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n新闻评论的特点与作用 n新闻评论的历史与现状 n新闻评论的选题与立论 n新闻评论的标题与结构n专栏评论 (小言论、时评) n配发式言论 (编者按语、短评) n社论、评论员文章 n言论版n述评 n杂文 n广播评论 n电视评论 n网络言论n新闻评论,是报纸、广播等新闻舆论工具,就当前重大问题、新闻事件发议论、作解释、提批评、谈意见、发号召的一种文字体裁文字体裁,属于论说文的范畴。 姚文华:实用评论学,新华出版社,1985年8月n新闻评论是就当前或最近报道的新闻,或者虽未见诸报端但确有新闻价值的事实,所发表的具有政治倾向的,以广大读者为对象的评论文章评论文章。范荣康:新闻评论学,人民日报出版社,1
2、988年2n新闻评论是针对现实生活中新近发生的、具有普遍意义的新闻事件和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而发议论,讲道理,直接发表意见的文体文体。是报刊、通讯社、广播、电视、网络等新闻媒介的评论文章(或节目)的总称。 胡文龙、秦珪、涂光晋: 新闻评论教程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7月新闻评论,是媒体编辑部或作者对最近发生的有价值的新闻事件和有普遍意义的紧迫问题发议论、讲道理,有着鲜明针对性和引导性的一种新闻文新闻文体体属于议论文的范畴。 丁法章: 新闻评论教程 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6月n新闻评论是针对现实生活中新近发生的具有普遍意义的新闻事件、迫切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或公众广泛关注的社会话题,发表
3、议论、做出分析、讲明道理、直接发表意见的文体或节目类型文体或节目类型n它包括社论(本台评论)、评论员文章、短评、编者按语、专栏评论、述评、杂文等基本体裁,以及广播评论、电视评论、网络评论的各种独特样式,是报刊、通讯社、广播、电视、网络等新闻传播媒介以传播意见性信息为主要以传播意见性信息为主要内容及目的的各类评论文章或节目形式的内容及目的的各类评论文章或节目形式的社论,评论员文章,短评,编者按语,专栏评论(小言论、时评等),述评,杂文口播评论(本台评论、本台评论员文章、述评、论坛评论、杂谈等),谈话类评论,音响评论口播评论(本台评论、编前话、编后话等),主持人(评论员)评论,谈话类评论,电视述评
4、网站时评,个人专栏评论,网络论坛评论,网民自发言论社论(本台评论)、社论(本台评论)、评论员文章、短评评论员文章、短评编者按语、述评、主编者按语、述评、主持人评论持人评论 专栏评论(小言论、专栏评论(小言论、时评等)、杂文时评等)、杂文社论、评论员文章、短社论、评论员文章、短评、编者按语、小言评、编者按语、小言论、时评等论、时评等 述评、杂文述评、杂文n一场听证会能否决定圆明园的命运一场听证会能否决定圆明园的命运2005年4月14日北京青年报社论 n圆明园听证会不能圆明园听证会不能“一听了之一听了之” 2005年4月14日新京报 社论 n给给“听证会听证会”松松绑松松绑 2005年4月12日东
5、方时空“时空看点”n以上评论体现出新闻评论的哪些共同特征? n以上评论体现出新闻评论的哪些媒体特征? n你平时是否关注新闻评论?最关注哪类媒体的新闻评论?n一、一、n强烈的新闻性强烈的新闻性 n时新性时新性(时间新鲜、内容新鲜) n显著性显著性(人物显著、事件显著、时间显著、空间显著) n重要性重要性(影响人数多、范围广、时间长、程度深) n接近性接近性(地域接近、利益接近、心理接近)n鲜明的政治性或思想性鲜明的政治性或思想性 n针对具有政治或思想意义的问题发言 n围绕重要的政治事件或思想问题发言 n着重从政治、思想、伦理、规律的角度发言n n广泛的公众性广泛的公众性 n内容的广泛性和接近性
6、n议论方式的易受性和语言表达的通俗性 n吸引广大公众直接参与评论工作n传播内容不同传播内容不同 n新闻报道的传播内容新闻报道的传播内容 已经或正在发生的具有新闻价值的事实 n新闻评论的传播内容新闻评论的传播内容 在对客观事物进行分析议论的基础上得出的意见和观点n传播目的不同传播目的不同 n新闻报道的传播目的新闻报道的传播目的 满足公众对事实性信息的知晓权 n新闻评论的传播目的新闻评论的传播目的 满足公众对意见性信息的知晓权以及话语权n传播方式不同传播方式不同 n新闻报道的传播方式新闻报道的传播方式 “用事实说话”,以客观叙述、描写或记录等方式再现事物的状态和来龙去脉,一般不直接发表议论 n新闻
