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含义:态度是指个体自身对社会存在所持含义:态度是指个体自身对社会存在所持有的一种具有一定结构和比较稳定的内在有的一种具有一定结构和比较稳定的内在心理状态。态度包含认知、情感、意向三心理状态。态度包含认知、情感、意向三个要素。个要素。2 态度的特点态度的特点l具体对象性具体对象性l系统性系统性l相对稳定性相对稳定性l内在性内在性l社会性社会性1 行为与态度一致吗?行为与态度一致吗?l正题阶段:态度是行为的预先倾向、内正题阶段:态度是行为的预先倾向、内在准备状态,因此,一个人的态度决定在准备状态,因此,一个人的态度决定了他的行为。了他的行为。l反题阶段:态度与行为不一致:拉皮尔反题阶段:态度与
2、行为不一致:拉皮尔(LaPiere,1934)的实验,对此提出质)的实验,对此提出质疑。他花了两年时间,和一对中国夫妇疑。他花了两年时间,和一对中国夫妇作环美旅游,在作环美旅游,在184家饭馆和家饭馆和66间旅店停间旅店停留。留。 旅馆旅馆 饭店饭店 光顾光顾 未光顾未光顾 光顾光顾 未光顾未光顾回答总数回答总数 47 32 81 96 1 2 1 2 1 2 1 2回答数回答数 22 25 20 12 43 38 51 45否定回答否定回答 20 23 19 11 40 35 47 41回答看情况回答看情况 1 2 1 1 3 3 4 3肯定回答肯定回答 1 0 0 0 0 0 0 1注:注
3、:1 只就中国人提问;只就中国人提问; 2 分别就中国人、德国人、法国人和日本分别就中国人、德国人、法国人和日本 人提问人提问l拉皮尔认为人们所说的和实际所做之间存拉皮尔认为人们所说的和实际所做之间存在巨大差异在巨大差异l拉皮尔的结论引发了一系列后继研究,态拉皮尔的结论引发了一系列后继研究,态度和行为不相关的观点开始占了上风度和行为不相关的观点开始占了上风l布鲁默:布鲁默:“人们已经揭示出,在态度和随人们已经揭示出,在态度和随后的行为之间没有实际联系后的行为之间没有实际联系”。l麦奎尔:麦奎尔:“态度研究已表明,某个人对他态度研究已表明,某个人对他的态度的口头报告与他对于该态度对象的的态度的口
4、头报告与他对于该态度对象的实际行为间只有相当低的相关系数实际行为间只有相当低的相关系数”。l认为态度对外显行为不会造成太大影响认为态度对外显行为不会造成太大影响l态度是行为的准备,一般情况下,行为态度是行为的准备,一般情况下,行为的做出是基于态度的,行为反应内在的的做出是基于态度的,行为反应内在的态度态度l行为是在具体的社会环境中表现出来的,行为是在具体的社会环境中表现出来的,受到情境中的压力,或者考虑到行为的受到情境中的压力,或者考虑到行为的结果对自身不利,可能会改变行为的方结果对自身不利,可能会改变行为的方向,表现出与态度不一致的行为向,表现出与态度不一致的行为1 模仿与服从:态度形成始于
5、两种方式,一模仿与服从:态度形成始于两种方式,一为自愿的不知不觉的模仿,另一是屈服于为自愿的不知不觉的模仿,另一是屈服于外界压力的服从。服从是人们为了获得物外界压力的服从。服从是人们为了获得物质与精神报酬和避免惩罚表现出的相符行质与精神报酬和避免惩罚表现出的相符行为。为。2 认同(同化):认同指个体自觉自愿地接认同(同化):认同指个体自觉自愿地接受他人的观点、信念、态度与行为。态度受他人的观点、信念、态度与行为。态度已不再是表面的改变,而是自愿接受性的已不再是表面的改变,而是自愿接受性的观点、行为,使自己的态度与要形成的态观点、行为,使自己的态度与要形成的态度相接近。度相接近。3 内化:态度形
6、成的最后阶段。在这一阶内化:态度形成的最后阶段。在这一阶段中,人的内心已真正发生了变化,个段中,人的内心已真正发生了变化,个体完全从内心里相信并接受了他人的观体完全从内心里相信并接受了他人的观点,并把它纳入了自己已有的价值体系,点,并把它纳入了自己已有的价值体系,成为自己热的一个组成部分。这时,态成为自己热的一个组成部分。这时,态度就比较稳固,不易改变了。度就比较稳固,不易改变了。1 社会环境影响社会环境影响 主要通过社会规范、准则的要求主要通过社会规范、准则的要求和约束,各种思想观念的宣传和教和约束,各种思想观念的宣传和教育,风俗习惯的潜移默化和文化的育,风俗习惯的潜移默化和文化的熏陶等方式
