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脓疱疮 称脓痂疹,俗称“黄水疮”,传染性强。 夏秋多见,好发于儿童面部四肢等暴露部位。 致病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溶血性链球菌。 皮损呈丘疹、水疱或脓疱,破溃后成脓痂。2.病因及发病机制 凝固酶阳性的金黄葡萄球菌,以71型及其亚型多见。 少数为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引起。 病原菌通过粘附素,细胞壁丝状突起上的抗原不可逆地粘附于宿主特异性受体而在皮肤上繁殖。 诱因: 原存在某些瘙痒性皮肤病,皮肤损伤,细菌侵入 天气炎热、出汗、使皮肤浸渍或不洁 长期应用皮质类固醇激素,使免疫力下降 婴幼儿皮肤薄嫩、免疫功能发育不全。3.临床表现 寻常型脓疱疮 大疱型脓疱疮 新生儿脓疱疮 深脓疱疮4.寻常型脓疱疮(
2、impetigo vulgaris) 称接触性传染性脓疱疮(impetigo contagiosa)。 皮损初期为点状红斑或丘疹,迅速变为脓疱。脓液浑浊,壁薄,易破,周围有明显红晕。疱壁破后,脓液干燥形成灰黄色厚痂。 自觉瘙痒 ,因搔抓相邻脓疱扩散或融合。 易在学龄前及学龄期儿童中流行。严重者高热达3940,可伴有淋巴结炎及淋巴管炎,甚至引起败血症或急性肾炎(链球菌感染所致)。5.寻常型脓疱疮6.大疱型脓疱疮 由噬菌体II组71型金葡菌引起。儿童多见。 好发于面部、躯干及四肢,偶见于掌跖。 皮损初为米粒大水疱或脓疱,迅速变为大疱,疱内容物先清澈后混浊,疱壁先紧张后松弛,脓液常沉积于疱底呈半月形
3、,为本病的特征,周围无明显红晕。 自觉瘙痒。 脓疱破溃,脓液干燥后结淡黄色痂,痂壳脱落即愈,留有暂时性色素沉着。 痂下脓液向四周蔓延,形成环形脓疱疮7.大疱型脓疱疮8.大疱型脓疱疮9.新生儿脓疱疮 大疱性脓疱疮发生于新生儿者。 凝固酶阳性金黄葡萄球菌引起。 起病急,传染性强。 皮疹为豌豆至蚕豆大的水疱或脓疱,疱壁紧张,后松驰易破,疱液清亮,迅速变浑浊,疱破后形成红色糜烂面,尼氏征阳性。 皮损好发于面部、胸部、背部、腹部、四肢,很快波及全身。 体温高达39以上。患儿精神萎靡、呕吐、腹泻。 可因伴发毒血症、败血症、肾炎或肺炎而危及生命。10.新生儿脓疱疮 疱破后形成红色糜烂面 尼氏征阳性11.深脓
4、疱疮 又称臁疮。好发于营养不良的儿童和老人,多为乙型溶血性链球菌引起,常继发于昆虫叮咬,多见于下肢和臀部。 水疱、脓疱,破溃成溃疡,病变深达真皮,边缘陡峭红肿,表面蛎壳样褐色痂皮(图7-2)。 自觉疼痛。淋巴结肿大,结痂而愈有瘢痕。12.毛囊炎(folliculitis) 系由金黄色葡萄球菌等感染毛囊引起的炎症。 好发于头面、四肢及会阴部。 初起为粟粒大红色毛囊性丘疹,周围有红晕,顶端化脓形成小脓疱,中心毛发贯穿,分批出现,互不融合,自觉痒痛。脓疱破裂排出少量脓血,形成脓痂,但无脓栓。易复发。 外用杀菌、止痒和保护药物。如2.5%碘酊、莫匹罗星软膏等。 抗生素内用。早期可应用紫外线、超短波。慢
5、性反复发作, 可应用免疫调节剂。13.毛囊炎14.秃发性毛囊炎(folliculitis decalvans) 为一种破坏性、留有永久性秃发的毛囊炎。 初起毛囊性红斑、丘疹,后为丘疹性脓疱,愈后留有圆形或椭圆形疤痕,疤痕四周附近的毛囊又发生散在性大小不等的红斑、脓疱及疤痕性秃发,以致皮损不断地远心性向四周扩大。15.疤痕疙瘩性毛囊炎 又称头部乳头状皮炎,或痤疮性疤痕疙瘩。 后颈发缘处散在针头大毛囊性丘疹和脓疱,互相融合,渐形成不规则的疤痕硬结或硬块,有小凹陷,可见束状头发穿出。顽固难治可切除后植皮。16.穿凿性脓肿性毛囊炎 系多数聚集的毛囊炎及毛囊周围炎在深部融合后相互贯穿形成的脓肿。 顶枕部多见。初起毛囊和毛囊周围炎,逐渐增大成结节,结节软化成脓肿,破溃成瘘孔,有 “筛状溢脓”。常一处痊愈结疤痕,它处又出现新皮损。17.须疮 发生于胡须部位的化脓性毛囊炎。 中青年男性。好发于上唇近鼻部及下颌胡须处。损害为毛囊炎性丘疹或脓疱,中心有须毛贯穿。自觉痒、烧灼感或疼痛。平时注意避免剃须时的损伤。http:/ 可了解1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