7、评论的传播方式新闻评论的传播方式 “直抒胸臆”,以判断、评价、分析、议论等方式直接对客观事物发表看法,但不排除对事实必要的叙述或记录n传播要求不同传播要求不同 n新闻报道的传播要求新闻报道的传播要求 以“真实性”为原则,报道中以讲清事实要素(“五个W”和“一个H”)为基本条件 n新闻评论的传播要求新闻评论的传播要求 以“公正性”为原则,引入事实性信息不要求“五个W”俱全 ,注重时效性与时宜性的统一,讲求前瞻性分析与规律性认识n被收容者孙志刚之死被收容者孙志刚之死 2003年4月25日南方都市报 n谁为一个公民的非正常死亡负责?谁为一个公民的非正常死亡负责? 2003年4月25日南方都市报n n
8、大众传播的四大功能大众传播的四大功能(拉斯韦尔、赖特)用“新闻”不断向社会报告环境的变动 以“宣传”聚合社会的各团体或个人对环境采取一致、有效的行动 通过“教育”使社会规范和知识等精神遗产代代相传 借助“娱乐”使整个社会获得休息以保持活力认识 事物本质了解 事物因果预测 事物趋势提高 认识能力弘扬 社会正气倡导 社会规范提高 道德水准促进 社会文明监督 权力机构监督 公权人士监督 利益团体监督 社会公正调节 舆论温度平衡 社会心态协调 社会行为避免 传播误区引导 社会舆论引导 实际工作引导 社会生活引导 受众思想解释 政策法规解读 新闻事件分析 社会现象解除 思想疑虑代表 政府表态代表 媒介表
9、态代表 公众表态代表 个人表态洞察 事物本质做出 理性分析把握 普遍联系指出 变化规律n一、中国新闻评论的源头 古代论说文时期n二、中国新闻评论的出现与演变 报刊政论、时评时期n三、中国新闻评论的成熟 报刊新闻评论时期n、中国新闻评论的扩展 新闻评论的多媒体发展时期n中国的论说文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从先秦诸子,到秦汉、魏晋、唐宋、明清时期,中国的论说文代有名篇 n论说文,又称议论文、说理文等,是一种直接对客观事物发表意见的文体。在这类文章中,作者主要运用逻辑思维的方式,采用逻辑推理的方法,直接发表自己对客观事物的看法和见解,“直抒己见直抒己见”是其最突出的特点n孔子:孔子:论语 学而(论说
10、文集) n孟子:孟子:孟子 梁惠王(论辩文集) n荀子:荀子:劝学 n韩非子:韩非子:五蠹 n墨子:墨子:非攻例:“今有人于此,少见黑曰黑,多见黑曰白,则以此人不知白黑之辩矣;少尝苦曰苦,多尝苦曰甘,则必以此人为不知甘苦之辩矣。今小为非,则知而非之;大为非攻国,则不知非,从而誉之,谓之义:此可谓知义与不义之辩乎?是以知天下之君子也,辩义与不义之乱也。”n李斯:李斯:谏逐客书 n贾谊:贾谊:过秦论 n晁错:晁错:论贵粟疏 n司马迁:司马迁:史记李将军列传例:“传曰: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其李将军之谓也!余睹李将军,悛悛如鄙人,口不能道辞。及死之日,天下知与不知,皆为尽哀。彼其忠
11、实心诚信于士大夫也!谚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此言虽小,可以喻大也。”n韩愈:韩愈:师说 n柳宗元:柳宗元:三戒 n欧阳修:欧阳修:朋党论 n苏洵:苏洵:六国论 n王安石: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例韩愈杂说四杂说四 马说马说: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祉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n我国近代史上第一份中文报刊察世俗每月统记察世俗每月统记传传揭开了中国近代报刊的历史,也提开了中国新闻评论的历史。其言论以宣传宗教教义、宣扬伦理道德为主,虽有个别接近现实的言论出现,但基本谈不上新闻性 n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是外国人在中国境内出版
12、的第一份中文近代报刊,不少评论直接触及现实矛盾,使评论开始有了一定的现实性和针对性;开设了固定的言论专栏,并在版面上做强势处理n循环日报是中国新闻史上第一份以政第一份以政论著称的报刊论著称的报刊 n主编王韬是中国第一位报刊政论家第一位报刊政论家 n弢园文录外编是中国新闻史上第一本第一本报刊政论文集报刊政论文集 n该报始创的报刊政论文体,对近代报刊政论产生了深远影响n王韬的政论继承和发展了我国古代论说文的传统,突破了当时桐城时文、八股程式的局限,强调文章是“载道之器载道之器”,指出“文章所贵在乎纪事述情文章所贵在乎纪事述情”,不应拘泥于章法,墨守成规。他的政论对报章文体的发展和政论文风的改观都起
