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学科数学年级六年级教科书版本及章节苏教版第一单元单元(或主题)教学设计单元(或主题)名称长方体和正方体1. 单元(或主题)教学设计说明本单元系统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知识,编排了十二道例题:例1、例2长方体的形状特征、正方体的形状特征;例3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展开图;例4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的意义与计算方法;例5表面积知识的实际应用;例6、例7体积的意义、容积的意义;例8常用的体积单位和容积单位;例9、例10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例11用“底面积高”计算长方体或正方体的体积;例12体积单位间的进率与简单换算;单元整理与练习。从上面的内容可以看出,本单元的教学内容比较多。教材把内容整理成三
2、部分,先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形状与结构特点,使学生具有清晰的立体图形的表象;接着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使学生理解表面积的含义,知道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计算方法,并且灵活应用表面积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然后教学体积和容积的知识,使学生初步建立体积与容积的概念,认识常用的体积单位与容积单位,掌握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方法,解决有关体积或容积的实际问题。教材内容这样安排,符合知识之间的发展线索,也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把形体的特征安排为第一块内容,能为后面的表面积、体积的教学打下扎实的基础。2. 单元(或主题)学习目标与重点难点1、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本特征,知道长
3、方体和正方体的面、棱、顶点以及长、宽、高(或棱长)的含义,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及其展开图,能根据展开图想像出相应的正方体和长方体。2、使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理解体积(容积)的意义,知道常用的体积(容积)单位,初步建立1立方米、1立方分米(升)、1立方厘米(毫升)的空间观念,会进行相邻体积单位的换算。3、使学生联系具体的问题情境,经历观察、操作、比较、分析、归纳、类比等数学活动过程,探索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以及体积的计算方法,能解决与表面积和体积计算相关的简单实际问题。4、使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积累观察与操作、抽象与概括、归纳与类比、猜想与验证等数学活动经验,发展数学思考,增强空间观念。 5
4、、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形体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图形学习的价值,提高数学学习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自信心。3. 单元(或主题)整体教学思路(教学结构图)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展开图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第1课时教学设计(其他课时同)课题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课型新授课 章/单元复习课 专题复习课 习题/试卷讲评课 学科实践活动课 其他1. 教学内容分析苏教版第11册P1-2例1、例2和“练一练”以及练习一第1-4题。2. 学习者分析学生对长方体和正方体在平时生活中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但对于它们的特点,还不是了解的很透彻。3. 学习目标确定1、
5、通过观察、测量、比较等数学活动,自主探究、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2、培养学生观察、操作、概括的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3、培养学生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能力。4. 学习重点难点教学重点: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教学难点: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5. 学习评价设计通过学习,学生能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点,能比较两者之间的异同点,能根据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点来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棱长总和。6.学习活动设计教师活动学生活动环节一:以旧引新,导入新课教师活动1课前谈话观察物体:取出小方块1、说说认识了哪些平面图形?课件呈现: 2、师:长方形、正方形有什么特点?3、师:在日常生活中,还有很多形
