时被焚,天禄琳嘉庆二年乾清官火,昭仁殿在其东侧,同时被焚,天禄琳琅四百余种宋元抄校善本荡然无存。琅四百余种宋元抄校善本荡然无存。第四章 文献的收藏与散佚 第一节第一节 历代官府藏书及其散佚历代官府藏书及其散佚 太平天国战乱太平天国战乱 咸丰、同治间洪、杨起义,江、浙文化发达区被咸丰、同治间洪、杨起义,江、浙文化发达区被祸尤烈。祸尤烈。扬州扬州文汇阁文汇阁、镇江、镇江文宗阁文宗阁四库
47、全书四库全书均被均被焚,片纸不留。文澜阁被推倒,焚,片纸不留。文澜阁被推倒,四库全书四库全书流入市流入市肆,百姓用来包装物品,幸肆,百姓用来包装物品,幸丁申、丁丙丁申、丁丙兄弟抢救,未兄弟抢救,未遭全毁。经此战乱,东南各省新旧文献大都被毁,以遭全毁。经此战乱,东南各省新旧文献大都被毁,以至在太平军被镇压后,市面上几乎买不到书,社会上至在太平军被镇压后,市面上几乎买不到书,社会上无书可读。无书可读。康、雍、乾、嘉康、雍、乾、嘉四朝书易得,而道、咸两四朝书易得,而道、咸两朝刻书往往印本稀见,原因是太平天国时书版大都被朝刻书往往印本稀见,原因是太平天国时书版大都被毁。毁。第四章 文献的收藏与散佚 第
48、一节第一节 历代官府藏书及其散佚历代官府藏书及其散佚 英法联军纵火圆明园英法联军纵火圆明园 在东南各省太平天国起义的同时,咸丰十年(在东南各省太平天国起义的同时,咸丰十年(18601860)英法联军攻陷北京,在抢劫之后,放火焚烧圆)英法联军攻陷北京,在抢劫之后,放火焚烧圆明园。文源阁明园。文源阁四库全书四库全书及味腴书屋及味腴书屋四库全书荟四库全书荟要要等毁于一旦。京城其他图书损失尚无法计算。等毁于一旦。京城其他图书损失尚无法计算。第四章 文献的收藏与散佚 第一节第一节 历代官府藏书及其散佚历代官府藏书及其散佚 庚子事变庚子事变 光绪二十六年庚子(光绪二十六年庚子(19001900)清军及义和
49、团围攻东)清军及义和团围攻东交民巷各国使馆,因英馆之北即翰林院,义和团和清交民巷各国使馆,因英馆之北即翰林院,义和团和清军成员意欲前后夹击使馆,遂点火与翰林院。使翰林军成员意欲前后夹击使馆,遂点火与翰林院。使翰林院遭到严重破坏。翰林院中存放的国宝级文献首先是院遭到严重破坏。翰林院中存放的国宝级文献首先是永乐大典永乐大典,还有各类,还有各类文献档案文献档案,包括,包括数以万计的数以万计的四库全书四库全书底本和底本和四库全书四库全书未收的未收的“四库存目四库存目”原书原书,并未发还原藏书家,存放在翰林院中,因此,并未发还原藏书家,存放在翰林院中,因此通通毁于一炬。此次图书损失极为严重。通通毁于一炬
50、。此次图书损失极为严重。第四章 文献的收藏与散佚 第一节第一节 历代官府藏书及其散佚历代官府藏书及其散佚 清代:清代: 清末,学部成立京师图书馆,即中国国家图书馆清末,学部成立京师图书馆,即中国国家图书馆前身;内阁大库旧藏及前身;内阁大库旧藏及永乐大典永乐大典残帙、敦煌劫余残帙、敦煌劫余遗书京师图书馆收藏。遗书京师图书馆收藏。 清政府还命各省成立图书馆,在京师图书书馆成清政府还命各省成立图书馆,在京师图书书馆成立之前,立之前,南京已成立江南图书馆,以丁氏八千卷楼旧南京已成立江南图书馆,以丁氏八千卷楼旧藏为基础,影响甚大。藏为基础,影响甚大。第四章 文献的收藏与散佚 第一节第一节 历代官府藏书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