13、到了开拓和奠基的作用 n王韬代表性作品分析: 变法(中)变法(中)n梁启超是继王韬之后中国近代报刊史上最有影响的政论家。作为资产阶级改良派主要的报刊活动家,在他担任时务报总主笔期间撰写的政论曾风靡一时,以时务报政论为代表的报章文体,成为独树一帜的“时务文体时务文体”n梁启超于1898年创办清议报,开设了国闻短论专栏,所刊言论具有较强的时效性和针对性,为时事短评时事短评及时评时评的出现奠定了基础n“纵笔所至,略不检束”n“务为平易畅达,时杂以俚语、韵语及外国语法”n“条理清晰,笔锋常带感情”n梁启超代表性作品分析:变法通议自序变法通议自序n政论:从政治角度议论新闻事件或现实问题的议论政论:从政治
14、角度议论新闻事件或现实问题的议论文。与现在的新闻评论不同的是,早期的报刊政论文。与现在的新闻评论不同的是,早期的报刊政论不强调新闻性,不注重时效性,写法上多为设言立不强调新闻性,不注重时效性,写法上多为设言立说,坐而论道说,坐而论道 n王韬、梁启超、章太炎王韬、梁启超、章太炎等人是我国报刊政论的奠基人或代表性人物 n与传统的论说文相比,政论已成为一种报刊文体,具备现代评论的雏型,是由古代的论说文向现代新由古代的论说文向现代新闻评论过渡时期的产物闻评论过渡时期的产物n时评:以议论时事为主的评论,最初专指时事短时评:以议论时事为主的评论,最初专指时事短评评 n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报刊时评开始出
15、现。1904年创刊的时报时报,专门设置时评时评专栏,所发评论注意与当天重大新闻相配合,篇幅短小,时效性强,一日数篇,分版设置。时评成为时报的一大特点 n与政论相比,时评更注意新闻性,特别是时效性,更注意新闻性,特别是时效性,因此更接近于今天的新闻评论更接近于今天的新闻评论n报刊评论的舆论引导作用不断加强报刊评论的舆论引导作用不断加强 运用报刊评论的形式传播新思想、新文化、介绍十月革命、传播马克思主义 n报刊评论的体裁样式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报刊评论的体裁样式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 出现了专论、代论、来论、外论等各类评论形式,杂文、述评等逐渐成为常用的报刊评论文体 n报刊评论出现通俗化趋势报刊评论出现
16、通俗化趋势 报刊评论开始使用白话文在语言和表述方式上发生了重大变化n陈独秀的政论陈独秀的政论:本志罪案之答辩书 n李大钊的时事短论李大钊的时事短论:最危险的东西 n鲁迅的杂文鲁迅的杂文:电的利弊 n邹韬奋的小言论邹韬奋的小言论 :肉麻的模仿n张季鸾的社评张季鸾的社评:最低调的和战论 n毛泽东的社论毛泽东的社论 :一个极其重要的政策n评论的内容上,经济评论的比重明显增加评论的内容上,经济评论的比重明显增加 n评论的议论方式上,解释型、阐述型、引评论的议论方式上,解释型、阐述型、引导型评论明显增多导型评论明显增多n1957年到年到1960年的坎坷时期年的坎坷时期 n反右时期的报刊评论 n“大跃进”
17、时期的报刊评论 n1960年至年至1965年的调整时期年的调整时期 n报刊评论的改进与发展 n邓拓等人的燕山夜话、三家村札记 n1966年至年至1976年的灾难时期年的灾难时期 n“两报一刊”社论的误导 n“大批判”时期的“大批判”评论 n“帮八股”文风的盛行n评论题材的扩展 n评论体裁的丰富 n评论比重的增加 n公众参与程度的提高 n报刊言论版的出现n广播电视评论时效性的提高 n广播电视评论独特类型的形成 n广播电视评论手段的创新 n广播电视评论影响的扩大n对传统新闻评论特征的冲击 n对传统新闻评论功能的延伸 n对传统新闻评论体裁的补充n伴随着传播媒介、传播技术和传播方式的变革与发展,新闻评
18、论的内涵越来越丰富,外延越来越扩大 n它由古代论说文发端,历经政论、时评、新闻评论等各个阶段,逐渐演变为纵贯古今、跨多种媒介的传播系统传播系统,成为报纸、杂志、通讯社、广播、电视、网络等大众传播媒介不可或缺的一大类传播手段一大类传播手段n新闻报道与新闻评论的相互渗透与融合 n不同媒介间评论样式的相互借鉴与融合 n同一媒介不同评论体裁、样式间的穿插与融合n评论栏目的个性化 n评论文章(或节目)的个性化 n评论员(或主持人)的个性化n选题范围的开放性 n选题方式的开放性 n议论方式的开放性 n结论方式的开放性n评论内容与范围的专业化 n评论主体的专业化 n评论方式的专业化n事实判断事实判断 (对事
