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兽医之辩证中兽医之辩证 1 辨证概述 2 八纲辨证 3 脏腑辨证 4 气血津液辨证 5 卫气营血辨证 1 辨证概述一、辨证二、辨证方法辨证概述接接诊诊 / 应应诊诊诊诊断断辨辨证证治治疗方疗方法法组组方方施施治治观观察察 / 调调整整回回访访疾疾病信病信息息证证治治法法方方剂剂辨辨证证方方法法一、辨证辨证证,即证候,是对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病因、病位、病机、病性、邪正双方力量对比等方面情况的概括。证辨证,是以脏腑、气血津液、经络、病因等理论为基础,以四 诊所获取的资料为依据,认识疾病、诊断疾病的过程。二、各种辨证方法各种辨证方法的总纲。脏腑辨证气血津液辨证各种辨证方法的基础;内伤杂病;与脏
2、腑辨证紧密相关;内伤杂病八纲辨证六经辨证伤寒病卫气营血辨证温热病 2 八纲辨证一、表里二、寒热三、虚实四、阴阳八纲辨证八纲辨证是各种辨证方法的基础。八纲辨证八纲八纲辨证即表、里、寒、热、虚、实、阴、阳。八纲辨证,就是将四诊所搜集到的各种病情资料进行分 析综合,对疾病的部位、性质、正邪盛衰等加以概括, 归纳为八个具有普遍性的证候类型。阴阳两纲可以概括其它六纲,即表、热、实证为阳;里、寒、虚证为阴,阴阳是八纲的总纲。一、表里辨别疾病的病位和病位深浅的两个纲领表里病邪侵犯肌表而病位浅者属表。病在脏腑而病位深者为里。表里病位一、表里起病急、病程短、病位浅。症状表现是舌苔薄白,脉浮,恶风寒(被毛逆立、寒
3、颤)。有因肺 合皮毛,故表证又常有鼻流清涕、咳嗽、气喘等症状。表证病位在肌表,病变较浅,多由皮毛受邪所引起。特点分类风寒表证和风热表证。治法汗法。一、表里。特点里证起病急、病程短、病位浅。症状里证的病因复杂,病位广泛,故症状繁多。分类病位病位在脏腑,病变较深。多见于外感病的中、后期或内伤诸病临证时,应进一步辨别疾病所在的脏腑,病性的寒热, 病势的盛衰(虚实),具体内容将在脏腑辨证中介绍。治法里证的治疗不能一概而论,需根据病证的寒热虚实,分 别采用温、清、补、消、泻诸法。一、表里表邪入里表证里证的关系1. 表里转化里邪出表表里俱寒2. 表里同病表里俱热表里俱虚表里俱实表寒里热表热里寒表虚里实表实
4、里虚正邪盛衰一、表里表证里证辨证要点1. 掌握表里证的特征:发热恶寒并见属表证,发热无恶 寒,或仅有恶寒者多属里证。脉浮属表证,脉沉属里证。2. 注意是否有表里同病或兼其它不同之证3. 初病表证,继而出现里证,应辨别表证是否已经入里,查明表证已解或未解。初病里证,继而出现表证,应 辨别是否里证出表,或是又感表邪。二、寒热寒证与热证是概括机体阴阳的偏盛与偏衰的两种证候。成因“ 阴盛则寒”、“阳虚则外寒”;“阳盛则热”,“阴 虚则内热”。寒热病性寒证性质寒证就是“阴胜其阳”的证候,或为阴盛,或为阳虚, 或阴盛阳虚同时存在。成因一是外感风寒,或内伤阴冷;二是内伤久病,阳气耗伤,或在内伤阳气的同时,又
5、感受了阴 寒邪气。二、寒热症状一般症状是口色淡白或淡清,口津滑利,舌苔白,脉迟,尿清 长,粪稀,鼻寒耳冷,四肢发凉等。有时还有恶寒,被毛逆立,肠鸣腹痛的症状。“ 寒者热之”。故治疗寒证宜采用温法,根据病情,或辛温解表,或温中散寒,或温肾壮阳。寒证治则治法二、寒热热证性质热证就是“阳胜其阴”的证候,或阳盛,或阴虚,或阳 盛阴虚同时存在。成因一是外感风热,或内伤火毒;二是久病阴虚,或在阴虚的同时,又感受热邪。二、寒热症状一般症状表现是口色红,口津减少或干粘,舌苔黄,脉数,尿 短赤,粪干或泻痢腥臭,呼出气热,身热。有时还有目赤、气 促喘粗、贪饮、恶热等症状。常见的热证有燥热、湿热、虚热、火毒疮痈等。
6、临证时,须辨清其为表热还是里热、实热还是 虚热、气分热还是血分热等。“ 热者寒之”。故治疗热证宜用清法,根据病情或辛凉解表,或清热泻火,或 壮水滋阴。热证治则治法二、寒热寒证转为热证寒证与热证的关系1. 寒热转化热证转为寒证单纯里证的寒热错杂2. 寒热错杂上热下寒上寒下热阴阳转化邪正盛衰二、寒热表里同病的寒热错杂表寒里热表热里寒真热假寒寒证与热证的关系3. 寒热真假二、寒热真寒假热阴阳格拒寒证热证辨证要点1. 辨寒热一般应综合病畜口渴与二便情况,四肢、耳鼻 冷热,舌质、舌苔,脉象等表现来加以辨别。2. 辨别寒热,须分别部位。如寒热有在表、在里、在上、在下、在脏、在腑、在气、在血等不同。3. 辨
