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9- 2020学年度六年级下册阅读专项练习写人记事阅读(四)学年度六年级下册阅读专项练习写人记事阅读(四) 评卷人 得分 一、现代文阅读一、现代文阅读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故事发生在西部的青海省,一个极度缺水的沙漠地区。 这里,每人每天的用水量严格地限定为三斤,这还得靠解放军从很远的地方运来。日 常的饮用、洗漱、洗菜、洗衣,包括喂牲口,全部依赖这三斤水。 人缺水不行,牲畜也一样,渴啊!一天,一头一直被人们认为憨厚、忠实的老牛 渴极了,挣脱了缰绳,强行闯入沙漠里唯一的也是运水车必经的公路。终于,运水的 军车来了,老牛以不可思议的识别力,迅速的冲上公路,军车一个急刹车戛然而止。 老牛沉默地立
2、在车前,任凭驾驶员呵斥驱赶,不肯挪动半步。五分钟过去了,双方依 然僵持着。运水的战士以前也碰到过牲口拦路索水的情形,但它们都不像着头牛这样 倔(jing ) 。人和牛这样耗着,最后造成了堵车,后面的司机开始骂骂咧咧,性 急的甚至试图点火驱赶,可老牛不为所动。 后来牛的主人寻来了,恼羞成怒的主人扬起长鞭狠狠的抽打在瘦骨嶙峋的牛背上, 牛被打得皮开肉绽,哀哀叫唤,但还是不肯让开。鲜血沁了出来,染红了鞭子,老牛 的凄厉叫声,和着沙漠中深秋阴冷的酷风,显得分外的悲壮。一旁的运水战士哭了, 骂骂咧咧的司机也哭了。 最后,运水的战士说:“就让我违反一次规定吧,我愿意接受一次处分。”他从水 车上取出半盆水正
3、好三斤,放在牛的面前。 出人意料的是,老牛并没有喝以死抗争得来的水,而是对着夕阳,仰天长叫,似 乎在呼唤什么。不远的沙堆背后跑来一头小牛,受伤的老牛慈爱的看着小牛贪婪的喝 完水,伸出舌头舔舔小牛的眼睛。静默中,人们看到了母子眼中的泪水。没等主人吆 喝,在一片静寂无语中,它们掉转头,慢慢往回走。 20世纪末的一个晚上,当我从电视里看到这让人揪心的一幕时,我想起了幼年时 家里的贫穷困(jin) ,想起了劳作的苦难的母亲,我和电视机前的许多观众一 样,留下了滚滚热泪。 1.给文中注音处写出恰当的汉字。 倔(_) 困(_) 2.概括文中记述的故事的四要素: 时间 地点 主人公 事件 3.为什么“一直被
4、人们认为憨厚、忠实的老牛”却“挣脱了缰绳”,“强行闯入沙漠里唯一 的也是运水车必经的公路” 答: _ _ 4.文中作者说“我和电视机前的许多观众一样,留下了滚滚热泪”,你认为作者为什么 而流泪? 答: _ _ 5.你觉得文中哪个场面最感人?把它写下来,说说你的感受。 答: _ _ 6.给本文拟一个你认为最恰当的题目并把它写在文章题目处的横线上。 我认为最恰当的题目是:_ 阅读 体会爱心 有这样一位特别的母亲。 为了体验没有水的感觉,这位母亲带着上幼儿园的女儿从北京千里迢迢来到甘肃 的定西。在汽车上,母亲告诉孩子她们马上就要到一个没有水的地方了。女儿便打算 向骆驼学习,赶紧灌下一瓶牛奶。 在定西