19、实真相的常识性、专业性判断) n价值判断价值判断 (对事实的价值、意义、影响的判断) n因果判断因果判断 (对事实与主客观原因之间内在联系的判断) n趋势判断趋势判断 (对事实的发展趋势与可能产生的结果的判断)n了解论题所涉及的事实及背景 n掌握相关的政策、法律及法规 n收集相关的意见或观点 n具备相关的知识或修养n针对性针对性 n值得关注的舆论动向 n普遍存在的社会时弊 n迫切需要解决的实际矛盾 n思想上的困惑、疑虑n新颖性新颖性 n由头、论据的新鲜 n视点的独特 n视角的新奇 n观点的独到n准确性准确性 n阐述政策的准确 n做出判断的准确 n使用语言的准确 n把握尺度的准确n前瞻性前瞻性
20、n见微知著,洞察事物本质 n审时度势,预测事物进程 n未雨绸缪,提示隐忧与建议n标题标题,是以醒目的形式刊出(或播出)的、用以提示文章(或节目)内容的简短文字 n新闻评论的标题新闻评论的标题以简短的文字提示或标明其论题范围、主要见解、基本倾向和情感诉求,是评论内容的高度概括和集中体现n 867万考生昨天进考场万考生昨天进考场 考试诚信将记入电子档案 并与招生录取挂录取挂钩钩 2005年6月8日中国青年报 n “全民高考全民高考”的局面应该改变了的局面应该改变了 2005年6月9日中国青年报 区区 别别新闻标题新闻标题评论标题评论标题提示新闻中最主要、最值得注意的事实观点态度蕴含于事实的概括、叙
21、述中结构较复杂,一般由主题和辅题组成具体、确定,句式较完整,常用实题n提示论题:提示论题:提示评论议论的范围 n体现论点:体现论点:体现评论的中心论点 n表明态度:表明态度:表明作者的态度或倾向 n引发兴趣:引发兴趣:引发受众阅读、收听或收看评论的兴趣n回答一个问题回答一个问题n 翻两番为什么是能够实现的翻两番为什么是能够实现的 1982年10月18日人民日报社论 n为什么要整顿金融秩序为什么要整顿金融秩序 1993年7月16日经济日报署名评论 n劳动者,该有怎样的就业观?劳动者,该有怎样的就业观? 二谈大力实施再就业工程二谈大力实施再就业工程 1997年7月18日工人日报评论 n近水缘何难救
22、近火近水缘何难救近火 2003年10月27日吉林电视台“纪实”n以色列对哈马斯连下杀手意欲何为以色列对哈马斯连下杀手意欲何为 2004年4月18日新华网n“大锅饭大锅饭”养懒汉养懒汉 四论不能再吃四论不能再吃“大锅饭大锅饭” 1983年1月27日人民日报社论 n对策也可以当镜子对策也可以当镜子 1985年6月4日新华日报“新华论坛”n少数企业少数企业“死死”不了不了 多数企业活不好多数企业活不好 1991年8月15日经济日报述评 n人祸不除人祸不除 矿难不已矿难不已 2004年2月27日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 n监督,不应仅仅是审计部门的事监督,不应仅仅是审计部门的事 2004年6月30日人民网“
23、强国论坛”n千万不可忽视农业千万不可忽视农业 1992年12月9日人民日报社论 n不能搞有偿新闻不能搞有偿新闻 1993年5月27日解放日报评论n“道德点评板道德点评板”不设为好不设为好 2004年4月12日中国青年报“青年话题”n拜金主义要不得拜金主义要不得 1993年4月8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广播述评 n莫让失地农民再流泪莫让失地农民再流泪 2003年月22日陕西电视台经济生活点评说n和尚就是和尚和尚就是和尚 1986年11月21日工人日报评论 n牛毛出在羊身上牛毛出在羊身上 1993年6月26日中国青年报“求实篇”n“吹牛吹牛”也犯法也犯法 1996年11月11日法制日报“法制论坛”n谁掏
24、了患者的腰包谁掏了患者的腰包n 直击医药回扣直击医药回扣 2001年7月12日江苏电视台大写真 n“红包红包”为什么这样为什么这样“红红”?2004年4月11日央视国际“央视网评”功能功能功能释义功能释义优优 势势明确告知评论所要分析的事物或议论的问题直接体现评论的中心论点或主要看法直接表明对事件或问题的立场、态度或倾向运用新鲜的事例、手法或语言引发受众兴趣n贴切:贴切:题文一致,用词准确,题义确切 n具体:具体:论题具体,论点清晰,指向明了 n鲜明:鲜明:有立场、有观点、有态度,有明确的是 非判断和价值判断 n精炼:精炼:结构简单,句式简短,文字简洁 n生动:生动:富有新意、动感与活力,先声
25、夺人,过目难忘n分析分析为九龄童为九龄童“盗马盗马”辩辩(节选)的标题(节选)的标题n 近日读到一则新闻:某日晚11时左右,几位巡逻民警行至某地立交桥,发现一小男孩牵着一匹小白马悠然独行。上前询问,男孩答道:“爸爸给我买的。”民警把他带到派出所,问了两个小时,男孩才讲出原委。原来这位小朋友看到公园的小白马长得漂亮,晚上便偷偷地从公园牵出。文章继而又写道:“后据了解,小男孩名叫xxx,因从小顽劣,小学一年级即被学校除名。”从爱护这位小朋友的角度出发,我在摘录原文时,将他的姓名隐去。这里需要指出的是,民警深夜巡逻发现小孩牵马引起怀疑上前询问是对的,正确的做法是应及时将他送回家或通知小孩的父母,不应