7、寒热应注意寒热错杂及虚实的不同情况,如表热里 寒、上寒下热、上下俱热、表里俱寒、虚寒、虚热、实 寒、实热等。二、寒热4. 辨寒热,须分清真假,不要为其表面的假象所迷惑,只有抓住病证的本质,才能做出正确诊断。三、虚实虚实是辨别邪正盛衰的两个纲领。成因一般而言,虚证是正气不足的证候,而实证则是邪气亢 盛有余的证候。虚实性质故素问 通评虚实论说:“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虚证性质虚证是对机体正气虚弱所出现的各种证候的概括。成因主要是劳役过度,或饮喂不足;或老弱体虚,大病、久病之后,或病中失治、误治等,均可使 畜体的阴精、阳气受损而致虚。此外,先天不足的动物,其体质也往往虚热。症状一般症状表现是口色
8、淡白,舌质如绵,无舌苔,脉虚无力,头 低耳耷,体瘦毛焦,四肢无力。有时还表现出虚汗、虚喘、粪 稀或完谷不化等症状。三、虚实在临证中,常将虚证分为气虚、血虚、阴虚、阳虚等类型。虚证分类三、虚实“ 虚则补之”。故治疗虚证宜采用补法,或补气,或补血,或气血双补;或滋 阴,或助阳,或阴阳并济。治则治法实证性质凡邪气亢盛而正气未衰,正邪斗争比较激烈而反映出来的亢奋证候,均属于实证。成因一是感受外邪;二是内脏机能活动失调,代谢障碍,以致痰饮、水湿、瘀血等病理产物停留体内。症状具体症状表现因病位和病性等的不同,有很大差异。但就一般 症状而言,常见高热,烦躁,喘息气粗,腹胀疼痛,拒按,大 便秘结,小便短少或淋
9、漓不通,舌红苔厚,脉实有力等。三、虚实“ 实则泻之”。故治疗实证宜采用泻法,除攻里泻下之外,还包括活血化瘀、软坚散结、涤痰逐饮、平喘降逆、理气消导等法。实证治则治法三、虚实实证转为虚证虚证与实证的关系1. 虚实转化虚证转为实证成因2. 虚实错杂正邪斗争一是体虚感受外邪,如素体气虚,复感风寒外邪;二是邪气亢盛,损伤机体正气,如结症日久不除,耗 伤正气;三是脏腑功能虚衰,使病理产物留聚体内,如肾虚水泛。三、虚实虚证与实证的关系类型2. 虚实错杂虚中挟实三、虚实实中挟虚虚实并重虚实真假真实假虚真虚假实虚证实证辨证要点1. 一般来说,外感初病,证多属实;内伤久病,证多属 虚。2. 辨虚实要分析虚实的真
10、假,不要被表面现象所迷惑, 因为有时会出现“大实有羸状,至虚有盛候”的特殊情况。3. 辨虚实须分部位和虚实错杂的情况,察其虚实是在上、在下、在表、在里,是独见还是夹杂互见,是在脏还 是腑,在脏腑中是在气还是在血,是一脏独虚,还是脏 虚腑实等。4. 辨虚实应注意是否有寒热、表里等参杂互见。三、虚实郑州牧业工程高等专科学校 Zhengzhou college of Animal Husbandry Engineering四、阴阳阴阳是概括病证类别的两个纲领。阴阳性质素问 阴阳应象大论说:“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是阳虚阴盛,机能衰退,脏腑功能下降的表现。阴证性质成因多见于里证的虚寒证。症状主
11、要表现是体瘦毛焦,倦怠肯卧,体寒肉颤,怕冷喜暖,口流 清涎,肠鸣腹泻,尿液清长,舌淡苔白,脉沉迟无力。在外科 疮黄方面,凡不红、不热、不痛,脓液稀薄而少臭味者,均系 阴证的表现。四、阴阳阳证是邪气盛而正气未衰,正邪斗争亢奋的表现。阳证性质成因多见于里证的实热证。症状主要表现是精神兴奋,狂躁不安,口渴贪饮,耳鼻肢热,口舌 生疮,尿液短赤,舌红苔黄,脉象洪数有力,腹痛起卧,气急 喘粗,粪便秘结。在外科疮痈方面,凡红、肿、热、痛明显, 脓液粘稠发臭者,均系阳证的表现。四、阴阳是阴液衰竭出现的一系列证候。亡阴本质成因多见于大出血或脱水,或热性病的经过中。症状主要表现为精神兴奋,躁动不安,汗出如油,耳鼻
12、温热,口渴 贪饮,气促喘粗,口干舌红,脉数无力或脉大而虚。四、阴阳治则治法治宜益气救阴。是阳气将脱所出现的一系列证候。亡阳本质成因多见于大汗、大泻、大失血、过劳等患畜。症状主要表现为精神极度沉郁,或神识呆痴,肌肉颤抖,汗出如水,耳鼻发凉,口不渴,气息微弱,舌淡而润或舌质青紫,脉微 欲绝。四、阴阳治则治法治宜回阳救逆。 3 脏腑辨证一、心与小肠病证二、肝与胆病证三、脾与胃病证四、肺与大肠病证五、肾与膀胱病证脏腑辨证脏腑辨证,是根据脏腑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对疾 病证候进行分析归纳,借以推究病因病机,判断病位、病 性和正邪盛衰等状况的一种辨证方法。八纲辨证是分析、归纳各种证候的类别、部位、性质、正