5、的老乡家里,母女俩从一口看似干涸的井中打起一桶水,那还是去年积下 的雨水。村民告诉她们,因用水紧张,这水得循环着使用:先用来洗脸,然后用来洗 衣服,最后又用这盆脏水去喂猪。 女儿说:“猪怎么能喝这样的水呢?” 妈妈反问:“那你觉得应该给它们喝什么呢?” “我给它们喝柠檬汁,给它们喝牛奶。”女儿一脸稚气歪着头回答。 后来妈妈问她刚从井里打上来的水能不能喝,女儿立刻回答:“不能喝,不干 净。” “如果你很渴了呢?如果你两天没有喝水了呢?也不喝吗?” “不喝。” 不过那晚小女孩哭了,不是因为她太渴、这儿太苦,而是因为妈妈训斥了她。这 户老乡家数月来仅有的蔬菜便是土豆,为了招待远方来的客人,特地买来了
6、韭菜。但 当小女孩看到他们如何用水洗菜、揉面时,她拒绝吃饭。 对她来说,毕竟再大的挑剔也敌不过口渴的难耐,于是她终于喝了两天来的第一 口水。 每天早晨天气都有些阴沉,似乎一场雨即在眼前,给太久没有下雨的土地及这两 位远道而来的客人带来希望,可最终都破灭了。土地已干得裂出了道道缝,农民面临 的将是颗粒无收的命运。 母女俩要回北京了。女孩已和这儿的孩子结下了友谊,此刻的离去竟有些难舍。 虽然那些孩子灰头土脸,衣着破旧,因为他们从未尝到过水的畅快淋漓,但可贵的是 他们纯真的童心和从单纯的眼中流出的晶莹的泪。 挥手告别黄土地,把那里的贫穷落后留在身后,却会把一种体会留在心里。年轻 的母亲要让女儿体验的
7、,我想应该不只是水的珍贵。什么是爱心?那不只是打电话到 新闻媒体去告诉他们“我要献爱心啦”,也不是在镁光灯的闪烁下向某慈善机构捐款, 而是不漠视、不鄙夷不如我们生活条件的生命的存在,是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帮助别人, 同时自己也怀着一颗感激之心去生活。 7.给下列加线的字注音。 干涸 ( ) 挑剔 ( ) 晶莹( ) 鄙夷( ) 8.本文记叙的事件是什么? _ 9.为什么说本文写的这位母亲“特别”?结合现实生活来谈。 _ 10.本文主要运用哪种描写手法写小女孩?表现小姑娘怎样的性格特点? _ 11.“爱心”的含义是什么? _ 12.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什么? _ 13.从文中画横线句子写的内容你能
8、联想到鲁迅的哪两篇文章? _ 14.读了这篇文章,你最深的体会是什么? _ 阅读理解 让我看着你 从母亲住进我们医院的那一刻起,我就后悔自己当初选择的职业了。曾经有那 么多的患者能在我的手上康复,母亲的病,却让我无能为力。面对越来越消瘦的母亲, 我除了强颜欢笑地安慰着她,就只能偷偷躲到某个角落抹眼泪。 那个时候,她的癌细胞已扩散到整个胸部。整夜整夜的疼痛让她无法入睡,可 她却从来不吱一声。每一次我进去看她的时候,她都装作很平静的样子,面带微笑地 看着我:“我觉得比先前好多了,你工作忙,不用老来看我。”我扭过头,眼泪无声地 掉下来。 午后的阳光照在洁白的病床上,我轻轻地梳理着母亲灰白的头发。母亲
9、唠叨着 她的身后事,她说她早在来之前就已准备好了自己的老衣,可惜还少了一条裙子,希 望我们能尽快给她准备好。说这些的时候,母亲的脸上始终挂着平静的微笑。不像是 谈死,倒像去赴一个美丽的宴会。母亲一生爱美,临终,都不忘完美地离去。我的泪, 再也忍不住,一滴又一滴地落到母亲的头发里。 母亲的病房,离我的办公室仅有几步之遥,可她从来没有主动要求我去她的病 房。每一次去,她还忙不迭地催我走。她说还有很多病人等着我,她嘱咐我一定要像 对待自己的家人那样对待病人。其实,我很清楚,每一次离开母亲的病房,身后那双 依依不舍的眼睛会随着我的身影,直到拐过屋角。 一天,一个女孩子急需眼角膜,恰巧医院里来了一位救治