26、在小孩的监护人不在场的情况下,深夜询问达两小时之久,更不能在报刊上将他的“历史材料”通过新闻媒介传播。n该评论为何事而“辩”? n“盗马”是否应加引号? n“九龄童”的提法是否恰当? n这一标题问题何在? 注意:注意:避免文不对题、题文不符n要春风化雨要春风化雨 不要耳提面命不要耳提面命n 原载人民日报“今日谈”n一台塔机俩司机一台塔机俩司机 到底该听谁指挥到底该听谁指挥 2002年齐鲁电视台播出 课堂练习:课堂练习: n以上两则标题问题何在? n试在原题基础上进行改写 n注意:注意:避免望文生义、词不达意n为何有电不用点油灯?为何有电不用点油灯?原载人民日报“市场随笔” n课堂讨论:课堂讨论
27、: n原题可作几种理解? n原题的问题何在? n试在原题基础上进行改写,然后脱离原题重新拟制标题 n注意:注意:避免引起歧义、产生误解n中华民族的百年盛事中华民族的百年盛事 1997年7月1日人民日报社论 n以三门峡水库为镜鉴以三门峡水库为镜鉴2003年11月13日南方周末“方舟评论”n银行该收点钞费吗银行该收点钞费吗 2003年9月北京电视台今日话题 n课堂讨论:课堂讨论: n分析评论标题以科学求质量 以质量求发展(原载中国农民报)和民族自尊与人类文明规则(原载中国青年报“青年话题”)的不足 n注意:注意:避免空泛乏味、大而无当n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1978年5
28、月1日光明日报特约评论员文章 n脱困不等于脱险脱困不等于脱险 2000年11月辽宁电视台电视述评 n危险的开端危险的开端 1998年10月13日新华社述评 n课堂讨论:课堂讨论: n分析评论标题没有中立的裁判就只有“听证秀”(2004年新京报)和谁胜谁负(1999年2月北京电视台今日话题)的不足n注意:注意:避免题义含混、令人费解n不要蛮干不要蛮干 1956年9月1日人民日报社论 n质量无质量无“小节小节” 1991年1月28日经济日报“经济漫笔”n人祸人祸1998年7月24日南方周末时评 n课堂讨论:课堂讨论: n分析评论标题法律不必“最好”,但必须“最不坏”和市政府专题会议责成搞打砸抢的企
29、业深刻反思? (中国青年报“青年话题”)的不足 n注意:注意:避免句式冗长、文字罗嗦n假如都像徐永山假如都像徐永山 1980年4月20日中国农民报社论 n如果所有的母亲都生男孩如果所有的母亲都生男孩 1983年3月7日人民日报“今日谈”n假如俺是名人假如俺是名人 1993年3月9日中国青年报“求实篇”n假如多一些王海假如多一些王海 1996年1月13日北京电视台今日话题n莫教孩子当莫教孩子当“看客看客” 1988年11月3日湖南长沙市东区广播站 n久违了,国学久违了,国学! 1993年8月18日人民日报“今日谈”n造伪劣工程:罚造伪劣工程:罚! 1996年11月1日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n“法霸法
30、霸”比比“法盲法盲”更可怕更可怕 2003年2月12日红网n有些案件为什么长期处理不下去?有些案件为什么长期处理不下去? 1982年2月7日福建日报社论 n “及时雨及时雨”为何落不到田里头为何落不到田里头 1987年6月19日福建浦城县广播电台 n何必拷问捐献者动机何必拷问捐献者动机 2002年12月24日中国青年报“青年话题”n中山舰还要沉睡多久中山舰还要沉睡多久? 2003年12月27日武汉电视台都市写真 n一号文件:还有多少农民不知道?一号文件:还有多少农民不知道? 2004年3月5日新华网把成语、古语、谚语、俗语直接引入评论的标题,借助其本身特有的词义和人们通常的理解表达评论作者对客
31、观事物的看法和意向 n闻鸡起舞闻鸡起舞 1981年1月人民日报社论 n四十而不惑四十而不惑 1989年10月1日经济日报社论n老吾老以及人之老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1996年12月9日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对成语、古语、谚语、俗语做细微改动后,变化使用,赋予其新的内涵,以开阔思路,活跃思想,表达评论对客观事物的独特认识 通过改变个别字,或对个别字做顺序上的调整,使其变化词义,旧词新解 n“杞人杞人”忧忧“地地” 1981年8月28日人民日报“今日谈”n近墨不黑近墨不黑 1990年12月21日人民日报“大地”n车祸猛于虎车祸猛于虎 2004年2月2日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易字法的一种特殊形式,使所易之字与原