6、状。4、课件呈现:你能分别说出下面物体各是什么形状吗?5、师:这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的。板书长方体7、刚才我们说的这些物体形状都是长方体。那长方体如果画成直观图是怎样的呢?抽象出长方体的直观图 学生活动1回忆以前所学的观察物体的方法,说说怎么观察物体的?(水平摆放;按顺序;最多能看到几个面)电冰箱、饼干盒、盒装面纸等。6、说说身边中还有哪些物体的形状也是长方体?活动意图说明:让学生找生活中的长方体(正方体)实物,认识面、棱、顶点。首先:用手摸面,是按什么顺序的,摸到了多少个面。然后再摸相邻的两个面相交的那一条边。师生一块感受摸到的感觉。形成棱的概念。并数一数一共有多少条棱?再通过摸三条相邻的棱
7、相交的那一点,形成顶点的概念,接着数出顶点的个数。环节二:动手操作,引导探究教师活动21、探究长方体的特征。理解这句话的意思相机贴板书:观察、测量、比较根据学生的发言,教师有序地进行板书整理。 长方体 6个面 相对的面完全相同,一般都是长方形,可能有两个面是正方形 12条棱 棱有3组,每组4条,相对的棱长度相等。 8个顶点(3)验证:利用多媒体课件的动画效果,对上面结论加以演示验证。2、建立长方体的长、宽、高的概念。(1)、师:在这个立体图上,你能指出相交于这一顶点的三条棱吗?这三条棱都有各自的名称,想知道吗?(2)、课件显示,师:相交于同一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习惯
8、上,我们把底面上较长的边叫做长,较短的边叫做宽,垂直于底面的这条棱叫做高。(3)、师:长方体的长、宽、高根据长方体的位置不同而改变。课件呈现:把刚才水平放置的长方体立体图竖起来。(5)、师:长方体有几条长、宽、高?(课件显示)3、探究正方体的特征。(3) 正方体 6个面 所有的面完全相同,都是正方形 12条棱 所有的棱长度都相等。 8个顶点 4、认识正方体和长方体的关系。(1)、师:长方体和正方体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学生活动2(1)小组合作:取长方体盒子,看一看、量一量、比一比,说有什么发现?(各小组研究长方体的“面、棱、顶点”有什么特征)(2)集体反馈交流(4)借助盒子,每人边指、边有序地
9、说一说长方体的特征。(学生阅读书上内容,自学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让学生指一指现在的长、宽、高各是哪一条?(指出另外两个不同位置摆放的长方体的长、宽、高。)(4)、练习:P4练习一/1:“看图说出每个长方体的长、宽、高各是多少?”(6)、指出自己带的长方体实物上的长、宽、高,同时测量出这个长方体的长、宽、高。(1)同法研究。(略)(2)集体反馈、验证:(2)、生:独立思考,分析比较。共同讨论:略。 形成共识:正方体具备长方体的所有特征,所以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并用集合图说明两者的关系。(师画)活动意图说明:本活动设计利用学生探究到的数据进行进一步推理,归纳,从而培养学生的类推能力。在总结长
10、方体特征后,教师直接指出相交于一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然后说出自己手中的长方体的长宽高各是多少。环节三:运用新知,解决问题教师活动31、基本练习:P3练习一第2题“观察图例,回答问题”(1)哪个是正方体,哪个是长方体?(2)正方体的棱长是多少?有几个面完全相同?(3)长方形的长、宽、高各是多少?有几个面是正方形?其余几个面完全相同吗?2、课件出示:练习一第3题3、课件出示:如果这是一个长方体礼品盒,营业员准备用红丝带包扎一下(如图),打结处用去了20厘米红丝带。请问一共用去了多少红丝带?4、总结全课,储存新知说说通过一节课的学习,对长方体和正方体有了什么新的认识?有什么体会?
11、学生活动3学生回答,交流学生独立完成,交流学生理解题意,独立完成,交流活动意图说明:在练习中注重学生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如在学习了长方体、正方体棱的特征以后,我增加了一些题目,已知长方体的长、宽、高,求棱长总和;已知正方体的棱长总和,求棱长。7.板书设计 长 方 体 和 正 方 体6个面 相对的面完全相同,可能 所有的面完全相同, 观 察 有两个相对面是正方形。 每个面都是正方形。 12条棱 棱有3组,每组4条, 所有的棱长度都相等。 测 量 相对的棱长度相等。 8个顶点 相同点 不同点 比 较8. 作业与拓展学习设计若干不同长度的小棒,选取合适的小棒搭一个长方体和一个正方体。9. 特色学习资源分析、技术手段应用说明根据本班学生实际,灵活设计教案,制作课件,通过操作,观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10. 教学反思与改进本节课学生充分发挥了他们的自主性、积极性,但我也感觉到有很多不足,比如让学生表达时还有欠缺。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一定吸取教训,大胆实践,不断创新。(1)关注小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2)给学生更多的时间与空间动手操作,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摸一摸、数一数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3)注重知识的条理性,培养学生有条理地总结结论。(4)在练习中注重学生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