10、无望的男孩,出于一 个医者的责任,我劝那个男孩的家长捐献出孩子的眼角膜。男孩的父亲同意了,不想 他的母亲却发疯般地找到我,说她决不允许谁动儿子一根毫毛,哪怕他不在这个世界 了。最后,也许被我劝得急了,那位痛得发狂的母亲突然大声地说:“你觉悟高,怎 么不让你的家人来捐献?”我一下子呆在那里,无言以对。 母亲是何时出现在我的办公室门口的,我竟然一点都不知道。直到听到那声熟 悉的呼唤,抬起头,看见母亲正泪流满面地立在那里:“孩子,你看妈妈的眼角膜能 给那个孩子用么?”屋子里一下子静下来,几乎所有的目光都集中向了母亲。我几乎 不敢相信,那话是从母亲嘴里说出来的。母亲最不能忍受的就是残缺,可她竟然情愿
11、让自己残缺着离开这个世界。看大家都在惊愕地盯着自己,母亲的脸上忽然现出少见 的一点血色,她挣扎着走到我面前,静静地盯着我看了足足有一分钟,然后,我听见 母亲轻轻地说:“孩子,我想 看着你,让我 看着你!” 泪水狂涌而出,我第一次在自己的病人面前失态。我知道,那是母亲临走之前 努力为我做的最后一件事。 后来,那个男孩的母亲含着泪同意了把儿子的眼角膜捐献给那个女孩,因为她 觉得儿子的眼角膜毕竟比我母亲的要年轻。更重要的一点,她说,她也想让儿子的眼 睛,一直看着她。从我母亲的身上,她明白:爱,原来可以用这样的方式 延续。 (选自意林2007年第 11期,有删改) 15.根据文章内容填空。 时间:某一
12、天 地点:我的办公室门口 人物:我的母亲、男孩的母亲和我 起因:母亲重病住院,看到我劝男孩的母亲捐献儿子的眼角膜给患者,男孩的母亲不 肯,还责怪我 经过:_ 结果:_ 16.结合上下文,说说你对第段画线句子的理解,注意加点的词。 _ 17.男孩的母亲为什么会从“决不允许谁动儿子一根毫毛”变成同意捐献儿子的眼角膜? 写这一变化有什么作用? _ 18.结尾说“爱,原来可以用这样的方式 延续”,“这样的方式”指什么? _ 19.我的母亲是怎样一个人?请结合文中具体事例简要分析。 _ 窝囊的父亲 父亲大半生没得过什么荣誉,没有做过一件值得大家夸耀的事。从小到大,我 和弟弟妹妹都有意无意地冷落着父亲,有
13、时候,我们甚至对父亲充满了轻视。 父亲的“窝囊”在村里是出了名的。他不善言辞,老实巴交,胆小怕事。小时候, 我是个非常顽劣的孩子,天天逃学,从没有一天静下心来学习。四年级那次年终考试, 我的数学考了个“大鸭蛋”,语文也不及格。班主任老师劝我留级;而学校勒令我不用 去上学了,让家人前来办理转学手续。当我将这个消息告诉父亲时,没有一点思想准 备的他顿时惊呆了。继而,便蹲在地上“吧嗒、吧嗒”地抽起了旱烟。 第二天,父亲领着我来到了校长家里。任凭父亲磨破嘴唇,可校长还是坚持让 我转学:“这孩子学习太差,跟不上。”校长有点不耐烦了,劝我们回去。这时,令我 终生为父亲感到屈辱的一幕出现了:A父亲突然“扑通
14、”一声跪下,流着泪说:“校长, 您就看在我这张老脸的分上,将我这娃留下吧!如果下学期他拿不到三好学生奖状您 再开除他行吗?”父亲这一“壮举”,虽然使我免遭转学的厄运,但那时的我却认为父亲 给家人丢尽了脸。父亲下跪的事很快就像长了翅膀,传遍整个校园,我成了人们嘲笑 的“跪读生”,那一段时间我发了疯似地学习。但年少的我不感激父亲,认为父亲是个 “窝囊”透顶的人。 第二年,当我把平生获得的第一个三好学生的奖状交给父亲时,他竟像喝醉了 酒似的,对母亲不停地唠叨着:“贴在哪里好呢?”最后,父亲决定贴在他炕头的墙上。 父亲用图钉摁好后,反复摸着我的头问:“儿子,什么日子你的奖状能把这面墙贴满 呢?” 以后