13、邪盛衰等关系的纲领。如果要进一步分析疾病的具体 病理变化,就必须落实到脏腑上来,用脏腑辨证的方法加 以辨别,脏腑辨证是各种辨证方法的基础和核心。当然, 在临床实践中,脏腑辨证也必须与八纲、气血津液等辨证 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对脏腑气血阴阳、寒热虚实的 变化作出较全面的概括,为论治提供依据。一、心与小肠病证(一)心气虚病因多由久病体虚,暴病伤正,误治、失治,老龄脏气亏虚 等因素引起。主证方例心悸,气短乏力,自汗,运动后尤甚,舌淡苔白,脉虚。治则养心益气,安神定悸。养心汤 ( 党参、黄芪、炙甘草、茯苓、茯神、川芎、当 归、柏子仁、酸枣仁、远志、五味子、肉桂,证治准 绳 ) 加减。基寵 礎物理中
14、(二)心阳虚病因治则方例病因同心气虚,多在心气虚的基础上发展而来。主证除心气虚的症状外,兼有形寒肢冷,耳鼻四肢不温,舌 淡或紫暗,脉细弱或结代。温心阳,安心神。保元汤 ( 党参、黄芪、桂枝、甘草,博爱心鉴 ) 加减。論醫一、心与小肠病证(三)心血虚病因多因久病体虚,血液生化不足;或失血过多,劳伤过度,损伤心血所致。主证治则方例心悸,躁动,易惊,口色淡白,脉细弱。补血养心,镇惊安神。归脾汤 ( 见补虚方 ) 加减。一、心与小肠病证(四)心阴虚病因除引起心血虚的病因之外,热证损伤阴津,腹泻日久等 均可损伤心阴而致病。主证除有心血虚的主证外,尚兼有午后潮热,低热不退,盗 汗,舌红少津,脉细数。治则养
15、心阴,安心神。方例补心丹 ( 党参、生地、玄参、丹参、天冬、麦冬、当归、五味子、茯神、桔梗、远志、酸枣仁、柏子仁、朱砂,世医得效方 ) 加减。一、心与小肠病证(五)心热内盛病因多因感受暑热之邪或其它淫邪内郁化热,或过服温补药 所致。主证治则方例高热,大汗,精神沉郁,气促喘粗,粪干尿少,口渴, 舌红,脉象洪数。清心泻火,养阴安神。香薷散或白虎汤 ( 均见清热方 ) 加减。一、心与小肠病证(六)痰火扰心病因多因气郁化火,炼液为痰,痰火内盛,上扰心神所致。主证治则方例发热,气粗,眼急惊狂,蹬槽越桩,狂躁奔走,咬物伤人以及一些其它兴奋型的表现,苔黄腻,脉滑数。清心祛痰,镇惊安神。镇心散或朱砂散 ( 均
16、见安神与开窍方 ) 加减。一、心与小肠病证(七)痰迷心窍病因多因湿浊内生,气郁化痰,痰浊阻闭心窍所致。主证治则涤痰开窍。方例寒痰可用导痰汤 ( 胆南星、枳实、陈皮、半夏、茯苓、 炙甘草,济生方 ) 加减;热痰可用涤痰汤 ( 菖蒲、半 夏、竹茹、陈皮、茯苓、枳实、甘草、党参、胆南星、 生姜、大枣,济生方 ) 加减。神识痴呆,行如酒醉,或昏迷嗜睡,口流痰涎或喉中痰 鸣,苔腻、脉滑。一、心与小肠病证(八)心火上炎病因治则方例多由六淫内郁化火而致。主证舌尖红,舌体糜烂或溃疡,躁动不安,口渴喜饮,苔黄,脉数。清心泻火。洗心散 ( 见清热方 ) 或泻心汤 ( 大黄、黄连、黄芩,金 匮要略 ) 加减。(九)
17、小肠实热病因多由六淫内郁化热或心热下移所致。主证治则方例小便赤涩,尿道灼痛,尿血,舌红,苔黄,脉数,及心 火热炽的某些症状。清利小肠。导赤散 ( 生地、木通、甘草梢、竹叶,小儿药证直 诀 ) 加减。一、心与小肠病证(十)小肠中寒病因多因外感寒邪或内伤阴冷所致。主证治则方例腹痛起卧,肠鸣,粪便稀薄,口内湿滑,口流清涎,口 色青白,脉象沉迟。温阳散寒,行气止痛。橘皮散 ( 见理气方 ) 加减。一、心与小肠病证二、肝与胆病证(一)肝火上炎病因多由外感风热或由肝气郁结而化火所致。主证治则方例两目红肿,羞明流泪,睛生翳障,视力障碍,或有鼻衄,粪便干燥,尿浓赤黄,口色鲜红,脉象弦数。清肝泻火,明目退翳。决
18、明散 ( 见祛风方 ) 或龙胆泻肝汤 ( 见清热方 ) 加减。基寵 礎物 理中 論醫(二)肝血虚病因多因脾肾亏虚,生化之源不足,或慢性病耗伤肝血,或 失血过多所致。主证治则方例眼干,视力减退,甚至出现夜盲、内障,或倦怠肯卧, 蹄壳干枯皱裂,或眩晕,站立不稳,时欲倒地,或见肢 体麻木,震颤,四肢拘挛抽搐,口色淡白,脉弦细。滋阴养血,平肝明目。四物汤 ( 见补虚方 ) 加减。二、肝与胆病证(三)肝风内动以抽搐、震颤等为主要症状,常见的有热极生风、肝 阳化风、阴虚生风和血虚生风四种。热极生风肝阳化风阴虚生风血虚生风二、肝与胆病证(三)肝风内动 1. 热极生风病因多由邪热内盛,热极生风,横蹿经脉所致。