32、字谐音,使旧词新意或一词多义 n恭喜发恭喜发“才才” 1982年2月人民日报春节社论 n以以“职职”论价论价 1981年6月25日人民日报“今日谈”n岂有此岂有此“礼礼” 1995年7月8日人民日报“今日谈”n“形式形式”逼人逼人 1998年4月23日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利用事物间的相似点,以此物描绘或表现彼物 n“嫁嫁”出去的出去的“姑娘姑娘”也要管也要管 1987年6月18日松花江人民广播电台 n既折既折“莲蓬莲蓬”又挖又挖“藕藕” 1987年8月28日新华日报“细流集”n怎样把怎样把“蛋糕蛋糕”做大做大 1990年10月31日经济日报“每周经济观察”n会议缘何出会议缘何出“虫子虫子”199
33、9年4月1日北京电视台今日话题借助于想像力把人当作物或把此物当作彼物来描述 n莫让牛肉面拉了后腿莫让牛肉面拉了后腿 1993年5月8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午间半小时 n奥斯维辛醒着奥斯维辛醒着 1996年3月20日人民日报“国际札记”n“愤怒愤怒”的彩管的彩管 1999年5月27日北京电视台今日话题 n京城是被暴雨京城是被暴雨“灌瘫灌瘫”的吗?的吗? 2004年7月11日 新华网借用事物内部或外部不可分离的相关联系,以与事物相关的部分名称代替事物的本体 n多交多交“毡帽朋友毡帽朋友” 1991年12月27日人民日报“今日谈”n“茶碗茶碗”能否与能否与“麦克麦克”嫁接嫁接1992年4月25日 经济日
34、报的星期话题 n屋檐下的忧思屋檐下的忧思 1992年中央电视台观察思考 n飞去飞去“乌纱乌纱”又飞来又飞来 1998年4月5日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在遣词用字时表面是一个意思,而暗中又隐含着另一个意思,一语双关 n一一“孔孔”之见之见 1985年9月20日人民日报“市场随笔”n当心有当心有“坑坑” 1985年12月13日人民日报“今日谈”n巨额粮款化为水巨额粮款化为水 1996年12月7日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n还企业一条还企业一条“出路出路” 1997年11月5日北京电视台今日话题把两种相互矛盾或悬殊巨大的事物、现象、思想、做法等放在一起加以对比,在强烈的反差中分辨是非、善恶、大小、远近、美丑等n慷
35、慨与吝啬慷慨与吝啬 1993年11月22日中国物资报“新视角”n山绿了,眼红了山绿了,眼红了 1998年4月19日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 n真的假文凭和假的真文凭真的假文凭和假的真文凭 2002年5月15日中国青年报“求实篇”n“以罚促管以罚促管”还是只罚不管还是只罚不管 2003年8月6日河北电视台“新闻广角”n“官钓官钓”与与“钓官钓官” 1989年1月7日人民日报“漫话” n专家鉴定与鉴定专家专家鉴定与鉴定专家 1991年1月6日健康报署名评论 n“如意如意”不如意不如意 1995年7月12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新闻纵横 n珍稀动物当珍惜珍稀动物当珍惜 1996年4月10日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 以
36、文字符号为传播手段文字符号所特有的内涵丰富,抽象性、逻辑性强的特点和纸媒体可反复阅读的传播优势,使其在拟题方式、词语运用和题义开掘上有较大的空间 以声音符号为传播手段有声语言的感染力、易受性强的特点,使其容易迅速吸引听众的注意力以文字符号为主,可辅之以图像符号及声音符号标题一般以文字符号的形式播出;有时为了增强标题的传播效果,配以声音符号和图像符号制成的片头,在节目中重复播放。传播符号的多样性和手法的立体化,使其具有较强的形象性和感染力评论的标题在版面编排时一般位于正文前面或最为显要的位置,以引人注目;“看报先看题”也是大多数受众通常的阅读习惯标题一般在正文之前播报;为满足受众收听需要及增强传
37、播效果,有时在节目结束后重播评论的标题 ;谈话类节目经常不设标题在节目中出现一次或数次,除起到标题的一般作用外,还可以起到调整评论节奏、划分节目层次、强调评论重点、调节受众情绪等作用标题出现的时机,停留时间的长短,所用的字体、字号、颜色、出屏方式及特技手法等,都是一种发言的方式,成为电视评论表情达意、启承转合有机的组成部分深刻、隽永、语义丰富、富有哲理 浅显、平易、语义明确、形象生动 简捷、明了,在通俗的基础上讲究一定的文采和寓意,必要时辅之以图像符号及声音符号 鲜明、通俗、追求新意、显示个性n结构的概念结构的概念 n古人做文章讲究“言之有物”、“言之有理”、“言之有序”,其中“序序”,就是指