15、的岁月里,我每年都能带回几张“三好学生”、“优秀团员”之类的奖状,父 亲总会庄重地把它们一一贴好,并且按时间顺序井井有条。土墙上的奖状,成了那两 间穷得连一张年画都没有的小草房里唯一的一道风景。每逢家里来了客人,父亲总是 把人领到那面土墙前“参观”,并摇头晃脑地拖着长腔给人家念上几张。有时还拿到村 上去,向人家炫耀。看到父亲的这些“表演”,我心里感到滑稽可笑。 数年后,我成全了父亲的愿望,考上了大学,父亲收集奖状的劲头也就更足了。 待我参加工作后,那面黑乎乎的土墙已被父亲用花花绿绿的奖状和证书贴满了。每当 看到这面土墙,我就想,这些年来,父亲辛辛苦苦地摆弄这些奖状到底是为了什么? 我甚至怀疑父
16、亲是不是有点心理变态。 但真正使我认识父亲的,却是家里发生的那一场火灾。 据母亲讲,那场火灾是因为邻家的孩子玩火,不小心点着了自家的房子,我家 的房子也跟着遭了殃。当时,父亲刚从田里回来,二话不说,扔下锄头,便闯入了那 两间烈焰腾腾、浓烟滚滚的小草房里。母亲和周围的邻居都惊呆了,都在想,窝囊了 大半辈子的父亲哪来这么勇敢、果断,难道这几间破屋里藏着比他生命还重要的宝贝 不成?大约过了八九分钟,父亲满身是火,摇摇晃晃地跑了出来,一双胳膊紧紧地护 着胸口,好像怀里揣着一件稀世珍宝似的。就在父亲跑出来没几步,忽然身后“轰隆” 一声闷响,那两间草房惨然倒下,父亲也忽然昏厥过去待母亲和周围的邻居把父 亲
17、抬到安全的地方,父亲已不省人事。当母亲小心翼翼地挪开父亲那双瘦骨嶙峋的胳 膊时,发现父亲怀里揣着的竟是一摞发黄的奖状那是我从小学到今天获得的全部 荣誉。 我永远忘不了在医院见到的情景。B父亲昔日那浓浓的眉毛,稀疏的头发,乱 蓬蓬的胡子全烧焦了,身上也被烧伤了多处,原来的肺病更重了,不停地咳嗽。他睁 开那双苍老、无力的眼睛,慈爱地注视着我,用微弱但坚强的声音告诉我:“孩子, 你的那些奖状一张也没烧着,待我们房子盖好后再重新贴上” 我的眼泪“吧嗒、吧嗒”地掉了下来。那一刻,我终于明白,儿子本身就是父亲 的作品,儿子的每一点成绩,每一分进步,都是贴在父亲心头的奖状,儿子的成功就 是父亲终生渴望、梦寐
18、以求的莫大荣誉。 这时我才明白,父亲原本并不“窝囊”,为了儿女的前途,那父爱何计生死荣辱 呀! (有删改) 20.本文重点记叙了“窝囊的父亲”的两件事,请你分别概括内容。 (1)_ (2)_ 21.文中的“我”对父亲的态度发生了哪些变化?请根据文章内容完成填空。 认为父亲丢脸(_)怀疑父亲心理变态(_) 22.本文 A、B两处划线句子具体而生动地描写了父亲的形象,请选择一处分析父亲的 特点。 答:我选_句: 父亲的特点_ 风雨中的菊花 午后的天灰蒙蒙的,没有风。乌云压得很低,似乎要下雨。 离开车的时间还有两个小时,多尔先生便在车站前广场上漫步,借以打发时间。 “太太,行行好。”声音吸引了他的注