19、见于温热病 的极期。主证治则方例羚羊钩藤汤 ( 羚羊片、霜桑叶、川贝母、鲜生地、钩藤、菊花、茯神、生白芍、生甘草、竹茹,通俗伤寒 论 ) 加减。高热,四肢痉挛抽搐,项强,甚则角弓反张,神识不清,撞壁冲墙,圆圈运动,舌质红绛,脉弦数。清热,熄风,镇痉。二、肝与胆病证(三)肝风内动 2. 肝阳化风病因多因肝肾之阴久亏,肝阳失潜而致。主证治则平肝熄风。方例神昏似醉,站立不稳,时欲倒地或头向左或向右盘旋不 停,偏头直颈,歪唇斜眼,肢体麻木,拘挛抽搐,舌质 红,脉弦数有力。镇肝熄风汤 ( 见祛风方 ) 加减。二、肝与胆病证(三)肝风内动 3. 阴虚生风病因多因外感热病后期阴液耗损,或内伤久病,阴液亏虚而
20、 发病。主证治则方例大定风珠 ( 生白芍、阿胶、生龟板、干地黄、麻仁、五 味子、生牡蛎、麦冬、炙甘草、鸡子黄、鳖甲,温病 条辨 ) 加减。形体消瘦,四肢蠕动,午后潮热,口咽干燥,舌红少津,脉弦细数。滋阴定风。二、肝与胆病证(三)肝风内动 4. 血虚生风病因多由急慢性出血过多,或久病血虚所引起。主证治则方例高热,四肢痉挛抽搐,项强,甚则角弓反张,神识不清,撞壁冲墙,圆圈运动,舌质红绛,脉弦数。养血熄风。加减复脉汤 ( 炙甘草、生地黄、生白芍、麦冬、阿胶、麻仁,温病条辨 ) 加减。二、肝与胆病证(四)寒滞肝脉病因多由外寒客于肝经,致使气血凝滞而成。主证治则方例形寒肢冷,耳鼻发凉,外肾硬肿如石如冰,
21、后肢运步困 难,口色青,舌苔白滑,脉沉弦。温肝暖经,行气破滞。茴香散 ( 见温里方 ) 加减。二、肝与胆病证(五)肝胆湿热病因多因感受湿热之邪,或脾胃运化失常,湿邪内生,郁而 化热所致。主证治则方例黄疸鲜明如橘色,尿液短赤或黄而浑浊。母畜带下黄臭,外阴瘙痒,公畜睾丸肿胀热痛,阴囊湿疹,舌苔黄腻,脉弦数。清利肝胆湿热。茵陈蒿汤 ( 见清热方 ) 加减。二、肝与胆病证基寵 礎物 理中 論醫(六)肝胆湿寒病因多因夜卧湿地,寒湿之邪内侵,或因脾不健运,水湿内 生,又感寒邪,致使寒湿合邪侵人肝胆所致。主证治则方例黄疸晦暗如烟熏,食少便溏,舌苔滑腻,脉沉迟。祛寒利湿退黄。茵陈四逆汤 ( 见清热方之茵陈蒿汤
22、 ) 加减。二、肝与胆病证三、脾与胃病证(一)脾气虚多由畜体素虚,劳役过度或饮喂失调,内伤脾气,以 致脾气虚弱。临床上脾气虚可分为以下三种证型。脾虚不运脾气下陷脾不统血(一)脾气虚 1. 脾虚不运病因多由饮食失调,劳役过度,以及其它疾患耗伤脾气所致,见于慢性消化不良的病程中。主证治则方例草料迟细,体瘦毛焦,倦怠肯卧,肚腹虚胀,肢体浮肿,尿短,粪稀,口色淡黄,舌苔白,脉缓弱。益气健脾。参苓白术散 ( 见补虚方 ) 或香砂六君子汤 ( 见补虚方之四君子汤 ) 加减。三、脾与胃病证(一)脾气虚 2. 脾气下陷病因多由脾不健运进一步发展而来,见于久泻久痢、直肠脱、阴道脱、子宫脱等证。主证治则方例久泻不
23、止,脱肛或子宫脱或阴道脱,尿淋漓难尽,并伴 有体瘦毛焦,倦怠肯卧,多卧少立,草料迟细,口色淡 白,苔白,脉虚等。益气升阳。补中益气汤 ( 见补虚方 ) 加减。三、脾与胃病证(一)脾气虚 3. 脾不统血病因多因久病体虚,脾气衰虚,不能统摄血液所致。见于某 些慢性出血病和某些热性疾病的慢性病程中。主证治则方例便血、尿血、皮下出血等慢性出血,并伴有体瘦毛焦, 倦怠肯卧,口色淡白,脉细弱。益气摄血,引血归经。归脾汤 ( 见补虚方 ) 加减。三、脾与胃病证(二)脾阳虚病因方例理中汤 ( 见温里方 ) 加减。多由脾气虚发展而来,或因过食冰冻草料,暴饮冷水, 损伤脾阳所致,见于急、慢性消化不良。主证治则在脾
24、不健运症状的基础上,同时出现形寒怕冷,耳鼻四 肢不温,肠鸣腹痛,泄泻,口色青白,口腔滑利,脉象 沉迟。温中散寒。三、脾与胃病证(三)寒湿困脾病因多因长期过食冰冻草料,暴饮冷水,使寒湿停于中焦, 或久卧湿地,或阴雨苦淋,导致寒湿困脾。见于消化不 良、水肿、妊娠浮肿、慢性阴道及子宫炎的病程中。主证耳耷头低,四肢沉重肯卧,草料迟细,粪便稀薄,小便 不利,或见浮肿,口黏不渴,舌苔白腻,脉象迟缓而濡。治则方例温中化湿。胃苓散 ( 见祛湿方之五苓散 ) 加减。三、脾与胃病证(四)胃阴虚病因多由高热伤阴,津液亏耗所致,见于热性病的后期。主证治则方例体瘦毛焦,皮肤松弛,弹性减退,食欲减退,口干舌燥,粪球干小,
25、尿少色浓,口色红,苔少或无苔,脉细数。滋养胃阴。养胃汤 ( 沙参、玉竹、麦冬、生扁豆、桑叶、甘草,临证指南 ) 加减。三、脾与胃病证(五)胃寒病因多由外感风寒,或饮喂失调,如长期过食冰冻草料,暴饮冷水等。见于消化不良病程中。主证治则方例形寒怕冷,耳鼻发凉,食欲减退,粪便稀软,尿液清长,口腔湿滑或口流清涎,口色淡或青白,苔白而滑,脉象沉迟温胃散寒。桂心散 ( 见温里方 ) 加减。三、脾与胃病证(六)胃热病因多由胃阳素强,或外感邪热犯胃,或外邪传内化热,或急性高热病中热邪波及胃脘所致。主证治则方例耳鼻温热,草料迟细,粪球干小而尿少,口干舌燥,口 渴贪饮,口腔腐臭,齿龈肿痛,口色鲜红,舌有黄苔, 脉