38、文章的谋篇布谋篇布局局 n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所说的“振本而末从,知一而万毕矣”,其中的“本”,也是指篇章结构 n评论的结构,既是对评论谋篇布局谋篇布局的总体设计,也是对评论逻辑思路逻辑思路的总体安排n评论的结构应根据评论所要分析的事物或所要论述的问题的实际情况、内在逻辑联系和发展变化规律安排观点、材料及前后顺序n评论的结构应根据受众的文化水平、接受能力、认识规律、心理需求等确定逻辑思路和谋篇布局n评论的结构应在遵循评论基本原则和基本规律的同时,体现体裁、栏目及作者的个性与风格n在新闻评论谋篇布局时,如何安排观点和材料,如何安排各部分所占的比重,开头、中间和结尾之间如何衔接与过渡等,都应注意其协调
39、性和合理性n一种从材料到观点,先分论后结论的结构方式。在运用时,围绕评论的论题,逐层运用材料说明观点,最后将分论点归纳成总论点 n 这种结构方式比较符合人们认识事物的一般规律和思维活动的逻辑顺序,易于受众理解与接受 n示例:示例: n肉麻的模仿肉麻的模仿1928年8月12日n生活周刊“小言论”专栏n一种从观点到材料,先结论后分论的结构方式。在运用时,先以鲜明的观点开宗明义,然后引入相应的材料佐证论点 n 这种结构方式与人们日常的说理习惯相适应,对强调评论的中心论点,体现评论的鲜明态度有所帮助 n示例:示例: n危险的开端危险的开端n1998年10月13日新华社述评n一种将总论点分解为两个以上并
40、列的分论点,然后分别进行论证的结构方式。如果说前两种是纵向展开的结构方式,这种结构方式主要以横向展开为主 n对内涵较为丰富的事件或问题,采用这种结构方式,有助于议论的全面与周密 n示例:示例: n名牌是民牌名牌是民牌 1995年10月9日人民日报“人民论坛”n一种对论题进行逐层分析,使议论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结构方式。它把每一层分析都建立在上一层分析的基础之上,既是上一层意思的补充,又是上一层意思的深化 n对内容较为复杂的事件或问题,采用这种结构方式,容易使议论更为深入和透彻 n示例:示例: n可怕的可怕的“人墙人墙”中国青年报冰点时评n报纸相对固定版面上特定的专门栏目中发表的评论,
41、主要是以个人名义发表的来论 n改革开放以来这种体裁发展相当迅速,其类型也不断丰富 n栏目固定,体式相近 n版面位置与篇幅稳定 n评述范围与受众对象有所侧重 n论述与语言有持续、连贯的风格和特色n专栏对外开放,公众自由投稿 n选题开放,公众自选 n议论开放,各抒己见 n文风多样,百花齐放n把握时代脉搏 n关注时代变化 n弘扬时代精神 n反映时代需要n作者为广大公众 n读者对象最为广泛 n选题为公众所关注 n观点反映公众的呼声 n使用公众喜闻乐见的语言与议论方式临时性专栏评论、周期性专栏评论、固定性专栏评论群言式专栏评论,集体式专栏评论、个人专栏评论专栏小言论、专栏时评、专栏随笔、论坛评论等专栏思
42、想评论、专栏经济评论、专栏法制评论、专栏体育评论 、专栏科技评论、专栏教育评论、专栏国际评论也称新闻小言论,是指设在报纸要闻版或也称新闻小言论,是指设在报纸要闻版或其它新闻版上短小的评论专栏中新闻性较其它新闻版上短小的评论专栏中新闻性较强的小型化言论强的小型化言论 n代表性群言式小言论专栏:人民日报今日谈 n代表性个人小言论专栏:新民晚报未晚谈n栏目更具开放性 n作者更具群众性 n选题更具新闻性 n篇幅更为短小 n语言更为通俗n哈尔滨日报“大家谈”的开辟与新时期专栏小言论的出现 n人民日报“今日谈”的诞生与专栏小言论的发展 n言论版的出现与专栏小言论的不同走向n外在特征:篇幅更为短小 n内在特
43、征: n选材更注重大中取小,小中见大 n立论更注重角度集中 n直抒胸臆,不必全面说理议论n以本人所见所闻的具有新闻要素的事实触发议论 n以新闻报道及新的信息为由头引发议论 n作者的群众性 n观点的多元性 n富有形象感的由头 n形象的议论手法 n形象化的语言n亲历小事与新闻事实的取舍 n大局着眼与小处落笔的处理 n篇幅短小与议论精当的兼顾n 示例:示例: n台上他讲台上他讲 台下讲他台下讲他 1982年10月19日四川日报“巴蜀小议”n“小平您好!小平您好!” 1984年10月2日羊城晚报“街谈巷议”n时评时评 以议论时事为主的评论,最初专指时以议论时事为主的评论,最初专指时事短评,现多指新闻性