19、意力。顺着声音望去,他看见前面不远处 一个衣衫褴褛的小男孩伸出鹰爪般的小黑手,尾随着一位贵妇人。那个妇女牵着一条 毛色纯正、闪闪发亮的小狗急匆匆地赶路,生怕小黑手弄脏了她的衣服。 “可怜可怜,我三天没有吃东西了。给一美元也行。” 考虑到甩不掉这个小乞丐,妇女转回身,怒喝一声:“滚!这么点小孩就会做 生意!”小乞丐站住脚,满脸是失望。 真是缺一行不成世界,多尔先生想。听说专门有一种人靠乞讨为生,甚至还有 发大财的呢。还有一些大人专门指使一帮孩子乞讨,利用人们的同情心,说不定这些 大人就站在附近观察呢,说不定这些人就是孩子的父母,如果孩子完不成定额,回去 就要挨处罚。不管怎么说,孩子也怪可怜的,这
20、个年龄本来该上学,在课堂里学习。 这个孩子跟自己的儿子年龄相仿,可是这个孩子的父母太狠心了,无论如何应该 送他上学,将来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多尔先生正思忖着,小乞丐走到他跟前,摊着小脏手:“先生,可怜可怜吧, 我三天没吃东西了。给一美元也行。”不管这个小乞丐是生活所迫,还是欺骗,多尔 先生心中一阵难过,他掏出一枚一美元的硬币,递到他手里。 “谢谢您,祝您好运!”小男孩金黄色的头发都连成了一个板块,全身上下只有牙 齿和眼球是白的,估计他自己都忘记上次洗澡的时间了。 树上的鸣蝉在聒噪,空气又闷又热,像庞大的蒸笼。多尔先生不愿意过早去候 车室,就信步走进一家鲜花店。他有几次在这里买过礼物送给朋友。
21、 “你要点什么?” 11这时,从外面又走进一人,多尔先生瞥见那人正是刚才的小乞丐。小乞丐很是 认真地逐个端详柜台里的鲜花。 12“你要看点什么?” 13“一束万寿菊。”小乞丐竟开口了。 14“要我们送给什么人吗?” 15“不用,你可以写上献给我最亲爱的人,下面再写上祝妈妈生日快乐!” 16“一共是 20 美元。”小姐一边写,一边说。 17小乞丐从破衣服口袋里哗啦啦地掏出一大把硬币,倒在柜台上,每一枚硬币都 磨得亮晶晶的,那里面可能就有多尔先生刚才给他的。他数出 20 美元,然后虔诚地 接过下面有纸牌的花,转身离去。这个小男孩还蛮有情趣,这是多尔先生没有想到的。 18火车终于驶出站台,多尔先生望
22、着窗外,外面下雨了,路上没有行人,只剩下 各式车辆。突然,他发现了风雨中那个小男孩。只见他手捧鲜花,一步一步缓缓地艰 难前行,瘦小的身体更显单薄。多尔看到他的前方是一片公墓,他手中的万寿菊迎着 风雨怒放着。 19火车撞击铁轨越来越快,多尔先生的眼前模糊了。 23.给加点的字注音 思忖 (_) 虔 诚(_) 24.本文第六自然段比较集中地描写了多尔先生的心理活动。这一描写对塑造主要人物 和描述事件各有什么用处?请分别作答。(答案不超过 50 个字) _ 25.本文第八自然段,对小男孩进行肖像描写,它的作用是什么?请简要作答。(答案 不超过 60 个字) _ 26.分析下面环境描写的作用。 “午后
23、的天灰蒙蒙的,没有风。乌云压得很低,似乎要下雨。” 树上的鸣蝉在聒噪,空气又闷又热,像庞大的蒸笼。” _ 27.本文最后一段“火车撞击铁轨越来越快,多尔先生的眼前模糊了”,能否删去?请作 答并简述理由。 _ 28.下面对这篇文章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 从卖花人“你要点什么”和“你要看点什么”的问话中,可以看出她训练有素,说话有 分寸。 B. 贵妇人是文中不可或缺的人,有了她才能反映资本主义社会的黑暗面。 C. 多尔先生在文中的主要作用就是使情节发展有起伏,因为他给小乞丐一美元,情节 就发展下去了。 D. 文中有些词语,似是平常之笔,实际上却很重要。如“小乞丐很是认真地逐个端详 柜台