26、象洪数。清热泻火,生津止渴。清胃解热散 ( 知母、石膏、玄参、黄芩、大黄、枳壳、 陈皮、六曲、连翘、地骨皮、甘草,中兽医治疗学 ) 加减。三、脾与胃病证(七)胃食滞病因多由暴饮暴食,伤及脾胃,食滞不化,或草料不易消化,停滞于胃所致。主证治则方例不食,肚腹胀满,嗳气酸臭,腹痛起卧,粪干或泄泻,矢气酸臭,口色深红而燥,苔厚腻,脉滑实。消食导滞。病情轻者,可用曲蘖散 ( 见消导方 ) 加减;病情重者,可 用调气攻坚散 ( 醋香附、三棱、莪术、木香、藿香、沉 香、枳壳、莱菔子,槟榔、青皮、郁李仁、麻油、醋,中兽医治疗学 ) 加减。三、脾与胃病证四、肺与大肠病证(一)肺气虚病因多因久病咳喘伤及肺气,或其
27、它脏器病变影响及肺,使 肺气虚弱而成。主证治则补肺益气,止咳定喘。方例久咳气喘,且咳喘无力,动则喘甚,鼻流清涕,畏寒喜 暖,易于感冒,容易出汗,日渐削瘦,皮燥毛焦,倦怠 肯卧,口色淡白,脉象细弱。补肺散 ( 党参、黄芪、紫菀、五味子、熟地、桑白皮,永类钤方 ) 加减。(二)肺阴虚病因多因久病体弱,或邪热久恋于肺,损伤肺阴所致,或由 于发汗太过而伤及肺阴所致。见于慢性支气管炎及肺结 核。主证治则滋阴润肺。方例干咳连声,昼轻夜重,甚则气喘,鼻液黏稠,低热不退,或午后潮热,盗汗,口干舌燥,粪球干小,尿少色浓,口色红,舌无苔,脉细数。百合固金汤 ( 见补虚方 ) 加减。四、肺与大肠病证(三)痰饮阻肺病
28、因因脾失健运,湿聚为痰饮,上贮于肺,使肺气不得宣降 而发病。主证治则方例咳嗽,气喘,鼻液量多,色白而黏稠,苔白腻,脉滑。燥湿化痰。二陈汤 ( 见化痰止咳平喘方 ) 加减。四、肺与大肠病证(四)风寒束肺病因因风寒之邪侵袭肺脏,肺气闭郁而不得宣降所致。见于 感冒、急慢性支气管炎。主证治则方例以咳嗽、气喘为主,兼有发热轻而恶寒重,鼻流清涕, 口色青白,舌苔薄白,脉浮紧。宣肺散寒,祛痰止咳。麻黄汤或荆防败毒散 ( 均见解表方 ) 加减。四、肺与大肠病证(五)风热犯肺病因多因外感风热之邪,以致肺气宣降失常所致。见于风热感冒,急性支气管炎,咽喉炎等病程中。主证治则方例以咳嗽和风热表证共见为特点。咳嗽,鼻流
29、黄涕,咽喉 肿痛,触之敏感,耳鼻温热,身热,口干贪饮,口色偏 红,舌苔薄白或黄白相间,脉浮数。疏风散热,宣通肺气。表热重者,用银翘散 ( 见解表方 ) 加减;咳嗽重者,用桑 菊饮 ( 桑叶、菊花、杏仁、甘草、薄荷、连翘、芦根、 桔梗,温病条辨 ) 加减。四、肺与大肠病证(六)燥热伤肺病因由感受燥热之邪,在表未解,人里伤及肺脏所致。主证治则方例干咳无痰,咳而不爽,被毛焦枯,唇焦鼻燥,口色红而 干,苔薄黄少津,脉浮细而数。常伴有发热微恶寒。清肺润燥养阴。清燥救肺汤 ( 见化痰止咳平喘方 ) 加减。四、肺与大肠病证(七)肺热咳喘病因多因外感风热或因风寒之邪人里郁而化热,以致肺气宣 降失常所致。见于咽
30、喉炎,急性支气管炎,肺炎,肺脓 疡等病。主证治则清肺化痰,止咳平喘。方例麻杏石甘汤 ( 见化痰止咳平喘方 ) 或清肺散 ( 见清热方 )加减。咳声洪亮,气促喘粗,鼻翼扇动,鼻涕黄而黏稠,咽喉 肿痛,粪便干燥,尿液短赤,口渴贪饮,口色赤红,苔 黄燥,脉洪数。四、肺与大肠病证(八)大肠液亏病因内有燥热,使大肠津液亏损,或胃阴不足,不能下滋大 肠,均可使大肠液亏。多见于老畜及母畜产后和热病后 期等病程中。主证治则方例粪球干小而硬,或粪便秘结干燥,努责难以排下,舌红 少津,苔黄燥,脉细数。润肠通便。当归苁蓉汤 ( 见泻下方 ) 加减。四、肺与大肠病证(九)食积大肠病因多因过饥暴食,或草料突换,或久渴失
31、饮,或劳逸失度,或老畜咀嚼不全,致使草料停于肠中,而成此病。见于结症。主证治则通便攻下,行气止痛。方例粪便不通,肚腹胀满,回头观腹,不时起卧,饮食欲废 绝,口腔酸臭,尿少色浓,口色赤红,舌苔黄厚,脉象 沉而有力。大承气汤 ( 见泻下方 ) 加减。四、肺与大肠病证治则清热利湿,调气和血。方例白头翁汤或郁金散 ( 均见清热方 ) 加减。(十)大肠湿热病因外感暑湿,或感染疫疠之气,或喂霉败秽浊的或有毒的 草料,以致湿热或疫毒蕴结,下注于肠,损伤气血而发 病。见于急性胃肠炎,菌痢等的病程中。主证发热,腹痛起卧,泻痢腥臭,甚则脓血混杂,口干舌燥,口渴贪饮,尿液短赤,口色红黄,舌苔黄腻或黄干, 脉象滑数。