7、进行。熏陶等方式进行。这种影响具有选择性、持久性、多元这种影响具有选择性、持久性、多元性、宏观性性、宏观性 家庭的教育和抚养方式具有决家庭的教育和抚养方式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定性的作用。家庭成员之间的人际关系以及家庭成员之间的人际关系以及家庭成员共同生活的方式也影家庭成员共同生活的方式也影响个体态度的形成。响个体态度的形成。随着个体年龄的增长,同伴的随着个体年龄的增长,同伴的影响作用越来越大。影响作用越来越大。个体开始把自己的态度与同伴个体开始把自己的态度与同伴进行比较,并根据同伴的态度进行比较,并根据同伴的态度来调整自己的态度和观点来调整自己的态度和观点。 团体对其成员影响力的大小取团体对其成
8、员影响力的大小取决于两个方面:决于两个方面:l团体对其成员的吸引力的大小团体对其成员的吸引力的大小l个体在团体中所处的地位个体在团体中所处的地位1 认知失调理论认知失调理论l认知失调指个体持有的认知彼此矛盾,认知失调指个体持有的认知彼此矛盾,处于相互对立的状态。这里的认知要处于相互对立的状态。这里的认知要素包括思想、态度、信念及人们感知素包括思想、态度、信念及人们感知到的行为。到的行为。认知要素之间存在相关或不相关的关系认知要素之间存在相关或不相关的关系相关的各种认知之间才会存在矛盾或一致相关的各种认知之间才会存在矛盾或一致的关系,即失调或协调的状态的关系,即失调或协调的状态l认知失调有程度上
9、的区分认知失调有程度上的区分 失调的认知数量失调的认知数量*认知重要性认知重要性失调程度失调程度= 协调的认知数量协调的认知数量*认知重要性认知重要性l消除失调状态的方法消除失调状态的方法改变认知,使之与自己的其他认知改变认知,使之与自己的其他认知保持一致保持一致改变行为,使对行为的认知与其他改变行为,使对行为的认知与其他认知一致认知一致增加新的认知,使原有的认知矛盾增加新的认知,使原有的认知矛盾得到合理解决得到合理解决(1)决策后认知失调)决策后认知失调l决策几乎总会引起失调,因为我们不得决策几乎总会引起失调,因为我们不得不在几个选择中作出决定不在几个选择中作出决定l提高我们选择的对象的评价
10、,或降低对提高我们选择的对象的评价,或降低对未选择的对象的评价,都可以减少失调未选择的对象的评价,都可以减少失调l一旦作出决定,我们就会越来越喜欢自一旦作出决定,我们就会越来越喜欢自己的决定,而且越来越讨厌其他的可能己的决定,而且越来越讨厌其他的可能选择选择l当一个人持有一种信念,而又表现出与之不一当一个人持有一种信念,而又表现出与之不一致的行为,就会产生失调致的行为,就会产生失调l因为行为本身难以收回,所以通常只能改变态因为行为本身难以收回,所以通常只能改变态度以消除失调度以消除失调l例如从事不喜欢的工作,产生失调的结果是改例如从事不喜欢的工作,产生失调的结果是改变态度变态度l“不充分理由不
11、充分理由”与认知失调(给与认知失调(给1美元与美元与20美美元)元)l小奖励可以引发人们对不喜欢工作的兴趣,而小奖励可以引发人们对不喜欢工作的兴趣,而轻松的惩罚会成为人们不做某项自己喜欢的事轻松的惩罚会成为人们不做某项自己喜欢的事情的不当理由。情的不当理由。l受到的惩罚越大,产生的失调就越少,因此,受到的惩罚越大,产生的失调就越少,因此,态度改变的越少态度改变的越少l当行为是个体自由选择的,与态度不一当行为是个体自由选择的,与态度不一致的行为会导致失调致的行为会导致失调l为了维护自我,人们会认同和巩固自己为了维护自我,人们会认同和巩固自己的态度和行为的态度和行为l你为某件事情的付出越多,你将会
12、越喜你为某件事情的付出越多,你将会越喜欢它欢它l努力做一件不好的事情,必然带来较高努力做一件不好的事情,必然带来较高的认知失调,而为了减少失调,人们只的认知失调,而为了减少失调,人们只能改变自己对这些事情的态度,从不喜能改变自己对这些事情的态度,从不喜欢变得喜欢欢变得喜欢l只要我们认为自己对某个行动有不能变更只要我们认为自己对某个行动有不能变更的承诺(公开承诺),失调就会促使态度的承诺(公开承诺),失调就会促使态度发生改变发生改变l如果我们觉得如果做得不好还可以改变,如果我们觉得如果做得不好还可以改变,或者认为自己可以不必认真地去做,就不或者认为自己可以不必认真地去做,就不会有失调产生,也不会