24、里的鲜花” “(他)虔诚地接过下面有纸牌的花”。 E. 本文赞美了珍贵的“反哺”之情,也含蓄地歌颂了神圣的母爱。 参数答案参数答案 1. 强 窘 2.深秋 青海省 一头憨厚、忠实的老牛 老牛为了自己的孩子小牛而不惜受伤拦车索要水喝 3.为了让它的孩子能喝上救命的水。 4.老牛的行为让作者深受感动,同时也让作者想到了自己一生劳作苦难的母亲 所以作者流下滚滚热泪。 5.略 6.超越生命的爱(题目应突出“母爱”的内容) 【解析】1.略 【解析】2.略 【解析】3.略 【解析】4.略 【解析】5.略 【解析】6.略 7.略 8.一位母亲带着小女儿到贫穷落后的农村体验没有水的感觉。 9.现实生活中父母大
25、多给子女创造优越的生活条件,而这位母亲却带着女儿到贫穷的 地方去体验生活,所以说她特别。 10.语言描写,天真、幼雅。 11.不漠视、不鄙夷不如我们生活条件的生命存在。 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帮助别人,同时自己也怀着一颗感激之心去生活。 12.教育父母要给孩子以磨炼。教育人们要尊重和帮助生活条件不如自己的人。 要珍惜自己的生活。 13.社戏 故乡 14.略 【解析】7.略 【解析】8.略 【解析】9.略 【解析】10.略 【解析】11.略 【解析】12.略 【解析】13.略 【解析】14.略 15. 经过:母亲要求捐献自己的眼角膜 结果:男孩的母亲同意捐献儿子的眼角膜 16.表现了母亲既想说服“我”
26、同意她捐献自己的眼角膜,又想帮我解决难题的慈爱和母 亲对“我”的不舍之情。 17.受到“我”的母亲的影响。突出“我”的母亲的形象。 18.捐献眼角膜 19.爱孩子:怕我伤心难过,忍住病痛,强作平静,怕我为难而主动要求捐献眼角膜。 坚强,整夜疼痛让她无法入睡,可她却从来不吱一声。豁达:说起身后事,脸上 始终挂着平静的微笑,不像是谈死,倒像去赴一个美丽的宴会。追求完美:母亲唠 叨身后事,惦记还少一条裙子。 【解析】15.略 【解析】16.略 【解析】17.略 【解析】18.略 【解析】19.略 20. 父亲向校长求情时下跪; 父亲冒险抢出儿子的奖状 21. 觉得父亲滑稽可笑 理解父亲的行为 22.
27、 A 写出了父亲为了让儿子免遭转学的厄运,不顾自己能颜面向校长下跪恳求的 情景,表现了父亲对儿子的爱 【解析】20.略 【解析】21.略 【解析】22.略 23. cn; qin 24.为下文凸现小乞丐的纯真之情设置反衬。为下文写多尔先生给小乞丐一美元钱 埋下伏笔。 25.表现主人公深受艰难生活的煎熬;与下文写他给去世的母亲献花相配合,深刻 表明主人公爱母之情的深切、纯真。 26.推动情节发展。由于天气闷热,多尔先生才到街上闲逛,才能碰到乞讨的小孩,才 能在花店“偶然”遇到小乞丐买菊花。 27.有这个结尾好。理由:含蓄地暗示多尔先生的心灵受到强烈的冲击;增强了文 章对读者的感染力、震撼力。 28.BC 【解析】23.略 【解析】24.略 【解析】25.略 【解析】26.略 【解析】27.略 【解析】28.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