32、四、肺与大肠病证(十一)大肠冷泻病因多由外感风寒或内伤阴冷 ( 如喂冰冻草料,暴饮冷水 ) 而 发病。主证治则方例耳鼻寒凉,肠鸣如雷,泻粪如水,或腹痛,尿少而清, 口色青黄,舌苔白滑,脉象沉迟。温中散寒,渗湿利水。桂心散 ( 见温里方 ) 或橘皮散 ( 见理气方 ) 加减。四、肺与大肠病证五、肾与膀胱病证(一)肾阳虚根据临床症状及病理变化特点可分为以下四种证型。肾阳虚肾气不固 肾不纳气肾虚水泛(一)肾阳虚 1. 肾阳虚病因衰素体阳虚,或久病伤肾,或劳损过度,或年老体弱,下元亏损,均可导致肾阳虚衰。主证温补肾阳。方例肾气散 ( 见补虚方之六味地黄汤 ) 加减。治则形寒肢冷,耳鼻四肢不温,腰痿,泄
33、泻,小便减少,公 畜性欲减退,阳痿不举,脉迟无力。腰腿不灵,难起难 卧,四肢下部浮肿,粪便稀软或垂缕不收,母畜宫寒不 孕。口色淡,舌苔白,脉沉无力。五、肾与膀胱病证(一)肾阳虚 2. 肾气不固病因固摄肾气。方例缩泉丸 ( 乌药、益智仁、山药,妇人良方 ) 或固精散 ( 见收涩方 ) 加减。多由肾阳素亏,劳损过度,或久病失养,肾气亏耗,失其封藏固摄之权,而致。主证治则小便频数而清,或尿后余沥不尽,甚至遗尿或小便失禁,腰腿不灵,难起难卧,公畜滑精早泄,母畜带下清稀,胎动不安,舌淡苔白,脉沉弱。五、肾与膀胱病证(一)肾阳虚 3. 肾不纳气病因由于劳役过度,伤及肾气,或久病咳喘,肺虚及肾所引 起。见于
34、慢性支气管炎、慢性肺泡气肿等的病程中。主证治则方例咳嗽,气喘,呼多吸少,动则喘甚,重则咳而遗尿,形 寒肢冷,汗出,口色淡白,脉虚浮。温肾纳气。人参蛤蚧散 ( 人参、蛤蚧、杏仁、甘草、茯苓、贝母、桑白皮、知母,卫生宝鉴 ) 加减。五、肾与膀胱病证(一)肾阳虚 4. 肾虚水泛病因主证体虚无力,腰脊板硬,耳鼻四肢不温,尿量减少,四肢 腹下浮肿,尤以两后肢浮肿较为多见,严重者宿水停脐,或阴囊水肿,或心悸,喘咳痰鸣,舌质淡胖,苔白, 脉沉细。治则温阳利水。方例济生肾气丸 ( 熟地、山药、山茱萸、茯苓、泽泻、牡丹皮、官桂、炮附子、牛膝、车前子 ) 加减。素体虚弱,或久病失调,损伤肾阳,不能温化水液,致 水
35、邪泛滥而上逆,或外溢肌肤所致。见于慢性肾炎、心 衰、胸腹下水肿、阴囊水肿等病程中。五、肾与膀胱病证(二)肾阴虚病因治则滋阴补肾。方例六味地黄汤 ( 见补虚方 ) 加减。因伤精、失血、耗液而成;或急性热病耗伤肾阴,或其 它脏腑阴虚而伤及于肾,或因过服温燥劫阴之药所致。 见于久病体弱,慢性贫血,或某些慢性传染病过程中。主证形体瘦弱,腰胯无力,低热不退或午后潮热,盗汗,粪 便干燥,公畜举阳滑精或精少不育,母畜不孕,视力减 退,口干、色红、少苔、脉细数。五、肾与膀胱病证(三)膀胱湿热病因由湿热下注膀胱,气化功能受阻所致。主证治则方例尿频而急,尿液排出困难,常作排尿姿势,痛苦不安, 或尿淋漓,尿色浑浊,
36、或有脓血,或有砂石,口色红, 苔黄腻,脉濡数。清利湿热。八正散 ( 见祛湿方 ) 加减。五、肾与膀胱病证 4 气血津液辨证一、气病辨证二、血病辨证三、津液病辨证气血津液辨证气血津液辨证,是应用有关气血津液理论,对气、血、津液病变的各种证候,加以提纲挈领的概括,以阐述和 分析疾病的一种辨证方法。气血津液是脏腑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而其生成及运 行又有赖于脏腑的功能活动。因此脏腑发生病变,可以影 响气血津液的变化,而气血津液的病变必然会影响脏腑的 功能,故气血津液辨证应与脏腑辨证互相参照一、气病辨证(一)气虚证气的病证很多,如素问 举痛论说:“百病生于气 也”,即指出了气病的广泛性。临床常见的气病有
37、气虚、气陷、气滞、气逆四种(二)气陷证(三)气逆证(二)气滞证一、气病辨证(一)气虚证病因多因久病耗伤正气,或饲养管理不当,劳役过度,脏腑 机能衰退所致。主证治则方例耳耷头低,被毛粗乱,役时多汗,四肢无力,气短而促,叫声低微,运动时诸症加剧,舌淡无苔,脉虚弱 。补气。四君子汤(党参 60g炒白术 60g 茯苓 60g 炙甘草 30 g )加减 。(二)气陷证病因多由气虚进一步发展而来。常因劳役过度而又营养不足,或久病虚损,或用药不当,攻伐太过,使脏气受损而 致。因其主要发生于中焦,故又称“中气下陷”。主证少气倦怠,内脏下垂,脱肛或阴道、子宫脱出,久泄久 痢,口唇不收,弛缓下垂、舌淡,无苔,脉虚