13、有态度改变会有失调产生,也不会有态度改变l承诺对态度改变的重要性承诺对态度改变的重要性基本观点基本观点人们态度的改变过程是一个学习的过程,人们态度的改变过程是一个学习的过程,其实质是在强化原理的支配和控制下所进其实质是在强化原理的支配和控制下所进行的特定刺激和特定反应的联结过程。行的特定刺激和特定反应的联结过程。个体自身是介于刺激与反应之间的一个不个体自身是介于刺激与反应之间的一个不可缺少的中介环节。要改变他人态度,除可缺少的中介环节。要改变他人态度,除了要了解和掌握刺激与强化作用的特性外,了要了解和掌握刺激与强化作用的特性外,还要对个体本身的情况有所了解。因此,还要对个体本身的情况有所了解。
14、因此,就要了解他人的原有态度,过去经受得强就要了解他人的原有态度,过去经受得强化经历。化经历。(1)古典条件作用:联想学习(基于)古典条件作用:联想学习(基于联结的学习)联结的学习)(2)操作条件作用:强化学习(学习)操作条件作用:强化学习(学习持有持有“正确正确”的观点)的观点)(3)社会学习理论:观察模仿学习)社会学习理论:观察模仿学习(向榜样学习)(向榜样学习)l劝说宣传法劝说宣传法l角色扮演法角色扮演法l团体影响法团体影响法l活动参与法活动参与法1 传播者特性传播者特性可信度(可信度(credibility):可信度高):可信度高的传播者比可信度低的传播者更的传播者比可信度低的传播者更
15、具有说服力具有说服力l专业性专业性l可靠性可靠性吸引力吸引力l卷入程度:卷入越深,态度改变卷入程度:卷入越深,态度改变越难越难l人格特点:自尊、权威主义、教人格特点:自尊、权威主义、教条主义等条主义等l个体差异:自我监控、认知风格、个体差异:自我监控、认知风格、年龄年龄l信息的差异性(差距)信息的差异性(差距)差距越大,个体改变态度的压力就越大差距越大,个体改变态度的压力就越大差距和态度改变之间呈倒差距和态度改变之间呈倒U型型同化与对比同化与对比l信息组织性(呈现方式)信息组织性(呈现方式) l信息传播渠道信息传播渠道l信息的情绪感染性信息的情绪感染性l预警:做好准备预警:做好准备预警(预警(
16、forewarning)使人们能够抵抗信)使人们能够抵抗信息的说服。息的说服。立场预警:预先被告知你将会接受与之立场预警:预先被告知你将会接受与之不同的说服沟通不同的说服沟通更可能不会被说服更可能不会被说服意图预警:预先被告知意图预警:预先被告知“他将试图说服他将试图说服我我” 会预期他的观点将会是什么,做好会预期他的观点将会是什么,做好准备进行有效反驳,不易被说服准备进行有效反驳,不易被说服l分心(分心(distraction):干扰):干扰说服激起防御、反驳、调动自己的所说服激起防御、反驳、调动自己的所有力量来维护自己的立场。凡是能够有力量来维护自己的立场。凡是能够削弱反驳能力的方式都可以
17、使人们更削弱反驳能力的方式都可以使人们更容易被说服容易被说服分散听众的注意力分散听众的注意力适量的分心的确能增强说服力:干扰适量的分心的确能增强说服力:干扰有效反驳过程,分心才会导致被说服有效反驳过程,分心才会导致被说服过度分心无法使听众听见说服沟通的过度分心无法使听众听见说服沟通的信息,使得其效果为零信息,使得其效果为零l接种:自我巩固接种:自我巩固抵制改变的一个重要力量来自于在某件事情上抵制改变的一个重要力量来自于在某件事情上的过去经历,像打育苗接种,增强抵抗力,抵的过去经历,像打育苗接种,增强抵抗力,抵御说服御说服两种方式两种方式l巩固自己的观点:不断增加新的论据来支持巩固自己的观点:不
18、断增加新的论据来支持原有的立场原有的立场l修筑防疫工事:当人们驳斥一个攻击时,会修筑防疫工事:当人们驳斥一个攻击时,会运用所有的防御方式,准备了支持自己立场运用所有的防御方式,准备了支持自己立场的论据,形成反驳相反立场的论据,并且对的论据,形成反驳相反立场的论据,并且对相反观点的传达者进行贬损等,以形成一个相反观点的传达者进行贬损等,以形成一个更强、更有力的防御地位更强、更有力的防御地位(二)角色扮演法(二)角色扮演法(三)团体影响法(三)团体影响法(四)活动参与法(四)活动参与法l什么是偏见?什么是偏见?l偏见是怎样产生的?偏见是怎样产生的?l如何能够减少偏见?如何能够减少偏见?1 什么是偏