44、、针对性很强的个事短评,现多指新闻性、针对性很强的个人署名的专栏评论人署名的专栏评论 n1898年由康有为、梁启超创办的清议报,自26期起辟设国闻短论专栏,所登言论具有很强的时效性和针对性,为时事短评的出现奠定了基础n1904年创刊的时报,开设时评专栏,所发评论注意与当天重大新闻相配合,篇幅短小,时效性强;一日数篇,分版设置。“凡每日出现之事实,以简短隽利之笔评论之”。作为一种新型的评论文体,时评成为时报的一大特点 n时评在20世纪初出现以来,受到新闻界的广泛重视,各报纷纷开办类似专栏,在辛亥革命前后时评文体曾风行一时n由单一的评论体裁,发展为一种有别于以往媒体评论、杂文随笔、以及时事短论式时
45、评的广义的评论类别 n由单纯的报纸体裁,发展为报纸、杂志、网络通用的评论类型 n由单篇或单一栏目的评论,发展为专版刊登的评论 n由专家或专门人士的写作,发展为公民写作n选题新鲜,讲求时效 n选材具体,由事而议 n议论集中,重在判断 n直抒己见,张扬个性 n选题的多样与雷同选题的多样与雷同 n追热点与选题的过分集中 n赶时效与议论的大同小异 n就事论事与就事论理就事论事与就事论理 n事实判断依据受限 n价值判断眼界受限 n精英写作与公民写作精英写作与公民写作n部分“精英”成为“写手”,时评写作重量轻质n来稿质量参差不齐,作者素质有待提高比较内容比较内容新闻报道新闻报道主要对象教师徐友和中小学危房
46、对象类型先进个人现实问题基本角度正面表扬批评针砭主要目的提倡良好师德 弘扬舍己救人精神提醒正视问题 建议亡羊补牢n突出报道思想 n强调报道意义 n彰显报道价值 n增强传播效果n添加相关背景 n深化报道思想 n弥补报道不足 n延伸报道视野n调整立论角度 n调节舆论温度 n平衡社会心态 n避免传播误区示例:示例:通讯通讯超越生命超越生命及短评及短评约见死亡约见死亡1995年年1月月10日日文汇报文汇报 兼职过多兼职过多 花样大学生花样大学生“过劳死过劳死” 2004年中央电视台新闻社区 1995年1月10日文汇报 评论评论 类型类型与新闻报与新闻报 道的关系道的关系评论作者评论作者体裁类型体裁类型
47、引入新闻相互融合媒介从业者及社会各界人士社论、时评、小言论、述评、杂文、谈话类评论同时发表 相互配合媒介从业 者及专家评论员文章、短评、编者按语、主持人评论、访谈类评论n新闻价值是能够构成新闻的信息中所含有的引发受众普遍兴趣的各种素质的总和 (童兵) n新闻价值是用以衡量客观事物的变动是否能够构成新闻的标准(赵景云)能够构成新闻的信息中所含有的引发受众普遍兴趣的各种素质的总和,它既是一种客观存在,又可以作为衡量客观事物的变动是否能够构成新闻的标准n评论价值评论价值 新闻报道及其他客观事物所具有的,需要或值得作出解释、判断的各种内在素质的总和。它既是一种客观存在,也需要主体的发现、认识与揭示,在
48、实践中成为衡量客观事物是否值得评论的标准n时新性+时效性+时宜性 n重要性+重大性+可开掘性 n接近性+普遍性+紧密性 n显著性+典型性+启示性n典型的正面报道 n典型的批评性报道 n典型的社会倾向性报道 n典型的对比性报道n编者按语编者按语是一种依附于新闻报道或文稿的画龙点睛式的简短的编者评论编者评论,是报刊、通讯社、广播、电视等新传播媒介的编者专用的对新闻搞件所加的评介、批注、建议或说明性文字,也是新闻媒介的编者最常用的一种发言n源于我国古代的文学评点及史学评点 n19世纪中叶应用于报刊 n改革开放以来运用相当广泛 n伴随着媒体的开放与融合,按语的称谓更加多样(如“主持人的话”等),作者除
49、编辑外,开始有专门人士或专业人士参与写作n提示说明 n评价表态 n提醒建议 n强调补充n按性质分类按性质分类 n说明性按语说明性按语 n政论性按语政论性按语n文前按语文前按语 n文中按语文中按语 n编后编后n编者对新闻或文稿所加的说明或提示性文字,可以介绍作者身份,交代背景材料,说明有关情况,表明刊发目的,以引起受众的重视或兴趣,帮助其了解及理解新闻或文稿注意:注意: 目前,有关新闻背景经常在组合报道中运用“相关背景”或“新闻链接”等方式处理政论性按语政论性按语n编者对新闻或文稿所加的评价或议论性文字,可以提炼 或升华报道思想,可以对报道中涉及的事物或问题进行补充或矫正,也可以举一反三,引申生
50、发 n注意:注意: 目前,以署名形式,在相对固定的栏目中配发介于按语、短评、时评之间的评论的做法较为普遍 又称题下按语,在广播电视中称为编前话,冠于文前或栏前,位置显要,片言居要,严肃庄重 n主要特点:主要特点: n行文提纲挈领,文字简明扼要,不必复述,直接议论 n以编者身份发言,除编后外一般不署名,不拟标题 n又称文间按语,是报刊独有的按语形式,通常置于文章的字里行间,就报道或文稿中的内容提法等,给予评点批注、提醒建议或诠释补正 n主要特点:主要特点: n与报道或文稿既配合又融合,议论针对性强 n有感即发,有疑即注,有错即批,使用方便,运用灵活 n言简意赅,鲜明泼辣,便于阅读,易于理解n又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