38、弱。治则升举中气。方例一、气病辨证党参 60g 白术 60g 当归 60升麻 30g 柴胡 30g )加减补中益气汤(炙黄芪 90g g 陈皮 60g 炙甘草 45g。(三)气滞证病因引起气滞的原因很多,如饲养管理不当,饮喂失调,或感受外 邪,跌打损伤,或痰饮、瘀血、粪积、虫积等,均可使气的运 行发生障碍而致气滞。此外,气虚运行无力,也可发生气滞。主证治则方例胀满,疼痛 。行气。越鞠丸(香附 30g苍术 30g 川芎 30g 六曲 30g栀 子 30 g )或橘皮散(青皮 25g 陈皮 30g厚朴 30g桂心 15g细 辛 5g 茴香 30g当归 25g 白芷 15g 槟榔 15g )加减 。
39、一、气病辨证(四)气逆证病因多指肺、胃之气上逆。主证肺气上逆则见咳嗽,气喘;胃气上逆,则见嗳气,呕吐治则降气镇逆。方例。肺气上逆者,用苏子降气汤(苏子 60g 制半夏 30g 前 胡 45g 厚 朴 30g 陈 皮 45g 肉 桂 15g 当 归 45g 生 姜 10g 炙甘草 15g )加减;胃气上逆者,用旋覆代赭汤(旋覆花、党参、生姜、代赭石、半夏、甘草、大枣) 加减 。一、气病辨证二、血病辨证(一)血虚证血运行于脉中,对全身各脏腑组织器官起着营养和滋 润作用。若外邪侵袭,脏腑失调,则血的化生和运行失 常而出现病候。临床上常见的有血虚、血瘀、血热、血寒四种。(二)血瘀证(三)血热证(二)血
40、寒证(一)血虚证病因四物汤(熟地黄 45g加减 。白芍 45g当归 45g川芎 30g )先天不足,或脾胃虚弱,生化乏源,或各种急慢性出血,或久病不愈,或瘀血不去,新血不生,或肠道寄生虫 病等。主证治则方例可视粘膜淡白、苍白或黄白,四肢麻痹,甚至抽搐,心 悸,苔白,脉细无力 。补血。二、血病辨证(二)血瘀证病因引起血瘀的常见因素有寒凝、气滞、气虚、外伤及邪热 与血互结等。主证治则方例局部见肿块,疼痛拒按,痛处固定不移,夜间痛甚,皮 肤粗糙起鳞,出血,舌有瘀点、瘀斑,脉细涩 。活血祛瘀。桃红四物汤(桃仁 45g当归 45g 赤芍 45g 红花 30g川芎 20g 生地 60g )加减 。二、血病
41、辨证(三)血热证病因多由外感热邪深入血分所致。主证治则方例躁动不安或昏迷,口干津少,舌质红绛,脉细数,并有 各种出血现象。清热凉血。犀角地黄汤(犀角 10g (用 10 倍量水牛角代) 生地 15 0g 白芍 60g 丹皮 45g )加减 。二、血病辨证(四)血寒病因常因感受寒邪而引起。主证形寒肢冷,喜暖恶寒,四肢疼痛,得温痛减,可视粘膜 紫暗,舌淡暗,苔白,脉沉迟 。治则方例温经散寒。四逆汤(熟附子 45g 干姜 45g炙甘草 30g )或参附 汤(人参 45g 制附子 30g )加减。二、血病辨证(一)津液不足津液有滋养脏腑,润滑关节,濡养肌肤等作用。津液病变,常表现为津液不足和水液停聚两
42、个方面。(二)水湿内停三、津液病辨证三、津液病辨证(一)津液不足病因津液不足的产生,有生成不足与丢失过多两个方面。主证治则方例口渴咽干,唇燥舌干,甚者鼻镜龟裂无汗,皮毛干枯缺 乏光泽,小便短少,大便干硬,甚至粪结,舌红,脉细 数。增津补液。增液汤(玄参、生地、麦冬,温病条辨)加减。(二)水湿内停病因凡外感、内伤,影响了肺、脾、肾等脏腑对津液的输布、排泄功能,皆可使局部或全身蓄积过量水湿。多兼有水肿,痰饮。主证咳嗽痰多,呼吸有痰声,肚腹臌大下垂,小便短少,大 便溏稀,少食纳呆,胸腹下、四肢末端浮肿,苔腻,脉 濡 。治则利水渗湿。方例五苓散(猪苓 30g 茯苓 30g 泽泻 45g 白术 30g
43、桂 枝 25g )加减 。三、津液病辨证一、概述二、卫气营血的证侯与病机三、卫气营血证侯的相互关系四、卫气营血证侯的相互传遍 5 卫卫气气营营血血辨证辨证卫卫气气营营血血辨证辨证一一、概述概述卫气营血辨证理论是清代温病学家叶天士创立的。叶 氏根据自己在临床上对温病发生发展规律的观察和总结, 把内经及历代医家有关营卫气血生理与病理等方面的 论述加以引申发挥,用于对温病病程发展阶段性、病机演 变规律性、病变部位特殊性的分析,从而形成了卫气营血 辨证理论。运用卫气营血辨证理论,可以分析动物温病病 变的层次,高度概括动物温病的病理变化及证候类型,从 而有效地指导动物温病的治疗。一一、概述概述卫气营血辨
44、证为温病辨证理论的核心适应证温病(温热病)温病含义动物温病是由外感温邪引起的,以发热为主要症状, 多具有热象偏重、易化燥伤阴等特点并具有一定季节性 和不同程度传染性的一类急性外感热病。适应证温病(温热病)温病包含病种1 、多种急性传染病2 、具有动物温病特点的某些急性感染性疾病3 、少数非感染性的急性发热性疾病一一、概述概述适应证温病(温热病)温病特点1 、有特异的致病因素2 、多具传染性和流行性3 、多具季节性和地区性4 、病程发展具有一定的规律性5 、临床表现具有特殊性 起病急,传变快; 发热为主症,热象偏重 易化燥伤阴 易内陷生变一一、概述概述适应证温病(温热病)温病特点1 、有特异的致