19、见什么是偏见l偏见是对某一个体或团体所持有的一种不偏见是对某一个体或团体所持有的一种不公平、不合理的消极否定的态度。公平、不合理的消极否定的态度。l偏见的认知成分是刻板印象偏见的认知成分是刻板印象刻板化刻板化是把同一个特征归属于群体的每是把同一个特征归属于群体的每一个人,而不管群体成员中的实际差异。一个人,而不管群体成员中的实际差异。刻板化并不一定是一种恶意的行为,它常常刻板化并不一定是一种恶意的行为,它常常只是简化我们对世界看法的一种方法,每个只是简化我们对世界看法的一种方法,每个人都或多或少有过这种行为。人都或多或少有过这种行为。刻板印象多数情况下是有害的。刻板印象多数情况下是有害的。2
20、产生偏见的原因产生偏见的原因(1)社会群体间的利害冲突:竞争是偏见的来源)社会群体间的利害冲突:竞争是偏见的来源(2)社会学习)社会学习直接观察:儿童从父母、老师、朋友和其他人的言谈直接观察:儿童从父母、老师、朋友和其他人的言谈举止中,潜移默化学会了用消极的态度来看待某些社举止中,潜移默化学会了用消极的态度来看待某些社会群体会群体社会规范:人们习惯于遵从所属群体的社会规范社会规范:人们习惯于遵从所属群体的社会规范大众传媒:大众传媒:(3)社会分类)社会分类人们通常会划分人们通常会划分“我们我们”、“他们他们”两大阵营:内群两大阵营:内群和外群和外群种族、宗教、性别、年龄、职业和收入等种族、宗教
21、、性别、年龄、职业和收入等人们对待内群与外群的人的态度是不同的人们对待内群与外群的人的态度是不同的(4) 个体的人格和心理因素个体的人格和心理因素l具有权威主义人格的人易产生并固守偏见具有权威主义人格的人易产生并固守偏见l偏见受某些独特的心理作用与心理感受的偏见受某些独特的心理作用与心理感受的影响影响(5) 认知原因:刻板印象、内隐刻板认知原因:刻板印象、内隐刻板印象印象3、偏见产生的后果、偏见产生的后果1 自我实现预言自我实现预言2 性别角色(灰姑娘情结)性别角色(灰姑娘情结)3 疏离与冲突疏离与冲突4、 偏见的预防与消除措施偏见的预防与消除措施1 认知干预:消除刻板印象(刻板印象是偏认知干
22、预:消除刻板印象(刻板印象是偏见的认知成分)由偏见对象表现出与刻板见的认知成分)由偏见对象表现出与刻板印象相异的行为,有助于偏见的消除。印象相异的行为,有助于偏见的消除。2 社会化:学会宽容不仇恨社会化:学会宽容不仇恨3 群体间平等直接接触:熟悉的益处群体间平等直接接触:熟悉的益处4 再分类:重新划分再分类:重新划分“我们我们”和和“他们他们”的的界限界限5 社会影响:制定有助于消除偏见的社会规社会影响:制定有助于消除偏见的社会规范,营造良好的助人气氛范,营造良好的助人气氛1 性别刻板印象性别刻板印象l性别歧视的认知基础:性别刻板印象与差别尊重性别歧视的认知基础:性别刻板印象与差别尊重性别刻板
23、印象:关于男性和女性所拥有的特质的刻板印性别刻板印象:关于男性和女性所拥有的特质的刻板印象象女性容易低估自身的能力,女孩更多在自己身上寻找失女性容易低估自身的能力,女孩更多在自己身上寻找失败的原因,把成功归因于运气,男孩将自己的成功归因败的原因,把成功归因于运气,男孩将自己的成功归因于能力。于能力。微妙的男性至上主义与性别角色的社会化:人们盲目地微妙的男性至上主义与性别角色的社会化:人们盲目地接受了一套信仰,却并未意识到它接受了一套信仰,却并未意识到它l对女性的歧视:隐蔽的但却是致命的对女性的歧视:隐蔽的但却是致命的角色期望角色期望天花板效应天花板效应l自我正确意识:是人们容易将罪名自我正确意
24、识:是人们容易将罪名归因于受害者(罪有应得)归因于受害者(罪有应得)l自我辩解:期望公正的动机(后见自我辩解:期望公正的动机(后见之明)之明)l媒体在维护偏见方面起到了非常重要的媒体在维护偏见方面起到了非常重要的制度化作用。制度化作用。l媒体对男女性别角色的刻画媒体对男女性别角色的刻画l影响:人们容易相信或接受经常目睹的影响:人们容易相信或接受经常目睹的事物,如果人们没有看到女性可以担任事物,如果人们没有看到女性可以担任重要的工作,就会很容易得出结论:女重要的工作,就会很容易得出结论:女性没有能力有效地使用权利或女性更喜性没有能力有效地使用权利或女性更喜欢厨房而不是会议室。欢厨房而不是会议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