45、病因素2 、多具传染性和流行性3 、多具季节性和地区性4 、病程发展具有一定的规律性5 、临床表现具有特殊性 起病急,传变快; 发热为主症,热象偏重 易化燥伤阴 易内陷生变一一、概述概述卫气营血二二、卫卫气营气营血血的的证证侯与侯与病病机机卫气营血都是维持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物质。含义卫气营血卫敷布于体表,主捍卫肌表气则充养全身,是各脏腑生理活动的动力和功 能的体现营在脉中,主荣全身;血则为营所化,为奉养机体的精华。卫气营血温邪入侵动物机体后与温病关系一方面体内防御机能被激发,出现一系列由邪 正相争所引起的反应;一方面温邪导致了卫气营血及有关脏器的功能 失调及实质损害。二二、卫卫气营气营血血的的
46、证证侯与侯与病病机机卫气营血卫气营血辨证理论代表了温病发展过程中的 几个主要阶段与辨证理论卫分证气分证营分证血分证主表证主里证主里证主里证病位最浅病位较浅病位较深病位最深功能失调为主实质损害为主功能失调更重二二、卫卫气营气营血血的的证证侯与侯与病病机机(一)卫分证二二、卫卫气气营营血的证血的证侯侯与与病病机机(二)气分证(三)营分证(四)血分证(一)卫分证二、二、卫卫气气营营血的血的证证侯与侯与病病机机含义温邪初袭动物机体,引起以卫外功能失调为 主要表现的一类证候,属于外感病表证的范畴。主要 证侯发热,微恶风寒,无汗或少汗,或有咳嗽,口 微渴,舌苔薄白,舌边尖红,脉浮数等。辨证要点发热微恶寒口
47、微渴(一)卫分证病机分析 表表证证: 由于卫气主卫外,所以卫气首先与温邪相争,引 发了以体表见证为主的证候表现。 发发热热: 邪气入侵,导致邪正相争,卫阳亢奋而发热。 恶恶寒寒: 温邪入侵,卫受邪郁,肌肤失于温养,而见恶寒。但因温邪属阳热之邪,故恶寒较轻而短暂。 无汗无汗或或少少汗汗:邪留肌表,卫气受阻,郁而不伸,腠理开 合失职,则无汗或少汗。 咳咳嗽嗽: 如邪犯肺经,可引起肺卫失宣,导致肺之清肃功 能失司而咳嗽。 口口渴渴: 温邪易伤津,所以可见口渴。二、二、卫卫气气营营血的血的证证侯与侯与病病机机(一)卫分证病机分析温邪袭表,邪郁卫表肺失宣降,邪正相争二、二、卫卫气气营营血的血的证证侯与侯
48、与病病机机(一)卫分证发展趋势1 、从表外解疾病得愈影响因素:感邪较轻或正气未衰 及时确当的治疗2 、从卫入气病情加重影响因素:感邪较重或正气不足 治疗不及时或不恰当3 、邪陷营血病情恶化影响因素:正气极虚二、二、卫卫气气营营血的血的证证侯与侯与病病机机(二)气分证含义气分证是温邪在里,引起动物体脏腑或组织 气机活动失常的一类证候,属于外感病里证的 范畴,同时还包括了半表半里证在内。病变部位病变部位主要有肺、胃、脾、肠、胆、膜原、胸膈等。二、二、卫卫气气营营血的血的证证侯与侯与病病机机(二)气分证形成原因 在卫分的温邪进一步深入而传气分; 温邪直接犯于气分; 气分伏热外发; 邪热由营分转出气分
49、。营营血血卫卫 1气气234二、二、卫卫气气营营血的血的证证侯与侯与病病机机(二)气分证主要证侯热势壮盛,不恶寒,汗多,口渴贪饮,尿赤, 舌质红,苔黄,脉数有力等,辨证要点发热,不恶寒,口渴,苔黄二、二、卫卫气气营营血的血的证证侯与侯与病病机机(二)气分证病机分析温热性温病病机分析以病邪侵犯阳明为例, 壮热且恶热:阳明为十二经脉之海,多气多血,抗邪力 强,故邪入阳明,正邪抗争,里热蒸迫,而见全身壮热且 恶热。 不恶寒:温邪在里不在表,故仅有发热而不伴恶寒。 口渴喜凉饮:里热亢盛,迫津液外泄而多汗,热炽津伤 而口渴喜凉饮。 脉舌:气分热炽,故见舌苔黄燥,脉洪大而有力。二、二、卫卫气气营营血的血的
50、证证侯与侯与病病机机(二)气分证病机分析湿热性温病的病机分析湿热性温病在湿邪化燥伤阴之前,多留连于气分,呈湿热交 蒸之势,但由于病程不同,侵犯的部位又有脾、胃、胆、肠、 膜原等异,所以病机变化较复杂,证候类型也较多。 发汗:气分有热,则见发热汗出;湿热胶着,所以汗出而热 不解; 渴不欲饮:口渴溺黄,心烦;内有湿邪所阻,故渴不欲多饮; 呕吐便溏:湿阻气机,脾胃升降失常,则脘闷呕恶,便溏; 苔黄脉濡:湿热交蒸,则苔黄腻,脉濡数。二、二、卫卫气气营营血的血的证证侯与侯与病病机机(二)气分证病机分析邪入气分,正气抗邪,邪正剧争,热炽津伤(阴伤)。温热性疾病病机特点湿热性疾病病机特点湿热交蒸,郁阻气机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